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范文1
企业诚信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近年来企业界、学术界广泛讨论的问题,前者涉及企业经营理念、职业道德、企业形象、企业商誉、市场开拓能力、产品品牌等方面问题,后者涉及资金、产品、技术、管理、发展潜力等方面的问题。二者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企业又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诚信文化,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一、建筑企业诚信文化与企业良好形象
企业诚信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企业员工认同的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处事规范。诚信文化体现于企业中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待消费者或社会公众的态度和道德习俗。诚信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
根据企业诚信文化的概念和涵义,可以把企业诚信文化分为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
表层企业诚信文化,指可以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企业诚信文化现象,其最具代表性的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中层企业诚信文化,指企业的质量管理体制,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及诚信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等。
深层企业诚信文化,是指沉蕴于企业全体员工心灵中的诚实守信的经营意识与观念。包括诚信思想方式,行为准则,道德价值观,企业风气与习俗。它是员工对诚实守信的个人响应与情感认同,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表层、中层企业诚信文化的基础和保证。
诚信文化对企业的功能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规范员工的生产与服务行为,提高员工素质。诚信文化的价值观一旦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头脑中,则员工的心理就能产生与之相应的感觉和认识,就会在其工作和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诚信价值观处事。一旦违反这种价值标准,无论别人知道与否,自己都会感到内疚与自责。并能在员工中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帮助,规范其行为的局面。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产品质量优异并稳定,服务质量人人称道,言而有信,言出必行,毫不隐瞒自己的缺点与缺陷,及时纠正不利于消费者的经营行为,消除影响,天长日久,在社会公众中必然树立起自己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自己的商誉。
二、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早在90年代初期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就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又简称核心能力,它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在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诸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但企业核心竞争力究竟包括哪些内容要素,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和涵义在学术界早已形成共识不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涵义一直是理论界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
我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多种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并据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利益的独特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
特殊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特定方式沿特定技术轨道逐步积累起来的,是其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不易被竞争对手完全掌握。即使竞争者知晓了其中的方法、要素,也无法模仿或复制。
相融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特定企业融为一体,它不仅包括企业独特的技术性能,而且更包含企业理念,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与企业实物资产不同,核心竞争力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从而使企业与竞争对手产生质的区别,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根本源泉力量。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包括:掌握专项技术;具有创新能力;专有的品牌形象;拥有可靠的市场网络;有特色的顾客服务;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上述六点如果从深层次分析,实质上可以归纳为二点: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二是企业诚信文化。前者可看作企业核心能力的硬件,后者可看作企业核心能力的软件。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缺一不可。
三、建筑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与优秀品牌文化
关于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关系,企业界、理论界早已心知肚明,形成共识,所以我国企业界已经形成一股奋力打造企业创新能力的热潮,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入世后的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但是对于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关系,至今却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在实践上更是严重滞后。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诸多优势在市场表现中的反映,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而企业诚信文化则渗透于企业智力、企业产品、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活动等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方面或领域,其对于形成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诚信文化反作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然要求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必须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才能真正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诚信文化与产品品牌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从非品牌经济向品牌经济发展过渡的历史时期,非品牌经济意味着不发达经济,消费者侧重于以价取物,消费者注重的是产品的质量而不是品牌,而当一个国家富裕起来时,当社会大部分消费者脱离温饱进入小康阶段时,品牌的作用便逐渐放大起来,品牌发展战略就有了用武之地。品牌产品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不与其生产成本相联系,比如一件消耗了同样物质成本的服装,如果是品牌产品其价格往往要高于非品牌产品。所以品牌往往是昂贵的代名词,非品牌往往是廉价的代名词。
品牌所以有力量,主要表现在它是建立在质量、科技含量和先进文化的基础之上的,依仗着技术和文化的优势,品牌产品与消费者建立起熟悉和密切的联系,从而拥有较大的市场并可以获得比非品牌产品高很多的利润。从表面上看,品牌产品主要依靠其先进科技含量而拥有优异的性能,质量保证市场地位。但是从深层意义上看,真正的能长久地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必须依靠企业对广大消费者诚实守信的经营承诺。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向全世界宣布可乐类第一品牌的可口可乐要焕然一新,口味让消费者更喜欢,但是事与愿违,可口可乐口味的改变,让消费者大为不满,可口可乐的销量迅速下降,可口可乐被逼无奈,只好宣布恢复原来口味,仅仅三个月这场改变原有产品核心特征的举动以失败而告终。事后可口可乐认识到,可口可乐品牌不仅属于公司,也应该属于其广大忠实的消费者,包括口味在内的一切核心特征都是不应该轻易改变的。
2、企业诚信文化与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统一协调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工作,最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和智力等资源,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则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取决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水平,取决于企业员工的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和自律自制能力。1944年冬,盟军已完成对德国的合围,此时德国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冬天非常寒冷,燃料极其缺乏,政府只有让居民自己上山砍树生火取暖。砍树前先由林业人员寻找老弱病树和劣质树,并在这些树上画一个红圈,再让居民去砍,砍伐没有红圈的树要受到处罚。而当时的德国,行政管理已名存实亡,公务员已被调往前线,市内找不到警察。全国基本是处于管理真空状态,但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乱砍滥伐事件,他们忠实地执行这个没人监督的规定。这样的奇迹是日耳曼民族的严格自律创造出来的。
反观我们许多企业,规章制度繁多,措施规范应有尽有,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人员过剩,但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质量不高,其原因就在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水平低下,员工自律性差。
3、诚信文化与技术创新
应该说技术创新与诚信文化建设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针对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急功近利,只做表面文章,不肯下功夫,不肯花钱投资于实质性技术开发,甚至有的企业把心事和智力用在造假冒伪、偷税骗税、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的旁门左道上,诚信文化建设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便变得直接和严峻起来了。看一下学生考场的纪律我们就会清楚地认识到,考场上只有那些刻苦努力、用功学习、遵守纪律的诚实学生才会有真正的出息,即使他们考不出好成绩。而那些不肯用功学习,在考试时应付突击一下,依靠打小抄、传条子、违规作弊的考生,即使偶尔也能考出好成绩,他们也是不会有作为的。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范文2
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四个层次构成。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的体现,它包括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等。企业对诚信行为所采取的态度及评价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就会有差别,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的活动,最终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形成竞争优势或劣势的关键。因此,诚信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紧密,诚信是培育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以诚信为基础建设企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一、企业诚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1、诚信与企业文化价值观具有一致性。“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诚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要求企业为自己的承诺付出努力;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约束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承担着企业的道德责任;诚信作为一种法律规范,必须将诚信作为一项基本义务严格履行;诚信作为一种价值标准是企业形成文化价值观的基础;诚信作为一种经营理念,渗透到企业的每一环节。企业诚信精神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诚信是企业文化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因素,诚信与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目的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对内强调道德要求,对外强化形象塑造。企业只有把诚信理念的生成、诚信意识的培育、诚信原则的坚持逐步上升到诚信文化建设上来,即只有当诚信上升为一种文化时,它才能获得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为广泛的外延,获得应有的价值。
2、诚信既是道德要求,也是企业文化的表现。诚信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们常说,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存。诚信是使企业获得向心力、生命力的源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美国惠普公司的企业理念是“以诚心换忠心”;中国海尔集团将“真诚到永远”作为企业的座右铭。实践表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而且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精髓的提炼。无论何种文化,尽管诚信文化背景不同,但是诚信所揭示的文化内涵都是一致的。
3、诚信是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企业文化管理主要是企业的人文管理,现代企业文化管理在以法律手段规范人们行为的基础上,不断地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向更高层次发展,以实现个人行为自律。要实现这个目标,就给企业文化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而诚信的规则性、契约性的精神恰好与企业文化管理具有内在的联系,它是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企业培育诚信资源,强化道德教育,建立诚信机制,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体现。海尔集团“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诚为信、以和为贵”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联想集团“讲贡献,讲效益的价值观;同舟共济,协同作战的整体意识;求实进取,拼搏创业的公司精神和高效率、高技术实力的社会形象”等等,为其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诚信的精神文化建设
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企业概括、总结、提炼而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是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企业的诚信教育主要在企业精神文化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其中重要的内容是树立正确的企业诚信观,培养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精神。诚信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往来中不朽的道德灵魂,是企业赢得竞争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塑造美好社会形象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讲,诚信能够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它是企业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如果说企业形象是无形资产,那么,诚信则是企业无形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信誉的企业根本谈不上获得消费者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更谈不上塑造美好的社会形象。
树立企业的诚信文化理念是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诚信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基本要求,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企业的诚信理念,才能真正地树立诚信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诚信在企业中广泛建立,持久发展。
企业的诚信文化理念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企业文化长期的积淀和凝结,它是在特有的企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企业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虽然是无形的,却是能动的,它时时刻刻渗透在企业经济行为的各个方面。一个企业一旦组建,就开始孕育、锤炼和塑造着自己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并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升华,对内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导向力和鼓舞力,对外形成巨大的辐射力。一些中华老字号企业之所以经久不衰,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美好的形象,是因为在提炼自己企业精神的同时,对消费者时刻讲究诚信的结果,如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的精神,奉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杭州“胡庆余堂”的“求实、戒欺、团结、创新”的精神,“真不二价”的金字招牌,都是在长期经营中以诚实守信为基础,凝练企业精神的写照。
企业诚信理念的培养是在充分借鉴外部经验的基础上,来挖掘和提炼企业的优秀诚信文化思想及可发扬光大的诚信理念,并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加以完善,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诚信理念。
诚信理念还需要员工的诚信意识去落实。在诚信精神文化的建设中要注重诚信意识的培养。首先,培养道德诚信意识。道德诚信要求员工言语真实、恪守诺言、无虚假、不欺诈。其次,培养法律诚信意识。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规定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三,培养经济诚信意识。把诚信看作是一种经济能力,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不仅是资本、智力的竞争,而且是诚信的竞争。使员工认识到信用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诚实守信日积月累就能够形成良好信誉,而拥有良好信誉就会在社会交往和商品交换中树立竞争优势。信誉不仅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甚至比有形资产更为珍贵。
三、企业诚信的物质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
统,其显著的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它的外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企业的生存在产品,产品的关键在质量。诚信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开拓市场的前提和保证,因为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一个企业要获得消费者的支持和信赖,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严把质量关。没有质量保证的企业竞争是会不战自败的,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如今市场从卖方走向买方,大众消费正逐步朝着认同质量和追求名牌的方向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成为企业开拓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竞争优势的策略。诚信的企业可以赢得更多顾客的信任和赞赏,从而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只有以诚信为根基,尊重规则、尊重技术才能实现高层次的创新,铸造永恒的诚信品牌。产品质量是企业信誉的基础。诚信是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只有诚信,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开拓市场。但是,要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加强和普及全面科学质量管理。而全面科学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讲究诚实守信的原则。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到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包装、出厂、分销渠道以及售后服务,都应该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掀起一场质量革命。6Sigma质量管理就是以数据为基础,追求几乎完美的管理方法。其产品的合格率高于99.9997%或以上,这是几乎接近零点的质量缺陷的要求。6Sigma管理是摩托罗拉公司首先提出来的,是在其失去收音机、电视机市场,接连失去BP机和半导体市场后,在濒临倒闭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这套数据管理程序,使摩托罗拉和相继摩托罗拉之后的一大批企业摆脱了困境成为世界顶级企业。6Sigma理论并不像“零缺陷”含糊,比“零缺陷”更科学、准确,更值得人们的信赖。采用6Sigma理论的企业实际就是用科学的数据向社会公开的承诺。这种科学具体的承诺,更能获得消费者信赖和依托,是因为以科学为基础确立的诚信,并不是含糊的承诺,而是科学、准确的表露。因此,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美好的形象,更加可信、牢固。
四、企业诚信的行为文化建设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企业之间争夺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争夺消费者的竞争。企业既要保持稳定消费者队伍,又要争取新消费者。企业最忌讳的是西方营销界所称的“漏桶”现象,就是迎来了一大批新消费者,悄然失去一批现有消费者。企业要想堵住“漏桶”现象,就应该充分认识消费者忠诚的价值,积极培育忠诚的消费者群体。企业要想保证稳定的消费者队伍,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不容出半点差错。企业除了用诚信来打好物质基础外,还要用诚信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企业行为是由人的行为来支配的,企业行为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者行为和员工行为两部分。他们的具体表现直接影响忠诚消费者的培育。忠诚消费者的培育过程需要企业的诚信行为作为保障。
从企业自身来看,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形象的化身,他们面对职工和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当代企业家风范必须是诚实。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最受员工尊敬的管理者素质是其诚实性。一个善于经营的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多谋、善断和创新的特征实际上是由“个人品质”、“目标有效性”、“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力的多样性”表现出来的。而诚实性是管理者个人品德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管理者的诚实性,首先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归属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其次直接影响着企业合作者乃至于消费者与其合作的态度和行为。赋予诚信的企业家会让人联想到他的企业与人合作的态度是值得信赖的,产品和服务是可取的。
实践表明,要想把诚信文化观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变成员工的自觉和行动,提高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企业文化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由管理者对企业战略的理解提炼出文化理念,通过宣传、灌输,把企业的宗旨、追求和理念转化为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并形成共识。提升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要求管理者在处理与各种利益关系时必须遵循一系列的诚信准则和行为规范。高层管理人员对内管理企业事务,对外代表企业,所以高层管理人员诚信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具有诚信形象;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直接影响到一般员工的价值取向。企业管理者的诚信文化行为建设要求对企业诚信价值观的定位要准确、对企业诚信价值观的传播要及时、对员工价值观的协调管理以及价值观冲突的解决要有效。
企业员工的行为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整个企业的评价,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员工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他们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其诚信在具体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会打动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认同。先进的企业文化能使每个员工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企业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放弃什么,怎样做才能符合企业的内在规范,等等。这样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将会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反之,则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一个优秀的员工行为表现应该是具有协作、奉献精神;敬业、创新意识;诚信、严谨的作风。这些表现的保障是真诚。有了真诚,员工才能对本职业投入真实的情感,与团队协作得融洽,才会产生奉献、敬业、创新等一系列行为。
真诚的情感服务不仅会给企业的产品带来附加值,而且是消费者忠诚培育的最有效方法。根据消费者满意度理论,购买者对其购买活动的满意感(S)是对其产品期望(E)和对该产品可观察性能(P)的函数,即S=F(E,P)若E>P消费者就会感到不满意,E=P则消费者就会感到满意,若E
产品后,会感到实际产品接近或超过理想产品而对企业和产品满意,经反复购买就会走向忠诚。一些企业在实践中发现,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消费者会极力进行人际传播,主要在附加产品、服务和利益,如赠送产品、提供信贷、免费送货、安装、保证、售后服务等,让消费者购买产品后会感到获得了正常商品的效用。这种超出消费者期望值的行为,会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进而向其亲朋好友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无形中就宣传了企业的产品和形象。
企业要想将诚信落到实处,要在组织内部培养诚信的企业文化。用诚信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培养忠诚的行为。
企业的诚信文化行为的培育。首先,把诚信理念贯彻给职工。诚信理念要化为具体的准则,表明一个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它希望员工遵守的诚信规则,把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在日常交往中诚信无欺、遵守诺言、勤勉尽责、忠于职守,把“真诚为人,无信不立”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内化为个人的崇高信念。其次,定期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教育。为了有效地弘扬诚信,可以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制定诚信教育培训学习网络,对员工进行诚信教育,让员工从内心真正明确诚信事关企业的形象和品质,切实感受到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以诚信待人,以诚信做事。
五、企业诚信的制度文化建设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企业的制度文化一般包括企业法规、企业的经营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
要把诚信文化观念渗透到管理过程中,变成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制度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对新文化的接纳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企业通过建立和推广制度规范,借助制度的反复强化作用,可以使企业文化制度内涵被员工接受并自觉遵守。为了提高员工对诚信文化的认同感,在设计企业制度时首先应该明确企业诚信文化的存在。企业制度设计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相互依存的。
实践表明,要想把诚信文化观念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变成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企业应通过绩效评价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设计促使员工一贯地坚持高标准的企业诚信原则。
企业制度设计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相互依存的。企业制度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可以影响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诚信行为。制度应尽可能使奖惩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以便于对企业员工的诚信行为进行奖惩,对维护企业诚信的行为给予奖励,对违反企业诚信或给企业信誉、形象造成损害的行为给予惩罚。同时,建立健全企业诚信奖惩的组织领导体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责任明确,保证对企业诚信行为的奖惩落到实处,真正起到激励员工诚信行为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激励还表现在尊重成员个体感情基础之上的一种无形的控制,使成员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能够实现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员工的自我约束是企业文化精髓的真正体现。积极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重视每一个人,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人们所受到的激励是其他激励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在企业文化的激励下,企业成员积极工作,将自己的劳动融化到集体事业中去,分享企业的荣誉和成果,本身又会得到自我实现及其精神需要的满足,从而受到激励。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 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1.建筑企业对于工程造价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静态定额一直是在我国在建筑工程造价中所采用的,但是由于一部分建筑企业仅仅把工程造价的信息化建设当成一种结果,而忽视了信息化的过程.即企业单方面的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各种工程造价的相关软件,来提升整个信息管理的效率,从而忽视了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联动。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内部技术人员不能深刻认识到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没有把信息化建设当成完成工程造价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其的重视也有很大缺失。不仅如此,还有一部分建筑企业的管理者与决策者仅仅把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当成一种“面子工程”来建设,大力的建设只是因为一些规范要求或舆论压力,从而使得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不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从总体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在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认识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同时这些认识上的不足也是各个建筑企业应该首先处理的问题。
2.建筑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
目前建筑企业还没有较为统一和全面的信息管理体系,从而使得各类建筑工程的工程造价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储存与管理。虽然说大部分建筑企业内部都有了较为丰富的造价信息数据,但是因为各个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共享与沟通,这些信息数据只能封闭的进行储存与使用,失去了其必要的时效性与精准性。此外,目前工程项目的造价信息数据基本上都单单掌握在少数群体的手中,并且随着项目工程的变化其变动也较快。信息缺乏沟通与共享将直接带来多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建筑企业工程材料的价格变动一般都较快,没有良好的信息共享就会使得企业难以掌握最新的工程造价信息,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的成本计算出现失误;第二是建筑企业之间信息堵塞将会直接影响到各个企业的利益,使得工程各个部分的价格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影响了建筑企业的有序发展。
3.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人员的素质低下
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大工程,所以也需要一些高素质的信息人才进行综合的管理工作。但我国目前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信息人才正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即企业内部资格较老人才的技能与理论一般都与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没有太大的联系;而大部分的新人才由于其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将信息管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技巧,从而使得建筑企业的信息管理人才出现一定程度的缺乏。此外,建筑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大部分企业都单单依靠定期的各种会议对信息管理人才进行教育,这对于建筑企业的实际需求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二、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1.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意识
对于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来说,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是整个造价管理工作稳定进行的前提。在实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相应的管理人员应该有三个方面的认识。第一是充分认识工程造价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即信息化建设不但要管理好管理中各个软件之间的兼容性等问题,并且其身为建筑企业的重要部分对管理任务的完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是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需要信息、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相应理论知识,还要把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联动部门相关职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工程造价的最优信息管理:第三是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劣与管理实际情况,通过多方面的对比与整合,明确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2.完善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库
就我国目前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库。但是因为这些资源库的质量不一,并且数量上也不够,因此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健全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库。所以说,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人员应该把其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些信息的整合和联系上,从而进一步的完善信息资源库,从而给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提供资源基础。除此之外,建筑企业应该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系统对信息的抽取和管理效率,从而满足各个层次的工程造价在信息方面的需求。
3.构建工程造价信息标准体系
由于我国各项经济正处速发展时期,而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因为其独特的效率性和全面性,己经广泛的应用在各种建筑工程项目中。但是因为目前整个工程造价管理缺乏必要的信息表针,从而其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共享也存在着阻碍。所以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应该先针对电子软件等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并把各个部分有效的联动起来,最后根据工程实际的要求,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体系。
4.增强企业之间信息的相互联系
目前建筑行业中出现的大部分混乱基本上都是因为各个建筑企业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共享,从而使得工程造价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基于此种情况,建筑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建立一种企业间相互联系的信息共享交流体系。在这之中,主要应以建筑企业的建造方与供应方为主要基准,把各个企业的工程造价信息体系联系在一起。在这之中,因为建筑企业的供应方拥有各种建筑材料的造价信息,而建造方承担着整个工程的建造过程,所以供应方和建造方的深度融合能够大大增强工程造价信息的透明程度。此外,在这个信息共享交流体系中,对于供应方和建造方的监督等各类工作,应该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进行独立的监督工作。这样以后就能够大大的降低优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内部的资源分配,从而增强各个建筑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性。
5.加强建筑工程造价信息人员的培养
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是一个交叉性较强并且过程繁琐的一项工作,所以其直接的信息管理人员必须拥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应对信息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因此培养高复合型和素质性的人才,就成了目前建筑企业各项活动中的重中之重。首先建筑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企业内部信息人员的数据库,并把各类人员按照其自身的素质进行必要的排名;其次是建筑企业应有针对性的引导内部人员组成一个网络体系,并分析各类造价信息人员的流动情况及原因,从而对本地的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必要的预测,进而基于此对企业内部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最后建筑企业还应该积极开展一些交流活动和网上授课等等,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的造价信息人员在日程生活中都能得到技能和经验提升,进而增强建筑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促进建筑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建筑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以后必将有更宽广的研究前景。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在当下更应该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掌握,积极借鉴国内外在此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从而最大程度的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慧紫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研究现代商业,2013年21期
[2]沈天文.让工程造价信息化更好地为建筑企业服务福建建筑,2008年4期.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范文4
从品牌定义上来分析,我们必须明白“历史声誉”、“广大用户对产品的印象”是打造品牌的重要因素。优秀品牌声誉与形象的建立,铁定是离不开产品的质量与服务质量,更离不开整个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可以说,诚信是千古以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江苏有线以诚信形成现在的气候,在品牌文化的推动下,镇江分公司以服务广电用户为第一宗旨,经营收入和利润指标逐年递增,连续三年完成了省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诚信文化,是现代企业打造文化力量的重要元素之一,是现代企业更好的完成品牌建设,树立良好形象与声誉,打造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江苏有线镇江分公司,秉承诚信文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遵法遵章的经营理念,对于企业品牌的推广、对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打造口碑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2.企业文化的层次分析
前面阐述了企业诚信文化的涵义,笔者认为可以将企业诚信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表层、中层、深层。以江苏有线镇江分公司为例,表层企业诚信文化是指广大用户与社会大众可以直接感触到的,具有良好口碑的企业诚信文化现象,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苏有线所提供的数字电视、宽带、数据专线等业务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中层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的质控体系,包括了企业的内在管理机构与组织机构,以及企业提升诚信经营活动而进行管理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等等。深层企业诚信文化是指员工的思想,深入员工内心深处与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遵法守纪、诚实守信的经营观念与意识。如:江苏有线镇江分公司对员工的思想方式、行为习惯、道德价值观以及企业风气与习俗进行诚信的熏陶,这是公司诚信文化传播的本质所在。打造企业诚信文化的原则重视企业文化的传承每一个企业在建立与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积累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价值,这就是推动企业核心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这是企业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因此,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必须要继承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将这些文化逐渐注入到诚信文化建设细节当中,让江苏有线镇江分公司的员工理解、接受诚信的熏陶并付之于实际行动。构建相应的保障制度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完善的保障制度是关键。江苏有线镇江分公司在推行诚信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制度,才能保障整个诚信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诚信文化建设的成功。
3.依靠具体的工作落实
诚信文化,还要落实到企业日常管理和经营活动中,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诚信的经营行为与实时公平的考评,让职工时刻都能感受到自己与诚信文化要求的差距。同时,企业应从领导风格、职责权限、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团队关系、工作流程、培训体系、制度和规范各方面都能体现诚信文化内涵,不仅要让职工沐浴在企业诚信文化氛围之中,更要让员工将诚信文化具体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诚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118-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建设文化强国,对高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更新更严更高的要求,文化强校以培养高校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国高校今后很长时期内一项重大任务、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有关文化强校与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持续探讨,近年来已经产生了诸多理论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意义重大。
一、关于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功能
一般认为,大学生诚信文化是大学生关于诚信的理论观点、价值信仰、道德规范、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大学生诚信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体现和反映。大学生诚信文化直接源自社会诚信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道德诚信对于大学生诚信文化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此外,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大学生诚信文化的养成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是以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诚信素质和诚信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对于构筑契合时代精神的信用社会十分重要。[1]个人事业成功、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有序竞争皆需要以诚信为基础和起点,诚信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社会关系。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总之,推进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是改革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治本之策和固本之道。
第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诚信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涉及大学生的信仰体系与知识体系等范围和领域,为树立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有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科技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需要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人才,人无信则不立,诚信素质是衡量大学生人才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标准。
第三,有助于引领和带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持续和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过程中,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处于基础地位和关键环节的链条之上,此基础如果不牢、链条不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校培养和输入的大学毕业生是各类人才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和后发力量,其诚信意识、诚信素质与诚信能力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基础,只有诚信素质合格的大学生才是国家、社会、单位和企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第四,有助于为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和环境提供舆论支持和形象示范。行业与部门的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领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部门,进行诚信文化建设对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推进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形成诚实守信、诚恳有信、诚挚笃信的高校诚信文化风尚和诚信建设氛围有助于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引领力和推动力。
二、关于高校大学生在诚信文化建设中诚信缺失的表现与成因
1.关于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分析首先集中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归纳和综合起来主要表现为个人本位、利益本位及关系本位:
一是在个人本位上以自我为中心,沉醉于满足个人的偏好和兴趣,热衷于追求表现形象的光鲜亮丽。一些大学生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理想信念淡薄,无故旷课、论文造假、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氛围。[3]
二是在利益本位上以自我利益为核心,过于追逐不应该、不应得的利益。一些学生在求职时不讲信誉而身签数家单位,找到待遇更好的单位就与前者毁约。一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往往恶意拖欠学费而挪作他用,一些贫困学生在毕业工作数年后仍故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不偿还。
三是在关系本位上以关系为重心,忙于拉关系、讲关系、攀关系。在干部竞选、争先创优、奖励评优、保送就业等问题中,一些大学生不认规则认实惠、不讲原则讲关系,想方设法请客送礼、投机取巧和弄虚作假,以多项荣誉包装门面以捞取更多好处。
2.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进行分析
第一,从大学生个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成长环境比较舒适,生活经历比较丰富,但是缺少应有的社会磨砺,因而艰苦奋斗的作风与吃苦耐劳的精神比较缺乏,责任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脆弱,在行为表现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存在自私自利的心态,容易将消极和负面的社会现象视为社会常态和社会本质,进而放弃诚信原则,产生失信行为。
第二,从家庭环境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父母忙于生活与生计的重担无心顾及学生的学业状况及思想成长,放牧式地让学生在校接受教育,将育人的重任交付给学校和教师。[4]部分家长则基于应试教育的功利取向,更多地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主要关注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专业心智的培育,而轻视和忽略了子女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甚至将一些社会交往的不良行为与不当习气掺杂进子女教育中来,造成了诸多负面和消极的影响。
第三,从社会环境来看,在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阶段,国内外社会中各种负面事件与问题严重冲击和侵蚀着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与诚信行为,权力寻租、制假贩假、商业贿赂、学术造假等腐化现象和问题大量存在于市场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角落,进而严重败坏了社会的诚信风尚和良善风气,导致整个社会信用危机四伏、信用状况落势下滑,不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观念和诚信文化。[5]
第四,从高校德育实践来看,高校德育实践整体上无法完全适应和满足学生个体、家庭状况与社会环境不断演变的实际,造成高校德育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能力不足、效果不佳的现实困境与难题。[6]高校德育在德育内容上缺乏诚信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和教育,造成德育教育简单化、形式化、空泛化和空洞化;在德育方式上缺乏反思性教学,注重灌输轻视启发,过于追求教师主导性而忽略学生主体性,造成德育脱离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和学校的实际。
三、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的途径
诚信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既要突出大学生自我建设的主体性,又要强调高校教师诚信教育的主导性,还要融合高校管理人员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以此构建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的教育系统与监控体系。
1.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复合性教育,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
复合性教育是以全面增强和重点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诚信素质和诚信能力为目标所进行的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复合性教育重在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专题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从整体上推进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
第一,以诚信文化教育引领和驱动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7]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文化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将先进诚信文化进行提炼、概括和输导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职责,高校教师只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诚信文化理论产品对学生实行输导。
第二,以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和深化到诚信文化建设中。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型社会,高校大学生在面临着学业竞争、评选竞争、考试竞争与就业竞争时往往容易产生过度与失衡的心理压力,导致对社会消极现象评价片面化和极端化,进而出现行为失信的问题。所以,进行系统、专业与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和不可或缺的。
第三,以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和强化诚信文化建设。高校大学生终将要进入社会,实现就业、创业与立业的梦想,如何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性格特征、专业特长与职业追求合理设计职业规划,需要专业教师进行系统教育和培训,以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防止大学生出现出格失范行为。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凝炼高校大学精神,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主体工程,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和建设是高校德育的战略抉择。
第一,以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为龙头,整合各方力量统筹规划诚信文化建设。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主要包括高校学工处(部)、团委等工作部门,是高校学生管理的职能部门和诚信文化建设的主管机构,主要承担诚信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组织与实施重任。
第二,以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为中坚力量,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诚信文化建设。高校学生社团是具体的执行和运作组织,在诚信文化建设中能够有效地联结、联系和联络广大学生参与到建设活动中来,及时反映和反馈大学生的需求和建议。
第三,以高校工会妇联组织为纽带,联系和团结广大群众协力进行诚信文化建设。高校工会妇联组织是联系和沟通高校系统共同进行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联系和鼓动妇女群众与退休职工进行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3.以制度为重点,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
在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体系中,制度建设是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建设内容,通过制度完善和巩固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手段形式、内定主题、载体途径、程序进路、经验教训,对于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增加守信收益,提高失信成本。[8]诚信档案制度建设是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的关键之举,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意识极具约束性,也是用人单位增强录用毕业生决心的有力凭据。
第二,健全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增强诚信观念,提升诚信意识。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建设是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指标体系,在德智体美、能勤绩廉的评价指标中,品德是决定性作用的优先指标,增加和突出诚信在品德评价中的权重对于大学生更加注重诚信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指引作用。
第三,完善大学生能力考核机制,增长诚信能力,增强诚信才干。大学生能力考核机制应将诚信素质作为一项基本项目进行考核,比如以建立《大学生诚信等级证书》方式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等级状况,以此作为诚信档案供相关单位查阅和评议。
高校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强校战略的重中之重,培养适合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考核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不断创新,将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和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基于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的实践,高校应不断摸索和丰富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诚信素质与诚信能力的途径和做法,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诚信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兆德.弘扬诚信文化,构建大学生道德建设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3(8):12-15.
[2]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
[3] 余修日,刘剑斌.关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7):85-86.
[4] 林兴岚.当代诚信文化建设的实践性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7(6):44-46.
[5] 王 维.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和诚信社会建设[J].教育探索,2006(10):108-109.
[6] 黄曙林.试析当代大学生诚信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8):211-212.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范文6
供电所诚信文化建设初探
农村供电所是县级供电企业直接服务于电力客户的窗口单位,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营销管理,优质服务要靠供电所来参与完成,同样,供电业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受供电所文化建设水平的影响,如何落实好国网公司的“人人讲诚信”主题教育活动,推进供电所诚信文化建设,对县级供电企业而言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企业发展之道,员工立身之本。诚信理念及其建设要求,已随着经济的发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域和方面,为各界所重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涟先生曾说:信用关系市场大局。长江实业总裁李嘉诚先生也说: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事业做大?答曰:无它,一字而已—“信”。那么诚信对于我们供电所的农电员工来说就是忠诚于企业,热爱本职工作,奉献社会;热诚勤地做好岗位工作,精益求精。在客户面前讲信用,信守诺言,实话实说,树立良好的信誉,创建个人诚信品牌,提高公信力,让客户信服;自己溶入到企业中,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树立农电员工的诚信意识是新时期农电管理的要求,笔者就供电所诚信文化建设做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加强品牌建设。对外要规范使用“国家电网”品牌标识。要重点加强办公、营业和生产场所等标识使用的管理工作,要做到从常规服务到精益服务、从普遍到个性化服务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塑造供电企业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良好形象。加强营销服务的考核奖惩力度,杜绝营销服务行为中的不足造成对公司诚信美誉度的影响,比如抄表错讹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诚信形象。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坚持以“规范的服务、合理的流程、优良的秩序、优美的环境、文明的礼仪、创新的活动”,向客户展示诚实守信的形象。
对内要通过培训教育、企业内部活动、内部媒体宣传等,大力宣传公司品牌形象的价值内涵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加强“主人翁”教育,增强企业员工对公司品牌的认知,提升品牌意识,要重视客服人员服装、劳保用品,宣传标语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打造公司统一的品牌形象,提升农电员工为电力事业奉献的荣誉感。
重视领导示范的作用。任何一个单位的上层领导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其下属的行为,影响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名人品德言行录》上有这么一个“曹操割发代刑”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都躲到村外,麦熟了也没有人敢回家收割小麦。曹操立即派人告诉老百姓他是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们不要害怕。果然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慢行,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一日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的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这时,大臣郭嘉说;“古书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免一死吧。但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就这样给三军做了一个示范,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信任。对于供电所来说其是供电企业的一个直接服务于客户的团队,供电所长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是诚信价值观的示范者,供电所长应该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带动这个这个团队的诚信文化建设。对上,要做到经营业绩数据真实,不弄虚作假,不隐瞒营销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高度负责,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模范遵守执行公司规章制度,带头开展自我道德修养教育。对下,和员工多沟通交流,做到相互了解和理解,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要在员工间营造诚信的坦诚相待氛围。结合本所实际,解放思想,创新诚信教育建设工作思路,深入贯彻公司《企业文化守则》和《员工守则》,把诚信价值观根植于员工思想深处。
建设一个和谐的团队。现阶段农村的供电所主要力量是农电工,他们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归属感不强,影响企业与农电工的和谐发展,因此,如何从心理上加以引导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目前的发展水平,想大幅度的提高收入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应该从心理上做到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乃至家庭,淡化“农”字影响。在工作上尊重他们,通过对社会 提供有偿劳务来增加收入,通过办理养老和医疗等保险来解除后顾之忧,通过提拔优秀的农电工来实现其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让员工看到前进的希望。着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倡导团队精神。设立农电工会,和当地政府协调,接受其党员关系转入,让其有自己的家,有说话的地方,自然调整好心态,员工与供电所之间也自然会产生感情,有利于增加农电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