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1
1.1实事求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管理的根本点,也是学生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学生管理的实质,是学校的全体管理人员,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广大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和造就自己。因此,学生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在社会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之间寻找到结合点,使学生管理中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方法、措施等,都切实有利于引导学生奋发向上,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1.2系统综合管理原则
学生管理是一个互相作用的多元素的复合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运用系统论的理论来实行管理,重视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整体效应,以达到最优化的学生管理目标。学生管理既是一个又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也是一个多层次(校一系一年级一班级)结构,而每一层次的管理又有分工。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学生管理系统,只有高度重视管理系统中的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综合性,才能协调好学生管理系统内部各方面的联系和矛盾,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应。
1.3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管理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行为纪律、管理措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科学的指导和制约。学生管理中建立的规章制度、行为纪律、管理措施,表现为社会与学校的集体意志对学生的要求,一般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外在控制力量。但是,作为管理对象的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主体行为直接是由自身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控制的。外在的规章制度、行为纪律、管理措施只有为学生自觉地在主观上加以认识与理解,并确信它们是合理的、有价值的,才能使这些学生管理的制度、纪律、措施更有效地加以贯彻。因此,学生管理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管理必须与教育紧密结合。要以教育保证管理,以管理促进教育,既要反对只讲说服教育不讲管理的倾向,又要克服只讲管理不讲说服教育的倾向。
2学生管理的基本方法
2.1调查研究
经常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学生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学生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研究和分析问题。这就需要调查、了解情况。无数实践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经常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情况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真实地把握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就没有管理上的主动权。由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学生数量多,教学方式多样化,学生个性特点显著增强,学生管理中的调査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定期深入学生中了解德、智、体各方面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不能满足于听听汇报或凭过去的经验办事。对自己管理的对象缺乏“立体感”的了解,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
(2)要重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要建立在定量分析基础上。现代管理的一大进步,就是抛弃了旧式管理中凭直觉、凭大概印象作为管理基础的落后状况,十分强调定量的分析。
(3)制定各种必要而精确的学习日常情况统计表。在现代学生管理中,制定能直接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情况变化的统计表,有利于学校各级学生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信息,适时采取方法措施进行“反馈”控制,保证各方面教学的顺利开展。
(4)书面调查与直接调查相结合。在现代管理中广泛采用的书面调查主要有两种;一种叫“专家集体预测法”,国外叫“德尔斐法”。这种方法是在采取某个重大管理措施前,讨论出若干内容十分明确的问题,书面向有关专家征求意见,将意见收集后多次反馈,集中比较一致的意见,作为管理的重要参考意见。
2.2点面结合
学生管理应当重视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所有的学校是一个面,而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会是一个点;从具体一所学校来说,全校是一个面,而一个年级就是一个点。学生管理之所以应当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这是由学生管理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性质所决定的。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点面结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深入了解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解剖麻雀”,在一个班、一个年级中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二是先抓好典型试验,以点带动面。为了搞好全局的管理,推行一种新的管理制度。三是点面结合,把握全局。对于管理中的点面要有全面的辩证理解,既要克服一般号召,不搞典型调查的倾向,也要克服抓了点,不顾面的倾向。管理人员一定要心中有全局,把认真搞好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管理作为根本的目的。
2.3建章立制
在学生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采取制度管理的方法,应当认真抓好几个基本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必须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应有明确的监督及其贯彻实施的机构和人员,决不是订制度是一回事,执行起来是另一回事;三是对于在实践中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应实事求是地加以修正。
2.4评比奖惩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2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程开发;基本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18-02
一、调查社会需求
1.对课程内容需求调查,一是了解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划,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后新的就业机会;二是了解劳动生产结构变化调整对原有职业岗位提出的职业能力;三是了解新的科技、设备、工艺和材料的采用对劳动者提出新智能要求。
2.对课程现状分析研究,一是对课程受益者即旅游行业进行调查;二是对课程编制者和实施者即教师进行调查;三是对课程使用者即学生进行调查。
3.对课程数据收集整理,一是人口统计数据信息;二是劳动力市场信息;三是原有课程反馈信息,如课程改革重点开出率,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或专业大类对口率及整体就业率。
二、分析工作任务
根据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所对应的一个职业岗位或一个职业群,进行调查分析,由精通职业岗位,工作第一线的专家及长期从事教育的教师把需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编成一套描述从业人员履行职业、职责的任务目录。对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形成8~12个工作职责即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再对每个职责进行分解,形成6~30个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即为专项能力,与该职业岗位的业务范围有关,当然也与分解的粗细成度有关,一般来说在100~200个之间。每个专项能力包括了完成这一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工具、时间和质量标准要求,同时确定每一专项能力在职业岗位工作中出现的频度、学习难度及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程度,即职业入口水平。专业能力完成后要得到该职业岗位工作人员的认定。
三、教学分析
课程开发人员先将一系列的专业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业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每一教学单元应包括相应的知识技能、态度及考核标准。转化的关键是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描述。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操作性的目标,应采取包括活动、条件、标准三要素的表达方式加以描述,做到行为化、可观察、可测量。形成一系列与职业能力相对应的教学单元组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然后,按照专业目录规定的业务标准,科技进步及劳动方式优化提出的新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学生个性发展和未来继续学习的必要准备,以及原有相同或相近的教学经验,将教学单元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的,包括普通文化和职业通用基础性的内容,如语言能力、计算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职业道德等;二是职业专业基础性的,即同类专业通用的知识、技能,如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以上两类多为具有可迁移性的内容;三是职业专业特殊性的,主要是针对职业专长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四、确定课程
首先对全部教学单元进行归并。综合形成各门教学活动归并的原则是将性质相同、联系紧密、便于进行教学的单元结合在一起。教学单元归并为课程后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内容排序要研究学生学习课程的心理准备状态和认知特点,寻求课程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专项后综合、循序渐进的进行。课程内容的排序还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以便做到各门课程在内容和密度上相互衔接配合平衡。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一类专项能力的性质功能,学生学习的便利,教学条件与传统经验等选择课程类型。一般来说,必要的基础性理论知识以学科型课程为宜;专业基础性课程以综合性或模块为佳;技能性课以核心课程为主;实践课则以活动课程为宜。研究表明,专业基础课程和某些文化课程可以与专业课程“集成设置”。
五、编写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编写要做到科学规范,可操作性。要将组成课程每一个单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按照相应的专项能力在实际职业工作中出现的频度、内容难度和掌握程度进行排序。排序原则:将专项能力中频度高者所对应的教学单元转化为教学重点内容,低的转化为一般要求;将难度高的专项能力所对应的教学单元定为教学难点;并将专项能力所对应的教学单元中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要求,按教学惯例进行统一规范,采取理解、熟悉、掌握、运用等加以描述。教学大纲应列出课时细目及内容,明确学习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对学习目标分解配合适宜的学习训练时数。提出各部分教学法的选择建议,列出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媒体,考核考试标准和方法。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3
【关键词】艺术管理学 管理学 研究方法 实践性
艺术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国外引入我国已有10余年时间。这10余年时间,学科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极大促进了学科的建设。但是,我们也必须冷静地看到,这种貌似热烈的局面下却隐含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众多”的研究成果真正能够指导实务操作的很少,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对性质认识的模糊阶段。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办学中便是教材内容的粗浅,教材表面看上去光鲜丰富,指导实践却苍白无力,毫无管理学思维的论述大量充斥其中,变成一轮又一轮的纸上谈兵。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研究队伍过于强调自身专业的神圣和纯洁,不屑于吸纳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方法,以及学科自身定位偏颇所造成的。那么我们怎样开展研究才符合艺术管理学自身的本质要求?才符合学科自身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基于以下三个立场来开展。
一、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建立在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
艺术管理学是管理学在特殊领域的一个分支,无论艺术管理领域多么特殊,艺术管理必然要遵循管理学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不承认这个前提,艺术管理就不是一种真正的现代管理,而是一种“伪管理”。艺术管理学必须建立在现代管理学大厦之上,必须以现代管理大师的思想为指导,成为管理学知识体系中的一分子,方能从根本上满足艺术产业日益繁荣的需要。如果这种职业学科仅从自身日常所接触的事物出发,积累出一些自己感觉到的经验或知识,那就整整落后于管理学100年了。因为只有最初的管理知识是这样起源的,而现在任何职业的管理知识都离不开现代管理理论,否则,那种所谓的“管理”也仅仅是低级形态的“作坊管理”,缺少基本的现代管理精神。艺术管理急需与管理学界合作,而事实上,这种跨界合作令人遗憾,没有当代管理理论驾驭的艺术管理是难以得到管理学界的认可,也难以有效指引艺术管理实践,更容易导致以讹传讹。
从表面上看,艺术管理这一概念似乎涵盖的范畴比较大,横跨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4大类,但若从管理的经营性质来看,艺术管理的业务领域实际上只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营利性艺术业务;一类是非营利性艺术业务(表1)。
在这两大类业务中,营利性业务实际占据着艺术管理的绝大部分业务,而随着商品化、市场化的深入,所有艺术中介(企业)营利性成分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文学类业务,如图书馆、报刊社等属于广义的文化产业,暂不把其纳入艺术管理的业务范畴)毫无疑问,所有这些营利性业务必然会成为艺术中介(企业)经营的核心业务,没有这些营利性业务作支撑,现代化的艺术中介(企业)将不复存在;没有这些营利性业务创造的经济价值,非营利性业务的维持也将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在当代市场条件下生存的各种企业,包括艺术企业,都毫不例外地要遵循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因为这些方法和原理是基于人类社会各种管理活动、管理现象研究总结出来的系列规律,它具有普遍性和重复性。换言之,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彼得·德鲁克的知识管理理论、哈默的核心能力理论、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等,这些现代经典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适用于当代艺术中介(企业),那些自命清高、自命不凡,把自己看作是阳春白雪的艺术管理都是肤浅的。
二、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我们知道,人文学科之所以称之为“学科”而不称之为“科学”,是因为人文类学科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感性对象、经验对象,对它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描述、思辨等非实证性方法和手段,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归纳走向概括。相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最根本的原因是具有实证性,以及重复性和他证性(可测量性),且排斥任何哲学式诡辩。虽然艺术管理兼具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特点,但在本质上更多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因此我们把艺术管理的学科属性定位为一门具有很强人文气质的社会科学,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其本质是一门社会科学,那艺术管理学也必然具备实证性特点,艺术管理学研究也就可以像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那样达到一种可预测和可控制的程度,比如通过调查预测某种年龄层次的人更认同某种艺术,或调查某社区、群体的文化趣味、审美倾向,从而对艺术的生产和消费进行控制。
如此说来,艺术管理学研究在某些必要的时候也就自然可以采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完全可以运用统计学、数学之类的工具来建立分析模型,也完全可以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来辅助经营决策,比如在艺术管理实践中的财务分析、战略分析、经营环境分析等就可以运用统计工具进行辅助决策,这样可以让我们大量的艺术管理行为建立在相对可靠的理性分析之上,而不是性情多变的主观判断。实际上,在艺术行业范围内,许多我们看似主观、感性的现象,仍然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和方法来转换成理性分析。比如日本的艺术设计界,就针对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各种难以驾驭、难以评判的感性因素开发出一套理性评判学科——感性工学,其基本思路就是把艺术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感性因素通过设码、编码、译码等环节转换成一种理性判断,为设计提供具有实际分析价值的数据参考,这可以大大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可以说当今日本的产品、时尚设计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受到欢迎,与其设计界能利用像感性工学这样具有科学、理性思维的分析工具是分不开的。
当然,在一个几千年来人文伦理异常强大的国度要求我们的学者在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时具备更多的科学精神,这是非常不习惯的,也是非常艰难的,这种转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实,在知识交融的今天,艺术界完全不必谈理性色变,谈规则色变,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或许会给研究带来一种新鲜的空气和意想不到的局面。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任何把自己关闭起来,拒绝吸收外界营养的行业,最终都会走向消亡。
三、艺术管理学研究必须淡化“门户色彩”
目前,我国艺术管理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较强的“门户色彩”,大部分教材名义上是艺术管理学,实质上是某一门类艺术管理学。我们知道,美术管理替代不了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也替代不了艺术管理,它们都只是艺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艺术管理却应该涵盖美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等,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本末不能颠倒。当然,艺术管理学也不应只是横跨在各门类艺术管理之上的一些纯粹理论,它还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具体指导各门类艺术管理的实践,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艺术管理学。
完整的艺术管理学术体系应该由“艺术管理一般理论与原理”和“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这两大部分内容构成,这两大部分内容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而“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又包括音乐与舞蹈类管理理论、戏剧与影视类管理理论、美术类管理理论、设计类管理理论四部分。
艺术管理一般理论与原理,主要研究的是各门类艺术管理中具有共性的规律,如同现在的“艺术学理论”所承担的任务一样,它着眼于艺术管理的整体性和宏观性,研究艺术管理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方法、基本原则、基本过程等。它是整个艺术管理知识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部分,这部分研究能保证整个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走势,价值取向,以及学科系统性。
门类艺术管理理论与原理,主要研究的是各门类艺术管理中各自独特的规律,如同现在的“美术学”“音乐学与舞蹈学”等所承担的任务一样,它着眼于艺术管理的微观性和具体性,研究各门类艺术管理中的特殊问题、特殊现象、具体任务、专门技术等。它是整个艺术管理知识体系中延伸的部分,这部分研究能保证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我们更应该注重艺术管理学的整体性研究,这是目前我们所缺欠的,当然,在注重整体性研究的同时还应注重内容的可操作性,因为艺术管理学毕竟不是一门像哲学一样的思辨性学科,它的存在始终要以指导具体实践活动为最根本目的,否则,我们的艺术管理学便是一座美丽飘渺的空中楼阁。
结语
象牙塔中的学者们喜欢讨论“艺术管理是什么”“艺术管理属于谁”之类形而上的问题,真正谈论到如何进行艺术经营时又会显得茫然无措。因此,为了能及时满足当前需要,学术界不必再纠缠于艺术管理学门户、性质、归属之类的争论,必须立足于现实,深入到文化艺术中介(企业)第一线进行田野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将资料升华为理论,以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如此的过程才是一种良性循环。在艺术管理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科交融、吸纳科学研究方法、淡化“专业色彩”,否则,艺术管理学终究会因为失去实践的依托和管理学界的支撑而陷入苍白。我们不必把管理二字看得像“狼来了”一样,生怕纯粹的艺术领地会被异族侵蚀而焦虑与不安,恰恰相反,艺术与管理的水融,艺术界与管理学界的合作,才是艺术管理学研究健康发展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学》 科学方法论 理论体系
一、 本书的编写缘由
薛天祥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学》是"高等教育理论丛书"中的一本。本丛书编写的最直接动因是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会议就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创新体系建立都作了重要的论述,并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新鲜经验需要理论的概括,新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的指导。本丛书就是试图按照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而撰写的专著,主要内容是研究高等教育专门领域的理论体系,即在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同事实现高等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编写本丛书的宗旨之一也是为了加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了与同行专家一起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学科的专业化程度,使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得以提升到系统化的水平。
本书也是贯彻了这套丛书的主题,在1991年薛天祥教授撰写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导论》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而编写的。
二、本书的体系结构
本书是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的基本方法,构造了有别于经验体系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即从全部管理活动中抽象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高等教育系统,并按照逻辑手段层层推演出中介概念--高等教育目的、中心概念--高等教育管理、后继概念--高等教育管理基本规律、过渡性概念--高等教育原则和逻辑终点--高等教育效益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益的技术与方法。
根据上述体系,本书被分成六个部分:高等教育系统论、高等教育目的论、高等教育管理本质论、高等教育管理规律论、高等教育管理原则论和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和方法。为解决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不同矛盾,在撰写管理活动和方法时,将它分解为高等教育的计划活动、高等教育的组织活动、高等教育的领导活动和高等教育的控制活动等四个部分。
高等教育系统论重点在于提出矛盾,阐述高等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系统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目的论在于揭示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和内容。这两个部分将为揭示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和规律提供充分的准备。高等教育管理本质论是本书的最核心部分,它揭示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本质和规律,并为高等教育原则提供理论依据。高等教育管理原则论是高等教育管理本质论的深化,它对高等教育管理者开展管理活动提出了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体现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全方位、全过程、全部人员的有效指导。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和方法则是解决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矛盾的工具和手段。
三、本书理论体系的逻辑展开
1、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只能到现实的管理活动中去寻找,在大量的管理活动中去抽象、概括。在对管理活动的现实存在和历史发展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系统是管理的实践的、历史的起点。
系统是由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之中的各个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整体的特性不能归结为其构成部分的特征和属性的总和,而是一些新的、一体化的素质。系统的一体化的属性保证了它的稳定性,以及相对独立的存在与职能。
系统的概念蕴含着管理活动全部矛盾的胚芽,蕴含着管理学尚未展开的全部概念的丰富性。从系统的概念出发是有可能再现管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全部规律的,因而它应该成为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起点是管理学逻辑起点的一个特定的子概念: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是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实践的、历史的起点。以师生群体为主的学术(教学、科研)活动所构成的高等教育系统,是最普遍、最基本的现象,是高等教育管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应成为本学科的逻辑起点。
2、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中介概念。由系统这一概念,还不能直接推出管理的概念。这就是说,在这两者之间还需要有中介和过渡。这个过渡的概念,称之为中介概念或中介范畴。
管理只存在于社会系统之中,因为社会的活动全是有目的的活动。由此,目的范畴也就成了从系统发展到管理的中介范畴。目的就是人在其活动之前预先观念的存在于头脑之中的结果。目的表现为人们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人在改变世界时,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目的。正确地反映社会的需要,按照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组织与实现目的乃是科学管理的最主要的任务。
3、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中心概念。管理当然是管理学的中心范畴。管理是人们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各种规律的表现方式,有意识的调节社会系统内外的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系统目标的过程。由系统和目的范畴矛盾运动而揭示的管理概念现在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概念了。
4、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终点。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要研究其本质和与管理过程有关的全部规律。而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驾驭规律,从而使这些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恰好符合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终点只能终止在高等教育管理的活动与方法上,即终止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管理活动和方法上。
《高等教育管理学》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插上了逻辑的翅膀,构造了有别于其它经验体系专著的论述体系。它以"高等教育系统"--这个从全部管理活动中抽象出的逻辑起点来为你展开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宏大画卷,使你可以了解相关概念的内涵,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了解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理论体系构造的基本方法,了解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的途径和基本方法,熟悉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和历史沿革,了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文化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5
关键词:管理学课;有效性;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4802
管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中的持久热点的话题。管理是兼具有技术与艺术的特殊领域。人类社会之初离不开管理,当代社会的持续发展性、复杂性和竞争性等特征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管理。组织需要有效管理,同样,一个现代人也需要懂得经营与管理:经营自己的事业;管理自己的人生。而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其对应的学科,管理学显然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作为高等院校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院校,这恰恰形成了两者的契合点。因此,高职院校尤其需要重视管理学课教学的有效性达成。
有效教学的理念来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和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采取适合的方法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终达成有效性教学。
1高职院校管理学课有效性达成的基本要求
1.1管理价值和理念的培养
价值和理念往往是行为的先导。管理的价值和理念体现在对管理的态度和管理的认知上。管理的价值和理念的终极目的是使行为在一定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社会的发展,增进人类的福祉,使人类生活得更加自由与幸福。高职院校管理学课有效性达成之一要求就是需要注重对学生管理价值与管理理念的传授,使其熟知管理的终极价值是使人类更加自由和幸福;以及对学生在管理的权变(管理无定格)、人本、系统、责任和效益等理念的培养。
1.2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管理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管理学课的有效性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例如,管理的涵义和本质、管理的特性和原则、管理的历史发展以及管理的职能等,这使学生对管理基本理论结构的认识系统化。这样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3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与组织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于管理者来讲意味着严峻的挑战。管理是一门动态的学科,管理学的教学必需使学生学会在变化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管理。因此,管理学课的有效性达成要求之一就是学生形成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认知管理价值和理念以及掌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契合当代社会变化性和发展性等重要特征以有效提高其应变能力、实践能力。
2制约高职院校管理学课有效性达成的原因分析
2.1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知识功底不厚实。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个性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利性比较明显,常常不懂得如何与人分享。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的教学常常侧重于对知识的讲授,为讲授知识而讲授,而忽视学生一种良好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2.2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的教学上,也即传授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过于注重讲授,而忽视互动式对话教学、举实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笔者在对接受管理学课的新生就管理学课的有效性教学进行访谈中发现,有很大比例的学生提及到,管理学课堂上有很多管理知识内容不易听懂,管理学过于抽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造成的。
2.3非多元化的考评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在管理学考核评价体系上,仍沿袭了传统考评的试卷考核方式,即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例如,考勤、上课回答问题情况等的总和)占30%。这种较为单一考核方式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熟记理论知识上,忽视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这不能有效衡量高职院校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和技能培养和发展情况,需要进行有效改革,由较为单一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向多元化考核评价的方式。
3高职院校管理学课有效性达成的路径分析
3.1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人格经济。作为将来从事经营管理或职业经理人工作的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培养个人良好的人格和价值观,并接受当代前沿的管理理念,而且需要懂得一个人接受大学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两个目的:其一,良好人格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他们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接受健康的、积极的事物,使这种良好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其二,如何使自己在生活中过得更加幸福,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智慧,提高个人生活的质量和能力水平。现实实践中,管理学课的有效性达成有助于这两个重要目标的实现。
3.2教学方法上
纯粹理论教学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枯燥。在管理学课上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使其有机结合。举例,是管理学教学中最容易使学生理解理论而又简单易行的方法。它占用时间少,而且能够有效发挥其本身的功能。对话式讨论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选取现实中知名企业的经典管理案例,应用相应理论进行对其进行多角度地分析,因为管理学当中的案例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这就需要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无定格。正如权变理论认为没有普适性的管理方法和方式,采取何种管理方法和方式要与管理环境和对象等相适应。所以,在管理学课教学方法改革上注重高职院校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使学生清晰熟知管理中的方法和方式是多样化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和方式。
3.3多元化的考评方式
课程教学评价由单一的知识性评价向注重知识、能力并重的多元化评价转变。教学的评价对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功能。根据有效教学的要求,确定高职院校管理学的课程评价方式,势必要从注重知识性评价转向注重多元化的评价。管理学课程多元化的评价考评内容应包括:课堂管理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能力、演讲能力、组织会议管理能力、案例分析评价能力等的有机结合。
总而言之,管理学课的有效性达成需要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规律特征,进行创新性探索,使高职院校学生从管理学课程中确立良好的人格和价值观,以及追求幸福与自由。
参考文献
[1]刘春泽.大学生公共理性教育应得到重视[N].光明日报,20130624.
管理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6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和探索国家行政机关或公共组织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应用性学科。随着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行政改革的不断深人推进,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行政管理学要不断深化对政府管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逐步实现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因此,该课程的研究内容要立足我国的国情,深人研究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特别是要全面总结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因为课程的教学时数在大多数学校的安排是48课时或是64课时。在这非常有限的时间段里,要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一一介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一定的原则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一)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大胆地引进西方先进的行政管理理论,立足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对西方行政管理思想进行合理性的评价,加强对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中国行政生态的适应性分析。实践表明,坚持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是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格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前提。
2.坚持学科建设的规范性原则。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以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有其特定的范畴和方法体系。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遵循行政管理学知识生产和发展的逻辑,要注意其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规律性,要注意其基本理论问题和内容的教学,要注意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其所固有的规律性。
3.理论教学一定要和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行政管理学“贵在实用”,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和行政管理实践结合得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这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答案,提炼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行政理论去分析当前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还要教会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的具体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学科内容的调整和完善。根据上面的原则,我们对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作了一系列的调整。从学科体系上看,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行政环境、政府职能、行政组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行政领导、行政权力、行政信息、行政决策、公共财政、行政伦理、政府公关关系、行政监督、公共危机管理、政府绩效管理与行政改革等。在这些基本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我们管理、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政策、政治治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这样,一方面补充了学生在行政管理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让学生对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把握;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理论深度,让他们对政府管理的规律有了更深刻透彻的把握。
2.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在时间的把握上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主要涉及教学内容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重点问题也就是行政管理的教学内容或学科中的重点问题。这就要很好地把握每个章节中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时间安排恰当。最好在每次授课时均有个重点,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每一次课的内容。难点问题包括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难点和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对于理论体系中的难点问题要举一反三,深刻论述和分析,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难点,要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去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让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政府职能这一章,不仅是整本教材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理解的难点章节之一,是学习行政组织、行政领导、政府绩效管理行政改革的内容基础。这一章节中,重点依次是政府职能基本内容、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历史演变、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其中最难的就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上的难点,其实也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结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要多花时间,灵活交叉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授课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增加行政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即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突出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举措,以及现实行政管理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在政府职能这一章节中,根据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情况,我们都会根据每年的具体情况增加相关的行政管理实践中的内容。在行政组织这一章节中,目前大部分的教材中没有较好地介绍大部制改革的内容,较好的是在教材中提及了大部制这一个名词(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第四版,最后一章提及了大部制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用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对我国大部制改革作一番分析。这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让学生探讨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利弊、难点、改革的措施等,真正让学生把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我国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结合起来。在行政领导这一章节中,增加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这一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领导干部选拔的方式,也让他们明白了领导干部选拔的程序、透明性、必要性,等等。另外在这一章节中,也可以适当增加行政问责制的相关知识内容。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节中,补充在我国现行的一种政府工作人员的用人制度,即政府雇员制。在政府公共关系这一章节中,补充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内容。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适当地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关注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另外,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个时代性的问题。行政管理学不是一门静止的学科,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会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观点涌现。该课程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授课内容要尽可能地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保持教学内容与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变化同步,使教学内容常新。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行政管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认识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学科体系和范式架构,了解基础的行政管理规律,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我国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以后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改进传统的讲授法,提升教学效果
行政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础知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好的教学法就是讲授法。这也是我们当前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相结合进行。所以讲授法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讲授法,并不是“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法。而是一种积极的讲授法。首先,要讲清楚。对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原则、理论要讲解、论证清楚,条理要清晰,分析要全面,逻辑思维要周密。其次,要趣味、生动形象。行政管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死板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要旁征博引、深人浅出、举一反三,紧密结合古今中外行政管理的实践,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再次,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激情,语言要生动形象,做到抑扬顿挫,引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徜徉在行政管理学知识的海洋中。在这里,作为教师还要注意非语言行为,增强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最后,要有启发性。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输人给学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这种积极的讲授法,有助于改变过去的那种被动式的吸收知识的情况,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二)灵活运用专题式教学法
行政管理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与行政管理现实结合较紧密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专题式授课法进行教学。专题式教学,能在某一问题上不断深人探讨下去,使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和深化,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及时了解行政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更是提升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解决教学中难点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专题式教学法要求老师在讲授某一专题前,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思考有关现实问题。根据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个专题:当前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及路径依赖分析;我国当前从事行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行政监督制度有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等。行政管理学中能运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内容比较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过多地采用。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是现在众多课程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学科,适宜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另外,本科生甚至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没有任何的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对他们来说,行政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太抽象了,很难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弥补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事实上,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章节都可以有一个到两个案例,案例不宜多,在于精、新、有代表性。最好是和行政管理理论上相关的当前行政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一些案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分析当前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让他们能把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实践结合起来,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介收集行政案例,如果有老师亲身经历的案例就更好。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是引领者,尽量调动学生分析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案例分析完了后,要编写行政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在案例分析完了后,再梳理案例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采用课堂式讨论教学法
课堂讨论在行政管理的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在讲解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可针对一个讨论主题,发表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整个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宜过多安排讨论课,大概在4次左右为宜。在正式的讨论课之前,首先老师应该精心选择讨论的主题。讨论的主题,可以是行政管理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是针对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某一现象、某个事例或案例。其次学生要有充分的准备。老师应该把讨论主题布置给学生,提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问题,做好相关的准备。讨论课时,学生为主体,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人讨论主题,不偏离讨论主题,注意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于讨论的主题的认识能够达到一个更深刻的层面,对于讨论的主题能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这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行政管理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行政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角色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采用的,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交叉运用。比如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往往会运用到课堂式讨论教学法,在专题授课时,会交叉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和课堂式讨论法。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并不是很刻板和僵化的。
总之,我们在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所做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实施的效果看,确实极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