环境治理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治理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治理调研

环境治理调研范文1

根据国土资源部【】号文件精神,我县镇已被列入国土资源部煤矿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项目自北而南包括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十一个片区,治理面积12725.4亩。现将项目情况报告如下。

一、镇煤矿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实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镇位于我县市西南部山区,距县城公里,全镇辖万人,面积平方公里。该镇是我县的产煤大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累计开采原煤万吨,占全县同期煤炭产量的%。地下资源的大量开采,在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镇%的地表沉陷,并诱发大量的地质灾害,矿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全镇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及社会安定造成了极大影响。一是采空区塌陷裂缝。镇煤矿采区地表90%是农耕地。截止底,驻镇国有统配煤矿及乡镇煤矿的采空区面积达到

平方公里,折合万多亩,涉及到个村庄,其中已形成塌陷裂缝面积约

万多亩,占耕地面积%,严重塌陷造成耕地荒芜约亩,占耕地面积的

%,导致大量地表崩塌、滑坡、沉降、裂缝、塌陷。同时造成地面房屋裂缝,地面道路等交通设施、水利设施遭到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二是地上水断流,地下水破坏。煤矿疏排水及洗煤厂等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地表水体,使全镇境内的季节性河流基本干涸、污染、断流,地下水大量渗漏,地下水系遭到破坏,矿区水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目前,全镇有

村户人畜饮水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不少群众以

元/吨的价格从附近乡镇“买水吃”,农田灌溉用水更无从谈起,人畜饮水成为农民最关注、最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三是煤矸石自燃。该镇目前有六个矿渣堆,煤矸石总放量约三千多万方。破坏占用土地205.85公顷,煤矸石自燃释放出的一氧化硫、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直接危害到

个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矸石中含有的硫化物,经雨水冲刷,细小颗粒顺流而下,使河流两旁的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另外,该镇残煤自燃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多处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对整个镇空气质量危害严重。四是边坡失稳。片区每年两季,均会出现山体滑坡,土体崩塌范围内植被尽遭破坏,潜在威胁公路长200米。村庄后山的滑坡由于雪压及采空区塌陷多种因素影响又有蠕滑迹象,时刻威胁着几百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此看来,镇煤矿地质治理项目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镇煤矿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进展情况

我们从9月开始组织实施该项目,12月18日,在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财政部、国土部以财建()号文批准立项,成为全省仅有的六个国家级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项目之一。项目批准后,我们及时协调聘请中国地质矿业总公司组织勘测设计。目前已收集了镇近50年的水文地质气象资料、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煤矿地质环境灾害治理平面布置图和现状图、15个灾害片区的村庄地形图等资料,整理归类并作数字化处理。利用国际上先进的rtk卫星测量系统,完成了各片区的静态gps控制点的测量定位工作和近3平方公里的地形测量工作。并初步踏勘了20个村19个灾害片区近20平方公里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基本了解和掌握了该镇目前存在的地质灾害种类和程度。

三、镇煤矿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请示

镇煤矿地质治理项目施工在即,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情况和问题,其中如何对待“尾矿”是一个绕不过去并且必须一次性彻底解决的问题。在长期的煤炭开采后,镇目前存在

块总面积

环境治理调研范文2

关键词:森林公园;游客环境行为;管理;调研

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8203

1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环境行为管

理概况大熊山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北部,总面积7623 hm〈sup〉2〈∕sup〉, 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建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达92.6%,拥有3万余亩原始次生林,享有“蚩尤故里”、“南方动植物博物院”美誉[1]。这里不仅森林资源丰富,有着非常优良的森林小气候,是避暑休闲度假的理想选择,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从1997年开始至今,大熊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但旅游市场化水平还不高,公园管理还比较薄弱。

1.1旅游经营管理方面

公园现在的门票价格为56元,是由1997年的20元,2006年的40元,从2008年7月开始调至现在的价格。门票价格在上升,公园游客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但并没有带来旅游收入的同比增长。大熊山和我国众多的森林公园一样,其管理模式实行的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公园的多头管理,也带来了多头接待的压力, 2009年入园游客约8.5万人,购票入园的仅2.85万人,约占接待总人数的34%,故市场化水平还不高。

1.2景区游客管理方面

虽然大熊山在2000年就已经完成其总体规划,但因资金、管理等原因在实践领域还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是管理机构臃肿,除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的“三块牌子”外,下设的机构主要包括党政办、旅游城建开发办、财政所、计育办、综治办、农林经贸办、民政所、劳动保障站以及游客管理中心等,在编管理人员基本由原来的国营林场工作人员转变而来,管理人员共46人。

其次是景区游客管理的设施配置和管理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和我国大多数森林公园一样,大熊山景区至今没有专门具体的游客管理规章制度,基本沿用的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湖南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等。景区设施配置共有分类垃圾桶80个、休闲座椅25个、公共厕所4个、路灯10个,大约共计投入资金20万元用于设置景区指示牌、警示牌、宣传栏等景区标牌。而且景区内的公用设施经常会遭到游客破坏,每年景区都必须从有限的经费中投入一定经费来维修这些被破坏的公用设施。公园内的主要游道包括熊峰公路、高锡公路、金坪公路、九龙公路、长锡游道、蚩尤谷游道、春姬峡游道、熊峰游道、长形界骑游道和九龙峰骑游道,游客在公园中的交通方式主要以乘坐大巴、自驾车、摩托车、步行为主,在熊山宾馆处以及桐子冲处可骑马游览。旅游过程以观光为主,公园里的解说牌除少量景区环境宣传警示牌以及景点解说牌外,主要以方向指引性标牌为主。笔者几次跟随这些游道亲身体验,在整个游览过程中,没有感受到较为明显的游客环境行为管理措施,可见现阶段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整个游客环境行为管理体系还是比较薄弱,很多环节几乎是空白,有意识的游客环境行为管理计划和行动还很少,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访谈、观察以及问卷调查等实地调研方式发现不仅可以得出一些数据层面的结论,同时也揭示了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游客环境行为管理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1管理体制混乱

我国森林公园普遍存在管理机构的职能与性质模糊,责、权、利不清[2],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譬如多头管理、管理机构设置重复等,导致公园管理水平不高,市场化水平不高,一些部门受利益驱使,在发展过程中重眼前、轻长远,重开发、轻保护,同时对于游客环境行为管理的必要性、迫切性没有清醒认识。因此,调查中就能明显发现对于景区管理无论是游客感知到的还是公园实施的都非常有限。

2.2管理资源短缺

第一,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的管理人员基本由原来的国营林场的工作人员转变过来,因此,一如我国多数森林公园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懂旅游、懂园林、懂市场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已成为限制公园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3]。

第二,保护和管理经费的短缺。一方面,公园的资金来源主要以自筹为主,国家财政专项投入的比较少;另一方面,公园自筹资金的难度比较大[4]。在与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管理人员的访谈中,笔者就深深感受到很多管理者有很多不错的设想,但苦于缺乏资金,这些设想也就只能停留在设想层面。

第三,便利设施的不足。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虽然已经修建了一定数量的设施,如休息亭、吸烟区、停车场、救助站、氧吧、厕所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设施存在数量不够、维修不及时、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这不但给游客带来很多不便,而且不可避免地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如停车位不够,厕所拥挤、卫生条件差,吸烟区形同虚设,垃圾桶屈指可数,休闲座椅数量不足、设置简单等等,这些都直接导致游客发生不良环境行为的频率增加。

第四,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缺失。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目前还没有开展任何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容量的测算还停留在理论上。而公园旅游又存在明显的淡旺季,游客数量波动较大,这就导致旅游高峰期问题百出,不仅影响游客的体验质量,还直接加剧了游客对景区环境的破坏。

2.3管理能力薄弱

第一,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困难。 目前,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游客管理制度方面主要沿用的是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还没有专门针对大熊山景区的游客管理条例。

第二,解说系统形式单一,数量不足。公园的解说系统主要以导游讲解和自导式解说标牌为主。由于大多数导游都是本地人,缺乏良好的训练,普通话不标准,解说内容与景观不一致,讲解不够生动丰富,而且作为森林公园的导游的环境解说职责几乎完全没有体现,因而导游更多的是充当向导作用。而自导式解说标牌大多是一些方向指引性标牌,资源介绍、环境解说、公园历史等方面的标牌还是很少,而且标牌形式简单、语言生硬,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设计不够科学,内容不够准确。如笔者就在熊山大道上亲睹了相距2km的两块指示标牌,标注离同一个目的景点的距离却完全不一样。又如前面提到的熊山宾馆到熊山寺的游道——1000级台阶,就是直接穿过山林开辟的,游道两侧不仅没有任何栏护设施,沿途也缺乏植物解说标牌和警示标牌,游客很容易发生采摘行为,尤其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其实这样的游道缺陷在整个大熊山景区很普遍,一方面错失了给游客传递环境知识的好时机,另一方面很容易导致游客不良环境行为发生。

第三,对出现的环境问题没有及时修复。在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包括一些主要景点周围如熊山寺、桐子冲瀑布等,以及一些主要游道,还包括很多森林人家经常可以看到垃圾桶周围堆满垃圾,还有一些集中堆放垃圾的地方没有做任何处理直接呈现在游客眼前,这些都可能给游客带来暗示,甚至诱导游客“随意丢弃垃圾”;还有一些休闲座椅坏了也没有及时修理,就散落在景区中,这同样可能给游客带来暗示,导致游客对破坏行为的效仿。

第四,缺乏相对完善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管理计划。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中保含了8个工区,旅游的发展增强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意识。调研中笔者发现,景区居民有强烈的参与旅游发展的诉求,虽然很多居民通过改建农家乐或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出租马、出售当地特产等方式参与进来,但因目前公园内社区居民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加之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公园缺乏相对完善的社区参与旅游管理的计划,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方式大多存在自发性和无序性,从而导致了一些破坏环境和降低游客旅游体验的行为。例如,笔者在调查中就听到很多游客反映,很多农家乐环境卫生差,人畜混住,气味难闻。也有景区工作人员提到,很多经营者自发大量饲养马,随意放牧马匹,而马随意啃吃大量植物,这种无序放养对植被的破坏很大。这些行为虽然看似是社区居民的行为,但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景观形象和环境质量,也会影响到游客的环境行为。

3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森林公园游客的环境行为与森林公园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针对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游客环境行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完善的环境解说体系。针对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管理的现状,笔者认为适当地设置指示牌予以提醒,实施环境解说教育,都是改善游客环境行为的有效途径。往往善意温馨的提醒传递给游客的不仅仅是警醒,更是一种关爱,而有效的环境解说可以让游客亲近自然的同时,学习自然,最终引导游客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第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如严格对景区进行科学规划,包括对景区中大量森林人家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健全景区管理服务制度;开展丰富的奖惩活动,如开展垃圾换奖品的活动等;适当收取环保费用,如可以在门票价格中包含适量的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禁止宾馆饭店免费提供一次性用品;轮流关闭受损区域;必要时限制入园游客数量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营造一个优美、洁净、生态的森林公园环境,让游客的环境行为从自在层次,走向自觉层次,最终实现生态意识的自为层次。

第三,确保设施设备充足齐全。设施设备尤其是便利设施的齐全,分布的合理,如垃圾桶、厕所、休闲座椅等的充足合理,以及包括游道设计的合理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环境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游客不良环境行为的发生,引导游客行为正向发展。

第四,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笔者认为全面提高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不仅仅关系到整个公园的形象,而且从心理学的晕轮效应来看也可以让游客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主动支持、配合公园的管理,为实现公园优雅的环境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吴楚材,李向明.大熊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调查报告[R].新化:大熊山森林公园,2000:98.

[2]杨洪,谢庭生,何俊阳.湖南森林旅游开发与森林公园保护[J] .经济地理,2002,22(4) :501~505.

环境治理调研范文3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

对新开河的综合整治,将改善调兵山市城市环境,解决现有的严重污水污染居民生活用水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消除水污染对两岸人民的危害,能够提高两岸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为调兵山市提供了一个有水有绿的和谐生活环境。

一、新开河水环境现状及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新开河流域现状

调兵山市境内辽河一级支流为王河、长沟河,新开河属于王河一级支流,流经调兵山城区,为城区防洪河,发源于法库县红土拉孜山区东大岭,流经调兵山市区及红房、小明矿、沙后所村,于调兵山市大明镇沙后所排水站东500米处入王河,总集水面积40.5平方公里,河长22.25Km,比降0.32%。

该河进入调兵山市境内至新湖公园为无堤段,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向河内排放,污染河水,臭气冲天,河道蜿蜒曲折极不规整,河内障碍较多,城区建设挤占河道,致使行洪断面逐年减少,水患时有发生。由于该河流经调兵山市区,已污染的新开河河道影响的城市美观,使城市环境恶化,给城市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还造成下游已建公园景观的污染。同时作为王河的支流,由于王河是辽河治理污染的监测断面之一,所以目前的新开河污染的水,不能达到达标排放,必须治理。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 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调兵山市污水系统分为长沟河区与新开河区,排水系统主要为合流制。合流的污、雨水直接排放到两条河道里,排入下游,由于河道河底渗透系数较大,污水有很大部分也渗透到地下,已造成沿河两岸地下水污染,当地居民靠自备井吃水已受到极大影响,地下水不能使用,曾引起居民的强烈反应。

2.2 原有河道与城市整体景观的不协调

由于污水的排入,人们远离臭味熏人的河水,河道是在无人管理的状态,在现有河道及河道两侧无序的长有各类树木与杂草。河道被违章临时建筑占用,凌乱无章,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已修建的下游园林也受到一定程度污染。

从铁秀路与新开河交叉口,到下游铁路桥,长1.5公里,河道处于未开发状况,河道内污染严重,河水污浊,岸边凌乱,无明显的沿岸道路,联系两岸交通是通过一些河道内临时路连接,两岸主要为1、2层民房,道路较窄,无较为完整的规划道路实施。由于道路的缺乏,河道的未治理造成该部分城区开发缓慢,不符合城市的发展。另外,整个河段无明显的绿化及亮化照明。

3、新开河水质现状

新开河主要入河污染源为调兵山市城市生活污水、北工业园区工业污水溢流等。2013年8月14~16日,调兵山市环境监测站对新开河上游、下游的地表水水质进行了监测,监测项目包括COD、BOD5、氨氮、总磷、电导率等。监测结果显示新开河上游水质明显好于下游水质,满足辽河Ⅴ类水质要求,而下游水质其中COD超标0.825倍,氨氮超标4.495倍,BOD5超标0.25倍,总磷超标0.1625倍。具体监测数据见表1。

表1 新开河水质监测结果

监测断面名称 新湖公园

样品采集时间 2013.8.14-16

水质监测结果 单位:mg/L(pH除外)

项目名称 pH CODcr BOD5 总磷 电导率 氨氮

上游点位监测值 8.5 37 5.2 0.052 32.5 0.622

下游点位监测值 7.57 73 12.5 0.465 74.1 10.99

标准值(GB3838-2002中Ⅴ类) 6~9 50 10 0.4 ― 2.0

4、地下水污染现状

近期,调兵山市环境监测站对新开河沿岸两口水进行了水质监测,监测项目包括pH、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硫酸盐、氯化物、铁、锰、铜、锌、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总硬度。监测结果显示两口水井均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污染。其中总大肠菌群数及细菌总数超标严重,总大肠菌群数超标倍数在3.3~6.3倍之间,细菌总数的超标倍数在0.6~2.8倍之间。

5、超标原因分析

新开河由于接纳了部分城区生活污水、北工业企业的生活污水,污水中含有大量人畜粪便和含磷洗涤剂,沿途有居民生活垃圾随意向河道内排放,污染河水,上游又无清洁的生态水补给,致使河流中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浓度超标。

二、综合治理方案

1、河道清理工程

河道的清理主要是河道内生活垃圾等淤塞物的清理,主要是挖掘机的挖掘以及运输车辆的运输作业。清理作业采取如下措施:

(1)分段作业,每段设一个下河马道。疏掏的土方全部外运。

(2)在河道淤泥外边一侧挖一条纵向排水沟使水归槽。用土方堆在槽边形成土埂,使少量的河水通过水槽排水。在疏掏时分别自上而下或自下向上依次清理。

(3)疏掏河道时,先由人工将河道淤泥挖运上岸,再用挖掘机、装载机和汽车配合清运疏掏土方。在清运淤泥时,就立即派人将道路上撒落的土方清扫干净,给周边市民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4)清淤平均深度30cm,依各河段的实际情况不同,清淤深度可作适当调整。

2、橡胶坝工程

工程规划区位于铁路桥上游,河道长度为1580m左右,现状天然河底平均纵坡为0.42%。工程整治后通过在新开河修建两座拦河坝蓄水形成两片人工湖水面,来改善城市景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

3、人工湖底防渗工程

为了防止湖水渗漏对周围地下水造成影响,湖底采用土工膜防渗,为防止洪水将土工膜冲毁,土工膜面层采用覆河卵石防护的措施,河卵石厚为30cm,根据河水流速不同,采用不同的平均粒径的河卵石。河卵石既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又能防止洪水的冲刷。根据河道流速计算成果,对于流速大于2m/s的河段,河卵石护底的平均粒径为40-75mm;对于流速大于v1.5m/s的河段,河卵石护底的平均粒径为25-40mm;对于流速大于v1.0m/s的河段,河卵石护底的平均粒径为15-25mm;对于流速大于v

4、污水截流

调兵山市城区排水管道已经形成,均为合流制,很难进行雨、污分流,现有排水管渠均未经处理直接排至新开河。

4.1污水截流管道布置

在新开河两岸建设截流管道,在其末端加设溢流井,其顶端设置溢流堰,排水干管采用适宜的截留倍数。管道服务面积约为150-200公顷(含上游),污水比流量按0.6升/秒.公顷计算,变化系数按1.5计算,流量为405-540升/秒。

4.2污水管道附属设施建设

污水管道的附属设施主要是污水管道检查井,检查井的位置,应设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

4.3新开河河道湿地系统

虽然本地区污水管道已截流,但上游污水管道仍为合流制,对新开河本段河道水质会造成一定污染,所以拟在部分河道内建设人工湿地系统,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使河道水质的得到改善,同时利用人工湿地的景观效应,丰富公园内的景观层次。

结论

新开河污水综合治理项目建成后,将改善调兵山市城市环境,解决现有的严重污水污染居民生活用水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为辽河治污打下坚实基础,保证王河水不污染辽河;提高调兵山市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和城市发展;通过改善城市水环境,促进经济特别是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产生长远的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丁鹤.对城市河道可持续开发利用趋势的认识[J].海河水利,2002(1)3-6

环境治理调研范文4

关键词: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制构想

引言

在如今,城市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城市内部的治理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社区是城市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的基础组成。社区的发展以及社区的治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决定着城市化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的方向与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的体现。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后,原来的以单位为中心的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政府不单单是管理者,更是在成为引导者、参与者,逐渐发展成为政府与社会、企业共同合作的治理方式。而中国的社区综合环境的治理相比较于西方是属于比较晚的,在治理的结构上、方式上等都是比较落后的。当前中国的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民主不够彻底、群众参与度非常低等等。所以,应高度重视社区综合环境整治绩效评价工作,以提高社区综合环境的治理水平,营造一个整洁和谐的生活环境,改善市容市貌。绩效评价是治理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贯穿着治理的全过程。而如今,对于绩效评价更多的是在治理后对于结果的评价,也存在着评价虚高,以及官员在其中弄虚作假等问题。所以,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研究也是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中的关键,是必须要牢牢把控并且优化结构,使治理更彻底、更有效的重要方面。

一、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面临的障碍

1.居民参与评价程度低影响绩效评价的客观真实性。对于居民参与评价的程度较低,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是自身意识问题,而客观是政府体制问题。首先,主观方面来说,居民对于参与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反馈评价这一部分的意识是极差的,许多人都不知道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的绩效评价过程中有评价反馈这一过程。同时,居民也不会想到对于治理之后的结果好坏对政府进行评价。从客观方面来说,政府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整个体制中也比较忽视反馈型的评价,更不用说让居民参与进评价的整个过程中。政府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制中,一直存在着注重投入的过程却缺少反馈缺改进的这样一个制度上的缺陷,而居民的不了解评价反馈并不仅仅是自身的意识问题,也同时是政府没有正确引导。或者说,政府在制度上根本缺失让居民参与进评价反馈中的一个过程,政府忽视反馈评价的同时更是缺少居民参与评价,目前的制度偏重居民参与进治理的过程中,却缺少事后更好地对治理进行反馈,这是因为在制度上没有明确规范要求。因为缺少居民参与的评价是不完善的,是缺失公众监督的,所以在客观的制度上缺少居民参与评价,也是当前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中制度方面的一大问题。2.资金漏洞与挪用使得评价目标失真。在社区综合环境环境治理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存在环境治理资金漏洞与环境专项治理资金挪用的情况,社区综合环境治理方面上存在着很大的资金漏洞,所以所投入的资金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效。对于环境治理,所需要的资金、人员以及物资是极其大量的投入,在方方面面中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且如今的大气污染严重,PM2.5超标等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下,对于环境治理的要求日渐严峻,专项资金到位更是被需求。社区综合环境治理更是环境治理的一个部分,更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但是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中也同时存在着资金漏洞以及专项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国家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拨款不在少数,但真正能用到实处,对社区综合环境进行一定程度上治理的资金却少之又少,社区依然存在着许多的环境问题,如此的资金漏洞与挪用是十分影响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很简单的道理,因为钱花出去了,但没花在社区综合环境治理上,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大大失调,绩效评价必是较差的。

二、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问题成因

1.政绩考核看重经济效益则不注重社区环境发展。在如今的政绩考核上,依旧注重的是经济的发展,注重的是经济带动城市发展的道路,所以官员为了晋升会变相牺牲环境来取得经济效益使得经济发展更快更好。对于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来说,目前的政绩考核并不会将之纳入考核系统之内,或者只参考一些,官员能够得到晋升主要还是看其带来多少经济上的效益。上海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牺牲了环境所达到的。比如宝钢炼钢厂,在冶炼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浓烟则对周围的社区产生了巨大的污染,但是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效益则是巨大的,官员政绩考核则是如今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加快了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晋升,而不会是因为如今污染了多少大气,影响了多少社区大气环境而导致不能晋升。所以,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成为了为了经济发展或多或少可以牺牲一些的方面,而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治理专项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出现,因为官员想要晋升则通过各种手段包括牺牲环境、挪用治理环境的资金来发展经济,这样一来治理环境的资金缺少了,但在绩效评价中投入一部分依旧是计算资金挪用前的总额,则会让社区环境治理的资金产生巨大的漏洞。2.缺乏改进型的反馈使得治理水平得不到提升。在绩效评价的过程最后缺乏改进型的反馈是无法提升治理水平,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效益不明显的重要原因,改进型反馈可以让治理者明白不足之处然后加以改进。在如今的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注重的是治理的过程与事前的投入并且对投入的预期,在事后关注的一般都是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就是是否结果与预期相匹配。而整个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十分缺乏对治理过程中不足之处或错误之处能够进行有改进型的反馈的过程,以政府为主体的治理者自身制度上没有这一步骤,而居民更是没有渠道没有方法去对政府进行改进型的反馈,无法知道治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就无法发挥出绩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达到提升治理水平的这一目的。从调研中可以发现,居民对于参与改进型反馈的过程几乎没有,而治理的成效的确是没有达到对于投入的预想。在目前上海社区综合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价中,首先,对于反馈的过程在政府自身改进型的反馈,以及居民提出建议的改进型反馈则都是缺失的;其次,对于改进型反馈的重要性的认识则同样也是缺失的,都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以及能够对治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并且也没有一定的制度来规范。

环境治理调研范文5

目前,我国日益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不愿意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道路,很多地区精心设计其产业结构,对污染进行控制,对于各地的积极态度应当予以充分的认可,但实际情况却与之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新型城镇化实行的过程有所侧重,有的地区将大量的资金放在了房屋的建筑上面,在外表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楼房,但不远的隐蔽处却有一个发臭的垃圾场,这对村庄的整体环境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型城镇化与村庄整体环境的协同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只顾面子工程,而让村民从内里感到不舒服.只有真正的做到了新型城镇化与村庄环境的协同发展,社会、人文、经济才能整体普遍的提高.

2村庄环境治理现状问题分析

本文的现状分析是深入农村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数据来源分别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合肥市肥西县,池州市青阳县,南京市溧水县,天津市武清区等地的近20个村庄.主要调研方法有问卷和访谈.

2.1环境治理行政主体涉及多部门

我国目前村庄环境是由多个部门合作管理的,其中涉及国家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财政部等,在做任何一项决策的时候都会经过各个部门的协商调整,大大的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效率.本文所采用的调研方式主要是走基层,从走访的过程中基层政府的各个部门及职能也是大相径庭,亳州市主管环境工作的是美好办,合肥是文明办,池州是农委等等.对于治理部门和治理情况的不统一没有一个出台的政策或者方法来衡量,不利于激发各地治理的积极性.

2.2资金支持与基本设施不完备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申请财政资金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优惠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滞后,难以形成治污市场.而且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对于一些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企业非常受农村地区的欢迎而忽略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防污设施的落后导致农村出现只破坏不治理的现象,因此农村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

2.3技术支持与相关指导不充分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而农村工业薄弱、经济落后,解决污染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短期内还很难达到.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已经逐渐重视起来,但真正深入农村的一些工作人员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技术问题还有欠缺,并且目前能深入农村研究,指导的学者、专家也非常少.因此,农村环境在一些大问题的决策方面还不能做到很准确的进行控制,导致一些污染已经发生或者正在进行.

2.4涉农企业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自我突破,积极招商引资,以优厚条件吸引企业落户本村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相关部门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与部分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造成的新型现代化农村污染屡见不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农村污染源的首要因素.因此,相关涉农企业的环保意识与企业的污染程度对当代农村环境污染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很难有企业能够了解并想办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毕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以经济利益最大为目标.

2.5农民环境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造成农村普遍留守老人和孩子较多,环保意识较低,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人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环境的危害性,也不知自己拥有何种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较容易造成环境破坏的情况.从问卷统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民都认为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农民自身就可以发现问题,却难以改变.

3村庄环境治理现状的原因

3.1污染源多样化

农业生产和生活垃圾所带来的污染是复杂多样的,下表是我们将各个调研地污染源种类及比例的数据.污染源的多样化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更大,任务更多,处理更复杂,不是像以前那样单一的处理一项或几项污染,而是有更多的污染情况以及在此背景下各污染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污染问题,这就需要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更加系统化,整体性把握,全局意识,统筹实施。

3.2政策制度不健全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近几年才被持续关注,所以与之相关的政策制度、措施的出台也就相应滞后.表现为:一是政策的局部性,相关农村环境政策的数量少,针对性小,不能完全覆盖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整体情况;二是政策的滞后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污染也是不断变化的,而政策的出台受某些方面的影响比较缓慢,这就导致一些政策往往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滞后性;三是政策实施的效率低,由于某些原因,如农民对政策的理解性不足、执行人员的素质水平不够、执行背后的权钱交易等因素,造成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3.3政府单一主导,社会力量不足

从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有接近1/4的人对政府工作表示不满意,很多人认为政府并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但是由我们调研走访的政府部门以及收集到的相关政策资料来看,政府部门是很重视农村环境问题的,不管是资金支持还是政策支持方面,都做得比以前好了.那么,这就反应出农村环境治理单一依靠政府是不正确的,这种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成本高,资金来源少,可持续性差,且效果不理想.农村环境管理的监督绩效工作都交由政府,不仅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其他环境主体的责任未落实.并且农民反映环境问题的渠道有限,与此同时政府处理问题的周期长,环保机构设置不合理,这也就造成了农民认为政府不重视环境问题的印象.

3.4农村环境建设、管理水平不均衡

由于经济差异的存在以及上级领导及各界人士的重视程度不同,各地环境管治情况也各不相同.目前农村大都是优先投资建设的中心村,由于资金不足分批建设的原因,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得不到重视.比如有的村子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而其他村庄可能没有建设.而且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成本高,政府没有很好的发挥市场的作用,扶持相关环保产业,而且作为政府方面也非常为难,建设有先后是必然的,先建设的地区先享受,但同时一些先进的技术无法享用,后建设的地区虽然建设较晚但设备设施更为齐全.农村环境的建设管理差异非常大,难以做到绝对的公平.

3.5管理部门职能交叉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建设落后与污染控制,政府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能分散,例如合肥市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是文明办主办,亳州市是由美好办主办,而池州市主要是农委负责,各个城市的管理职能各不相同,治理情况自然也大相径庭.在调研过程当中我们就看到有某些环境问题村民多次反应却被各个部门互相推辞的情况.形成了一种有的部门什么都要干,有的部门形同虚设,闲置的状态.

3.6宣传教育工作不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村民都没有接受过宣传,其中一部分群众对政府的环境保护宣传甚至是一点都不知道,而在对政府的访问中,笔者了解到基层宣传工作开展的难处,大多数农民并不积极响应,觉得事不关己,久而久之,基层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也就没了信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基层政府自身的素质不足,部分村镇干部是由当地村民选举上来的,自身素质不高,更加没有带动群众共同治理村庄的想法,宣传教育在他们眼里的价值本身就不高.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环境建设对策

4.1村庄环境建设的模型构建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十年我国村庄环境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大幅度降低的,而人文素质也因为村庄环境的不断破坏而随之降低.前几十年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对于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渴望的,因此各地村镇政府大量引进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企业,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今天,人们开始反思,只有全民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才能够更高效的解决目前存在的村庄环境问题,笔者经过思考,认为多元的参与主要是政府,也就是行政主体,第二个就是当地村民,或者说一切对村庄环境有影响或会被影响的群体,第三个主体就是在农村或者农村周边会对农村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

4.2村庄环境建设意见

4.2.1完善行政主体的职能整合,提高效率本文所谁说的行政主体主要是指政府等相关单位.调研发现,部分部门职能不够明确,而且在一些措施方面表现出互相推诿的现象,所以,笔者认为政府职能要想真正的高效发挥作用就一定要进行职能整合,将分管同一问题的部门整合到一起,调整组织内部结构,高效的为群众服务.另外各个地区分管环境工作的部门大相径庭,因此各地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有的注重开发,有的注重保护,不过正是这样才有了差异的存在.但对于环境保护这一方面,职能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国村庄环境急需改善的今天,高效才能带来更大的便捷,那么,笔者认为职能整合是最好的出路.

4.2.2强化行政调控,落实涉农企业环保责任针对企业实施行政调控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对企业的引导,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对于企业的监督.具体做法可以对企业的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做一个科学的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公开透明的展示给公众.在经济圈中,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从农民的土地中获取生产资源,又在利益提升的过程当中破坏者资源,因此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列当中.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政府要强化行政调控,对企业做出详细明确的引导,并对其奖惩及限度做出明确的规定,直至企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村庄环境保护的队伍当中.

4.2.3构建绿色经济模式,实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政府可以有倾向性的选择可以进入农村的企业,随着村庄环境的恶化,各地区对于企业的加入也开始有所限制,而一些聪明的企业则会在村庄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发现绿色商机,综合调查的结果,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一种绿色的模式来吸引消费者,如全天候监控无毒无害的绿色蔬菜,或者是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的同时,又有效的对村庄环境进行了保护.

环境治理调研范文6

1.1治理技术调研和筛选

通过对昌平区内水环境和42个排污口(污水直排口)现状调研,发现昌平区内水环境治理技术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常规污水治理方法。

昌平区内常规的污水治理方式主要是将污水通过截污管道截流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但是目前由于截污管网不完善、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有限等各种原因,除可以通过截污进入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外,其余的通过各类入河排污口直接进入河库,成为昌平区内水体的主要污染源。

(2)入河排污口治理。

针对昌平区内常规污水治理方式不能满足现状需求的状况(即不能将污水截流引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需要对昌平区的入河排污口进行治理。由于排污口治理工程往往是短期的或临时的,因此处理工艺的选择十分重要,既要考虑水质情况,又要考虑排放方式;既要考虑处理设施建设的临时性,又要考虑处理工艺的有效性。同时,这些临时性或短期的处理设施往往建设在污染源入河口附近,处理设施用地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

(3)河湖水体治理。

因为入河排污口和河道内源污染的存在,大部分河湖水体水质不达标。为了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水质,恢复水系生态,需要对河湖水体进行治理。而河湖水体水量大,河道周边可用空间有限,因此河湖水体治理技术的选择也要考虑处理规模、处理效果及占地等多种因素。根据上述治理工艺的效果以及治理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经过调研和查阅资料,筛选了几项水环境治理工艺,可以作为排污口污水治理和河湖水体治理的参考。

1.2治理技术模式优化

1.2.1入河排污口治理

昌平区境内入河排污口形态主要分为管涵式和明渠式,排污口数量上以管涵式为主,占71.4%,但是排污量仅占39%,其余为明渠排放。针对2种类型的排污口可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

(1)管涵式入河排污口治理模式。

此种排污口多为昌平区新城周边村庄、小区和临时居住区排水,水量不大,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临时居住区有可能面临拆迁,根据排水来源的性质,分别考虑不同治理模式。①治理模式。如果是长期居住区,近期没有拆迁计划,或本身就是新建小区,暂时没有截污管网,若本地区规划中有污水处理厂或截污管网规划方案,则优先考虑纳入污水处理厂或截污管网;如果是长期居住区,但近期没有截污规划,或者是临时居住区,近期可能拆迁,则可考虑临时处理设施进行处理;②工艺选择。根据排污口周边可利用土地情况,选用适宜工艺,如果排污口周边可利用土地较少,则适宜选择紧凑型工艺,例如生物接触氧化、超磁分离、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如果排污口周边可利用土地较多,则可考虑景观效果较好的工艺,如人工湿地和生物塘工艺;③环境经济性。临时处理工程的出水水质可不一定满足相关排放标准,作为临时处理设施,削减一定的污染物量,同时符合经济环境发展的当前需要,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比才是重要的。

(2)明渠式入河排污口治理模式。

明渠式入河排污口上游流程长、容积大,往往来水量较大,而且雨季容易混入雨水,对纳污河道的污染较大。因此,针对明渠式入河排污口的治理,要将防污防洪结合起来。①治理模式与工艺选择。可根据排污口周边的土地情况,如果可利用土地较多,可以考虑旁路处理设施,采用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进行处理;如果周边可利用土地少,则在不影响行洪的基础上,可以使用原位处理方式,在河道内建设生物接触氧化池或曝气生物滤池,对水体进行处理。最好与区内河道和周边景观建设相结合,采用人工湿地和氧化塘工艺,对河道水体进行治理。在河道截污工程实施后,建设的人工湿地和氧化塘可以作为景观设施利用,不会造成浪费;②环境经济效益。与管涵式入河排污口治理类似,明渠排污口治理工程作为临时工程,其出水水质也应以满足当前需要为主,而且明渠水量大、水量变化大,若要满足相关排放标准,则投资较高,因此应根据当前环境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处理工程的出水水质。

1.2.2河库水体治理

河库水体因为水量大、占地面积大,其治理一直以来是昌平区内水体治理的难点。但是,如果选择适宜的治理模式和工艺,并与水体景观建设相结合,可以达到较好的环境经济效益。①治理模式。河库水体的治理是一个复杂过程,不仅与水体本身的治理工程效果有关,还与上游来水、周边入河水体、河库自身生态系统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相关,尤其河库水系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河库水体治理首先需进行水质处理,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及组合工艺治理,同时要考虑生态建设,通过水生植物种植、水生动物放养、生态河流构建恢复水系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水质改善工程的长效性。②工艺选择。对于微污染的河库水体治理,可采用物理处理与生物(生态)治理相结合的工艺,首先采用物理技术(如曝气、投加絮凝剂、磁分离等)对水体进行初步处理,去除天然水体中的悬浮物和磷,之后通过生物处理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和氮类物质。

2水环境治理工程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根据水环境治理的优化技术模式,结合昌平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探讨有效、可行的水环境治理工程的优化管理模式,避免以往存在的重建设轻运行的现象,突破传统的治理工程的管理和监督方式,寻求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环境、社会与经济效益良好统一的运行模式,从而实现水环境治理工程的长期有效运行。

(1)完善污水管理机构设置,加强人员配置。

在现有的排水管理机构设置基础上,昌平区可参照市局机构统一成立区排水管理事务中心,形成上下联动的统一管理模式,便于规范强化排水行业的监管、指导。同时,在昌平区现有排水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农村、乡镇的人员配备,并通过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确保城乡已建排水设施充分发挥效益。

(2)合理确定运营模式,加强排水设施养护和管理。

需要加强对昌平区中心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特许经营服务的考核、监督和管理,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流域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推进建立城乡一体的专业化排水设施管理维护队伍,对卫星城、乡镇及村排水设施统一实行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和维护。同时,强化第三方监测管理,加强对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行的管理和管网运行状况的监测,以排水管网维护定额为抓手,研究制定管网运行、维护和管理考核机制。

(3)明确设施运行经费来源。

排水设施处理全覆盖,污水设施运行经费应纳入区财政预算。根据市、区和农民自筹合理分摊的原则,按照生态涵养发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功能区域划分,市财政和区财政对其经费合理分摊,并考虑在农村地区逐步征收污水处理费。同时也需加快再生水利用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区县的再生水利用率,加快污泥处理设施的建设,全面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理。(4)推进排水许可办理力度,强化排水监管行为。需完善区排水监测机构,适当引入第三方监测机制;加强对医院等重点排水户的日常监测、监管,实现重点排水户监测监管全覆盖;加大市、区两个层面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单位和组织依法办理排水许可的法律意识,提高全体市民的环境意识和爱护、维护公共排水设施的意识,畅通社会监督渠道。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