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1
职业素质是职业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一般包括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等。在这诸多因素中,除了必备的“一技之长”外,更重要的是责任心、质量意识、组织纪律性;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富有集体荣誉感及团体精神;富有自信心,勇于承担风险、承受挫折,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具有学习能力,保持进取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开拓、创新等等。
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一部分,它直接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职业准备阶段,因此在学习生活中,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职业学校最重要的也是最艰巨的任务。
从职业素质所包含的内容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不仅仅是智育领域的问题,而应把它放到“人格质量” 的大的德育范畴中去探讨、去发掘。班主任工作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仅就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班主任工作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学生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等心理成分的综合。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实际上处于职业准备阶段,他们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难免偏颇,对所选专业未必有较全面的了解,所以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平时可多搞一些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且多组织学生看一些教学影像资料、出去参观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所选专业的性质、工作的内容及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等,使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明确的职业动机,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很快进入角色、步入正轨。而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强化这种意识,使其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从而形成一种潜意识,贯穿到他们的行为中去。
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重视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有了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职业习惯。班主任要从所学专业的角度做工作,严格要求学生。由于近年来职校生源质量下降,学生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与所选专业相悖的行为习惯,而且根深蒂固,要想革旧布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班主任工作细致、全面、周到有序。
如有些学生刚入学时,不带脏字不会说话,坐立行走很随便,为了使学生符合职业要求,我在班上建立了语言文明积分制度,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评比总结,并反馈给家长,使在这方面有不良习惯的同学处于全班同学和家长的双重监督之下,一直坚持下去,可以养成符合专业要求的良好习惯,谈吐文明,举止礼貌。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卫生习惯方面,我们抓住每天的值日,要求达到检查标准。一开始,都做不到,作为班主任就要教他们做,逐步养成习惯。总之,班主任老师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把职业教育渗透到每一件事物中去,并且贯穿始终,才能培养起学生的职业习惯。
三、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该重视发挥集体作用,使学生在集体中形成团队精神,养成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在职业素质中,合作能力,即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等,都是在集体中形成的,在与人交往中养成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老师应重视发挥集体优势,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互助合作的能力。可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搞一些集体性强的活动,如拔河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形成班级凝聚力。
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该重视职业实践活动。重视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学生的实践活动大致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在校内学习期间的实践活动应把握实践性原则,创设和模拟工作环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职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我。
五、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该加强教育的开放性。职校学生由于其具有双重身份和角色,即学生和劳动者的特点,他们的思想行为更接近于现实社会,更讲究实际,更具有开放性,因此不能只限于老师的说教,而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请成功的在受教育领域就业与发展的毕业生或行业模范人物到学生中间现身说法,这样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创业型人才素质
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通过鼓励大学生创业,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当代大学生具有教育水平高、知识新、敢于冒险、思想开放的特殊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在素质全面拓展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企业家才能,拥有更宽广的视野,这就对教育体制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创业教育对创业型人才素质的目标要求
实践证明,创业能否成功,与创业者的素质关系极大。从创业的视角以及我国的实际创业环境来看,创业者所具备的素质应该达到以下的目标要求。
首先是政治思想素质。创业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乐于奉献。大学生创业有积极的进取心,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是人格道德素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包括人格道德在内的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成为具有健康人格和鲜明的时代个性,庄严的道德感、使命感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第三是心理素质。对挫折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挫折承受力以及提高适应挫折与环境的能力,就成了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第四是身体素质。所谓身体素质是指身体健康、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思路敏捷。现代大学生的创业与经营是艰苦而复杂的,创业者工作繁忙、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如果身体不好,必然力不从心、难以承受创业重任。
二、高校创业教育中创业型人才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中缺乏对创业素质培养的认知。部分高校和学生未给予创业教育提升创业素质的重要性充分明确认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有些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创业素质的培养,或者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或针对部分精英学生,没有真正达到全面提升全体学生创业能力素质拓展的终极目标;二是有些学校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误以为就是教学生开“公司”、或者是“颠覆传统”,曲解了对创业人才素质培养的定位等。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创业素质提升作用小。有些高校普遍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包括身体健康教育等,游离在创业教育教学之外,没有整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另外,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的开设较少,教学比重小;还有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无法达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以知识体系、提升综合创业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目标要求。所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就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和实际需要,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教育培养创业高素质人才的功能。
(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对创业型人才素质提升帮助不大。目前我们没有一支优良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学科研队伍,大多不是专业教师,而是兼课教师,这些教师不具备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加上其教学内容和模式几乎是围绕着单一的理论层面,教师队伍实际情况是自身的素质所限,难以完成创业教育提升创业型人才素质的最终目的。加之许多学校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深度认识,一般只是喊喊口号,没有从提升综合性素质教育角度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四)创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导致创业结果不理想。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比例很低,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 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
2.0%。尽管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在提高,而相比美国、德国、日本自主创业为20%-30%的现状,差距还是比较大。创业素质的培养要贯彻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比如,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创业能力方面要做到潜移默化,未雨绸缪,而一些学校普遍的做法是通常是在校内组织几场创业演讲或举办几次技能大赛而已。创业教育属于素质教育课程,融生计教育及相关知识能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而高校在体系设置上缺乏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
三、以创业教育推动创业型人才素质提升的途经
(一)由适应性教育转化为创造性教育。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敢挑战,不敢表现个性。直至今天部分高校仍未能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没有予以充分重视和深度认识,不能发挥创业教育应起的作用。高校肩负着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需要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等同专业文化教育的高度。教育正经历着一场缓慢而深刻的革命,应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平台,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具体操作形式不仅仅在课堂,还在课堂之外,开发“第二课堂”,也可以将国家政策性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看作为规定动作,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水平、层次自主进行选择,要用创业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育人的全过程,推动创业型人才素质提升。
(二)完善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有的高等教育“重传授轻参与”、“重课堂轻现场”,考核评价内容也是“重知识的记忆轻能力的掌握”,难以有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评价,教育质量要跟职业技术岗位挂钩或同步配套,会给操作上造成一定的难度。在追求学科的完整性、逻辑性基础上,满足实际需要的前提下,科学判断,对教育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直接体现了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质量的价值评判。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急需尽快实施,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内容,创业教育,必须纳入到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来。教育部有关文件也有明确要求,提出了重要评价指标,把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创业质量等列入标准,所以以创业教育为重点的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必然要得到加强,势必将之进一步完善。
(三)构建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体系,提升创业型人才素质。 首先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其次是创业知识的的完善。第三是创业能力的提高。第四是创业品质的培育。
(四)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对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教授理论知识,又要懂得实际技能,而且还负有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这就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发展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专门从事创业教育中坚力量的培养与提高,积极创造条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相关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创业教育动态,学习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适当引进国际知名的的创业教育专家、学者等方式,来带领和培养高校创业教育专业骨干及带头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创业型人才。
(五)加强创业训练为提升创业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创业训练是学生编成若干团队,在创业教育导师指导下,具体完成模拟训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各团队中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并扮演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角色。进行商业计划书编制、可行性报告、企业运行、预决算赢利等实践、完成创业报告等各个环节。项目的选取大多是学生团队,在创业教育导师以及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与参与下,针对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或近期创新性实验的某些成果,来综合推测出目前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以此作为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和素材,学校的创业训练开展得好,就可以极大的提升创业型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职业指导;职业素养
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对推动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重要的作用,关系到职业指导工作的成效与质量,关系到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职业指导人员应当自觉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一、新的就业形势对职业指导人员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仍十分突出,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必须把就业战略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1]。只有建立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完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才能为就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大环境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也要求职业指导人员提供更专业、更精细、更个性的职业指导服务,使服务对象能够合理和充分就业。这种形势对职业指导人员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职业指导人员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呢?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
(一)要有较高的职业价值取向
职业价值取向是人们谋取一份职业的社会行为目的,决定人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行为,影响人在职业活动中的态度,是人在从业过程中的驱动力,是职业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从职业指导工作的性质来看,职业指导人员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道德感和使命感,就是重视所从事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愿意为社会和他人贡献一份力量。职业指导人员不能把自己的职业只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仅仅当作是一项工作而已,而应把它做为一种神圣的职业去看待,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要有正确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指责任心、服务意识等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工作任务繁重,头绪复杂,为此,职业指导人员首先要时刻牢记“以助人为快乐、以助人为荣耀”的信念[2],具有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前提。其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诚实守信,尊重服务对象,树立服务意识,公平、客观的对待每一个服务对象,热情主动地鼓励他们依靠自身的智慧与能力解决职业困惑,促进服务对象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
(三)要有系统的相关知识
职业指导实际上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了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职业指导工作者应完善以下知识结构,才能适应职业的要求:
1.劳动政策法律知识 劳动政策法律知识是职业指导人员必备的知识,职业指导人员应具有较强的政策领悟力,熟悉掌握国家、地方性有关劳动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政策的发展和变化,才能知法、守法、用法,最大限度用好政策和法律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
2.经济学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有实用价值、最成熟、研究的人也最多的一门学问。职业的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职业指导人员学经济学可帮我们把问题看得更透,而且能够用经济学的规律来解释世界,预测和把握未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特别是职业发展变化趋势,从而更好指导服务对象规划职业方向,完善职业生涯。
3.心理学 主要涉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职业指导人员只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才能科学把握个人和群体的特性,职业指导才能给予服务对象个性化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指导。
4.管理学 最主要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3]。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的工作内容有职务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员工激励、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会计和劳动关系管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看有很多与职业指导工作相近,所以务必学习相关的知识,以便借鉴和触类旁通。
(四)要有过硬的职业能力
职业指导人员在具备基本的通常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还应重点加强以下的职业指导技能才可以更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1.对就业趋势敏锐地观察和预测能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才的流动与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位、某个地区,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系统。为此,职业指导人员应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方法,对宏观职业发展信息、人才需求信息等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分析,能深刻领会和分析社会需求变化趋势与就业环境变化特征,从而能更准确、专业地为服务对象提供职业指导与咨询,降低服务对象就业成本和就业风险,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在择业过程中的要求。
2.人际沟通能力。无论职业指导人员服务对象时个人还是团体单位,本质上就是人与人沟通的过程,所以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有效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服务目标。在职业指导工作中,职业指导人员要善于学习、掌握和应用各种人际交往技巧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较快赢得服务对象的接受与信任,并且通过亲切的口头语言准确地表达职业指导人员的建议,以便使服务对象能够尽快接受新的职业观和职业指导帮助。
3.职业素质测评能力。职业指导中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职业素质测评。我国各地都普遍设立了人才市场和就业指导中心,人才交流的日益普遍促进了现代职业素质测评技术的更快发展,同时对人才职业素质测评的应用需求也不断扩大。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职业素质测评能力,才能够使用典型的职业素质测评工具对服务对象进行测评,了解服务对象个性特征和潜在能力,才能在服务对象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心理咨询辅导能力。心理咨询是心理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求助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心理咨询的内容和范围划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人格问题,心理发展,社会适应,恋爱、婚姻,职业选择,学习调整。而上述几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看法与选择,尤其是对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在当前复杂的就业环境下,弱势群体往往会因为迷茫、压力过大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根据弱势群体的特殊性,职业指导人员需掌握心理咨询辅导技能,才能够澄清弱势群体的心理或职业困惑,并进行解释和引导,鼓励弱势群体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就业或自谋职业。
(五)要有较强的学习反思能力
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职业指导人员从事的职业指导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变化性、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职业。职业指导人员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才能使自己不断地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走向专业成熟。
参考文献:
[1]杨伟国,陈玉杰.“十二五”时期中国就业形势、战略定位与政策选择[J].教学与研究,2010(9).
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职业核心素养 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的当今社会,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也兼顾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职业素养也同样重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以及人生观教育等等。现在职业素养教育已经被全国多所职业院校列为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指的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人们从事职业工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职业素养并不是针对职业院校而专门提出,它适用于任何院校及职位。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视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其教学方式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公司在看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我国高职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
为使高校毕业学生适应经济不断转型模式下的竞争机制,国家每年都会对高校教育培养模式做出或多或少的变动。近几年,虽然职业院校也在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不断调整学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总是存在或大或小的阻力。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是现在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但是理想与现实总存在一定的差距,职业院校制定的培养方案与实际取得的效果却有较大的差距。
(二)培养的学生数量与质量成反比
在国内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制,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在招生时降低了招生要求,甚至有的职业院校还允许学生提前毕业。虽然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贡献不容小觑,但是从这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整体在走下坡路,与其招生的数量成反比例增长。
(三)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认可度不
人们通常把职业院校统称为技校,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技术的学校。社会对技校毕业的学生在认识上就存在偏颇。虽然近几年职业院校也在积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但是人们对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整体认识并没有改变,其社会认可度还是很低。
四、构建以提升职业核心素养为关键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的优势。虽然其专业素养不是很高,但论技术绝对不比名牌院校的学生差。对此,职业院校应审时度势调整培养方案,在培养学生技术的同时要加强有关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的服务体系的建设,以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真正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二)职业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就是学校名气越大,教育部及政府给予的投资就越多,而职业院校只能自力更生,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职业院校想要提高办学质量,就得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师队伍,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视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又反过来充实理论。职业院校的性质就决定了其所培养的学生的性质。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但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摒弃实践,就会得不偿失。最理想的培养方案就是理论结合实践,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技能实践。此外,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我国的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开展第二教学课堂的形式,在保证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练习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以便能够使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国内的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要想改善目前的状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同时注重内外环境。在不断完善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的同时,企业也要献计献策,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惠互利。此外,各大职业院校也需要不断地加强同企业的合作,以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为基础,丰富各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已经提上日程,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要兼顾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黄俊亮.以提升职业核心素养为关键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艺术品鉴,2016,01(01):299-300.
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提升
根据教育部网站2012年11月24日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今后高校校级专职指导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要继续保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充分”。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统筹考虑,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聘任、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由此可见,就业指导工作已日益受到重视,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就变得愈加重要了。
有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1年,我国绝大多数省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但同时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指出“我国高职教育不能仅满足于高就业率,下一步努力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就业质量。”可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而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成长与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升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现状
1.人员配备不足
2007年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国各类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为1∶2000-3000,而2005年,这一数字为1∶1500。上述比例距离教育部下达的1∶500的指标相去甚远。高职学校的职业指导人员的师生比甚至低于平均值。由于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职业指导工作只能流于形式,职业指导工作不能有效深入开展,更谈不上职业指导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
2.人员构成复杂
各高职校的职业指导人员有的是由学工人员担任,有的是由班主任担任,还有的是由德育课任课教师担任。且职业指导人员大都是兼职、临时的,没有一支专职的、有组织的、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
3.专业化水平较低
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资格认定也就是近些年来才开始的,高职院校中很多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还不具备职业指导资格。高职院校中很多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所具备的职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大多是凭借自学、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或是参加一些零散的培训,缺少系统正规的专业培训,因此,其专业化水平整体还较低。
4.职业素养整体不高
职业素养概括地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由于专业化水平较低,高职院校中很多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都是自发成长,在职业素养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1.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及提升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虽然较高,但就业质量却并不高。学生由于普遍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竞争压力和自身的学历水平不高的问题,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有的就表现为生存型就业,即能找到工作就行,他们找的工作工资待遇一般较低;有的表现为盲目型,即随便找个工作,不满意就换,时间不长就频繁地更换工作;还有的表现为依赖性,即依靠学校的推荐或者是亲朋好友的帮助,没有主见。总之,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缺少规划,这也极大限制了他们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激发潜能。
2.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方向的指导作用
在系统的职业指导下,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为自己确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在职业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他们将会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有助于目标实现的知识。在目标激励下,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将大大提高,将不再虚度在校期间的宝贵学习时光。
3.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学历水平不是很高,但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指导应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的职业生涯。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及早规划,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绘制一幅宏伟蓝图,并帮助他们设计一条实现目标的有效路径。
职业指导能够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方面,要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团结协作,热爱学生,有积极帮助学生的工作热情,并有高尚的值得学生信赖的人格品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一个合格的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知识、职业指导知识、劳动法律法规知识,还应具备信息采集与处理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除此之外,高职校职业指导人员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结构,比如具备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具备通过调查研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预测能力。
四、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1.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1)关心学生成长,有研究学生的热情。职业指导人员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服务对象为核心,把服务对象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服务对象,要尊重其人格,尊重其情绪体验,尊重其个人选择。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职业指导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目的归宿,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求出发。因此,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就必须充分地认识了解学生,必须有足够的热情走近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调研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状况。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连接着学生和用人单位。职业指导工作不仅要立足学生,还要面向社会需求。所以,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人员还必须走出校园,及时调研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这样才能提高职业指导的时效性、针对性、有效性。
(3)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前沿知识,积累经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是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职业指导人员要面临不断变化的情况,遇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职业指导人员坚持自我提高,不断提高技能,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其次,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人员是为学生的求职就业提供帮助的人,应当是学生值得信赖的人,应当给学生以安全感,这也需要职业指导人员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最后,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高校要加快建立职业发展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指导。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进一步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职业指导质量的提升还有赖于职业指导人员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加强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法,积累新经验,从而不断推动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4)团队协作,共同提高,与专业课教师加强协作。高职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不是孤立的,由于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加强和各部门的协作,增强对专业的了解。了解各专业的设置及其对应的职业群、岗位群、职业发展路径,这样才能使职业指导落在实处,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5)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职业指导人员要具备复合能力。职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有较强的职业敏感性,与不同学生打交道的能力。所以,职业指导人员必须主动学习,积极接受继续教育培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职业指导人员还应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例如学习一定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及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2.高职校要建立健全职业指导人员的管理机制
(1)促进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强队伍建设。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水平。要调集精兵强将,充实就业指导队伍,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积极开发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学科建设,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把优秀教师吸纳到队伍中来,集中力量把职业指导工作做好。
(2)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提供培训提升、交流的机会。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不仅依靠广大职业指导人员自身的积极努力,还有赖于学校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使培训系统化、制度化,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提升以及交流经验互通有无的机会。
(3)建立健全职业指导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大多是“兼职”,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岗位也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缺少具体的考核体系,也影响了就业指导人员的职务、职称晋升。如此,要加强高职校职业指导人员的队伍建设,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统筹考虑,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聘任、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从职业指导效果上进行评价,从社会反响角度进行评价,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上进行评价,从学生及其家庭反馈角度对指导老师进行评价。总之,评价做到要客观、全面、公平、公正,能够以评价促进职业指导工作的更好展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则有利于提升职业指导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增强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价值感,从而促进职业指导人员自发提升职业素养。
3.政府相关机构要加强和高职院校的协调合作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应以其自身努力为主,但还需要学校的激励扶持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锦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思路[J].江苏高教,2005,
(2):115.
[2] 张晖怀.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
2005,6(1):78.
[3] 周红,周燕.欧美高校职业指导对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
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3):23.
On Promotion of Career Guidance Staffs’ Professionalism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MA Hai-yan
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企业文秘人员;能力素质;途径
企业文秘工作是企业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服务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文秘工作对及时传达、贯彻各项政策法令,对企业实施科学决策,强化各项管理,搞活生产经营,疏通业务关系,增强企业生机和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文秘工作能否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秘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
一、当前企业文秘人员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只要有领导工作,就离不开文秘工作,文秘队伍的能力素质决定了文秘工作的质量。当前企业文秘人员队伍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与新时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上进心不够强。
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方面,有的单位领导认为:文秘工作可有可无,工作简单,无非是收收发发,抄抄写写,谁都能干。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形成文秘人员不被重视、更换频繁的局面。这种局面使部分文秘人员自己认为不受重用,提拔无望,晋级无路,工作没奔头,前途无希望,因此会出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二是主观方面,责任感、事业心不强。少数企业文秘人员片面追求个人实惠,图名求利,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出现偏移,或责任意识谈薄,抱着“混”的态度对待工作,上进心不够,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业知识不够全面。
企业文秘人员大多从基层管理人员选拔上来的,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文秘专业知识方面还没受过系统的学习,同时企业也很少开展文秘专业方面的培训。因此大多数文秘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工作完成靠同事的指点或自己的摸索,因此不能较好地胜任文秘工作。
3、学习力不够扎实。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猛,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对文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现实是,部分文秘工作人员知识更新慢,又不能参加系统的知识更新学习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不变应万变”,业务能力不能及时得以提升,不能适应文秘管理工作新形势的要求。
4、创新力不够足。
由于很多企业对文秘管理队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很少为文秘人员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少组织专门的工作培训,因此,使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服务效率持续低下,从而使企业文秘工作的创新举步维艰。
二、提高企业文秘人员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存在着数量庞大的企业文秘人员队伍,其中不少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文秘工作的要求,极大制约了企业文秘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企业文秘人员队伍能力素质已成为当下亟待面对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点做起:
1、要提高认识。
随着社会事业的高速发展,企业文秘工作的压力与日俱增,工作难度不断增大,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文秘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新形势下高素质文秘人才建设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文秘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文秘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力度,为其提供培训、晋升等工作机会,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其工作待遇。具体到人员培养方面,一是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二是通过社会招聘等多种渠道积极吸纳高层次专业人才到文秘部门工作,不断充实专业力量。
2、要加强学习。
学习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基础,学习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各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使企业文秘人员思维层次和知识水平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适应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能力素质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要紧密结合实际,学理论、学业务、学法律、学习一切需要学的知识,要把学习当作第一位的任务、第一位的需要、第一位的责任。企业文秘人员,要立足本职,“苦练内功”,坚持干什么、专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切实做到知识有所增长,觉悟有所提高,工作有所建树。
3、要做到“三勤”
企业办公室是机关的轴心,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外交往和后勤服务等繁重工作,处于协调机关各部门、连接领导和基层的枢纽地位,因而要求办公室文秘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办事能力,从能力素质方面要做到“三勤”:
(1)勤于思考。办公室文秘工作人员在企业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结点”作用。对上级,要领会、传达领导意图,对群众,要收集、整理、归纳和上报他们的意见建议。因此,要当好企业文秘工作人员,首先要养成一个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参照各方面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中发现和掌握本质的、深层次的东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坚持理性思考,运用综合分析,对问题作出定性、定量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