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1
中职学校在招收学生方面的范围很广泛,基本属于“零门槛”的状态,学生在知识和人文素质方面很缺乏,学生不仅仅知识方面很薄弱,在人文素养方面也比较缺乏,例如具有一些比较差的行为习惯,缺乏自觉自律性,对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认识不到位等等,这些不良的表现都是属于人文素质低下方面的表现。一个人生物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内心的、内在的品质,通俗来讲就是一个的道德的表现。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和思想中,中职学校就是一个专门培养学生技术的学校,这种错误的认识和观念使得学校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的职业素质较差。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的学生本身的学校成绩较差,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的产生,缺乏自信心,如果学校不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教育,极有可能使得部分学生由一个弱势的群体演变为危险群体,对社会的和谐极有可能有着一定的破坏力,所以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职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后天教育更是终生教育,它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教化。它强调个体认识和内心体验,目的是使任何专业的人才都具有广博的胸襟和眼光,有对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道德的较高鉴别力。而中职学校的教育一般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培养熟悉专业技能的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缺陷,而语文教学则能弥补这一缺陷。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因为语文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媒介。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尽可能的达到和谐统一。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
1.通过教材陶冶审美情操,引导学生建立起美好的人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是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说美和真,美和善交融在一起,构成真善美的艺术。美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陶冶性情,美化人生。文学艺术中的形象美、意境美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而且在审美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效果。
文学艺术的美具有很强的教育审美功能,当我们欣赏那些作品时就会受到作者的灵魂熏陶,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的生活,建立起健全美好的人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欣赏形式美的同时从内容上发现美的内涵,由此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2.老师的正面的引导。职业素质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景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来得到提高。身为语文老师,老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以素质培养素质的一个过程。相对于教材内容以及课外读物,老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更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影响。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设计者和促进着,又是学生人生之路得引导者。作为一名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并自觉地爱岗敬业。这样不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就一定存在着个体差异,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学生个体差异情况更加严重,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教师在课堂教学理念中,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老师在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做到及时表扬和鼓励,与此同时,老师也要客观的对待学生的表现,当发现学生的缺点时,不应过于直接,要委婉的指出,并鼓励学生改掉,中职学校的学生作为以后的各个行业的基本的员工和劳动者,老师应该发展学生特长,尊重学生的个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职业学校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就九的汗水。可见,对于智力在正常范围的人来讲,一个人的成功,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现在教师和家长都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毕竟智力的超常和落后仅仅是少数的,大多数的学生的智力都属于正常的范围。
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但他们在智力上水平上和其他学生并没有太大差异,他们所缺乏的恰恰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想让职业学校学生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培养优秀的“非智力因素”就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因此,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广阔的兴趣、热烈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也要树立能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校可以从多渠道、多角度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有效,也是最强大的动力。而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的长远利益并不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动力,他们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易受直接兴趣的影响。
所以,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要根据课本当中涉及到的问题来设计教学步骤,多介绍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感性的、直观的材料,播放一些影音材料和富于变化的情境,提升学生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注意力。还要为他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及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使学生觉得给自己授课的教师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这样学生喜欢教师的情况下,也会对自己崇拜的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感兴趣,从而努力学好这门课程。
直接兴趣虽然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毕竟直接兴趣持续时间短暂,易受外界很多因素干扰。因此,要让学生能够长久地认真对待自己所学的内容,就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意义的重要性,而间接兴趣的培养又离不开学生意志的培养。
二、磨练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根据某种动机,支配人的行动、思维、身体去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的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它表现为:自觉性,即遇事不盲目附和、动摇易变,而是坚持正确的立场观念、信念,不受暗示,不独断行事。果断性,即遇事能当机立断,毫不犹豫。自制力,指能善于控制自己的行动,在应该行动时迫使自己勇敢地执行决定,坚决而顽强地克服一切困难实现预定的目的。坚持性,即遇事能精神饱满,坚持不懈地以充沛的精力,锲而不舍地坚持奋斗。失败不气馁,挫折不灰心,百折不挠,再接再励。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就应加强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以及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苦的意志品质锻炼,培养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健康的体魂,丰富的知识,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才。所以,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意志的形成关键在于通过实际活动进行锻炼。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置于克服各种各样的而又力所能及的障碍和困难面前。当其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他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象现在开展的万人长跑活动,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还可以开展军训活动或劳动,都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而职业技术教育本身也可以使学生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磨练意志。
三、塑造良好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性格对一个人的成长甚至成材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由于现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使得青少年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很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不懂合作。而没有过集体生活、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当他们远离父母,不善于与同学交流、合作。
职业学校要多开展团体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团结,从学生个人来讲,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培养主见,扩大社会交往范围,以形成良好人际沟通,学会合作,促进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发展目标。因此,经过职业教育的训练的学生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智力水平,更要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验报告》潘进,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12-15
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实用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职业教育的日益深入,在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逐渐显露出误区,如:部分教师常常把职业教育片面认为是一种培养目标十分简单、突出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培养的就业培训,而削弱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与提高。以至于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修养不高,不关心集体,不守纪律,不知谦让与互相帮助,心中只有自己。从企业对毕业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表明不受企业欢迎的大多数学生不是因为技能低下不适应生产需要,而是因为不会做人。
职业教育虽有素质教育的优势,但它并不等于是素质教育,那种认为职业教育无须实施素质教育,或职业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能够看到,虽然职业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并无追逐“应试之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但在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上,职业教育并不占优势。职业教育不是天然的素质教育,它与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从教育目标来看,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核心,重视一般素质和迁移能力的教育,而把职业能力放在职后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也就是职业角色教育。从教育过程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基础性、全面性和可发展性;职业教育则强调定向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从教育策略来看,素质教育重视终身教育,要求从学校到社会实行终身学习。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把文化课、理论课限定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职业教育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虽然是这个系统工程中已被足够重视的主要部分。但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完善与发展,职业培训及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道德素质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4
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多的精神素质即人的毅力与动力,它主要基于后天的培养,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这一点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与可能性。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培养人的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就是教育。
人的素质受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概括起来不外乎社会地位、阶级属性、时代背景三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当代,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渐渐消失,对男女的素质要求也不再界限分明。当今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发展综合型人才。所谓全面综合主要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社会行为素质等。
创造教育是将创造学的理论方法、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种以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创造教育对学生品格的形成、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早日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应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通过开设创造性课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个性,开发其创造能力。只有以创造教学为核心目标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创造性人才的创造素质应包括:(1)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进取心、责任心、求知欲和创造欲)。这表现为有所探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2)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知识以及创造技法等方面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3)智力结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性格结构。包括自信心强、敏感、果断、直率等;(6)感情结构。包括正确认识自己和估价自己,自控能力和同情心;(7)意志品质。为既定目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从上述七个基本要素出发,则要通过如下十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1)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精讲多练,教与学互动,启发学生的灵感;(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职业指导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4)传授创造技法和科学方法,逐步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5)因材施教,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个性;(6)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7)让学生了解生产实际和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8)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开展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实践;(9)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包括吃苦耐劳和对挫折与失败的抗挫能力;(10)创造一个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
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经过精心的准备,把情商教育引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来。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而言的,表明社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全面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是教育的一个目标性要求。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具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
3.掌握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5
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体现其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服务的功能的,高校培养的人才产品符合社会职业需要的程度越大,就越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其提出的创造价值的要求,其职业价值就会越大,高等教育的职业价值性通过它的教育价值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和全部内容中,反映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所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
教学作为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与学双向教育活动,它经济价值性就体现于能否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教师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下,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社会所需的人才素质。大学生通过教学培养过程所形成的素质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职业要求,从中既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目的所体现出的职业价值程度,也反映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劳动所呈现出的价值量的大小,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多大的效益性。
二、高校教学过程职业价值缺乏的表现
一是教学目的上的迟滞。近些年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其已由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转变,在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上已从培养社会高级人才向培养能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一般的知识劳动者转变,同时还担负着为进一步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高等基础素质教育的价值目标。为此要对原有的体现精英教育要求的高校本科教学目的进行大幅度调整。尽管高校已经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在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由于教学目的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存在较大程度的错位,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职业价值不高。
二是在课程体系上的不适应。尽管这些年高校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取得不少的成绩,但由于在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格上的价值定位不准确,使得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表现出价值量不高的特点。如在课程确立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一些课程与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知识素质上价值联系不紧密,甚至一些课程职业价值性较低,不符合社会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的价值培养要求。在课程体系的结构上也不尽合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课程偏多,而相应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偏少,与本专业有着较多关联性的其他学科知识教育课程则更少。特别是专业的文理科相互渗透较差,学生的知识视野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综合素质。并且由于课程偏多,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较好地了解和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素质。在这样的课程体系架构下,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所掌握的仅仅是本专业的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而缺乏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其去解决相应问题的专业能力。在这样的素质结构基础上是无法形成合乎社会职业要求、价值含量高的综合人才素质的。
三是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不适应。教学内容的职业价值性不高。表现为内容繁多且存在不少过时陈旧的知识内容,一些知识内容同培养学生形成社会需要的规格人才方面关联度不大,而对社会发展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则显得相对缺少,这使得学生接受的教学知识内容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知识素质要求。
四是在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在教学中基本上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比如灌输式教学方法等,使教学呈现教育效率低的特点。教师主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却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认知方法的提高,未能教会、启发他何正确地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在考试方法上,教师主要强调对其所教书本知识的回答,判定学生回答的好坏程度则以教师的固定标准答案为准,考核不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注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锻炼大学生形成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素质上,表现出低价值、低效益的特点,因而其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所体现出的职业价值是较低的。
五是教师素质上的不适应。为使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符合社会的人才价值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劳动有较高的价值量。为此,教师不仅要熟知本专业的知识,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发展方向,还要了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并通晓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还需了解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对成才的要求等。具备上述素质的教师才能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较好的质量,使教学劳动在对人才的培养上呈现较好的费效比。教师的素质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培养符合社会价值要求的人才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提高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经济价值性的主要对策
高校要根据社会职业对各种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结合自己学校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等实际情况,对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的质量、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对学校的教学建设提出要求,使学校的教学建设科学化、高效化。
第一,高校要以职业价值性的大小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来检验教学目的的合理性。教学目的符合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人才的素质要求,其表现出的职业价值含量就大,反之则小。教学目的只有具有较大的职业价值性,才能使其指导下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要求。在科学的教学目的指导下,才能确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规格,并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给予正确的选择。
第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物质利益需要的价值个体,看到他们具有追求自身职业价值的内在需要,要求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要求教师从满足学生提高个体价值的要求出发来设计教学培养活动,提高科学性和效率,使教学活动过程成为积极激发和引导学生的价值要求并把它转化为学习动力的过程。
第三,教师要根据职业价值性大小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教学过程的价值性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所具有的社会作用意义即在人才培养上所表现的价值量的大小,从培养学生形成一定规格人才素质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的取舍,使受教育者既能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又能获得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以有利于形成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和品质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第四,教师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成长的价值性角度来科学地确定其教学方法。
第五,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具有胜任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的业务水平,还要有与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价值观念。
第六,要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互为配合的高效益的素质培养活动。
总之,为使高校的教学活动更好地符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必须使它的各个环节、各个组成内容都表现出较大的职业价值性,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建设要求,也是高校解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矛盾的需要。是缓和当前突出的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成为高校竞争力的核心。
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范文6
一、企业要想制定适合的绩效考核制度,除了考虑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类型和业务流程等内部特点外,也要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
适合的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企业考虑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程度
在制定绩效管理方案时,需要对不同部门和岗位的员工设计明确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要能够充分反映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如果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清晰,员工的工作内容明确,就容易针对每个岗位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
2.绩效管理制度要符合公司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运作发展中逐渐形成,它是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群体意识、行为规范以及行为方式,并通过员工的行为表现出来。企业的组织文化以两种形式同时存在于企业中,其中一种称之为职能文化,这种文化强调企业组织结构的规范性和员工职责的明确性,要求员工按照明确的上下级关系进行工作汇报,强调绩效考核从结果和产出出发,对员工进行考核的人员主要是直接上级,同时经直接上级考核后的初评结果要经过高一级主管的审核,这样员工的工作需要对上级主管和任务负责。另外一种为流程型企业文化,通过团队合作、员工配合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绩效考核由员工的直接主管、项目主管、客户等共同实施,内容包含工作结果和具体行为两个方面,以员工对顾客满意度和团队目标的负责程度为基准。
3.企业业务流程是否合理
企业想要对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有效的执行,需要建立合理标准的业务流程,这是因为在对企业各级部门管理体系的规范性和可控性进行评估时,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流程的规范性和员工的遵守状况。即使是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在没有规范的业务流程的企业中也是难以有效执行的。绩效管理制度考核指标的设定需要规范的业务流程作为基础,如果业务流程不规范,将导致考核指标难以界定,缺乏可靠性和规范性,导致考核制度可执行性低下,难以具体实施。因此,企业在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前,需要认真考虑企业目前的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是否规范、合理,是否以绩效考核为导向。
4.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发展阶段
企业实施的绩效考核制度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变化。每个企业都有其生命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其相应的重点目标和考核激励机制。
二、绩效管理制度的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企业多方面的因素
特别是绩效管理制度的引入是一项重大的企业变革,会涉及到企业管理层和基层员工的基本利益,一旦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将会导致员工的抵触,使绩效管理制度难以执行或者执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绩效管理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六大要素:
1.企业要在内部对绩效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深入的宣传
想要绩效管理制度能够顺利实施,企业需要对绩效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深入宣传,特别是加强对底层员工的指导,使基层员工充分理解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意义。全面深入宣传绩效考核制度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能够使得企业负责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人员和上级管理人员充分理解绩效管理制度内容和掌握的具体的实施方法,有效的推进和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其次可以使企业员工充分了解企业鼓励和反对的行为,在内部逐渐建立起企业的行为导向,进一步发展成企业文化,这样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就能够在企业里得到长期持续的有效落实。绩效考核方案的宣传有多种方法,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可以采取多介质和多方式相结合的宣传方法,如发公文、开专项会议、进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
2.高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企业引入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组织结构的一项重大变革,如果没有高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疏通实施绩效管理制度时各部门间产生的矛盾,绩效管理制度的实施可能会招致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抵制而不能有效运行。这是因为一方面绩效管理的实施会引起企业各层级组织利益分配方式的改变,员工对先前分配制度的产生了习惯性,难以衡量新的绩效管理制度对自己的产生的利弊。另一方面,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需要收集大量复杂的数据,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多个环节,需要企业各个层级部门进行协助,进行绩效考核工作的推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如果绩效考核工作没有得到高层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给予绩效考核的执行部门人员的工作认同和帮助,绩效考核工作就会因为各方面的阻力而难以执行。
3.绩效考核指标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企业应采用两种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考核
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进行考核,例如操作岗位工作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定量指标进行考核,这样能做到公平和高效。对于管理岗位,由于工作的复杂,例外性事务较多,难以完全通过定量指标进行考核,要采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由于定性指标通常应用于直接上级对下级的考核,为避免上级的主观误差,企业上下级员工间需要充分进行沟通。
4.制定绩效考核指标要有针对性,只选取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指标进行考核,精简指标的数量,降低指标的复杂程度
由于绩效考核指标不能涵盖员工岗位职责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员工不能因为某些工作绩效考核指标没有涉及或者考核的权重小而不履行,这是因为员工有责任做好岗位职责内的工作。
5.绩效考核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企业上下级间的充分沟通
绩效考核工作需要企业上下级间的充分沟通,上级有义务消除员工对绩效考核的疑问,使之参与到绩效考核工作中来,让员工了解考核的方式和过程,听取和及时回馈员工提出的建议。绩效考核工作不只包含员工绩效评估方面的工作,还包括计划、激励和辅导等多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有效的沟通。员工和上级进行沟通的作用主要在于使员工及时发现工作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以后工作的效率。同时,上级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多听取员工的意见,让员工参与其中,给员工发挥其管理才能的机会,这样可以提高员工自信心和增强企业主人的意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通过充分的沟通,企业的管理者能够了解员工的任务完成情况,遇到的困难,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制定相依的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