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治理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治理成果

环境治理成果范文1

1城市污水及治理的相关介绍

想要做好污水治理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城市污水,本文要介绍的主要有两种,主要是从污染源头来区分,一种是工业污水,一种是生活污水。顾名思义,工业污水是有工业生产导致的,比如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水中,就造成了河水的污染,而生活污水就是指由生活产生的水污染,比如人们在生活中排放家用洗碗洗衣服的水到自然河流中,也会造成水污染。针对城市污水的定义和分类,常用进行污水治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生物方法,这是最环保的一种,主要是通过生物作用净化水质,比如有些生物在水中能够消耗污染水源的有机物质,所以在水中多种植一些这样的生物就能够采用自然的方式净化污水。第二种是物理方法,通过水分的物理属性对污水进行处理,但是这种方法采用的比较少,因为他的局限性比较大,可适用的范围小。第三种是化学方法,在水中加入化学物质,使这些化学物质和水中原有的污染水源的化学物质产生反应,从而消解污染物。

2城市污水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上文也介绍了我们为什么要治理污水,因为水污染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不可不治理、不可不解决的阶段,所以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城市水污染。究竟如何做好城市水污染治理,首先要了解目前的水污染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什么程度,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目前的城市水污染存在哪些具体的问题。

2.1缺乏合理的规划。

这方面体现为两点,第一点是取法完善的污水回收设备,现在在城市中对污水的回收处理缺乏技术上的支持,这是在城市规划时就出现的漏洞,所以在之后的污水处理时就没有跟进措施,很难处理好。第二点是后期维护工作跟进不好。即使有的城市在初期的规划时设计了完善的城市排污管网,但是在后期的监督和维护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所以很多设施都是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2缺乏完善的污水处理体制。

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准备工作。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体系准备工作做得很差劲,在进行污水设施建设之前根本就没有做好相应的考察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形式主义,走过场,没有真正开展工作。二是缺乏市场规范。目前市场上对这方面工程的规范是很不合理的,和国际市场差距很大,很多污水处理设备没有统一的定价,甚至差距很大,市面上售卖相关设备的商家也不多,整体上没有形成竞争的机制和格局,所以想要在市场上进行比较和精挑细选不大现实。三是大众的观念还不能够跟上社会这样的进步,有很大一部分企业还不能够接受花大价钱接受这样的污水处理工程,因为它的投入产出回报率低,而且回报会比较久远,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回报,所以很多企业是不愿意对这样的工程进行投入的。这也是目前污水处理体制中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之一。

2.3投入不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相对于目前城市的污水量,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及现有的处理设施表现出严重不足的情况。就我国大部分城市而言,污水处理的投入基本依靠政府拨款和国际援助贷款。而这只能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经济实力使城市污水处理厂区和设备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此外,污水处理的达标率很低,很多时候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质量不合格。尤其是和国际上的标准相比,我们的标准本来就不高,然后执行起来就自己降低了标准,这样导致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和规定的标准相去甚远。

3城市环境治理中污水治理的一些措施

3.1加强整体规划,资源合理利用。

在规划污水治理时,要考虑到城市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各地的水体和环境特征,合理地规划污水处理厂的厂址选择、处理规模。同时做好污水输送管道及收集系统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合理安排施行过程。后期的维护也要做好,堵塞要及时疏通,破损地方及时补救。

3.2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首先在立法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争取可以有更多的法律规范污水治理工作,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有法可依;其次要严格执法,有了法律依据作为参考,在发现污水处理企业存在违法违规现象的情况时,执法部门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执法力度,绝不纵容;再次对于那些严重违反公众利益,严重破话水源环境的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只有用最严格的法律制裁,才能真正约束那些污染水源的不良企业,还公众一个干净的水环境。

3.3加强资金与人才的投入。

污水处理并不是一项无关紧要的工作,它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长远未来,所以对于这项工作一定要舍得投入,不要舍不得花钱,不仅要多花钱,还要千方百计的画好每一分钱,让所有的投入能够全部用在刀刃上。

结语

环境治理成果范文2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全过程

当前,随着污染减排、污染源普查、土壤调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专项等重点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和技术监督作用日益显现。作为环境监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是保证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前提。目前,环境监测质管工作中“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即片面重视实验室样品分析和数据的填报汇总,但在样品采集、保存运输、样品前处理、信息传输等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和有效的手段,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加强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有效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既是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环境管理能力的迫切需要。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现状

1.1地方环境监测部门对质量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地方环境监测站,特别是落后地区监测站条件很差,监测用房紧张,仪器设备落后且不配套,甚至有些常规仪器很难配全,在这种实验条件下很难做到监测信息的准确。

1.2环境监测配套制度滞后

虽然国家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管理程序、职责和主要内容做了规定,将质量管理工作引向制度化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当前环境监测技术突飞猛进,监测领域不断拓展,这使得现有的监测制度规章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导致质量管理制度落后。

1.3环境监测数据缺乏真实性

环境监测的数据和信息是否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政府环境决策的科学性, 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 但是,由于出于政绩考核、技术滞后、指标不明确等诸多原因,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高。

1.4监测机构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认识不高

有部分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的评审获证后,质量管理工作大为松懈,不似评审前认真对待,存在因循守旧、懒散,缺乏主动管理的自觉性,惰性严重,不能积极主动发现、解决质量问题。 有些工作人员、甚至高级管理层人员没有树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生命线”的质量意识,忽视监测质量管理,致使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持续改进和完善。

2 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

由于环境监测内部管理的规章和工作程序尚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在质量环节中仍有许多重要环节(如现场采样、数据综合分析、试剂和消耗材料及仪器设备的采购、后勤保障工作等)处在失控或不良控制状态,致使环境监测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加强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需从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加大质控工作力度等几方面入手,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1 树立“全员参与”理念

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涉及到监测机构的每个工作岗位,从采购到管理,从合同评审到现场采样,从实验室分析到数据综合评价。由于以往质量管理的局限性,往往只有实验室人员和质管人员的质量意识较强,其他岗位人员的意识则相对淡薄,这种局面如不改变,很难实现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要想做到“全员参与”,除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以外,关键是制定具体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运行程序,使每位员工清楚所在岗位的工作质量要求,做到“自我”实时质量控制。

2.2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以技术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的形式,对各个监测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因此,环境监测机构要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建立符合本单位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包括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原始记录、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报告编写等各个环节都要按技术文件规定要求开展工作,并实施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结合工作实际和质量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质量体系文件及时进行修订,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3 实施全过程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指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对监测计划、布点方案、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分析测定方法的选择、仪器的校准、试剂和标准物质的使用、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等每一步骤和每一环节进行质量管理。

2.3.1 优化布点质量保证

监测点位的设置应根据监测对象、污染物性质和具体条件,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进行,保证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2.3.2 采样过程质量保证

采样频次、时间和方法应根据监测对象和分析方法的要求,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执行,保证监测信息能准确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况、波动范围及变化规律。

2.3.3 分析测试质量保证

现场测试和样品的分析测试,应优先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方法;需要采用国际标准或其他国家的标准时,应进行等效性或适用性检验。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采用密码样、明码样、空白样、加标回收、平行样和人员方法比对等方式。

2.3.4 数据处理质量保证

监测数据的计算、检验、异常值剔除等应按国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监测分析质量保证手册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原始记录、监测报告记录应规范完整。数据传输应保证所有信息的一致性和复现性。

2.3.5 综合评价质量保证

监测数据和信息的评价及综合报告,应依照监测对象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标准或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和分析。

2.4 加大质控工作力度

为保证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质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质量手册开展全方位质控工作。制定质控实施计划,采取平行样、空白样、质控样、加标回收等质控措施,对监测工作实施质量控制。同时通过组织参加能力验证、协作定值等外部质控活动,主动发现、解决监测分析中存在或潜在的问题,促进监测人员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所有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规定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以确保现行有效。定期进行仪器的检定校准和期间核查、现场质量监督、新方法的开发、服务供应商的资质评定等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对原始记录、监测报告记录内容完整性、数据有效性的检查,强化日常质量监督管理,通过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研究、监测资质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比评审、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开展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需要。

环境治理成果范文3

一、职业经理人的概念

一般认为将经营管理工作作为长期职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并被企业聘为掌管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就是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其“职业”特征有四点,一是经理人职业化和岗位职业化是同一个取向;二是职业经理人一定是处于专业管理岗位上,不管是从事技术、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生产、项目管理还是其他经营管理,同时,在某些专业上接受过系统的知识培训,有较深的经验积累;三是有基本的信托责任意识和能力;四是能够通过市场正常流动。

二、我国煤炭企业职业经理人基本情况

在煤炭行业,企业通常都是以煤矿的形式存在,企业领导者就是矿长,国有煤矿企业的矿长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任命,新上任的矿长都要参加培训,培训合格,取得矿长资格证才能上岗。但这往往是任职后才去参加培训考试,是先上任后认证,是否具备煤矿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能力和素质,事后才能知晓。且此类培训考试以煤矿安全生产知识为主,不是按照职业经理人资质要求进行的,所以这种资格认定并不表明其具有职业经理人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现今煤炭企业特别是大中型煤炭企业,向多产业、多元化的经营方向发展,承担了更多的经济和社会责任,给煤炭企业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社会发展的需求,催生了煤炭企业职业经理人这一特殊的群体。

为适应煤炭工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尽快建立一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具有较高素质的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队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开始了实施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工作。2005年8月30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出了《关于开展“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工作的通知》和《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执业资格条件》(行业标准编号:MT/T1031―2006,国家备案号:18845―2006)。在上述通知和资格条件的基础上,今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又了《2008年全国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工作实施意见》,确定了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工作的组织机构,对申报程序,资格认证培训,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规范了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的认证工作。

三、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成长的必要环境

职业经理人的成长需要适合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我们把它划分为五大类:

一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它包括政府为鼓励引导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应用现代企业制度去经营管理时,积极引进和使用职业经理人而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

二是社会对职业经理人的认定和评判。它包括对职业经理人选的评判、资质的认定,分类等,职业经理人选的评判和认定是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职业经理人的资格条件是什么,职业经理人怎样认定,怎样科学设定职业经理人的认定方法和程序,如何科学地进行评判,如何进行专业分类等。

三是职业经理人人才市场的建立。市场是对人才合理配置的最好方式,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职业经理人人才市场,才能为人才流动搭建起平台。通过市场上的充分竞争,企业严格考察、筛选、得到聘用的人才,才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

四是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视和培训。职业经理人成长于企业之中,只有企业高度重视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并为其成长提供大量的培训条件和发展机会,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符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经理人。

五是政府和社会对职业经理人的考核评价及信誉体系的建立。职业经理人的考核评价及信誉体系的建立,是建立职业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只有建立好这一体系,才能对企业聘用的职业经理人的工作业绩、职业道德、人格品质进行科学、公平的考核与评价,并据此对其进行奖惩。

环境治理成果范文4

【关键词】 循环经济;成本控制;体系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方式,是促进经济、环境、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基本手段。它与传统经济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这种经济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依据,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一种和谐统一,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循环经济下,把环境成本负荷和环境利用效果这两个新的环境成本指标纳入到传统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中,构建一种新的企业成本控制模式。使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可以保证企业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同时保证循环经济的“两低一高”,使企业在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以实现对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全面评价,促使企业实现低成本优势的理想目标。

一、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

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理论的核心就是环境成本控制,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为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在“压力―状态―反应”的行为模式中,人类为预防和避免事后的环境损害,往往在经济活动之初就采取预防措施,这种事前的预防成本与事后的治理成本共同构成了环境保护成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企业要更加重视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也显得更加重要。在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对企业成本的控制最重要的也就是对环境成本的控制。抓住了对环境成本的控制,也就是抓住了对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使企业通过成本控制获得竞争优势。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对象的控制

传统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期间费用。主要包括:(1)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的支出;生产车间固定资产的折旧;直接生产人员及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其他一些货币支出。(2)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对象除了传统成本控制对象,还增加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利用环境资源所发生的成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利用环境资源所发生的成本主要是由环境使用成本、环境损害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构成。环境资源成本是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用于生产、消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处理,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成本。

三、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

传统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按成本费用的构成可分以为:

(1)原材料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主要物件。影响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购、库存费用、生产消耗、回收利用等。

(2)工资费用控制。控制工资成本的关键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时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关。

(3)制造费用控制。制造费用开支范围很多,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辅助生产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等。

(4)期间费用控制。期间费用指为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以上这些成本费用都是在产量固定的假设条件下使各种成本开支得到控制。

在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成本费用中,除了对以上四个成本费用的控制外,还加入了对环境成本的控制。环境成本控制是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废弃物回收)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环境成本控制受环境资产的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的损失、环境资源的保护等因素有关。环境成本控制是在综合考虑企业整个循环生产工艺流程中,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支出纳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并提出各种可行性方案,然后通过对各个方案价值的评估选出最佳方案,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加强对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可以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为企业积累社会资本。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范围要大于传统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范围。传统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范围仅限于企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具体来说就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和部分自然资源成本,没有或没有全部反映由于经济活动而带来的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源成本。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范围是按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确定的,不仅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成本,也反映了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非经济成本。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是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立足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企业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对产品设计、材料加工、仓储、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的所有内部和外部环境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并实施分析、控制。提高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对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的重视,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改善整个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的目的。

四、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

在循环经济下企业成本控制中,把环境成本负荷和环境利用效果这两个指标纳入进来。环境成本负荷指企业由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缺陷而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使企业对环境治理而造成的成本总和。其基本公式:

环境成本负荷总额=按实物量计算的环境成本负荷×环境评价因子

环境利用效果指企业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而对周围环境的利用和开发,使周围环境得到不同保护的程度。其基本公式:

环境利用效果=环境资源的利用总额÷环境资源总额

按照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输入企业和企业活动对环境输出的资源流转的过程来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可运用以下两种基本方法来降低环境成本负荷指标,提高环境利用效果指标。

1.历史环境成本分析法。这种方法是以企业所具有的历史治理环境成本数据来推测环境成本发生的规律,从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及外部治理环境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成本数据资料,并对各项成本及其性态有着一定的经验认识。在对这些信息进行适当处理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找出治理环境成本发生的规律,避免再次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企业对治理环境产生的成本,即通过减少环境成本负荷,最终达到降低环境成本负荷指标的目的。

2.循环过程分析法。这种方法的重点是在循环经济下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利用效果进行全过程分析,确定企业对发生的环境成本的利用程度,来达到更加全面地了解环境利用程度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产生作用的目的。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只有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总额,才能提高环境利用效果。当环境利用效果指标增高时,说明企业对环境成本的利用程度和保护程度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成本降低,环境效益得到提高;反之,则说明企业对环境成本的利用程度和保护程度降低,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增加,环境效益减少。

参考文献

环境治理成果范文5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提高发展环境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质量”,“坚持依法治理、持续治理和常态化管理”,“努力开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的决策。以治理“五乱”为重点,采取广泛宣传、集中整治、重点突破的方式,提升全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总体水平,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出行环境。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做到分管领导、驻村干部、村级负责人个个有任务,人人有责任。要求制定方案,细化措施,形成合力,不折不扣地落实工作。

2、积极宣传,发挥群众主动性。

结合我乡实际,通过挂横幅、贴标语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让群众深刻了解、体会爱护环境的好处,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爱护环境卫生。发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来。

3、采取措施,严格治理“五乱”。

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开展整治“五乱”工作,加强清扫保洁力度,要求场镇内的垃圾日产日清,重点治理在建工地,坚决依法拆除各类违法违规建筑,对乱堆乱放及建筑垃圾予以清理。

4、加大交通环境治理,确保交通安全畅通

一是强力整治交通环境的“脏、乱、差”现象,清理违规占道、乱停乱放、乱堆乱放及其他影响公路安全、畅通的行为。二是严肃查处酒驾、超速超载、乱抛垃圾等行为,确保节日期间交通安全畅通,驾乘人员行为文明。

5、加强学校、卫生院环境治理

集中治理乡场镇“脏、乱、差”现象,对政府机关、学校、街道、医院进行了彻底的大扫除,清除了场镇垃圾死角2处,并由乡医院牵头对机关食堂、学校食堂、学生宿舍进行了严格的卫生检查和消毒,加大了卫生的保洁力度。

1、由于我乡地处偏远、幅员面积大、交通条件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治理难度大,工作难以得到普及。

2、我乡无正规客运车辆,群众出行主要乘坐私家车,安全隐患大,治理难度大。

3、群众素质偏低,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人数不到位,工作开展难度大。

环境治理成果范文6

根据国土资源部【】号文件精神,我县镇已被列入国土资源部煤矿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项目自北而南包括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十一个片区,治理面积12725.4亩。现将项目情况报告如下。

一、镇煤矿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实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镇位于我县市西南部山区,距县城公里,全镇辖万人,面积平方公里。该镇是我县的产煤大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累计开采原煤万吨,占全县同期煤炭产量的%。地下资源的大量开采,在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镇%的地表沉陷,并诱发大量的地质灾害,矿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全镇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及社会安定造成了极大影响。一是采空区塌陷裂缝。镇煤矿采区地表90%是农耕地。截止底,驻镇国有统配煤矿及乡镇煤矿的采空区面积达到

平方公里,折合万多亩,涉及到个村庄,其中已形成塌陷裂缝面积约

万多亩,占耕地面积%,严重塌陷造成耕地荒芜约亩,占耕地面积的

%,导致大量地表崩塌、滑坡、沉降、裂缝、塌陷。同时造成地面房屋裂缝,地面道路等交通设施、水利设施遭到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二是地上水断流,地下水破坏。煤矿疏排水及洗煤厂等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地表水体,使全镇境内的季节性河流基本干涸、污染、断流,地下水大量渗漏,地下水系遭到破坏,矿区水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目前,全镇有

村户人畜饮水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不少群众以

元/吨的价格从附近乡镇“买水吃”,农田灌溉用水更无从谈起,人畜饮水成为农民最关注、最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三是煤矸石自燃。该镇目前有六个矿渣堆,煤矸石总放量约三千多万方。破坏占用土地205.85公顷,煤矸石自燃释放出的一氧化硫、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直接危害到

个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矸石中含有的硫化物,经雨水冲刷,细小颗粒顺流而下,使河流两旁的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另外,该镇残煤自燃分布范围广面积大,多处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对整个镇空气质量危害严重。四是边坡失稳。片区每年两季,均会出现山体滑坡,土体崩塌范围内植被尽遭破坏,潜在威胁公路长200米。村庄后山的滑坡由于雪压及采空区塌陷多种因素影响又有蠕滑迹象,时刻威胁着几百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此看来,镇煤矿地质治理项目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镇煤矿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进展情况

我们从9月开始组织实施该项目,12月18日,在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财政部、国土部以财建()号文批准立项,成为全省仅有的六个国家级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项目之一。项目批准后,我们及时协调聘请中国地质矿业总公司组织勘测设计。目前已收集了镇近50年的水文地质气象资料、煤矿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煤矿地质环境灾害治理平面布置图和现状图、15个灾害片区的村庄地形图等资料,整理归类并作数字化处理。利用国际上先进的rtk卫星测量系统,完成了各片区的静态gps控制点的测量定位工作和近3平方公里的地形测量工作。并初步踏勘了20个村19个灾害片区近20平方公里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基本了解和掌握了该镇目前存在的地质灾害种类和程度。

三、镇煤矿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请示

镇煤矿地质治理项目施工在即,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情况和问题,其中如何对待“尾矿”是一个绕不过去并且必须一次性彻底解决的问题。在长期的煤炭开采后,镇目前存在

块总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