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1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高职体育 体育教学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高职教育一直以来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思想的束缚,过分关注运动竞赛活动,而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教育工作,忽视了学生个体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更加忽视了对体育基本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职体育教育不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当务之急高职院校要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深化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从而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与高职体育教学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为了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提出来的先进理论,它是根据人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教学根本目的,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道德、人文、心理以及身体素质的新的教学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教育事业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体育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因此,体育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为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当前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对传统以应试教育为教学目标的高职体育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逐步构建适应素质教育需求、满足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为教学目标的全新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作为教育的根本性知道,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教学目标,积极改进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专业技能、体育技能与岗位需求相对接,将素质教育真正贯彻与整个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来。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高职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育观,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体育的实际需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方法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不断激励下培养他们的上进精神。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实现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必须切实采取措施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二)建立职业岗位与体能素质教育相对接的教学模式
职业体能素质是学生在基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体能素质,是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劳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职业体能素质已经成为当前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在进行“双向选择”时进行职业选人和人选职业的重要依据。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分析不同的职业劳动对从业者身体素质有哪些特殊的要求,同时还要研究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什么不同的促进作用,结合生产劳动实践进行实用性身体训练,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相应的身体素质。
(三)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体育教学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体育素质与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体教材内容和设置严重脱离体育教育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使体育教师逐渐形成应试教育的教学思维,而学生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体育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兴趣缺缺,使得本来魅力无穷的体育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所以当前的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改进措施中,务必要改革过去那种只以竞技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的内容,需要在高职体育教材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从而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应与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协调一致,将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劳动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和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新方法,提高院校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葛怀海,等.素质教育在高职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7).
[2] 李月红.论高职体育课中的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5).
[3] 嘛柏平,等.试论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24).
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技术教育,它直接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服务,直接为就业服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和与岗位要求的适应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因此,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的内涵就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根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体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满足社会及企事业岗位的要求。二是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得到社会以及行业认可的最佳途径就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既是高职毕业生职业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证明,也是高职毕业生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推行“双证制度”是实现“就业导向”的关键,也是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训练,具备行业或企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措施。
二、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其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后,在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上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思路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针指导下,使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接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接轨,为电力行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以改革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建立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能顺利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2)改革过分依附理论教学体系,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融人教学内容,并采取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课程考核接轨的方式,努力构建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3)坚持“产学结合”的培养途径,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4)建立良好的能满足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的工程环境,包括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
(5)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6)编写满足教学需要、高职高专教育特色明显的配套教材,包括自编一批质量较高的经重组、整合后的课程教材和实训教材。
2.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高职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构建。
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就是要求按照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的内部逻辑关系为中心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围绕此目标进行大力度的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本质是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因此,推行“双证制度”是落实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一个重要措施。推行“双证制度”是将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应的证书培训相结合,这就要求将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用证书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使得职业教育同时突出学历性和职业性。
为了满足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将职业素质(包括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素质)培养作为目标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满足人对职业的需求和社会对人的需要,达到人与职业的和谐,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双证书为载体,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如下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实施及效果
我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观,以学生职业素质、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相应的学历层次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及等级进行科学对应,充分发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作用,通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突显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融人教学内容,并采取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课程考核接轨的方式,努力构建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特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胜任能力,并将职业资格作为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我校始终重视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在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教育的过程中,教职员工认真学习、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内涵与意义,学习、理解相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内涵与意义,在人才培养计划制订、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高质量执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关键。我校人才培养计划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邀请行业一线专家和职业资格考证员参与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使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突显出来,使职业标准与学业标准有机地衔接起来。
3.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是就业导向实践教学目标实现的保证。在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中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技能训练课程在实践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首先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和以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劳动力个体的职业生涯的目的,根据此目标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主体,保证就业导向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4.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是以“就业为导向”、“双证书”为有效载体的实践教学目标的落脚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引入职业资格培训的内容,把学历教育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相互融合,从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而不是学科结构中获得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把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引入到教学中来。通过职业资格标准融人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的理论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解决了原有实践教学活动中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仅停留在专业教学要求层面的问题,使技能训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训练。
5.引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模式,改革实践课程考核方法
对教学方法和考评模式进行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双证书”为载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或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应体现出职业教育课程的目的,那就是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而不是知识体系。要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工作情景相联系,通过不同的课程形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我们在实践课程的考评模式改革中,引入职业资格考评模式,采用实践课程考核卡,各环节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我们把企业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评价与学校教学过程中的能力评价结合起来,将职业能力的评价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重视技能学习的过程,加强学生职业能力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用具有实用背景的任务全面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
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3
企业文化是凝聚人心、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和力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对外,它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它是一种向心力。企业文化其实质也是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为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本管理是企业走向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
南京卷烟厂的标志以绿色和蓝色作为基本的色彩,用绿色象征环保、健康、自然和活力;用蓝色象征科技、清新、现代和发展。以企业名称第一个字母“N”和象征东西两半球的两片烟叶相互叠加形成企业标志,体现了企业内外、上下互动合作,共创并分享成功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表达了企业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并以来源于南京地域文化中的“避邪”吉祥物“巨灵神”来进行形象化传播。
南京卷烟厂以打造高科技国际化卷烟企业集团为目标的企业远景,以共创价值、分享成功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以强大自我、回馈社会为内容的企业使命和“超越每一天”的企业精神再一次将全厂员工的精神集中起来,共同打造新南烟,并逐步形成了全新的、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我厂的企业文化是通过大力实施以企业形象、基础管理、市场开拓、人才培训、新厂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六大工程”,用机制激励人、用物质奖励人,通过奖励有突出贡献者,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推动了企业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及人人“超越每一天”来体现出来。
而设计员工的职业生涯就是要在以这样的企业文化为背景,去为“三赢”而努力。如果从组织的角度来考虑职业生涯设计,那么它既要有利于组织发展,又要有利于员工的成长;既要有利于组织当前目标的达成,又要有利于组织未来目标的实现,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促进个人目标的实现。如从现实角度来考虑职业生涯设计,它既要有利于个人职业活动有积极的表现,又要有利于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更要有利于个人的整体发展。为此,要使职业生涯设计达到以上双赢、三赢的目的,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全程性原则
全程性原则也称系统性原则。即将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个历程作全程考虑,同时将职业生涯计划实施当成一个系统工程,并纳入到组织的发展战略之中。从横向上,企业的各级组织、管理及决策者、员工本人都积极参与;从纵向上,贯穿企业的整个工作过程,贯穿员工的整个人生。
针对我厂的现状,是厂的各级管理者与基层员工都必须积极参与,将基层员工的职业生涯,人生变成一个系统工程。为每个员工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档案,依此为基准,根据员工的各自能力,适当的升迁岗位,实现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升华,同时也激励着员工,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的职业生涯出现亮点,充实他们的人生。
二、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企业、个体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差异性因素。掌握好差异性原则,有利于体现职业生涯设计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特征。
(1)企业的差异性因素。主要指企业内部各职业之间的差异、各岗位之间的差异、各专业之间的差异、各职级之间的差异。由于我厂员工所在的岗位的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及其他职务大小等一系列的问题,构成了我厂内部的差异性。一项生产工作必定又各岗位的员工相互协作配合才能完成,不管从挡车工、机修工、辅助工,还是管理销售人员,都是决定企业的差异的因素。
(2)员工的差异性因素。主要指员工个体之间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个性差异、文化背景差异、家庭及社会背景差异等。当然,在我厂这个国家大型企业中,员工不可能是清一色的相同,文化背景差异和年龄差异可能是我厂现阶段的主要差异,即我厂几年中引进的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与原厂的老职工在文化层次的差异。
(3)环境之间的差异。主要指社会环境、组织环境及与之相关的差异性因素和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多种背景差异。
三、阶段及时限性原则
所谓阶段及时限性原则,主要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组织和个体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和安排各个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计划。职业生涯设计的阶段性时限主要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
(1)短期计划。一般为三年,这一阶段职业生涯计划主要是确定近期目标和明确其间需要完成的任务。
(2)中期计划。一般为五年,这一阶段职业生涯计划的重点是要规划出3~5年内的职业生涯的目标与任务以及具体实施途径。
(3)长期计划。一般为5~10年,这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计划重点是要设定较长远的目标。
根据阶段时限性原则及我厂的实际情况,短期和中期计划是可以优先考虑的,其中各岗位的岗位培训,以及跨工种的培训计划也可以提到日程。同时员工的思想素质也可以在培训项目范围之中。例如:将一个主要学习机修的维修员工,经过一个中期的电气维修技术的培训,使其掌握电气的维修技术,即出现“一专多能”“多面手”的复合型技术人员。使其的职业生涯出现一个闪光点,充实员工的职业生涯。其中短期计划可以采取那种增强员工本岗位技能为主的培训计划,比如针对处于操作岗位生产第一线的挡车工,采取卷烟机内部构造及操作中所遇故障排除的培训,即可让维修技术人员讲解,也可以让经验丰富的老挡车工讲解。
四、发展性原则
主要是指在制定和采取职业生涯的具体实施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变化与发展性因素,如目标或措施是否能依环境及组织、个体的变化发展性因素而作调整,调整的幅度及范围有多大。因此,要从促进员工发展的理念出发,把岗位发展与培训工作结合起来,使员工和组织都能在职业生涯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获益。
一份良好的职业生涯计划,应该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1)目标明确。设定的和执行的步骤可行,措施明确得当并具有可操作性,切忌空洞、不切实际和不着边际。当然,不可能让一个挡车工在很短的时间里完全掌握机器维修技术,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会实现的。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是必要的。
(2)有可调性。设定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并可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环境情况是随时可变的,一位希腊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同时也说明了计划也应该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做相应的修改。当一线操作人员的一项培训计划和另一项计划意外冲突的时候,就需要相应的延后与修改。
(3)目标统一。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总目标和分目标、主目标和次目标等要统一、一致。目标的统一必然可以使员工明确,使计划的实施完善。
(4)切合实际。要符合组织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需要,符合个体的性格、兴趣、特长并能产生内在的激励作用。当员工的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计划的实施才会更顺利,才能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例如最近一段时间的维修人员技能比武的培训,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5)具有可评估性。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及标准,以便进行检查评估,为修订职业生涯计划提供可靠依据。实施生涯规划时,必须为日后可能的计划修改预留余地,修订的依据是每次的成效评估。至于计划修订的时机,必须考虑下列三点:第一,定期检测预定目标的达成进度;第二,每一阶段目标达成之时,要依据实际达成的状况修订未来阶段目标可采用的策略;第三,客观环境改变影响到计划的执行。其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涯目标;重新选择职业;重新考虑或调整生涯途径;执行计划与措施的变更与修正。根据我厂的实际情况,可以为每次的培训计划做个评估,为下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计划做个基础,使其更完善。切实影响到员工的自身职业生涯。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档案,以及培训计划进度指示表,使计划更规范。
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师资队伍 建设与规划 目标
本文根据我院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就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进行探讨。
1.“十五”师资队伍情况。截止2005年12月31日,学院共有专任教师320名,其中:副高职90人,讲师124人,初职(含见习)106人。
1.1 职称比例。
1.2 学历结构比例。
1.3 年龄结构比例。
1.4 专业教师“双师型”队伍比例。学院231名专业课教师中,其中双师素质教师153人,占该类教师比例为66%。
以上分析得出师资队伍的不足是:初级职称比例偏多,年龄结构不太合理。这些问题都是“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十一五”期间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设想。
2.1 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技术水平和双师素质为重点,以充实师资数量为基础,坚持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人才使用原则,通过引进、培养、激励等多种渠道及措施尽快建成一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2.2 建设的目标。我院“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需要达到的目标:
①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目标:根据教育、教学和科研需要,使在编教师中副高级职称人员达到35%以上。
②年龄结构目标:在今后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尽量引进高职称低年龄的人才,以改善在编教师的年龄结构。因此,教师年龄结构比例应达到:50岁以上占在岗教师25%左右;30-50岁占45%左右;30岁以下占30%左右。
③“双师”素质目标:全院专业教师除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外,大多应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在2010年要达到85%以上。
3.实现“十一五”目标的主要措施。“十一五”期间,我院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切实贯彻落实引进、培养、管理三管齐下的原则,拓宽引进师资渠道,发展兼职教师队伍;大力进行专业带头人、后备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主要措施是:
3.1 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从事教育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同时,强化教书育人的激励导向机制,建立健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师德教育、师德考核以及奖惩、监督等各项制度。
3.2 引进、聘用和培养三管齐下。“十一五”期间,我们解决在编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以及教育教学科研水平不足的主要措施是采取引进、聘用和培养三管齐下的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学院不仅需要一批在学术上造诣深,对专业建设和发展起带头作用的人才,同时也需要一批在教学战线上勤勉工作,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的骨干教师群体。今后五年,学院根据专业建设的发展目标,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
实行专业带头人津贴,对每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科研课题、参加培训、外出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从科研经费中,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划拔专门经费,用于支持他们承担或参与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3.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创新和改革。为使更多的教师达到“双师型”的条件:①学院鼓励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老师取得劳动部门举办的中级职称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②学院创造条件,使教师参加集团内各基层单位或其他企业一线实际锻炼并参加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鼓励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③加大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力度。
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5
关键词:煤矿企业;职工素质;培训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oal, coal production continued to adopt new technology, new equipment, new materials, and new technology.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quality of workers.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work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al enterprises staff quality and coal enterprise staff training measure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coal enterprises; staff qua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279.23一、提高煤矿职工素质的必要性
1.1技术创新客观上要求职工队伍的高素质。随着国家煤炭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生产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煤矿“四新”的采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改善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但与此同时也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科学管理带来了新的矛盾。其中之一就是现阶段的煤矿作业工人素质较低与现代化煤炭生产需要较高素质工人之间的矛盾。根据我国煤炭作业工人素质的现状和21世纪煤炭工业的发展要求,提高煤炭作业工人素质已刻不容缓。
1.2企业改革的纵身发展强烈要求职工素质的同步提升。随着煤矿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提出,煤矿管理体制的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煤炭行业已迈向安全高效的轨道,减员提效、分流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展开,职工保岗与竞岗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职工的素质。
1.3煤矿企业安全的长期稳定必然要求过硬的职工素质。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安全能否确保,起决定作用的是职工的素质。纵观每一次事故的发生,表面上看是这样那样的原因,就深层次而言,无不归咎于职工素质的薄弱。因此,固本强基,夯实安全基础,最首要的任务是强化职工的素质。
二、当前煤炭企业职工素质现状
煤炭企业职工从主流上看是好的政治坚定、思想健康、作风扎实,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均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煤炭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与煤炭改革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与煤炭改革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2.1思想观念滞后。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中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使很多人认为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技术好坏一个样,职工“铁饭碗”思想严重,没有危机感,竞争意识淡薄。学习观念落后,少数职工缺乏理想,心灵空虚,工作缺乏积极性;职工思想素质不高也使“野蛮”生产、违章操作等不良行为普遍存在。
2.2业务素质薄弱。职工文化水平是业务技能全面提高的基础,煤炭职工来源复杂,特别是在生产一线主要工种大多为农民协议工,这些人缺乏煤炭生产知识,文化基础较差、起点低,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比较困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业务技能的全面提高,直接威胁到了煤炭安全生产和生产效率。
2.3安全素质低下,安全意识淡薄。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安全是天”,煤矿安全和生产如同两条平行线,只要有生产的地方,安全工作就要贯穿始终。煤矿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职工的生命安全。现在,大多数职工对不安全生产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但也有一部分职工,工作存在侥幸心理,往往认为工作中做这样那样的措施太麻烦,从而不履行必要的安全程序。有的职工“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对违章的危害虽有所认识,但总认为干过多次都没出现过问题,从思想上放松了警惕,工作中就出违章。据有关资料表明,企业工伤事故中有90%以上是由于人的“三违”所致。
三、对煤炭企业职工培训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煤矿井下作业条件恶劣,地质构造复杂,作业环境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作业工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和矿井经济效益的好坏。
3.1优化用工制度,创新培训方式,不断提高作业人员素质。提高煤矿作业工人素质,必须优化煤矿企业用工制度,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先培训,考核合格后再录用的原则,逐步实现入矿工人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的目的。实现此目标,就必须从现在起加强作业工人的煤炭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煤炭职业技术学校的理论优势,通过企业、学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对在岗煤炭工人进行短、长期的理论技术培训。充分发挥煤炭技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作用,为煤矿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作业工人。在用工方面,根据煤矿生产实际和发展的需要,提前制订用工计划,由企业自身在社会上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应届毕业生或社会青年,将其统一送陪到专业的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全日制学习,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对于因工作关系不能长期离开的部分优秀员工,可以通过加强跟煤炭职业技术学校的联系,在企业成立培训班,请专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送陪到企业。
3.2加大岗位培训力度,提高操作技能。岗位培训的目的是使在岗工人操作技能更加熟练,提高工作效率。鉴于此,企业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岗位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成立夜校的方式,分期分批分工种地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以满足煤矿企业各工种作业的需要。在培训内容方面,根据在岗工人的工种,重点传授本岗位的操作规程、安全规程和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培训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性培训环节,直接到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培训。使岗位培训具有理论学习又有实际操作的双重功能,以更好地发挥岗位培训的作用,提高在岗工人的操作技能。
职业素质的目标和措施范文6
1素质教育的本义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被教育者品格的形成,对教育的目的来说是促进优良品质的形成。这种优质品格的基础是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能够被绝大多数人广泛推崇的优良品格。关于素质教育,我有两点体会:一方面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主干、重要贡献和基本责任;二是加强职业教育特征是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下面通过实例介绍以上两点的体会。黑龙江科技大学嵩山校区的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学生的视角,对在校的部分新生进行了多次调查和约谈。并将谈话的内容整理分析,通过分析的结果我对职业素质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高等职业院校才是真正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基地。入学的新生普遍反应:“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成绩排在中等以下的学生是受到歧视的,一般不会被安排到学校组织的活动,而在高等职业院校里,学生间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参与学校的各种组织和活动,当然个人能力是前提。”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差只能低人一等。而在职业学校里,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动员,人人平等,大胆尝试,勇于动手,能够找回自信心。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学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是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对相关职业的需求而设立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和社会岗位所需紧密联系,课程设置联系就业实践,学生在校学习感兴趣,毕业就业也符合岗位需求,一次就业率非常高。高等职业院校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学校。比如在计算机专业学习的一个学生,原本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高,自己没有自信,但是经过职业院校专业学习后,掌握了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校时就经常帮助同学维修计算机,这不但提高了实践能力,也提高了自信心,在毕业择业时非常顺利地签约大型企业。
2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