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范文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68-02
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正不断从传统的“工具性”的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的适应性教育转变。培养就业者具有从业的职业能力,已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热点,成为世界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进一步的明确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改革的春风迅速兴起。该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为核心,将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符合职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发生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和重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的资格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能力是现实对高等职业院校研究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忽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能力的培养,日常教学中忽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致使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在求职、择业、就业方面往往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低手低,盲目就业等现象。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从现代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的目标出发,通过对新课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学习,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渗透于各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如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就业指导等课堂上,建立全员指导,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为高职高专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提供具有方法意义的借鉴。
美国的通识教育代表,1945年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领导的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即能有效地思考、清晰地交流、明晰地判断和正确辨别普通价值的人。美国现代职业指导权威帕森斯提出了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使个人的特点和职业要求相匹配的“人职匹配”概念。林晓亮提出的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等各种能力。这些中外代表性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理论工具。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虽然在学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并不等于有了各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积累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在求职择业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职业实践更接近于生产工作实际,成为沟通理论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桥梁。职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最直接的方法。它包括模拟职业实践环境、实践教学、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职业技术院校按照专业教学的要求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实习场所,利用这些真实的职业环境,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模拟的职业活动,使学生获得职业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使职业指导工作社会化,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开阔就业视野,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各种职业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
高职高专在向“职”转化的过程中,要加强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着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掌握求职创业的必备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的途径与方法
1.研究教学理论中有关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对学生进行职业导向教育。
职业的导向性就是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获得经营某职业的能力,并在其职业生涯中发展其职业能力。随着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的增加,职业导向在一般本科教育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涉及,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层次开展。
以职业生涯发展作为高职教育的目标,明确高职院校所设专业的明确定位。专业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职业导向教育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学习的方法,其目标是透过应用和实践学习,让学生领悟相关的基础理论,并以生活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它与传统科目的设计理念一样,需要兼顾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养。一般的做法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准职业人”培养为核心;以实训为手段;突出训练内容的针对性和真实性;多种方式结合,把实训渗透进各教学环节等。以满足行业、企业需求为目标,围绕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心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的建设者。
2.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培训体系,并组织专家开发“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8项核心能力培训课程资源。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是企业对学生能力的第一需求。它不仅是学生适应当前工作岗位的能力,而且是今后职业迁移和职业升迁所必需的基础能力。
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用人单位调查来看,高职毕业生的“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等这些素质是企业最需要的,专业技能不足可以弥补;缺乏这些素质,专业技能再好也发挥不出来。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就业的“独门兵器“,核心能力能使人找到工作,资格证只能使人获得面试的机会。所以,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践进行研究,将对高职学生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对个人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也是当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是顺应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必要准备。
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开展研究,按照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特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研究目标。
3.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完善课堂体系设置。
推动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的根本改革,形成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寻求实现培养目标(信心的有效建立、责任的有效养成、技能的有效生成和知识的有效构建)的最佳途径。
实施实践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选修课、学院和系学生会或团总支组织的社团文化、科技活动、志愿者义务劳动、技能大赛、体育活动,以及校园环境氛围的熏陶等素质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谦虚好学、团结合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实践探索,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
4.引入企业文化,加强对职业道德能力的研究。
(1)探索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衔接教学新模式,改变职业教育改革中学校热,而企业不热的局面,设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2)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让学生在毕业前就接受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熏陶,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探索实训有效的运营模式,改变学生实训地点,寻求实训中心的造血功能。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范文2
关键词:会计岗位;职业道德;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4-73 -02
所谓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以及在处理会计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是一般道德在会计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因此,笔者认为职业道德中包含了对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培养的概念。
一、从会计总账岗位谈自身体会
作为一名在会计总账及管理岗位20年的会计人员,本人以为不仅要思考“会记账、填表、写分析就是一个好会计吗?” 还要进一步思考“做好三张报表就够了吗?”
现代社会的会计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地记账、算账和报账,套用一句流行语,“学做账,先要学会做人”。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可以在其工作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会计人员的工资收入一般较低,但会计工作肩负重任,所以会计就得有自我牺牲精神,因为会计工作默默无闻、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日常工作涉及的输入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提供资料、撰写分析,只能存储在计算机里,印证在账簿上,凝聚在决策层的报告里,其实正是靠这种不图名利的无私奉献和埋头苦干的精神,才能使财务人员为决策层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使各项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单位的工作可以正常运转。会计人员担负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任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容易得罪人,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以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具体分析、正确对待。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并选择时机进行沟通,以便应变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作用
(一)提高财务报表的分析质量
财务报表是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以必须提高财务报表的分析质量,以更好的为管理层服务,事实上这也是会计职业素质的自我提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仅需从横向纵向加以分析比较,还应结合财务管理指标,对企业营运能力,经营管理提出建议,以真正使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能满足企业管理层的要求,并通过企业管理层的行为与结果来满足其他相关利益集团的要求。
企业普遍采用以财务业绩为重心的,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要形式的财务报告来揭示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虽然这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企业管理层的信息要求以及决策要求。但是现行的财务报告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因为会计信息存在不完整性,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现行的企业报告只关注过去而不重视未来。所以作为与时俱进的财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增强财务分析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才能符合新时期的要求。
(二)成本会计上升到管理会计是必然趋势
由于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往往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 ,疲于应付日常核算、资金头寸、会计数据,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忽视了财务管理,轻视了对经济活动的深入分析,淡化了财务管理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所以会计人员不能拘泥于一名成本核算员,停留在成本会计的低层次,应努力提高职业素质,上升到“当好参谋,参与管理” 的新高度,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应该积极运用大量的财务管理指标如销售利润率、资金周转率、投资收益率,动态的分析各种数据的潜在意义,同时运用新的业绩评价方法例如EVA(经济增加值指标)等对企业真实盈利状况加以测评。第一做好预测,第二参与决策,第三制订计划,第四严格执行,第五做好效果评估。
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核心。会计工作必定围绕这一中心来开展,于是会计人员一方面要通过对各项资金、物资的管理、监督,以保护财产安全,挖掘增产潜力,少花钱多办事,加速资金周转;另一方面要通过收支管理,以合理组织收入,节约费用支出,少投入多产出,增加财富收益。
会计人员应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要不算死账,算活账;既要合“理”,也要合“法”, 在企业管理中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发挥其管理参谋作用。新形势下的会计人员不仅应是一个懂得会计核算的人,更重要的应是一个善于理财,善于管理的会计人员。
(三)使财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价值
有效的财务决策信息将全面的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这是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息息相关的。 因此财务信息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提高,更能左右企业经营决策的方向,从而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延续。
企业的财务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等多个方面,它是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
随着国内外经济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企业决策层也充分认识到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经营者必须要看得懂财务报表,必须要学一点财务知识,因此会计人员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会计人员可以更经常地接触到企业的经营预测和决策过程中。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将不仅需要为经营管理人提供预测和决策所用的信息,甚至还要代为作出经营决策和预测。因此,会计人员要丰富自身的业务水平,拓宽专业领域,比如引用“理财学”、“投资学”等内容,以适应企业决策和预测的需要。财务指标有很多,但只有那些能创造价值的指标,才是对企业管理确实有用的指标,而选择和利用这些指标也是新形势下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1.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1.1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被弱化
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导致辅导员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过于繁重。除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承担着学校多个行政部门牵头工作,只要涉及学生事务的工作都要由辅导员落实和解决,如学费催缴、奖助贷、学生征兵、宿舍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事务性工作俨然已成为辅导员的本职工作。辅导员带班的同时要把更多的工作时间放在学生请销假、考勤、安全、情绪、宿舍、学习、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无暇进行工作凝练,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困难。很多辅导员不能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大量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几乎全部时间和精力,在个人能力提升上存在困难[1]。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迫使其极少有充足的精力与时间进行细致的、深入的、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1.2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近年来,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历层次逐渐上升为研究生,综合素质有了一定提升。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思潮激荡、社会环境剧变,客观环境的日新月异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严重挑战,对其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高校辅导员的选聘标准之一即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是高校辅导员应当符合的首要条件。但就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部分辅导员仍存在个人思想政治素质有所欠缺的现象,如工作态度不端正,懒散、应付现象严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把辅导员工作当作“跳板”,忙于为过渡到其他工作做准备而忽视辅导员的本职工作;重安全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怎样都行;工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等。一些辅导员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了解,不能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善于处理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2]。知识结构亟需完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应该不断的补足“一桶水”,并且要常补常新,成为“长流水”。鲜明的职业定位、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要求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坚持用最新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素养及学历水平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知识结构仍不全面,如有些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有些缺乏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辅导员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素养,才能把握当下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心理素质有待加强。“白+黑”“5+2”每天24小时手机待机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强度给辅导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不比普通本科院校,他们学习积极性差,做事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特征迫使高职辅导员不仅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甚至要做“全职保姆”,掌握学生的考勤、卫生、安全、宿舍、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日常工作。尤其对辅导员心理素质有极大冲击的是心理问题学生和突发事件处理。对心理问题学生的重点关注、及时疏导和经常性关怀加之每一次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是对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严峻考验。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过硬才能正视工作压力,转压力为动力,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亟需提升。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面对新时代、新环境、新问题、新挑战,缺乏积极上进、勇于进取的意识,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学生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思想上放低自己对科研创新的要求,不能积极主动高效的投入到科研中;“保姆式”的工作模式,也使其很难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工作凝练和提升而形成科研成果。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亟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创新意识,掌握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理论,合理分配工作时间,积极投身科研,努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1.3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常见的困境
辅导员工作过渡性质较强。高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辅导员工作过渡性较强。职称晋升方面缺乏可靠支撑,参与职业培训的机会少,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琐碎繁杂,但责任重大、风险较高,工作压力较大,因此一些辅导员工作成就感不足,满意度不高,仅仅将辅导员工作看作“跳板”,积极要求转岗,不能专心从事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不健全。一套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能够激发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激励辅导员工作创新,帮助辅导员指明努力的方向,对辅导员的成长十分重要。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有一套量化考核制度,分别从个人综合表现、班级管理成绩、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但是就目前来看每学年一次的考核犹如形同虚设,优秀者荣获荣誉证书,合格者继续努力,不合格者寥寥无几,导致很多辅导员工作只求安稳,不求创新与上进,更不用说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考核机制的激励效果甚微[3]。
2.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的途径
2.1辅导员自身努力方面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因此提升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必须从辅导员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从思想上,坚定政治立场,重视辅导员职责,端正学习和工作态度,放平心态,面对诱惑不动摇,自觉抵制错误理论,用自身坚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影响身边的学生。在学习上,坚持终身学习意识,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积极主动学习最新的科学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素养,创新工作理念,让自己拥有“一泉活水”。在心理上,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积极探讨各种方法和途径排解工作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范文4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以就业为导向,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得到强化,毕业生就业出现了良好的状况。然而,一味重视就业,忽视人文教育导致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整体滑坡,择业能力低下等问题。文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精英培养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就业导向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组织教学,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在当前就是要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到校不久就基本落实就业去向,具备行业要求必须的职业技能和资格证书。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学校的布局、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等都与就业状况紧密挂钩,就业率的高低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就业状况与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
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许多高职院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纷纷走向市场,争取订单,加大学生技能培养训练的力度。近几年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不太景气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风景这边独好”,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然而,透过良好的就业状况、较高的就业率表象,人们注意到掩藏着的一个十分令人忧虑的问题:毕业生人文素质整体滑坡。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具备的仅仅是一技之长,视野狭窄,自学能力差,兴趣、情感、意志等非认知因素欠缺,缺乏社会责任感,是非观念模糊,面对多元文化选择,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和抉择承担力等等。许多用人单位也反映现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协作意识不强,组织管理知识贫乏,适应能力差,人文精神欠缺,一些在流水线上从事操作工作的毕业生两三年后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在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乃至学校领导者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技术应用的浅层意义上,眼睛只盯着就业,学生招进来,教给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能够顺利就业就完事。学生在校短短的三年时间绝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技能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最近教育部要求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由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并且要保证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培养时间缩短了,更加强化了技能培养的目标,问题还会更加严重。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为终极目标本没有错,问题在于其功能是否仅仅局限于职业培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仅仅造就一件实用的工具,忽视人文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是短期行为,是极为有害的。我们的时代要求每个劳动者,不管是从事管理工作的,还是技术工人都要迅速有效地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造知识,要求劳动者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积极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这些能力的获得仅靠专业教育是无法办到的。况且一门专业课程即使精通了也不可能让人一劳永逸,它避免不了若干年甚至几年后被更新被淘汰的命运。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某一职业的应用型人才,更主要在于培养从事职业的文化素质,学校具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在职业以外保持对社会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它的职业才有真正的意义,才对社会进步发生作用。杨叔子认为人文教育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树立对祖国、对民族的责任感。它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弱,社会的进退。同时,人文教育还关系到一个人人格的高低,涵养的深浅,思维的智愚,事业的成败。一个人无才,寡用;无德,少善;然而富才无德,是灾难;只有富才厚德,才是万幸。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是立事之基,少一样都不行。
因此,高职院校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所,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让学生在掌握过硬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自信自强的生活理念,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断探求新知的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一是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砒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校园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价值体系、教育观念、精神氛围等。可以通过广泛开设人文课程,促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举办人文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范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幸福感 影响因素
一、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所谓幸福感(Well-Being),是指个体内部的一种美好的感受和体验,是个体自身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中内心所体验到的一种满足。而职业幸福感,就是指个体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过程中,“感受到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持续的快乐体验。”[1]这种职业幸福主要包括包括“情感、动机、行为、认知和身心幸福”五个方面。[2]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就是辅导员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体验到辅导员职业的内在快乐和幸福,从本质上来看,就是辅导员自我价值的全面实现。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1.工作压力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学生事务的管理等,工作时间较长,有时甚至周末都要加班;工作的对象数量较大,有的院系只有一个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很难控制在教育部规定的1:200之内,学生往往有几百人之多;处理的事情琐碎且压力大,包括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下派的任务,教学的服务工作以及常规的学生管理和考评等等。这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久而久之势必会使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感,从而影响到其职业幸福感。
2.福利待遇
Bradburn(1969)的相关研究表明:收入的高低与个人的情感体验即幸福感呈正相关。而与高校任课教师相比,高校辅导员的收入往往要比专职教师低;而由于高校辅导员大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老师,在住房等方面面临的压力也比较大,这些方面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3.职业认同度
首先,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度较低。辅导员虽然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地位还没有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以至于许多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大都首选做一名专职教师而非辅导员。
另外,高校教师和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度也偏低。由于高校辅导员不参与讲课与科研工作,再加上辅导员大都比较年轻,因此在学校里的地位比专职教师要低。此外,不少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辅导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只能参与一些琐碎的日常管理事务。辅导员职业的低认同度会影响到辅导员个体成就感的获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影响到其职业幸福感。
4.发展前景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主要有将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晋升和转岗三个方面。而据何海燕对重庆市11名高校辅导员的深度访谈显示,11名被访者都不希望将辅导员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3]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仍然没有出台,也令不少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不安;另外,高校辅导员的升职机会跟升职空间也比较小,转岗的难度也比较大,不少学校还对转岗的年限有严格的要求。这样,就造成高校辅导员感到自身的发展前景不明朗,发展的前途有限,这势必也会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降低。
5.人际关系
心理学主张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幸福感的社会支持因素,认为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会有较高的职业幸福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高校辅导员也不例外,人际关系对辅导员的职业感受、工作积极性与状态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工作中产生的压力起到舒缓的作用,在良好的的人际氛围下,辅导员与其他同事之间的人际信任度较高,也就容易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相关心的集体,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较高的职业幸福感。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廖深基在他的调查中提到:“当前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4]因此,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也是十分必要的,提升的策略主要包括:
1.学校要给辅导员“松绑”、“减负”
目前不少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会面临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以及生存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工作上的任务繁琐又量大,学校行政方面的很多事情都由辅导员来负责,以致很多辅导员周末甚至都没有时间陪家人,甚至出现家庭不和。因此,学校要充分尊重和关心辅导员,行政管理部门应尽量给辅导员“松绑”并减压,例如增配辅导员的名额,以分担辅导员的工作量等。
2.社会要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高辅导员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高,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改善,由于辅导员一般没有课时费,其工资水平相比专职教师要低不少,导致高校辅导员的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社会地位方面,辅导员的地位也要比专职教师要低。因此,从社会的方面来说,需要切实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增强各方面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适当增加高校辅导员的福利待遇,以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3.高校要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职业规划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大都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要应对经济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对自己也有着巨大的发展要求,需要资源和机会。而据何海燕对高校辅导员进行的深度访谈显示,目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明确;升职的机会少,空间狭小,且升职前景无吸引力;转岗的难度较大,[5]造成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感到不乐观。因此,各地高校应当给予辅导员充分的关注和支持,“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6]从而提高其职业幸福感。
4.辅导员自身要增强沟通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因此,要想有效地缓解辅导员职业带来的压力,辅导员们应该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也正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沟通能力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而沟通不畅往往会使辅导员与领导、同事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产生各种摩擦,造成工作中的矛盾和误解,也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便。而辅导员在工作当中更是离不开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辅导员更要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谐与他人相处,以便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普布次仁.略谈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促进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11(18)
[2] Joan E.van Horn,Toon W.Taris,Wilmar B.Schaufeli and Paul.J.G.Schreurs.The structure of occupational well―being:A study among Dutch teachers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4,(77)
[3] [5]何海燕.影响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1(10)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桥专业;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方法
中图分类号:G7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设施建设也正在步入飞速发展阶段,工程多、任务重是现在交通设施建设的特点,需要大量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术人才,充实到我国交通设施建设中,为我国的交通事业输送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1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意义
职业人在工作岗位中,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既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要有较高的职业基本素养。职业技能是职业人立足之本,只有拥有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职业基本素养是步入工作岗位的职业人在工作中,了解社会与适应工作环境能力的综合体现,包含职业人的个性、人生观、应变能力、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核心内容体现在十个要素,分别为勤奋、务实、协作、诚信、积极、表达、坚持、学习、创新、自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评价,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快速地融入工作环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工作岗位中适应能力和对社会了解并融入社会能力的综合素质体现,主要变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等方面。
2.1 道桥建设者的职业素质
目前,我国正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工程任务重,时间紧张,道桥建设者一般工作在野外,工作环境艰苦,同时由于工程要求质量高,这些都需要道桥建设者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包括必备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要具有高度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熟知施工岗位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吃苦耐劳、敢于奉献的精神。
2.2 道桥建设者的专业定位
随着公路及城市道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将需求大量从事工程测量、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程试验、工程核算、工程管理等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道桥建设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熟练掌握道桥工程技术理论知识,能够完成道桥工程的各类工作,具备从事一线道桥建设与管理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
2.3 道桥施工的艰苦工作环境
虽然现在的施工机械自动化程度很高,但是,道桥工程的施工地点一般都在野外,工作条件很艰苦。建设者一方面要克服工程方面地上、地下的复杂施工环境,一方面要克服艰苦的生活环境,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相对于其它行业,道桥施工是恨艰苦的,同时要随着工程的进展不断专场,因此,要立志干好道桥专业就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战胜艰苦的工作环境。
3 道桥行业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
在职业素养教育中,要把道路桥梁施工现场各个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设为在校技能训练项目,并对施工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工程测量技能、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检测技术、CAD制图软件操作技能等作为重点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在职业道德培养上,要从道桥建设行业介绍入手,让学生了解该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到投身道桥建设行业、实现自我价值是值得自豪的。在职业精神培养上,要把对本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工程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学生心中。”
4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
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精神培养和学习兴趣培养三个方面。道桥专业教师要按照道路桥梁工程各施工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教学安排设计主要的施工技能训练项目,带领并指导学生完成训练项目。必须进行的技能训练项目有:道路桥梁施工中的测量技术、道路桥梁建筑材料实验操作、CAD制图软件操作和道桥工程施工概预算软件操作等。
5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5.1 全过程评价: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每年或者每个学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都要做准确客观的评价,从专业技能、基本素养等各个方面全面、动态的评价。
5.2 核心重点评价: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一般有很多项目,教师在平时讲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几个核心重点来随时评价,比如说职业技能方面,包括专业课的理解能力,知识掌握情况,实习表现。基本素养方面,包括品德、团队精神、适应能力等核心方面进行动态评价。
5.3 评价具有可实施性:教师在制定评价体系时,一定要注意评价体系要具有可实施性,教师能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打分,同时又能真实客观的反应学生职业素养的真实状况。
5.4 评价具有反馈性:“制定评价体系要具有反馈性,每个学期或者每年评价完,能向学生及时的反馈相关信息,学生能够准确地明白自己欠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6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6.1 测评点的全方位性:评价要包括学生在校的所有日常行为,包括宿舍、教室、食堂、校园活动四个评价点测评;课堂表现环节,包括所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素养相关课程三个方面测评;实习训练环节,包括课程实训、工地实习、校园劳动、军训、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六个方面测评。
6.2 测评的全过程性: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职业素养评价,都需要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的评价,例如:这个学期的工地实习培训,从学生到工地、参与到工地的施工全过程、工地生活适应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紧急事务处理能力等各个详细方面都要评价。只有这样详尽的评价,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能力,才能使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达到“以评促养”的效果。
6.3 测评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每个测评点设优、良、中、及格、差五个核心指标,其目的在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便于测评主体对测评对象进行评价打分,把学生真实的一面测评出来。
6.4 测评主体的多元性。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不能仅是教师一个主体,而应包括班长、生活委员、宿舍长、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职业基本素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师傅、顶岗实习单位领导、班主任、军训教官、劳动管理员等多个评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表现。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道桥专业的教育重点应放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制定详尽的评价体系,全面提高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根据道桥专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努力地学习专业技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基本素质,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为具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交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沈斐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