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人文素质 内涵 秘书专业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人文素质教育植入高职秘书英语实践教学教育方法探究”(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项)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是1240460。

人文素质,广义上讲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狭义上讲是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良好的人文素质是文秘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主要表现为追求崇高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人格,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方面。

全球化对秘书的素质有了较高要求。现代秘书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其职业意识和知识素养,还应关注其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现代秘书工作已不满足于传统秘书的被动性、事务性、文牍性,其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协调、沟通能力也关乎秘书工作的成败。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是衡量能否承担工作的首要标准,而人文素质则决定能否把工作做得到位、恰当、有品位。秘书职业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要当好一个秘书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

一、文化素养

文化底蕴,是一个人深层次的文化素养,学识的总和。它深藏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虽不会全部表露于外,而别人却能从你的言行中感受到。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智慧、气度和胸怀,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行为方式。秘书代表组织的形象,其日常言行对领导、组织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要成为一个杂家,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除对专业知识熟悉外,还要掌握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等知识。此外,秘书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很重要。这样秘书才有可能综合分析归纳各种材料,将零散、未成型的构思清晰化,准确地判断是非,搞好对内对外大小事务。因此,秘书专业学生须具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

二、心理素质

人的心理是外部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支配着人的言谈举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秘书应具备的基本生存条件。

首先,要注重性格的培养。秘书在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应注意塑造自身的性格。以下几方面性格对于秘书做好日常工作尤为重要。

1坚韧的意志。秘书负责起草或保管各种机密文件,伴随领导左右,对其决策、行踪最为熟悉,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其重要性。有人不免想从秘书那里“探口风”,面对复杂的办公室环境,秘书必须以坚韧的意志抵抗各种诱惑,丝毫不能透露秘密事件及相关信息。

2稳定的情绪。秘书繁杂、琐碎的工作永无止境,疲惫不堪。在满足上级要求的同时,还要顾及群众的意见和与同事的相处,往往进退维谷,不能兼顾。这时需稳定情绪,冷静对待,妥善处理周围的人和事。

3豁达的胸怀。秘书是领导的左膀右臂,有责任以豁达的胸怀为领导分忧解难,不能乱发脾气,随意处置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同事。为了协调工作,秘书对上要忍,对下要容;忍则能抗压,容则能合众。

其次,要克服秘书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秘书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是自卑。秘书在单位处于从属地位,受上级领导支配。工作繁琐、辛苦,时常受人指责。情绪长期压抑,容易滋生自卑心理。此时应当明确,人人平等,大家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担当角色不同而已,并非地位卑微。这种认知,有助于消除自卑意识,保持健康心理。

2高傲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一些秘书恃“权”而傲,以领导自居,工作上擅自做主,。这万万要不得,它一旦滋生、蔓延,后果很严重,所做工作会毁于一旦。

3盲从心理。秘书的工作经常受领导支配,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易对领导一味顺从、赞同,毫无主见,起不到应有的辅助作用。秘书是领导的参谋,要摈弃盲从心理,敢于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创造性工作。

三、气质修养

气质一旦形成就呈稳定状态,包括喜怒哀乐情感的流露,人际交往,处事方式,都打上了个人印记。秘书代表着公司、部门的形象,一言一行都要谨小慎微、举止优雅、端庄大方,逐步树立个人“品牌”魅力。高职秘书专业的学生应十分重视自己的气质修养。

四、道德品质

优秀的道德品质是秘书最基本的人文素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应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道德品质。

首先要一身正气。秘书要对领导身边的人和事起到一杆秤的作用,公平公正地对待一切,时刻提高警惕,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其次要朴实。交际轻浮,夸夸其谈,是秘书的大忌。认真踏实、沉着稳重的工作态度,才能胜任秘书工作。要秉持朴实的工作作风,对上对下,与人为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邹厚荣.论秘书素质与修养[J].秘书之友,1992,(Z1)。

[2] 郎一轮.秘书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J].秘书,2004,(1)。

[3] 朱丹.浅议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J].绥化学院学报,2005(25)

On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ty Qua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Secretar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 内涵发展 高职学生 文化素质 培养对策

一、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大意义及影响

文化素质培养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阶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和深远影响。

1.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比其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重要,他们更需要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因此,加强对高职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是适应时展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是提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文化素质决定就业后的竞争力,高职学生应该通过文化知识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内化为自身能力,形成完整的人格素质,如坚韧的毅力,能勇于承担责任,不随意跳槽等高尚的道德修养等。加强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有利于提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高职文化素质培养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学生的文化素质上,高职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还存在一定差距,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加强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是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现状

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前提下,高职文化育人理念再次被提升到新高度。近些年虽然高职院校加强和重视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乐观。其主要现状如下:

1.生源质量不高,文化基础较薄弱。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招生人数的增加,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数线逐年下降。从2013年湖南省高职录取分数来看,文科录取线400分以上、理科300分以上的学校不足1/4,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可想而知,学生的文化基础自然较薄弱。

2.教育观念落后,顶层设计不合理。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升格而来的,在中专时代,他们采用的是大学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模式,只重视教学,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很少关注。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顶层设计”的层面――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文化素质教育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制度支持和环境优化,因此,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必然成效甚微。

三、内涵发展下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对策与思考

在高职内涵发展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将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相融合,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课上、课下、网上、网下四个体系为突破口,多方位、多层次加强文化素质培养,从而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文化素质培养创新机制。

1.在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中渗透文化素质培养,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课程设置的指导,一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学习中,结合本专业特点加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二是在实训实习中融入职业精神、职业意识、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的培养。这样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专业课程教学,挖掘其素质教育的鲜活内容,既教他做事,又教他做人。

2.将文化素质培养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有效结合学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特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校园文化活动是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媒介,提高校园文化育人的关键点就是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重新梳理整合,凝练办学特色,建立一整套体现专业特色、贴合行业特色、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系统,实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3.加强科学理性的文化素质培养,构建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第二课堂的目标及指导思想是融入社会,热爱自然,加强实践,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彰显个性。可以举办以拓展视野为目的的专题讲座及组织社会认识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学生社团进行假期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交际的能力。

4.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构筑特色校园网络文化育人体系。

21世纪,网络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用优秀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促进网络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建立电子书库,做好阅读导引,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阅读平台。通过网络新媒体,建设文化教育的新阵地。

总之,文化素质培养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地位。文化素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就一定能确保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内涵发展在新形势下取得更高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建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翟帆,鲁昕.职教要为国家产业体系建设培养技能人才[J].中国教育报,2011-03-31.

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3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缘起于企业管理,本意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研究作为一种独特视角和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笔者得到以下利益相关者模型。

在该模型中,衔接项目中的中职院校(专业)和高职院校(专业)是核心利益相关者。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并不是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的衔接,而是中职院校某专业与高职院校某专业间的衔接。比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参与的“3+2”中高职衔接项目,是与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相衔接的。

除了两个核心利益相关者,中高职衔接的利益相关者还应包括: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企业(用人单位)、接受培养学生和参与项目的中高职教师。这些主体对于中高职衔接的顺畅进行,都会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2.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顺畅衔接的内涵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顺畅衔接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管理制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评价模式。这五个方面顺畅衔接的具体要求,见表1。

3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顺畅衔接的主要因素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项目在上述管理制度、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评价机制这几个关键方面的衔接过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总体上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3.1外部因素

就外部因素而言,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主要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以及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两个因素的影响。

3.1.1政策措施

政策是中高职顺畅衔接的重要环境因素。虽然目前国家对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台了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但中高职衔接如何进行,仍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更详尽具体的实施措施。以江苏省为例,目前仍缺少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中高职衔接政策措施。中高职衔接中,主要依靠中职和高职双方院校的对接,在招生、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就业等方面,基于双方的专业发展现状、对中高职衔接的认识程度以及自身利益的分歧,难免存在不协调性。

3.1.2人才需求

中高职衔接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才培养的途径,其最终“产出”就是通过中职、高职两个阶段的衔接教育而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就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直接受到区域经济体系里物流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影响。江苏省及周边省市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多的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随着物流行业的转型发展,“小、散、弱”的物流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信息技术及自动化设备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中职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局限日益凸显,促使中职院校积极参与中高职衔接项目。同时在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高职院校也亟需寻求新的来源和人才培养方式。

3.2内部因素

院校内部主要存在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3.2.1硬件条件

硬件条件主要指中高职院校在中高职衔接专业上所具备的教学设施设备和实验实训设施。双方院校在中高职衔接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多少,对中高职衔接是否能顺畅进行会造成很大影响。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对于实训场室有较高要求,而衔接的中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情况不一,资金投入不同,很可能出现一方的实训硬件设施比另一方优越的情况。如果是中职院校较好,那么学生升入高职阶段学习后,难免会产生“失落”心理。反之,学生在中职阶段需要培养的基本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无法很好地获得,势必增加高职阶段教学的难度和工作量,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

3.2.2“软件,,条件

这里所说的“软件”条件主要指中高职衔接院校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在缺乏国家或地方具体的中高职衔接政策措施指导情况下,中高职衔接的开展主要依靠双方院校来进行。那么院校内部的管理水平、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教学和管理人员对这一过程的认识程度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长期以来由于归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同一区域内的中高职院校在管理制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各成体系,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势必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衔接的顺畅进行。而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和教师,对于中高职衔接是否有足够的认识,中高职专业教师之间是否互相了解、共同研究教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第一批“3+2”学生从中职升学之际,普通专业教师对于中职学生、对于中职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知之甚少,只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

4.结语

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有效途径;教育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42-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中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极其迫切的,只有具备技能和道德的双重优势,才能成为迎合市场和被市场接纳的新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职业素质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

在完善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下,进行积极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灌输,也是提高其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的教育内涵来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职业素质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职业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内容也是关键任务,职业道德教育是构成职业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涵。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在社会竞争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且妥善处理好与同事、上级甚至是整个团队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也是职业素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力求让学生在良好的知识熏陶下养成爱岗敬业、勤业求真的素养,这也正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转型。

(二)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

处于社会竞争当中,不免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影响,这就要求学生在就业和执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良好、有效的抗压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岗位工作,这也正是良好职业素养和完善人格的一种塑造过程。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对学生进行定期的、科学的、有效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与实践是极为必要的。

(三)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知识与技能的有效途径。高校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帮助学生优化今后职业生涯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当中,学生必须有足够健全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完善的社会实践能力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在这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有无也是至关重要的。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更加高效高质地完成自身的岗位工作,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收获了经济效益。

(四)职业素质教育中的社会责任感建立

在学生职业生涯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与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有关,更与学校时期所进行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教育有着紧密联系。社会责任感是基于职业道德而发展起来的个人素养问题,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执业过程中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形成积极的岗位工作意识。

二、提高职业素质教育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灌输时,应始终坚持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相联系,力求所教育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毕业之后的顺利就业或是所服务的岗位提供一定的支撑或是帮助,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职业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开设是极其重要且有必要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也是高校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关键问题。

首先,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灌输和道德修养提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有在学生全面素质整体提高的同时才能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置的规划时,必须从职业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水平,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科修养,根据具体的课程大纲要求,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体现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

其次,积极扩大和丰富学生的发展空间,追求学生的个性独立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特征,对于岗位知识的理解显然也是不尽相同的。学校可以在进行选修课的过程中,加大职业教学内容相关课程的开设,这样不仅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还能帮助学生寻求自身感兴趣的职业话题,从而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此外,对于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积极联系社会中相关的企业,帮助学生进行实地的培训与工作体验,让学生了解到岗位工作的真正内涵,增加岗位服务的意识。实践教学的意义也是极其重大的,将真实的岗位实践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当中,对于学生也是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这对教师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积极建立学生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和及时的从业登记也是帮助学校进行更好的职业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参考。谋求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前高职院校必须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学校本身而言,应积极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之上完善职业能力与职业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与高职院校自身的学校性质和培养目标也是紧密联系的。可见,高职院校中大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必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导向;评价指标体系;冰山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04-04

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为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因此,本文将以“职业素质”这一崭新视角为导向,从就业市场需求出发,探求与之相适应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构建科学的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

(一)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是能力本位教育目标提出的新任务

基于“职业素质”这一视角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更加符合职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在企业用人标准从技术向技能,进而向素质转向的同时,高职教育也从学科导向转向就业导向下综合能力本位的思想,在这个转向过程中,建立职业素质导向下的学生能力评价,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

(二)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是骨干院校提出的新规划

高职院校在国家级骨干院校建设方案及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指出“素质导向就业”、“高就业率目标下的学生高素质培养”等目标,在这些目标实现过程中,建立职业素质导向下的学生能力评价,是保证高职骨干院校建设方案得以实现的保障环节。

(三)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是社会对职业能力提出的新时代要求

经济发展带动了职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就业方式。职业结构的变化使得职业变换和岗位流动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流方式,这种流动不仅要求劳动者要有完成现有岗位任务的胜任力,还要有适应岗位迁移和就业方式不断变化的适应力,培养学生的以职业素质导向的综合能力,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职业结构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当前高职学生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

基于现有的学生能力评价理论研究成果和针对职业能力的市场需求探讨分析,发现传统的学生能力评价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在“职业素质”导向下的能力发展水平,由此导致评价的检查反馈、激励导向作用不明显,并容易得到错误的研究结论。其有待研究和改进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特色不明显

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企业实习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职学生不可偏废的“两条腿”,而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评价体系大多借鉴于普通本科院校,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应有的“重实践、重技能”的特点,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

(二)评价人员成分单一

传统评价中,评价人员大多只是授课教师,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而采用学校教师、班级同学、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等各利益相关方相结合的多渠道评价和数据采集,可以更多方位地掌握学生能力,促成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三)评价功能简单

传统的评价通过排名来确定奖励获得者,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团体内部争上游风气的形成,但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加剧两极分化,不易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而采用标准参照评价,将收集到的数据与能力标准相对照,对学生是否具备相应能力做出判断,而不仅仅是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排名。

(四)评价体系内涵贫乏

传统的评价往往体现为一种“终结性”评定,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评价,与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理念相悖,导致评价的监督导向功能产生了偏差。

三、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高职特色下的职业素质导向

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强调评价内容应以就业为导向,强调“重实践、重技能”的内涵,强调综合素质的多元化考量。不仅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相应知识、技能,还包括行业通用能力与就业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

(二)评价人员成分的多元化

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人员不仅有学校教师,还包括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这样多视角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真实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以学校课业测验成绩作为学生能力评价的根本,而形成性评价则以更广的视角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走出校门后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力。职业素质导向下的真实性评价作为两者的结合,不仅倡导从课业知识水平和实习实操成绩评定学生的能力,还要从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角度对高职学生的长远就业情况进行评价,培养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多维立体”的真实性评价。

(四)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随着劳动者就业方式的改变,人们不再从一而终地守在一个职业岗位上,那么也不能把高职教育当成一种现实的“校园式”终结教育,更多的还要培养学生在今后激烈的工作竞争中应具备的可持续就业发展能力,即对高职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发展性。

四、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及内涵

(一)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课题组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入手,调研发现,85%的企业担心的不是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而是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基本能力的不足。80%的成功应聘者受聘优势在于显示出来的综合素质、基本能力。企业在关注人才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基本能力。在调研就业市场的基础上,经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初步设计了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保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监控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彰显社会对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课题组将评价指标体系先后面向相关群体进行了两轮的走访加问卷形式的调查。

为保证问卷填写的质量和有效性,走访对象主要圈定在与高职学生培养和就业利益相关的人员,主要包括企事业用人单位领导及员工,高职院校教育科研工作者,高职学生及其家长等。首先,课题组成员向他们详细介绍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与内涵,了解并征求他们对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指导被调查者正确填写问卷。首轮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6份,对首轮走访问卷回收后进行了统计,保留了赞成比例75%以上的指标,去除了反对比例75%以上的指标,对于建议修改的指标进行了修改和调整。通过首轮调查问卷的结果反馈意见,对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并以此设计出第二轮调查问卷并向原被调查者发放,收回有效问卷141份。通过对次轮问卷的统计整理,保留了赞同率在80%以上的指标,去除了反对率在80%以上的指标,最终构建了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真实性高职学生评价倡导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因此,在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见表1),评价准则包括基础知识、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基础知识、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三者的内涵及关系如下:

1基础知识评价准则的内涵。知识一般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而对于思维科学知识,由于文科、工科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宜作为指标考量所有类别的学生,没有列入指标体系中。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主要分为三大类: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革的保障。

2职业能力评价准则的内涵。职业能力是个体顺利进行某种职业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具体的活动是分不开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职业能力的研究开始关注职业群的一般关键能力。因此,在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把职业能力分为三个互相支持的层次:特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特定职业能力是指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行业通用能力范围要宽于职业特定能力,是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者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的技能要求。职业核心能力是范围最宽、通用性最强的技能,是所有行业共有的、最基本的技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并且,行业通用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越强,表现出的特定行业能力就越强大。

借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博士提出的冰山模型,来对特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予以形象的阐释(见图1)。“特定职业能力”是水面上浮现的高职学生最直接、最外在技能的基准性表征,是指高职学生在所学专业下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行业通用能力”是水面下浅水区尚能容易观察到的不局限于本专业的各种能力表征,体现在高职学生将来能在本行业各岗位上胜任就业工作的通用能力和技能要求;而“职业核心能力”是深藏于深海区不易被观察到的鉴别性综合素质诉求,承载着整个能力体系,体现在高职学生毕业就业后适应各类职业发展的复合能力。环绕整座冰山的海水则可以理解为职场氛围与环境。海水和冰山相辅相成,互为影响,即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展示离不开良好的职场氛围,相对过小的企业的职场氛围不易培养高职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相对过大的企业的职场氛围也可能淹没学生的能力,不易展示他们的才能。

3综合素质评价准则的内涵。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职业环境影响与职业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职业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身体、做事、做人三个层次诠释综合素质评价准则,使该评价准则包括身心素质、从业素质和思想品质(见图2)。其中,身心素质处于层次的基层,代表微观、个体,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业素质处于层次的中层,代表中观、做事,包括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思想品质处于层次的最上层,代表宏观、做人,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法制纪律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

4基础知识、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评价准则的关系。基础知识、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三者的关系由图3的模型予以解析。第一,关于基础知识与职业能力,基础知识为职业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大量知识的占有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基础;相反,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能力的发展,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某种知识。第二,关于基础知识与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形成,不仅靠先天遗传获得,更重要的是靠“社会遗传”。通过教育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由自然的存在升华为历史文化的存在,才能具备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占有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第三,关于能力与素质,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由于职业能力是在活动中体现的,因此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外显形式;综合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

五、结束语

职业素质导向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改革了原有的学生能力评价方法,提供了学生能力评价的新思路,建立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能力的新要求的风向标,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协调发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引导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 16(1): 4-8.

[2]张翠英.能力本位高职学生质量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肖文芳.高职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6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172)

摘要:学生成功素质培养遵从了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符合高职院校办学规律。本文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高职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为背景,从理论上剖析了信息管理专业高职学生成功素质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阐述了信息管理专业在成功素质培养目标下的“双线并举”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多元化实践教学培养路线。从高职学生成功素质培养的角度全新审视了对高职学生的合理评价,以此推动高职学生以成功素质为导向的全面协调发展,并带动和深化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 :高职学生;成功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75-05

作者简介:谭旭(1981—),男,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高职教育和管理评价决策。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成功素质视角下的信管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3JK270);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专项研究项目“基于工程中心(工作室)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项目编号:JY2014A10)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归根结底,高职教育就是培养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开展高职学生成功素质培养教育是现代高职院校的强校之本。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市场需求旺盛。但鉴于该专业专业性强、学科跨度大、实操技能要求高,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推动学生成功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正确理解高职学生的成功素质内涵?如何从专业学科的角度践行对信息管理专业高职学生成功素质的塑造?如何以成功素质为基本导向合理正确评价高职学生?笔者拟以广东省高职教育重点建设专业——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成功素质培养探索实践为例予以浅析。

一、高职学生成功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率的需要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劳动人口的急剧增加,社会对就业者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单位所青睐的就业者应是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完备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身心素质的“成功人”。而高职教育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态势下,如何有效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自然成为了高职教育所关注的目标。由此,如何透彻解析高职学生“成功素质”内涵并推动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人才需求的衔接,是促进高职学生良好就业的关键因素。

(二)促进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到:“使每个人的才能均得到充分发挥既符合教育的人道主义使命,又能保证教育政策的公正公平。”所以,高职教育新的逻辑起点不应是培养留守于特定就业岗位的人才制造机器,而是要关注学生适应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才干,即高职学生未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成功素质”。因此,应根据行业、地区、专业的特色来提升高职学生的可持续成功发展能力,实现从“终结就业教育”到“终身成功教育”的转变。

(三)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凸显高职特色、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陈解放教授曾在《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建设》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加强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主线、校企合作是基础、工学结合是抓手、专业建设是平台、课程改革是关键。” 成功素质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强校之本,深刻反映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创新合作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高职学生教育的引导评价等多个方面。同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动态挖掘高职学生成功素质内涵,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是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高职学生成功素质的内涵理解

成功,最简单明晰的理解就是达成预期目标。由于社会群体和个体认知标准的不同,导致了对“成功”一词理解的差异。对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成功,通常可以理解为基于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合理地加以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预期目标。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乔治·库(George D Kuh)教授在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评价学生成功应涵盖以下七大方面因素:取得的学术成就,在受教育活动中的投入情况,对大学学习经历的满意度,能否学到想学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学业的持续性,是否达成教育目标以及大学毕业后的成就。可见,学生成功不仅体现在学生就学期间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方面的提升,还体现在学生毕业后就业和适应社会的情况。由此,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契合了我国现代高职教育面向就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知名教育家赵作斌校长提出,学生成功素质培养就是主张“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从这方面理解,学生的成功不仅体现于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学习成功,更多地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人生价值观和身心健康等非专业素质。

目前,社会普遍对高职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认为高职学生是高考的“失败者”,自制力、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较差,对其根本谈不上成功素质的培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 R J)就此指出,人们不应过于关注学生的传统智力测验,并认为这种测验方法较为片面,仅关注语言能力、数理逻辑推理能力等一般认知能力。他提出应从“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方面协调平衡地构建学生成功智力判定的新标准。由此,对学生成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高职学生成功素质的培养,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传统智力,而应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特长,创造更为宽容的差异化成功导向教育环境,使学生良性地融入专业学习中,最终收获属于每个个体的成功。

信息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招生生源存在分数跨度大、文理科学生兼招的特点,不能沿袭传统高职教育中“一刀切”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考虑以专业课程设置为改革起点,在统一的实施框架下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才差异化培养,让学生在差异化培养的路线下获取贴合自身实际的成功素质教育。信息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学科覆盖面大,实践教学作为高职学生成功素质培养极为重要的一环,应加强对信息管理专业高职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思维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该专业的高职学生能够基于信息化平台进行操作维护、二次开发或管理营销,并在就业导向下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特长诉求,构建完善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和岗位培训平台。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职业适应力等非专业成功素质,为高职学生面向就业岗位群,进而成为成功职业人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对高职学生的评价结构体系作出全新的审视,围绕高职学生的成功素质培育作出合理变革。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高职学生成功素质培养实践途径

(一)“双线并举”的差异化成功素质人才培养

我院信息管理专业开办以来始终坚持立足于深圳和珠三角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以培养具有成功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随着本专业招生规模和招生区域的不断扩大,生源情况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普高生和“三校生”并存、文科生和理科生兼招、入学分数跨度大等。因此,要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备成功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理念下,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推行“双线并举”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思路。

“双线并举”即在行业企业指导下,立足市场人才需求旺盛的“信息系统管理与应用”和“数据库运维与应用”两大就业岗位群,分别侧重管理应用技术培养和信息开发技术培养。在岗位群的定位下,根据人才需求调研,确定若干个热门就业岗位,解构各岗位的成功素质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素质能力,遵照“就业岗位成功素质课程体系”的统一框架来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见图1)。由此,实现本专业高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偏好选择培养路径,达到差异化的成功素质人才培养。本专业基于两大培养方向,根据各就业岗位的成功素质能力需求,构建了包括通识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及岗位证书课、顶岗实习在内的课程体系。

在基于统一框架的“双线并举”差异化培养路线下,学生能较早地定位自身的成功目标,并根据需要和兴趣主动学习知识和技能,改变被动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快速获得职业成功发展。在两大岗位群培养路线下,学生在就业时可根据各自培养路线下的多个实际岗位作出选择,并在岗位、企业、甚至行业间更换工作,避免职业发展空间狭窄、换岗后就业困难等问题,实现多种途径的成功。

(二)校企合作多元模式下的实践素质培养

根据斯滕伯格(Sternberg R J)的研究结果,实践性智力是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重要因素。而依据现代高职教育的宗旨和特点,实践教学环节和岗位培训直接决定了高职学生成功素质培养的质量。我院信息管理专业立足于就业市场,培养面向“信息系统管理与应用”和“数据库运维与应用”岗位群的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严抓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在“多元校企合作”模式下打造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培养路线。“多元校企合作”是指以学校为主体,通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了解产业前沿动态,并基于行业标准来制定本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规范;通过与著名跨国企业的合作开发建设工学结合课程,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认定;通过与全程深度合作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实践教学和案例资源库开发,建立企业工作室和实习就业基地;通过与专项合作企业合作开展顶岗实习和实训,使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如图2所示。

“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和岗位培训以校企合作共建实训项目资源库为纽带,重点抓好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四个环节,倾力培养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方面的成功素质。本专业通过与多元合作企业的合作,初步搭建了基本技能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工作室、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如图3所示。

基本技能训练以基本技能实训室为平台,在学生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学习阶段以小案例的形式边学边练;综合技能训练以综合技能实训室为平台,在学生的专业核心类课程学习阶段加入虚拟项目案例进行实践操作学习;生产性实训是以“校中企”形式的校内工作室为平台,在每个学期的实训月开展,通过虚拟环境让学生感知企业的工作环境,在真实的项目中进行锻炼与实操;校外顶岗实习是根据学生培养所面向的不同岗位群和各自的职业规划岗位,在十几家本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基地中进行双向选择,施行岗位培训和就业轮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面向特定岗位就业的成功素质。此外,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工作室”,引进企业一线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校内具有高级职称的各类研发项目主持人,积极吸引优质学生和有兴趣的学生进入工作室的相关团队进行课外实践和实验,孵化培育“科研兴趣小组”、“创业创新团队”、“技能竞赛团队”,为不同需求层次的高职学生打造多层面、差异化的实践性成功素质人才培养环境。

(三)成功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评价引导

为了更好地实施 “成功素质”导向下的高职学生人才培养,并积极引导本专业高职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成功定位,培养和完善自身的成功素质,探索如何合理确立评价本专业高职学生的“指挥棒”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对高职学生成功内涵的剖析,高职学生的成功不仅应体现于本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成功,更多地要体现于提升实操水平的实践学习的成功;不仅要强化高职学生以专业技能知识掌握和学习为核心的专业成功素质的培养,更要强化高职学生在健全人格和职业适应力等非专业成功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关注高职学生在校培养期间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成功,更要预判高职学生走出校门面对工作岗位时求职和未来“跨职能”择业创业的成功。依据对高职学生成功素质内涵的理解,高职学生的评价应涵盖专业知识技能评价、职业适应力评价和综合素质养成评价三大方面,如图4所示。

以信息管理专业为例,“专业知识技能”着重考察本专业高职学生在校内专业成功素质教育的成效,即在“双线并举”培养模式下,对不同学生在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实践技能方面的考察。在专业知识技能的评价考核过程中,遵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的特点,建立由本专业专职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的学生成绩过程性考核机制,校企共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进行评价。

“职业适应能力”侧重对本专业高职学生未来能成功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水平的鉴定。依据美国资深心理学家史蒂夫·尼兰(Steve Kneeland)博士关于职场成功者应具备的十二个基本素质条件的分析结论以及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关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估的文件标准,我们细分了基于职业通用能力(如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专业社会实践能力等)和职业核心能力(如人际沟通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的考量评价模块。职业通用能力将直接反映于本专业学生在培养岗位群的就业岗位上胜任就业工作的通用能力和技能要求,职业核心能力则反映了本专业学生就业后适应各种职业发展的核心能力要求。

“综合素质养成”强调评价本专业高职学生在素质层面上的非专业成功素养,是对未来在社会上持续性成功发展所要具备的相关素质的培养鉴定。包括对身心思想素质(如身心素质、政治素养、人生价值观等)和从业综合素养(如职业道德修养、从业综合素养等)的评判要求。

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高职学生成功素质培养实践效果

通过积极探索针对高职学生的“成功素质”培养思路和途径,并结合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才需求实际情况,我院信息管理专业初步实施了对本专业学生基于“成功素质”理念的创新性培养,并已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和社会评价。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在Oracle全球数据建模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内外知名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10余项。毕业就业方面,据2011—2012年统计数据,近两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3%,初次就业对口率达79%。2011届、2012届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显示,就业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优良评价率达90.6%,八成以上毕业生对自己工作感到满意,能顺利适应岗位更换和迁移,认可本专业的成功素质培养效果。毕业生薪酬方面,追踪调查数据显示,本专业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月薪达3 000元,优秀毕业生通过岗位提升最高薪酬达到年薪15万以上。

参考文献:

[1]Kuh George D,Jillian Kinzie. What Matters to Student Succes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 Washington,DC:National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Cooperative,2006.

[2]赵作斌.谈大学成功教育的理念和模式[J].文化学刊,2008(3):123-131.

[3]张曾乾,沈春英.高职生成功导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高维春,谭旭,黄双龙,罗美苑.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7):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