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厂环境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厂环境治理范文1
关键词:环境工程 工业污水 治理 常见问题
引言
由于我国人口密度较大,水资源在人均分配过程中就显得十分紧张,在水资源的人均分配中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发展重点指向工业的发展,工业的正常运行同样需要大量水资源的供应,但是在工业运行产生的大量污水如果直接排放会给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当地人们长期喝被污染的水源就会提高很多疾病的发病率,因此治理环境工程工业污水必须立刻行动,全面展开污水合理处置工作。
一、对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水平较低
环境工程污水的治理环节十分重要,一旦治理不彻底就会加剧环境污染程度,但就目前我国在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工作中,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治理效果,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我国为了倡导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工作的推进,在很多地区都设立了相应的污水处理所,对工业密集的地区污水处理所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增,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方污水处理所在对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工作任务根本达不到预期目标,不仅在污水治理的方式上,还是在污水治理技术问题上都存在着较大问题。污水的治理工作只是表面行事,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治理效果,例如在地方的印刷厂生产的工业污水,他们对污水处理只是简单化处理,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仍然存在于工业污水中,在进行排放后对当地的土质以及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工业污水污染规模十分大
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给社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给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工业污染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就是工业污水,一旦处理不当就会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型城市的水资源中只有百分之十的水资源没有被污染,剩下的百分之九十的水资源被严重污染,可见当今时代我国水资源污染形势极为恶劣,已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在这个注重环保的时代,人们更加关注身体方面的健康问题,水作为我们每天必须摄取的物质,是每个人离不开的生命源泉。但是在水资源严重污染的背景之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在污水排放量和工业污水污染的规模看,和之前相比污染力度大幅度提升,给我国水资源的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局面。
3.在工业污水治理中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工业污水的治理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污水处理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污水处理质量的达标问题,但是很多工业根本不重视工业污水的处理工作,在国家政府的强制性要求下也只是进行简单的污水处理工作。因为要想工业污水治理的更加彻底,资金的投入力度就要加大,但是很多工业老板在对污水处理资金的投入力度上根本达不到投资目标。对于不同的工业生产,在对污水处理上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很多工业老板抓住国家污水管理制度的遗漏点,在污水处理技术要求不严格方面对污水进行处理工作,用简单的污水处理技术完成不可能达标的污水治理水平,是现在工业污水处理资金投入主要存在的问题。
4.对工业污水治理监管工作不到位
环境工程中对污水治理的监管工作是保证水资源避免污染的重要举措,对我国工业污水中的治理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在工业污水的监管的实际工作中,有关的工业污水监管的条例不完善以及相关的监管设备缺乏给监管工作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很多企业打着环保的理念而不进行实际操作,对污水的监管根本不去重视,对污水的处理工作只是进行表面工作,在现代工业污水的治理标准上并不去重视,工业污水的排放及处理仍然不顾及环境的保护问题,给工业区周边的环境污染程度在不断加深。
二、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1.对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工作构建完整的管理体系
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的治理工作上势在必行,因此就需要全面对工业污水治理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以提高污水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污水治理工作的管理w系制定方面,要结合不同工厂对水资源的污染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体系,在一些排放的工业污水污染程度较低的工厂,用简单的处理方法就能过滤出污水中有害的化学物质,针对工污水污染程度较高的工厂,要进行严格管理工作,对该工厂污水的处理方案通过相关的管理体系进行要求,对污水技术的采用要十分明确,并且对应用的相关技术的步骤合理化进行,同时要求工业污水治理的每个步骤进行要有严格的管理条例加以约束,可见构建完整的工业污水管理体系对环境工程的保护意义非凡。
2.强化相关管理部门对工业污水的监管力度
强化环境管理部门对工业污水的监管力度是建立在污水治理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监管工作。污水治理的监管工作进行之前要对负责管理的地区的污水处理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在明确好这一情况之后,要监督相关的工厂进行污水治理工作的进行,并且对污水治理技术进行专业性指导。在很多落后的偏远地区,工业污水治理意识较为浅薄,根本不了解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给环境带来的种种危害,因此要重视工业污水治理工作的大力宣传,深刻理解工业污水处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局面的形成。
3.结合新时代出现的工业污水运行模式进行针对性治理
新时代环境工程工作的进行较为困难,给很多监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阻碍和影响因素,所以根据当今时代社会工业污水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针对性治理,就要求运用新型工业污水运行模式进行解决。现在的很多企业工厂在面对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检查工作时,只是进行短时间的污水治理工作来应付一系列的检查,有些人甚至通过人脉关系应付行事,面对这些困扰问题,监管部门要面向市场化,可以聘请相关的人去监管工业污水治理工作,从而促使环境工程保护工作安定局面的形成。
三、结束语
环境工程工业污水作为新时代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不但要注重对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对工业污水治理的监管工作要同时进行,推动了我国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国伟.适用于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探讨[J]西南给排水,2010,32(5):13-17.
[2]王一竹,吕苏.浅谈环境保护下加强污水治理工程的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 (19):1891-1891.
[3]李东杰.探析环境保护下城市污水治理工程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0):2542- 2542.
工厂环境治理范文2
关键词:矿山环境不稳定斜坡分类及特征治理工程设计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 TD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沙厂铁矿区为北京市最大的铁矿床,已探明的工业储量约1.12亿吨。其位于密云县境内,密云水库南7.5 km处,是北京市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北京市平原区重要的水源地保护区。1985年由于国家鼓励矿产开采的政策,在沙厂铁矿区内的南部地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加入了开采的行列。出现了较多的地质环境问题,政府于2001年责令关闭该区的地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2007年,中央财政出资,对该区的地质环境影响较大的老崖口平台进行了治理。由于矿区为露天开采,治理区内形成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不稳定斜坡。本次主要针对不稳定斜坡和区内的生态植被破坏区进行综合治理。
1 地质环境现状
本区治理区主要位于沙厂铁矿区开采场的南侧观礼台一带,此处为以前开采遗留的一开采场,区内分布多条开采陡壁,形成大量的孤包、危岩,区内治理面积为0.03km2。
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为,植被破坏、地形地貌破坏、尤其区内不稳定斜坡易形成地质灾害隐患,为本区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
区内由于矿山开采,形成了大量的次生陡坡,在区内随处可见。区内次生陡坡共长为1352米,其斜坡面积为8829.2平方米。调查区内共有次生陡坡为22处,其坡角一般较陡为70o―90o。
2 不稳定斜坡的分类及特征
由于矿山开采区内形成了大量的次生陡坡,且其坡角较陡,岩体呈层状―碎裂和碎裂结构,可判断为不稳定斜坡。其分类及特征如下:
2.1不稳定斜坡分类
根据实地调查,此处不稳定斜坡均为岩石类斜坡,主要岩性为密云群沙厂组变质岩系的片麻岩组。
2.2不稳定斜坡特征
(1)岩体的结构特征
岩体的结构是指由岩体中被各种不连续面分割的岩石块大小,排列组合形成和相互结合程度所决定的岩体特征,各种地质不连续面称为结构面,而被结构面分割的块体称为结构体。岩体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它是决定岩体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岩体工程治理评价和边坡破坏模式分析的依据。
①结构面
按其成因类型,分为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
Ⅰ原生结构面
原生结构面主要表现为岩性分界面和变质结构面。
区内不同岩性分界面,主要为岩脉与围岩多顺层接触,接触面片理化增强,且易风化,较原岩强度有所降低,常形成软弱结构面。
变质结构面主要表现为片麻理及片理,一般连续性较好,多呈波状起伏,局部片理化结合程度差,属软弱结构面。
原生结构面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受构造运动影响,如挤压、混合岩化、蚀变等,皆失去了原生结构面其本身良好的结合度,另外在边坡地带,受人为开采影响,原生结构面也往往由闭合转为张开。
Ⅱ构造结构面
系指在构造运动中形成的结构面,如断层、节理等。
区内向斜是构造运动的产物,向斜及次级背斜轴向近南北走向,在转折端北段又有右旋迹象,向斜向南倾斜,北部紧密倒转,南部开阔。向斜构造对结构面密度和均匀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本区构造结构面相对密度较小,原生结构明显。
区内各级构造结构面大多受向斜构造制约呈“米”字型展布,其余受区域断裂控制,是区域断裂的结构面。
节理通常是区内构造的最次一级产物,在断层出露部位,产出密度较大,因此节理发育见有不均匀性。一般成组发育于各岩组中,以剪为主,面平直,属刚性结构面。区内主要发育为6组,J1(120/73)、J2(43/69)、J3(170/73)、J4(270/63)、J5(315/29)、J6(93/43)。
Ⅲ 次生结构面
指在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类构造面,主要由风化作用,爆破及荷等产生的裂隙,其特点多呈无序状,不连续,不均匀,风化裂隙仅在地表及风化带次内密集发育,爆破形成的张裂隙仅在开挖形成的。区内一定范围存在;荷裂隙是因边坡开挖坡体重力变化,在地表或平台形成迫于平行排列的张裂缝。次生结构面在本区内广泛分布。
② 结构面规模
结构面规模不同,对岩体稳定性影响程度也不同,大的结构面可以在一定区段内隔离岩体或构成滑面,小的结构面延展规模较小,且不连续,往往在岩体中形成“岩桥”,降低岩体的完整性,削弱岩体强度。本区内结构面为较小结构面,走向长小于30米,降低区内岩体完整性,削弱岩体强度,对局部边坡形成破坏。
③ 岩体结构类型
岩体结构一般可分为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四大类。调查本区岩体结构主要为层状-碎裂结构。其片麻理发育,受构造挤压作用岩体破碎。
(2)斜坡自然破坏形式
根据实地调查,在各陡壁底部均可见有碎块,塌落岩块,由于本区岩体为碎裂结构,坦荡岩坡粒径一般较小,粒径一般为0.02~0.05m,而且现在陡壁坡角较大。在外力作用下,碎块会顺着斜坡向下翻滚,最后堆落在坡脚,当其规模较大时形成崩塌。因此斜坡自然破坏的形式为崩塌。调查本区已有崩塌量约有1000立方米,区内各斜坡潜伏危岩体量约为15000m3。
(3)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对区内不稳定斜坡进行判别。
①斜坡岩石性质
斜坡岩性主要为变质岩系的片麻岩,其属硬质岩,其抗压,抗压性较强。因其变质矿物组合及含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类型的片麻岩,其力学性质略有差异,但由于各类片麻岩成因类型一致, 岩土工程程度相近。
②岩层结构及构造
实地调查,区内主要发育节理为J1(120/73)、J2(43/69)、J3(170/73)、J4(270/63)、J5(315/29)、J6(93/43),岩体结构受构造影响基本呈层状和碎裂结构。但其结构面规模较小,且不连续,局部可见形成“岩桥”降低岩体的完整体,在区内斜坡面均可见。
区内构造运动较为复杂,主要发育有断裂构造,但对区内斜坡的影响不大,经调查未发现大规模的断层及构造形成的软弱面,只在局部可见断层形成的破碎带。
③水动力条件对斜坡的影响
由于治理区位于区内地势较高处,除大气降雨外,不受其水体(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较小,所以不动力条件对构区斜坡的影响较小,可不考虑。
④风化作用
实地调查,区内风化带深度40-70m,局部达90m以上,风化带内岩全完整性差,尤其是近于地表岩体强风化,局部完全风化,多呈张性,内充填砂土,在外力作用下易破坏、滑坍。
(4)稳定性因素的分析
由以上的斜坡分布及其特征可见,区内斜坡,主要受构造影响,岩体构造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较发育,主要为裂隙发育,多呈无序状,不连续,不均匀性。形成结构面的规模较小,局部形成“岩桥”降低了岩体的完整性,对局部边坡形成破坏。区内岩体的结构主要为层状-碎裂结构,坍落的岩体主要以小粒径岩块为主。调查区内未见大规模的软弱面,只在局部有构造破碎发育,对边坡有一定的影响。
区内岩体的风化作用和开采矿山时爆破等外力作用下,使岩体形成张裂隙,也降低了岩体的硬度。水力作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不大。
由上可知,区内边坡不存在大规模的崩塌,主要以局部岩块崩塌为主。
2.3地质灾害分类
根据区内崩塌的规模将本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Ⅲ类,崩塌区内落石方量小于500m3,破坏力小,且易于处理。
2.4治理措施
根据对治理区内不稳定斜坡的类型特征,采用治理方法主要是减缓坡角,或降低开采台阶高度,增加坡体的稳定性。
3 治理方法选择与工程设计
3.1治理工程总体构思
对区内不稳定斜坡进行削坡,清除危石,降低最终边坡角,使不稳定斜坡至稳定状态。清理的废石填充采坑,渣土利用覆土种植植被。基岩采用边坡生态植被恢复技术,不仅巩固边坡而且美化环境。
3.2治理工程设计
针对沙厂铁矿的地质环境问题,本次工程主要采用削坡和植被种植等工程。
3.2.1削坡工程
由于区内岩体总体较稳定,除部分构造密集发育区设计削坡坡角为40º―50º外,一般坡角为60º。
3.2.2生态植被恢复
对边坡小于25º的斜坡和平台,采用恢复林地的土地平整标准,覆土厚度为自然沉实土壤60cm以上,且地表坡度与原状相差不得超过±5º,利于其上进行景观植被种植。
对边坡大于25º的斜坡,根据形成陡坡的特点,对不同坡度、坡面稳定程度、坡面现有植被状况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实施分区防治实现生态修复。结合区内国家级矿山主题公园的建设,本区边坡生态修复种植植被技术主要采用以下模式:
模式一:
主要包括开采坑内近乎垂直和反坡部位且分风化不严重的坡面。利用局部坑洼或人工手段形成种植穴,在种植穴内栽植爬山虎等攀缘植物实施垂直绿化。
模式一:种植穴+攀缘植物容器苗垂直绿化
施工部位 高陡边坡
绿化方法 栽植容器苗
基盘修整
利用岩面局部坑洼选择性的浆砌种植槽,栽植藤本、攀援植物
辅助材料 水泥砂浆
使用植物 中国地锦、美国地锦、连翘、迎春
备注
模式二:
主要包括坡度较陡、岩面风化程度较重、裂隙丰富的坡面。在保证施工稳定的基础上,采用简易客土喷播结合植苗绿化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
模式二:简易植被恢复基材喷附+植苗绿化
施工部位 风化严重、裂隙丰富或坡面较缓
绿化方法 喷播和栽植苗
基盘修整
先将绿化基盘做成做成浆状,然后用泵喷出,使基盘快速稳定
辅助材料 保水剂、黏合剂、土壤改良剂、缓效肥
使用植物 荆条、紫穗槐、酸枣、黄栌、红叶椿、珍珠梅、丁香、高羊茅、沙打旺、波斯菊、二月蓝、鸢尾、沙地柏、红瑞木、棣棠
备注
模式三:
主要包括60度左右坡度,岩面风化程度较轻的坡面。采用锚杆固定+挂两层双向格栅+客土喷播+生态植被毯的方式实施植被恢复。
模式三:挂双向格栅+植被恢复基材喷附+生态植被毯
施工部位 坡度60°左右的岩石坡面
绿化方法 喷播植物种子
基盘修整 在铺设的格栅网上喷射植被恢复基材
然后喷播种子,覆植被毯
辅助材料 格栅网、锚杆、钎子、土壤稳定剂、保水剂、黏合剂、土壤改良剂、缓效肥
使用植物 苇状羊茅、高羊茅、胡枝子、荆条、柠条、紫穗槐、柠条、珍珠梅、波斯菊、杂草
备注
模式四:
主要包括60度以下,岩面表层风化堆积物较多的坡面。坡脚稳定+简易植被恢复基材喷附+挂单层双向格栅防护的方式实施植被恢复。
模式四:简易植被恢复基材喷附
施工部位 坡度较缓表层风化堆积物多的坡面
绿化方法 喷播种子
基盘修整 先将绿化基盘做成做成浆状,然后用泵喷出,使基盘快速稳定
辅助材料 保水剂、黏合剂、土壤改良剂、缓效肥
使用植物 苇状羊茅、高羊茅、胡枝子、荆条、波斯菊、杂草、鸢尾、萱草
备 注
模式五:
主要包括帮坡平台。包括有风化堆积物和无风化堆积物的两种。首先对平台外沿码放几层生态植被袋并用锚杆固定,植被袋的高度根据风化物或者客土层的厚度来定。对有风化堆积物的部分,采用生态灌浆的工艺增加保水防渗性、提供土壤肥力,对无风化堆积物的平台采取客土50厘米,然后在风化物和土层栽植灌木和乔木,再在表层喷附草种。
模式五:生态植被袋坡脚防护+客土植苗
施工部位 帮坡平台
施工方法 木本植苗+草本播种
基盘修整 在植被袋中填充基盘材料和客土,形成植物生长基盘
辅助材料 生态植被袋
使用植物 苇状羊茅、高羊茅、胡枝子、荆条、紫穗槐、柠条、波斯菊、酸枣、黄栌、沙地柏、红叶椿、油松、侧柏、珍珠梅、丁香、沙打旺、二月蓝、鸢尾、红瑞木、棣棠、沙棘
备注
通过以上技术方法对不稳定斜坡的治理和综合植被恢复,使区内实现近自然的生态植被恢复,矿区的生态环境与周边山体的原貌相和谐,在植被恢复实施效果稳定后治理区域范围内的植被覆盖率可达75%以上,并且在实现区内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实现美化,提高了矿区的景观价值。
4 结论与建议
本区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不稳定斜坡,由其类型和特征可知,区内的地质环境问题易于处理,但本区要建设国家级矿山主题公园,在治理地质灾害的同时区内生态植被的恢复和环境的美化成为本区治理的重点。该项目完成后,得到了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的表扬。结合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可以总结出如下的要点。
1)在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前一定要对区内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特征等)查清楚;
2)生态植被恢复是一个长期、系统得过程。在恢复过程中一定要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植被的种类选择要科学合理;
3)在进行治理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实地情况和发展规划选择治理方案。以治理为手段,使区内的环境(包括地质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密云县沙厂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北京市地质工程设计研究院2006.7
工厂环境治理范文3
【关键词】压力梯度长袜 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58-02
Prophylaxi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with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 for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 on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 Methods Eighty-nine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the operation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between March 2002 and January 2006. They were de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and observation,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 was used. The control group utilize physical method to prevent DVT; the observation group utilize physical method combined with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 to prevent DVT. Deep vein ultrasound imaging was performed on the 3rd-8th day postoperatively for detection of DVT.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VT was 33.33% in control group, 4.88% in observation group. Conclusion The utilize of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VT of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key words】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病人发生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积极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动脉栓塞,清除血栓,恢复下肢深静脉的血流通畅,保存静脉瓣膜功能,预防血栓复发是治疗DVT的理想目标[1]。
我院于2002年3月~2006年1月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共计89例,2002年3月~2004年9月开展该类手术48例,术后发生DVT者16例,发生率为33.33%,2004年9月开始应用压力梯度长袜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结果41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DVT,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2年3月~2006年1月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共计89例,男性51例,女性38例,年龄56~84岁,平均64.8岁。病因中股骨颈骨折3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6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3例。其中右侧47例,左侧42例。住院时间为18~72天,平均23.2天。所有患者均无静脉血栓形成的既往史。
1.2 方法
将2002年3月~2006年1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89例患者按照使用压力梯度长袜与否分为两组。对照组为2002年3月~2004年9月接受本手术的48例患者,在术后应用物理方法预防DVT,即让患者抬高下肢,尽早活动下肢,并对下肢进行定期的被动活动如按摩、挤捏等。观察组为2004年9月~2006年1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41例患者,除应用上述方法外,还使用压力梯度长袜预防DVT,具体方法为测量大腿根部周径(A) ,如A < 63. 5 cm 选腿长型弹力袜;然后测量小腿最粗部分周径(B),B< 30.5 cm 选小号,30.5cm
我们采用如下标准诊断DVT[2]: (1)静脉腔内见血栓回声;(2)探头加压静脉腔不可压闭或部分压闭;(3)彩色多普勒示静脉腔内缺乏彩色血流信号或出现充盈缺损;(4)脉冲多普勒示静脉腔内无血流或血流频谱不随呼吸而变化。
所有受检者取平卧位,下肢稍外展、外旋, 膝关节弯曲,从腹股沟韧带下方开始,取最佳位置找到髂股静脉,依次由下肢深静脉近端向远端追踪扫查,沿血管走行纵切和横切检查,心要时使用3.5MHz探头经腹扫查髂静脉及下腔静脉。观察静脉内径、管壁、管腔内回声、管腔的压闭性以及血栓位置、大小、范围、回声、有效腔径, 瓣膜启闭情况,然后观察血管腔内彩色血流充填,充盈缺损情况, 判断血流方向和侧支循环情况。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部位分为三型[3]: 血栓位于髂股静脉者为I型(中央型),血栓位于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者为Ⅱ型(周围型),两型兼有者为Ⅲ型(混合型)。
1.3 统计学处理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DVT发生率经卡方检验,P
附表
1.4 结果
在应用物理方法的对照组48例患者中,有16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3.33%,其中左侧13例,右侧3例;加用压力梯度长袜的观察组41例患者中,仅有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4.88%,左右侧各1例。
本组Ⅰ型患者1例,为左下肢;Ⅱ型患者共15例,其中左下肢12例,右下肢3例;Ⅲ型2例,左、右侧各1例。无肺栓塞及死亡发生。
2 讨论
西方国家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统计学资料多来源于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美国每年大约有200 万人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有60万人发生肺栓塞,其中6万人死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西方国家骨科和大手术患者、肿瘤和其他慢性病患者的主要合并症,被列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血管疾病。美国报道住院患者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约4.8/10000。国外的调查显示,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50% ,骨科尤其是髋关节和下肢手术为48%~54%。我国近年亦有上升趋势,吴新民[4]于2004年观察使用物理方法减少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连续观察了胸外科、泌尿外科及肝胆外科等患者240例,其中60例未用任何防治措施,术后3~8天经加压超声检查,有49.3%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于2005年观察了147例髋膝关节矫形和髋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2周使用超声检查发现62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42.2%。接受单侧肢体手术的142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2.3%,其中左侧深静脉血栓形成占33.3%,右侧深静脉血栓形成占43.3%,双侧出现深静脉血栓为23.4%,45%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出现在手术侧,31.7%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出现在非手术侧。
静脉粗大,压力低,流速慢,剪切应力低,不易导致血小板激活。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局部血流淤滞起着重要作用,血管损伤多为诱因。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主要为血小板参与下的凝血酶形成。1856年法国病理生理学家Virchow明确地指出血流缓慢、血管损伤和血液成分改变即出现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
手术操作和压迫,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骨水泥的热效应等都有可能引起血管损伤,特别是出现血管内皮损害[5]。血管壁损害后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在凝血酶作用下,产生血栓素A2,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血管收缩,促进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暴露的胶原可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破坏的血管壁还可释放组织凝血活酶,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红色血栓。同时由于应激作用,血中儿茶酚胺增加,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大手术后1~10天,约50%患者血小板数逐渐升高,可增至术前的2~4 倍,这些增加的血小板体积增大,黏附性和集聚性增高,释放反应增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增多。大手术后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蛋白质S和纤溶酶原的血浆浓度降低。这些因子缺乏的患者也是出现血栓栓塞的高危人群[6]。
手术创伤血管破损出血后,机体将动员一切凝血机制以阻止机体失血,导致血液成高凝状态。手术时病理组织和正常组织均可遭到侵袭,破坏的组织和渗出液是促凝活性很强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凝血活酶进入血流,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手术损伤血管内皮,使内皮下胶原和纤维暴露,可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形成红色血栓。全麻手术因应激反应强激活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激活物增加,手术期间血小板受到许多刺激(凝血酶、腺苷、肾上腺素和胶原等) 而发生集聚,组织损伤可以增加血小板的黏附性和集聚性,形成白色血栓[7]。
术前活动减少、麻醉及术中静止不动,术后制动和长期卧床等都使静脉血流明显减慢。腹部手术后腹胀、肠麻痹或半坐位,致使髂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围术期低血压、血黏度增高都导致下肢静脉血流减慢。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后,将改变血管内正常的层流状态,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特别是血小板更多地接近血管壁,如果血管内皮异常,就非常容易形成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8,9]包括年龄大于40岁、高脂血症、家族性高凝状态、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患有静脉曲张、曾经出现过深静脉血栓、病态肥胖、骨盆创伤、脊髓损伤、严重感染等。长时间的大手术,尤其是开胸、开腹、髋部和下肢骨折手术更容易出现围术期深静脉血栓。
静脉以上(含静脉) 深静脉血栓形成为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指股静脉、股深静脉和髂静脉血栓形成,静脉以下深静脉血栓形成为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腓静脉、腓肠肌深静脉、胫骨后静脉和踝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破碎、脱落可引起急性肺栓塞,大块血栓脱落可致患者立即死亡,反复小块脱落可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4]。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经过往往比较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本组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多有患肢肿胀不适感,下肢粗细不等,只有少数出现沿静脉血管的疼痛与压痛。因为观察、诊断、处理及时,无肺栓塞及死亡发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左侧发病率明显高于右侧,本组左、右侧之比为14:4,这是因为在解剖关系上,右髂总动脉在骶骨处跨越左髂总静脉,使左髂总静脉前方受到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后方受到腰骶部生理性前凸的挤压,使静脉回流受到影响而易导致血栓形成。
以往认为混合型是临床上最多见的类型,因为无论周围型或中央型,都位于下肢的一个节段, 都可通过顺行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本组中中央型患者1例,周围型患者15例,混合型2例,显然周围型较中央型、混合型多,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早期得以确诊并及时治疗的结果。
活动是预防DVT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卧床病人至少每2小时翻身1次,被动锻炼每4小时1次。手术病人,应向其解释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术后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并对下肢进行定期的被动活动如按摩、挤捏等。术后病人抬高双腿,可使股动脉平均最高血流增加,利于静脉回流,有效地预防DVT[10]。
压力梯度长袜是目前世界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产品,是使用特定材料特殊编制成的弹力袜,具有独特的最适合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压力模式,能有效加速下肢血液流动达138 % ,还能对静脉给予有效的压力支持,减少静脉瘀滞和增加回流,降低末端腓肠静脉血栓[11]。在本组研究中,使用压力梯度长袜的观察组其DVT发生率仅为4.88%,远较对照组的33.33%低。因此分级加压弹性长袜作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线措施。
3 小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它是骨科手术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或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对该类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术后严重观察,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降低了DVT的发生率,从而有利于患者躯体的康复,提高了其生活质量,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应用压力梯度长袜能够有效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 董国祥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0):1759-1760.
[2] 查长松, 赵玉华, 杜晓华, 等. 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9, 15 (3) : 165.
[3] 吴在德主编. 外科学[M]. 第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89
[4] 吴新民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J] 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22-26
[5] 徐刚,潘志军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J] 国际骨科学杂志,2006;27(1):43-46.
[6] 张华,孙晓华 骨科患者围术期肺血栓栓塞的处理[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4):319-320.
[7] Julio A. Chirinos, Gustavo A. Heresi, Hermes Velasquez, et al. Elevation of 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 Platelets, and Leukocyte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5; 45 (9): 1467-1471.
[8] Mary E. Keller, Michael H. Metzler, Jeffrey O. Phillips, et al. Evaluation of a disease management plan for prevention and diagnosis of thromboembolic disease in major trauma patients[J] Current Surgery, 2000;57(5):456-459.
[9] 王东,巩鹏,赵作伟等 普通外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4):42-43.
工厂环境治理范文4
[关键词] 抗血小板;脑血栓;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 R74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037-02
The influence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for cerebral thrombus patients
SUN Xuanlong REN Caixi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on n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for cerebral thrombus patient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six cases of cerebral thrombo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09 to May 2010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were anti-platelet therapy based on the ba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y neurological func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prognosis. Results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the improvement of daily living and prognosi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s Anti-platelet 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life skills, improve prognosis for the patient.
[Key words] Anti-platelet; Cerebral thrombus; Nerve func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脑血栓是一种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危害着我国国民的健康。早期、有效的治疗对改善脑血栓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的重要发病因素,破裂的斑块阻塞颈动脉,其中炎症反应和血小板的活化起到关键作用[1]。本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采用抗血小板治疗脑血栓患者7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6例脑血栓患者,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MRI证实,均符合1996中华神经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为首次发病或过去有脑梗死但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均无血小板治疗禁忌证,排除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等病史者,排除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排除近期手术、外伤、应激者及伴有心肌梗死者。男86例,女70例,年龄43~79岁,平均(54.2±4.1)岁,病程2~7 h。伴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乏力、偏瘫、活动不便。伴高血压30例,冠心病2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史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 > 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卧床休息、限盐,吸氧、强心,利尿,给予神经营养药物,视病情应用20%甘露醇GTT,剂量疗程根据病情酌情使用。并给予脑细胞活化剂,选择抗凝、降纤治疗,预防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胞二磷胆碱0.5 g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抗血小板治疗,给予阿司匹林(300 mg/d),氯吡格雷(50 mg/d)。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1)疗效:采用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其中包括进餐、洗澡、修饰(洗脸、刷牙、刮脸、梳头)、喘息、大便、小便、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走45 m及上下楼梯10个项目。(2)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患者入院24 h后、3个月及12个月后的预后。0分为完全无症状;1分为有症状,但无明显功能障碍;2分为轻度残疾;3分为中度残疾,能独立行走;4分为中重度残疾,生活需要他人帮助;5分为重度残疾,生活完全依赖于他人。良好:0~2分;预后不良:≥3分或死亡。mRs评分改善率=(入院时的mRs评分-12个月后的mRs评分)/入院时的mRs评分[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较
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
治疗组的mRs评分的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3 讨论
脑血栓应该早期、及时的治疗,这对于降低脑血栓的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血小板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相互作用是脑血栓形成的病理学基础[3-4],脑血栓形成初期血小板被激活,释放血栓素A2(TXA2),逐渐形成固体质块。阿司匹林是环氧化酶抑制剂(COX),是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唯一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抗血小板药物[5-6]。其主要通过是血小板环氧化酶乙酰化,抑制了环内过氧化物和TXA2,抑制血小板释放二磷酸腺苷 (ADP)和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及死亡的危险率,约为22%。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为噻吩吡啶类药物,是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以及血小板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且药物作用时间较长。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7],mRs评分的改善率均显著优于单纯的调脂治疗(P < 0.05)。
综上所述,血小板聚集在脑血栓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显著提高脑血栓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改善预后,降低预后不良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Han SW,Kim SH,Lee JY. A new subtype classific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based on treatment and etiologic mechanism[J]. Eur Neurol,2007,57(2):96-102.
[2] 赵文娟,安中平,王景华,等.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J]. 山东医药,2011,51(9):13-15.
[3] 章成国,张虹桥,谢坚,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2):832.
[4] 谷云,刘学成,杨文. 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5):640-643.
[5] Pinto A,Di Raimondo D. Tuttolomondo A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n ischemic stroke treatment[J]. Curr Top Med Chem,2009,9(14):129S-1316.
[6] 陈志坚. 脑血栓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体内炎症介质的改变[J].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849-1850.
工厂环境治理范文5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疏忽,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生活环境呈“脏、乱、差”的样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环境治理已经迫在眉睫。党的十报告提出要“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的与发展实践的重大创新。新的时期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变迁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对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环境的持续恶化制约农村社会的发展
近来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应用,给土壤及地下水资源带来极大的危害。由于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应用,中国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耕种能力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大。在农业耕种过程中大量的农药使用造成农作物药物残留问题,农产品质量下降。虽然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仍停留在传统阶段,生活垃圾随处倾倒,白色垃圾随处可见。很多地区的池塘都受到生活垃圾的污染,农村整体环境呈现“脏、乱、差”的景象。一些污染大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如造纸厂、化工厂等污染大的企业污水随意排放,对地上河流、地下水资源等造成极大危害。如一些化工厂急于追求经济利益,不顾环境危害,将污水直接排向地下,由于地下水的隐蔽性,一时难以发现,但是对农村整体地下水资源的危害确是毁灭性的,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重城市、轻农村的环境治理政策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缺位
由于农村地区幅员辽阔,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一直处于隐蔽状态,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一直对城市环境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态势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加之地方政府发展理念中的重经济因素的偏向,导致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农村是城市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输出地,消耗了农村大量环境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环境排放的废物远远大于农村,不断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城市并未向农村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支付治理补偿费。一些农村地区成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并未得到应有的补偿。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一些污染物排向农村却不包括在治理范围之列,并且对于农村小水体、水源地、耕地等治理和保护也未加考虑。作为环境治理的政策长期主要用来治理城市环境,对广大农村环境的治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三)缺乏农村环境治理的机制
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城市地区,对农村环境关注较少。在中国城市地区,基本上建立了完善的环境治理机制。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机构不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监督体制不完善。这源于多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以及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忽视。政府在农村环境领域的公共管理职能长期缺位,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环境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环境利益是一种公共利益,个人或企业不能代表公共利益,只能由公共的权力机关来代表公共利益。在环境治理的框架中,政府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共的利益,而且基本垄断了环境制度的供给,应当充分发挥公共管理职能,积极推动农村“环境良治”的实现。因此应发挥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政府的引领下,发挥群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
(四)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仍需提高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一直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环保的知识掌握不足、环保意识较弱。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大多关注自身经济条件的提高。对环境的重要性并未上升到重要地位,甚至一些居民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居民无关。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难以发挥环境治理的主体与监督作用,导致环境治理难以收到科学的反馈信息,环境治理效果较差。
三、对策分析
(一)以政府为主体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
随着经济发展造成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引领,生态文明观、环境公平观、环境正义、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环境保护新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应以政府为主体,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意识,强化环境观念。转变过去经济发展优先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的思想,树立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根本的理念,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基础上切实维护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益。
(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
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作为公共事务的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制定农村环境治理的目标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对环境治理的力度纳入政府考核的主要目标,同时在地方发展中坚持环境为本的发展策略。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农村居民及各级组织既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同时也应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让村民在环境治理中监督治理的效果,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行动中来。
(三)健全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
从目前来看,农村环境治理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但是总体来看,呈碎片化的状态。因此应从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逐步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 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是改善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环境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依据。为了适应农村环境保护的需要,尽快修改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环境权益诉求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健全和完善权利保障法律机制,使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各项环境权利,这是实现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和根本保证。在微观层面,对于农村环境治理应该以村委单位,建立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并有效落实制度。
四、结论与讨论
自然环境是农村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农村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已迫在眉睫。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方参与与监督的环境治理体制。从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逐步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发挥农村居民环境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环境权益诉求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李书舒,陈锐.农村环境治理关键问题分析.生态经济,2012,(6):186.
工厂环境治理范文6
1952年12月5日清晨,伦敦上空出现高压脊,近地气温发生反常降低,近地空气在低气压影响下形成冷气层,伦敦出现由地面向上,空气温度逐渐增加的逆温层现象,这使得伦敦城中的雾气不能逸散,不断增加。
伦敦上空烟雾弥漫,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在空气中久久不能散去。大量的有毒空气在伦敦城中聚合。伦敦居民取暖使用的烟煤含硫量更是高于工业用煤。粉尘中的三氧化铁、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加上大雾中的水汽最终形成了硫酸。腐蚀性的硫酸附着在烟尘上或凝聚在小水滴中进入人的呼吸系统。
在烟雾事件前一周,伦敦城共有2000多人死亡,这一数字基本与一般年份持平。但是随后一周,就有超过4000人死亡。而伦敦城的死亡率在雾霾事件第八和第九天达到顶峰,每天有超过900人死亡。
英国官方就伦敦雾霾事件给出的报告认为共有4000多人因为雾霾事件丧生。但是高于正常年份的死亡率直到圣诞节时才出现回落。这段时间内又有8000多人丧生。准确人数并无定论,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12000才是伦敦烟雾事件造成的实际丧生人数。
尽管政府认定死者只有老人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但是事实上,4000多名死者中只有三分之二是超过65岁的老人,45-64岁市民的死亡率是正常年份同期的三倍。此外,伦敦雾霾事件期间,婴儿的死亡率也是正常年份的两倍。
开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为大不列颠帝国带来了殖民地、原材料、世界霸权和无穷尽的财富。这一切都基于煤炭为蒸汽机提供的不竭动力。然而大量燃煤的背后则是日益加剧的空气污染。滚滚浓烟,成为了人们脑海中工业革命的象征。
伦敦城位于大不列颠岛东南侧的盆地之中,南北山岭环抱,泰晤士河自西向东奔流而过。温暖的大西洋水汽毫无阻碍的被吹进伦敦城,然后在盆地之中受冷凝结,形成漫天大雾,并且循环往复,久不消散。
伦敦城自罗马时代起就享有“雾都”美誉。而工业革命之后,这一美誉成为了对伦敦空气污染的最大讽刺。早在1813年就有了关于伦敦城烟雾缭绕的报道,而1873年,伦敦更是出现了首起有毒烟雾致人死亡的事件。
到20世纪初,伦敦已然变成了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由煤炭支撑的工业革命让伦敦城内遍布工厂,著名的伦敦东区位于伦敦东部港口附近,这里是传统工业区,服装、印刷、卷烟、制鞋、家具、食品等企业林立。整个伦敦城烟囱林立。
与工厂烟囱交相辉映的是传统守旧的英国人数百年不变的烧壁炉取暖习俗。伦敦城内无数的烟囱和壁炉消耗着无数烟煤,昼夜不停地向空中排放着大量烟雾。
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伦敦环境污染严重。楼房上积满烟垢,泰晤士河生物绝迹,河水恶臭。当时,连紧靠泰晤士河的议会大厦,夏天也不得不关紧窗户。
伦敦糟糕的空气甚至为自己赢得了“伦敦雾”这一专有名词。伦敦雾气之浓,又被称为“浓汤”,在文学家的笔下,伦敦更是充满了肮脏油腻的空气,和在这空气掩盖之下的无数丑恶。
残酷的现实将伦敦城驱赶到了改变的十字路口。然而伦敦城乃至整个英国早就开始了一场针对空气污染的大博弈。
治理博弈
伦敦独特的环境曾意外催生出了世界首个有关空气污染防治的法令。1306年夏天,伦敦空气中弥漫的因烧煤而产生的刺鼻味道让前来伦敦参加国会的英国贵族们感到心烦意乱。这些地位尊贵的人发起了一场示威,反对燃煤。在这种形势下,国王爱德华颁布了禁煤令,规定初次用煤的人将被给予重金罚款,再犯,则毁掉熔炉。
这个看起来有些荒诞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却有着无比强大的前瞻性。事实上,英国针对空气污染的治理确实并不算滞后。
1863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了首部《工业发展环境法》(也称《碱业法》)。在那之后,《碱业法》经过了多次修订,同时英国议会也多次颁布其他空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
但是英国的空气污染治理涉及多个政府机构,包括地方政府、中央的环境部(主要涉及碱业检查团)等。而在公共卫生和环境事务方面,英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有着巨大分歧。
地方当局一直是对个人和商业行为进行控制的倡导者,而中央政府则以保护个人自由为名阻止地方当局获得更多的管辖权。
中央机构和地方当局各管一面,一方权利的扩展意味着另一方权利的削弱,二者始终关心的是自己的权限,因而摩擦不断。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和1956年《清洁空气法》为解决中央和地方的掣肘提供了契机。二者的分工以技术难度为标准:碱业检查团控制注册工厂的排放物;而地方当局则控制其他非注册领域的排放物。
新的划分标准却在商业企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企业在自己的管理归属上与政府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大量的工业企业都希望自己的企业以注册工厂的方式纳入碱业检查团的管理中。
正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理念不同,才带来了企业这样一边倒的倾向性。因为企业有可能无法达到《清洁空气法》的要求,而纳入碱业检查团的管理,让他们有机会利用中央政府的态度,从而不完成法律要求,维护自己的利益。
尽管遭到了地方政府的强烈反对,但是在激烈的讨价还价之后,1958年的碱业条令还是大大增加了注册工厂的数量。这不仅强化了碱业检查团的权利,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央和地方在环境治理上的利益竞争。
与政府企业之间汹涌蓬勃的激烈交锋相比,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则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态度:他们既是空气污染最直接的受害者,同时也是环境治理的一大阻力。
以矿工为例,免费烟煤的大量分派一直是矿工薪金的一部分,一旦改用无烟煤,意味着矿工要多出一笔使用无烟煤的支出,因此矿工肯定不愿意使用无烟煤。
此外,改用无烟煤对于矿工来说不仅意味着与他们的收入直接挂钩,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造燃烧设备的成本。新的供暖设备改造并不由政府提供所有费用,地方政府和户主还要分担约3成的成本。尽管政府有着改造补贴,但是补贴不足甚至没有发放补贴也使得户主和使用者缺乏改造设备的利益动机。
更重要的是,空气治理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更是会深刻影响到煤炭工业的命运。因此煤炭工业发达地区的烟雾控制计划进展更加缓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环境问题也逐渐走出了各国孤立的传统概念。英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但是空气污染物却漂洋过海,危害了欧共体其他国家。例如,英国就被证实是20世纪50、6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酸雨的主要污染源。
而在一百多年空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英国一直没有具体的空气质量标准,这无疑与欧共体环境治理理念存在差异和冲突。这种差异和冲突也成为了推进英国空气污染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
错综复杂的利益之争直接影响了空气污染治理的效果。1956年、1957年和1962年,伦敦城又连续发生多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日益恶化的环境最终逼迫伦敦和整个英国开始做出改变。
结构调整
烟雾事件造成的恶果给全英国人敲响了最响亮的警钟。尽管存在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商业企业和与环境保护、普通民众与空气污染治理等种种矛盾冲突。英国最终还是踏上了空气污染治理的艰难过程。
20世纪60年代北海油气田发现,随后步入大规模开发阶段。清洁、廉价、高效、易得的天然气和石油迅速取代了煤炭在英国的地位。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能源结构开始发生巨大改变。
政府开始大规模改造伦敦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到1965年,由于天然气和燃油的应用,煤在燃料构成中的比例减少为27%(1980年进一步减少到5%,而且还仅限于远郊区工厂使用),电和清洁气体燃料占24.5%(至1980年提高到51%),油为43%(1980年为 41%)。
而现在,煤炭在英国早已不复当年“一家独大”的气势。煤炭消费量大幅度减少,油气比重上升。取暖和发电的燃煤机组逐渐在环保政策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下不断被淘汰。今天的英国,煤炭占到整个英国能源消费从巅峰期的超过60%下降到了不到20%。
应对雾霾,伦敦市也采取了最直接的办法:工厂外迁。英国是最早产生并实践卫星城概念的国家。早在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就在自己的书中提出了类似卫星城的概念。20世纪初,英国率先开始建设卫星城。
伦敦没有生硬的直接将工厂迁出伦敦市区的范围,而是为了配合工厂的外迁,建设了配套的生活基础设施,开始了卫星城的大规模建设。伦敦在40年代末建设的8座新城的基础上,于60年代末在城市以北地区又兴建了彼得伯勒,在西北地区兴建了米尔顿凯恩斯、北安普顿等3座新城。这3座新城距伦敦市中心的距离80至133公里不等。
自1967年起,伦敦市区工业用地开始减少,至1974年市区共迁出2.4万个劳动岗位,以后又迁出4.2万个。与此同时,新城企业却由原来的823家,增加到2558家,新城的人口总数也由原来的45万增至100多万。
现在的伦敦由中心的伦敦市,以及内伦敦和外伦敦共同组成。所有的工厂都已经迁离核心的伦敦市和周围的几个属于内伦敦的区域。那些空置下来的廉价厂房,吸引了许多落魄的艺术家们。臭名昭著的伦敦东区更是2012伦敦奥运会场馆建设的主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