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素质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道德素质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道德素质的认识

职业道德素质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

就业指导是指根据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按照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指导,力求就业者与职业相匹配的教育过程;而高校就业指导则是高校就业指导员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指导其选择合适的用人单位,并提供就业中所需的帮助,使其能够顺利就业的过程。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一、具备良好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

1、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

就业指导人员应以人为本,尊重服务对象,并帮助其实现职业发展。以人为本是就业指导人员素质要求的先决条件,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理念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业指导人员要在充分了解求职者个人基本信息、个性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技能特长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求职者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有个性特点的职业设计、指导和帮助。

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

职业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不能因为紧张的就业形势而发生偏移与动摇。正确而积极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决定着不同的职业定位与择业方式。拥有正确积极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才能从容地选择职业,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用有利于成功的职业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都能从工作中发现其中的价值和乐趣。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对咨询者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先保证自己坚持正确的职业观才能对咨询者产生有益的正影响。

3、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积极主动、态度认真

就业指导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就业指导人员积极主动地配合咨询者完成。就业指导人员应主动向学生解释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程序、局限性及服务对象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要主动告诉服务对象自己所处的真实状况,就业指导的局限,甚至是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这是负责任、态度认真的表现。就业指导人员要有一种信念:以助人为快乐,以助人为荣耀,要积极主动地付出和奉献,要给人以安全感,对学生持认真负责的态度。

二、就业指导者应具备先进的就业指导专业知识

1、完善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结构

就业指导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广义的就业指导,则包括预测要求就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拥有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的综合性知识。在生活中,就业指导人员应学习有关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揭示职业现象,解释人的职业行为。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根据就业指导内容和特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了解理论知识来熟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理论和社会职业分工及发展的相关理论,做到在个体心理与行为发展、社交礼仪与沟通交流等方面,针对求职者的个性发展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最终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1]法律常识也是就业指导人员必须了解的知识之一,这是为了使就业指导人员在指导帮助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该多多了解《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管理规定》等相关条例,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2、与时俱进,关注职业需求的特点和变化

就业指导人员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前瞻性的特点,没有前瞻性,指导工作就无从谈起。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把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超前筹划,教育引导求职者顺利就业。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信息和趋势的把握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如果总用一个思维模式、一种眼光来看待就业工作,就会误导咨询者。发展趋势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是正确的观察和分析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结果。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要随时关注职业需求的特点和变化,积极研究,善于把握经验和规律,及时准确地向求职者提供指导性信息,从而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耐心倾听咨询者的倾诉,准确提取相关信息

就业对每个人来说可能会决定着一个人一辈子的生活状况,所以如果有咨询者询问相关就业的问题,就说明其在职业选择的问题上的确是存在很大的迷茫,向就业指导人员求助,首先说明求职者尊重信任我们就业指导人员,所以作为就业指导人员最重要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一点就是要尊重求职者,要能够做一名耐心的倾听者。在耐心倾听咨询者的倾诉之后,要通过认真分析,在头脑中获取关键信息,提取出咨询者的求职意向,具备能力,适应职业方向,要想从事某种职业还需改进的方面有哪些等等,这一系列信息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然后与劳动力需求市场这个系统进行匹对,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求职过程提供有效信息。[2]

2、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人员要尊重差异,不得因为服务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而歧视服务对象,而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背景提供不同的服务,做到尊重差异。首先,要积极理解、接纳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其次,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开展就业指导,例如对大学生就业来说,要从长远的角度积极促进其改变,而不是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脱离服务对象的个别差异来谈就业指导,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忽视学生自身的需要,忽视人权的尊重,就不能体现人性化,这就是一种歧视。显然,把尊重差异作为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正是为了强化尊重人权,更加坚决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3、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我

为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全身心地投入到就业指导中,圆满的完成各项工作,就业指导人员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建立在一个较强的逻辑思维体系上的。工作上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精益求精。要将理论真正的落实到工作的每时每刻和全过程,牢固树立“工作、学习永无止境”的工作理念,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要做到工作上的创新,提升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就要形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就是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工作动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此外要做到学以致用,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高度重视对分管工作、本职工作中现实问题的研究,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荆秋慧.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必备素质及其培养.就业调研,2008.12.

[2] 范泽瑛,王尔新.试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6.

[3] 邓宏宝.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意义与方略.成人教育,2009.7.

职业道德素质的认识范文2

【关 键 词】职业认同 环境 要素 机制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内涵与外延

一般认为,辅导员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指辅导员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辅导员当前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在这里,我们借鉴黄菊、黄祥嘉给出的定义,他们认为,辅导员职业认同是处于特定情境中的辅导员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包括辅导员对辅导员岗位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等,其中,对辅导员职业价值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评价是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核心问题。我们从层次上可以分为情感认同、组织认同、心理认同。

二、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变迁

近年来辅导员的工作环境产生很大变化,对辅导员的职能、定位、队伍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个体等宏观和微观环境变迁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辅导员工作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辅导员工作产生巨大冲击,具体表现为学生量和质的变化。据教育部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随着1999年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扩招,2010年已录取657万,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录取数量的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事生源质量的下降,大学生在经历80年代的黄金时代、90年代的白银时代后已经进入新世纪的铜铁时代,大学生也正在经历天之骄子向平民化的转变。辅导员面对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就业困难、适应能力低下、心理问题严重等新情况。

2.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与辅导员工作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重要方式,辅导员必须通过网络了解同学思想和状态,这大大扩大辅导员工作空间和工作时间,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沟通缺乏真实的身份验证和相关法律、道德管制,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毫无根据、任意揣测言论便会出现在网络并且得以迅速传播,从而导致信息碎片化,出现少数人绑架多数人的情形。一些辨别能力较差的同学在思想价值判断、道德选择标准上便受到网上言论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

3.学生个体化倾向与辅导员工作

在校园中,部分学生在追求成功利益的驱使下,成为纯粹的实用主义者,有用就干,无用不干,从而导致知识的功利和精神的荒芜。一切不能带来个人利益的东西都会被拒绝,一切精神上的追求与坚守都会消失,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对个人物质利益追求一旦失败,在精神层面便会自我摧毁,由此产生当代大学生四大特征:政治信仰逐渐缺失、社会意识不断淡薄、功利倾向日益明显、心理问题急剧严重,大大增强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

三、辅导员职业认同的调查结果与因素分析

1.样本分析

此次调查以我校全校辅导员(部分院系书记、全体副书记、辅导员)为调查主体,其中发放问卷34份,收回33份,有效问卷31份,问卷发放有效率91.7%。

2.关于问卷

整份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辅导员个人属性的调查,包括性别、学历、所负责的学生树、婚姻状况、荣获奖项等;第二部分是主要是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性感受,包含个体感觉以及对于所处氛围的感受,此部分共22个题目,每个题目按”程度强弱”分为五级;第三部分为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调查,主要调查学校、社会、激励等因素对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影响,此部分共38个题目,每个题目按“是否存在”分为三级;第四部分侧重辅导员个体对于该职业认同的感受,包括选择辅导员职业的原因、工作的情感状态、重新选择职业的可能性情况以及离开岗位的留恋原因。

3.调查结果显示

(1)性别因素

在辅导员选择职业的因素中,男女辅导员最大的区别是:男辅导员具有迫不得已的暂时选择的特点;而女辅导员没有这个特点。在面对辅导员的工作问题时,女辅导员的消极态度比较中立,男辅导员的态度各异。男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时,较少存在挫折感,而女辅导员这种现象比较的突出。针对于目前的工作状态,男辅导会有不满足感,而女辅导员却没有,整体感觉都很满意。每个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工作的状态中都比较的积极,处理帮助学生工作是激励辅导员积极工作的根本。对于学校的激励机制,辅导员们的态度不尽一致,整体来说,女辅导员肯定激励机制的作用,但这却很难符合男辅导员的想法,激励机制即使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但却不能带来职业的胜任感。

(2)社会因素

在“与自己周围的人相比,辅导员的社会认同感让我自豪”选项中,选择“否”的占到45.2%,只有16.1%的感觉到了自豪。这说明社会的认可度还很低,辅导员职业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在“社会的不合理期望耗尽了我的情感”的选项中,选择“否”的占到38.7%,超过选“是”的比例6.3个百分点。而在“某些学生和家长的不理解不会影响我对工作的热爱”选项中,选择“是”的占到54.8%,只有25.8%的辅导员认为受到了影响。

尽管社会对于辅导员职业还存在很多的不理解和不认同,但是社会因素对于辅导员的影响在逐渐减少,更多的辅导员越来越自信,自身素质越来越高,更多的辅导员不会因为社会的不认可而影响工作。

(3)学校因素

在“学校的事情太多,要说的话太多,我恨不得逃离学校”的选项中,选择“是”占到16.1%,选择“否”的占61.3%。 在问及“学校各种形式主义的检查,活动实际弊大于利”时,54.8%的辅导员回答“是”,选择“否”的只占到3.2%。在“民主的决策和管理机制加强了我对学生的责任感”选项中,54.8%的辅导员选择“是”,选择“否”的占到6.5%。学校因素对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以及在这种机制下采取的各种活动会直接影响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绝大多数辅导员对于形式化的活动感到反感。

(4)个人情感

问卷的第四部分整体都是针对辅导员个人对于该职业的情感调查,调查显示:辅导员群体是非常热爱学生的,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自己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导师和朋友,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群体之间关系融洽,辅导员全力以赴的工作状态赢得了学生和老师的尊重和爱戴,因此也会经常感动他人,大多数的辅导员热爱这个职业,选择“比较留恋这份工作,轻易不会改变”的占到71%,19.4%的辅导员表示非常喜欢,会一直努力做下去。辅导员也有强烈的深造愿望,他们会首先考虑与辅导员相关的专业,其次是自己所学的专业。

四、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可行性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社会、群体、高校、激励、学生、个人等因素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有较大影响。我们认为,想要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应从情感认同、组织认同、心理认同三个层面展开。

1.由认知重建开始的情感认同——职业认同的基础

(1)对所在环境的重新认知

辅导员工作环境的宏观变迁是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不是任何个体或组织可以更改的,某种意义上说宏观环境的变迁也正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如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网络信息的时代化,这也正是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果。所以辅导员应正确评价宏观环境的变迁,而网络信息时代虽然延伸了辅导员工作的时空和地域,但也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大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2)对学生个体重新认知

虽然学生个体化倾向日益严重,这并非是“自我”的性格在作怪,而是生长的环境造成。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处在多元化价值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在影响当代学生,使他们的个体意识被唤醒,更多人关注个体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和实现。因此,学生个体化的倾向是环境对学生一种必然的反射,辅导员应积极看待这种反映,也正是因为学生身上存在主流价值观的偏移才需要辅导员进行思想的引导,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建国六十年群众游行方队、汶川大地震等事件也折射出80后、90后身上宝贵的品质。

2.由人文关怀开始的组织认同——职业认同的必备环节

(1)高校开展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辅导员对组织的向心力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工作环境,高校应对辅导员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以培训进修、轮岗锻炼等手段帮助辅导员进行自我提高,同时予以及时评价,使辅导员认识自我、修正自我,进而产生与学校同命运、共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开展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辅导员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通过组织的关怀使辅导员对职业由外在的需求变为内心的确认,从而大大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克服环境变迁对辅导员的不利影响。

(2)高校从现代大学的视角审视辅导员工作,增强辅导员对组织的凝聚力

学校必须从建立现代大学的高度重新审视辅导员的工作。从理念看,一座现代化的大学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的素质一方面包括专业课教师的智育培养,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辅导员的德育培养。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让辅导员回归本职工作,真正发挥辅导员育人作用,回归教师本色。因此高校应从建立现代大学的理念出发把辅导员真正纳入到组织内部,在让辅导员找到育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同时增强对组织的认同。

3.由自我感知开始的心理认同——职业认同的最高境界

(1)辅导员职业角色的自我感知与重新定位

辅导员明确被确定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标志着辅导员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上升到对价值观的引导和人生的规划。而对于年轻的辅导员而言,知心朋友容易做到,但是人生导师则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积累。学生喜欢认可辅导员他才会接受辅导员对于其大学生活、职业生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议,从而对其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对学生而言,个体情感的好恶亲疏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认知接受、回避与排斥的程度。在平权化的大众时代,辅导员应对职业角色进行重新评价,辅导员应更多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里,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

专业化、职业化是辅导员的内心期盼,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根本途径

新时期,专业化、职业化是辅导员发展的根本方向。学校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培养过程中,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培训与指导等纳入招聘辅导员的整体考核范围。因此,学校辅导员的发展规划方面要作宏观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做到学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与辅导员个人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紧密结合。同时,作为教师身份,辅导员应享有和专业课教师同等待遇,可以进行专业技术岗位职务的晋升,学校可对辅导员晋升的条件予以适当放宽,使每位辅导员都有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炳武.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3]冯培.提升人格魅力增进组织认同有效实现大学生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J].北京教育,2011(11).

[4]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4).

[5]韩春红撰.增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对策和研究[J].洛阳大学学报,2007(9).

[6]彭金富,周正撰.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9(5).

[7]黄菊,黄祥嘉撰.试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化[J].教师教育,2008(12).

职业道德素质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青年专业导师;本科实验班;人才培养;定位;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19-03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是推动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是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新的形势下,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迫切。拔尖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谁拥有更多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更多的创新资源,就越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1,2]。

一、本科拔尖创新人才

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需要。本科拔尖创新人才是指既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既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具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本科人才,是本科生中的佼佼者[3-5]。在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拔尖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是大学本科教育所面临的一大任务和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到大众化的时代,绝大多数的高教资源被配置在了相对标准化的普及教育领域。要在本科生中培养造就拔尖人才,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是在高校内部分化出专门的培养拔尖人才的机构,如实验班、荣誉学院、精英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6]。与此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本科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同一学校内选拔出小部分具有较高智力水平、较高能力倾向、较高学习期待的本科生组成实验班来加以差别化培养的模式,它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一种重要实践[7],下文仅就此模式做一定的探讨。以我校为例,学校于2007年成立启新学院并按类组建实验班,探索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院秉承我校创始人林启、老校长朱新予的办学思想,汲取现代高等教育的精髓,启迪智慧、追求新知、铸造卓越,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才。学院根据全校专业布局,每学年按大学科门类开设5―6个实验班,从报考的高分考生中选拔优秀生进入实验班学习,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培养质量,学院采用“滚动淘汰制”,定期进行动态调整,即前期培养阶段,被学校其他学院录取的优秀学生经考核后可申请进入启新学院学习,而不适应该培养模式的学生将被退回到入学时的原班级学习。同时,进入到后期培养阶段,开始实行专业导师制,从各学院择优选聘教师担任学业导师。

开展本科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有其必要性,体现在三个层面[7]:(1)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人才是驱动创新的关键要素,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和具有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因此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更加突显个性化,实验班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个性化教育的需要。(2)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办实验班,有利于选拔优秀学生,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更多的创新实践和锻炼来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并且在实验班的带动下,能促进全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切实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3)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要。对于已存在明显个体差异的大学生群体仍旧采用中小学式的步调一致的培养模式,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开设实验班,探索培养模式对学生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

三、本科专业导师的角色定位

我校启新学院从第四学期起,将学生按每3―5人为一M进行分组,每组配备1名专业导师。在第五学期时,实施“培养有计划、指导有方向、学生有目标”的专业导师指导制,从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性学习、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学科竞赛等多方面开展精细化指导。采取专业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发挥高水平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全方位拓展,满足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1.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具体讲就是组织教学、科研岗位上的骨干教师甚至是学术、学科带头人对本科生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制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科研素养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弥补仅依靠课堂教学造成的学生实践能力不高、创新意识不强等方面的不足[8,9]。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一般按以下办法实施[8]:(1)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制定导师选聘办法,符合条件的教师提出申请,经评聘成为专业导师后提出指导计划。学生在充分了解导师情况后,选择意向导师。原则上按双向选择结果确定对应关系,有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2)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能力拓展。专业导师组织学生参加讲座、研讨等学术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工作,参加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比赛,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3)制定考核评价机制。按年度或聘期对专业导师进行考核,按结果给予相应的指导津贴,并对优秀导师进行适当奖励。同时,考核结果也将作为下一轮导师选聘的重要依据。

2.青年专业导师。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猛增长,师资规模也在相应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硕士、博士入职于高等院校,为高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生力量。我校的师资情况也基本如此,青年教师在整个师资结构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而这部分青年教师也成为启新学院实验班专业导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笔者所在的材料与纺织学院为例,目前被启新学院聘为专业导师的教师约有45人,而青年专业导师大致占到总数的1/3。

四、青年教师担任专业导师的优势与不足

1.青年专业导师的优势。虽然比起年长的导师还有很多需要历练的地方,但青年专业导师也有以下一些优势[10,11]:(1)总的来说,青年导师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能够更好地组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科研实践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在导师L时间的言传身教下,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更快地形成基本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较小的年龄差距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双方容易在交流互动中建立起感情,取得彼此的信任。这种“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2)青年导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科学素养,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了解自身的专业领域,掌握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和科研发展动态。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高校能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又有较强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些方面,青年导师显然更具优势。(3)实验班大学生学习需要更大的挑战性和更切合其需求的科研锻炼[12]。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熟悉科研工作,能亲力亲为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青年导师的钻研探索精神、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必将会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加以实践运用、融会贯通,最终转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在体内真正植入创新“基因”。

2.青年专业导师的不足。虽然青年专业导师均有着较高的学历,都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并且已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独立指导学生的时间不长,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开展研究还缺少经验积累。大多是博士毕业后即进入高校工作,“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社会历练,除了可给予学生科研方面的指导外,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不一定能给出太多的建设性意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较大的考核压力,承担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存在着个别青年导师没有花精力指导本科生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作为被学校和学生寄予很大期望的青年导师,有必要在思想认识、教育理念、师生关系、业务水平、指导方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身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导师。

五、青年专业导师的素质要求

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下,对青年专业导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0,13]。

1.思想、人文素质。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榜样与模范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青年导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严格要求自我,遵守学术规范,并以自身高尚的情操品格、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正能量”来教育和感染学生。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求具有健全的人格。本科生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青年专业导师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敬,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以“德”服人,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人文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专业导师也需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以更好地配合人文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启迪智慧。

2.科研、专业素养。引导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和课题研究是专业导师的重要任务。青年导师有了一定的学术积淀后,仍需不断学习,及时“充电”。只有这样,才能依靠更加坚实的业务水平,广博的专业知识,创造出更多的学术成果,进而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科学氛围和创新实践中真正学到知识、获得锻炼,培养造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学历的青年专业导师虽然有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经历,但在解决面向产业的工程技术问题方面往往欠缺经验。为了提高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水平,保障培养的学生具有应对产业需要、处理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青年导师也很有必要提升自身在“工程实践”方面的业务素养,尤其是应用型工科院校的导师。

3.创新能力。参与科研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14]。青年导师应积极申报和主持科研项目,通过开展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来丰富自己的科研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主持科研课题一方面是保障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另一方面是使学生能参与课题研究,逐步培养和锻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只有导师自身具备了较高的创新素质,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创造力,所谓“名师出高徒”。

4.管理水平。熟悉导师职责和工作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对学生参与课题申请立项、文献资料收集、实验设计实施、数据统计分析、学术论文撰写等科研实践环节进行规范的组织管理,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科研实验条件,保障他们能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开展创新实践。同时,也要管理协调好课题组的人际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友好的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都能融洽地参与分工协作,获得成长。

六、结语

实验班是高校探索建立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专业导师在该模式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相对学历高、年纪轻的人群,担任专业导师既有优势,也有不足。青年专业导师应找准自身定位,努力适应角色要求,不断提升各方面的素质,提高指导学生的能力水平,培养和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赵排风.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95-96.

[2]沈蓓绯.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0,(4):59-63,91.

[3]杜枫,周冉.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16,34.

[4]张晓倩.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1,(19):11-16.

[5]陈小丽,马建辉,甘世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以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创新实验班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3,(1):98-102,107.

[6]扶慧娟.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7]季靖.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2010,(12):81-83.

[8]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21):41.

[9]牟万利.专业导师制:卓越人才培养的“孵化器”[J].中国冶金教育,2013,(S1):21-24.

[10]张昌松,郭晨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议[J].新西部,2014,(14):141,151.

[11]黄亮亮,曾鸿鹄,吴志强.浅析高校青年专业教师如何做好班导师[J].高教论坛,2013,(2):91-93,122.

[12]于海琴,李晨,石海梅.学习环境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业成就的影响――基于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8):62-70.

职业道德素质的认识范文4

构建高校保卫干部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可维持校园的稳定安全,还能促进自身发展。现阶段,高校保卫干部队伍整体建设良好,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薪资待遇不理想等。在新形势下,积极构建职业道德素质,改进队伍结构,加强培训,提高薪资已经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本文对于职业道德素质构建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高校保卫干部职业角色认定

保卫工作隶属于职业范畴,主要负责保护人类安全,消除危害因素,为满足保卫对象的安全需要,结合客观条件,使用物质、技术方面的手段,与危害因素抗衡。高校保卫工作作为保卫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负责维持高校全体师生的安全,在校园内进行有效的防范活动,切实保护法律尊严,严厉打击所有违法违章行为。

从职业主体和服务对象层面来说,高校保卫干部同时兼顾着教师、执法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等多个角色的职能。在教育方面,不同于专业教师,高校保卫干部服务于全体师生,应充分利用所有场合开展宣传教育,面向全体师生大力宣扬法制知识,指导全体师生应认真遵守法律规范,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另外,高校保卫干部应规避在校园范围内出现违法违章行为,有效抗衡外界危害因素,切实保障教学、校园活动等的安全、有序开展。高校保卫干部虽然具有治安辅助管理的权利和责任,但不具有刑事执法权,高校保卫干部属于服务人员;在思想教育方面,指引高校师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维持政治稳定是高校保卫干部的主要目标。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保卫干部在高校内部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保卫干部的职业道德素养就十分重要。

2 高校保卫干部职业道德素质构成因素

在职业生活实践活动中所映射的道德素质便是职业道德素质。在道德规范体系中,职业道德素质主要由职业、家庭道德以及社会公德等构成,在不同职业中,具体的规范内容和要求存在差别,因此,可将职业道德素质确切的界定成建立在公民道德素质之上,具有职业特征并满足道德规范标准的一种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认识、意识等,是从业主体一定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比较稳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职业道德素质的构成因素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从以下三视角进行探讨:

2.1 以教师视角分析

(1)热爱自身岗位,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关心和尊重学生,表里如一,专业水平较高,专业知识扎实,注重日常言行举止。高校保卫干部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独特的魅力、丰富的知识和崇高的品质,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虽然课堂不是高校保卫干部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其本质属于育人工作,和高校教师拥有相同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严格遵守教师规范,才能有效开展教育工作;(2)从法制宣传教育层面来说,为全面落实普法工作,应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面向广大学生有效传输法制知识,注重课堂教学,这要求高校保卫干部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3)在职业道德素质倾向方面也存在差别,对于高校保卫干部而言,更加倾向法律以及管理层面。在充当教师角色时,不仅要具备基本道德和教学水平,还应熟知法律等知识。

2.2 以执法者视角分析

(1)高校保卫干部站在执法角度上,应严格遵循公平、全面服务的原则,严格遵循客观事实,公正执法,熟稔业务,团结向上等。执法人员的日常行为和国家法制以及执法机关紧密相关,在社会生活中还将执法人员比作社会医生,在执法实践中,如若不能彻底解决纠纷,将会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由此可知,执法人员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违反职业道德规范将会引发严重后果;(2)执法人员除了尽忠职守、甘于奉献,还应适度退却;(3)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高校保卫干部应充分使用现代技术手段,有效降低智能犯罪率。高校保卫干部在充当执法人员时,应尽忠职守,全面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具备灵敏的观察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沉着稳定,意志坚定,逻辑思维发达。

2.3 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视角分析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信仰应坚定,理论知识扎实,思维方法合理,业务能力较强,魅力独特。通常思想工作是在以下两种条件下进行:一方面,在师生思想中出现不应有观念时,另一方面,师生行为出现不正当表现时。若出现不正当表现,工作难度系数较小,若出现不应有观念,则应进行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平等视角下愉悦的展开工作。高校保卫干部应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扎实的理论知识,全面掌控校园以及社会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开展合理的政治保卫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保卫干部应积极走入师生内部,明确师生的真正需要,针对不同工作的开展采取适当的方法,以平等的视角进行工作,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畅通。品质、个能能力、专业知识和情感是组成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因素,高校保卫干部在兼任教师、执法人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重角色的同时,其职业道德素养相应的也应具体以上三重身份的部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保卫工作的顺利进行。

3 高校保卫干部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策略

(1)增加对职业价值的认识。为做好分内工作,高校保卫干部应正确认识自身职业价值,构建和现展相一致的职业观念。因此,保卫干部应深入认识职业价值,进而形成强烈的工作动机,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得到更多师生的认可和尊重,树立威望。

(2)重视保卫干部能力素质的培养。个人能力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活动效果和整体质量,能力素质在评判职业道德素质指标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影响着威信树立情况,且是有序校园秩序的前提条件。现阶段,从整体层面上来说,高校保卫干部能力素质不高,例如,科研能力欠缺,导致高校保卫干部无法科学分析实践活动,也不能准确判断工作规律,工作效果并不好,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保卫干部的发展。

(3)提升高校保卫干部的知识水平。若想增强职业道德素质,则应改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水平,增加知识积累量,拓展视野,认真学习与之相关的其它学科内容,特别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犯罪手段呈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大部分犯罪活动和高新技术紧密相关,如若仍然采用传统手段,将会适得其反。虽然,当前高校保卫干部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积累和时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人员的学历较低,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保卫干部的形象,不利于保卫工作的开展。由此可知,应积极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积累量,拓展视野,这是新形势下构建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为改善知识结构,一方面应加强学习,掌握最新理论知识,明确前沿问题,并以此为中心,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应注重交流,旨在通过及时的交流和探讨,明确自身不足,共同进步。

(4)培养高校保卫干部的职业情感。个体在受到外界刺激后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心灵反应,因个体差异,千差万别。高校保卫干部只有对职业生成浓厚的情感,认同工作职责和工作义务后,变成自由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会人云亦云,具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因此,我们应重视高校保卫干部职业情感的培养。消除自卑情绪,正确认识自身岗位,同时,全体师生应大力支持保卫干部,重新认识保卫干部的职能和价值,消除偏见。

4 加强高校保卫干部素质建设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以及不安定因素的慢慢渗透,高校安全稳定局面并不乐观,外加高校保卫干部的综合素质较低,和当前的高校保卫工作存在差距,因此,应加强队伍建设,这在校园秩序维持以及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1)有助于维护校园政治稳定。对于高校保卫干部而言,校园政治稳定是其主要内容。积极构建职业道德素质,加强素质建设,增强高校保卫干部的责任感,提高政治敏锐力,有效把控形式,全面分析各种问题,强化防范意识,提升教育水平,提升校园政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切实维护校园稳定。

(2)保持良好的校园秩序。校园秩序是教学以及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数量极具增加,校园开放程度逐渐增加,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在校园内出现突发事件的几率增加,安全隐患加大,危险因素增多。同时,增加了高校治安环境的复杂性,这要求高校保卫干部应具备较强的能力,构建一支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保卫队伍,增强驾驭能力,切实保障全体师生的人身安全,有效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职业道德素质的认识范文5

高职生 职业道德现状 解决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不仅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对他们的道德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前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就讲过:“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养用,无德无才弃之用。”她的观点和现在许多企业的用人理念不谋而合,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看重的是此人的职业道德素质: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诚实信用、吃苦耐劳,等等。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职业道德教育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同时亦应看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远远滞后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需求。

一、高职生职业道德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情况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

1.缺乏诚信

高职生由于比其它高校的学生入校时成绩差些,有些学生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作弊已成普遍现象。有的为了求职成功,在求职简历中制作虚假信息,还有的随意修改自己的成绩单,还有已经签约的毕业生不顾学校、单位的利益,擅自违约,等等。

2.在择业观上,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一些学生往往对所提供岗位的待遇、工作地点更为关注,大城市、高收入几乎是大多数高职生的共同愿望,所以,一旦工作岗位和自己的就业期望不符合时,往往不能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

3.缺乏敬业精神

有些刚参加工作的高职生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结果,在哪里都干不好,在哪里都没有收获。

4.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由于现在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出来的,所以好多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怕苦怕累,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5.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独生子女的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在刚工作时表现出傲慢自负,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缺乏互助精神、团队意识和应有的礼仪修养,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

二、提高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重要途径

一方面,高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涉及到了职业道德的内容,但所讲的只是共性的、普遍的、放之诸业皆准的职业规范和要求,而且所占篇幅较少,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职业渗透,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挖掘、开发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并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学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是与专业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熟悉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课教师应明确自己所教学科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2.利用实习、实训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实习和实训是高职生在学校期间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一方面,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这段时期,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任何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不同于其它高校,应突出敬业意识和服务意识。所以,应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如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请劳动模范或成功人士作报告、进行企业文化讲座等,也可以把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例如,教室、实训基地、楼道的墙壁上可以布置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名言、优秀毕业生图片、作品等,突出先进的企业理念、管理规范、行业质量标准、专业的特点等内容的宣传,注重开展企业设计比赛、专业技能竞赛、作品展示活动等,让高职生在耳濡目染中体验,增强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在情感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升华。

4.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来影响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要强化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恪守职业道德的表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5.通过拓展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拓展训练是利用崇山峻岭、瀚海沙漠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在拓展训练活动中,许多项目的完成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从而使参加者在不知不觉中经受团队精神的洗礼,感受团队的力量和个人能力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在拓展训练中还有利于磨练高职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他们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的勇气和信心。

三、结论

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影响到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以,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素质的认识范文6

一、《职业道德》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目前很多的中职学校中,由于学校往往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也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关注的不够密切。由于《职业道德》在课程的学习中不属于专业知识,所以也被很多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1]。而这种重视程度不足也可以从几方面表现出来:首先,以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教材更新的缓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比如在讲到爱岗敬业时,课本中的案例是2007年的劳动模范。案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对于过了将近10年的事情来说,显得过于遥远,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其次,教学模式的单一也让教师和学生缺乏动力,一味的灌输式教学,加上学校并不过分要求《职业道德》课程的成绩,自然不会受到重视。

(二)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动力

在中职学校中,很多学生来的目的是为了学得一门手艺,所以潜意识的认为《职业道德》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这使得学生在进行《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时缺乏动力。而《职业道德》的内容也只是大面积的遵守职业道德,知识点很多,让人感到枯燥。

二、对中职《职业道德》课程的优化措施

(一)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实际

在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联系各行企业,增进合作,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可以早日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以及工作环境,使其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2],通过企业活动感受《职业道德》中爱岗敬业,勤劳奉献,责任感等。同时改进《职业道德》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把同专业的在一些领域做出成就的前辈的案例写进去,使其更加贴近学生,让学生们有认同感。

(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德育方法

在中职《职业道德》教育上,应该积极寻求创新。首先,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中,配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果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书中的道理,养成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其次,要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职业道德信念的教育[3]。可以将一些劳动模范,优秀事迹或者是学生们都很熟悉的人或事引入到教学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的氛围,鼓励学生们向他们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水平。

(三)加强教师学生认识程度

《职业道德》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消极怠工,要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对中职生的重要程度。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用“硬灌”的方式,而是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情感性,体验性的德育产生认识,以学生的言语出发,总结归纳,让学生们产生兴趣,自主学习。同时,学校一定要重视起来,多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促进中职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