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1

人格即个性,是人的基本品质、心理格局和精神面貌,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念、志向、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是一个人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健全的职业人格是职中学生在求职和就业后顺利完成工作任务、适应工作环境的重要心理基础。健康的职业人格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1 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就是人们对某一特定社会活动的认识、态度、看法和观点,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职中生要根据市场需要、自身条件和个人兴趣进行择业。一旦选择了一个职业,就要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履行职业责任,遵守职业道德。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使它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优异的成绩。

1.2 良好的职业性格

职业性格是一定的职业对从业者在性格上的要求。高度的责任心、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认真细致、勤奋好学、坚毅自信、严于律己等特点,是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每一个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性格特征。而每一种特定的职业又要求从业者具有适应职业特点的职业性格。如服务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耐心、礼貌、热情大方等性格特征,如果缺少了这些性格,或与这些性格格格不入,就很难胜任这项工作。所以,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对从业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性格,找出与未来将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的性格缺陷,扬长避短,不断完善。

1.3 积极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是人的基本特征,而学校是全民创新之源。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等就是一种“发现”、一种“创新”,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这种创新。培养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职中生健康职业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培养这种意识、精神、能力是每一位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4 较强的社会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可分为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指本行业必备的专业技能,是上岗后能胜任工作的保证。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职中生除学习专业技能外,更要在学习、生活中与人们广泛接触,捕捉、筛选对自己工作、学习、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知识。改进思维方式,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提高社会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

2.加强职业人格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即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尤其是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塑造学生健康的职业人格。教师要做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挖掘学生主动发展的巨大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参与意识,使他们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职业人格。

2.2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当今时代,职业岗位已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每个人随时都面临着转换岗位甚至变换职业的情况,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职教工作者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转变观念,既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视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环境适应力、坚强的毅力、创新意识等,形成健康的职业人格,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培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是否具备大量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关键。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多种环节、多种途径、手段逐渐形成的。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更需要以人的创新人格为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坚强的信念、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独立完成任务的勇气、幽默的处世态度等人格特征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中生正处于人格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职业人格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需要。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2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个性;层次;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1-0058-04

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发展,是伴随着职业能力的发展而积累成长的。与职业相关的人格因素,是职业能力以外更能决定个体能否做出职业成就的因素。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开展教学,也以能力为核心进行评价。近年来,职业人格和基本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对如何培养职业人格,仍没有一个相对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笔者力求从心理学个性形成的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的形成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高职学生成长的基本思考

教育科学以心理科学为基础,教育内容和途径的设计,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结构为依据。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个性心理的形成。个体人格的形成,本质上是个性心理的形成,职业人格的形成,也就是与相应的职业相关的个性心理的形成。

(一)整体性与职业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是由个体心理过程的积累而形成的,表现为态度系统和行为方式方面一般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个性中与从事某种职业相关的那部分心理特征,就是其职业个性。显然,人的个性心理包括了其职业个性心理。然而,人的个性心理的各个方面,只是心理科学为了研究而划分的不同侧面,各个心理因素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界线,也就是说,个体的个性心理的各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可以推断,与相应的职业相关的职业个性所包括的各个部分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格不可分,同时职业个性也不可能从整体的个性中分离出来。

(二)连续性与层次性

职业个性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积累过程。职业个性各要素的逐步形成是相关心理过程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发展和变化的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着渐变性与突变替的现象。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不同的个体处于职业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这种层次性,体现在职业个性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同时也体现在职业个性心理的不同方面,如职业心理动机、职业能力、职业情感与态度系统、职业意志和职业修养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三)关联性与对应性

职业个性是由各种心理因素共同构成的,与个性心理各因素相对应,也包括与职业相关的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与职业相关的心理倾向性,即职业动机特征,包括职业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即职业个性,包括职业能力、职业态度系统和职业行为方式特征等。个体间存在层次性,这种层次性就表现在这些方面,而且个体在各个方面的层次特征会呈现出一致性,即一般情况下,个体在某一方面层次较低,那么在其他心理因素方面发展层次也较低。同时,当某一个方面表现出从一个层次向上一个层次飞跃的时候,其他方面也会出现相应的飞跃。

二、高职学生心理成长的不同层次

通过对日常职场工作人员的观察和分析,试将职业个性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

(一)职业发展三个层次的特征

职业个性发展的层次特征如表1所示。

(二)职业个性层次的分析

在第一层次,一般为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手,处于对职场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的适应阶段,对不同岗位和不同人员之间工作内容的相互关系,以及工作性质及组织核心目标之间的逻辑关联缺乏认识,只是按照业已形成的固定的工作模式,重复操作过程,完成封闭、固定的任务。从职业发展整体上看,处于“工具人格”阶段,完全是运作中的一个简单环节。处于这了阶段的个体,完成任务主要依赖于直接的职业技能,达到表面化的工作标准,不能把握工作内容背后的规律。处于这一阶段的从业者,生物性层次需要占主导,动机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从业者整体提升必经的初级积累阶段,所谓“从基础做起”,说的就是要从这个阶段开始。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技能形成的同时,会形成工作习惯,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断重复行为习惯,习惯的积累内化就会成为性格的一部分。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关系到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在熟练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同时,更应该努力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随着工作内容的熟悉,从业者开始不满足于表面完成任务,对工作内容的意义和规律开始进行思考,对工作的效果开始自觉期待,对工作的固有方法的模式开始寻求改进,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人格整体上从“工具性”上升到“功能性”阶段,能够根据组织整体的目标和组织特征,自觉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寻求自我改善。这一阶段的从业者,初级社会性需要(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占主导,更重视归属感、成就感等内在体验。与追求成功相伴随的是方法途径选择和行为过程中的道德正当性问题,为了追求工作业绩,可能有多种选择,策略选择其中就有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需要经受内在良知的考验。

随着工作经历的不断积累,职业渐渐成为事业,职业活动成为个人生命的一部分,工作的目的就超越了对业绩的诉求,而成为人生追求。职业目标与自我实现相统一,动机水平达到最高。

(三)职业个性层次的提升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个体职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事实上不同的个体在职业发展中会呈现出更丰富多彩的状态。每一次飞跃都是上一个阶段积累的结果,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从工具阶段向功能阶段提升的过程,是一个简单的、表面化的目标向内在目标的过渡,必须对工作内容的本质、意义与相关工作内容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实现这一认识必须经过思考,从业者的职业思维能力是促进这一飞跃实现的必备条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过程。毕业生在校期间对理论的学习也必须在职业实践积累到这一时期时,才会真正进行职业的思考,成为第一次职业个性提升的关键“催化剂”。第二次提升是职业与个体生命的统一,因此与个体的人格和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关键因素是自我反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支撑点则是文化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个体处于哪个发展阶段,都存在职业能力、情感态度、意志和行为方式及需要动机方面的要素,而且这些要素是一个有机体,不能分割。在个体职业发展中,基础是职业能力的持续提高,而核心因素是人格的提升,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人格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修养过程,从良好习惯的养成、职业道德的坚守到职业良知的形成,都需要意志的支撑。从个体职业生涯整体来看,是从为了“生存”到为了更好地“生活”,再到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职业能力的发展与职业情感、职业意志等人格品质的提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过程。

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

职业教育最终培养“职业人”,就是要在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情感,也是形成自觉主动、坚毅果敢、理性自律的意志品质的修养的过程。

(一)专业教育提升职业能力

职业院校中的专业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体现着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规定了各个专业必须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和重点。职业能力是个体职业生涯提升的基础,是个体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不仅是维持日常工作的必备条件,也为职业个性层次提升提供可能。个体必须能够掌握职业工作的基本方法,而且要不断地提高能力水平,以应对更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才有可能实现职业个性层次的提升。

专业教育要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原则,通过理论教学,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反思提供理论知识储备和思维方法训练,让他们不仅学会工作,而且学会思考工作,以找到规律不断获得提高;通过专业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学会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完成任务的方法,形成现实的工作能力和提高工作能力的基础。

(二)职业学习塑造职业人格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即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健康的职业人格。学生职业人格的养成是伴随着职业能力培养而形成态度系统和行为方式系统的过程。简言之,是在职业学习中获得职业人格,而不是在职业学习以外,靠另外设置专门的“职业素质课程”来培养。在职业院校教学中,主要应通过改进专业课程教学,注重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学生职业人格培养,即在技能训练中强化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养成,在校内教学项目中强化学生策略选择的职业道德渗透,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操守和职业良知的形成,这应该成为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人格的主要途径,让学生在职业学习中形成职业素质和职业人格。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正面的职业意识教育,比如系统开展入职教育、职业生涯教育、行业企业文化教育等等,进行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提高职业自觉性;还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隐性内容,如专业教师的治学态度、实习师傅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行为等影响学生对待职业工作的态度,学校制度规范的执行也会影响学生对待企业规范和制度的执行态度。

总之,学生职业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隐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意志努力强化自我修养,深化自我体验和反思,同时辅以适时引导,促进转化升华。

(三)公共课程开展基本素质教育

由于学生的人格与职业人格不可分,因此,通过公共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必要的。譬如,数学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数学是全部自然学科的通用语言,凡与工程技术有关的职业,最终都与数学思维密切相关,适当的数学教育,可以为学生未来更好地从事工程技能类专业奠定思维的基础;语文教育包括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具有人文内涵的课程,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一定的文学素质直接关乎学生的人生品位,开展语文教学,可以综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法律教育、国防教育,是共和国公民基本的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包括体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保障学生具有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灵;信息技术教育和外语教育,是时代特征的体现和国际化的要求。

综上所述,职业个性的形成是一个立体化的综合积累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修养和人格完善的过程,学校教育应为这个过程尽可能地提供直接帮助或提供基础准备。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将职业人格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不仅需要提高教育者的认识,更需要内化为教育的行动,将职业人格的培养内置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则需要教师首先具有较高的职业修养,并自觉地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武文.高职学生职业个性形成的心理结构及培养策略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30-32.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3

关键词:职业指导课教学 技工院校学生 职业人格培养

职业人格是人的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健康的职业人格是人们顺利完成工作任务,适应工作环境的重要心理基础,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技工院校,应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人格,以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职业人格的内涵及培养内容

1.职业人格的内涵

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心理特征,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物质经济关系、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精神素养、理想情操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

2.健康职业人格的培养内容

(1)良好的职业性格。职业性格是指人们在长期特定的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与职业相联系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良好的职业性格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特点,而每一种特定的职业又要求从业者具有适应职业特点的职业性格。如服务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耐心、友好、诚实、敏感、沉着、自律、严谨、礼貌、热情大方、心平气和等性格特征。

(2)浓厚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一个人一旦对某种职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坚定地追求这一职业,尽心尽力地去工作,就能充分发挥出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在职业活动中获得新的发现、新的成果,促进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可使人更快地熟悉并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角色,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职业兴趣在职业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才能的发挥和事业的成功。

(3)正确的职业动机。职业动机是职业观中的动力成分,是指直接引起、推动并维持人的职业活动,以实现一定的职业目标的内部动力。其本质是在职业选择定向中起指导作用,在职业活动中起发起、维持、推动作用,并强化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正确的职业动机使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把社会需要和个人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4)积极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职业的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心理反应倾向,主要指从业人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看法以及所表现的行为举止,包括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积极的职业态度表现为在职业选择时谨慎、积极,能够把握时机,正确抉择等。

(5)过硬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可分为特定能力、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三个层次。过硬的职业能力表现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等。

(6)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从一定职业的内在规律中引申出来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公德以各种公约、规则、条例等形式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表现为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精通业务,积极钻研,勇于创新,诚实守信,不徇私情,公私分明等。

二、健康职业人格培养的基本要求

健康职业人格的培养教育是坚定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教育的有机结合过程。

1.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人格培养的前提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的总和,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是形成健康职业人格的前提,职业意识一旦形成,将有利于人的潜能的发挥。

2.职业道德人格教育是职业人格培养的关键

在职业活动中,职业人将职业道德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职业人精神特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即形成了职业道德人格。纵观发达国家制造出的产品,总体说做工精细考究,其原因是企业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勤奋、认真、精细和执著,常常把本职工作跟自己的人格联系在一起,对工作有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力求尽善尽美。

3.职业精神教育是职业人格培养的基础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由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等要素所构成。个人一旦形成高度的职业精神,将会发挥自身最大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

4.职业理想教育是职业人格培养的核心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职业理想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正确的职业理想能够引导人们在工作中找到个体和社会的契合点,使个体职业与社会需要和谐统一,具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三、职业指导课教学对学生健康职业人格培养实现的意义

1.挖掘培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内容资源

在职业指导课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深入研究,广开思路,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的职业人格要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在职业劳动中,涌现了许多堪称人之楷模的人物,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素材,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人格。笔者在教学中,介绍少年瓦特、爱迪生等发明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未来的职业产生兴趣;介绍全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及本省、本校职业之星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立足岗位成才,提升革新创新、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能力,养成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等职业

态度。

又如,教师可运用职业测评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人格测试。笔者在教学中,对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进行细节关注能力、合作能力、倾听能力、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应付困境能力等的测试;在职业心理素质方面,进行事业心、内在修养、抗挫折、责任感等的测试;在智力倾向方面,进行注意力、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测试;在人际关系方面,进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人缘和受欢迎程度等的测试;在职业选择与性格方面,进行职业兴趣、性格倾向、情绪类型、气质类型等的测试。通过上述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帮助学生对自身的职业人格特征进行分析,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促使学生扬长避短,达到认知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塑造健康职业人格的目的。

2.创新教学模式和变革学习方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方式。笔者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活动导向理念,构建了行为导向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教 师 教学程序 学 生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安排学习内容,研究目标群能力、社会能力的达成目标。 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目标及自身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关键能力。

确定目标

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阐明新旧知识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新知识具有浓厚兴趣,有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

习得新知识

以职业(行为)为导向,设计能反映本专业工种特点的现实环境。 尽快适应并置身于模拟工作情境,进入角色。

创设环境

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料,按专业要求布置工作任务。 根据信息资料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 对问题主动探求。

获取信息

引导学生制订工作计划,确定所需设备和工具及质量控制指标体系。 借助资料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应该怎样干”的问题。

制订计划

指导学生开展工作并进行质量监控,使学生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保证每一步骤的顺利进行。 以合作学习方式分工按计划完成工作任务。

实施计划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针对出现的专业缺陷设计练习题。 学会展示和自我评价,对如何改进不足之处进行讨论。

展示评价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起定向作用,认知、情感、行为(操作)三个目标既互相独立,彼此又保持重要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和活动结果的评价。课堂中不再是像“填鸭式”教学那样搞“满堂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成为活动的引导者、咨询者或指导者。教师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互动游戏、角色扮演、项目教学等参与式、体验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因此发生了转变,由个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参与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的认识,从而实现对学生职业人格的

培养。

如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采用口述、文字、音像等手段,引用职业活动等方面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炼或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品质、正确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示例如下。

《他为什么弃医从教?》

(1)介绍案例。教师将准备好的陶行知弃医从教的案例,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作全面介绍,并提出问题:

①陶行知为什么去考医学堂?

②陶行知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教?

③你认为陶行知在作职业选择时,确立的是怎样的人生追求?其职业价值观属于何种类型?

(2)分析案例。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设主持人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每组学生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发言人代表小组陈述分析意见。

(3)观察与启发。各组分析案例时,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观察讨论情况,可以不发表意见。

(4)陈述意见。学生对教师提出的3个问题进行阐述;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吸取他人的学习成果,丰富和提升自己;学生限时发言,不批驳别人的观点。

(5)知识整理。教师指导学生将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展示出来。

(6)总结评价。师生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评价。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是一种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特征的活动教学性质的教学。在职业指导课中实施实践教学既是学生学习、转变、成长的现实需要,也是课程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

(1)表演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品等形式,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演表现出相关教学内容,使之得到巩固、补充和升华,从而使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实现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转化。

(2)训练课。教师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岗位所需,抓住教材、相关职业活动的典型案例或设置某种情景,对学生进行专项教学或模拟训练。如通过对学生进行《体验责任》《感受规范》等为主题的课堂专项教学训练,使学生树立工作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养成尽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遵规守矩、做事严谨的良好职业作风。

(3)专题讲座。通过邀请企业界知名人士、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校友作专题报告及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

(4)社会调查。针对学生对现实职业生活了解不够和在就业方面普遍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招聘会等专题社会调查,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高对职业生活的认识,激发职业兴趣,促使积极职业态度的形成。

(5)职业角色实习。动员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相关职业岗位上参加职业劳动,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职业角色实习,在职业活动中亲身体验职业人应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找出自身的差距,以增强职业责任感,提高职业能力。

4.改革职业指导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笔者根据职业指导课程的具体教学情况,改变原有传统的一张试卷定优劣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强化过程性评价,侧重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引导,采用了集知识、能力、过程评价为一体的考核方式。

(1)平时考核。平时考核是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占课程分值的40%。包括平时作业,占课程分值的10%;课堂实践教学,如表演、模拟训练、专题教学训练、案例分析等课堂活动的表现,占课程分值的15%;课外拓展教学,如职业测试、专题讲座、社会调查、职业生涯设计等活动的表现或效果,占课程分值的15%。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形式,占课程分值的60%。笔试限于基本的专业常识性、单纯记忆性的内容,占40%,采用闭卷形式。口试则侧重于对学生择业观、就业观、劳动观、职业价值观等理念方面的测评,并同时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等能力,占20%。

5.以教师自身优秀的职业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

教师的职业人格是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其中表现出其独特的职业特征。教师的教育职业决定了教师职业人格的典范性,教师优秀的职业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职业人格的形成,是学生直接学习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通过自身职业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以促使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吴建斌.职业人格培养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杨黎明.经济学基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4

[论文关键词]法律伦理;法律道德;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忠诚于法律、公平对待当事人、廉洁自律等等。一般认为法律职业人应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一为法律道德。其中,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是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其做到信仰法律、心存正义、廉洁公正、忠于职守,这种道德人格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石。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2003年12月9日在山西大学所作“法学教育”专题报告中说:“法学是价值之学,真正的法学教育应是价值观的教育,应是法律正义观的教育,高等法学院校应是法律价值观的集散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和前景,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一、重视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理由 

 

法学职业伦理是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乃是一国法律制度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之一。作为培养决定社会最终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人士的法学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笔者认为重视法学伦理教育的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职业伦理是公民道德素养的高度概括。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伦理要求,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要求规范着公民的行为,使社会在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在中国,这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作用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儒家伦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伦理型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质,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在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公民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基石。法律伦理是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我国社会的一般伦理之中。离开社会一般伦理,不可能形成法律伦理。作为法律职业人士首先应当具有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这是作为公民而言,应当做到的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般公民具有的道德素养,法律职业人士当然应当具有。因为法律职业伦理无非是公民的一般道德标准在法律领域的高度概括,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公民在特殊领域应当遵循的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在国家重视和提倡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重视和提高法律职业人士的道德素养是重视公民道德素养的必然要求。 

2.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人首先必须具备合格公民的道德底线,但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法治是法律职业人之治,法律职业人作为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必须具有其他公民所不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如同医生应当遵循医德、教师应当遵循师德一样,法律职业人也同样应当信守特殊的法律职业道德。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早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做的规划中就提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须具有刚直不阿的品行,要“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不徇私情,不畏高压,尊崇法律。而忽略法律伦理和法律理想的法学教育只能向社会输送高级渣滓,甚至成为破坏良好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实效。因为“当一条规则和一套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可见,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防范司法腐败的重要手段。当今,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形形的司法腐败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司法腐败泛滥的现实使人们开始深思导致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在对司法腐败追根溯源的时候,人们发现法律职业人的道德伦理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职业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相对于外部监督制约而言,职业道德和自律是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控制司法腐败的重要防线。法律职业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欠缺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导致司法腐败的直接因素,这一因素比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更为直接和关键。因此,化解和遏制司法腐败,必须从重视法学伦理教育开始,从源头上堵截司法腐败的产生。可见,法律伦理教育是遏制司法腐败的一个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在法学教育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我国当今法学教育中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怎样的呢?这需要对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予以概览。 

二、法学职业伦理教育之现状 

 

从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中的职业伦理教育现状看,在我国当今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法律伦理教育地位的倾向。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缺失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法学教育缺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应当承担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法律价值观教育,树立法律正义两方面的任务。但是,我国现今高校法学教育只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始终未对法律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缺少法律伦理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开设法律伦理方面的课程。截至1999年,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定中都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培养要求。虽然在1999年修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首次明确地把“法律职业伦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但其使用的教材内容空泛,难以达到培养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目的。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高等法学院校开设了《司法职业道德》选修课程,至今还没有高校专门从法律伦理角度开设课程。高等法学教育长期没有把法律伦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一直为我国法律教育所忽视,这无疑是高校法学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而在法治发达的西方高校法学教育中,大都设有司法伦理之类的法律职业道德训导课程。比如英国的《律师职业行为指引》一书每年都出版一本,在法学院的教学中是重头戏。而我们的高校法律教育至今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司法考试忽视对司法伦理的考察。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公民进入法律职业圈的门槛,在考察法律职业人对法律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却没有将职业伦理作为一个考察内容在考核中予以重点考核。虽然在司法资格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考试内容,但是,法律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法律实践中要求的法律职业伦理不能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考察出来。掌握法律知识、通过书面考试的人并不必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道德伦理素养。司法考试对考生伦理素养的考察与实践中的要求相差甚远,难以达到考核法律职业人的法律伦理素养的目的。 

3.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教育意识淡漠。以往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一直是重知识性传授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诠释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则为主要教学内容,不关注隐含在法律背后的法律理念和价值取向,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价值和伦理的阐释和关怀,导致许多法学专业学生只知法律的条文,不知法律的价值和伦理。老师在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忽略对学生法律伦理素养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不重视道德伦理修养,使本应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做到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和言传身教成为空中楼阁,这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法律伦理教育意识不强的必然结果。 

 

三、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的设想 

 

法律职业人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主持公道。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教育除专业知识教育外,还应特别注意法律职业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因为法律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者不仅应该系统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高尚的司法品格,遵守司法伦理。法学教育是形成法律职业人士司法伦理素质的基础。法学教育应重视道德教育与信仰教育,使学生对法学知识系统了解与把握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为实现上述目标,完善法学职业伦理教育,笔者认为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5

[关键词]会计专业 “三人”培养理念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吴雯洁(1971- ),女,江苏宜兴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刘必千(1961-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教学与教育管理。(江苏 盐城 224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职业人、岗位人、创业人’为核心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JSJG42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38-02

一、会计专业培养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1.会计岗位面临从技能型向管理型过渡的现状,会计人才供需不平衡。中小企业是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主要就业选择,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人员只是按部就班,根据会计制度与准则办事,很少创新。但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企业业务复杂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对外关系多样化,中小企业传统会计核算中的算账、报账等工作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小,对项目决策、筹资理财、内部控制等会计方面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会计岗位将不可避免地要从技能型向管理型过渡,于是对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导致“初级会计人才的供大于求”和“高级会计人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会计人员总量和结构之间的矛盾。

2.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具体要求。中小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合格“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同时还要具备独立“岗位人”的工作能力。相比专业技能而言,中小企业更注重会计人员的诚实守信、敬业爱岗、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进取等职业素质。由于中小企业经济业务普遍单一、工作要求较全面、干的事情比较琐碎,因此大多数企业要求毕业生不仅能零距离顶岗,还需能胜任多个会计岗位的工作。

3.会计人员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会计人员职业提升的需要,会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能力也已越来越重要。作为会计专业毕业生,“以就业谋生存”是短期行为,从长远考虑还需具备“创业人”的素质与能力,全面提高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事实证明,会计专业人才具备精核算、懂管理、知理财的特点,与其他经管类专业人才相比,更适合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已开始立足于会计职业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培养的人才也慢慢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职业性,能够满足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现时需求,但依旧不能满足毕业生职业提升及企业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强调对学生核算能力的培养,忽视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会计工作本身,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企业管理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第三,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氛围。

三、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培养理念创新的意义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专业规范与标准的更新做及时调整。2011年推出的《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因此,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应服务于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提升为培养兼具“职业性”和“高等性”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性”表示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指高职高专学生毕业时就已具备了会计岗位的职业技术能力,无需经过企业专业培训便可上岗。“高等性”指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覆盖整个职业生涯的综合能力,即潜在的创业能力,“高等性”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基于上述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培养规格定位在“职业人、岗位人、创业人”的复合型人才上。“职业人”指培养具有基本人文素质的未来职业化人;“岗位人”指培养能胜任某些岗位的专业技能的人;“创业人”指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具有职业发展潜能的人。事实证明,“三人”理念全面且递进地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职业素养、职业岗位技能、职业发展的要求。

四、在工作过程中构建“三人”模块课程体系

在工作过程中构建“三人”模块课程体系需要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和毕业生自身创业需求。体系建立应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以素质与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的“三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还应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与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课程体系还应体现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时身份变化的适应能力。

1.“职业人”模块。由职业人必备的主要公共素质课程构成,包括政治思品类、信息技术、英语、大学语文、体育、心理健康、入学教育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此模块旨在培养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政治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基本职业素质。

具体内容包括:(1)《入学教育》。《入学教育》应包括军训、国防教育,安全纪律教育,校园礼仪、文化教育,专业教育等,旨在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提高适应能力,明确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教高厅[2007]7号文件明确规定的高校课程,从2008年必须将之列入公共课教学计划,强调此课程的学习需要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因此,该课程三年不能断线,应分学期设计学习情景,具体包括规划职业生涯的择业指导、设计职业形象的立业指导、拓展职业素质的乐业指导、训练就业技能的就业指导、培养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创业指导、毕业指导六个流程。除了纳入教学计划的课程,“职业人”素质的培养还需要配套的课外指导与校外实践活动来支撑,主要包括校园文化艺术节、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模拟面试大赛、企业文化节、阳光体育运动、寒暑假社会实践等。

2.“岗位人”模块。此模块主要由获取岗位的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课程要素构成。课程建设需要根据高职会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需要结合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用人单位需求情况以及学生就业时行业分布领域对应的岗位任务及职业提升的要求为依据,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设计学习领域,构建“岗证融通”主干课程体系。具体构建情况如表所示:

3.“创业人”模块。前面所言的“职业人”“岗位人”模块,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目标在于夯实学生创业的基础,因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从事创业至关重要的是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因此,本模块由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精神、开发职业发展潜能和创业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就业指导》,是“职业人”模块中《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模拟教学、创业计划方案设计等培养创业意识并普及创业政策。(2)《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目标是通过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为高职高专层次的未来“基层管理者”奠定良好的通用管理能力基础,经营运作能力,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开拓能力,塑造创业能力。(3)《企业创立模拟》《企业经营模拟》,目标通过创办企业模拟实习、模拟经营沙盘培养创业守业能力。

除上述需纳入教学计划的课程,“创业人”素质的培养还需要相应课外与校外实践活动,需要更多学校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科技文化节、创业论坛、讲座、企业参观访问、创业社团、企业经营模拟大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练摊”经营、网络创业等。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学生创业园,对于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给予创业基金扶持以及过程指导,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与成功率。

五、“三人”模块课程体系实施要点

1.“岗证融合,四段递进式”教学模式。此模式需要体现“两个突出、两个结合”的原则,即突出教学做一体教学方法和岗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教学内容设计与财政部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初级、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相结合。另外,实施基本素质教育、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企业顶岗实习“四段递进式”教学,强调运行路径由专项技能到综合模拟,由校内到校外,由认知到体验再到实战。

2.各模块均要渗透“三人”理念,做到四个结合。虽然以上每个模块中的单一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许多课程都必须渗透“三人”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教学观和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注重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相结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3.就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学校根据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将“创业人”教育与“岗位人”教育相结合,有效利用创业课程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岗位人”教育的应用领域。在“岗位人”教育中,渗透“创业人”教育,加强“创业人”模块与“岗位人”模块的交叉与融合,侧重经济法、金融、工商税务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还能加强学生的创业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三人”培养模式既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人才培养的终极价值与目标,还能着眼于学生的生存与长远发展。实践证明,培养理念的创新,使得人才培养目标更具体,课程体系构架更科学,教学实施也更流畅。不仅如此,还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本领和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职业人的必备素质范文6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化;职业化能力;人力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已居世界前列。旅游教育发展也很迅速,仅2009年全国旅游行业培训总量达3,971,125人次,其中行业岗位培训达3,496,865人次,成人学历教育培训达474,260人次[。应该可以说旅游人力资源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匹配了,可许多旅游企业管理者仍然提出旅游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造成旅游职业教育生源匮乏,而旅游高等教育着重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故造成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过低,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还得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费用;另一方面,造成人才的流动性增大。本文在阐述职业化、职业化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职业特点对旅游管理人才职业化能力进行了剖析,为旅游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职业化及职业化能力的内涵

目前对于“职业化”普遍的认识主要有:(1)是一种工作状态、生存状况、生活方式;(2)是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3)是为了达到职业的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历程;(4)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5)是一种在职场中专用的语言和行事规则;(6)职业化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效益。

通过对这些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职业化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格式化”、“标准化”。职业化,它是一个职业人在工作、生活及学习过程达到某职业标准和要求的一种状态、过程。可以用六个“合适”一个“最佳”来概括,也就是说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为企业或单位创造最佳的效益。职业化主要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三方面的内容。

所以,职业化能力是指一个职业人在工作、生活及学习过程达到某职业标准和要求的一种状态、过程所要具备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化能力

因为是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现今社会上就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业是一个低门槛产业,什么人都可以从事旅游业。为此,造成许多旅游服务质量低劣、旅游资源严重浪费、旅游地形象严重受损等问题。那么,一个职业化旅游管理人员应具备哪些职业化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化素养

职业化素养是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化基础内容,要提高职业化素养以达到职业化标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职业化能力:

1.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有利于职业道德的锻造,有利于良好职业心态的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自我管理主要体现于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价值观管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处理好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关系,处理好客户时间与企业时间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情绪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的对象是游客,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游客对旅游公司有不同的要求,甚至有不合理的要求,这时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及应变能力;价值观管理,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以游客的利益为重,在做每件事情之前先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和创造旅游地、旅游公司的良好形象。

2.职业认知能力。培养正确的职业认知,提高职业认知能力是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学生顺利就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着力点,是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每个职业都有其独特性,在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或期中,职业人对这个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旅游管理职业认知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对旅游管理这个职业有正解的认识。不能简单的把旅游业定位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公司与客户的关系。旅游从业人员必须熟悉不同旅游产品的功能,了解旅游产品、景区的特色,着重把握其特色进行开发旅游产品,这样才能令顾客满意。

3.学习能力。无论哪个职业,学习能力是影响职业化素养提高的主要职业化能力,也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职业化能力。职业人必须懂得如何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校门跨向职场,每个职业人必须要学会学习成为一个职业人,这包括对本职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行为规范的学习等等。有效学习能力,能帮助旅游从业人员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旅游管理知识;创造性学习,即能动地安排学习,使学习有效而系统,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加快职业化进程。

(二)职业化行为规范

职业化行为规范是行业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一个刚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融入旅游行业中,按企业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笔者认为以下职业化能力是必须的。

1.环境适应能力。要让一个刚从学校跨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快速职业化,让其言语、行为、思想必须符合这些信条,首要的是必须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行业、企业的环境,主要有行业规则、企业文化、工作团队、企业工作环境、企业规章制度等等。对于一个旅游管理从业人员,环境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业,从某种角度讲,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当地文化的文化产业,旅游从业人员只有溶入这种文化环境,汲取这种民族精神,才能谈得上去弘扬和传播。

2.自我协调能力。如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每一个旅游企业都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使得企业内部管理进行强化,其职业行为规范也发生改变。这是外部环境变化致使企业内部环境变化例子。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员工,就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经常进行自我调节。对于一个新员工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向老员工学习、向顾客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本领,以弥补自己与环境不协调处,不断的协调自身的行为以符合企业的行为规范。

3.分析理解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是职业人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个主要的能力。刚从事旅游管理这一职业的人,不管是何种学历,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新人,在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是新问题。如何去解决,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符合行业或企业的行为规范?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这种分析与理解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在学校里面学来的,而是在工作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可以说,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一个新员工走向职业化的必备能力。

(三)职业化技能

职业化技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资质,二是本职工作的通用能力。旅游管理职业资质是指进入旅游管理这个行业的资质,包括学历认证和资格认证。本文主要探讨职业化技能的第二部分内容,即旅游管理工作通用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决策和执行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

1.职业规划能力。“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依据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结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确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赋予确定时间期限,这是每个职业人甚至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职业规划能力。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职业规划能力甚为重要。笔者从事了6、7年的旅游管理学教学,当每次与在校学生的谈及未来职业规划时,学生一脸茫然,说明当前很多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从历年这个专业的学生反馈回来的就业信息来看,凡是进校以来就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怎么去学的学生,一般在企事业单位都比较的出众。职业规划能力不仅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每个职业人都应具备的一项职业技能。

2.社交能力。旅游管理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管理”自然资源与人们的和谐发展的一个行业。所以,从事旅游的职业人有两种,一种是旅游规划设计的专业人才,另一种是从事旅游服务的管理者与职业人。前者主要与旅游资源、旅游管理者打交道,后者与旅游体验者——游客打交道。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社会交际能力是必须得具备的基础职业技能。尤其对于后者,因为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广大的旅游者,他们有来自世界各地、来自不同学术领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层次、各异的风俗习惯,怎么去了解这些人的旅游喜好,如何获得高满意度,起决定性作用的职业技能就是社交能力。

3.创新能力。综合国内许多学者的观点,创新能力是指个体或团体获取、运用、改组一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开发、研制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思想体系、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5-7]。知识的学习、理解、消化、掌握、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以及技术的发明、创造、转化,都必须依靠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旅游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特色旅游线路设计、产品营销渠道挖掘、旅游市场开拓、旅游地形象包装、创新旅游服务理念体系等等。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只能重复前人的工作,这样的人才是没有竞争力的;没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只能是复制别人的模式,这样的旅游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换一句话说,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竞争力。创新能力是旅游从业人员走向职业化的主要职业技能之一。

4.决策和执行能力。决策就是在两个或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做出判断和选择。决策过程中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自信心是影响决策能力的重要因素,关键是分析与判断。不管是工作还是工作以外,每个职业人每天都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决策,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之中。对于旅游从业人员个人来讲,决策能力影响其职业定位、职业化途径的选择。另外,对于职业人来讲,执行能力就是利用所学知识或经验按质按量完成目标、工作和任务的能力。执行能力的大小决定任务或工作的完成效果。如何将一个故事、一个传说转变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怎样安排旅游线路能让游客达到最大满意程度?不同的人去完成可能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执行能力强的人会让一个不是很突出的想法,获取最大的效益。这其中需要创新能力,更需要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