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提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治理提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治理提案

环境治理提案范文1

关键词:室内环境;污染物;安全健康;治理

中图分类号:TU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2-128-02

1 室内环境安全现状

室内环境是指居室、写字楼、办公室、交通工具、文化娱乐体育场所、医院病房、学校幼儿园教室活动室、饭店旅馆宾馆等空间内部场所。现代人在室内环境中的活动时间已占到全天的80%-90%,室内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室内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安全,有时室内污染反而更加严重。

国家卫生环保有关部门某次抽查室内装饰材料,其中68%的材料具有毒气污染,并且会挥出300多种有机化合物,可以想见室内环境受到的污染之多。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室内空气污染列入人类健康的十大威胁之一。统计结果显示,因室内空气污染全球有将近一半人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15%的肺癌、气管炎和支气管炎、22%的慢性肺病以及35,7%的呼吸道疾病由室内环境污染引起。

2 室内环境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2.1 氨

氨属于低毒化合物,对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进入血液后会和血红蛋白结合从而破坏其氧气运输功能,引起人体缺氧和中毒。

室内空气中的氨主要是由建筑装修材料和生物性废弃物释放出来。室内装饰材料,比如涂料中的添加剂和增白剂大部分都含有氨水;建筑施工时常常在混凝土中添加含尿素的防冻剂和混凝土膨胀剂等外加剂。随着环境中湿度、温度的变化,墙体中的外加剂还原出氨气,使室内环境中氨的浓度大大增加。人体分泌的汗液、粪便和尿液等排泄物和生活污水会释放出氨。

2.2 甲醛

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刺激、致敏、呼吸系统功能异常、导致基因突变等方面。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气体,可出现排汗过剩、皮肤皲裂、头部不适以及视力障碍;较高浓度的甲醛会强烈刺激上呼吸道、鼻粘膜、眼睛和皮肤,损害人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肝脏的正常功能。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把甲醛列人人体致癌物。

室内环境中的甲醛主要来自装修材料、家具、粘合剂、涂料和织物等,释放期长达3-15年。木质板材是重要的室内装修材料,其粘合剂脲醛树脂的主要原材料为甲醛、尿素和其他辅料,遇热或潮解时就将甲醛释放出来。用甲醛做防腐剂的涂料、化纤地毯等产品也会缓慢释放出甲醛。室内吸烟以及室外空气污染同样会影响到室内甲醛的含量。

2.3 挥发性有机物

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主要有嗅味不舒适、感觉性刺激和神经毒性作用等,其中部分污染物可能引发癌症。

室内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装修材料、粘合剂、洗涤剂、油漆及其他涂料。另外,室内吸烟、厨房烹饪以及室外的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等也会产生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2.4 辐射因素

2.4.1 氡

氡是一种放射性气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主要环境致癌物。氡通过呼吸道进人人体后,其衰变产生的放射性核素积聚在支气管和肺组织中,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甚至诱发肺癌和支气管癌等。若室内环境中长期氡含量较高,会严重影响人的血液循环系统,使血小板和白细胞数目减少,甚至导致白血病。

空气中氡主要来源于建材(主要是石材、水泥、煤渣)、底层土壤和岩石、热水器和厨房用的天然气、室外空气。

2.4.2 电磁辐射

长期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害,可引起胎儿流产、畸形、死胎和出生缺陷,这种影响对于怀孕前三个月的孕妇尤为明显。

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有:微波炉、收音机、电视机、电脑以及手机等家用办公设备,广播电视发射系统,无线通信发射系统,高压送变电系统,电气化铁道,工业、科学、医疗用电磁能设施等。

3 保证室内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

1)室内装修材料要高质健康环保,所用建材应符合国家标准。原木建材和家具要比人造板材的污染小得多。

2)施工工艺要尽量选用无毒、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过程。

3)通风换气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新鲜空气既能将室内的污染物稀释,也有助于释放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开窗通风应选择在室外空气质量良好的时段,每天通风一个小时为宜。但家中有老人的情况,不适宜长时间通风,以免影响老人身体健康。

4)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过高,装修材料中的污染物释放得快。而湿度过高易使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引发疾病。故可在屋内无人的时候适当提高室内环境的温度,促使装修材料中污染物尽快排出,但要注意在人回到室内时及时开窗通风。

5)使用杀虫剂、除臭剂要适量,选择更加环保的洗涤剂。尤其是湿式喷雾剂使用时产生的雾状颗粒可吸附大量的有害物质,被人体吸入后的危害比使用干式药剂的严重得多。含大量挥发性物质的杀虫剂和除臭剂,在使用时若屋内有人应注意保持空气畅通。洗涤剂和清洁剂要尽量选择无挥发的。

6)尽量不要在室内吸烟。抽烟不仅不利于个人身体健康,也对周围其他人造成危害,并且污染室内环境。

7)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可通过安装换气扇等加速厨房油烟从室内排放,减少人体吸入油烟中有害物质。

8)室内种植绿化植物。芦荟、吊兰、一叶兰、虎尾兰可以清除空气中的甲醛、苯系物等有害物质。雏菊、万年青、金绿萝等也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环境治理提案范文2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和顺县义兴镇凤台村村位于和顺县城西部,距县城4公里,全村区域面积为4.5平方公里,总户数400户,村总人口906口,2011年底,全村耕地面积1062亩,其中:蔬菜大棚60亩,玉米840亩,谷子65亩,马铃薯52亩,杂粮4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年均气温6.3℃,平均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582mm,清漳河从村南流过,村北面是云龙山,南面是凤山,207国道从村中通过,距村200m有年产量90万t的一缘煤矿,农民收入主要以煤矿打工及种植为主。

全村施化肥42000kg,种类为: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玉米、谷子全部采用地膜覆盖,亩用地膜2kg,全村覆盖地膜1810kg,使用农药182kg,一户养鸡,规模是20000只,一户养猪,规模是220头,鸡、猪粪便年排放量80t左右,粪便堆沤后,大部分施入蔬菜大棚中,小部分施入农田。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膜污染、畜禽粪便污染。

二、存在问题

1、农药污染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安全用药意识薄弱,不注意用药造成的污染及对人畜的影响,有些农民打药后,随意倾倒喷雾器中剩余的农药,导致污染了饮用水源;二是农民对科学用药认识不足:有些农民用药时,不对症下药;有些人用药时,恨虫不死,不按使用标签上的使用方法适量用药,而是擅自加大药量,不仅浪费农药,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还有的农民不按照安全间隔期喷药,农药残留屡屡使农产品食用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2、化肥污染

一些农户只施氮肥,或基肥施用比例过大,在灌水早且额度大的条件下,导致土壤径流渗失,降低了肥料养分利用率,从而造成土壤坂结,生产出的农产品品质差,产量低。

3、农膜污染

在调查中发现,农户大多对塑料农膜不进行及时回收,长时间使用后大量废弃农膜残留在耕作层,久而久之残膜会在土壤中,形成隔离层,破坏了土壤的通透性,恶化了土壤结构,从而造成农作物减产。

4、畜禽粪便污染

据调查:每头猪每天排粪1.9kg,含氮19g,含磷13.3g;每头牛每天排粪30kg,含氮129g,含磷51g;每只鸡每天排粪0.14kg,含氮1.9g,含磷0.78g;可见畜禽养殖业排泄物严重污染了农业环境。

三、做好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宣传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的主体责任意识。同时,广泛深入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等方面的宣传培训工作,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明知故犯、不讲道德、恶意使用有毒有害投入品行为者要给予严厉打击,要进行媒体曝光,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步入正确轨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提倡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确保土壤及地下水源不受污染,农产品亚硝酸盐含量不超标。科学喷施农药,大力推广使用无公害农药,扩大统防统治覆盖面,积极开展“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药方,统一防治技术、统一防治器械”等措施,达到统一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配方,合理使用农药剂量,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要大力宣传农田残膜污染土壤的危害性,实施奖惩政策,把清除农田残膜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积极开展基本农田监测工作,加强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以及病源微生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

三是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全面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提倡用沼肥种植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模式,拓宽“三沼”使用范围,延长沼气产业链,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而确保沼气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等基层体系。农产品生产的地点在乡村,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最基础、最基本的监管环节,必须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真正形成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上下贯通、左右合力的工作氛围。同时,要督促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园区、生产企业,努力壮大自己的内部监管员队伍,促进企业自律,促进企业落实农产品生产的主体责任。

五是要狠抓基地建设,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要抓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抓农产品认证,抓农产品的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三品”认证产品的监管,深入开展“三品”的监督抽查;整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的产品,规范企业用标行为,确保农产品包装标志信息真实完整;完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记录,加强技术培训和监督指导,确保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认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和销售记录完整。

环境治理提案范文3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这三个关键词,一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内涵极其深刻而富有诗意,必将成为经典。

生态环境问题棘手

雄安新区具备这样一座生态城市的自然禀赋,背靠千里太行,面向冀中大平原,坐拥华北明珠白洋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比较强,开发程度比较低。在雄安规划建设新区,一个重要考量就是当地拥有比较大的生态空间。

而雄安新区的现实,还有另一面。雄县、安新、容城及其所在的保定市,正面临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现实与未来之间,隔着一重雾霾和一汪不太干净的水。

毋庸讳言,包括雄县、安新、容城三县在内的保定市,是空气质量较差地区。2014年和2015年,保定市的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连续排名倒数第一。直到2016年,保定市才“争取”到了倒数第三。而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的,则是跟保定连在一起的石家庄和衡水。

白洋淀是保定的名片,也是未来雄安的生态之魂。有白洋淀,才有水城共融。正如西湖之于杭州,滇池之于昆明,邛海之于西昌,白洋淀与雄安唇齿相依。现在必须面对的问题是,白洋淀随时受到水少、水脏的威胁。

除了雨季的几天,白洋淀已经没有了上游生态来水。为了维持白洋淀基本水位,不得不通过工程调水。最近一次为白洋淀生态补水,是2016年河北境内王快水库和西大洋水库共同送水3000万立方米。根据计算,这个数字还不足白洋淀半年的蒸发量。虽然经过多年来的高强度治理,白洋淀周边地区环境状况有很大改变,但点源和面源污染仍然对水环境安全形成巨大压力。白洋淀实测水质,基本是五类和劣五类。从一定意义上说,白洋淀正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病态。

边建设边治理

那么,是不是要等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好了,再建设新区呢?当然不是。这里没有先建设还是先治理的顺序问题,而是通过新区建设,就可以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生态环境困境,相当于扣在保定乃至河北大门上的一把锁,建设雄安新区,找到了开锁的金钥匙。可以说,建设生态雄安、绿色雄安,既是千年大计,也是解决当前河北和华北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大招、一个妙招。

雄县、安新、容城以及保定市,地处燕之南、赵之北,历史上手工业就很发达,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标志性招牌。例如铁球、面酱、春不老。改革开放40年以来,保定人发挥独特的商业智慧,走一条与东南沿海地区迥然不同的创业之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例如生产领带,当年江浙企业全力追赶国际潮流,容城企业却在开发更多款式的“一拉得”。特别是一种只有普通领带一半长的“一拉得”,专门与鸡心领毛衣搭配,妙不可言。加之这种半截子领带用料少,价格低,很容易打开高档领带难以进入的乡镇市场。现在,雄县的塑料包装、容城的服装、安新的旅游鞋以及白沟的箱包、满城的造纸,已经成为当地的品牌。

这些产业,有历史渊源,也未能完全摆脱高耗能、高排放的阴影。特别是纺织、有色金属、五金、塑料制品等行业,还隐藏着大量小、散、乱的污染企业。

经过连续多年的结构调整,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剩下的之所以难办,是因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依靠现在的办法,加强监管,强力推进结构转型,当然可以解决,但是时间会比较长,代价会比较高,震动会比较大。而建设雄安新区,不是扬汤止沸似的降温,而是在全新的高层次上另起炉灶。既然是另起炉灶,原先的很多问题,从此就不再是问题。

生态优美的雄安新区,不是孤岛。保定的大气污染,并非完全由当地产生。雄县、安新、容城,地处京津冀地区污染的传输通道,内外污染叠加,经常说不清道不明地就重霾压境了。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雄安新区,必然带动河北和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有了河北和周边地区的蓝天白云,才会有雄安的月白风清。

河北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和结构调整,正处于关键时期、胶着状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6个省市,面积占全国7.2%,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每平方公里每年差不多要烧掉2000吨煤,单位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涉气排放主要产品产量,基本上占全国的30%到40%。特别是钢铁,占全国43%;焦炭,占47%;电解铝,占38%;平板玻璃,占33%。还有一些排放氮氧化物的化工产业,比如原料药产量占全国60%,农药产业占40%左右。

解决河北和周边地区的污染问题,需要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建设雄安新区,正是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强力推进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建设雄安新区,是中央决策,具有强大的国家意志力和政治号召力。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建设一定会充分调动起我们的政治优荩凝聚人心,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动力。

目标导向是纾困之道

如果说,现在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主要是问题导向,那么,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全面展开,将更多地转向目标导向。有专家指出,全国意义的新区和国家大事,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定位,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相关中央部门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做好京津冀区域大气和水环境的联防联控;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三地的积极性和协同努力。同时,通过探索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对京津冀及其他区域形成示范,促进更大范围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

跟大气污染治理一样,白洋淀的保护问题相当复杂。仅仅依靠安新县和保定市,显然力不从心。多年来,保定市及安新县,一直把保护白洋淀视为政治任务,丝毫不敢懈怠。在别的地方,县委书记每天早上先看天,看有没有雾霾;安新县委书记不仅看天,还要看水。即使没有风吹草动,神经也是绷得紧紧的。保护白洋淀,安新县和保定市作出了重大贡献。每逢雨季,白洋淀来水多一些,从居民到县里的领导,都格外高兴。可是,上游来水多少,安新县决定不了,甚至市里和省里也爱莫能助。

白洋淀地处九河下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其他地方也有九河下梢之说,形容上游河流很多,未必是准确数字。而白洋淀,上游真的有9条河,有名有姓有历史。九河汇聚,形成白洋淀,面积最大的时候足有1000多平方公里。再现那样的浩大景象,不大可能,也不必强求。能保持三四百平方公里,应该就相当不错了。问题是,即使是保持三四百平方公里,也需要一定流量的上游生态水,而上游恰恰来不了水。上游九条河,平r生态水是断流的。进淀的都是污水,尽管处理过,毕竟不干净。

其实,这九条河并非从源头就断流了。唐河、孝义河等河流的水量还是不小的,只是在上游修了西大洋和王快等大型水库。发源于涞源县拒马河,也常年有水。源头之水,在村民家门口涓涓流过,若干年前还掬水可饮。即使今天,仍然清澈见底。不过,流出源头不远,水就被拦截,修成一座水上公园。等到了北京境内,河水则完全被燕山石化公司拦截。拒马河自此流淌的不再是河水,而是北京以及河北高碑店等地产生的污水。另一条重要的河流漕河,在源头易县五回岭也有水,甚至有一条像模像样的小瀑布。但是,经过多次拦截,非雨季已经不可能有水流进白洋淀了。据不完全统计,白洋淀上游大大小小的水库水坝,足有一百三十多座。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源头生态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漕河源头五回岭,小铁矿非法生产问题屡打屡现,矿渣直接堆放于河道,大片植被遭受毁坏。十几年前采矿炸出的巨大山口,至今还裸地暴露在那里。专家说,这样的伤口,自然愈合需要至少一百年。

按照现在的补水方式,保持白洋淀三四百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不是不行,而是困难太大。特别是逆向调水,除了巨大的资金压力,还存在不可预知的生态风险。根据规划,白洋淀水质要在2020年达到三类。这个目标,经过努力基本可以实现,只是成本比较高。更大的困难还在于,怎么样长期保持这个目标。

白洋淀恢复健康的治本之策,是打通上游河流,让生态活水自由地进入淀区。长距离调水补水,应该是偶尔为之的辅助手段。打通上游河流,让生态水自由地进入白洋淀,绝非一件易事。

上游修建水库水坝,有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其中,控制唐河流域面积将近90%的西大洋水库,是保定市区的饮用水源,也是北京应急用水储备地之一。在北京境内被拦住的拒马河,是燕山石化公司的生产生活水源。即使那些小水库小塘坝,只要拦下一点水,就能浇灌一片地,农民就能增加一些收入。

这就不难理解,打通上游河流,要解决的问题太多,涉及的利益关系太复杂。

环境治理提案范文4

【关键词】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

引言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这是近年兴起的现代管理制度。无论是事业单位、企业、政府都想要通过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整合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本文就对实现三者的整合的必要性及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专业化的建议和方法。

一、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必要性和方法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外的管理理念也随之传入国内,一些企业为了寻求持续发展开始改革,许多企业进行了人力改革、财务部门改革、奖惩制度改革、福利制度改革等多方面的改革,但很少有企业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整合和一体化方面改革。如果企业进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整合和一体化改革会有什么好处?

1.1 有利于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支出、节约成本

在没有提出将三者整合的概念之前,企业会设立三个不同的部门分别来管理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但此概念的提出后企业只需设立一个部门来管理,这样可以减少在部门办公费、人工费、员工福利方面的支出,节约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的办事速度、效率,就如前段所提及一样,在此概念的提出后,企业只需设立一个部门来管理,这样就避免了像之前会出现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的情况,从而提高企业的办事速度、效率。

1.2 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建立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要求企业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要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这样就为企业提供了一套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增强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促进国际化进程,实现三者整合的话,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1.3 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建立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可为员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员工提供了福利保障,这一举措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建立、健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话,会增加对产品质量的监管,这样就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使得企业依靠产品质量取胜,从而增加企业的盈利。

二、整合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全员参与程度不高

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管理层及员工对体系建设意义认识不深刻,对体系文件理解不透彻,对体系运行监管不严格,致使政令不畅、执行不力,体系运行情况不佳,持续改进效果不太理想。

2.2 文件编写脱离实际,对工作指导作用不大

一些企业的体系文件框架虽然已构建起来,对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应急响应等环节进行了规范要求,但从体系运行效果来看,存有职责界定不具体、管理权限不清晰、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导致标饰募执行效果不够理想,体系运行存在偏差,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

2.3 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动态管理意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自我监督、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动态科学管理体系。企业只有根据实际,及时更新,才能确保体系得到持续改进。企业若缺乏动态管理意识,机械地更换日期而不变更内容,就会影响体系的运行质量。

2.4 对内审人员管理不到位,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的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审队伍不稳定,人员更换频繁,缺乏对内审工作的绩效考核,或考核内容不切实际,致使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建立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过程

3.1 坚持认真、严肃、科学、务实的态度

正如伊利牛奶的广告词一样:态度决定品质,其实,态度真的会决定一切,所以在建立该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严肃认真、科学务实的态度。积极动员、争取实现全员参与,要问21世纪什么资源最可贵?那肯定就是人力资源了,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要想管理体系得到推广的话,就必须要得到员工的支持、理解。不仅仅得到普通员工的支持,更要得到公司高层的支持。争取做到全员理解、全员支持、全员践行的效果。

3.2 坚持全面考核,实行绩效管理,认真抓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审队伍建设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是管理层与基层沟通的纽带,是体系持续运行的监管者,是第三方监督审核的联络员,在整个体系运行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提升体系内审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体系内审队伍建设,是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企业要建立起一整套内审员培训计划与方案,使之深入理解体系文件,了解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本单位的管理机制和安全管理基本情况,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管理技能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企业还要对内审员加强考核,实行绩效管理,从而激发内审员参与体系建设的热情,使其真正以优化体系管理为己任,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3 后期企业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关注国外新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信息之间也实现了共享。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社会上该方面的信息,就此企业也能随时了解该方面的最新动态,不断地学习相关技术,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

四.关于三体系数整合与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建议

4.1 坚持认真落实的态度

前文谈到建立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思想认识不到位、全员参与度不高,对此,企业内部应建立一套监督体系,加强对内部员工、高层落实力的监督。同时建立建立企业文化,就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优秀的文化于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企业想要效益不断的提高,光靠技术革新、缩减开支等是不够的,企业还应建立企业文化,就拿我们所熟知的苹果、三星、海尔、小米、华为等等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员工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给员工一种精神动力,它对员工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着员工不断的为企业服务,形成一种企业认知。

4.2 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与国际管理接轨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许多大型的企业在我国建立起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管理制度可能存在效率低下、人员过多等现象,但不得不承认跨国公司一些管理制度值得我们去学习,跨国公司的管理制度大多是比较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这样不但有利于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还能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型的人才,企业应加大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员工培训,聘请专业人才到公司定期组织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知识技能,为建立、健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人才保证。

4.3 了解、学习政府在此方面的政策

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提出了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为此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此,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了解、学习相关政策,积极响相关政策,利用好国家政策,发展自身。

4.4 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福利制度、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在建立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过程中,企业应完善福利制度,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体检,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降低员工患上职业病的风险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也会提高,工作态度也有保障了,产品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此外,实现三者的融合有利于减少之前工作中会出现的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开支费用、办公费等资金的支出,也建立了一套高效管理体系。

4.5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起源于国外,所以说在方面,我们还是学生,要积极地向经验丰富的企业取经,可以派遣相关人员去这些优秀的企业学习,借鉴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最早起源于国外,所以就经验来说,我们国内肯定比不上国外的一些跨国公司,所以国内的企业要想在此方面取得成就的话,就要积极地学习国外一些企业的管理经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4.6 深入调研,优化文件管理

认真做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日常管理工作。文件是保证体系有效运行、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持续改进体系绩效必不可少的依据,是体系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企业的管理体系文件不准确、不完善,则有可能造成体系运行失效,或使体系运行工作成本增加,影响体系的实施效果。因此,企业务必要把体系文件管理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对企业规模、危害因素、技术工艺、职工素质等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建立易于执行、务实高效的文件体系构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简洁的、高效的、科学的管理系统。

环境治理提案范文5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影响评估;恢复治理;保证金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9-0084-02

从2009年开始辽宁省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制度,遵循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基本原则,该制度是有效保护与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工民建、矿山建设等常规项目的建设具有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结合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相关工程实践,对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葫芦岛市西北部的南票区是以煤而兴起的工业区,区内煤炭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至今各井田煤炭资源基本枯竭。各小矿井大多进入残采、复采阶段,形成规模较大的采空区。采矿活动破坏了区域性生态环境及自然地貌景观,形成了各类地质灾害,影响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当地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活动。

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1.1 现状评估及其范围

建国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开采,部分矿井的煤炭资源已近枯竭,并留下了大量的采空区域。目前,南票煤田内大部分小型矿区都在进行复采和残采,根据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结果,将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归为四大类:

1.1.1 地质灾害。地下开采所造成的采空区引起的局部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及井巷垮帮冒顶。进行复采的小型矿区大部分都在沉陷区域内,由于地面沉陷尚未稳定,所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发生的规模,确定矿区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

1.1.2 地下水资源。采矿活动对水资源的破坏包括地下水资源浪费、区域地下含水层破坏等物理破坏,其中地下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影响最大。南票井田中的小型矿山大多位于剥蚀丘陵区,区内地下水主要以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为主。

1.1.3 地形地貌景观。矿山建设和生产已经对矿区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大,并形成了新的堆积压占和挖损地貌。特别是在工矿广场内修建的办公室、井口等建(构)筑物、用来运煤的矿区道路以及矸石堆、煤堆等破坏了原来的地形、地貌,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景观。

1.1.4 土地资源。地下开采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表现为固体废弃物堆放占用或毁损土地,主要为工矿用地的部分,影响程度分级由占用和破坏的土地类型及面积而定。

综合以上四方面因素,分级确定采取上一级别优先原则,确定现状评估的级别(只要有一项要素符合某一级别就定为该级别)。现状评估的面积为矿区面积与现阶段的影响面积之和。

1.2 预测评估及其范围

预测评估应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采矿地质环境条件特征,分析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评估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矿区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毁损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评估。

预测评估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标准与现状评估的分级标准相同,面积为现状评估的面积与地表岩移影响范围面积之和。

2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2.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前的防止上,同时要积极治理和恢复已经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上,通过对矿区现状和预测的评估,可以确定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的方法和措施。

2.1.1 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对开采沉陷区,未达到稳沉状态的,采取监测、示警及临时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达到稳沉状态的,采取防渗处理、削高填低、回填整平、挖沟排水、植被重建等综合治理措施。对地裂缝的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小的,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实,防渗处理等措施;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可采取填充、灌浆等措施。

2.1.2 含水层破坏治理:主要的防治措施为定期对矿山排放的废水进行监测,防止污染含水层。

2.1.3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丘陵山区可采用边坡加固、采坑回填、植树种草或者挂网客土喷播等工程措施,以修复生态。

2.2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为及时掌握矿山开采过程中所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程度及危害,同时准确掌握方案中各项治理工程的实施和效果,矿山要进行对地质环境的监测工作。具体监测工作如下:

2.2.1 地质灾害监测。对地面塌(沉)陷、地裂缝,采用人工监测等方法进行监测,其余采取人工定期监测方法即可,在矿山生产工程中随时进行监测。

2.2.2 含水层破坏监测。定期对矿山废水进行监测,监测矿山排水各项指标是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28-2002)Ⅱ类水域标准要求,防治污染含水层,可采用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的方法进行监测。

2.2.3 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监测。定期安排相关人员在评估区内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已遭到破坏和将会遭到破坏的地段进行现场测量。

3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

3.1 经费估算

许多恢复治理和防治工程都是在矿山闭矿后才能实施,当矿山闭矿后如果矿山的法人能履行职责对本矿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进行恢复治理,则在验收合理后返还所交纳的保证金额。如果矿山的法人不履行职责,当地国土部门将用所交纳的保证金,组织人员来进行恢复治理工程,以确保矿山在闭矿后之前所破坏的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很好的恢复与治理。

所以保证金的计算和收取显得尤为重要。煤炭型地下开采矿山保证金的计算公式:保证金交存总额=单位面积交存标准(取0.25元/m2・年)×影响面积×有效年数×影响系数(取1.5)。根据现行的实际情况,往往还要结合现行的价格标准以及市场价格对整个的恢复治理工程进行估算,所得的金额作为恢复治理工程的总费用。经费由工程施工费、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三部分组成。所交纳的保证金额为工程费用与公式计算金额两者的最大值。

3.2 进度安排

方案编写日至闭矿期间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及时回填地裂缝。闭矿后到恢复治理工程结束:拆除井口设施,回填井口,平整;拆除工业场地废弃的建筑物,排矸场堆放的矸石清运后,清理地表,平整,穴状客土,植树、种草、后期管护。

4 结语

重视地质环境条件和矿山的现场调查和测绘是有效开展本项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对合理有效制定恢复治理防治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收取保证金制度是为矿山闭矿后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尽量减少因为开发资源而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唐辉明,等.工程地质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11.

[2] 陈昌彦,,王维理.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

环境治理提案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档案馆档案实体管理服务模式

Abstract:The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in Internet of Things creat an entirely new platform for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of people and materi? als,things to things.In this paper, we firstly intro? duce the defining about smart archives among the national academia, then propose the concepts of smart archives, analyse the important effecton ar? chivesmanagementbroughtfromInternetof Things and finally state the archives entity manage? ment and service pattern about comprehensive? lyperceptional smart archives on basis of Internet of Things.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Smart Archives; Archives Entity Management;Service Pattern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Internet Re? ports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指出物联网是基于各种网络系统的一种全新的动态网络体系,它将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从任何人之间随时随地地连接扩展到了任何人和物之间随时随地的互联。[1]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2008年,IBM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它主张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有关“智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如雨后春笋接踵而至。

近几年来,档案学领域也掀起了研究智慧档案馆的概念、特征、顶层设计等内容的热潮,但是智慧档案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着重探讨在构建基础层次的全面感知型智慧档案馆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对档案管理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而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全面感知型智慧档案馆的档案实体管理与服务模式。

一、智慧档案馆的概念

我国对智慧档案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档案学界对“智慧档案馆”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正式定义,不同研究视角的学者对智慧档案馆进行了不同的描述。杨来青等人从智慧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管理领域的角度,认为智慧档案馆是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管理多元化档案资源、具有感知与处置档案信息能力并提供档案信息泛在服务的档案馆模式。[2]毕娟认为智慧型档案馆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来改变用户和档案馆系统信息资源交互的方法,提高档案馆服务的灵活、准确、便捷,进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档案馆模式。[3]陶水龙则从建设实践的角度出发,认为智慧档案馆是应用集成方法将系统与建筑优化融合,通过对设施设备的自动监控,对各类服务性资源的整合和综合管理,将各职能系统和资源有机地结合,营造安全、舒适、良好的综合环境。[4]

虽然不同学者对智慧档案馆的定义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共性认识,即不是重点关注档案信息资源的智慧管理,还是关注提供全面的泛在服务,智慧档案馆都离不开新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它是实现智慧档案馆全面感知化的重要保障。目前,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推进,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物流仓储、零售、交通、门禁管理等众多领域,特别是在图书行业的广泛应用,为档案管理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部分省市档案馆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在整合视频监控系统、幕帘报警系统、多媒体系统等基础上,江苏省太仓市档案局利用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实时联动档案实体和数字档案资源,实现了档案实体的区域追踪定位、移动终端管理、自动盘库等功能,创新构建了档案的安全防范体系。笔者认为,智慧档案馆是在传统的实体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的基础上,利用新兴的智慧技术,实现档案馆内多种资源的智慧管理,从而提供更加主动、立体互联的深层智慧化服务。

二、物联网环境下智慧档案馆的档案实体管理

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智慧档案馆形成了一个智慧的系统,可以实现档案、馆舍、设备、用户与档案管理者随时随地地沟通和感知,[5]从而可以为档案馆中的任意物体提供智慧的互联服务。但是无论是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还是智慧档案馆,其主要功能之一都要求实现对档案实体资源的保管和利用,主要是围绕档案实体进行收集、整理、利用、统计等管理活动并对档案实体保管环境进行维护,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使档案实体的保管更加安全,利用更加便利。

(一)传统档案实体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档案实体进行维护和管理的技术都较为简单,主要以手工方式完成档案整理、检索、利用等各项工作,如用手写方式对归档文件材料进行编号、手工编制档案目录、手工翻阅目录进行检索、手工调档、手写出具档案证明等;同时采用较为简单的物理、化学技术进行档案实体的保管和保护,如采用在地面洒水的方式为档案库房加湿,采用放置木炭、生石灰、硅胶等方式为档案库房降湿等。[6]

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了档案实体管理水平和档案利用查找效率,基本实现了对档案实体的目录、全文等信息的收集、存储和检索。但是目前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各种技术的应用、流程的改进大多是针对档案虚拟信息的,由于档案实体本身无法自动发送和接受任何指令,因此在对这些虚拟信息进行研究之后,并没有有效的途径反馈给档案实体;而由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的都是档案的虚拟信息,无法对档案实体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如果发生档案实体丢失的情况,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无法得知。

同时,在目前的档案利用过程中,档案用户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查阅到相关档案,如需借阅档案实体,主要依赖档案的分类摆放来进行档案实体的定位查找。然而,经过频繁的借阅和归还,难免造成档案错位放置,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如需查找错位放置的档案,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另外,为了有效保障档案实体的安全保管,目前多数档案馆会配备防火设备、防盗监控和温湿度控制等安全管理系统。但总体而言,这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很多还需要依赖人工管理实现,并且这些系统一般彼此独立运行,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整体管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基于物联网的档案实体管理

引入物联网技术,在所有档案实体上设置一个带传感能力的电子标签,将会彻底解决档案馆中档案实体与现有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缺乏沟通桥梁的难题。由于物联网中每个联网节点都具有独立寻址的能力,因此通过植入传感节点的方式可以实现对每一份档案的实时感知和监测。同时,通过建立物联网管理系统与现有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无缝链接,可以有效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和档案实体快速灵活地查找、准确地区域定位、图形化导航索取、快速查库等智能化管理。

通过为每一份纸质档案粘贴附有该档案题名、存放位置等相关信息的电子标签,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读写设备对档案密集架上的档案进行盘查扫描,以检测每一件档案的状态,并将扫描到的信息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比对更新,从而及时发现档案丢失或者错位放置的问题。一旦出现档案实体的错位放置,读写设备就会报警提示,并通过精确的位置引导信息找到错位放置的档案,使其正确归位,从而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对档案实体的监管能力和档案管理人员盘库的工作效率。

物联网环境下,用户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借阅档案实体,借阅的过程将会变得更加方便与简捷。首先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查找到档案目录,随后可以利用嵌入的传感器节点去图形化导航索取对应档案实体的物理位置并完成实体借阅。同时,由于每份档案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电子标签,在通过读写设备完成档案实体借阅的过程中,档案实体的档号、题名、借阅人、借阅次数等多种信息被自动地记录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为后期的档案统计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另外,档案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要求保管档案的库房环境必须符合相关的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智慧档案馆中,可以将馆内的所有安全防护系统集成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在传感器节点上增加更为复杂的深入感知能力,实现对档案实体周围的温湿度、光线等信息的传感,管理平台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对库房温湿度、光线等环境情况进行不需人工干预的智能化调节。例如,当档案实体处于温湿度不合适的环境时,传感器节点能够自动向对应的管理节点发送提醒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从而有效降低了因温湿度不适宜而导致档案实体发生霉变或脆化等风险。管理平台可以通过档案实体中的传感器节点和视频监控系统共同对档案实体实施监控,如果档案实体未经授权出库,库房门口的传感探测器就能及时检测并报警,同时管理平台可以自动以手机短信、E-mail等方式向预设的管理人员发送警报情况,从而便于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库房情况。

因此,随着传感器节点的智能程度不断提高,档案实体被赋予了主动思考和处理事务的智慧,可以感知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并能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互,使得现有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查询系统,而真正起到了连接用户和档案实体的桥梁作用。档案实体的自我感知能力和简单信息处理能力,也是构建未来智慧档案馆的关键基础。

三、物联网环境下智慧档案馆的服务模式

如果说传统档案馆以对档案实体的保管为重,那么未来的智慧档案馆将更侧重于服务。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档案信息的公_程度将越来越高,档案信息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因此档案信息的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也将越来越重要。[7]智慧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智慧服务的革新,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智慧档案馆,其应用架构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它提供的服务模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一)由静态被动服务转变为智慧主动服务

现阶段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档案实体之间相互孤立,只能管理档案的虚拟信息,无法直接管理档案实体。档案服务过程中,档案实体更多时候呈现出的是一种静态的、被动地等待查找利用的传统特性。

而物联网由传感网络设备、传输网络和应用控制网络系统构成,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三个重要特征。[8]植入了传感器节点的档案实体可以主动地向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发送信息,实时更新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同时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获取应用对象的信息,从而给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更为全面翔实的档案状态数据。当用户需要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到某一档案实体的相关信息时,档案实体中的传感器节点将对用户寻找档案实体的过程进行引导,此时的档案实体富有智慧,成为利用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者。

(二)由水平单向服务过程转变为立体互联的服务过程

现阶段的档案馆中,用户、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之间主要形成如图1所示的服务关系模型。在该模型中,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交换的核心,用户和档案实体之间无法直接进行信息传递,只能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中转。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档案实体之间的联系则呈现为明显的服务单向性,即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仅在入库前采集一次档案信息,随后,系统中只随时记录档案的借阅信息。由于档案实体本身缺乏信息接收的能力和传递的载体,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几乎不再与档案实体交互任何信息,从而导致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档案实体之间脱节。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用户之间虽然可以进行相互的联系,但是更偏重的仍是用户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联系(比如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查询档案、订阅电子档案、申请借阅、网上延期等),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向用户却只提供比较有限的信息反馈服务(比如档案催还提醒、档案借阅审批通知等)。

而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档案馆中,用户、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之间则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网状服务模型。在该模型中,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档案实体都是具有计算能力的智慧节点,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更为广泛的信息交互。通过这种信息交换,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的档案虚拟信息与档案实体一一对应,从而加强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档案实体之间的联系。而用户可以通过持有智能设备加入到该物联网系统中,不仅可以和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顺畅的信息交换,还可以通过手持设备和档案上的传感节点建立联系、直接通信。当用户漫步在开架档案旁时,不仅能够实时感知到附近档案的主题内容等信息,而且可以由嵌入其中的传感节点引导用户快速高效地找到目标档案实体。

(三)由孤立的浅层档案服务转变为互联的深层信息服务

现阶段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对档案实体的信息存储有限,且实体信息很难更新,无法对档案实体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缺乏足够的档案信息进行用户服务。其能够为用户提供的大多是一个个孤立的档案资料,既无法将所有档案联系为一个整体,也o法提供档案管理与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因此,目前的档案服务往往局限于浅层的资料服务。

然而基于物联网构建的智慧档案馆中,每个档案实体都被赋予了智慧能力。物联网的感知和控制能力使得应用对象在提供感知信息后还能够相互传递信息,同时各个智慧节点自身都具有智慧化的信息处理能力,它们又通过物联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因此除了丰富的档案内容信息之外,还将产生大量的档案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辅助信息。在此基础上,能够自动分析用户的需求,挖掘各种档案知识,对各节点之间的档案知识进行汇聚和融合,从中获得一些隐藏的有价值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综合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四、结语

随着档案进库量和利用量的快速增长,传统的管理手段难以对所有档案实体资源做到智能、高效、安全的管理和利用。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智慧档案馆,能够使档案信息与档案实体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安全的智能化管理,服务模式也将比现阶段有更为全面的发展。虽然智慧档案馆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物联网环境下智慧档案馆的实际建设也将面临成本、人才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笔者坚信,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终将促进智慧档案馆的健康发展。

注释及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nter? net Reports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Geneva: ITU,2005.

[2]杨来青,徐明君,邹杰.档案馆未来发展的新前景:智慧档案馆[J].中国档案,2013(2):68-70.

[3]毕娟.智慧城市环境下智慧型档案馆建设初探[J].北京档案,2013(2):13-16.

[4]陶水龙.智慧档案馆建设思路研究[J].中国档案, 2014(6):67-69.

[5]许德斌.智慧城市新环境下的智慧档案[J].山西档案,2014(5):72-74.

[6]贾玲,周晓林,陆江,陈东.从档案实体管理、信息管理到档案知识管理[J].中国档案,2012(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