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

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1

关键词:商业信用;电子商务;政策建议

一、商业信用是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础

近半个世纪以来,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基本已经普及到了全球的各个行业,尤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以计算机和数据库为基础的网络技术不断融合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各个业务领域,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电子商务的重要推动力,为电子商务的产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电子商务仍是建立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的,商业信用仍是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础,具体来说,电子商务需要三个条件:

1.网络技术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平台。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和电子技术为平台进行交易的,没有计算机为电子商务提供平台,电子商务将无法进行交易,电子商务拉近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交易的时间和成本,当然这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网络技术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交易的平台还需进一步完善.

2.电子商务的交易需要中介机构的合作。中介机构也是电子商务交易的重要支撑力量,没有中介机构充当“中间人”的角色,电子商务的交易将会非常复杂和不便,虽然中介机构不是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但它所起的作用却非常重要,随着电子技术快速的发展,网络的安全性越发的引起人们的重视,电子商务的交易需要安全性作保障,而中介机构正是为保障交易的安全性而产生的,所以中介机构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电子商务是建立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的。电子商务的产生是以信用为前提的,电子商务是信用的产物,没有信用的存在,电子商务也将不复存在,信用决定着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决定着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而达成交易协议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必须以信用为基础进行商品交易,从而才能使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得到保障,交易正常进行,从而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商业信用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业信用具有固定的方向性。商业信用的方向性是指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提供的商品只能唯一的由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向需要该商品的部门提供,而不能反方向进行。由此产生了很多弊端,造成社会中的大量资源闲置、分配不合理,限制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使电子商务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始终以单一的方向发生资金的流动,而不能逆向发生流动,不利于电子商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商业信用的对象具有局限性。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是指商品交易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工商企业一般只会与自己经常有业务交往的企业建立信用关系,发生商品交易活动,而不会随随便便地同任何企业发生交易活动,这种交易活动一般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而且将会越来越普遍,而电子商务的安全更加需要信用的保障,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严格依赖于信用级别,而且对信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工商企业都会对将要与自己发生业务往来的企业进行选择,进行筛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的风险,从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3.商业信用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工商企业资本额的限制。信用是双向的,信用是双方相互提供的,电子商务是建立在双向的信用基础之上的,没有双向的信用作基础,电子商务将不复存在,而且工商企业的资本额是有限的,工商企业只能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本总额进行分配,而一般没有其它资本来源,所以商业信用的最高限度仅仅是工商企业可以分配利用的资本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商业信用的发展速度,限制了商业信用的发展,使商业信用的规模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而不能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4.授信期限严格受限。信用是一种以借贷形式存在的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这种行为以偿还本金和付息为条件,具有严格的偿还期限,这种期限一般都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事先规定好的,一般不能逾期,到期就必须支付,否则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惩罚一般都是更加高额的利息,所以商业信用具有严格的期限限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信用的发展,使商业信用不能更加普及,给社会造成了许许多多的信用问题,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电子商务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因素,不利于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电子技术发展还不够完善,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从而我国的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与困境,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们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发展战略。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数据库系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企业之间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充分了解交易双方的准确信息,才能降低交易的风险,及时的识别潜在的风险,降低交易活动的失误,从而做出正确的交易决策;其次,企业要扩大资本总额,商业信用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工商企业资本额的限制,只有扩大企业的资本总额,才能摆脱资本额的限制,为商业信用的发展提供一个充足的空间,使商业信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电子商务才能在我国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琪.中国电子商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2

一、填空

1、商业信用是( )。

2、信用发展的三个阶段:( )、( )和( )。

3. ( )是高利贷最明显的特征。

4. 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 )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5. 消费信用是对( )提供的,用以满足消费方面所需的货币的信用。

6. 国际信用大体可分为( )和( )两类方式。

7. 在我国 , 一直占主要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

8. 直接融资活动中的核心是

二、判断

1、任何时期的债务总额总是等于信用总额。

2、股票、债券是短期信用工具。

3、 信用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 , 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 ; 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 , 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 (interest), 借者之所以可能借人 , 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4、 高利贷者除了货币需要者的负担能力和抵抗能力以外 , 再也不知道别的限制。

5、 个人的货币收入总额 , 通常情况下就是个人可以支配的货币收入。

6、 银行券元非是向银行家开出的、持票人随时可以兑现的、由银行家用来代替私人汇票的一种汇票。

三、单项选择

1、支票是在下列哪个基础上产生的?( )

A、商业信用;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D、民间信用;

2、直接为企业的生产流通服务, 与社会生产过程相联系的信用形式是( )。

A、商业信用;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D、国际信用;

3、信用的最主要特征是( )。

A、借和贷;B、有偿付出;C、付给本金;D、为了利息;

4、在我国企业与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的“三角债”现象,从本质上讲属于( )。

A、商业信用;B、银行信用;C、国家信用;D、消费信用;

5、 信用活动中的货币发挥的职能是( )

A. 储藏手段 B. 支付手段

C. 流通手段 D. 价值尺度

6、 商业信用最典型的做法是( )

A.赊销 B. 有借有还 C. 票据化 D. 挂账

7、一直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

A. 银行信用 B. 国家信用

C. 消费信用 D.民间信用

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3

【关键词】 相应经济周期 商业信用 银行借款 替代行为

1. 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在公司融资中的作用

商业信用在企业的短期融资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从文献统计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平均范围内,商业信用占据企业资产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即便在信贷极为发达的美国商业信用也是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手段。银行借款,是指企业从银行借贷出的短期贷款,并不是指银行从其他的机构借出的款项。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是企业短期融资的两个重组成部分,商业信用是企业从非正式的渠道融的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是正式有形的金融市场的一种“体外循环”,而商业信用在对于企业短期融资又是极其重要的。就两者均是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形式,会带来相应的问题,首先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短期融资手段存在的基础和条件何在?其次,是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前人已有许多研究和分析。多数研究认为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呈现一种替代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商业信用作为更为便宜的融资来源,会促使企业采用商业信用融资来替代银行借款,尤其对于小企业而言,当银行借款设定诸种门槛和约束标准的情况下,商业信用作为融资手段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是也有学者研究得出两者呈现一种互补关系的结论,如,对日本制造业的实证研究业表明,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等。因此,我们还要探讨相应的经济周期下两者究竟呈现何种相关关系。

2. 在相关经济周期中商业信用与银行借贷的关系的验证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中间重要的一环是企业财务的管理,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投融资对于企业的发展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也可以将这概括为企业的金融活动和决策行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多种形式解决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短期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资金缺口获取外部资金的救济,企业经营管理者便要充分考虑资金充足率和资金借贷使用成本的问题。在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都能解决资金缺口问题的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时,企业经营者会选取成本较低的一种。

当我们研究两者的关系时,不可忽略其产生发展的大的经济背景。就经济发展而言会呈现一种周期性的特点,这种周期性会是不同经济现象的周期轮回,因此,当我们将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行为限定在某一相应经济周期中时,通过两者关系的变化,便可得出直观的结论。

在相关经济周期中,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替代性关系的验证需要一个实证的模型构建,在这个模型中应该包括在方程模型或者说函数模型的确立以及在某一周期内两者关系系数的估计。这一函数模型的建立需要恰当的变量,在变量选择时可以将,资产规模作为分母对其进行标准化以保证不同规模企业间可比性的实现。以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借款来替代银行借款,并同样以资产为分母进行标准化,这在中国的企业中也是适用的。同时,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来考量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关系,便应当将商业信用的其他影响因素撇清,以保证验证结论的科学和准确。而在样本的处理上,在样本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到金融类公司所特有的融资方式,因此将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剔除;另外应该保证所选择公司财务数据的连贯性;选择相应周期内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良好持续的公司;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对于关键指标缺失严重及一些质变失真的公司予以剔除。

3. 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的替代关系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通过这样一种实证的模式构建和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相关经济周期中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呈现一种替补关系,这种替补关系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和企业治理是合理存在的。从理论模型推导银行借款对商业信用的弹性公式或者时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都验证了两者之间替补关系在我国的成立。

但是通过实证模型的验证,我们也看到了在不同的行业之间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之间的替代关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这种差异体现为替代率的浮动。因为在不同的行业中,资金使用量、生产的周期以及上游相关行业的密集程度不同等都影响商业使用的使用率和替代率。在商业信用较高的行业其对银行贷款的替代率相对较高,具体到行业而言,批发零售贸易的商业信用的替代率最高而服务业中商业信用的替代率相对最低。

就商业信用对于银行贷款替代程度的高低与企业自身的一些因素是息息相关的。具体到企业而言,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都会影响公司的市值及其商业信用。对于经营状况较好、财务状况也相对良好的企业便会具有较高的商业信用,这是因为这些企业中其企业的总体负债比例、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性、和企业现存的短期借款行为等都呈现一种较佳的状态和优势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财务报表收入与支出相对平衡、资产与负债实现某种成对上的均衡,能够使向对方看到企业的盈利点和偿债能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才能依赖商业信用获得短期融资。因此,在商业信用的替代性中,总体负债比例、盈利性等因素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在商业信用可以替代银行借款成为企业融资方式的前提下,商业信用相对于银行借款而言具有成本低廉、程序简单、资金获得途径多样化、资金额度不受限制等,这些在为企业短期融资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企业商业信用滥用、破坏企业融资秩序等相关的祸根。因此,在我们验证两者在相应经济周期下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并充分这种替代关系带来的有利条件时还应该加强对商业信用短期融资的监管,以保证金融市场秩序及其与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具体的实践应用。就相应经济周期中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替代行为的研究而言,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两者关系的变化及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变化来探索相关的经济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我们通过实证模型验证了两者替代关系的存在,能够看到替代行为适用的可能及其积极有利的影响,但是我们也看到其可能带来的问题。这一替代行为的研究,给我们宏观经济带来的启示是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充分考虑某一经济发展周期内的各种替代关系的存在,并通过科学分析灵活运用这种替代关系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对于企业,在利用这种替代关系获取融资时必须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其财务管理制度使自身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同时在使用商业信用短期融资时,应遵循资本市场的基本规律不得滥用商业信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晓军,张顺明.经济周期中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替代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2).

[2] 石晓军,李杰.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的替代关系及其反周期性:1998-2006年[J].财经研究,2009,35(3).

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4

[关键词]信用 民营中小企业 融资 对策

一、信用及其主要功能

1.信用的基本概念。“信用”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理解,从社会伦理层面上看信用是指一种“诚信、不欺、遵守诺言”的道德品质;从法律的层面来讲,诚信是双方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存在“时滞”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在经济角度,信用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一种借贷行为。而在经济学范围内,我们认为信用是一种包括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国际信用等信用形式的一个信用体系。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信用,其信用关系的维持,在相当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双方主体的道德约束,所以伦理道德内涵也是信用的应有之意。

2.信用的主要功能。信用是把“双刃剑”。信用关系的存在一方面解决了不同货币所有者之间货币余缺的矛盾,克服了货币收入在社会中不同类型货币收支单位存在的时间与空间的不平衡,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一旦信用体系出现严重问题,将会对整个经济的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现代而言,信用连接了企业、家庭、政府、金融机构等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现代经济明显的表现为一种信用经济。

信用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金融通,加快了资金流转,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扩大了经济规模,以乘数加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关系的维持也存在的一定的成本问题。信用作为一种借贷行为,其特点是带息偿还,那么必然存在着寻找和评估交易对象的成本、监督对方付款或发货的成本、第三方担保方监督债务方的成本等等。信用成本的存在常常导致信用风险和经济泡沫等现象。可见,信用关系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对信用双方主体的道德约束。信用体系完善的问题,是一个减少维持信用关系成本、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

二、信用问题及其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我国的信用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它表现在信用体系的各个方面。由于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信用问题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所以在此主要对与之关系密切的银行信用问题和商业信用问题做出分析。

1.商业信用问题及影响。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借贷活动,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最普遍的债权债务关系。商业信用的存在对于扩大生产和促进流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影响。

商业信用融资有两种情况,一是应付账款融资,二是预付账款融资。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筹资便利、限制条件少,但是时间短、金额少,需要具备一定的商业信用基础。由于维持商业信用需要较高的赊销成本,从而市场上大量受骗的现象会发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1)信息不对称。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分布广、经营方式灵活、组织结构变化快、封闭性强,企业的经营业绩等背景资料向外界透漏很少,向外界投资者传递其内部经营情况等信息的能力较差,使得外界投资者搜寻信息的成本高。交易双方对自己的资信和道德水平比对方了解要多,且我国没有资信评估数据可查,所以很难了解对方状况。

(2)柠檬市场原理。我国长期以来,民营中小企业市场上资信水平低,到期不发货或不付款的企业很多,慢慢的,资信水平高的企业越来越少,寻找和评估的成本越来越高。

商业信用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加剧了交易风险,使得零散的投资者宁愿将钱存入银行也不愿购买企业债券,直接融资受阻。另一方面,商业信用会由于其极强的关联性波及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主渠道——银行融资,对于支付了货款而未收到货物的一方来说和发了货物未收到货款的一方来说,由于预期付款资金的损失和生产产品成本的损失将直接影响与之有信用关系的银行的还款能力。

2.银行信用问题及影响。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资金借贷为主要运营内容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它是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间接信用,是现代经济中的主要信用形式,是社会资金运动的枢纽。由于货币资金来源广、规模大、流动性强,银行信用能产生较强的资金融通作用,同时维持银行信用的成本要比商业信用高。

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由于通过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不可能,银行融资成为其主要的融资方式,但是这种间接融资依然面临很大的问题:

(1)国有银行“惜贷”问题严重。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特点是时间紧、频率高、数量少、管理成本高且缺乏政府担保,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在政府对金融机构加强管理的时候,为了保证放贷的安全性,银行往往倾向于给由政府担保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成为被清理的对象;另一方面,一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中的资信水平很低,道德风险很高,而银行往往没有反应资信水平的数据来评估和选择放贷对象,有了多次到期不偿付的贷款之后,银行往往做出逆向选择,使得一些真正需要资金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陷入困境。

同时这种“惜贷”政策往往成为银行机构寻租的工具,滋生腐败,这就导致资金扭曲配置,使得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好企业得不到贷款,于是不得不采取与坏企业同样的方式获得贷款,增加融资成本,造成资金在融通过程中的无谓的损失,效率低下。

(2)贷款余额逐年增加与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表 中小企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由上表可知,我国各项贷款余额很多,而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比例非常的小,理论上我国并不存在资金供求之间的矛盾,然而据去年全国工商联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民营中小企业表示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小额贷款只能解决一时的资金周转之急,根本满足不了中小企业对中长期实业投资的资金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一是长期以来银行信用关系中到期不能偿付的经验和政府金融管制造成“惜贷”;二是金融工具落后和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储蓄转化成为投资的可能性很低。

(3)银行贷款效率低下与民间非法告贷盛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随着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银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监管部门风险监管力度也不断加强,导致商业银行普遍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对基层行实行信贷审批权集中上级审批,贷款条件更加严格,贷款审批环节多,程序繁琐、复杂,审批时间长,这就造成民营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隐性成本很高,增加了个体私营企业的融资难度,导致了民营中小企业以高利率向逃避管制的非法金融机构告贷。全国工商联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的3年中,有近62.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借贷形式进行融资,超高利息让中小企业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这一方面降低了资金利用的效率,同时挫伤了投资的积性。

三、对策研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信用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表现在信用体系的各个方面,其中银行机构的弊端是信用体系问题的主要方面,民营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问题更加剧了其融资困境,各种信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阻碍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限制着我国经济的活力。对此,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对民营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管理,规范民营中小企业的行为。一方面,民营中小企业自身应该强化信用意识,完善相关财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提升信用等级;另一方面,建立企业资信档案,制定企业资信评估管理制度,并用法律法规规范约束民营中小企业的行为。

2.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规范金融机构行为。一是创新组织管理体制,优化信用管理体制;下放惜贷权限,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支持中小银行加速发展;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有力惩处寻租等腐败行为;三是建立于民营中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合理信用评级标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减少审批环节,降低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门槛;四是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完善信贷投资结构。

3.设立信用管理机构,构建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网络系统。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建立社会信用档案,完善信用评价机制和信息流通机制,构建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网络系统,向社会公开各类企业的信用记录。并要保证其信用报告的合法性、有效性、真实性,且便于与一个企业发生信用关系的企业、个人或机构取得,从而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忠平.民营企业融资策略与案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郑道平 张贵乐.货币银行学原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穆争社.企业融资与非对称信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王宛秋 尤雪.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问题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

[5]徐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障碍浅探[J].经济关注.2008

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5

信用和货币一样,属于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信用的最初起源是借贷关系,但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确立和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当初的范围,它成为了以借贷为主体但多种信用形式并存的、与货币交织在一起的金融。当今社会,信用关系无时无处不在。现代经济已被称为“信用经济”.由于信用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且在西方国家,可以说一个人从出生到坟墓,都离不开信用。因此,信用产生了多种信用形式,简单地说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股份信用、信托信用、保险信用、国际信用等多种形式。这些信用形式同时并存于当今社会,并相互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货币与信用有各自的起源,本质上不相关,而在大量的经济来往中,相互交织、渗透逐渐演变为本质相关,形成了金融。货币原本从商品中脱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它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物品,本身具有价值,而现今的货币已经表现为现金(在大多数国家表现为纸币形式)和信用货币两种形式。它所代表的价值已大大超过其本身的实际价值,而现代货币创造的机制是只要银行提供贷款,就可以形成资金来源,即只要有资金运用就会有资金来源。可以说现代货币是银行信用创造出来的。现代货币是现金和存款一身两任,从流通角度说,它是经济生活中的货币量,从信用角度说,它是银行体系的信用资金来源,第一,从形式上看,它的增加可以达到无限性,它有无限增加的可能性,现代货币的创造易如反掌。只要银行贷出资金,就可创造出货币。第二,从实质上看,它又是有客观界限的,生产流通的增长、财富的增加,只能按客观界限来增长,货币增长是真实的,超越这个资金创造,就会形成虚假性资金来源,从货币的角度来说就是过多的货币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第三,如果出现了虚假性信用资金来源,它既表现为现金,也表现为存款,从二者的一般比而言,更多的是存款。我国是用现金面较宽的国家,但大部分的交易和流通还是以储蓄形式来实现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存在现金,但更多的货币反映在存款上,钞票是次要的,存款是更重要的货币。因此现代经济中,货币量越多表明银行信用资金越多。

二、信用的多种形式与多种服务方式

首先是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最古老的信用形式,其它信用形式都有源于此。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赊销赊购活动都可以从古代交易中找到,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中,就有农民在春天赊购粮食种子,将赊购数量和金额记账,到秋天在丰收时在还账的常见事例。小商贩想要进货销售某种货物但资金不足,这时批发商为了不积压货物,也会提供赊销,先将提货数量记账待零售商将货物销出后在还进货款。西方国家,也大量存在相同或相近的现象。随着商业信用的频繁使用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商业票据(主要有商业票据、公司债券),它是一种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一般建立在相互熟悉的企业之中,因此,它的流通范围受到了限制。银行信用,这也是多种信用形式中的主流,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流通环节也就越来越多,资金的周转已不能与货物购销活动同步,每个人对货币的需求上也存在时间差,因此,有人开始利用资金运用时的时间差来获得利润,即将暂时不用的资金借给有项目而缺乏资金的人,并从资金运用人的手中分得一部分利润,从此社会中又分离出一个新的行业--银行,由于银行长期专门从事资金的借贷,因此,一般而言,银行手中有大量的资金且信用度高又在更大范围内(如全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分支机构,银行的信用得到空前的发展。在银行信用的作用下,也相应产生了大量的信用工具,如银行券、银行存单、商业票据的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金融工具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的丰富。

国家信用,国家虽然可以通过税收进行无偿性融资,但也不排除有偿融资,有偿融资主要是以国家为信用主体来向社会发行国债向社会进行有偿性融资,它既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又可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其经济调节功能。不再是发生了财政赤字,就强制性要求银行挤出资金给予弥补,保证了银行行使其金融功能的独立性,不挤占银行的正常性贷款,不会给中央银行造成不合理的货币创造,随着国家的经济调节功能越来越重要,财政的债权债务呈年年逐渐扩大趋势。

消费信用,经济的发展使得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起来,厂商为了尽快实现资金、产品、商品、资金的循环,加快资金的流通速度,都面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形式的消费信用,现如今除为购房、小汽车等贵重消费品提供按揭贷款以外,已经有很多日常消费品也开如为消费者提供贷款,由于,市场上的商品从奇缺转变为极大丰富,市场也就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因此,在市场上,商品经济也随之转变为信用经济(消费者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也就日趋复杂,单一或有限的信用形式或金融工具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信用的形式以及伴随的金融工具也就日趋丰富,就目前来说,信用的形式就还有股份信用,即在一个特定的金融市场,企业就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向公众募集资金,对资金持有者来说不需要有大额资金也可进入市场,而企业也可通过集腋成裘的方法获得企业所需的运营资本。而且股票对持有者而言流通性很强,对企业而言却比发行债券融资更具有稳定性,是一种很好的金融工具。市场的变化复杂性、快速性,使得市场的风险也成倍增大,市场的高风险性要求转移风险,因此,保险信用也就随之应运而生,既有面向企业的也有面向个人的,更有面向国家的保险信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网络经济的发展,如今世界正向地球村的方向发展,国家之间信用产生是必然的,这种国家之间的信用称之国际信用,国际信用实质上同其它信用并无本质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它的信用主体上升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带有国际政治色彩,一般情况下,虽说是信用形式,但它会无可避免的与政治、军事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

三、多种信用形式与央行货币投放密切相关

银行信用是货币创造的直接主体,基础货币创造是通过中央银行来实现的,我们知道,只要有资金运用也就可以形成资金来源,而且从理论上来说,资金的创造是无限的。也就是中央银行只要将货币贷给商业银行,就可以创造出基础货币,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乘数法将成倍数的创造出派生存款来,它创造的上限由乘数K来决定。但是我们也知道基础货币的创造从现实来说,是受生产流通的增长、财富的增加限制的,应根据市场流通的需要来发行货币,因此,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的发行是一件很慎重的行为;而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的创造,只是说它的上限是它的倍数K,但是否能按照最大限度来创造却是不一定的,这要看企业是否愿意贷款,而企业是否贷款就和企业的效益相关,这就和市场的运行状态相关,也就同时和商业信用、消费信用、股份信用、保险信用密切相关,商业信用的良好运行,商业票据、公司债券的信用度良好,商业票据市场以交易的真实性为前提的良好运行,就为银行开展贴现提供了可行性和可信性,也就为银行进一步开展转贴现和再贴现的功能提供了保证。消费信用与商业信用是一种相互交织影响的信用关系,消费信用的良好运行,可以保证商家资金周转同时也保证了银行资金的回笼,商业信用的良好运行,可以促使商家更好提供消费信用,相互形成良好的循环。保险信用、股份信用是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的补充,当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的良性循环遭受到意外性的破坏,保险信用可以及时修补信用循环链,使信用的循环可以得到继续。股份信用属于直接融资的范畴,它的运用可以使商家以自身的信用在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厂家与股民风险共担、融资面拓宽,股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金融知识或偏好来选择厂家来进行投资,从一定程度降低企业、银行、及投资者的风险度。(从银行的角度来说,不是所有的厂家缺少资金都来找银行,有可能出现的不良资产或坏账都由银行来背;从企业来说,不是资金缺乏,都只能找银行贷款,如果银行资金有限就只能坐等资金而错失商机;对投资者来说,不再是只能将资金存在银行里,由银行决定将资金贷给自己不知晓,盈亏率也不了解的企业,失去自)。国际信用,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必不可少的信用工具,如今,国家之间已经有大量的资金被相互利用,本国的经济都融入了大量的外资,成为资金互相渗透的地球村。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关注本国的资金和货币,尤其是经济大国的经济波动已经不可避免影响着世界经济。国际信用势必成为影响本国货币利率的杠杆之一,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货币的需求量,从而也就影响货币的创造。目前,国际上又产生了多种金融衍生工具,都与各种信用形式相关,它们的迅速发展,使规避形形的金融风险有了灵活方便、极具针对性且交易成本日趋降低的手段。这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

四、关于我国金融行业与信用形式思考

伴随着中国银行业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相关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完善我国现代化监管体系并以此推进金融体系改革的任务就显得更为紧迫。根据信用体系的层次构成对我国现行的信用体系进行考察,发现我国的信用体系处于残缺不全的状态,致使信用体系的功能不能得到正常的发挥。其残缺不全的具体表现为:

(一)从组织要素来看,我国信用体系的组织建设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些组织在有些省市虽然已经建立,但是相应的功能和作用由于受到市场发育程度的限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例如政府的征信组织,在北京和上海已经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征信系统,而其他省市还没有建立起来,更谈不上各省市征信系统联网所形成的全国征信系统。

(二)从制度要素看,信用体系中的组织运作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使已经存在的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无所适从。例如资信评级的运作制度、资信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信息披露与保守商业秘密关系、如何对资信评级结果进行跟踪等都没有正式的制度。

(三)从市场要素看,与信用相关的市场并不完善,已存在的市场发育程度也比较低。如票据贴现和票据承兑市场已经存在,但是发育程度较低,限制了信用的提升。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全国性的资信评级市场没有形成,产品丰富的资信评级市场有待开拓。

(四)从法律要素看,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台了不少的法律,但是与信用相关的法律体系没有建立,特别是信用法律体系中的核心性法律没有能够制定,没有一部专门的信用法律,严重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五、我国金融与信用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

金融体系是我国经济运行的核心,如何促进金融体系的和谐发展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意义的问题。和谐金融是金融内生机制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自生和共生机制的完美结合。在和谐的金融体系下,金融资源配置将更加合理、高效,金融发展将更加有序和均衡,人们能够按照预期从事金融活动并满足最基本的金融需求。构建“和谐金融”,就是要高度关注金融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和金融系统外部环境的优化,推进直接、间接融资的比例和谐、大中小企业的融资和谐、农村金融与城镇金融的发展和谐、金融稳定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和谐。但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应该有一个过程。一种合理制度的建立或完善有理论的指导,但更主要来自于金融活动实践的不断探索和积累,而不是凭空想象的,这个探索和积累的过程(形成的成果便是金融规范的确立)以何种形式来完成。

(一)我国金融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指导思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实现有待于金融体系的建设,只有建设了具有现代意义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信用体系,才能实现资源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有效配置,提高我国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现代信用体系不仅体现在与信用活动的有关组织、有关市场和有关法律,而且体现在信用的文化特质。中国的信用文化特质应该是兼容中国传统信用文化的优良思想、借鉴西方信用组织结构和信用风险评级、监控技术形成的信用伦理道德和观念。

(二)建立信用体系中的组织,并对其进行培育,不断发挥组织在信用体系中的作用。对于信用体系中已经存在的组织,应视情况进行整合和发展。对于资信评级的组织或类似于这样的信用体系组织应该通过竞争的手段、限制新加入者的手段,以及限定业务的手段逐渐淘汰一批,整合一批,扩大组织的规模和区域覆盖面,逐渐推进全国资信评级市场的形成。对于信用体系中现在不存在的组织应积极建立和发展。

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6

关键词:产能过剩 资本市场 纠偏效应

资本市场与产能过剩相关论述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后,各行各业都发展迅速,而长期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产能过剩在水泥、汽车、电解铝和钢铁四个行业中的现象比较突出,其后又逐渐蔓延到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2005年出现了11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而到了2009年,已经至少有18个行业出现了相似的过剩情况。产能过剩对经济的运行也起到了消极的作用,不但会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出现发展的偏差,导致经济运行受到制约,且不能有效调节资源的利用,不利于经济的转型优化。

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我国的产能过剩规模大、程度深、影响远,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中具有独特性,而产能过剩的程度已经超出了文献对于过度产能的描述,其涉及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包括资本密集型的众多行业,及劳动密集型的众多产业,甚至在需求量急剧缩减的很多夕阳产业中,也普遍有产能过剩问题的存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许多行业的发展并不成熟,许多企业容易对某些具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行业形成共识,形成投资的扎堆现象。虽然,发展中国家具有发展的后发优势,可以集中性地投资以促进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提升,但市场的需求额度有限,因而会随之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

从市场需求出发,专注于不确知的过渡投资行为,这种投资对企业的决策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独立于市场需求的行业投资,容易引起产能过剩的问题。我国的技术变迁由国家控制力所产生的,影响比市场决定的成分大,技术冲击是内生决定的,这样对我国的产能过剩现状分析比较透彻,但要细致阐述我国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还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制度。业内将投资扎堆和衍生的产能过剩现象称为“潮涌现象”,其所导致的产能过剩严重程度与该国家的发展战略具有最直接的关联,如果发展中国家遵循自身的比较优势,以作为其主要的发展道路进行发展,企业的投资更多地会依靠自有资金进行审慎的投资,所引发的产能过剩冲击力将可能会小许多。

此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结构、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等,也会对潮涌现象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造成扭曲性的激励,这是组成政府控制力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地方政府出于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会出台政策性的补贴,投资企业在初期由于低成本的投入,可以达到较高的收益而“蜂拥”投资,很容易形成产能过剩的情况,而这些投资由于依靠政府控制力的因素较大,其所形成的产能过剩对政策的依赖性强,而不是由市场因素来调节,因而导致经济的波动性加大,这在我国的发展中表现比较明显,说明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措施可以促进“潮涌现象”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要素价格的扭曲是产能过剩发生的根源,而要素价格扭曲引发的因素,包含土地市场的扭曲、资本市场的扭曲、能源市场的扭曲和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这些共同构成了市场要素的扭曲,是导致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其中以资本市场的扭曲首当其冲,作用也最大。

我国的过渡投资和资本生产者补贴有相当大的互联关系,其补贴程度往往可以超过整体生产者补贴的40%,因而尽管劳动力市场的压力日益增加,但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仍然可以保持较快的增速。我国由于现有的经济体制,对传统的国有企业和大规模私有企业的重视程度高,出现了诸如“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的问题,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和大规模私有企业的信任度高,贷款的尺度相对放的更宽,而一些非国有制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压力很大,据中央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在2007年之前的近10年间,银行的贷款一半以上提供给了国有企业。而在我国形成的“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的现状下,也出现了两种银行资本经过商业信用传递纠正资本市场的扭曲现象,而纠偏效应对其他企业的发展也有促进效果,两种纠偏机制分为:一是规模传递机制,其银行贷款对大规模私有企业的重视,传递到商业信用,然后是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多数中小规模企业;二是所有制传递机制,银行贷款对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企业的重视,传递到商业信用,然后是民营企业。由资本市场的扭曲所引起的纠偏方式,对产能过剩会有影响,而从微观的视觉来审视和检验市场扭曲与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产能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但从微观视角下来探索资本市场的扭曲和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仍然不够明朗,其相互之间的概念也不够清晰,由于界定困难,导致科学准确的测度有很大的阻碍。因而研究产能过剩和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关系,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描述,但对于细致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准确度则相对降低。

资本市场扭曲下的产能过剩问题

受政府控制力的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扭曲主要是由规模企业融资方式和国有企业为依赖的长期债务形式导致,而中小企业融资和民营企业短期债务的市场扭曲主要是来自商业信用,企业的规模和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容易造成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产能过剩的程度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在已有的研究中均表明,不论是国有企业、大规模私有企业,还是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一般获得的长期债务越多,企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就会越严重,而已有的经验证实,长期债务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程度排序是由高至低的,分别是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和大规模企业,这说明如果是将长期债务融资归结到中小规模企业和民营企业上,但转嫁到了大规模企业和国有企业上,不一定会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状况。

而对于企业通过债务杠杆,以获取商业信用的方式而言,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其所获取的商业信用融资越多,产能过剩的程度就会越严重,这与理论预期是一致的。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民营企业和规模较小企业,其对于短期商业信用融资的依赖,充分反映出不稳定的外部关系,因无法获取长期稳定的债务融资,可能会助长这类企业储备过剩产能。而市场中严重的产能过剩,一般与大规模股份制企业和国有企业通过商业信用渠道转移到中小规模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关,其中的转移资金用来进行市场纠偏,而资本市场扭曲的市场纠偏,所付出的社会成本也是较大的。通过对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债务中的长期债务获取方式和商业信用对产能过剩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起到稳定正向的效果。

由于中央银行机构对国有企业和大规模股份制企业的贷款有偏向意识,出现了“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的要素市场扭曲现象,但在市场中通过商业信用的融资对上述的两种机制进行传递,自发地纠偏要素市场的误差,传递机制是在我国特有的经济制度和环境下才产生的。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的扭曲对产能过剩的作用有两方面的表现形式:其一,通过商业信用融资的规模传递机制和所有制传递机制,对产能过剩具有正向的纠偏作用,并且其表现的形式十分明显;其二,由于“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的存在,资本市场的扭曲会加剧产能过剩的程度,虽然其实际的作用表现并不十分明显。但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银行对国有企业和大规模股份制企业的偏向,产生的“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会通过商业信用渠道输送到中小规模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而其中转移的资金可以纠偏资本市场的扭曲,同时,这种现象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而且导致市场纠偏在资本市场的扭曲中付出较大成本。

资本市场纠偏下的产能过剩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为了消耗剩余产能,形成了我国经济对世界市场倾倒产能的严重依赖,而经济发展的不对称,将会导致国际贸易条件持续性的恶化,我国的外汇储备在迅速积累的同时,会给经济稳定良好发展带来隐患。学界关于我国产能过剩的研究理论较为多样,而且与西方已有的产能过剩理论相互比照,我国的产能过剩情况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不能完全阐述我国产能过剩的全部原因,而尤其是过分注重于从宏观方向检验产能过剩的成因,但对于微观方向研究的视角也有很大缺陷,导致现有的研究理论难以充分说明当下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从宏观及微观视角进行分析,在通过相关的企业数据进行研究后得出:无论是国有企业、大规模股份制企业,还是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中小规模企业,随着长期债务和商业信用的累积,产能过剩的程度就会加剧。同样,随着中央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和大规模股份制企业的偏好,给予这些企业更多的贷款,这些企业长期累积的债务会造成产能过剩的情况更加严重,而传递到中小规模企业的信用融资则会加剧其产能过剩的程度。

我国的金融体制和经济结构容易导致资本市场中出现“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其所导致的资本市场扭曲,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的效应,而以上两种“歧视”的情形,也会将纠偏效应传递到中小规模的企业,形成诸如“规模传递机制”和“所有制传递机制”,对产能过剩形成显著的正向效应。可以看出,我国资本市场的扭曲和纠偏可能导致企业的产能过剩更加严重,是其加剧的重要因素。从宏观及微观两方面研究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提出建议,改善要素市场的扭曲,对提高产能的利用效率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资本市场的扭曲虽然可以对商业信用渠道的纠偏有推动作用,从而改善要素配置的效率,但由于资金来源不够稳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因而会通过储备过剩产能来抵消这种存在的资金不确定性顾虑。由于在资本市场扭曲的纠偏会付出较大的成本,因而要对市场扭曲的实际效益进行评估,并在适当的时机改善要素市场的扭曲,是关乎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此类研究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中期具有显著影响。

综上,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给经济的运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而研究产能过剩的资本市场纠偏效应对改善我国的经济现状具有积极的作用。相关的研究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因而结合宏观与微观的视角进行分析,对经济的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斌.历史上产能过剩的应对策略及对当前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4(8)

2.王立国,周雨.体制性产能过剩:内部成本外部化视角下的解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3)

3.时磊.资本市场扭曲与产能过剩:微观企业的证据[J].财贸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