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发声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主持发声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主持发声技巧

主持发声技巧范文1

【关键词】口语传播 基础技能课 播音主持专业 教学优化 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62-03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学科调整以来,播音主持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高职专科层次的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从课时安排、授课形式到实践练习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无法适应当前各个行业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对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的教学进行优化。

一、“口语传播”理论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口语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头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术语。口语传播是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的时期。

人类经过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现在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但最原始的口头传播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方式之一。我们日常接待、新闻、演讲、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和演说等场合均使用口头传播。可以说,在网络传播时代的今天,口头传播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当人们对口语传播的认识不断深入(即“口语传播”的重要性),对口语传播理论的研究又一次掀起了“浪潮”(即各个学科,特别是播音主持艺术学科与口语传播领域的融合),这势必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传统之辩――“播”与“说”之争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播音专业诞生至今,关于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传播样式到底是要严谨规范地“播”还是亲切自然地“说”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已经成为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经典课题。其实无论是“播”还是“说”,受众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质量从未降低过要求。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口语传播”能力愈发重视的今天,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播”与“说”的争辩范围。同时,这也促使我们审视目前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反思: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受众需求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二)就业之惑――毕业即失业?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哪里去就业?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超高的就业率是否可信?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万~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能提供的播音主持相关岗位不过几百个。那么,大量的播音主持相关人才流向了何方?是走向了媒体的其他岗位,如编辑、后期制作、摄像;还是彻底改行离开了播音主持专业?如果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没有从事播音主持的相关工作,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性如何体现,这个专业未来将如何立足和发展?这些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之惑同样也对目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质疑。

播音主持专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能力训练,加上大学里各种课程对学生的熏陶培养,努力使之成为学识丰厚、语言得体、气质优雅的合格人才,因此,虽然播音主持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它所培养出来的其实是各个行业都需要的口语传播人才。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998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当被问到如何评量应征者的工作职能时,480位受访的老板一致将“沟通能力”列为最重要的个人特质。因此,具备杰出沟通能力的口语传播人才各行各业都欢迎。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其实都对这样的人才求贤若渴。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走到镜头前和话筒前工作的播音主持毕业生那么少,但各高校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却那么高了。所以播音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是以人文素养与生活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的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和职场的需求。这一点,有几所大学走在了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如台湾的世新大学有口语传播系,厦门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都在研究生专业里开设了口语传播方向等。专业定位的改变也必将带来课程的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的背景与意义

播音主持专业是我国特有的特色学科,有关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理论特别是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敏锐的专家学者开始了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探索研究。例如,江西师范大学省级教改课题《“播、说、写、演”――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的研究》、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主持与播音专业“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改革》教改课题等。此外,还出现了部分关于“优化教学”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著作,如《教育研究概论》、《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播音创作观念论》、《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中国播音学》等。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从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的角度来看,能为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提供一定的方法论,也能够为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的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策略。“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不仅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尝试,而且为其他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三、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播音主持专业是新兴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它的发展离不开媒介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在播音主持专业众多的专业课程中,基础技能课主要指的是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和播音创作基础三门课程。它们承担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入学后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以及为高层次技能训练提供保障等方面的任务。以下以钦州学院为例,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一)普通话语音――以“测”促“教”

应调整普通话语音课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中的比重,开展“分小组,分层次”的授课形式,提高效率。即先通过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参考的要素包括语音系统错误、方言语调与方言区域等。这样能方便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习能力不同和语音问题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避免以往“一锅乱炖”的局面,提高课时利用率。同时,还应将上课内容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测试软件来模拟测试环境,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以“实战”状态进入专业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往往成为学生参加测试时最严重的失分点,而失分的原因除语音基础不牢还有表达状态的不规范、不得体。这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基础课阶段往往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过于重视字音的发音准确度和发声状态的所谓“专业化”,而丢失了言语交流时最起码的自然。简而言之,就是上完专业基础课后学生基本“不会说话”了,越是刻苦的学生问题越严重。所以,从入学伊始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开始,教师就应该把正确的学习观念强调给学生――在任何场合说话,我们的语音和发声都应该是一种“下意识”的状态,平时的技能训练只能是在自己练习时使用,一旦进入大众传播的语境进行言语交际,就必须“忘我”。这样一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在语音课上及时引入,让学生将“播”与“说”的训练同步进行,不能练完了“播”再补习如何去“说”,这样不仅会降低效率而且效果也不佳。

(二)播音发声――将声乐发声技巧

带入课堂

播音发声课承担着优化学生发声状态、为学生进行嗓音修复与保健等任务,因此一直备受重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分为课堂讲授与课下训练(练声)相结合。教学难度较大、师资缺乏、学生人数多、课时利用率低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师生。播音主持与声乐表演最重要的相似点就是都使用人的声音作为主要工具,所以关于声音的训练就成为两者的相通之处。可尝试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的教学过程中,由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集体练声环节。这样不仅能减轻主讲教师的授课压力,提高课时利用率;在钢琴伴奏的辅助下,学生也更容易树立声音的形象和感知声音的变化,易于加强音准,拓宽音域。值得注意的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国内很多学者、专家对于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持反对意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优化时必须要求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一做法,要学会从相关艺术领域中取长补短,不能绝对盲从。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的主要相同点在于:首先,两者都是建立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基础上的艺术发声方法。由声乐教师带领学生先完成呼吸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为下一步的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发声对于声音“四要素”(即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训练要求与播音发声基本一致。播音发声方法中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如绕口令、古诗词、长短句以及众多的换气练习。而声乐发声也会通过哼唱、模唱、唱音阶以及跳音练习来展开训练。两者虽然方法不同,但是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效果却是“殊途同归”的。在每天的集体练声环节,由声乐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呼吸法以及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是优化播音发声课堂的有效手段。但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例如,(1)共鸣方式不同。虽然两者在训练过程中都会进行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等训练,但侧重点不同。声乐发声要求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以头腔共鸣为主,声音要“立”得住;而播音发声却要求学生以口腔共鸣为主,尽可能接近生活中的言语交流状态。(2)吐(咬)字方式不同。声乐发声以头腔共鸣为主,因而,发声位置比较靠后,吐字与咬字较含混;播音发声相对于声乐发声而言,发音位置偏前一些,吐字与咬字较清晰。因此,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可行的,但仅限于集体练声环节,不应展开如歌曲演唱等较深入的声乐技能训练。把握好分寸,就可将声乐发声方法很好地融入播音发声教学中。

(三)播音创作基础――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

播音主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当学生从语音发声阶段进入播音创作阶段,基础技能训练的重点就由“碎片化”的字、词、句、文段的练习逐渐转移到完整的篇目训练上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宏观意识、全局意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以及人文关怀。这些能力的习得主要依靠两点:(1)广义的备稿。从生活中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尽可能丰富地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这些都是帮助我们高质量完成播音创作的有效手段。(2)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播音创作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除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外,还涉及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播音语言的特点、播音表达规律、创作前的准备等内容。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仅靠课堂讲授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多展开实践活动。200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自2010年设立专业组比赛之后,钦州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师生将每一年参赛作为检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平台。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经典诵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教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如何,通过参赛接受其他专家、同行甚至是全社会的检阅。截至目前,钦州学院已获得自治区级奖励多次,还分别获得2010年全国集体组一等奖和2011年全国集体组二等奖。奖项的背后是对教师教学的认可,也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认可。以前在课堂上学生很难理解的“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是理解到表达的桥梁”等问题,通过参加比赛,在准备阶段和比赛阶段都分别以比赛成绩、受众反馈等方式找到了答案。这种在实践中找答案的经验是教师讲授无法替代的,教师应多为学生寻找和搭建这样的教学实践平台,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四)其他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优化

除以上三种主要的教学优化手段外,还可在其他方面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第一,在技能课教学时,以“解剖式”教学为主,以个别辅导为辅,再加上每月固定的教师集体备课和“专业会诊”,以综合式的教学取代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解剖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在课堂上专门辅导1名学生进行有声语言创作,其他同学通过分析、质疑、提问、体验的方式来参与教学。这名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标本”,其他学生要在其身上发现问题且找到解决或改善的办法,并防止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与“专业会诊”不同的是,这是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而“专业会诊”是由教研室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对1名学生的授课和辅导。第二,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技能课要求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录音、录像作业以便下一次课向专业教师“回课”,但是长期以来交作业的方式和考评的标准却一直难有创新。在当前这样一个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可紧跟时代步伐要求学生以新媒体为平台向教师提交作业,如微博、播客等。学生要交作业必须先将作业上传至视频网站或播客,然后在微博上作业信息并“@”任课教师和实践导师,教师就能在网上接收作业并和学生展开交流。这样做既节省了电脑空间和拷贝作业的时间,又能准确地记录学生交作业的次数,避免了以往的很多麻烦和误会。此外,由于在新媒体上作业信息,容易给学生一种“媒体从业者”的感觉,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力求作业达到媒体播出的标准,无形中提高了作业质量。对学生作业质量的评价我们更倾向于由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实践导师)来进行点评,适时了解一线的人才需求,充实丰富教学环节与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教、评分离,使学生更加容易信服。

总之,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是在社会需求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及“口语传播”理论研究复兴的特殊时期完成了探索与创新的第一步,它符合时展的需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符合播音主持专业自身成长与进步的需要。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播音主持专业的继续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卢丽萍.谈声乐表演在播音与主持专业中的意义及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12(2)

[3]喻琴.论“经典诵读”与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4]李聪聪.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初探――颠覆大众生活的视觉文化[J].电影评介,2007(14)

【基金项目】钦州学院教改课题(2009[第13号])

主持发声技巧范文2

主持人应具备的条件

主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负责掌握或处理”。主持艺术应该是主持人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体验,运用特定的有声语言和方式,为保证节目的顺利完成,对节目进行控制的创造性活动。由于主持艺术具有的传播性,为保障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传达准确和完整,进行主持艺术的人,即主持人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语音。广播电视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普通话语音对全社会来讲,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示范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传播作用。记者作为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在越来越多的参与报道的过程中,普通话语音的规范、标准也是不容打折的。

清晰的口齿和圆润的嗓音条件。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主要的工作手段。因此,具备清晰的口齿和圆润的嗓音条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清晰的口齿包括发音器官的健康、正常和有效,如唇、舌、齿等运用的灵活、有力;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到位、正确;发音咬字不含混、不脱漏、不吃字等。圆润的嗓音,包括音质悦耳且有一定的明亮度和声音弹性,有较自如的气息状态,包括声音不干、不涩、不沙、不哑、不噪、不弱等要求。虽然记者没必要达到播音员、主持人那样“字正腔圆”,但是语音准确、声音明亮清楚是进行报道时必要的条件。

较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应具备透过文字语言表面感悟文字语言深层意韵的能力,对所播和所说的内容都应做到有感而发,声情并茂地表达,使朗读、朗诵、评述、主持都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感、言之有序、言之有色、言之有味,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记者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直播报道时,才能有话说、会说话、说好话。

较敏锐的思维能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主持人应具备在短时间内迅速理解并驾驭文字语言的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语言,构成腹稿提纲,并状态自如地加以表达的能力;在短时间内改编文字稿件并用口语加以生动表达的能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及强行记忆的能力等。在直播报道时,这也是记者应具备的因素。

主持艺术和记者的关系

主持人和记者,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却有着许多共同的基础:他们的工作都要运用有声语言传承信息,都要直接或间接面对受众,都要想方设法地把信息顺利传递给受众等。但是由于分工性质不同,记者在采访报道中以完成信息采集为己任,很容易忽视如何更好地让受众接受这一过程,从而造成了记者对于表达过程的疏忽。如果在直播报道中恰当地运用主持艺术,就会懂得如何从受众容易接受的角度来传递新闻信息,懂得如何引导受众融入到其所进行的报道中来,能够创造一种人性化、随和、平等的氛围。声情并茂的主持人能够使观众不走神,是因为他们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够使观众的注意力和情趣朝所需要的方向发展。直播报道中的记者同样也需要把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所传递的新闻信息上来,并且尽可能地避免由于记者语音不标准、表达意思不清等导致信息的衰减。

白岩松和水均益都是记者出身的主持人,虽然他们缺乏正规“学院派”主持人的经历,但是在报道中对于主持艺术的掌握和运用却不逊于学院派主持人。由于记者是直面新闻事发现场,拥有直观现场感,在表达起来更容易有感而发,进入新闻本身。在报道的同时加入主持艺术技巧可以使直播报道“更上一层楼”。

主持艺术对记者在直播报道中的借鉴

利用节目主持中相关的科学发声技巧、语言表达技巧和肢体语言表达技巧等相关的主持艺术,减少直播报道中的自我偏差,提高记者在直播报道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充分调动受众的关注性,从而提高传播效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掌握主持艺术中的声音运用的技巧可以增加声音的美感和舒适感。在发音上,要做到字正腔圆,悦耳动听。要求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读音响亮,送音有力,使受众明白易懂。所谓腔圆,就是要求声音清亮圆滑,流利自然。在发声上,充分利用口腔共鸣。口腔共鸣可使声音明亮结实,字音圆润清晰。口腔是人们自身天然的共鸣器官。要懂得口腔开度和共鸣之间的关系,注意保持口腔上下自如开合的状态。发声时,要使口腔呈前后均衡打开状态,克服平常口腔前部打得非常开,口腔后部合拢的不良习惯,共鸣腔体的共鸣效果才能得以体现。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口腔的共鸣,还可以使记者的声音集中和洪亮。同时在直播报道中,注意在发声起音前和落音后,保持半打哈欠状的口型,一方面可以减少语音过渡的时间,减少扑话筒现象,提高发声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收音太早引起语音的错误。

其次,掌握节目主持艺术中自主性陈述的口语表达方式。这样有利于记者对采记报道内容的熟悉,使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如果直播过程中报道内容依托提纲稿件,会造成生搬硬套书面用语,缺乏交流感。为此在直播报道中,记者应该进行口语表达方式的转换。倪萍在主持综艺大观时曾经接到这样的串联词:“邻居是什么?是相互帮助的朋友,是在你困难的时候可以向他求援的伙伴,是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友情,是你生活中相互给予的人们。”她进行了口语化的自主性陈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邻居是什么?是你正在炒菜时,发现酱油瓶子是空的,于是你就敲门要点酱油的那家儿;是你出差了可以让他帮你看看门锁是否被人撬开的那家人;是你家房子冒烟了能第一个去打119的那些人……”把典雅的文学语言或书面用语,注入自己的理解,让其口语化、通俗化,这样才能被受众接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在直播报道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艺术性。多用口语化的语言,避免使用同音异义词。如“切忌”和“切记”,“全部”和“全不”等。多用响亮词、双音词,少用简称,追求生动、形象,避免重复等语言表达,增强直播报道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语言运用方式不仅能让人懂,并且让人懂得容易、透彻;不仅懂了而已,并且发生兴趣,愿意听(看);不仅使人听进去了,而且让人信服、感动,产生共鸣,乐于接受;同时,使用的语言又很经济,表达很敏捷,不笨重,不迟滞,这样运用语言才是高效率的。

第四,记者运用主持艺术中的态势语。充分利用眼神、表情语和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使表达更丰富,信息的传达更加准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语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通道。在直播报道中,为了增加与受众的交流,在言语过程中以眼神,或提示重点,或唤起关注,或溢出赞许,或传达欣慰,或表示愤怒,或提醒注意等都是辅助信息传播的有效方式。注意摄像机镜头部位时,要像目光要集中在对方的双眼和嘴部这个三角区移动一样。在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的结合紧密程度上,面部表情处于首要位置。运用表情语时,要把积极的状态体现在脸上,用微微上提的唇角吐露出微笑的表情,这也是提高记者亲和力的重要方法。站立时,脊柱要正直并保持头肩胯的平稳,双目平视,下颚微收,两肩放松,胸部略挺,腰板挺直,小腹微收,两脚水平分开,身体重心或在两脚中间,或略有前后移动。

最后,在直播报道中,坦率和善、真诚质朴的情感化的语言是缩短与受众心理距离的最佳途径。要始终用一颗真诚坦荡的心对待每一个受众,诚于中必形于外,慧于中必秀于形,同时可以使受众感之切,受之深。

参考文献:

1.曹可凡、王群:《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吴郁:《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主持发声技巧范文3

【关键词】语音语调 难点 播音发声技巧

正确的语音、语调特别有利于听、说能力 (交际能力) 的培养与提高。但是受汉语语调甚至是方言语调的影响,学生的英语语调根深蒂固。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甚至是错误的发音习惯是英语教师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英语语音语调的“疑难杂症”

之所以选择英语播音专业的学生做教学尝试,是因为他们是招生老师层层筛选后录取的,语音基础是很好的。但是在英语语音方面对于英语播音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准确性上,还应追求优美性。

在正式做教学尝试之前,笔者首先对1个班28个学生的语音语调做了摸底测验,并对记录作了归类整理。

1.单词发音不饱满。英播学生的单词准确性确实较高,但是普遍单词发音不饱满,最为明显的是元音特别是双元音发音不饱满, 如time /ta?m /念成/tem/。

2.语调使用不规范。受汉语朗读习惯影响,学生将句子里的单词大量用降调朗读,失去了英语原本的“wave” 轨迹。

3.拖音。拖音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是短音长发,长音更长,人为的将单词的发音时间拉长;二是小部分同学给单词增加音素,如bread /bred/ 念成/bred?/。

4.重读层次不明。句子主重读、次重读、零重读的立体层次不分明,导致整体节奏感不强,乐感欠佳。

5.句子连读生硬,随意停顿,导致语流受阻而不够流畅。

这些问题都是语音学习中的“疑难杂症”。

二、播音发声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探究学生的发声方式,不难发现以下不足之处:口腔开口度偏窄、声带不够松弛、发声位置低垂、气息较弱、共鸣不明显等。归纳起来主要是口腔开口度不够,气息不够,节奏感欠佳。受方言发音习惯影响而又未经科学训练的发声方式是导致这些发音问题的因素之一。

要想实现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优美的语音语调,“对症下药”是势在必行的。

“日常发声是播音发声的基础,而播音发声则是日常发声的科学化和艺术化。”播音发声是科学发声中的一种,是使用胸腔联合呼吸法,以口腔、鼻腔共鸣为主,灵活运用口腔发声器官及吐字归音的技巧而发出的规范化、艺术化的有声语言。为学生们所熟知的美国的VOA和英国的BBC都主要采用播音发声的科学方式。因此,将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植入语音教学,是有其可行性的。

三、播音发声的借鉴

1.口腔开口度矫正。作为一年级英播的学生,其实他们有一定的科学发声知识,但是他们还不能运用到英语语调学习当中。播音发声的特点是声音首先要圆润,有光泽,这跟声带的松紧及口腔的大小及相关器官、肌肉的控制相关联。学生单词发音,确切的说元音发音不够圆润饱满也是由于口型开口度不够,声带的过紧。发音时开口不够大,口腔气流少,加上声带不放松,从喉咽部挤出来的元音发音就显得干瘪苍白,欠缺美感。同样,没有气息的支排和腔体共鸣,发音就显得没有穿透力和爆破感。

很多英语老师都建议学生大声朗读以改善口语,这是很有道理的。大声说话时口腔开度大,反之则小。发音时正确的口型是半打呵欠时的口型或发普通话 “好”之前的口型。同时要注意面带徽笑,嘴角微微上扬。训练方法如下:张嘴像打哈欠,闭嘴如啃苹果。开口的动作要柔和,两嘴角向斜上方抬起,上下唇稍放松,舌头自然放平。这个发声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克服口腔开度不够的问题。

2.气息练习。学生气息不够长,并不是肺活量不够,而是呼气吸气方式不对。一般没有接受过发声训练的人在说话时都是用的“口腔音”,即声音没有足够的气息的支撑,更没有头腔的高位置,声音往往是在锁骨以上,鼻腔以下,发声时声音苍白无力。而标准的英语发音应当是富有弹性,极具节奏感的。

为了更加直观让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先请2位语音较好的学生朗读下列句子,并进行了录音:

President Jiang Ze Min and Premier Zhu Rong Ji have shown genuine leadership in committing China to open its markets and abide by global rules of fair trade.

然后对比录音和原音,学生清晰直观地发现了差异。原声气息平缓,即便句子较长但是念起来依然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学生朗读念到“genuine”,因气息不够而提前随意停顿,导致后半句中的连读显得吃力,而且失去了英语的“wave”本色。整个句子发音显得磕磕巴巴、语流不顺畅,更不用说美感和艺术性了。

帮助学生练习呼吸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闻花香:仿佛面前有一盆花香花,深深地吸进其香气,控制一会儿后缓缓吐出。

(2)吹蜡烛:模拟吹灭生日蜡烛,深吸一口气后均匀缓慢地吹,尽可能时间长一点,达到25-30秒为合格。

(3)咬住牙,深吸一口气后,从牙缝中发出“咝――”声,力求平稳均匀持久。

(4)数数:从一数到十,往复循环,一口气能数多少遍就数多少遍,要数的清晰响亮。

(5)用绕口令或近似绕口令的语句练习气息。

3.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的示范功能。孟宪忠老师提到过:“It’s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imitation is the best and soundest method in learning pronunciation…”模仿是学习标准语音语调的最好方法,最好的模仿资料当然是英语广播电视节目。所以在语调学习中,应当充分发挥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的示范功能。模仿新闻的干净利索和铿锵有力,可以改掉学生有拖音的毛病;模仿如谈话节目的轻松自然,可以改善学生发音过重的缺陷;模仿“UP CLOSE”中主持人徐亦怡的丰富优美的语调,则可以针对学生不习惯使用八种基本语调;模仿不同风格的诗歌,则是针对学生念什么都是一个腔调的问题。

试以一次“UP CLOSE”的开场白模仿为例。

“Hello, everyone. Welcome to UP CLOSE! Our guest today is an actor who is performed on both sides of Pacific,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Before we invite him on stage, let’s take “Up Close Look―Wang Luoyong”.

Everyone, please join me and welcome Wang Luoyong to UP CLOSE.”

在这段开场词的模仿中,需要学生注意的点是:低升调和高平调的使用、停顿和换气以及连读。特别是学生普遍不习惯使用的低升调在hello, everyone,today,States,stage,Look这些词的使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句中的“me”是虚词,理论上应当念得轻、低、快,但是主持人却采用了高平调的念法,目的是为了调动现场气氛隆重请出嘉宾。

四、小结

播音发声的训练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英语语音语调,科学的口型、科学的换气和艺术化的语调,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英语发音的优化。当然,英语语音教学中教师切记自己的导师职责。要细心观察学生发音的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的利用最为直观的模仿资料进行示范和矫正。

参考文献:

[1]白龙.播音发声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孟宪忠.英语语音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3.

[3]钱乃荣.现代汉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汪佳奇.新闻英语听力大突破[M].南昌: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

主持发声技巧范文4

【关键词】呼吸生理;歌唱;胸腹式联合发声;控制性呼吸

【中图分类号】 J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19-01

呼吸的运用是声乐专业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是一切方法和技巧的基础,是发展歌唱能力的起点,更是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的未来。传统的声乐教育理论中,分别有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及谁知道如何呼吸、吐字,谁就会歌唱之说。气为声之本,无气不成声是我国古代对发声的解释。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从鼻到肺是一个解剖系统,它具备呼吸与发声的双重生理功能。从呼吸角度看,肺是体内、体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声带是呼吸的闸门,气管、喉、咽、口、鼻腔则是呼吸的通道。按发声功能来说,肺是发声的动力器官,声带是作为声源的振动体,气管、喉、咽、口、鼻腔则是对声音共振扩大和加工改造的效应器。

(一)肺及胸廓的结构与原理

人的呼吸器官是肺。肺处于胸骨, 锁骨, 脊柱, 以及左右各十二条肋骨围成的胸廓内, 它由数不清的肺泡组成。[1]总数多达数亿,如果一个挨一个的摆起来,总面积约为60-130平方米,因此能吸入和呼出大量气体。在发声过程中,肺内呼出的气流,即成为激发声带振动的动力。胸腔的外壁称为胸廓,是由骨骼和肌肉构成的可伸缩的弹性体壁。其中,骨骼是胸廓的支架,后方是柱的十二块胸椎,前方是胸骨,在此两者之间是由左右十二对斜形的弓形筋骨所连接成的笼状结构。它的上口小,下口大,左右径较短,横断面呈圆锥形。胸腔的下底由膈肌所封闭。膈肌是一个天幕状向上隆突的半膜椭圆肌板。收缩时,其顶部下降,使胸腔向下方扩大 ,是主要的吸气肌。与膈机相对立的是腹壁的强大肌肉-腹直机和腹斜机。它们收缩时,有增加腹压,推动膈机向上复位的作用,所以属于呼气肌。

(二)呼吸运动的两个过程

提肋肌和膈肌收缩时,使胸廓向四周和下方扩大,胸腔内压降低,外界空气即经气道进入肺内,此即呼气过程。当呼气过程完成后,胸壁上所有的提肋肌即转入松弛状态。这时,肋骨由其本身的重力立即下降,同时膈肌也松弛复位,于是胸腔缩小,内压升高,而将肺内气体排出体外,此谓呼气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在自解呼吸过程中,呼气肌一般并不参加活动,唯有在意识性深吸气或加强呼吸的气势时,呼气肌方积极收缩,以促进和加强肋骨下降和膈肌上升的速度和幅度。这常见于艺术发声过程中。

(三)呼吸的两种形式

呼吸是人的本能, 在正常生理中人人都会呼吸。正常的生理呼吸特点是: 呼吸是律动的, 气息量较小, 呼吸的动力来源于腹部, 腹肋与膈膜的收缩与放松。[2]

1.胸式呼吸:主要是两肋的侧向扩张,所谓“气量控制”即在呼气时尽量保持这种扩张状态。胸式呼吸的缺点在于它排除了吸气肌的对抗运动, 从而无法建立吸气肌和呼气肌之间在张力上的有效平衡。[3]其特点是胸廓扩张,腹部相应,感到呼吸不深。

2.腹式呼吸:由膈肌和腹机互相对抗,使胸腔向下方扩大和向上方回缩的呼吸方式,称为腹式呼吸。其特点是胸廓基本不扩大,而下腹部轻度隆起,感到呼吸很深,似乎把气吸入腹内。实际是因膈肌收缩下降时,向下推动腹腔内脏,所以表现为下腹部鼓起。至于感觉气入腹内,是膈肌推动内脏的能的运动所造成的主观直感。

上述两种呼吸形式,只是理论上的划分,实际上在任何情况下,从没有纯粹的胸式或是腹式呼吸,都是以两种形式共同存在,只不过是以哪种为主罢了。

二、生活中的几种呼吸情况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状态下的呼吸,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平静呼吸。情绪稳定又不从事任何活动的安静状态下,正常成人第分钟呼吸18-20次,每次换气量约为500毫升左右,呼吸形式基本属于 用工,胸式成分极少,每次吸气与呼气占时比例为1.5:1,也属于无意识的反射性活动。

(二)“三动”时的呼吸。运动、劳动、情绪激动时,较平列时耗氧量大,表现为快速而浅表的以胸式为主的呼吸。每分钟呼吸20-60次,每次呼吸量为500-1000毫升,吸气与呼气占时相等1:1,也属于反射性活动。

(三)生活发声的呼吸。日常室内谈话,一般声音不大,呼吸量不比平时大多少,随着音量的增加,例如,大会发言、作报告、朗诵等活动,每次呼吸量可达1000-2000毫升以上。吸气与呼气占时比例为1:5至1:10。为胸腹式联合呼吸。

三、艺术发声的呼吸

艺术发声的呼吸,是建立在生活呼吸的基础上,而又不同于生活呼吸。两者不仅有量的差别,且有质的区别。不过它绝不违反呼吸的生理规律,而是技巧地、有效地利用生理规律,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效果。笔者认为,艺术发声呼吸的主要特点是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胸腹式联合腹式为主导的全面性强力呼吸

歌唱发声要求有足够的呼吸量和强大的气势,并为保持每个唱句和节段的完整性,对气息有严格的要求(不允许不按规定而随便换气),这在单纯的呼吸或腹式呼吸都难以完成。所以,现在多数人都主张采取“胸腹式联合呼吸”。笔者在原则上同意这种提法的同时,又认为不够全面。因为它没有指出主要矛盾,不完全符合艺术发声呼吸运动的实际。准确的提法应是以腹式为主导的全面性强力呼吸。为什么以腹式呼吸为主导?第一,主持胸式呼吸的胸壁肌肉太多,收缩时不易在极刹那间完全协调一致,对某些快速性、顿挫性、跳跃性等技巧性较高的活动难以做到灵活胜任。而主持腹式呼吸的只有膈肌、腹直肌和腹斜肌等少数强大有力的肌肉,活动时容易做到行动一致,步伐整齐,又有强大的能力。第二,肺脏呈半圆锥体,其下段容积最大。胸式呼吸主要代表上2/3,腹式呼吸主要代表肺的下1/3,而二者容量相等。所以换气效果自然是腹式高于胸式。第三,胸式呼吸比较表浅而难于控制,腹式呼吸深沉而稳健,所以在胸腹联合中,以腹式为主导则有极大的主动性。第四,唱高、强、长音时自然是应用胸腹最冷珠全面性强力呼吸方能胜任。而一般的平易节段单靠腹式即能完成,没有必要多余地动用胸式呼吸。

我国戏曲界对气息有一条宝贵的传统经验,就是要求用“丹田气”来唱。

(二)控制性呼吸

对艺术性发声来讲,“以腹式为主导的全面性强力呼吸”固然重要,然而它既不是的,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关键问题在于气息的控制能力与技巧。它是艺术发呼吸运动上的基本特点为,是和各种形式的生活呼吸的“质”的区别所在。控制性呼吸就是“有支持的呼吸”,它是一种独特的呼吸运动形式。

如前撰述,自然呼吸纯属无意识的反射性活动。当吸气过程结束进入呼气过程时,所有的提肋机的膈肌立即启动。然而,在艺术发声的呼气过程中,吸气肌群不仅不能放松,要加倍努力,继续扩张,和呼气股相对抗,相制约,从开始至结束,两者始终处于对峙状态,以支持胸廓保持一定的弹性张力,使胸腔保持一定的内压。这时,膈肌及提肋机的力量恰好和腹肌、降肋肌的扩张力量(以及肋骨本身的重力)近于相等,把气息控制住。然后按着发声的(高低、强弱、长短)要求和音乐表现的需要,准确地互为退进,配合;并随着演唱的进行,吸气肌群采取“且战且退,步步为营,寸土必争”的态势,与呼气肌群始终保持动的平衡。如此,艺术发声的呼气动作,方能在这两大肌群互相拮抗,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形式下稳健地完成。

四、控制性呼吸的作用和意义

呼吸的运用是声乐的基本功,控制气息的能力与技巧则是呼吸的核心与关键。因为控制性呼吸对艺术发有下述作用和意义:

(一)在呼吸过程本身(吸气肌群、呼气肌群)内在的对立统一基础上,易于达到气息与声门之间的动力平衡,从而节制和节约了呼气量,提高 发声效率,为气息平衡和音质的结实、纯净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声带既作为发导报的振动体,又是呼吸的闸门,所以在自然发声状下,它承担着发声与阻气的双重任务。如果以这种状态进行艺术发声,由于声带负荷过重,既不能充分发挥发导报效能,又直接受过大的气流冲击,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并可能引起声带代偿超越和喉口、咽管的反射性缩紧以及颈部肌肉的全面。如此,既直接影响声音的效果,又容易导致声带和咽喉的病变。如果具有支持气息的相当能力和技巧,做到声门下压和声带张力的动力平衡,首先就解除了声带“阻气”的额外负担,解放了喉部,则声带自然轻松,声音自然易于流畅,其活动也易持久。这样,就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音乐表现方面来。而‘惊喜的吸气’不仅快而深, 还由于反射作用,通常会形成最好的喉咙调节。这是对歌唱的‘自然辅助’之一。[4]

(三)控制性呼吸直接关系到发声的技巧:

1.唱琶音、滑音、断音、跳音、颤音等装饰音的技巧如何,主要取决于气息控制的精湛程度。

2.声音的上下走行、强弱变化,是否能做到得心应手、流畅自如,更要看气息支持的造诣。例如“渐强”和“渐弱”唱法,声乐专业者都明确体会到“渐强”较易“渐弱”极难。因为肌肉活动在生理上有这样一个特点:它容易随刺激(包括神经冲动)的逐渐加强而均匀地依次增强其收缩程度。往往是一下了就大幅度地松弛下来。所以“渐强”单独领先呼气肌逐渐加强收缩就可以做到,而“渐弱”时单纯靠呼气肌群却无能国力,必须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即以逐渐增加吸气肌扩张力量,来还力挽狂澜力量的强度,得出像呼气肌逐渐减弱一样的客观效果。所以,“渐弱”的难度较大,如果吸气肌缺乏精密、机动的制约能力,是很难做好的。

五、对“呼吸支点”问题的分析

与控制性呼吸相联系的,有所谓“呼吸支点”这个普通应用的专业术语。但歌唱时气息的支点究竟在人体的哪个部位, 究竟依靠人体的哪些肌肉群才能正确地操纵和运用气息, 使歌声达到“遏云响谷之妙也”的境地。迄今为止, 从我们看到的古今中外的声乐文献中, 尚没有明确、详细的论述。[5]

笔者认为,“呼吸支点”的生理本态,是吸气肌群和呼气肌群抗衡力量的总和给于人们的主观直感。本来它应当是很多个点,之所以感受为一个“点”,是因为神经系统同时受到两种以上的刺激时,中枢只是对其中最强的刺激最敏感,其它较弱的刺激暂时都被强制刺激所掩盖。艺术发声的全面性呼吸既然以腹式为主导,所以在感觉上就以膈肌与腹肌的对抗为集中表现,因此就感觉为一个“点”。按这个道理来衡量,那种感觉在胸腹之交处,是符合生理真实的。然而多数人却感觉在腹部,这是歌唱的呼吸过程中对腹肌收缩用力的感受,并不是膈肌对抗它们(真正)的支持力量。但根据对立平衡的原则,这种感受可以基本上正确地反映出矛盾对方-膈肌的支持力量。所以,对这个“支点”一词,在明确其生理内容的前提下,仍可以继续沿用。

至于为什么人们对这个“支点”分别感觉在不同的部位?是因为:

第一、每个人应用胸式、腹式呼吸成分比例的不同(例如,部分女同志可感觉在胸腹之交)。

第二、音高、音强的不同(高、强、长音多感觉在下腹)。

第三、歌唱的进程(以每次呼气开始至终止)的不同,“呼吸支点”是会作一定程度的位置移动的。有经验的歌唱家能明显地体会到“呼吸支点”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自下而上移动的“点”。

第四、由于每个人感觉的灵敏度的个体差异,也有所不同。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离开了正确的气息控制,是不可能掌握歌唱艺术的。因此,初学者,除了增加肺活量、降低残气量的训练外,主要是培养呼吸器官的控制能力。只有超群的乐感,出众的表演力和漂亮的自然嗓子条件是不够的。几乎每位过早“失声”者均与气息有关。艺术发声的呼吸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呼吸的基础上,并与生活呼吸有很大差别。它的主要特点:一是以腹式为主导的全面强力呼吸,二是控制性呼吸。特别后者是艺术发声的关键,表现出“质”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只要应用得法,就要产生出很好的歌唱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克兰,谈歌唱的呼吸与气息的支持[J].艺术教育,2000(1)。

[2]吴英甫,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

[3]李维勃,音乐百科词典[Z]。

[4]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M]. 李维勃译. 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主持发声技巧范文5

一、全身共鸣

为了使共鸣在播音训练中得以自如运用,保证高质量音色的产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时,必须将共鸣最大限度地运用,但不是把某一腔体割裂出来,而是要对各个主要共鸣腔体进行混合训练。所谓全身共鸣,就是指不将胸腔、鼻咽腔、口咽腔进行割裂,而是把全身作为嗓音的反射板,使共鸣得到更好的拓展与运用。

在进行发声训练时,使学生找到全身共鸣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投入全身心的情感。在对艺术语言进行表达时,要做到未曾开口先有情。为此,播音主持在对稿件进行播音时,要投入全身心的情感,使其在用声时,防止僵化不自然的状态发生,而使身体一直保持松而不懈的状态。若是产生喉部紧张问题,在喉部过渡压缩时,就无法使各个共鸣体获得声音。相反,当喉部进入放松状态时,声音会追随情感来参与到作品的播音中,从而使播音的运用更加畅达。

二是找准声音着力点。找到声音的着力点,就能将整个发音器官带动起来,使其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普遍来说,在进行发声时,“声音应沿软腭硬腭的中纵线推到硬腭前部,这条中纵线就是声音发出的路线,硬腭前部就是字音的着力位置。”这样一来,就能够使音色集中而响亮。其目的就是缓解发音器官的紧张,不使声音产生紧涩感。

二、全身共鸣训练

按照共鸣体的不同,可以将共鸣练习分为胸腔共鸣训练、口腔共鸣训练及鼻腔共鸣训练三种。但这样分开训练不能够使音色得以统一。为此,要使音色在训练时有机统一起来,首先要从心理调节上着手。由于发声依靠的是大脑的控制,并要使身体各部位与之相配合,因此,如果只注重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心理感觉,就无法使音色达到整体上的和谐。

其次,和谐统一的音色与感情成正比。能够使生活中所生发的思维与情感得以很好地表达,是发声练习的根本目的。若是发声时,无法保证情感与思维的统一,那么声音就会成为一沟失去生命力的死水,缺少生机与活力,这也就使音色缺少了具有生命力的美感。在学生对共鸣的学习中,作为初学者,往往只看重表象上的声音,而对真正意义上的美无法重视起来。其实当学习者对“三腔强共鸣”控制得当时,就会将作品更好地表达出来。

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共鸣训练中,不要为了共鸣训练而进行稿件表达,而是要在对稿件的表达中下意识地进行共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训练观念。若是说共鸣的内在动力仅是对心理调节的片面训练,那么其就会缺乏一定的外表现技巧,这样就会使发声不符合受众、对声音的要求。由此看来,内在心理调节与外部技巧手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那么如何才能将“三腔共鸣”训练在对作品的表达中较好地运用起来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在训练中,要详略得当,而不是均衡用力。对于一些说话单薄的学生,要适度增加其声音的宽度,可侧重胸腔的共鸣训练;而对于说话音包字严重的学生,则要多注重口咽腔的训练。总而言之,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练习,从而使其在练声时得到更好的共鸣。

二是要获得最佳共鸣点。在发声时,需将声音集中起来,使其产生良好的流动性,这样才能保证上佳的音色。对于胸腔共鸣,学生在训练中,可选择情感较为悲伤的稿件,让声音在胸前附近位置流出。此外,在训练时,可以用-n、-ng鼻韵母,以及m声母这三组音来进行“三腔共鸣”的练习,使音色的质感统一得到提高。

主持发声技巧范文6

1.《声乐》课教学《声乐》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程,播音主持专业开设的此课程不同于音乐专业的表演性质,而是以学习发声技巧为主,通过学习呼吸、共鸣等演唱原理解决音高、音色和声音处理的问题。深入领会歌唱中科学的发声原理,能够对播音发声能力的建立和技巧的运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经过学习学生的声音会有明显的改善,音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拓展,声音强弱、明暗、前后、刚柔等控制和变化能力得到提高,对声音的驾驭和掌控能力大大加强,基本能够获得通透、圆润、有感染力的声音。

2.《广播电视音乐应用》课教学《广播电视音乐应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广播电视音乐的作用以及特征等的解剖和学习,让同学们对广播电视音乐建立客观和准确的理性认识,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广播电视音乐的方法。以音乐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审美教育为主线,通过讲解分析经典广播电视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智慧,优化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配乐水平,并学会为影视音乐作品配乐的简单、基础的方法和能力。

3.《音乐欣赏》课教学《音乐欣赏》课是审美为核心,通过介绍、欣赏中外各时期、各类型的经典音乐作品,扩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范围及欣赏能力,从而掌握中外音乐在形势及内容上的特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艺术认识。教师要把研究音乐欣赏的体裁、风格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和总结音乐元素所揭示的命题,指引学生从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最终让学生满怀激情的去追寻真正的美。

二、多听、多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课外同学们一定要多听音乐,广泛接触到各种类型、各种情绪、各种风格的音乐,建立起丰富的音乐素材和听觉经验。同时还要多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民族特征等,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学习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后,还需进一步在实践环节中应用和提高。比如播音专业的学生经常会进行配乐朗诵,这时就要根据已有的音乐知识去选择恰当的音乐,然后把这些音乐合理地应用到朗诵中,对朗诵发挥起到积极的作用。配乐在一个完整的配乐朗诵表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届的齐越朗诵节中,获得了奖项的作品,除了选手本身的朗诵水平之外,配乐也占有相当重的分量。配乐和朗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除了为朗诵配乐,同学们还经常需要为一些短片和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配乐。在节目制作中要学会配进合适的音乐,包括片头音乐、片尾音乐等。高品位的音乐会为节目的情绪过度、气氛渲染等起到很好的作用。注意音量的比例,总的说来音乐宜轻不宜重,要防治喧宾夺主,要讲究音乐的起止自然,一般采用“渐入”和“渐隐”,即音乐起时由弱渐强,音乐收时由强减弱,避免突起突收。

一般音乐起于主持人话语或配音之前,止于主要内容结束之后,并且往往先扬后抑,然后渐渐隐去,给人余音缭绕的感觉。总之,在实践中多学、多用、多练习,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这些音乐知识学以致用,做到“越学越用,越用越学”,真正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修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