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范文1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自主研发,它是立足于学校,依据当地以及本校老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所开设的课程类型。而校本课程研发主要强调的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2.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是指体育老师以及学校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设具有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具有个性化体育课程的操作过程。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学校在学科内容上的弱势地位,为学生和老师参与体育课程设计提供了合适的机会,所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要求。由于学校是体育课程开设的主要场所,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具体教学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深度挖掘学校的独特性,促进建立具有特色的办学传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占据主导地位,体育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具有个性化的选课空间,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体育课程的差异化设计奠定基础。
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要求调整课程改革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学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更是明确提出学校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环节提出要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以明确的身体活动特征、运动项目为开展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工作,但是过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向影响,淡化该课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对团队精神的凝结,对完善人格、磨炼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和老师陷入体育教学等于运动的狭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倘若固守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所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按照体育功能组织教学结构的操作理念,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效果。所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弊端的必然操作
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范文2
[关键词]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80
学校课程体系中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三者组成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该项课程政策的出现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我国课程改革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及学生的高效配合,同时还需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合理开发已成为目前教育行业的重要相关研究问题之一。
1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11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也可称之为学校本位课程,这一概念提出初期,人们认为校本课程基于学校人力资源基础,对校园教学所涉及的相关课程以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等人力资源主体为背景进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着人们对校本课程概念的完善性探究与理解[1],可将其理解为:校本课程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在课程发展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国家、地方政府责任以及权力的整合及合理性分配,提升学校行政自力。
12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指以学校为开发背景,以校园内部教师、学生以及社区等人员为基础共同实现对学校课程的制定及评价,完善课程内容,体现民主意识及民主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及发展性,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国家及地方课程建设要求及建设标准为指导基础,针对学生自身的特征及学校内部可利用资源为开发条件[2],以校园内部主体实施开发课程活动实现操作。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1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也可在新形势以及新任务的发展基础上,不断促进教学思想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还可提升教师专业好感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在课程开发参与过程中,教师作为开发主体会从内心产生成就感与责任感,本着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基础实现课程开发;[3]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时,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则需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自觉意识分析与评价,批判现有课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意识及开发能力,促进教师协作能力提升。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随着教师对复杂问题的不断完善性解决,可不断促进教师探究意识及探究欲望的增长,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养成,提升自身专业理论素养以及专业实践素养,促进自身全面性发展。
22促进学校特色性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建设在差异性思维之上,不同学校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均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完成建设,满足学校以及社区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可通过对学生以及教师等的独特性分析,对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从而实现特色课程开发,满足不同主体的个性化需求。[4]
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改革的实质便是对课程的基础性改革,国家课程在设置与建设中注重其统一性及基础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基础性特征养成,由于国家课程的建设要求,国家无法注重学校个性及差异性特征,因此为寻求自身特色及教学不断完善,学校开始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利用,在课程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差异性建设,发展教育。
23有利于素质教育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建设,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已推行多年,但由于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导致我国素质教育进展缓慢,存在较多建设问题,而造成此类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则多由素质教育在实行过程中的表面性所造成。
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以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具体需求为开发前提,而这一观念及学生主体性特征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我国现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多以非学术类内容为主,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发展。[5]以评估方式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结果具有多种多样性,在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可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主体,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实现良好价值观养成,提升综合素养。
3信息技术下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基础
31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条件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具备完善的内部以及外部开发环境,首先,学校应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及办学思想,在完善的办学思想引导下,以学校现有资源为依托,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学校应建立自身独特的、具有民主性的组织结构,完善管理政策,促进人性化管理机制建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管理与分析,建立完善评价及管理机制;再次,学校还应具有完善的教育哲学理念,不断引导金融专业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在金融专业各学院现有的基础系统依托下实现高效建设;最后,学校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中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为金融专业配备多媒体教室以及计算机教室,保证网络连接,各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实现信息化课程教学,促进校本课程设计。
3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321基础目标
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包含态度、知识以及能力三个基本维度。
态度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因素,之前我国对于基础教育中有关态度的问题并未进行合理规定,校本课程的态度目标包含因素众多,如人对社会、自然的态度等;知识是指以学科综合知识及问题内容替代分科知识,将知识贯穿于问题,将其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赋予不同含义,实现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能力目标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知识探究以及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允许课程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本次校本课程目标设计中还包含信息素养基本维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可实现各主体的有效交流,其交流机制包含计算机、网络以及远程学习网络等内容[6],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更为先进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越性,适应社会发展。
322具体目标
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具体目标设计时,各学校应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信息软件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实现对繁杂知识点的合理理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对各年级金融专业予以不同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不同年级之下实现对不同金融知识的掌握。
在现代化互联网基础之上,对金融专业开辟专题网站使学生实现金融知识与校园网的结合,增强学生现代信息认知度,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宽学生的视野。
4信息技术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流程中的具体应用
41校本课程开发准备工作
411软件信息基础的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环境以及网络信息环境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依托于信息技术硬件设施。
所谓硬件设施主要是指各高校在现有的软件资源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技术依托,结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利用数码相机、视频展台等形式连接互联网,建设多媒体教室及互联网平台,为学校金融专业校本知识开发提供信息环境基础。
高校的软件建设则主要包含教师这一校本课程开发主体。首先,学校金融专业教师应注重自身理念的转变,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理念相融合,不断实现发展理念的革新,注重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认知改变;其次,各教师还应将观念实现内化更新,在教学理念转变的基础上实现行为转变,依托信息技术实现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除此之外,各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信息科技应用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采取信息理论及信息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并使教师不断掌握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应用,使其自主实现网络基础操作,开发高质量校本课程。
41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素材准备
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信息采集以及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直接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中,各金融专业教师均属课程开发的重要建设主体,因此各教师应针对自身的知识掌握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与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内容。
首先,教师可应用互联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对有关货币银行、经济法、财政以及证券投资等内容及信息进行整理,结合本校金融教育特长建设与本校金融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网络;其次,各教师可对金融专业中的相关优秀课例实现整合与分析,深化内涵,使其形成优秀教学案例;[7]除以上形式之外,各教师还可组织班级开展集体活动,实施讲座及兴趣小组等班级实践,丰富资源。
42校本课程需求评估
对于校本课程需求的评估主要包含指导文件、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学生需求评估。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体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现阶段教学而言,各高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之下,可对部分相关课程进行改造,自行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3课程性质及任务确定
金融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及本科院校所开设的有关金融学的相关专业,其内部校本课程包含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以及财政学等,课程设计的任务主要是使金融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金融学、金融运作以及金融市场理论知识,熟知国际金融规则及运行机制,了解现代金融业务操作,实现完善型及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建设,使学生在未来金融领域就业岗位中得以应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解决相关问题。
在实现课程任务选择及制定时,学校可借助信息技术,在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基础上,实现课题任务的制定及制作过程探究。在确定课题任务时,各教师可针对现有的资料库以及现代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搜集,针对金融专业内部的不同课程对相关问题进行分类整合,制定校本课题,学生可以兴趣为基础对课题进行选择,选择其中部分课程进行选修。
44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可发挥其特有优势,例如在企业会计学课件制作与开发过程中,可采用CAI课件,对会计学内部有关线条以及图形的变化进行相关展示,从而使学生实现直观感受,后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件制作中将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动画及专题影片融入课件中,使课件更富生动性及表达性,丰富课件制作样式,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45课程开发实施过程
开发实施过程中,在校本课程课题初步形成基础上,选择数名优秀教师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教师可结合课程开发资源,结合各种开发方式如现场观摩、议会讨论以及角色模拟等开发相关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
46教学方法探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综合工程,其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461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法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外在物体及环境,创建与现实环境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章内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在相关资料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实现高效教学。
462信息技术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在案例教学法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搜集,并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实现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47评价方法开发
评价方法开发与改革过程中,可针对评价的具体内容结合相关信息技术实现评价,除考试评价方法外,学校还应注重综合评价方式的开发及应用,建立家长与校园沟通网络,使家长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督评,同时还可实现家长、学生、教师的三方面网络沟通交流,体现人性化评价特征,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及公平性。
评价主体主要包含教师及学生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及态度的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采取现场观察并记录的形式予以其学习知识、技能等的评价,可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记录,对学生发展过程予以详细描述,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使各学生之间进行生生互评,采取故事、小品演绎等形式实现对学生的考核,在家长的配合下对学生的实践性作业进行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增长。
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多方面形式予以实现,首先将教师的工作量及校本课程相结合,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入档,针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及实施目标进行评价要求编写,教导处以听课及资料查阅性形式在每教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予以精神或物质奖励,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及教学热情,不断实现金融各专业课程的高效教学。
5结论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基础性要求,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并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中,可有效提升校本课程建设效率,促进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及掌握能力,实现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6):63-65
[2]张春英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3]么加利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哲学省思[J].教育研究,2012(9):53-57
[4]韦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0(8):60-63
[5]吴雪婷,李英梅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J].时代教育,2015(3):2
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范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实施;开发;研究
一、前言
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时候正式开始了课程改革相关活动,当以往教育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传统教育方式受到校本课程的影响的时候,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校本课程在校园当中其实并不是过分的关注所谓的主科的,使用非主学科从事校本课程的开发相关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教育以及课程设计所能够造成的影响并不是十分的大。但是当根据主科开展校本课程设计开发相关工作的时候,尤其是在对学生起到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作用的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当中的时候,这就对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工作当中的学生、教师以及校方提出了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各个地区相关学校对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相关工作开展各个层面的相关研究工作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的。
二、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分析。
从开发这个层面上展开相关的分析工作,对学生所提出的需求进行收集是构建校本课程的基础,依据学生所提出的需求呈现出来的信息,教师就能够在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些层面上使得教学相关活动的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上文中所提及到的相关内容为基础构建校本课程,能够使得整体的学生成绩的稳定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是需要教师具备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心态和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的认识的,并不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相关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才会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假如说在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个例的话,教师所需要依据的就是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具体的情况展开具体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使用适应性相对来说比较强的方法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分析
课堂片断法是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选择出来一个时间片断,比方说课程刚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当将校本课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上文中所提及到的这种方法在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应用是相对来说比较的广泛的,将校本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分散化处理,是能够在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是需要注意到适应性的,校本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之前的适应性应当相对来说比较的强,当校本课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和教学内容不相适应的时候,学生发生混乱的几率就相对来说比较的高了,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程度较高的学校中校本课程《数学大师》以数学史上的著名数学家为例,以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主题,讲解他们在数学史上的主要成就,这些成就大部分和高中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有关,从他们的发现背景入手,对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妙用,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自发的去探究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巩固课本知识的目的。最终达到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丰富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高中数学校本课程评价
学校不重视,流于形式。虽然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但是领导并未真正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很多学校干脆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制订的目标和内容并不是建立在对本校学生个性需求与本地资源特色的评估上,而是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没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开发校本课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门面,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一些教研组长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只是“靠经验吃饭”,这就必然造成开发的校本课程收效甚微。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校本课程开展各个层面的开发相关工作是高中学校对学生所学习到的课程所使用到的一种崭新的设计方式,是一个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的强的课程系统,其所涉及到的内容是相对来说比较的简单的,在校本课程开发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能够起到的作用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的重要的。
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范文4
一、 校本课程的体系框架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我们余姚中学创建于1935年,办学历史悠久。建校初学校就倡导求真务实的“实获”精神,将“平民化”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之一。后来,提出“自治治事、自育育人”的办学方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确立了“唤起良知,追求卓越”的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个性。近些年来,在传承优秀办学文化的基础上,学校与时俱进地提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教育理念和“本色做人,卓越做事”的育人目标。围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高质量开设的同时,着力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从而拓展学生的教育空间,促进学生的卓越发展。
目前,我校校本课程主要分为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学科竞赛、社团活动、主题德育五大类。
(一) 科技知识类
课程目标:不以加深学生的科技知识为目标,而是在拓宽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开设课程:数学建模、数学与思维、数论初步、数学发展史、趣味化学、环境保护、旅游地理、高中小发明、当代物理发展概况、生物技术与人类、数字电路、环保化学、金融知识、计算机应用程序编制、网页制作、车船航模制作、无线电测向、航模制作、天文观测、植物栽培、生物标本制作等。
(二) 人文知识类
课程目标:以当代文化发展、社会文化热点、学生文化需要和教师文化关注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旨在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人文视野、提高人文修养。
开设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经典原著选读、中外文学名著导读、新诗欣赏、新武侠小说赏析、聊斋精讲、历史文献选读、小小说欣赏和创作、影视文学欣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内外时事热点问题研究、美学初步、论辩与思维、趣味逻辑、英美文化、英语口语·走遍美国、英国文学原著选读、中学生礼仪等。
(三) 学科竞赛类
课程目标:满足部分以理科见长的智优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开设课程:以学科竞赛小组为教学组织形式,对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拓宽与加深,增加与大学衔接的相关内容,即选修部分大学课程,这类课程主要面向理科创新教育实验班学生,也允许学有余力的普通班学生选修。
(四) 社团活动类
课程目标:这是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形成的、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卓越发展。
开设课程:以河姆渡文学社、佰草堂、大嘴俱乐部、街舞社、、书画社、模拟联合国、音乐社、星空话剧社、篮球社、排球社、羽毛球社、乒乓球社、网球社、数码联盟、影评社、动漫社、爱心环保社、历史社、猎人社、心育社、棋艺俱乐部等二十个学生社团为单位开设相应课程。
(五) 主题德育类
课程目标:在总结德育工作经验、整合传统德育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学校德育课程化,形成与学科德育相互支撑的主题式、系列化德育课程,逐步构筑学校、年级和班级三个层次的系列主题德育课程,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德育工作的育人效果。
开设课程:开设“节四大主题周”活动课程,“节”包括礼仪节、科技节、沉思节、艺术节、爱心节、读书节、体育节、实践节,“四大主题周”包括学法指导周、口才与交际周、团队合作周、社团活动周。
二、 校本课程的管理措施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区等诸方联动,需要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诸管理要素并举。我校的校本课程管理主要采取了成立管理机构、规范开发流程、建立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 成立管理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精雕细刻抓教学”的管理思想,构建“学术引领、专家治校”的管理机制,促进我校教学工作的高位发展,学校成立教学研究所,下设六大研究中心:学科竞赛研究中心、自主招生研究中心、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中心、高考研究中心、创新实验班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中心等。其中,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责:一是结合学校发展新要求,制订和完善《余姚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发方案》;二是认真做好校本课程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三是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该研究中心下设课程发展专家小组、课程实施管理小组、课程评价小组。
(二) 规范开发流程
我校的课程开发管理主要分为课程设计、课程选择、课程教学、课程评估、课程发展五个阶段。
1. 课程设计阶段
首先,教师根据学校课程总要求确定拟开发的课程科目,向学校递交300字的课程开发意向书。其次,校课程建设研究小组审核教师课程开放意向书,合格者列入开发科目,向教师下达课程开发任务书,要求教师编写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撰写分课程背景与目标、课程的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法、课程资源主要来源等五个部分,一般要求1500字。最后,经过多次修改完善通过后,该课程进入“准入”状态,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
2. 课程选择阶段
每学期开学初,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介绍与选课指导,由学生自主进行选课。学生选课通过网络进行,学校根据选课结果确定本学期开课科目。我校规定,凡选课满15人即可开课,学生可选两门课程,可以跨年级听课。目前我校每学期开课科目有60余门。
3. 课程教学阶段
根据校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4. 课程评估阶段
对每学期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质量评估,评估方式有两种:学生网上评估,学校课程评估小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授予课程质量等级。
5. 课程发展阶段
将课程评估情况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改进、完善;同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开发新课程。对少数课程质量不好、学生评价不高的课程则予以淘汰。
(三) 建立保障机制
一是师资保障。原则上要求教师人人能够开设一门以上校本课程。
二是时间保障。调整课时结构,改每节45分钟为40分钟,每天下午第3~4节课为自主学习课;一般每周安排两课时校本课程,一学期按18周计;晚上设立答疑课,晚自修教师由“管课堂纪律”走向“管学习问题”;规定隔周周一下午第3~4节课为学生社团活动课。
三是场所保障。整合学校教育场所,设立25个自主学习室,开辟一批学生社团活动室。
四是财力保障。设立校本课程开发奖励基金;鼓励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向社会自筹教育经费。
三、 校本课程建设成效
(一) 优化环境:初步建成了基于学校育人目标下的多样化校本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育人意识,整体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校本课程结构日益合理,内容不断充实,形式日趋多样,质量明显提升。如今,我校的校本课程呈现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三大特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使得学校的育人环境整体上得到优化。
(二) 发展学生:扩大了学生的学习选择,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教育时空,促进了学生卓越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多样化校本课程的开设,扩大了学生的学习选择,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卓越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了学生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增加了学生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活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近些年来,我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质量稳步上升,高考成绩居宁波市前列;学科竞赛成绩优异,每年有上百人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其中数学和信息学竞赛尤为突出,数学连续七年取得全国数学联赛浙江省团体优胜奖,信息学连续五年获得全国信息学联赛优秀参赛学校,数学和信息学全国联赛颁奖大会多次在我校举行。此外,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小作曲家、小作家、小发明家等;学生发展潜力巨大,一大批学生进入高校后担任学生干部等。
(三) 提升教师:开拓了教师教育视野,锤炼教师专业精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形成一支“大爱·大智·大气”的教师队伍
长期、系统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为我校教师提供了持久的专业发展动机和专业成长的宽广舞台,逐步强化了学校业已形成的“学术至上,教育自觉”价值追求,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品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增进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近些年来,教师出版了《心学大师王阳明》《健美操模块教学》《舌尖上的舞蹈》《小小说课堂》等十余部校本教育专著。
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范文5
一、校本课程构建的起源
1.“绣文化”是课程改革的广阔背景。学校坐落在三星镇,这里拥有国内闻名遐迩的绣品市场――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从飞针走线的手工作坊起步,到目前国际先进的生产流水线普及,多年的绣品生产、经营使三星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形成了一种富有魅力的“绣文化”。这对我校顺利实施“绣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
2.“绣文化”是校本课程的一种必须。所谓“绣文化”,就是以创新设计的理念、诚实勤劳的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多姿多彩的艺术构成的一种特色文化。它既蕴含着传统文化,又是劳动人民的创业文化。“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开拓进取、超越无限”是我们提炼的绣文化精髓。
所谓“校本课程”,是指作为学校层面自主研发的课程。一是增强国家学科课程的有效性,二是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态势。
所谓“‘绣文化’校本课程的构建”,就是在学科课程的实施中,融入“绣文化”,让学生在“绣文化”中得到熏陶,通过实践,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发展,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得以培养,个性和特长得以展现。同时,让教师专业得以发展,学校教育质量得以提高,办学特色得以凸显。
二、校本课程构建的价值策略
1.“绣文化”校本课程构建的价值。我校的“绣文化”是涉及人文、工商业、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先进文化。因此,我们把“绣文化”作为学校特色,使之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绣文化”融入师生的精神生活。
其研究价值为:围绕“绣文化”的开发,形成颇具学校特色的“绣文化”体系,丰富学校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从地方资源出发,形成一整套的课程实施策略,为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提供经验;通过课程开发实施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绣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形成学校课程开发理念与学校特色。
2.“绣文化”校本课程构建的策略。在现行条件下,“绣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我们重点把握以下四个维度:一是打造以“绣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系列。二是构建以“绣文化”为主题的活动系列,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三是把“绣文化”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让教师在开发中转变理念,提高研究学生发展的能力。四是高位构建以“绣文化”为背景的学校文化,其中包括校园文化、标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让教师与学生在开发、反思、构建中不断体验美,不断创造美。
三、校本课程构建的实施
1.编写教材,阅读绣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是校本课程构建的关键。学校在充分进行校本教研的基础上,编写了三本校本教材:
《“绣”童谣――晨韵》、《“绣”出人生》、《“绣文化”主题性校本课程设计》。
《“绣”童谣――晨韵》由本校语文教师分低、中、高年级段,按学生年龄特点,创作朗朗上口的“绣”童谣。每天的晨诵时间,语文教师组织班上学生一起诵读,通过诵读,学生直观地了解三星叠石桥的来历、感受家纺城的繁华、人民的勤劳智慧。
《“绣”出人生》从创新篇、诚信篇等七个方面解读了“绣文化内涵”。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三星人的创业精神,激发求知欲望,培养诚实守信、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课程开放与环境是分不开的。绣品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课程,将各门学科的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以一个一个大综合主题为单元体系的课程。这不再是纯粹的学科课程,而是真正与身边的生活相结合的综合化的“活”课程。《“绣文化”主题性校本课程设计》的出笼,可以让这些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的孩子从小有目的、有意识地融入“绣文化”,达成学习生活与现实生活和谐统一的状态,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充足的后续准备。
实施校本课程最有效的途径来自于实践。在学校课程设置中,我们确定每星期二、四下午,花两节课时间为学校特色活动时间,学生在特色课上与“绣文化”零距离接触,感受“绣文化”。
2.开展活动,亲近绣文化。学校每年举办一届以“绣”为主题的文化节,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面向中低年级的“绣”知识竞赛,有面向女生的“绣”小制作比赛,有面向高年级同学的“秀”时装设计模特大赛,还有“我与‘绣’的故事”等征文大赛,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去述说身边的故事。正是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孩子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范文6
关键字:校本课程开发 误区 对策 探析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级课程的补充,是实施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有效开发和实施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初中校本课程改革实践的同时,也陷入了一些误区,成为了制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向纵深推进的瓶颈。
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可以具体归纳如下:
一、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不正确。
很多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和很多学校,都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在正常使用的课本之外,“另起炉另开灶”,换言之,就是在平时使用的国家课程教材外另外编写属于自己的教材。
还有的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把教参、课本、练习题等课程资源简单地整合运用。可是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整合,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除了会做题,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呢?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对学习内容的确定,还是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以及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都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教师指定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棋子,对于这盘棋是如何布置的,下棋过程蕴涵着哪些技能技巧都一窍不通;学生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按照教师的旨意行动就行,事实上学生无从感受下棋带来的快乐。
其实,这都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识。真正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首先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符合学校的发展理念。其次,应该调查学情,知道学生的基础知识缺陷、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偏科现象以及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开发校本课程,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不能“为开发而开发”,不能简单地拼凑,不是单纯另外编写自己的教材和教本。
对策: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学校组成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分析和论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校本课程开发,来奠基、发展和弘扬学校的办学理念,真正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服务。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盲无目的,不能“无病”,要“有的放矢”,要“有备而来”,“对症下药”。
2、要对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和分析。调查学生的学习基础掌握程度、学习缺陷和学习兴趣等。这是学校课程开发效应的入口。就是说,要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要了解和知道哪些学生、哪些班级需要,需要开发哪些学科的校本课程,是文化知识方面的还是综合实践方面的,学生会不会适应,会不会能够接受,还要进行摸底调查问卷。只有这样,校本课程开发才会因材施教,才会对症下药,实施起来也才会事半功倍。
3、要对全校的一线任课教师,甚至是骨干教师进行摸底、了解和分析,看看他们有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和兴趣,了解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和态度。这样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方面就会得心应手,顺水推舟。
二、有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只开发不实施”,导致浪费
有很多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虽然付出了一些艰辛努力,甚至编写出了一些小册子、练习题、自己的课本,但是往往是“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开始还比较规范和认真,可是后来就逐渐没有了声音,没有了校本课程实施的“痕迹”。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换言之为了“出名”。他们认为,一所学校要想出名,学校必须有自己的校本课程,也就是要有自己学校的特色。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得到学校的特色。所以一开始从师资、从经费等各方面,学校都给予绿灯通行。可是后来一旦有了一定的成效,就偃旗息鼓。所谓见好就收。达到了目的。
2、有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后期,由于学时保证不了,不能给这些开发的教师一个交代,甚至不能给这些教师一些荣誉,导致这些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缺乏进一步开发实施的后劲,甚至直接没有了动力。致使已经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销声匿迹,编写出来的校本课程成了废纸。
3、还有的学校,虽然也开发了校本课程,但是结构单一,枯燥乏味,持续下去的“生命力底下”,换句话说“成不了气候”。再加上学校领导不能及时地给予政策倾斜和鼓励引导,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教师也就感觉“没意思了”,“孤军奋战”,缺少援手,于是就“搁浅”了,有的甚至“流产”了。
对策: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态度首先要端正,要从实际出发,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着想,为学校和学生的真实需要开发。要给开发教师明确的说明和政策上的倾斜照顾,要在经费上给予保障,不能半途而废,不能“卸磨杀驴”,要持续开展。
2、既然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就要在学时上给予保证,有开发,有实施,有过程,有材料。可操作,可实施,可考核,可评估。有始有终,踏踏实实。要规范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在学校的教学常规上明文规定,在教学评价方面给予适当加分,在评优树先方面给予倾斜。
3、学校要在办学理念的刚要下,开发出适合自己学校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形成系列,形成气候,让生命力一直保持旺盛不衰。需要的才是好的,需要的才有生命力。
三、有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实施不规范,过程环节删减
这种问题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不循序渐进,不按照开发的程序,缺少事前的论证和调查,就简单地找几个教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导致校本课程开发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实效性不理想。
2、有的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虽然教师已经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已经开展了工作,但是只是开发了校本教材,也只是使用而已,没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用进行科学、规范地评估、考核,有的实际效果比较理想,但是没有进行推广,导致开发的校本课程不能发挥最大的实效。
以上两种问题是日常学校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情况。针对这两种情况,可以采取一下对策:
1、学校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选拔出骨干教师参与,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分析,对各年级各班学生的学情、能力、基础、兴趣进行调查,按部就班地实行综合论证、分析,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师,在合适的学科,选择合适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发校本课程。
2、有开发就要有考核、评估和验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给予量化,看是否达到了预想的和预设的效果,看是否能满足学校和学生的真实需要,看是否能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只有这样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真正为学校和学生服务,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在效用上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还有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出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分了任务就要执行。所以,对校本课程开发好像没有责任(他们认为责任是上级的),因而没有开发实施的动力,日常只是应付了事,至于开发的结果、效用,他们不关心;对于开发实施的教师,学校不能给予各方面的政策上的倾斜和照顾,导致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也逐渐没有了兴趣、动力和各种保障。
这种情况下,首先是学校的领导,要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的校本课程开发任务高度重视,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不能阳奉阴违。其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能把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学校,本身说明上级对自己学校的信任,同时也是对自己学校教师的一个锻炼机会,只能说各种利益必自己想的只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