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求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较快适应企业环境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而就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现状来看,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高职院校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职业素养定义及分类

职业素养也称职商(Gareer Quotient),是指人们踏入工作岗位之后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的表现及由此而形成的品质特征。具体来说,是人们在从事某种特定工作、专业任务或履行特定职责时,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的总和。这些素质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逐渐形成的,是人们在从事某种特定职业时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依据定义可以将职业素养分为隐性职业素养和显性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这些内在素养在学习、实践中是无法快速的形成的;显性职业素养即职业技能在实践中较容易形成。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每一年都会向企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随着企业改革不断的进行,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作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对其进行研究,尤其是职业素养研究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将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线工作,他们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高低各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及企业生产创新等都有重要作用,具有良好职业人格的素质的人才,通过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技能能减少问题产品,创造新品牌,并不断的提升产品在同类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推动企业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不断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2)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是为企业输送一线生产和管理部门人才的摇篮,要求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尤其是中级技术人才既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也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是现代化企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其职业技能可以短时间形成,但是其职业素养则需要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需要高职院校将学生职业素养工作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3)就业形势的影响。从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一旦就业率低会造成高职院校资源的浪费,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现在出现这种现象:高职院校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归根结底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很难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如果学生的专业技能过硬,又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被企业录用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学生迈向职业生涯第一步的重要门槛。

三、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可行性策略

(1)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作,除了就业指导处必要的指导外,还需要发动职员工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尤其是专业素质较强的教师,要为此制定专门的制度,对教职员工进行考核和监督,并引导和鼓励教职员工能将职业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正反案例,组织学生就案例内容分组进行讨论,使学生对职业道德有深入的了解,对职业道德有明确的认识,从而不断的提高其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执业行为习惯。教职员工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在学生专业前景和专业素养等方面给予相应指导。(2)开展主题活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技能的最佳途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自身状况和社会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置以职业素养学分制为主的职业素养教育主题活动,将学生平时参加的职业素养主题活动,记录在职业素养教育卡记录卡中,作为每个学期期末学分评定的一部分。以服装纺织类专业为例,学校可以依据服装纺织行业的工作特点分组、限时展开结构设计打版比赛和工艺制作比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团队意识、时间意识和合作精神等素质。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心理特点,将职业素养教育融汇于学生工作,高职阶段的学生心理由原来的不成熟、半成熟逐渐向成熟转变,期间对职业有了感知、认同,职业情感和职业人格也逐渐形成,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主体活动方案,不仅能使职业心理体系化,而且能使学生的职业精神更好的形成。(3)加大就业指导力度,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是高职院校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时向学生提供就业和职业指导并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而设立的课程。其中的职业生涯是比较重要的,其不仅关系着一个人人生中与职业相关的行为、活动、价值观,也关系着一个人愿望和态度等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仅仅靠自己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专业人士适当的指导,就业指导部门作为指导学生的重要部门,应从社会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对学生的职业人生进行设计,使学生能真正的了解自己,根据相应指导合理的设计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高职学生中大部分人对自己的专业是比较有兴趣的,做职业规划时会,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职业观和社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再进行设计,这样不仅能使自己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也能使自己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对于部分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要指导这些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使之形成能力和技能,以后走进社会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并能得到企业的认可。(4)实行校企联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并逐渐形成的综合素质,未经过职业活动而进行的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无法真正的意识到职业素养对职业人生的重要性,需要学校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让本学校专业老师去企业学习,将专业理念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对企业有所了解,明确职业目标并积极的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为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该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并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学生较多的企业去指导学生,及时总结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和指导。为了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讨论活动,让不同学生之间能取长补短,共同进取。对于实习地点较为分散的学生,教师可以定期巡查或以网络通信和邮件方式,与学生建立联系,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岗位满意度及生活工作条件等,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尽快的适应工作岗位角色转变。

职业素养对中职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其直接关系着职业人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高职学生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专业性人才,其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通向职业之路的通行证,但是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综合人才,除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就需要调动教职员工使其参与到人才素养培养中来,并开展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实行校企联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走入社会铺平道路,使其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白世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6):36~39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文2

一、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在联系

关于人的素质之内涵,包含四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及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职业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最终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要求能获得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还应能获得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内容。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以后从事其他任何职业活动时,都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就业及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社会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单位的主要考核因素。有关调查显示,56%的企业认为现阶段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比培养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而职业学校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均呈现出劣势,这与企业需求差异明显。尤其在解决问题方面,企业认为现在毕业生最缺失的能力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入很大。相关调查显示: 超过60% 的企业和在校学生认为学校现阶段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一般,关注度不够,与企业的愿景相去甚?h。

2、学生个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足,核心能力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小,而且是中考后没有考上高中、或不想继续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世界观、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上有一定的不足。父母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能找到工作而已。有关问卷显示,有 83.1%的学生从来不知道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中职学生缺少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使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不了解社会需要,看不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就业和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低下,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一批批中职生进入职场后,虽然刚开始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但一年后甚至更短时间,就显示出竞争的劣势,职业生涯发展受到限制,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3、学校方面在培养核心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首先,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落后、方法陈旧,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在教学和管理中没有主动地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涉及面还较小,力度、影响力不够。中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职教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

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

政府部门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资金支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设立校企合作基金;鼓励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对口联系,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由于各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可根据各地的特点,组织有关单位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

2、加强中职教师的培养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是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整体建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 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综合化培养。

①在现有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探索和实证研究,可以借鉴,如与人交流能力可融入语文课;数字应用能力可融入数学课;信息处理能力可融入计算机课;自我管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

②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如信息处理模块、数字应用模块、自我学习模块,等,让学生自由选修,缺什么补什么。鉴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历练时间较短,可以开设组合模块课程,如与人交流与合作模块、解决问题与创新模块,等。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可多模式、多途径综合培养。

③开展第二课堂。依照职业核心能力的模块进行划分,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相应项目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包括开展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活动。

3、采用新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形式

新的教学评价形式应以核心能力的测评为基本取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方法是一种崭新的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里,学习结果(特殊的和一般的)得到清晰的界定,评价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合理的和客观的判断,并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予以认定。教学评价主要发挥目标导向、信息反馈、质量监控的作用。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文3

【关键词】高职会计;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而职业素养作为一种养成教育,这就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因此现阶段对于会计职业素养的教育,应从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入手,以素质教育带动会计职业素养的教育,调整教学课程设置体系,创建以职业素养为基本前提的会计教育培养模式。

一、以素质教育带动会计职业素养的教育

我国的会计教育理念中包含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效从业的基本保证,而善于自学则是提高会计人员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持续动力,因此应切实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养。

(一)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决定了其从业水平,关系到法律的遵守与维护,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形象。会计人员首先要恪守的就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在钱、权利益面前不动摇立场,捍卫企业和国家的商业机密,严格遵循相关法律要求,会计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财务工作。

(二)注重知识的多样化

在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会计人员需要熟悉甚至精通相关行业的知识技术;在跨国企业中,会计人员必须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外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电算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具备计算机硬件知识、网络知识,会使财务软件;此外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之一,应更多地参与决策,这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管理、金融、人力资源等相关专业知识。

(三)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新技术、新方法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会计人员面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的更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还应及时了解相关法律的调整变化,这样才能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步伐。

二、调整课程设置及体系,完善会计职业素养教育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理论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基础课程中,第一要设置经济管理类课程,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知识,第二应设置法学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第三应设置外语和计算机课程,这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课程,还要设置口语表达、商务谈判、应用文写作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沟通和理解能力,第四应设置数学和哲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能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对经济事务的处理。对于课程体系设置上,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

(一)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如会计核算基础、出纳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软件应用、成本核算实务、公司理财、财务报表分析等学习领域课程。

(二)基础素质课程

这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应开设经济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道德建设、职业规划、法律基础、金融与经济学知识等知识性较强的基础课程。

(三)能力拓展课程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开设的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可以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选修。

三、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会计职业素养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模式是势在必行。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二)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三)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作为高职会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把学生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是会计专业人才,同时又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王美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文4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对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意识的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惟其如此才能真正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成长成才的需要,最终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职院校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理论素养人才的重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的特色,应该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二者相辅相成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1理论教育上相互渗透实现教育上的融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融合首先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进行深度的挖掘,充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内容中与职业素养教育有关的部分,将二者从理论上进行有机的融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统领,在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职业素养教育中要将这种观念有意识的融入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导准则。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重难点,对于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在内容选择上要有意识的增加与职业素养教育相关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包涵的方面十分广泛,其中有很大的部分是关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比如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二者进行理论融合的结合点。高职院校的培养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完成学业更好的进入社会角色,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职业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真正从思想意识的高度上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真正的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打造专业化德育团队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结合还必须依靠一支高水平具备专业德育工作能力的教师团队。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要真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须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职业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必须掌握科学专业的职业素养教育科研能力才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一工作。具体来说,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就必须要求教师同时具备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开发能力。教师既要通过教学来向学生传递科学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同时还要有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学校与当地比较优秀的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一些德才兼备的成功的企业家走进课堂来为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团队在业余时间进入企业第一线,为学生争取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可以真正接触到现实的工作,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检验提高自身。教师要不断的充实提高自身,掌握最新的时事动态以及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自觉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并且将这种观念内化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3健全改善评价机制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效融合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健全改善高职院校的评价机制,从考评制度上来规范教育教学活动,真正的做到二者的融合发展。具体来说,我们首先要致力于改善高职院校中职业素养教育所占比重过少的弊端,职业素养教育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考评制度上就要加大职业素养教育所占的比重,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要进行定期的考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说都要加大考察的力度,让学生引起充分的思想重视。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学应该制定不同的考察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从事本行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在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后能够继续严格的要求自己。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时要求同时考取专业知识证书以及职业素养证书,这些都会成为学生在以后寻求工作时重要的依据。教师要将学生在平时的表现也纳入考核的范围,避免学生在考前突击背诵,要将考察落实到平时,对于学习态度良好,认真负责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表扬,对于职业素养有所欠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耐心的指导,使其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自觉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职院校本身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尊重这些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系统连贯的整体,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作者:刘志霞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除了要掌握专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普遍偏低,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指导课,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非常必要。

1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淡薄

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没有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多加考虑,而是根据自己的高考情况,选择能顺利进入的高校。而在选择专业时也基本是以高考分数来考虑的,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意识。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往往只注重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重视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在临近大学毕业时,大部分的学生却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随着高校的扩招,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老师的工作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使得职业素养指导并不具有针对性,普遍性的建议并不能达到就业指导的目的。比如,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将工作重心放在联系就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上,从而忽略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和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老师的职业意识都应该有所提升,要意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才能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

1.2 不注重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由于我国高校的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工作起步较晚,许多学校在职业素养指导工作中还存在不足,甚至有的院校对此还十分陌生。比如,大部分的高校都注重对学生进行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存在,使得许多学生片面的追求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却不考虑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否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想匹配。也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考虑到自己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等职业素养问题,片面的将职业技能当做职业素养。而有的学校对职业素养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将职业素养指导错误的理解为,为学生推荐工作或者帮助学生就业,只在毕业前夕开展职业素养指导活动,而没有对职业素养指导作出长远的规划。

1.3 不注重职业素养实践

现阶段,虽然我国已经有不少高校开展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工作,但是其仍然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这些理论知识很少落到实处,从而使得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不具有可操作性,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体验式教学的缺失,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不符。而即使有的院校开设有实践教学课,但其目的却在于完善理论知识体系,将实践环节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部分,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作用。此外,高校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性技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不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真正需求,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2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能力的途径

2.1 提高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老师的综合素质

指导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会影响指导效果,所以学校在选拔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老师时,应要求其持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并做好岗前培训工作。比如,在教师正式开始职业素养与教学工作前,学校应组织岗前培训,让其意识到职业素养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并对指导与教学方法进行培训,以帮助指导老师更好的开展工作。此外,指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注意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多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从而促进其顺利就业。在指导教师的从业过程中,除教师要自己努力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人物宣传等形式来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同时,教师应注意提升自己的职业操守,全面的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2.2 通过实践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水平

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不能只抓理论,还应将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的形式同时强化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职业行为能让学生感觉到从事一定职业所肩负的责任,也能让教师认识到通过实践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水平。比如,校企合作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也能改变指导教师的教学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学习和教学,能使学生和教师都有所收获。教师在实习现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熟悉未来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更好的规划。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一同参与进来,以学生的身份去感受学生未来的就业环境,这样才能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从而使教师的指导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此外,学校的实训基地也是很好的实践平台,教师的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课程,就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

2.3 建立职业指导考核机制

在高职院校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指导教师需要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合理指导、逐渐的培养其职业素养。在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起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对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老师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促使其可持续发展。比如,建立监督机制,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其工作质量;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对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的教师进行鼓励,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对于工作效果较差的教师,则应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鼓励其继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水平,弥补工作上的不足,从而更好的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服务。另外,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老师的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作出正确的指导。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该定期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指导水平等进行考核,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师了解学生不同学校阶段的具体情况,才能在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的基础上,督促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工作起步较晚,各方面都还有待改善,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指导教师,其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影响指导效果。因此,在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指导与教学中,老师应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学校考核机制的督促下,更好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蒋强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和职业素养路径研究--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119-120.

[2]曹景凯,赵金晶.职业素养教育观下的英语微n设计与制作[J].校园英语(下旬),2016,(9):77-78.

[3]肖云川.浅析高职院校工程制图教学改革[J].东方文化周刊,2014,(6):94-94.

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范文6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素养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其输送了大批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过硬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然而,部分高职院校过多注重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有接近七成的权重是放在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上。”可以看出,现在的用人单位担心毕业生职业素养不良会使他们应对变化发展的工作无所适从,而不是担心他们的专业技术。因此,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素养教育成为高职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也彰显了高职教育自身特色。如何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切实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以及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养成融入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对一部分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近几年就业的高职生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对企事业走访我们发现:高职毕业生的总体职业素养低于企业的要求,表现为思维能力理解与学习能力不高;社交能力存在较大欠缺;在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更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和主人翁精神。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能自律、踏实认真工作、善于团结协作;尊重他人、不回避自己的错误、诚实守信。他们普遍认为较高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就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其次才是专业技能和实习经验。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培养的现实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首先看教育结果方面的差距。学生从学校走向职场,往往面临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冲突。一是学生在校教育阶段对行业企业文化、企业英雄、企业发展史知之甚少;二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目标定位、课程设置、质量评价等方面都以满足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忽视对学生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培养;三是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但文化软实力不足,企业关注的员工工作认知、责任承担、团队协作、努力上进、革新创造等素质的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响了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其次看教育过程的差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之路十分艰难,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仍然是理想多于现实。其中一个原因是,校企合作不仅要搭设校企间知识技能的桥梁,更要搭建文化融合的桥梁,这也是校企合作的难点和关键点所在。最后看与世界职业教育先进水平的差距。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培养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距离。我们大部分专业课程中企业文化要素缺位,师资队伍建设中企业文化素养整体薄弱,这可能是造成我国职教落后于国际水平的最大短板。不可否认,通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我们在课程改革、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院校、融入课程方面鲜有尝试。

三、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1)密切联系,加强高职院校与相应行业、企业的文化交融。教育部卢昕副部长要求,职业教育要努力做到“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将产业、企业文化精髓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鼓励学生参与企业锻炼和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多方参与,加强信息交流与反馈,校企共同制定职业素养的培养分类、分层标准框架与体系,使职业素质教育与社会、企业的市场需求相吻合。

(2)分学年明确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根据高职三年学制,大一―我来大学做什么。培养学生设定目标规划,学业导师指导帮助每一位学生制定专业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大二―我离目标有多远。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各类技能竞赛、顶岗实习、实训实践等,迎接职业挑战;大三―杨帆・启航。培养学生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和岗位竞争力,对学生在各类实习、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开展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岗位竞争力,使之更好地胜任就业岗位。

(3)构建与职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将职业素养培养渗透专业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有意识地将职业素养培养与课程设置、专业能力有机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各个学科中与职业素养相关的专业知识;根据职业的不断变化和新要求,逐步构建培养职业素养为目的、专业针对性和岗位实用性强的课程体系,拓展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4)引进企业参与高职学生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活动。一是实现高职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要做到五个结合,即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意识;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结合企业所需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结合成功案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结合社会需求和职场规则增强学生关键能力。二是高职院校可以围绕“就业与创业”这一主线,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列入公共必须课,建立一支主要由行业协会专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顾问、成功创业人士组成的“顾问团”,从各个方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创业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