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高职体育;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展;研究

要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高职体育课程开发和设置需要进行积极地创新、改革。而开发和建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措施,这种课程设置符合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要与职业实用性的要求相适应

在高职院校开设的有不同的专业,包括教育专业、机电专业、化工专业、信息专业等等,不同的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不同,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以及职业实用性等都有区别,这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就有区别。在设置体育课程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区别对待,比如,财经专业毕业的学生是以从事财务部门、金融部门和银行等企业单位为主的,工作对学生身体的静力性、耐力,手指的灵活性都有较高的要求,他们在工作中需要长期静坐,身体的上肢和腰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在进行课体育程建设中,要多多选择一些球类、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在锻炼中减轻疲劳,加强学生身体基本素质。再比如,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后主要从事的是文秘工作,在工作中需要做大量的脑力劳动,同时,这种工作对学生的气质和形象要求也较高。因此,对此专业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选择时,就要综合考虑这方面的内容,通过体育项目选择学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就需要开设一些形体和健美操等课程教学。再比如,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进行体育课程的创设中就要考虑这部分学生未来工种的特点,这个专业的学生未来工种的性质主要以混合劳动为主,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机械的操作过程,掌握机械的运转和维修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毕业生也需要在车间熟练地操作机车等,这样,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就要能够设置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基本身体耐力的项目,同时也需要提高学生的灵敏性,在课程开设中,要以器械体操为主,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一般身体素质,同时,还要增添一些技巧性的体育项目,以促进学生身体灵敏度的提升。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在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开展中一定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特点,要与学生未来职业的实用性的要求相适应。

二、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基本框架模型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成功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基本框架模型,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不同专业与工种、工作性质的相关性,研究学生所学专业与未来参加工作之间的联系,找出联系点,在体育实用性课程设置中,要把相关内容体现出了。第二,研究者要对与学生专业相关度较高的运动项目进行对比选择,在学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许多内容都与学生的未来工作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在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中,要对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运动项目进行对比选择,把相关度最高的体育项目选择出来,并在课程设置中有所体现。第三、在教材、教学教案的编写时,要根据所选取的体育教学项目,进行设置,这样,才能使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第四、在教学中要更好地实施教学项目,在教学组织形式,方式和方法上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和选择,尽可能是之能够与未来从事的工作相适应。第五,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状态,向主动学习转变,使学生能够有效学习体育,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另外,为了保证体育教学的目标能够顺利实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还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评价,并根据评价及时调整和完善体育教学活动,使之能够更为科学和完善发展。第六、通过体育职业实用性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确保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使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三、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职业实用型体育课程教学,这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对学生未来成功就业,就业后有效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积极研究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并使之能够不断得到完善发展。

高职院校要能够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实施职业实用型体育课程教学。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开展一学年的体育基础课和选项课的基础上,以同一个教学系或者是同类专业为基础进行分项教学,在第二学期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必选课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的基础体育素养和专业体育素养都能得到发展。第二种教学模式是在学校开设同一专业或者是相近专业为基础的职业实用性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受学生的喜爱,对于学生的专业体育素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不能搞一刀切,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体育技能和能力,需要不同的身体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研究学生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性质,课程设置要与之有效结合起来,以发展学生职业素养为中心进行课程设置。另外,在课程教学中,也要综合考虑学生未来的工作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体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2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职业素养涵盖职业道德、职业安全、职业形象、职业能力、职业体能、职业审美等诸多方面的观念意识、知识、技术及相应的作风和行为习惯。从不同角度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又有细分:

就职业素养本身而言,职业素养分为不同层次,即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公共职业素养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素养,是职业人共有的基础性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是某行业对本行业从业者职业素养的共性要求,具有行业特点。岗位职业素养是针对某一岗位的从业者的特殊要求,是某个岗位对从业者“做人”与“做事”的特定要求。

就职业而言,职业素养是职业岗位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任何人在某个行业的职业岗位上工作,其行为习惯都必须符合此职业岗位特定的规范及其对从业者的客观要求。

就用人单位而言,职业素养是考核在职人员、录用筛选新人时,衡量人员综合品质的标准,是用人单位确保本单位取得良好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对员工综合品质的具体要求。用人单位除共性要求外,对不同层面、不同岗位员工的综合品质要求不同。例如,对新入员工有起点要求,对老员工有基本要求、较高要求、发展要求,对不同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的要求也有明显区别。

就从业者而言,职业素养并非人之天性,是可训练的,是从业者从事劳动必须具有的作风和行为习惯,是从业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公共职业素养是一个职业人在职业生涯发展各个阶段不可或缺的要素,行业职业素养是在一个职业群或若干个相关职业群中顺利转岗、晋升即横向、纵向发展的必备基础,岗位职业素养则是在此岗位站稳脚跟、有所发展的基本保证。

就职业院校而言,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形成素质教育与职业客观要求对接的过程,是引导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过渡的桥梁,是实现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全面发展”的“抓手”。

从上述内涵不难看出,职业素养与素质教育有对应关系,职业素养对接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德”是职业素养的灵魂,是从业者“做人”的方向、标准和动力;“智”是职业素养的主体,是“做事”的能力(职业能力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体”是职业素养的载体,从业者必须具有符合职业要求的特有体能;“美”是职业素养的情感,心灵美的从业者才能有美的理想、美的追求、美的情操、美的品格,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才能更上一层楼。四育有机融合应该成为职业素养训练的突破口。德育、美育侧重于“做人”,智育、体育侧重于“做事”。然而,用人单位要求从业者具备“做人”与“做事”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在教育过程中,做事是做人的载体,做人融于做事之中,要在学会做事中学会做人,“四育”要转化为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所具有的综合品质。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职业素养;融合教育

一、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极易被学校、师生及广大家长所忽视。学生将体育课作为放松心情和释放压力的途径,而许多教师、学校和家长则将其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并未意识到其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2]。近些年,随着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素质教育内涵在不断延伸,体育教育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但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却也凸显了其存在的问题,即针对体育课程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作为培养专业型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同样存在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现象。笔者在对本地区及周边几所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进行观摩和调研后发现,其存在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体育器材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不能积极有效地完成提高身体素质的课时目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3]。此外,教育观念落后、方法落后、目标模糊、课程单一等一系列因素,也是导致体育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较差的原因。在体育教学中师生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仅是为了增强体质,教师教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并督促学生进行运动,在德育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渗透通常较少,距离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差距甚远。且传统体育课程以教师讲解为主,过程乏味、手段陈旧、教法单一,无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培养。课程单一则主要体现在教材落后、质量差、数量少,不符合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综合培养的要求,同时,教材不具备创新性,与普通高校相似,缺少针对性与适用性,与专业脱节,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高职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教育

(一)深化融合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首先,学校、师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充分认识到高职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融合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针对教与学的观念、方式进行调整,摒弃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以技能讲解与实践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进行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探索研究、设计开发,引入具体工作、项目、任务等元素,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与当代职教理念充分地契合,能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4]。其次,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灵活掌握,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满足学生多维度、各层面的素质发展需求,这符合社会发展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最后,要加强体育与职业相关联的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度。例如,培养学校自己的体育形象大使、体育之星;邀请热爱体育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毕业生举行座谈会、见面会,宣传体育对其职业成长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企业,感受企业的体育文化氛围,举行校企体育交流比赛等互动活动[5];通过网络、自媒体、体育明星励志影片等宣扬体育教育对职业素养提高产生的正能量,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掌握多种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提高认知度,将体育运动自觉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仍然坚持运动和锻炼,使学生始终能够保持岗位所需要的良好身体素质,实现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辅相成和融合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授课方法单一、授课内容呈现形式缺乏吸引力,是影响学生发挥其主体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信息爆炸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中,高职体育教师也需要充分认识到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学习和调整教学方法,加强专业技能与教育知识学习与培训,改变自身教学观念与方法,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体质状况和运动水平及能力进行初步评估,充分了解其对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确定授课的方法和内容,并融入职业素养培养因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利用时间和距离控制和影响学生的体能分配,以及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对其进行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的训练,培养其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精神。对于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训练难度和强度;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难度,增加鼓励,使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均能有所提升,并保持学生的学习激情,避免因学习难度过大或过于简单而影响学生主体意识作用的发挥,从而实现其体育教学与专业素养融合培养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依据学生专业的特殊性调整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引导、启发、情境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巧,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练习时间,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能够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专业性质及专业素养的需要,教师可以在旅游管理、建筑设计等专业开设定向越野教学内容,教学中可设定一些像寻宝或解救人质之类的趣味型任务情景,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地图识别、指北针使用、线路选定、人员与体能的分配等定向越野知识完成所受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最后,教师可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依托,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积极组织各类团体赛事,如花样轮滑、定向越野、篮球、排球、足球、体育舞蹈比赛等,让学生组织、设计、宣传、筹划活动,依据兴趣爱好在活动中承担不同的职业角色,如营销、策划、组织、竞赛、宣传等,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提升其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教师可通过第二课堂,将设计、筹划、组织、宣传、营销、服务、管理、竞争、协作等职业环节要素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完善体育教学内容,适应职业需求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因其工学结合的特殊性,教师应将其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区别开来,在教学内容上积极探寻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校本教材[6]。学校可依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对传统体育教材进行整编,使体育教材与学生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联系,从而达到辅助效果,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需求。例如,根据本校学生专业和其未来职业不同,教师可以在选编教材内容里增加职业病预防和其运动保健内容,不同的专业有其相对应的职业病预防保健措施,如动漫、财会等伏案型职业和护理、旅游等站立型职业,教师要对其进行区别授课,促进学生职业健康意识的培养,提高其职业素养。同时,教师要设置选课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使其能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专业需求选择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因为其针对性强、实用性广,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自身专业素质,而且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了高职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教育。除田径类、球类等基础运动方式和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可安排形体训练类、户外运动类、局部力量锻炼类等体育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充分满足学生专业需求,提高体育课堂的适用性,促进学生更好地调节身心状态,使学生的各项素质更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便于转换角色,适应工作需要[7]。例如,文秘、管理、财会、空乘、旅游等专业学生可选择形体训练等培养良好形象和气质的体育教学内容;汽车、机电、化工、数控、农学等专业学生则可选择一些力量性、协调性、耐久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融入人际沟通、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培养元素,使其更契合职业需求,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

(四)强化细节教育,培育职业素养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不仅表现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更体现在个人素养方面。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更应注意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育,从各种细节处入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这有利于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同事、领导的认可。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地对器材进行管理和规划,在课堂开始前准备好相应器材,并在课堂结束后将器材一一整理归还,保持器材室整洁;在上课时保持良好的纪律,不能嬉戏打闹,认真完成课时任务;要求学生着装整齐,不乱丢垃圾,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其未来的工作岗位,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心理素质开展一定的体育教学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在班级进行体育技能展示,使学生在众人的瞩目下保持从容冷静,提高心理素质,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在紧张状态下的反应能力与协调能力,避免一紧张就大脑空白的情况,同时,适当地增加一些挫折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良好地应对工作岗位中的各类紧急问题,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五)优化教学评价,提升职业素养

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需要,高职体育教学应采取综合评定方式,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动态评分,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的,细化评价规则。学校可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并将学生参与赛事及赛事成绩纳入综合评定细则,使学生既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力,其团队合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素养,还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动作技术、单项运动成绩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方式。优化了体育资源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机电专业;“以人为本”;职教特色;语文教学规律

笔者从事中职机电专业语文教育多年,总结了部分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愿结合自身的实际感悟对上述问题展开细致的研究与归纳,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切实提高中职机电专业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从而为中职学生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灵活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切实促进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彻底摒弃以往语文课堂上“填鸭式”“灌输式”等落后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牢牢遵循“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及其教学手段,切实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提高为本,从而为中职各专业学生语文修养以及职业素质的显著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教学大纲的认真研读与学习,我将这一先进教育观点积极灵活的融入了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当中。例如,在教学宗璞《废墟的召唤》这篇文章时,我没有像以往那样照搬教参以及各种教辅资料,将其已经总结好的知识点死板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讲课之前率先为学生播放了有关圆明园的两段视频纪录片:第一个短片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另外一个短片则刻画了圆明园遭到八国联军入侵后的惨败景象,如此一来,就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情感感受。随后,我又在课堂上有效“放手”,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前提下,自主归纳作者通过这篇文章真正想要表达的主旨以及主题思想。这样一来,既真正落实了“以生为本”的优秀教育理念,充分尊重了其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切实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合作团结精神等多项综合素质,为其日后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淡化“学科本位”,彰显职教语文教育特色

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育,中职语文教学带有明显的职业教学特征。正如中职语文教育专家倪文锦教授所描述的那样“从整体上或本质上说,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前者在于应用性,后者在于学术性。”鉴于这种情况,《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大纲》也做出了非常明确的指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逐渐淡化传统的‘学科中心’‘学科本位’等落后理念,更要处处彰显职校语文教学的突出特色。”

新时期的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严格遵循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更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灵活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逐渐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多项语文综合素质,为其日后更好地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准备。

我所带的主要是机电专业的学生,且学生毕业之后主要从事机电类设备设计与制造、工艺过程实施、产品质量检验和监督的工作。因此,学生的艺术修养普遍较低,甚至有的学生从心底里排斥各种形式的艺术。如何有效缓解这一尴尬且突出的教学矛盾呢?我决定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语文资源与机电专业知识形成密切结合。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这部分知识时,我首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缺乏对爱因斯坦艺术家与哲学家这两个身份的深刻认识,对美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来说都是一大憾事?”并鼓励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如此一来,不但巧妙地实现了新课的顺利导入,与此同时还有效启发了机电专业学生对于艺术这一概念的深刻认识与思考,为其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等都做足了准备。

总之,新形势下的中职语文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语文教育服务于学生的职业教育”为最终落脚点,为学生自身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未来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提供种种便利的条件与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朱耶芳.中职机电专业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1(01).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5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教育深化改革的不断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人文教育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思想,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通过人文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领会到人文精神,注重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全方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有能力、有思想、高素质的全方位人才。人文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通过课堂、环境、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精神上的思想和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实现学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二)人文教育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人文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培养。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人文教育的深化和渗透,可以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在给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精神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课程的成绩。体育课程的意义,不单单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还要提升学生的体育知识,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养成竞争心理和不服输的意识,通过体育学习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职业院校中体育教学领域,进行人文教育的深化和渗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挖掘学生的个性,注意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通过每个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别性训练和教学,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的学习和训练。

二、人文教育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

(一)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近年来,虽然人文教育的概念不断深化,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也有所渗透,但日常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教育形式为主,体育教师大多着重进行理论的教学方式,对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区别对待,而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的训练和学习,很少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自主的体育活动与训练。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中,由于过于重视知识点和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实际运动过程中会与理论状况产生偏差,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层面,没有达到体育课程设立的目的。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课堂大多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而学生被动吸收知识,对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学习能力大打折扣。教师没有对学生有深入的交流和尊重,不利于人文教育理念的发展和传播,阻碍了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和升华。

(二)体育教学模式落后

由于观念过于传统,新的教学观念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使用,在教学模式上,依旧是处于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通过教师大量时间的对技术动作进行讲解,给学生讲解相关运动的采分点和犯规行为,在大量的知识教学结束后,再给学生很少的时间进行实践。又由于许多院校在体育设施上数量不足,体育设施只能给几个或十几个学生使用,剩下的学生有参与体育活动实践的念头也无法实际进行。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厌恶感,不愿意再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可能性,不利于体育课程的教学的同时,也阻碍了人文思想下新?d教育模式的发展,没有达到体育课程建立的目的。

三、人文教育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式

(一)革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深化改革的不断进行,新兴的教育模式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弊端也就愈发明显。通过人文教育理念的和人文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渗透,传统教学思想中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机械传授,以达成提高学习成绩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满足于现今发展的程度。而通过渗透人文理念,要着重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改变,通过改变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以教师为主的单方面教学课堂转变成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与教师交流,将“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了解每个同学不同的特殊情况后,针对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区别性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融入体育教学当中,提高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效率,达到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大多毕业于体育专科学校,对于体育运动的知识点和运用有着充足的保障,但对于人文素养方面则略显不足。体育教师大多对于法律、文学、哲学等方面缺乏相关的认知,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学习,文化与体育并重,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了解到人文精神的具体含义,才能让人文教育理念更好的融合进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中还能通过自身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从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全面发展,为我国贡献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范文6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ive-yea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ree-yea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

LIU Weiyu[1], CHEN Jiashan[2], KUANG Xinli[1]

([1] Jiangsu Lianyungang Trade and Indu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6;

[2]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61)

Abstract Five-year vocational school and three-year vocational school is the main 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oth of them are connected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perspecti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om the training program, in order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comm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ree-year vocational college;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 comparative study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2年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近1300余所,在校生约1000万人,从规模和数量上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在我国举办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尤其在江苏,近20年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10年国家教育部考察组在调研了江苏五年制高职办学后,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它“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又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职毕业生”。五年制高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努力办好五年制高职是现阶段乃至将来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年制高职相比于五年制高职来说,起步早,起点高,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流,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一致,均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但两者在招生对象、学制、教学方法及办学模式等方面又有不同。两类高职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自均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如何发挥各自办学特点,做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同时又保持区分度明显,满足不同人群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和研究。目前对五年制高职教育和三年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数量比较少,一是相比于三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属于后起之秀,近年来又得到了快速发展,相比于其蓬勃的发展速度,对其理论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处于边实践边研究状态,且理论研究成果不够丰富;另一个方面,说明高职教育的研究者们对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教育的内在办学联系和办学区分度方面的研究还未足够重视,在此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发挥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教育的各自优势,做到错位发展、互补双赢、协同共进,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1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看两类高职教育的异同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依据,是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职业面向和职业岗位群。它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职业岗位面向、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实施保障进行了总体设计与安排。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职业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和设计思路,也是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为比较两类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联系与差别,笔者以自己所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该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需求而制定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高职选取了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职业面向与资格证书、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分析、教学时间分配、课程设置与结构安排、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实训(实验)条件等十个方面,尤其是对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和实训实验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要求和说明。主要内容包括: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与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等八个方面。两者的联系与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招生对象不同,教学要求不同。五年一贯制课时总计为5100学时。其中,公共文化课学时为1950学时,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时为2500学时,选修课时为350学时,毕业设计、入学教育与军训及专业认知学习共约300学时。三年制高职总学时数在2600学时左右,课内总学时约为1700左右,总学分约为150,学生毕业时最低学分一般不得少于120个学分,理论和实践大约各占50%。从课时分配情况来看,“五年一贯制”高职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不弱于三年制高职,而在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则明显强于三年制高职。

(2)培养模式略有区别。五年制高职同三年制高职在教育层次上都属于高等教育序列,其人才培养目标均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两者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也均是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但相比于三年制高职来说,五年制高职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要略胜一筹。因为从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看,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长期的培养和熏陶下、甚至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长学制为此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是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年龄,再加上有较强的求知欲,只要引导正确,很容易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三年制高职学生,由于在校时间短,技能训练时间有限,娴熟的技能操作很难一蹴而就。

(3)课程设计结构略有不同。五年制高职课程设计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始终贯穿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一主线。课程设计是在对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课程设计既注重毕业生基本从业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能力培养、培训与考核体系,实现“双证”融通。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将企业工作情境引入教学情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年制高职由于一直以来受到高等教育的影响,其课程设计的理念大部分还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每门课程的目标很明确,便于组织教学。但职业教育要求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所以学科体系在某种程序上割裂了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易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体系,使学生在真正面对职业岗位时,融入时间较长。

2 正确认识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的优势和不足

2.1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优势

(1)五年制高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的养成需在一定的环境下,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完成。五年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将教学环境模拟成企业工作情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五年的长学制有助于反复强化和训练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使其得到正确的知识迁移,学会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而这种能力也是目前我国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2)五年制高职直接沟通了中、高职教育,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课程架构,避免了因衔接而导致的教学内容与课时的重复,提高了教育效益。较“3+3”模式缩短了达到同样大专学历的修业年限,对于困难家庭来说,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三年制高职在专业文化、人文素养、自我拓展能力等方面因为时间所限,难以深入培养。五年制高职因为其独有的系统优势,学制优势和时间优势,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强化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五年制高职教育遵循了职业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运行规律。五年制高职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建立在较扎实的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程基础上的。但知识和技能本身也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渐近式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行动出真知,优秀的职业习惯也必须在真实的职业情景实践中养成,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从初级水平到中级水平,然后达到高级水平。这种由低到高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真实职业情景的实践或职业熏陶的周期,而五年制高职教育正好符合了这一规律。

2.2 三年制高职教育的优势

(1)生源优势。相比五年制高职来说,三年制高职的“高教性”普通被家长和学生接受,社会对三年制高职的认可度较高。三年制高职学生由于在入学前经过系统而严酷的高中教育,经历了高考的考验,自我管理能力好,学习能力明显较强。五年制高职学生因为是初中毕业,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学生主动性差,自我约束力不足。

(2)办学起点高,教学经验丰富。多年来,三年制高职一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流。国家教育部于2006年即启动了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又启动了新的一百所国家示范高职建设。示范高职校的建设使三年制高职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而五年制高职由于起步晚,近年来虽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在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方面还略有逊色。另一方面,五年制高职学校基本上是由原来的三年制中专校升格而来,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在产学研和科研能力方面距离三年制高职的教师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3)相比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方面优势明显。实行学分制,能够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另一方面,学分制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职业模块,实行弹性学制。通过学生选教师、选课程来引进竞争机制,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互补有无、和谐发展,共同提高

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同属高等职业(下转第84页)(上接第10页)教育序列,在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办学模式、师资设备、工学结合以及质量评价等内容上具有很多本质性的共性。但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目前在双向学习和交流方面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师资力量的共享,实训基地的共建和共同参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方面上还有很多领域可开发。另一方面,在质量评价体系方面,由于两者具有很多共同性,可以建立两者交叉评价体系,这种来自他人的评价往往更直观,更理性,更能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