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治理修复

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范文1

关键词:草原;生态治理;修复;环境保护

1草原生态现状

1.1退化及沙化

草原退化主要表现在植被的覆盖度降低、优质牧草比例下降。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部分草原牧草都为可食性牧草,产草量高,牧草优质。为牲畜的繁衍和栖息提供的优异的环境,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几年,草原过度的超载放牧,致使草原发生了退化,草原产草量的大幅下降,优质牧草比例逐年降低,畜牧业发展受到巨大影响。草原的退化也使狼毒、醉马草、棘豆等有毒有害的植物大量生长,有害生物虫害与鼠害泛滥成灾。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以上情况导致了我国草原逐渐退化、沙化、盐碱化,甚至出现了沙丘以及带状沙群的情况。

1.2自然与人为影响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对草原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无节制无计划的乱垦乱挖行为造成草原的面积不断缩减,现存的草原也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破坏。例如,阿坝州红原县月亮湾大草原慕名前来打卡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人数激增,草原人为破坏日益严重。如果不加以限制和保护,长此以往,大草原就会逐渐沙化和消失,土地沙化会到过度吸收阳光造成地表温度升高,导致降雨量降低甚至是干旱的恶性循环后果,会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2现阶段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面临的问题

2.1建设内容单一

现阶段,在进行保护建设过程中,所需要建设的内容安排相对单一,并且不具有系统性,导致相关部门无法从整体上进行草原建设工程的协调,不利于保护建设工作的开展。在进行草原建设的过程中,工作内容需要扩大覆盖面,其中包括对草场的大面积补播改良、封育围栏、治虫灭鼠、优质饲料基地的建设减轻草原压力、对草原进行实时的生态监测等诸多方面。

2.2草原保护和牧民收入的矛盾

一直以来,进行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很多时候都会影响到牧民的经济收入,即使有着新的相关政策,也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为此,需要在保护建设工作中重视牧民的收入因素,在保障牧民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开展工作。

2.3控制牲畜数量和科学合理放牧

一些牧民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断添加牲畜的养殖数量,一旦超出草原的承载力就会导致草原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要科学布局,划区轮牧、根据放牧时间合理计算载畜量,科学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对畜牧业发展利益最大化。

3草原生态治理修复策略

3.1大力宣传草原生态建设

在草原生态治理修复工作过程中,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与当地政府宣传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加强对生态草原的保护与建设的相关宣传,让当地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举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相关宣传讲座、发放有关草原生态建设的宣传单,并充分利用现阶段被人们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如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手机中的公众号等宣传形式,有效提升当地广大人民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宣传部门应当及时为人民群众普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人民群众对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视性以及约束性,针对一些恶意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人,应及时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惩处,保证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效性,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3.2构建科学合理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

从草原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现阶段的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与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已经逐渐凸显出了两者相互矛盾的局面。由于畜牧业在日常发展中,一些牲畜饲养人员需要将家畜赶到草原上进食,对草原破坏力度较大,甚至草原中一些牧草在幼苗期间就被牛羊啃食掉,最终导致草原面积逐年萎缩,造成草原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因此,现阶段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是畜牧业良性发展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引导群众秉着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理念去发展畜牧业,并且根据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为其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方可有效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

3.3完善草原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现阶段有关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已经逐渐被制定出来。但在其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法律漏洞,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来进行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活动。如现阶段的草原法在执行过程中,对违法的人民群众的惩罚手段与力度相对较轻,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忽视,进而造成了一些法律条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流于表面的现象。因此,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针对在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按照草原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工作。对于草原的占用、征用情况,应当进行一系列的严格审批,尽量降低草原面积被征用的频率与数量。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日常开展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治人,确保草原生态面积不被破坏。

3.4加强相关部门执法力度

草原生态面积的减少以及被破坏的主要因素是人们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太低,且部分群众个体在其自身的思想中以利己主义为生活理念。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能力,加强对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查处力度。在实际执法环节中,相关部门应当根据涉事案件的个性化差异,及时调整与完善现阶段的有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对一些比较典型的草原违法案例,应通过各大信息传播终端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更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该种违法乱纪行为对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巨大危害。最后,相关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应为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执法形象,并且要求执法人员一定要深刻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执法能力。确保执法人员能够在执法过程中坚守文明、公正的执法原则。

3.5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中,相关部门应当创建相应的生态保护补贴或奖励相关政策。需要重点保护的地域中,如水资源保护区、草原生态重点保护区等,应当禁止开垦、放牧、滥采、滥挖等,对周边的生活人员按照相应政策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于一些可辅助畜牧业发展的草原,相关人员应当根据草原生态环境现状、草原覆盖面积以及现阶段可承载的牲畜数量进行合理规划与控制,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草原生态建设体系。与此同时,应积极引导当地畜牧领域中的广大人民应当在草原上进行划区轮牧,为草原区域面积的草地恢复争取时间,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草原建设机制。

3.6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

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范文2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修复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强度日益加大,有毒、有害废气物质不断的输入环境,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个重大问题,对于大气污染和地表水污染之力的研究已十分广泛,许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被广泛应用。

对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之力来说,由于其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以及难治理和修复周期长等区别与大气和地表水体污染的特点,其修复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日益活跃的领域,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虽然人们已在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实用技术,但这些修复方法往往会破坏场地结构、造成二次污染,对于污染面积巨大且污染程度较轻的土壤甚至难以应用。为此,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础

生物修复是对污染环境实施修复、之力的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是生态修复的基础。

目前被广泛认同的生物修复定义,是指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这是狭义的定义。

除了微生物修复外,植物修复、动物修复乃至酶学修复等方式的出现,赋予了生物修复更广泛的内涵,即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蚯蚓等动物以及水生藻类、陆生植物,甚至酶及分泌物等的代谢活性降解、减轻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活性或在环境中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二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

目前使用最广、最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仍是微生物修复。

二、物理与化学修复—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

从修复原理来看,物理修复与化学修复是指充分利用光、温、水、土、气、热等环境要素,根据污染物的理性性质,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学反应,使环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根式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还是工程措施,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若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环境条件和生态因子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这一点对于生态修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理与化学修复措施与生物修复的结合,是生态修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其利用的是否直接关系到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和成败。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措施更好地与生物修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三、植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1980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

目前,植物修复这一技术已经涵盖了污染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树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对大气或室内空气的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

在污染环境治理中,从形式上来看,似乎主要是植物在起作用,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总的来说,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利用植物对重金属如Ni、Zn、Cd、Hg、Cu、Se,放射性核素如Cs、Sr、Ur,多环芳径,石油,化学农药,有机氯溶剂如TCE,废弃炸药如TNT等的修复研究均有报道。

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范文3

1皇竹草的生态学特性

皇竹草根系发达,须根多,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须根网络,其根系的84.96%集中分布于0—30cm土层内,根系密度达48.6条/100cm2[2,9]。这些特点使皇竹草对生存环境要求相对较低,在贫瘠的沙滩地、沙地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陡坡地,均能适应生长。同时,皇竹草对雨水的阻截能力和吸附能力较强,体现出极强的抗旱能力,且在酸性或微碱性土壤中均能正常生长,可见其在不同生存环境下都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皇竹草生长极快,每兜皇竹草当年根部分蘖为15~25株,在第2~3年大多数有30~50株,鲜草产量一般在180~225t/hm2,条件良好的可达到375t/hm2,干草产量为15~60t/hm2[2,9-10]。皇竹草草质鲜嫩,营养成分含量高,粗蛋白含量为10%~1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较高。鉴于皇竹草具有的前述特性,所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荒山荒漠的绿化,并被作为主要物种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的探索,在生态经济型环境治理模式中表现突出[9]。由于皇竹草自身难以结实,栽培时通常用分株移栽、扦插育苗和组培育苗等无性繁殖方法进行,故对于其外来物种入侵方面的顾虑相对较轻。皇竹草属C4植物,光合效率高,喜高温湿润气候。皇竹草的光合速率为60~100mg/(cm2•h),1hm2皇竹草1年可吸收空气中的CO2气体375~615t,同时还释放大量的新鲜氧气,可见其碳聚集和减排效果良好[10]。

2皇竹草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1皇竹草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石漠化即石质土地的荒漠化,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由于受人类不合理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干扰和破坏,石山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砾石堆积,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11-12]。我国石漠化现象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目前该地区的石漠化总体上呈加剧趋势,1987年到1999年,石漠化面积从8.3万km2增加到10.5万km2,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修复其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迫切,而保护现有的植被和促进已退化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是石漠化防治的根本[6]。所以,寻找适宜的植物物种及其组合,并探索与其相配套的种植模式显得非常必要[11-14]。龙忠富等[6]研究指出,草本植物根系密集,种植后3~4个月即可有效覆盖地表,能有效固结土壤,且每年都有大量的残根老叶凋落腐烂于土壤中,能提供大量有机质和氮素,故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渗透性和蓄水能力,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此外,草本植物对土壤的要求均低于林木,只要选择适宜于不同生态环境的优良草本植物并配套相应的种植技术,即可有效恢复石漠化地区植被,增加地表覆盖、保持水土。其后通过搭配适宜的林木,可最终恢复具有较高生态功能的植被。而皇竹草正具备了以上相应的特点,因此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模式中,皇竹草作为速生草类被广泛应用[6-8],也因此提高了林草的综合利用率,体现出了荒漠化综合治理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原则,极大地促进了荒漠化山区的可持续发展[8-9]。李先桥等[5]也利用模糊评分法,按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进行水土保持型牧草筛选,发现皇竹草整体表现较好。其他的试验同样显示皇竹草是典型喀斯特岩溶区域优良的水土保持型牧草[7-8,15]。王家录和翠章玲[16]在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以皇竹草结合其他物种探索不同强度等级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经多年治理和跟踪调查后发现,示范区植被覆盖率增加了15.34%,土壤侵蚀模数较5年前下降了51.2%;不同程度的石漠化比例均发生较大的下降,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得以逐渐恢复和重建。张晓珊和任朝辉[17]报道,在喀斯特示范区退耕还林后,对以花椒、柚木、皇竹草等物种互相配置的不同造林模式连续监测3年后发现,地表覆盖度达到了70%~90%,树冠的覆盖和阻挡作用有效减少了雨滴对地表的溅蚀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增加了土壤的蓄水能力。推行花椒、柚木、皇竹草等配置的不同林草配置模式,结合发展畜牧业,可使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显著增加[18]。刘云和熊康宁[19]应用皇竹草和其他不同林木或经济植物配置对不同等级的石漠化进行了综合治理,明显改善了石漠化地区土壤物理性质,减小了土壤温度日较差,改善了土壤酸碱度。但王家录和翠章玲[16]经系统研究后认为,随着地理区划、环境条件、种植习惯和经济基础等的不同,农林牧的模式和组织形式应该有相应的改变。在海拔900m以上地段,可推行桃+李+樱桃+皇竹草林草模式、经果林+砂仁林药模式、香椿+石榴+砂仁乔灌草模式;海拔900m以下地段,可试行柚木林+皇竹草模式、经济林+日本甜柿模式、任豆+顶坛花椒+黄褐毛忍冬(金银花)模式、柑橘+玉米果粮模式。可结合与当地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经济-技术综合体系,协调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但对于如何改善模式中的植物配置,以及皇竹草和不同组合植物在石漠化治理和植被修复中发挥的物理化学作用及其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影响和相应机理的研究仍较少。

2.2皇竹草植物篱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研究

植物篱是坡地农业利用的一种新型技术,为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依据生态经济原则筛选适宜的草灌植物,依据不同坡度、岩性和侵蚀强度设计篱带宽度和密度,等高种植形成密集型篱笆。农业耕作则被安排在篱带间进行,使植物篱笆和农业耕作共同构成农林复合型技术模式[20]。诸多研究指出,应用皇竹草构筑生物篱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可使陡坡变缓,篱前土层增厚,土壤容重明显减小,土壤结构、渗透性和通气状况明显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其他土壤理化性状也得到显著的改善。陈治谏等[20]经2年试验跟踪后发现,以皇竹草为主的植物篱农业技术可减小坡地坡度3°,增加土壤有机质10.39%。廖晓勇等[9]的试验同样证明了在陡坡地种植皇竹草生物篱后土壤容重减小、土壤孔隙度明显增加。皇竹草植株密集的茎叶和根系对雨水和地表水的阻滞、拦蓄作用明显降低了单位面积坡面上水流的侵蚀能力,使土壤蓄水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发达的根系又增强了对土壤和肥力的固持能力,明显降低了侵蚀作用,从而起到了明显的固土保肥保水作用[21-23]。陈治谏等[20]报道指出,种植皇竹草植物篱使根际土壤含水量增加65.31%,土壤侵蚀量减少96.74%,地表径流量减少75.82%。三峡水库建成后,库区坡地果园的水土流失对其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双重压力。廖晓勇等[22]以皇竹草篱为纽带间植于坡地果园营建复合生态模式,对草篱拦蓄泥沙、径流的效应进行了长期观测后发现,草篱间植比传统果园经营模式径流量减少了58.71%~65.74%,侵蚀量减少了70.70%~77.92%,并能显著减少养分的流失总量,减少库区面源污染,保持和提高坡地果园的土地持续性生产力。在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上,利用柚-皇竹草植物篱复合技术系统同样获得了理想的水土保持效果。经治理后,侵蚀量和径流量极显著减少,大颗粒泥沙和土壤养分流失量显著减少[24]。陈治谏等[25]报道,植物篱生态过滤网带技术结合篱间优质经济林果、药材、牧草的种植及畜牧养殖的发展,能促进产品多样化,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以皇竹草植物篱-花生(小麦)为例,刈割的皇竹草茎叶喂养牲畜,按1hm2年刈割量的50%用作饲料计算,可出栏3只羊,增加经济收入1200元左右,产出投入比是传统经营的1.25倍,明显提高了作物产出率,并可发展成综合型农村经济模式,是山丘区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农业技术体系。贵州省推广示范的梨树+皇竹草、杨梅+皇竹草、板栗+皇竹草等多种植物篱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6]。但是,对于皇竹草和配套植物间的茬口安排以及种植组合模式和相应的生理生态机制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2.3皇竹草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研究

湿地是自然综合体,是一种自然景观,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担负着对地球自然水体的净化和处理功能。然而,由于城市的发展和人为的破坏,天然湿地面积急剧下降。而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由人工建造的污水处理系统逐渐兴起,其要求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营建功能,管理简单方便。近年来,皇竹草被作为挺水草本植物应用于人工湿地系统中,在去除水体污染物,降解有机质,去除N、P和COD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27-29]。潘学华等[30]将皇竹草种植在三峡库区淹没水位线上,发现其在浪区栽培效果较好,并有利于浪区的水土保持,护坡效果明显。陆华[31]将皇竹草作为城市污水处理的湿地植物进行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邓辅唐等[32]研究也指出皇竹草处理污水的效果良好,但他们发现在构建人工湿地时皇竹草长势较差,需要改良种植和生长的模式方可发挥其优势。可见,要将皇竹草用于构建人工湿地并更好地应用于污水处理,在其植物配置、挺水生长的方式和工艺以及生理机制等多方面仍需要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2.4皇竹草在盐碱化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陈雀民等[33]试验报道,皇竹草在盐碱撂荒地(沙壤土)种植的成活率高达98.49%,其成活率、生长势、总蛋白质、脂肪、磷、粗灰分等含量均高于对照玉米。皇竹草同样在广东珠海斗门区的盐碱滩涂试种成功,并生长良好。可见,皇竹草可以在盐碱化土壤上生长,盐碱土壤充足的肥力有助于皇竹草的旺盛生长发育,种植皇竹草后盐碱化程度明显下降。因而,利用皇竹草来治理修复并开发盐碱化土壤是完全可行的。但对于皇竹草抗盐碱化的抗逆生理机制以及生长特点,和其对盐碱土壤的影响,以及修复盐碱化土壤相应的工艺和配套栽培措施的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

3皇竹草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生物入侵应用研究

近年来,紫茎泽兰入侵我国并形成极大危害。紫茎泽兰结实多,籽实随风传播速度快,生存竞争力极强,其恶性传播造成被侵害区域大面积生物多样性的削弱和丧失,给我国的农、牧、林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在防治紫茎泽兰的方法中,人工拔除法和药剂防治法消耗人力物力极多,而应用天敌泽兰食蝇又难以推广。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日益重视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研究[34-36],利用紫茎泽兰喜光不耐阴的特性,应用经济价值高、密植、速生、遮蔽力强、适应力强的植物,通过构造植物间的相互竞争现象,最终以一种或多种新的生活力强的植物完全抑制紫茎泽兰,从而实现植被的生态恢复[35,37-40]。姚朝辉等[41]以替代种植方式,应用皇竹草来防治紫茎泽兰,发现皇竹草迅速形成极广的覆盖面,可成功地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和其种子的传播。他们指出,两者都来自美洲,具有相似的生长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因而皇竹草是一种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有前景的植物。张正文等[42]在紫茎泽兰侵害区域块状或带状种植皇竹草,利用皇竹草的生长优势影响紫茎泽兰的生存环境。他们观察发现,皇竹草生长速度为紫茎泽兰的4倍,能形成天然屏障影响其籽实传播;同时,紫茎泽兰得不到充足的光照,难以合成有机物供根系吸收,导致植株生长势减弱。众多研究认为,以皇竹草为替代植物以草治草,先通过皇竹草迅速覆盖遏制紫茎泽兰生长,再套种乔灌木逐渐有效恢复自然植被多样性,以草促林、以草促畜,可以实现科学生态治理的目标[39-40,42]。葛盛军等[43]则在研究皇竹草对紫茎泽兰的抑制效果后发现,稀植的竞争力和治理作用较密植弱,而且紫茎泽兰未经人工铲除时,以草治草的效果亦较差。综合而言,对于应用皇竹草替代种植以治理紫茎泽兰的恶性扩散的种植方式、植物配置模式以及其他配套措施上的研究与报道仍不多,对皇竹草替代种植防治紫茎泽兰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以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的系统跟踪研究和报道也远不够深入。

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范文4

煤炭环境问题主要包含开采、加工、存储运输、使用所有过程。寻求所有方式去解决因为媒体而造成的生态受损、资源浪费与污染问题,现已经变成持续发展中非常关键话题之一。本文主要以神木县煤矿为调查对象,分析了煤炭开发给当地以及周边环境带来的水质污染与侵害、土质污染、土地资源受损、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从法制、经济、管制、科学技能等方面给出一些防范措施。

关键词

煤炭开采环境治理西部地区

基金项目:

陕西省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法制建设研究(参与),项目编号:2014KRM95;区域煤炭开发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制度研究(主持),项目编号:11YK14。

煤炭是国内的基本能源,也是重要能源,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是国内可持续发展方针实行重要资源的依靠。而煤炭开发对附近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侵害是可以看见的,也是十分可怕的,怎样才能做到煤炭开发与附近生态环境维护共同存在是一个急需解决问题。

一、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害分析

(一)体的污染与损害

煤矿区水质污染一般有矿井水、煤炭废水、生活废水等。用来冲洗煤炭的水质中间具有很多大颗粒悬浮物、油还有一些添加剂,矿区内一些生活污水中具有很多有机物、细菌等。这些水质不光让附近地表水质受到伤害,让水中生物没有办法生活,并且这些废水都慢慢渗透到地下,导致地下水体也遭到一定污染,还有就是对附近土壤也造成一定污染,导致动植物生活环境下降。另外,有一些调查显示,煤炭在进行开发时,会损害矿区原有地质构造,从而造成地下水体发生改变,对水体循环带来一定不利影响。总体来说,煤矿区废水导致周边水体与土质都出现生态下降,动植物出现大幅度减少,甚至还对当地居民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严重危害。

(二)土壤污染与土地资源损害

1.土壤有害元素污染。

煤矿区土质中一些有害物质一般都是来源于煤矸石,它在自然风化等外界条件中不断降解变成很多细小灰尘、气体以及有害元素。这些有害元素在水体带动下四处发展转移,让矿区和附近土质质量变差,生态系统慢慢受到一定破坏,农产品减少,严重时还会危害居民健康。土质受到有害物质侵害,它所遭受到的危害要比水和空气污染更为严重,这是因为这些有害物质会在土壤中存在很长时间,并且不会轻易被发觉。当前,对煤矿区土质污染研究已经越来越多,有些调查显示:土壤中那些有害物质之间活动性、毒性等都和物质形态有着很大联系,这些都给矿区土壤治理带来一些新想法。

2.土地塌陷。

我们国家土地资源还是相对比较缺乏,人均占有量极少,还不够全球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然而媒体开发对土质破坏却十分严重,这显然增添了国内人多地少这个矛盾。在煤炭采集过程中对土地造成伤害的方式一般有挖掘、塌方与压占这三类方式,其中塌陷是最主要方式,对环境伤害也是最厉害的。土地塌方会让附近百姓耕地面积极度减少,当前已经有15个村落出现耕地面积少于0103hm2的现象。还有,土地凹陷还会对水、植物等带来一些伤害。因为凹陷导致植物缺水、枯死现象极为严重,同一条件之下,凹陷区沙蒿存活率要比没有凹陷地区小16%。

3.水土流失与沙漠化。

我们国家西部煤炭储存量极大,不过这个地区是属于干旱半干旱地方,植物比较稀少,水土流失现象很是严重,生态系统也很薄弱。所以,水土流失与沙漠化已经变成国内煤矿区最为显著的生态污染问题之一。煤矿设立与生产中会对地表植物进行挖掘,堆放杂物等,从而造成地表植物减少,导致径流与糙度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让土壤抗蚀能力减少,加速了水土流失与沙漠化进程,不光侵害了生态环境,还给附近百姓生活造成了很严峻的自然侵害和安全危害。比方说,陕西榆林神府东胜矿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是风蚀与水土流失侵害最厉害之地。水土流失严重不光阻碍了河道排水功能,这些泥沙也造成附近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三)大气污染

在煤矿区,煤和煤矸石在进行运送时会造成很大粉尘污染,在进行使用时也会带来很大浓烟,这是当地污染中主要污染源。就一些数据显示,国内每年会燃烧煤矸石115-210亿吨,在1500座矸石中,大概会有差不多300座都会出现自然现象,因此会出现很多小颗粒物质,这些物质如果被人们吸入肺部会对肺部带来很大伤害。这些废气一般都是CO2与SO2为主,前者是造成温室效应中最为主要的成分;而后者会被氧化成SO3,它和H2O发生化学反应会生成硫酸,再慢慢通过一些化学反应变成气溶胶,还会变成硫酸盐。这些物质不管是以什么形式出现都会给环境带来很大伤害。还有就是井底之下废气,比方说,甲烷、一氧化氮等气体如果被放入空气中,就会出现大面积空气污染。就有关调查显示,每年这些井下都会产生大概100亿m3CH4。

(四)生物资源的损害

煤矿区生物资源破坏一般是因为矿山修剪、岩石堆放、修路等一些因素造成。这些活动和煤炭采集特别不合理,它改动了当地以及附近水体、土质等一些环境,还导致一些营养物质没有办法进行再生长,从而造成整个矿区和附近地区环境极度恶化。

(五)矿区景观环境损害

就一个地理位置来看,当地不仅含有很多煤炭等环境资源,这些矿石还组成了一些独特地表和生态环境,再加上一些文化和历史原因等让他们变成一个不仅包含矿产、生态价值,还拥有很强的社会、文化等价值为一体的综合区。正是因为在煤炭采集环节中,会出现一些挖掘土地、乱堆杂物、废气产生、有害物质生成等因素导致这些价值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生态景观遭到破坏,历史文物也出现损伤。这些不光让人们失去视觉价值,还给人们历史文化与科研带来了无法替代的损失。

二、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害的防治

(一)贯彻国家法规,科学管理矿区

随着一些有关管制条例和政策的不断出现和实行,代表着国内煤矿区生态污染治理工作已经开始慢慢走入法制道路。这就需要国内煤炭行业职员从管理层到基层要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思想和法律思维,真正意义上将国内有关法规进行落实,坚持将煤炭使用与生态保护相提并论,预防为先,治理为后。同时,要不断给予法制更新,依据当地煤炭采集现象和伤害情况,确定出具有针对性、有效的管制办法,确保矿区生态可以得以修复和治理,促进矿区可以和谐发展。就管制机制来说,土地管制单位、煤炭管制单位还有环保部门等一些有关执法管制部门应该努力去改善管制体制,强化统筹管制,落实职、责等各个方面问题,实现共同管制。要实施个人承担体制,谁对环境造成伤害,谁就要承担责任,给予治理和恢复,将矿区环境管制和公司、职员自身利益互相连接,让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制及国家行为变成个人和企业行为。

(二)调整煤炭价格,推进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

很长时间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就比较低。就有关调查来看,1984年国外平均价格比国内高4-7倍,虽然之后经过几次调整,还在1994年时全部放开,不过国外还是比国内高1-2倍,所以国内煤炭资源始终没有转变成经济主要支柱。就长时间煤炭采集带来一些累积性环境破坏问题以及持续开发造成更为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让煤炭行业已经没有能力去负担因破坏生态环境去进行修复责任。为了在经济中给予煤矿区一些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建,有部分研究人员就指出可以适量参考国外煤炭价格,再依据国内当前现状,给出一个合理的煤炭价格,并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资源价格体制,完全打破资源无价、底价等一些不科学现状。设定一些资源补贴政策,在进行采集和开发之前要收取一定费用当作环境补贴费用。不仅能够对煤炭价格进行提升,还能够给煤炭区域带来一些资金帮助等,直接或间接帮助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三)推广清洁生产,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

1.清洁生产和洁净煤技术。

国内研究者依据经济体制、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日后发展目标,进一步给出一些相关可靠持续发展方针,觉得清洁生产应该包括四大意义:一是其最终目的就是达到节能减排,减少资源损耗,减少污染物质总量和排放量;二是清洁生产主要方式就是对生产工艺给予一定改善、增强公司管制、尽可能提升资源利用率、资源使用情况和商品体系给予一定改善、革新设计思想、尽可能让污染物质少排或不排到环境中以及把环境原因当成服务的一部分;三是清洁生产主要办法就是排污审计,就是通过一定方式检测排污位置、因素等,并对这些因素给予专门处理,从而减少或去除这些污染以及对商品生命周期给予一定研究;四是清洁生产最终目的就是保障居民与环境不受伤害,提升公司自身盈利情况。就煤炭行业来说,清洁生产主要展现在洁净煤技术发展。就是在对煤炭采集和使用环节中,降低污染与提升煤炭加工效率,加大转化率以及污染掌控等很多新技能的总称,让煤炭利用率达到最大值,并排放出最少有害物质。这个技术是一个牵涉到很多方面,包含一些不同层次学术群,拥有很大难度,投入多,开发时间长等特征。不过,它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国家解决煤炭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最为主要技能之一。

2.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与治理。

因为煤炭地区生态体系要比其他地方生态体系繁杂很多,还有环境侵害问题也是十分繁杂,伤害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只从一个简单层面去看待问题,只使用某一个技术理念与技能去这个地区环境问题给予一定修复和管制,很多时候会造成很多无用功,会出现一些不好方面。所以,要综合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很多学科理念与技能,在加上一些GPS等新型技术,从很多个层面和角度去对当地环境给予一定损害评估,在对其进行修复和管制。还有在对修复项目进行设计时,还要从“以废治废”为出发点,在将治理和使用相互融合,尽可能展现“使用是为了治理,而进行治理最终目标就是让未来更好使用”的想法。

3.因地制宜,科学进行矿区土地复垦。

矿区土地复垦主要是针对一些凹陷土地或者是被一些岩石侵害过的地区。应依据现已凹陷程度给以一定合理修复。比方说:那些凹陷程度比较低,能够继续耕种以及改建成经济田等,比方说建设蔬菜大棚等;那些一直有积水或者是那些季节性积水的地方可以进行挖掘变成池塘等地,进行养殖业;而那些常年积水并且相对比较深的地方要给予综合使用,比方说养殖水生植物,修建水禽场地等。总之,要依据当前情形给予一定处理,要本着因地适宜原则,给予凹陷地区修复和建设工作。

4.矿区生态工程的研究和示范基地的建立。

因为矿区环境具有很大面积,再加上操作比较复杂等因素,一定要组织一些专职职员进行矿区生态项目与重建技术研究、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体制与生态保护和重建体制研究等。同时,成立生态项目示范基地。在进行示范基地修建时能够使用以国家和当地政府为主,相关公司为辅的经济运作方式。常规下应该挑选那些矿区工作时间长、生态环境薄弱,并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经济条件好,管理者和居民环境保护思想较强的地区,比方说铜川矿区等。

三、结语

当前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煤炭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不过因为煤炭采集导致一些生态环境受损问题变得特别厉害,已经让当地和附近生活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遭到一定损害。所以,研究煤矿区环境破坏因素、方式与程度,对整个修复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性意义。政府单位、管制部门、煤炭公司等一些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一起合作,依照科学发展需求,保持时代脚步,全面促进建设矿区所有项目,达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戴斌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余振国、冯春涛、郑娟尔、朱清.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与补偿赔偿制度研究.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3).

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范文5

关键词: 水利工程;水环境修复工程;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277-02

0 引言

现代水利是生态水利,为了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对水利工程硕士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1~4]。然而,目前水利高等教育在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相结合的领域,明显滞后于水利建设的需要[2~4]。在水利建设中已大力提倡建设生态河道、生态灌区;污染水体的治理已明确划归水利部门承担的时候,许多水利类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还没有涉及水环境水生态方面的理论课及实践课[3,4]。从产学研角度考虑,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社会需求、企业需要为导向,加强与生产单位的联系,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协作解决实际问题[5~7],故在水利工程硕士生中开设水环境修复课程很有必要。

《水环境修复工程》课以工程学的概念和方法为基础阐述了湖泊水库、河流、地下水等水体修复工程基本概念、原理和工程步骤。内容涵盖污染物在水体的迁移转化规律;环境修复技术基本原理、工程设计原则和步骤;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具体修复技术等。本文以作者在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生一年级中开设《水环境修复工程》课二年来的实践为基础,解析了该门课程开设面对的问题,阐述了为提高教学效果所做的一系列做法。

1 开设的必要性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水利行业已从过去的工程水利发展到现代的生态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治水思路转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新的历史形势赋予水利行业新的使命:除了传统的防洪排涝外,还应解决水污染的问题。相应地,不少地方水利局转制为水务局,其职能发生了改变,从以往单纯建造水利工程,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到现在强调治水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改善。这一系列观念上、工作方针上的巨大变化,对水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少水利专家认为水利专业课程设置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将过去以防洪排涝发电设施的设计建造为主,拓展到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等方面[1,3,4]。

水利工程建设在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往往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负面影响,近年来这种影响引起了各方的关注[8]。大家认识到,疏导河流、修筑闸坝和大规模引水等,会改变地形地貌,影响到水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水利工作上的具体体现。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同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利工作者必须承担起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双重任务[1~4]。故为了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及环境保护意识的高级人才,必须在水利工程硕士生中开设生态环境类课程。

2 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生中开设《水环境修复工程》需要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列举如下:①由于没有开设先修课程,学生们普遍缺乏基础知识:水利工程专业大部分硕士生的本科专业为水利水电工程,小部分为水文水资源;传统水利学科主要从水的物理变化角度来研究水体,尚未开设化学类及生物、生态类课程,而这些课程恰恰是水环境修复课所必须的先修课程,故学生们对于对于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中的具体作用等重要而基本的问题无法体会。②目前缺少水环境修复工程的相关的教材,特别是适合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的水环境修复工程教材。③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开设水环境修复工程实验课程:水利专业实验室目前普遍缺少水污染方面的实验条件,并且课时也不够。

3 产学研分析

3.1 《水环境修复工程》课程与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水环境修复工程》课程与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5~7]。一是教学单位要和治水的相关部门及相关机构相结合,对学生的教学要和实际的水环境修复工程、水资源管理实践相结合。二是学生和教师要主动地、广泛地关注和参与全国范围内的重大水事活动、治水实践、课题研究和项目实施,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以工程训练、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三是密切注意科技发展动态,及时将各企业中的水环境修复工程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编入教材和讲义并引进课堂,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开发和创新活动。

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范文6

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材料课是一门侧重于叙述性的课程,本课程知识量大,内容庞杂而分散,基本理论知识抽象,涉及的概念原理规律多[2],但是系统性不强,各材料间缺乏必要的关联。讲授时对材料作用原理、分类、结构、特性和应用叙述较多,分析、论证也较多,而逻辑推理和理论计算较少,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分析能力偏低,普遍感到该课程入门比较困难,难以联系实际,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二、讲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好绪论课,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整体认识,尤其是在绪论课中加入环境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和新材料在环境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等,能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学习环境工程材料课程在本专业领域中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这种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对今后学习本课程将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在讲授绪论课时,应强调“一个中心、两条线索”这条主线,即以材料的作用原理为中心,以分类、工程应用为一条线索,以材料制备为另一条线索。可以给学生理顺这样一条思路:污染控制类型—原理—控制材料—分类—材料结构特性—制备方法—应用。学习思路清楚,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材料绪论课的讲授重点

(一)阐明生态环境与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的辩证关系

从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出发,阐明生态环境与材料的辩证关系。生态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开发利用的对象。材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与能源、信息并列为现代高科技的三大支柱。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分析,在材料的采矿、提取、制备、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一方面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另一方面又消耗着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材料产业只有走与资源、能源和环境相协调的道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环境材料学应运而生。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材料是指同时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或者能够改善环境的材料。即指那些具有良好使用性能或功能,并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与环境污染小,有利于人类健康,再生利用率高或可降解循环利用,在制备、使用、废弃直至再生循环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都与环境协调共存的一大类材料。主要包括:(1)直接面临的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材料技术,例如,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CO2气体的固化技术,SOx、NOx催化转化技术,废弃物的再资源化技术,环境污染修复技术,材料制备加工中的洁净技术以及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技术;(2)开发能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协调性材料,如仿生材料、环境保护材料、氟利昂与石棉等有害物质的替代材料、绿色新材料、生态建材等。今后生态环境材料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包括再生聚合物(塑料)的设计、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的理论体系、降低材料环境负荷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未来的生态环境材料因为具有可循环再生性的特点,所以废弃材料的有效、合理利用也将成为材料发展的热门,而且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将会成为环境材料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的研究类型和内容

(1)类型:环保功能材料、减少材料的环境负荷、材料的再生和环境循环。(2)内容:新型高效、无二次污染、低治理成本的水处理工程材料、大气处理工程材料、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材料、环境修复与环境替代材料[3]。

四、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绪论课讲授的方法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材料包含的知识面广,内容较多,有些知识点较为零散,只有通过对课程体系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做到对教材每个章节的知识框架和重点难点了如指掌,才能在绪论课上通过向学生详细介绍教材内容的框架结构及学时分配,串讲并构建分析教材基本知识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有助于学生整体掌握教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前后衔接,学生会更容易抓住学习重点,为进一步学习各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绪论课的备课应“与时俱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各种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教师应紧密追踪国内外有关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及时引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将环境污染控制材料课程与时展、科技进步紧密结合,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先进,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新颖、有现代气息,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及产生学习动机。

(三)以环境污染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在绪论课中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环境污染控制材料课程枯燥乏味的感觉。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2010年七大触目惊心环境污染事件中,福建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泄漏事件继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匈牙利铝厂废水泄漏流入多瑙河事件后排在第三位。2010年7月3日下午,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三大原因造成紫金矿业污染事故:企业防渗膜破损直接造成污水渗漏、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察并排洪洞、检测设备损坏致使事故未被及时发现防治措施采用加石灰片碱中和处理、渗漏口拦截、外溢污水回抽等。大量的例子和数字可使学生对环境污染工程材料课程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全新认识,尤其是一些环境污染事故的深刻教训,虽然有设计方面、施工方面和材料质量方面的原因,但也有企业本身利益的考量等。学生听后深感今后工作责任的重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加深学生对本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四)以新型材料开发和运用激发学习的责任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修复材料在未来将遇到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POPs污染等重大环境问题,无一不是依靠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才能够解决的。作为跨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等多学科的新型学科,环境材料技术在保持资源平衡、能源平衡和环境平衡,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修复材料的开发和运用。2010年大连新港输油管道发生爆炸,令大连受污染海域扩大到430平方公里,北京威业源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国内唯一具有生物修复功能的溢油分散剂“微普紧急泄漏处理液”防污,用细菌在大连近岸、海滩清污和清洗中发挥作用。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环境友好的低成本的生物修复技术。所谓植物修复是指以利用植物忍耐、超量积累和转化某种或某些化学物质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吸收、降解、挥发、过滤、固定等作用,达到净化土壤、水体和大气中金属元素、有机污染物和放射性元素的生物修复技术。与传统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技术相比,其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首先,植物是“太阳能驱动的环境过滤系统”,节省能源,成本低廉。其次,植物的生物产量大,可对大量的土地进行修复。第三,植物修复范围广泛,可以对土壤、水和空气中的污染进行修复。第四,植物修复的效果还可以通过植物组织的成分来监测。另外,植物还可以美化环境,是一种真正的绿色技术[4]。利用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有机膨润土作为污染环境的修复剂。多孔陶瓷材料具有透过性好、相对密度低、机械强度高、比表面积大、热导率低及耐高温、耐腐蚀、吸附性能好等优良特性,因此广泛地应用于冶金、化工、环保、能源、生物等领域,用作过滤、分离、扩散、隔热、吸声、填料、生物陶瓷、催化剂载体等元件材料。多孔陶瓷材料优良的物理和力学性能成为环境工程领域关注的热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生态环境材料,在环境治理和除污防毒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5]。微波加热与传统加热不同,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加热、速度快、效率高和便于控制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微波辐射在很短时间内能使污染物分解或降解,使活性炭再生;常压下用微波辐射含有有机污染物的土壤,可使有机污染物降解;微波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医疗垃圾的灭菌消毒处理、微波焚烧处理废印刷电路板(PCB)、回收贵金属、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方面的应用、建筑垃圾、包装废物、放射性有毒废物等的处理[6]。通过以上新型材料的具体应用,让每个学生有一种“我就是开发这些材料应用的技术人员”的感觉[7],激发学生的学习责任。

(五)丰富现代教学方法

在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材料绪论课的教学中,可以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幻灯教学和电视教学,将大量环境污染录像、图片资料、实例、案例、实验视频等适时地插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缓解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矛盾,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面。很容易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产生渴求掌握环境污染控制材料知识的内在需要和浓厚兴趣,并对后续教学内容充满期待,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