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行为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情绪行为心理学

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1

[关键词] 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长期性血液透析;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2-126-03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mental nursing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

HONG Dongmei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Meixian People's Hospital, Meixian 51408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mental nursing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 Methods The total of 100 cases MHD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09 to May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tervented the observation group by health education and mental nursing. Only basic care was on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with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 analyzed the improvemen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Results The anxiety score and depress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49.86±6.52) and (48.86±5.73) poi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63.12±9.18) and( 63.28±9.62) points and control group(55.13±9.52) and (57.18±8.93) points.The improvement rat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88.0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46.00%).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e desirable a good effect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 It is worthy of recommendation.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Mental nursing;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Anxiety; Depression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一种复杂且昂贵的治疗方法,MHD病患遭受着疾病本身以及治疗方法带来的双重折磨。因为病情以及MHD的特殊性,病患心理易出现一系列负面反应[1]。例如:焦虑、抑郁、恐惧、悲观、绝望等。这不仅会引起病患免疫力降低、生活质量下降,更严重者会引发并发症,加大治疗风险,所以做好病患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十分重要[2]。我院对2009年5月~2013年5月入院接受MHD治疗的病患,采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对病患焦虑及抑郁情绪有很大的改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9年5月~2013年5月入院接受MHD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4例,女46例。将100例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7~67岁,平均(46.3±10.8)岁,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对照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9~68岁,平均(48.3±9.8)岁,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等各方面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采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基本护理。

1.2 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措施

由护理人员依据观察组每位病患的年龄、性别、生活质量、社会与家庭情况、经济状况、出现的心理反应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3]。(1)抑郁情绪:对于抑郁病患,主要以排解以及引导为主,多与病患沟通,增加病患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病患进行交流沟通时,需格外注意第一次交谈时给病患留下的印象。使用礼貌用语,使病患有被尊重的感觉。多加安慰,使其感觉到温暖。多加鼓励,使其看到希望。多给病患介绍疗效好的病例,增强患者积极乐观的情绪。(2)焦虑情绪:对于有焦虑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体贴热情地服务加上细致耐心地开导,传授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从而引导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人员要擅于了解患者需要,随时关注患者的饮食以及睡眠,通过对患者饮食以及血管通路的护理等指导工作的加强,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居家护理指导。宣传MHD相关知识,增加患者对MHD的认识,降低其负面情绪反应。引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生活上的照顾以及精神上的鼓励与经济上的支持,并通过增强社会关爱来增加患者对生活的热爱。为每一位观察组患者建立档案,接受透析后保持联系,并密切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时评估心理状况,适时的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

1.3 研究方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给两组病患。反馈患者治疗前后焦虑及抑郁情绪。比较观察组干预前后以及对照组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焦虑及抑郁的改善情况。

1.4 疗效评价

(1)根据SAS表判定患者焦虑情况,轻度焦虑(50~59 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4]。(2)根据SDS表判定患者抑郁情况,判定方法同SAS。(3)根据患者焦虑及抑郁改善程度分为:明显改善,有所改善,没有改善,情况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及抑郁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焦虑评分为(49.86±6.52),抑郁评分为(48.86±5.73),显著低于观察组治疗前的(63.12±9.18),(63.28±9.62);以及对照组治疗后的(55.13±9.52),(57.18±8.93),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均P

2.2 观察组干预后焦虑以及抑郁改善情况

对观察组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后,焦虑及抑郁情绪改善率为88.00%(44/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00%(2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及抑郁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SAS SDS

①观察组治疗前 50 63.12±9.18 63.28±9.62

②观察组治疗后 50 49.86±6.52* 48.86±5.73*

③对照组治疗前 50 62.36±8.62 63.18±9.60

④对照组治疗后 50 55.13±9.52# 57.18±8.93#

①VS② t 8.327 5.545

P 0.000 0.000

③VS④ t 3.981 0.002

P 0.000 0.591

②VS④ t 3.230 8.877

P 0.002 0.000

注:与观察组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大多数MHD病患病程时间长,原发疾病严重且经济负担沉重,带给患者非常大的身体以及精神上的折磨。这不但引起了患者生理失衡,还会引起病患心理失衡。出现范围广,程度较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据报道,85.11%的MHD患者存有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27%的患者产生过自杀的想法[5]。其中,焦虑以及抑郁是最为常见的负面情绪。因此,对MH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显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后,焦虑以及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此结果符合马会敏等[6]的报道。这可能是因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后,使其重拾生活的信心的缘故。MHD是无法逆转的,且只能部分替代肾脏功能。并不能阻止患者原本疾病进展以及继发的多脏器损害,死亡阴影由始至终笼罩着病患[7]。患者因病无法正常工作,加之社交活动的减少,活动范围的缩小等因素。觉得自身的社会价值下降甚至散失,得到社会的支持也减少,从而产生抑郁等负面情绪。部分患者由于无法履行其家庭责任以及义务,导致夫妻以及亲情关系逐渐淡漠。多数患者降低甚至于消失,严重的伤害了患者的自尊心[8],使其自卑感以及负罪感加深。MHD治疗本就非常痛苦,进行穿刺时会产生剧烈疼痛,使得患者出现焦虑、恐慌的情绪。部分患者由于散失了基本的自理能力,生活完全依赖他人,需要家属来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这时常使患者认为自己是家庭负担,从而产生强烈无助感,引发心理问题,进而导致疾病的恶化[9]。笔者对观察组采取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后发现其焦虑以及抑郁情绪得到明显改善,焦虑及抑郁改善率高达

表2 两组治疗后焦虑及抑郁改善情况比较[n(%)]

组别 n 明显改善 有所改善 未改善 情况加重 改善率

观察组 50 26(52.00)* 18(36.00) 6(12.00)* 0* 44(88.00)*

对照组 50 3(6.00) 20(40.00) 25(50.00) 2(4.00) 23(46.00)

x2 25.692 0.170 16.877 2.041 19.946

P 0.000 0.680 0.000 0.153 0.0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00%。与陈亚民[10]的报道相符。这进一步证实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以及有效性。因此,医护人员针对每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以及心理辅导,能有效的改善MHD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邱晓辉,李艳.持续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204-205.

[2] 张新娟.舒适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7.

[3] 冯菁,张兴凯,赵森,等.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9):1757-1759.

[4] 朱刚,孙伟,张沙丽,等.138例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与中医虚证的调查[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2):132-134.

[5] 莫国华,李家莲,蒋碧玲.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广西医学,2009,31(11):1730-1731.

[6] 马会敏,田素芝,李力,等.心理干预对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150-1151.

[7] 罗世香.血液透析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血液净化,2011,10(3):168-170.

[8] 王冰,宋桂敏.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饮食指导[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4:345-346.

[9] 李敏,刘璐,汪茂宝,等.细节护理干预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6):1279-1281.

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健康情绪作为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改变不合理认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由于情绪管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受到伤害,成长成才中的阻碍等相关问题的不断发生,是摆在当今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解决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适应当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提高大学身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 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旅游企业管理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其理论的广泛应用性。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尚无系统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之前,主管先要掌握员工行为的实际水平拟定培训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通过演讲、讲解、演示等方法,使员工自身行为的变化表现为预期结果。如果员工表现出目标行为,主管可根据强化论及时给予强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导游培训,可以专门组织导游技能大赛,让导游通过模拟现场景点讲解,展示才能,从而全面了解导游们的素质特点,以便进行针对培训。获奖者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强化。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技能落后是员工必须面对的难题。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学习和行为塑造原理进行。根据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产生良好的工作情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主管和员工个人应明确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具体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条件和要求。拿酒店业来举例,酒店不仅应让员工有充电的机会,并且有持续的充电机会,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员工建立培训档案,与员工一起进行职业规划,将员工的发展与酒店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倡导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感觉到这个酒店的氛围可以让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实自己的经验。

2.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薪酬发放中的应用。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薪酬是员工行为的重要强化物之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报酬,但物质报酬是员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因为员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计划看上去很华丽即注重未来的薪金报酬和奖励的增长幅度,但与员工实际需要相差太远不能产生强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与员工绩效挂钩则薪酬底线应该明确奖励标准和尺度应该科学合理且得到员工认同。例如酒店业,薪酬支付的时间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时间不同,产生激励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员工年龄的增长,经济状况的改变和酒店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对年轻的员工必须即时支付,无论是发奖金还是给予休假,给予奖励或表扬都必须即时。另外当员工情绪低落时,也应该采取即时的薪酬支付,而情绪高涨时则可采取延迟支付,这样有利于保持员工稳定情绪。

3.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景区规划上的应用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针对旅游业,一个景区如果要吸引游客前来,其环境是否让游客舒适满意就成了必要条件。如果游客来到一个景区,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认知、有违于内心预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产生抵触情绪,且会延续很久。所以景区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给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环境。

4.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反馈上的应用

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4

但是,如果从一个不同的前提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规范伦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心理学制约的。例如,对道德理想和原则的阐释要受人的心灵的基本结构、人的主导情绪、心理发展模式、社会心理学和人的理性阐释能力等的限制。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支持这种观点。第一,每一种传统的道德理论都预先假设了一种品格与行为结构的理论,伦理学也离不开对人的品格和行为结构的了解;第二,每一种理论的成分都试图提供一些合理的依据,来说明它们对道德的构想能够推动人的行为,指导人在实践中进行理性的道德思考。它们倡导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旨在促进某些思想和情感的敏感性并采取适当的行为方式。为此,我们就必须知道应该发展什么样的道德敏感性,应该加强哪些能力,节制和改变哪些能力,此外还要理解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特征模式。因此,个体必须学会按照道德要求的方式来推理。即使是那些要求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进行阐述的道德体系,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着情绪、人格等心理作用。

美德的研究使品格及其心理成分成为伦理学关注的核心,因此,伦理学研究也开始承认心理学与道德的相关。同时,美德理论家也提出一系列道德一心理学的问题:美德是怎样获得、发展和成为个人品格的?在多大程度上各种美德在功能上是相互依赖的?美德在一个人完整的品格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是怎样影响动机、知觉、情绪、理想和自我概念的?

我们把规范伦理学与心理学的思考联系起来,是因为传统的道德理论最近受到了批评,人们认为它们是站不住脚的乌托邦,是在对道德理论进行不可能的重建。判断某种道德理论是否站得住脚,我们就必须很好地理解它所预设的心理学结构,因为任何道德体系和理想都需要有心理学的理论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灵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使道德心理学研究更加复杂和日益精确化。许多最新的研究表明、伦理学、哲学心理学和心理学本身正在进行某种融合。笔者认为,这种融合着重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个人同一性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

关于个人同一性的讨论大多集中在两个相关的问题上。一个是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什么使一个人在道德上长期保持一致;另一个是认识论的问题,用什么标准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进行确认。伦理学的思考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同一性概念。之所以人们能够确认一个人在道德上始终如一,是因为他的心理状态满足了道德心理联系的某些受欢迎的条件,或者是因为他长期坚持某种行为,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他的心理和行为是一致的。当我们想对自我进行理解时,当我们力图参与到他人之中和理解他人时当我们对品格、价值和责任进行判断时,我们需要把握的正是这种强有力的个人同一性感。

第一,我们必须了解这种同一性有什么样的特点。从客观上说,同一性是受一系列核心的心理功能持质(trait)限定的。但问题在于,这种客观观点可能假设的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形而上学的现实主义。人们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人的主观性来确认一个人。因此,主要的问题在于阐明一个人的同一性的特点,他的核心品格特质,而不必假设一种依据社会标准评价的现实主义或依据个人标准评价的道德相对主义。

第二,确认的方法是,对构成同一性的各种特质沿着不同的核心维度进行概念化。例如,罗蒂(A.O.Rorty)和沃恩(D.Wong)提出了确定某种特质是一个人同一性的核心的几种方法:(1)其他特质(如信念、欲望、态度、习惯和行为等)是否依赖于这种特质;(2)某种特质是否在不同的领域(如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工作和休闲领域)和关系(如性别、地位、阶级和年龄)中都表现出来;(3)—个人很难以改变的特质;(4)某种特质系统地影响到别人对他的看法;(5)某种特质在需要面对冲突的情境中占支配地位;(6)当这种特质与其他特质发生冲突时占有优势;(7)如果某种特质失去或发生改变,这个人就会认为自己发生了巨变[1]。通过对一个人心理特质的确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的道德发展水平,因为特质虽然是主观的,但它可以在客观行为上发挥作用,主观上有恰当的心理反应或者进行社会归因。当然,人并非机械地反应事物的,核心特质可能会随着不同的维度而改变。“构成同一性的特质是随着文化、阶级和性别的不同而变化的,因此确实是个体的。一种特质可以沿着许多维度成为核心的,在某一个维度它是核心,而在其它维度则不一定是核心。特质是一个人的同一性的一部分,这个问题一般地说没有简单的、单义的回答;它在背景关系上属于一种或多种核心维度。

显然,人的同一性反映了其品格的全部结构,因此,特质是人的行为能力的核心。例如,一个把身体和动觉倾向作为核心特质的人,其道德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因为这种经常表现出来的特质不仅影响别人看待他的方式,而且影响他的自我概念。因此,伦理学研究探讨那些构成个人同一性核心的气质和心理倾向,如友谊和羞怯、社会角色同一性(女儿、教授、公民)和社会确定的群体同一性(年龄、民族和性别)等,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人的道德本质。心理学和人类学所提供的伦理学思考还要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通过影响同一性的这些复杂方面而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方式。

第三,道德理想的终生追求。最近的哲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通过实践其道德理想,他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这些理想可能以一生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一生中不断改变的个人设计,通过个人一生的奉献而得以实现。按照道德理想而生活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是自我选择的生活,或者在一个人的理想及其品格及生活方式之间有某种和谐一致。自尊和自重的道德生活就需要有这种和谐一致。

从哲学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种通过设计和奉献而表现出来的同一性符合道德心理学的要求。但是,也有些哲学家认为,以意义为基础的奉献并不一定是道德的。一个人可能以美学或体育作为一生的设计,甚至以完全轻浮的个人设计为基础,这种设计虽然对他个人是有意义的,但不一定是道德的。这意味着在道德要求和个人理想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张力。把这种道德要求放在首位的人认为,在有些情况下道德的要求和个人的实现是不可兼得的。

第四,同一性、思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们可能会问:需要对道德行为进行理性思考吗?一个没有明确道德概念的人,一个不能明确地表述其理想的人能够是道德的人吗?现代人的同一性总是与道德善的某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吗?同一性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社会构成的?一个人理解其同一性的社会背景究竟有多么重要?以社会的观点来理解自我与共同尊重和义务有什么关系?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思考才会导致一个人同一性的基础与其道德理想的不稳定?笔者认为,对理想同一性的思考可以阐明稳固的、有效和自尊的同一性得以建立和保持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同一性的社会基础有助于使社会实践得以重新建构,使个人能够拥有和保持坚定的、自尊的、道德敏感的同一性。道德不能建立在非人的基础上,虽然非人的道德基础“或许是一种深刻而不可治愈的形而上学的需要,但是,让它来决定一个人的实践,则是一种同样深刻而更加危险的道德和政治上不成熟的症状。

2 道德同一性的气质和情绪机制

研究道德同一性必须了解导致这种同一性的个人心理机制。最近的道德心理学研究确定了气质和情绪的心理机制:

第一,我们的某些气质特质,如羞怯,深深地置根于我们的生物本性之中。一个生性羞怯的人或许只有在某些社会情境中才不会感到羞怯。他的羞怯可以部分地构成他的同一性,他的羞怯也能影响他的情感、思维和行为。近年来,科学家关于基因的研究表明,“基因不仅仅影响我们的生理特点,如头发的颜色和对癌的敏感性,而且也会影响我们的人格、气质、行为模式一甚至影响那些使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人特异行为、怪癖和缺点。因此,道德心理学必须研究气质特质的生物学基础。

气质特质的生物学基础可能会引起人的品格差异或自我建构的程度问题。气质特质虽然是天生的,能够部分地影响品格的特征,但是,至少我们有能力改变和调整我们的气质特质。即便气质特质比较不容易改变,但许多同一性确定的特质仍然是部分地自我选定和建构的。第二,道德同一性的情绪特征。很多密切联系的道德问题都围绕着情绪主题而产生。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表明,某些基本的情绪可以通过面部肌肉的特殊运动和典型的生理反应而区分出来。这些基本的情绪如愤怒、恐惧、厌恶、愉快、悲哀和惊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不管任何种族或文化都可以识别出来的,也容易激发出来。

情绪是人类生命普遍存在的特征,而且不可能完全压抑下去,因此,情绪的表达和方向就与道德有关,因为“情绪是道德的原材料,正是推理使得情绪转化为值得为之付出行动的想法。”[5那么,核心的情绪是怎样获得其意向中的道德目标呢?一些心理学家相信,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是通过把核心情绪与社会上的某些规范和价值观联系起来而获得的。这种观点有助于解释某些强有力的情绪具有道德说服力,但同时又说明,规范或价值观的情绪力量并不一定确定其价值或价值观。换句话说,情绪对道德同一性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消极的压抑作用,但却不是决定性的。

情绪与道德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解决,例如,某些基本的情绪倾向会促进某种价值观或善的形成,这个事实是否决定着这些情绪倾向的道德价值?情绪在道德中的作用是工具性的,因而某些情绪使我们能做出正确的事情吗?某些情绪部分地构成了道德,因而某种行为只有在表现出恰当的情绪时才是道德的吗?像愤怒这样的情绪在正常情况下被认为是有破坏性的,在什么程度上这类情绪才对道德生活是重要的?在什么情况下情绪反应应该是中性的和可以改变的?社会环境、理性和品格的其它方面在情绪反应的调整中发挥什么作用?等等。

3道德心理学的社会关系

亚里士多德说过,谁也不愿意过一种独居的生活。社会关系是生活的最伟大的善。在社会生活中有些关系,例如爱和深厚的友谊,其本身就是善。有一些是比较工具性的,还有许多关系则是混合的,其本身是善的也是有用的。不同的社会关系是受不同的美德、特质和义务支持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各种社会关系及其心理动力学进行适当的分类,以促进人们形成那些最有价值的社会关系。

3.1 人与非个人关系

个人关系一般不需要社会原则的支持,因为良好的行为是直接从情感或爱之中产生的,而非个人关系则需要不偏不倚的原则的支持,因为这里不存在把双方联系起来的同情或相互理解,因此,第一种分类就是首先确定个人关系与非个人关系。但是,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因为许多人似乎是怀着关爱和同情而采取行为的,而关爱和同情又处于亲密关系之外,例如,对不认识的受害者捐款捐物。有些行为表现的是确定个人同一性和赋予意义的社会角色和职业,例如,一个教师花费了额外的时间来帮助一个他没有给予特殊关注的学生。这些行为既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价值,也反映了一种健康的、非个人的社会道德关系。虽然这两种关系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但研究表明,进行道德教育要从道德的个人关系抓起,因为这是道德启蒙的基础。

3.2关爱与性别

“关爱”和“同情”也是一些相当复杂的概念束,指得是一系列有复杂联系的道德倾向和情绪反应。这些倾向和反应显然并不是传统上确定的个人与非个人的关系,而是超越于这两种关系之上的。

对关爱和同情这种社会美德的复杂特征进行心理学思考,能有助于阐明当代关于美德与性别的争论。最近道德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表明,在道德方面存在着性别上的劳动分工。女性倾向于主要出于关爱、关心和对保持良好关系的责任感这类道德问题做出反应。而男性则主要对诸如权利、公正和公平这类道德问题做出反应。我们在日常观察中也确实发现存在着这种差异,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表明,“一般地讲,男孩比女孩要更早地具有情绪。人们常常对男孩的情绪漠不关心。男人更'理性’,女人更1感性’这样的观念已经如此深入人心,所以我们大多认为男孩和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其表现自己的方式就有所不同。当然,学术界对此还有争论,在道德心理学中对性别差异的明确性质和程度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澄清,现在下结论似乎为时尚早。

对性别道德关系的思考还引发人们思考一些更加困难的问题。传统的性别差异的基础是什么呢?这些差异应该保持吗?有人认为,男性与女性不同的道德倾向应当得到整合,从而使每个人都成为更加完整的道德的存在。也有人认为,不同的道德倾向是无法整合的,因为它们要求的是互不相容的知觉和思维倾向。还有些人建议,应该认识和保持女性被忽略了的道德力量,方法是按照传统的保持男性道德素质的做法。但问题在于,女性的某些美德是在性别歧视和压迫的历史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女性要求关爱、同情和对保持亲密关系的注意是在性别不平等的情境中产生的。把这些特质作为美德来提倡可能和现代的道德价值观相悖。传统的男性美德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自律和对公正及责任的尊重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而忽略了个人因素。再者,传统上以性别为基础的美德都和人类许多错误的做法有联系。关爱与狡猾、欺骗和操纵的能力有关,对权利和自由的关系与亲密和同情的分离及缺乏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对构成美德特质的那些建设性的和有害的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

3.3信任与诚实。

信任是社会和道德生活的完整的一部分。除了在朋友之间可以得到情感方面的信任之外,在健康的道德群体成员中还可以获得另一种信任。我们依赖于我们同伴的体面或礼貌,相信他们不会做出任意的伤害,依赖于对他们提供支持的学校、图书馆、公共场所和福利计划,因为他们和我们享有同样的价值观,而不只是出于狭隘的自我利益。当共享的价值观被不知不觉地接受时,我们就可以信任他人,以保持一种最低限度的公民的道德生活。但是,良好的个人和社会关系往往是脆弱的。当信任仅仅依赖于自我中心或没有深思熟虑的社会规范时,这些关系就只是继续存在而已。真正的持久的关系既需要信赖也需要社会规范。

信任与诚实有密切关系。但诚实是一个很硬性的美德,硬到难以描述其特点、难以实施、难以设计。我们接受的教导是,要有一定数量的保存和保留,“话不可言尽”。因为这样才能保护我们免受嘲弄和责难,否则这些嘲弄和责难就会揭示我们最隐秘的思想和欲望。我们还保留着从过去某些痛苦的经验中获得的真理。但是,如果与这些真理有关的保留和保存是理性的,那么,完全的诚实就不是理性的。只有当一个人处在压力下,以及当我们肯定不会受到嘲弄和责难时人们才会把诚实描述为讲真话的美德,但在现实生活中谁能肯定自己的言行不会受到嘲弄和责难呢?因此某些善,例如敞开心扉和要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我保护,是相互矛盾的。美好的生活也不能保证每一个问题都得到圆满的解决。因为诚实这个美德是随着文化和背景的不同而变化的。了解诚实和欺骗之间的差异要求我们学会复杂的社会规则。当然,遵从诚实的社会习俗并不是真正道德的诚实。大多数社会都喜欢保密和沉默,特别是涉及到自己的道德问题时,但诚实有时候也要求打破当地流行的沉默是金的礼仪习俗。

4   理性的道德心理学

道德的本质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理性的认识是否必然是道德的,这是道德心理学中长期争论的哲学问题。康德的道德哲学观把道德视为经验范畴的东西,因而是理性的。科尔伯格继承了这种观点,并进而确信,道德是建立在人的分析能力基础之上的。道德要求人的行为要合乎理性、受目的驱动,并按照人的主观愿望行事。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建立了一套人的道德理性发展的道德认知理论。

但是,近年来,道德哲学和社会心理学对社会美德,特别是在人的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以及服务于自己社会群体的美德进行的研究表明,道德必须承认社会群体的价值和党派参与活动。这样做虽然有助于社会或党派道德理性的发展,但问题在于,对某些社会参与活动的合理性和道德性的争论,可能会被用来说明邪恶的态度和做法是合乎理性的。例如,西方殖民主义者把黑人文化描述为原始的、攻击性的或同性恋的,认为这是变态的行为。为了论证他们的歧视态度是合乎理性的,他们对这些歧视活动进行了所谓道德的合理化。但实际上这是把那些在道德上得到反对的东西进行虚假的合理化。因为它虽然符合某个群体的利益,却牺牲或伤害了另一个群体的利益。我们认为,道德不是某些人统治和压迫另一些人的工具,而应该是每个人和群体都享有的一种权利。它能保证不同的个体和群体都处在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都有权去追求和享受合情合理的幸福,而决不是把个人或自己群体的幸福建立在牺牲他人利益,甚至给他人或群体造成痛苦的基础之上。近年来,理性的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可能有必要寻求和保持一种普世性的道德理论,尽管有时难以使它与某些特殊群体的道德协调一致。

一种可能的方法是,把有偏见的道德要求与那些不偏不倚地精心阐述的合理性的道德要求调和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处理好不同利益间的道德冲突问题。一些哲学家坚持认为道德冲突是现实存在,无法得到理性的解决,另一些哲学家则相信,合理性与道德性之间的概念联系能消除道德冲突的存在。许多哲学家想要避免危及理性的深思熟虑在道德中的作用,同时又承认冲突的经验及其有关的忏悔、自责和内疚的态度。有一种说法认为,基本上只有一种道德要求,也就是采纳实践理性的观点。作为一个理性的行为者,一个人同一性的构成是通过他采纳这种观点,从而使所有明显的道德冲突在实践中得到解决。实践理性的观点对一个整体的阐释领域做了界定。按照这种方式看待事物有两个重要的后果。

第一,道德有利于发展理性的友谊,有利于确立以关爱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理性具有道德的维度。在人类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它占据着重要的,但却不总是具有支配的地位。首先,道德是理性的深思熟虑的一种义务,它使友谊总是建立在没有偏见的义务基础之上。其次,在理性的深思熟虑领域,不同的道德方面存在着冲突和紧张。但是,由于道德仅仅要求我们进行理性的深思熟虑,因此,我们就没有必要采取非个人的行动。

按照这种观点,理性的深思熟虑把个人的理性要求和非个人的理性要求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统一的游戏领域。但个人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自我中心论者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性的深思熟虑者,理性的自我中心把理性的行为关系理论结合进来,认为个人的牺牲必须得到补偿。如果许多其他方面的要求没有得到补偿,自我中心论者便怀疑社会道德义务的理性权威。这就是社会上一些人以道德自我自居,却缺乏社会道德的理性基础。

人们对理性的自我主义者做出了各种可能的反应。一种反应是提出行为者中立的价值理论,根据这种理论,行动的理由是价值的作用,可以进行非个人的解释。但自我中心论者否认行为者中立性,否认价值的非个人解释是与他有关的价值。第二种反应认为,遵守传统道德对自我主义者通常是有利的。第三种反应是新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观,它试图说服自我主义者,个人的幸福不可能不依赖于至少某些他人的幸福而获得。在他自己的善与别人的善之间存在着一种并非不相容的关系。

第二,道德行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Akrasia现象指一个人自愿地不遵从他认为是最好的道路,这种现象向理性和道德理论提出了挑战。一些哲学家认为akrasia经常是非理性的,可以用它来解释行为者是怎样和为什么会选择采取行动来反对他做出的最好的判断。著名道德哲学家麦金泰尔指出:当然,内在善的行为常常是非理性的。或许它通常是非理性的甚至是典型的非理性。再者,关于Akrasia的通常实例包括,例如,吸烟、贪吃、酗酒,在某种意义上是非理性的。但是如果我的观点正确的话,那种认为能满足相当正规的行为定义,以阻止一个人做出更好的判断的akrasia就必然是非理性的观点却并非正确。”[8一种假设认为,心灵是善于进行理性思考的,一个人总是能够对相对影响其行为的(内部)理由进行反思,按照这种假设,所有的akrasia都是非理性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接受这些假设,某些akrasia就可能是理性的。

理性的内外部标准之间的对比在道德心理学的其他领域是很有用的。和akratic的人一样,反社会的人,精神疾病患者和一些反常的人常常被归类为非理性的。但是,按照理性的内在论观点,当明显受人怀疑的信仰及欲望和一个人其他的信仰及欲望处于思考的平衡之中时,就无须进行非理性的归因。同样的考虑也适用于对责任的归因。如果一个人做了他确实想做的事,即便他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或者即便在我们看来非常可恨,他也没有内在理由感觉后悔、自责和内疚。在这里没有后悔可能表示存在着道德的盲区,而不是表示非理性。

一个人毫无必要地伤害了某人,却认为自己没有错,这个人似乎处于内在的理性和动机平衡之中。但是,如果他具有自主性和理性的一致性,而且也希望自己不受到伤害,那么,他的欲望和信仰就为他提供了内在的理由,使他为不必要地伤害他人而负责任和受到谴责。他可能不会认识到他的理由或它们的含义,但这些理由却为他在自己的心理学中为责备和责任的归因提供了一个立足点。一般地说,每个人都有不受伤害的欲望和保持一致性、自主性的内在特点,这就为他进行责备和责任的归因提供了内在论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和确立人的内在理性是成为一个道德人的心理学基础5美德伦理学的心理学倾向。

最近,一种更具有心理学倾向的伦理学导致了美德伦理学的复活。许多人曾认为美德理论能解决契约论、结果论和道义论的某些缺陷。因为这些理论似乎太理性化或太认知主义了。它们依赖于把理想的道德行为者描述为一个怀着某种道德原则,以某种程序和理想进行活动的深思熟虑的人。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很多道德行为并非完全如此。也有人批评说,这些理论对于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善与紧张的异质性没有足够的敏感。建立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观点假设,应按照一个统一的尺度对所有的道德价值观和义务进行评价及排列,这正是当前西方流行的品格教育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

美德理论是要说明这两个问题。它通过强调非认知的习惯和倾向的作用,从而避免遭受过分认知主义的批评。它通过把不同的美德分析为适合于对各种不同的问题进行反应,每一种美德提升不同的价值观,从而避免了价值观的同质性假设。

为了确定美德理论的独特优点,有人提出了一种有争议的方法,认为它保留了以行为者为中心的利益和幸福的恰当的道德价值,而许多其他的理论则没有。常识的道德和康德的道德观都用自我中心来说明自我关注和关注他人之间的不对称是合理的。自我中心使行为者喜欢使自己不受限制。康德的道德观和常识的道德观都承认行为者的利益和幸福的重要性,但都对追求这些利益和幸福设置了道德的限制。根据这种论点,虽然常识的道德和康德的道德观都考虑到个人的利益和幸福,但他们这样做只是作为一种让步。仅仅关心自己,为了自己而发展个人内部的美德,对自己进行设计和参与,无论从哪一种观点来看都没有内在的道德价值。常识的道德和康德的道德观都承认有一种以行为者为中心的先验的特权,但却没有内在的或直接的道德价值。这种论点的结论是,通过使自我及其设计成为次要的、并不一定是道德的价值观,从而降低自我中心的作用。美德理论把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美德视为同样有价值的,人们就很难指责,自尊的美德只具有工具性价值。实际上,它既不要求偏爱他人,也不过分强调自我的道德,不要求行为者使自己疏远自我及其设计。

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5

一、积极心理学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培育员工积极心态

企业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那么要想优化企业管理,就需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从员工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调动员工的积极情感和积极心理,使得他们能够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工作态度,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企业建设当中。积极心理学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和员工的职业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积极心理学的辅助支持之下,可以让员工的职业心态被真正的培育起来,最大化的激发员工的潜能以及创新创造能力,这样企业管理的各项活动才能够顺利展开。

(二)优化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理念对于管理行为和具体的管理实践起着方向性和引导性的价值,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效,就必须要注重优化企业的管理理念,特别是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用自己的积极力量和积极的管理理念来感染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得员工产生积极的心理,那么整个团队以及企业的绩效包括管理水平也能够得到提高。积极心理学对于企业管理者理念的创新和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管理者理念创新的自觉性,通过深刻领悟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来将其中的精髓渗透到企业管理当中,可以对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起到促进作用。

(三)强化企业积极行为

按照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进行分析,假如人采取的行为结果能够切实满足个人的需求,并且有利于个人这样的行为也会在之后的实践当中不断的出现,但是如果相反的话,这样的积极行为重复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是完全消失。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通过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来优化管理,对各项积极的企业管理行为,给予奖励以及赞赏,那么这样的积极行为会不断的被巩固,也会不断的增强,那么企业拥有了持续不断的积极管理行为,企业管理的目的也能够顺利的达成,更是会为企业管理注入活力。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企业管理策略

(一)应用积极心理学强化员工激励

在积极心理学的分析以及研究当中,侧重于探究如何有效激发个体的积极心理,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并且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通过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积极的心理以及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个体思想以及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个体潜能的挖掘和充分的发挥。同样的,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如果员工能够长久地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和心态,就一定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挖掘潜能发光发热,这样不仅仅让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还可以优化企业运营以及管理。在企业的具体管理环节教化员工积极心理,最为关键的方法就是员工激励,这也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企业管理优化的重要策略。传统意义的员工激励更多的是借助提高薪酬以及优化误区奖励的方法,这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但是要长久的保持下去却是难度极大。但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之下,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将重点放在了解以及最大化满足员工需求方面,让广大员工的满意度大幅提高,也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拥有强大的信心和希望。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之下,员工激励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一方面要将多种激励方法进行有效融合,构建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强化与员工的沟通互动,切实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和未来发展给出规划以及指导,不断加强以及巩固他们的积极心理,促进企业管理实效性的提升。

(二)应用积极心理学建设企业文化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企业管理,除了侧重于经济层面的管理以外,还需要重视文化方面,也就是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心理学的分析和研究将侧重点放在增强个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强调积极和谐的环境对于个体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企业文化建設就是构建和谐企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共同的企业心理模式,从而让广大员工可以观点一致,共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创造价值。因此,要有效应用积极心理学来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关注员工情绪以及状态,确保企业氛围可以影响员工情绪。例如,管理者在处理紧急事件时,要避免使用情绪化语言或者是言辞激烈,避免不合理的情绪控制而影响到他人积极情绪的保持,从而优化企业氛围,提高文化建设的成效。第二,注重构建优质的企业环境,关注以及充分的满足员工在实际工作当中的细微需求。例如注重优化办公室的卫生以及环境,设置专门的休息区等,从而有效消除员工的不良情绪,使得他们真正的身心舒畅,主动地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第三,企业管理者要注重革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将积极心理学作为有效引导,使得自身在管理工作当中保持积极的理念和情绪状态,进而逐步拉近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获得员工的支持,在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应用积极心理学增强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同时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在日常企业管理当中,往往会将重点放在人力、企业经营等方面,并重点在这几个方面强化管理,从而造成了风险管理的不足,甚至是缺失,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管理质量提高带来了挑战,也加剧了企业发展当中的风险。风险管理必须要被提到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深入的分析和把控风险,避免为企业管理乃至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不可挽救的后果。如果企业在具体的管理环节不能够强化对困难工作的应对以及有效的处理,那么会让这些细微的管理问题逐步扩大成一个对企业发展有着巨大破坏力的风险。对此,积极心理学可以为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的指引。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逆境当中充分发掘个体的潜能和价值,深入探究突破困境的经过,能够对个人的风险防御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并使得个人形成关注以及合理把控风险的积极心理品质,那么就可以在风险来临之前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起到防控作用。即使是风险确实来临了,也可以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进行控制和解决。这就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在风险管理的具体环节,不能够单一的把侧重点放在管理多发问题方面,而是要站在实际的角度来对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和考量,充分发掘其中的优势,通过强化优势的方法来提高企业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水平,真正把风险管理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让企业能够规避风险,提高竞争力。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整个心理学研究系统当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个分支学科,注重分析个体的积极心理特点,并通过调动个人积极情感和心理品质的方式来优化其个人行为。积极心理学对于企业管理的优化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可以优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增强员工的积极心理品质,引导企业的积极行为。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要恰当地将积极心理学深厚在各个管理环节,最大化地发挥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作者单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丁泽芬(1982-),女,湖北宜昌人,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

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6

(郑州大学 教育系,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个体决策是指个体对已有方案进行评估并做出选择的过程.决策时个体的情绪状态、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等都会影响个体做出的抉择.本文从个体决策的类型、决策时的情绪种类、情绪与决策的关系及情绪是如何影响决策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以期对决策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情绪;个体决策;情绪类型

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89-02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决策,小到超市购物,大到做出风险投资都属于决策.决策作为我们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过程,是人类自主性和能动性的集中表现.而情绪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始终伴随着决策,进入21世纪人们对情绪与决策关系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从不同角度对决策过程中的情绪进行了细分和研究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这些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1 个体决策与情绪关系的理论渊源

早期的决策论起源于博弈,它是以完全理性假设为基础.此时的决策就如这样:在一场赌博活动中,你有10%的机会赢100块钱,90%的机会一分钱也得不到,那么你愿意出多少钱来玩这种游戏呢?这个阶段的决策理论一般都是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在客观世界决定论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追求客观性和指标量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情绪的存在或者把决策过程中出现的情绪情感状态看作是偶发事件,没有被整合在决策过程中.其中的代表理论是Morgenstern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该理论认为决策者是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虽然决策者也是按照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但这种偏好遵循的是最大预期效用原则.这个原则不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觉,而是一种可量化的指标.

后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用“有限理性”取代“完全理性假设”来对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这个时期,情绪和其他心理因素才真正被列为决策理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如著名的后悔理论,该理论认为后悔是基于对不利或相对不利行为结果的反事实思维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负性情绪,它在人们的决策行为中起重大作用.

此后,“生态理性经济人”理论假设开始流行.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决策行为具有生物进化的特征,而情绪作为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对决策过程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来自生理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决策心理学等方面的证据也都证明了情绪能够有效反映环境信息,自动调节决策行为.如此时Loewenste提出的风险即情绪模型就体现了情绪与决策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

2 个体决策的含义

对决策领域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不同学科对决策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点.经济学中强调决策过程中理性的概率判断,管理学强调决策中缜密细致的计划安排,而心理学则强调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汪安圣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决策定义为是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作的决定并加以实施的活动.王重鸣则认为,决策是一种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判断是通过它形成你的看法、得出结论以及对事件和人做出评论性评估的过程,而决策是在备选项之间进行选择,选择和拒绝可用的选项的过程.Githooly也指出了决策和问题解决之间有明显的相似与区别之处.决策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的成分,问题解决也要求必须做出一些决策,但是,在问题解决中,需要关注所有的可能解决问题的行为,而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只需要在一些给定的选项中做出选择即可,不用考虑选项的产生.

3 个体决策的类型

依据决策时情景的不同可以分为确定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确定性决策就像是做选择题,有几个已知选项供个体决策使用,个体根据客观价值和主观偏好做出决策如生活中的购买决策;不确定性决策指可供选择的方案在客观价值方面和能够成功实施概率方面都可能是不确定的,如大学志愿填报问题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决策行为.而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又分为两类:概率已知的不确定性决策,通常称为风险决策;未知概率的不确定性决策,通常称为模糊决策.

风险决策是指存在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有出现几种不同结果的可能性,要冒一定风险的决策.近年来对个体风险决策的研究相对较多,毛华配[1]等人通过静态-动态决策情景的创设,考察情绪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情绪在静态-动态决策情景下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不同;情绪在动态决策情境中能对风险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恐惧情绪促使被试在动态决策中趋于保守.

危机决策是一种特殊的决策过程,指个体在紧急情况下知觉到决策后果的危险性的高度的生理唤醒状态,此时的行为多是自动化的,受到个体惯性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是一种瞬间的、非程序化的决策,心理因素的作用占主导.比如,在地震争分夺秒的抢救工作中做出的先救谁后救谁的抉择.如杨继平[2]等人运用实验室实验考察情绪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男性被试对危机决策过程的自信程度显著高于女性,且情绪与难度变量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个体对于自身危机决策结果的满意程度在性别、情绪和难度变量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三次交互效应.

在日常消费决策中,有研究却发现,积极情绪有时能够促进消费者的多样化探索性行为,有时却又阻碍了消费决策[3];也有研究得出,认知信息与情绪信息的交互作用对决策依据有显著影响,而单独的情绪信息对决策依据无显著影响,认知信息、情绪信息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最终的决策质量均无显著影响.

在利他行为的决策研究中,谢烨等人的实验研究发现,捐赠者的悲伤情绪能够增加捐赠者的捐赠意愿,而快乐情绪则降低捐赠者的捐赠意愿[4].

4 情绪在决策研究中的分类

在进入21世纪,情绪在决策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以后的研究中,对情绪与决策的关系研究迎来了.在心理学研究中,情绪一般从效价和唤醒度两个方面进行描述.效价作为情绪的一个属性,包括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和中间情绪.唤醒度指情绪激活的程度,从平静到兴奋,中间包含各种不同程度的情绪状态.

从情绪的效价方面对情绪和决策的关系研究比较多,在马英[5]的研究中发现,积极和消极两种效价对决策有不同的影响,积极效价下,个体表现出较高的出价,消极效价下,个体表现出较低的出价;白学军等人对负性情绪的抑制对社会决策影响的研究发现:情绪抑制组被试在遭遇不公平的分配时,更倾向于做出不理智的决策行为,表明情绪抑制对决策者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6].还有研究得出,在正性情绪下个体的信息搜索深度较深,倾向于运用线性策略进行决策,而处于悲伤情绪状态下的个体信息搜索较浅,倾向于采用非线性策略进行决策.还有些学者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提高思维的创新性,同时使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更加精细化.但是也有学者提出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加工了更多的信息,因此就消耗了更多的认知资源.据以往的研究总结,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积极情绪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还是没有研究给出一致的答案.

同时,也有研究者从一些特殊情绪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比如研究发现,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机制,认为当可选项中不存在1个优势选项时,与正性情绪相比,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更倾向于延迟选择,而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中,决策者对决策信息的加工深度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7].严霞从恐惧和愤怒两种具体情绪里探讨了情绪对个体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愤怒情绪诱导下,厌恶和愉快情绪对风险评估具有良好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在恐惧情绪诱导下,惊奇对风险评估也具有良好的正向预测作用[8].

既然情绪对决策产生影响已毋庸置疑,那么情绪调节是否会提升决策质量呢?也有学者从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影响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方平等人使用问卷法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探讨得出情绪调节的两种方式,其中,表达抑制个体倾向于做出风险回避决策行为,采取认知重评的个体倾向于做出冒险决策行为,且两者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显著差异[9].

5 情绪影响决策的途径

情绪对决策的影响伴随整个决策过程.一般情况下,决策者的情绪是通过决策者的预期情绪、决策后情绪和决策时的情绪(即时情绪)三种途径影响决策行为和决策质量.预期情绪是人们在多种可能结果中,期望某一种结果发生的一种情绪.预期情绪与决策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多,由预期情绪派生出来的情绪预测偏差与决策关系的研究也有很多.如马英的研究中得出:情绪预测强度偏差和持续时间偏差影响人们回避或趋向决策[7].决策后情绪,对后悔和失望研究较多,形成了情绪的后悔和失望理论.但这两种理论对所假定的预期情绪均缺乏直接验证.不难理解,情绪与决策结果具有可逆性的影响关系,决策导致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能够引发决策者相应的情绪,而该种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到随后的决策行为和决策质量.但到目前为止,人们是如何处理后悔和失望等决策后情绪以及这些决策后情绪又是如何影响随后的决策行为的,并没有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因此,在决策后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领域内,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结果,至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决策时的情绪,指在做出决策时刻的情绪状态,或者说在决策选择瞬间体验到的状态,有的研究者称之为直接情绪,直接情绪又可分为体验情绪和伴随情绪,也有学者把直接情绪划分为体验情绪和偶然情绪.直接情绪是指在做决策的瞬间对决策事件的直接情绪反应;伴随情绪是在决策选择的瞬间体验的源自与当前决策任务无关的客观情境的情绪,如做决策时的环境背景.这样的细分充分考虑到了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不仅有利于人们理解和分析决策过程以及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而且更具有生态学效应.如李晓明研究发现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加工深度在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9].

参考文献:

〔1〕毛华配.动态决策模型下情绪对风险决策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

〔2〕杨继平.情绪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9(06).

〔3〕夏小红.情绪及任务种类对购买决策信息加工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0(02).

〔4〕谢烨.情绪和框架效应对个体捐赠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12(04).

〔5〕马英.情绪效价对决策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09(05).

〔6〕白学军,沈德立.负性情绪抑制对社会决策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2(05).

〔7〕李晓明.偶然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机制[J].心理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