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制度细则最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管理制度细则最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管理制度细则最新

企业管理制度细则最新范文1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规则;队伍建设

近年来,财务人员违法事件时有发生,反思事件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不到位,即事前选人用人不到位、事中制度落实不到位、事后工作结果监督不到位。举一反三,我们要认真筛查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还有哪些漏洞和不足,还有哪些制度不完善,还有哪些工作亟待我们去整改,以做到未雨绸缪,真正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做到用制度管好人,依规则做好事。

一、抓好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

财务人员按照管理、核算、服务、监督等职责,要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确保资产、资金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控制好财务风险,确保公司经营的效果和效率。通过财务职能的完成,不断提高决策支持能力、预算引领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要做好以上工作,就要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素质,抓好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助力公司达成经营发展目标。

(一)提高财务人员入职门槛

财务管理的职能是管理、核算、服务、监督、沟通、分析和汇报。财务人员是从事这些工作的主体,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公司财务管理的水平,同时也决定着公司财务工作质量的优劣。在目前的财务工作中,财务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和更广的知识面,财务人员的业务素养、职业道德是决定以上工作内容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也不是仅仅通过学习一个会计证就能满足的。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要面临各种经济业务,在业务处理中要运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多种知识,所有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会计证是必要条件,而专业背景是充分条件,所以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入职门槛,专业学习的过程是培养财务人员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的过程,必不可少。所以建议财务人员的任用应该从有专业教育背景的人员中选聘,专业背景是作为财务人员入职的一个最低门槛。那些认为财务工作谁都能做而忽视财务专业学习背景的想法是不对的,是对财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伤害。诚然,提高财务人员入职门槛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从用人制度上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基础保障。

(二)依据公司发展战略,做好财务人才战略储备

公司的发展受市场行情、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影响,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前景,配备与战略实施相匹配的财务人员队伍。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提前安排;绝不能等到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了,需要完整成熟的财务人员队伍时才去着手建设,这样会造成企业发展的滞后。所以,做好财务人员梯队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做好人才规划十分重要。公司可以通过内部培养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引进外部资源的方式,只有做好这些准备,也才可以避免任用财务人员时手忙脚乱,从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员中选择。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倡原则性和责任感

公司财务部门作为核算、监督和资金管理部门,数据的准确性、资金的安全性都至关重要。因此,财务人员既要确保财务资金安全、财务数据的准确可靠,同时又要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因此,从一个公司健康发展的角度,需要严谨的、认真的、敬业的财务人员去保驾护航。良好的财务职业道德是一个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优良素质,一个称职、合格的财务人员必须要做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所以,财务人员更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公司把好财务关,坚持原则性,体现责任感。《会计法》第三十九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章第二节第17条至第24条都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了明确要求,主要内容如下:1.爱岗敬业。财务人员要树立职业荣誉感,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安心工作,任劳任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忠于职守,尽职尽责。2.诚实守信。财务人员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讲信用、重信用、信守诺言、保守秘密,实事求是,如实反映。3.廉洁自律。财务人员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对待名利,把住关键环节,筑严思想防线,带头遵守纪律,不贪不占、清正廉洁。4.客观公正。财务人员办理会计事务应当实事求是,保持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客观公正,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严守职业操守,保持公信力。5.坚持准则。财务人员要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公司的各项制度,结合财务工作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并广泛进行宣传。6.提高技能。财务人员要熟悉本单位的业务活动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改善公司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7.参与管理。财务人员要努力钻研业务,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公司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要点,持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工作的要求。8.强化服务。财务人员要运用掌握的财务信息和财会分析方法,为本单位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并妥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

(四)做好员工培训工作,提升财务人员队伍质量

财务人员的新老更替是必然现象,这就要从两个方面做好财务人员的梯队建设与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第一,严格把控新进财务人员质量,即把好入职门槛。入职财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司未来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水平。所以必须要明确人员标准,把公司需要的、可用的人才吸收进来,并对新员工进行有步骤、有规划的培训,使新员工快速融入;第二,对于老员工,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让其提高业务技能。可以通过送培、请专家培训、与其他单位交流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结构。

(五)实行岗位轮换制,激活财务人员工作热情

根据内部控制要求,基于岗位之间相关交流学习和财务人员业务技能培养的需要,要定期对财务人员岗位进行轮换,特别是像出纳等一些比较敏感的岗位。尽可能使每一位财务人员都能全方位、全流程去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提升每个财务人员的素养和能力,这也有利于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六)加强财务团队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财务知识是一门持续更新的学科,每年都要从组织上、制度上严格学习要求。通过继续教育,让财务人员掌握最新的财务、税务知识;也可以通过集体学习或其他方式营造彼此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财务人员参加财务类职称、职业资格考试,并通过现金奖励、工资挂钩、职位晋升等给予激励。

(七)改变服务意识,参与企业管理

财务部门掌握着公司第一手的数据资料,能够监测各方面运营情况。必须让财务人员真正参与公司的管理。财务人员利用其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可以给公司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公司更好地发展。很多公司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成功运作,这就要求财务人员有更好的创造力。通过全面参与企业管理,提高公司决策支持能力,充分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

(八)加大绩效考核力度,营造平等公平的氛围

评判财务人员工作质量的好坏,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一个好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在制度层面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要尽量通过定量、定性等指标考核,从而使财务人员岗位工作达到标准要求和目标要求。公司要建立以人才评估、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用人机制,做到因事择人,任人唯贤,用人所长。对优秀人才提供职业发展和岗位晋升机会,为优秀的财务人员提供公平合理的发展和上升平台,打造人才建设的良性机制。

二、履责过程中要以规则为指导

财务人员的职责概括为管理、核算、服务、监督、沟通、分析、汇报等,通过以上职责的完成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控制好财务风险、确保公司经营的效果和效率,通过财务职能的完成,不断提高决策支持能力、预算引领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所有这些职责的履行和完成均应在规则的指导下进行。财务人员只有知道规则、尊重规则、执行规则、完善规则,才能做好财务工作;只有按照财务规则做事,在财务风险控制上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才能确保资产、资金的安全和完整,实现风险防范的目标要求。

(一)财务人员需要遵守的规则

1.核心规则。核心规则就是以《会计法》统领的从国家法律到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岗位的规范。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公司制定的会计制度以及财务岗位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则是财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规则,会计工作就是在这些规则中做选择。以会计主体原则为例,它从空间上规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非会计主体发生的业务不能作为核算内容;以会计分期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例,成本录入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以内部控制不相容职责为例,财务人员不能同时作为复核、记账和出纳等职责,等等。2.关联规则。关联规则包括税收法规、工商法规和其他法律,甚至包括刑法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这些规则对财务人员职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尤其是税法和工商法规,无不是会计必须遵守的规则。3.核心规则和关联规则的关系。无论是核心规则还是关联规则,在标准适用上都分为三个层次:(1)法律层面:指国家颁布的法律,主要指《会计法》《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等,这个层次的规则居于最高位,尤其是《会计法》,是整个财务规则的核心,该层面的规则主要是概括性的规定。(2)法规和规章层面:指国务院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地方政府及部门颁发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如国务院颁发《增值税暂行条例》,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增值税实施细则》等,该层面的规则既有原则性的规定,也有具体的规定,以具体可操作性的规定居多。(3)公司及其部门制定的制度:该层面规则是对国家法律法规与公司业务范围结合后指向更明确的规则,如施工企业管理制度是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必须遵守的规则,金融企业管理制度是金融企业财务人员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个层面的规则是对财务人员影响最大的规范体系。同时一个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怎么样,也在于它能制定并执行什么样的财务规则制度。会计法规体系是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财务人员的职业行为最终要接受国家法规体系的规范和制约。

(二)财务规则的执行和落实

1.改变财务理念,正确定位财务工作目标。目前,部分人员对财务概念的认识不足,有的甚至是理解错误,他们只有会计概念,没有财务概念,如他们认为财务管理只是简单的会计运算,把财务等同于了会计,而没有将其作为一种企业资金和项目投资的管理手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资金的浪费,并且加大了企业投资风险。因此,要认真落实执行好财务规则,推进公司财务管理,就必须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内涵、正确看待财务管理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应该将其地位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运用财务精细化管理制度诊断企业的经营状况、控制它的资金调度等,切实落实好成本管控制度,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2.完善财务制度,细化岗位职责,加强财务基础工作。(1)从梳理经济循环的角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要覆盖公司经济运行全部领域和交易环节,所以必须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按照管理、核算、服务、监督、沟通等职能要求,完善全覆盖的财务制度,从预算、核算、决算、财务分析到财务报告,从账户开立、资金预算、资金支付到银行对账,从资产购置、管理、折旧到清理等,梳理出全部的业务循环和会计循环,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费用管理、账户管理、印章管理、会计核算、预算管理、档案管理、会计报告管理、纳税管理、资金管理、发票管理、会计人员管理、职业道德规范、对账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度。通过以上制度的完善,从外部控制、内部要求两个方面实现对财务价值管理“全覆盖”要求。(2)从梳理会计循环的角度,完善会计岗位管理职责。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安排是财务工作分析中的一个环节,来源于财务流程和财务战略的需要。岗位职责安排主要解决做什么,即工作任务;为什么做,即工作目标;谁来做,即工作主体;什么时候做,即任务时点;怎么做,即工作标准和方法;要留存什么资料,需要移交给谁等。通过明确岗位职责的设置,明确岗位边界、实现任务传递、提高流程管理和效率、实现规范化、细化岗位责任和权利,又加强了会计循环的链条管理,为促进财务管理提升及财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3)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是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之上对财务工作进行的细化,因而,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就得加强财务基础工作,这个过程涵盖从会计循环最开始的报销审批到财务科目的设置、凭证报表的装订、记录完整的数据信息、财务报告的形成、会计档案的完成等,最后通过财务分析,充分挖掘公司发展潜力、改进经济活动处理的方式。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首先,公司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公司资产安全完整的重要作用,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公司领导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切实解决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问题。其次,在公司内部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管理层和制度执行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使内部控制成为公司的自觉行动,为贯彻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最后,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应围绕内部控制体系来制定。需要注意的是内部控制体系涵盖多个方面,要合理设置重要节点与一般环节上的评分比例,另外要考虑考核方法是否具备足够的激励性和可执行性。

结语

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只有从管理层面通过完善制度明确规则,才能在执行层面让财务人有则可依、有纪可循;只有选择了那些专业素质高、职业道德感强的人从事财务工作,才能确保规则的有效执行,财务管理工作也才能真正实现用制度管好人、依规则做好事。

参考文献:

[1]许娟.关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8(21):49-50.

企业管理制度细则最新范文2

【关键词】数字出版 产学研协作 模式 共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9-5853(2012)03-0068-04

伴随着数字时代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环境与国民的阅读习惯正悄然改变,一个全新的出版领域――数字出版登上历史前台,与传统出版并存且相互融合、竞争着。与行业面临的诸如商业模式、版权保护、人才队伍等转型困惑一样,高校也面临着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难题。自媒体赋予全民出版的广泛自由,使编辑出版学的人才培养逐渐丧失专业技能垄断的优势,而数字技术带来的涉猎领域愈来愈宽,又隐约让编辑出版学的专业教育陷入漫无边际的杂家培养境地。产业、学校、科研机构一度紧密协作的关系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

研究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产学研协作的内涵及其模式问题,关系到数字时代出版教育的人才培养、出版行业新技术研发与应用、信息与资源共享,也是加快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 数字时代出版产学研协作的动因分析

产学研协作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行业的技术升级、学界的人才培养、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中,“产学研”常有出现,似乎这样的发展才意味着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出版的产学研协作历经多年实践摸索,在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向行业输送人才和技术转化方面稍有成效,同时一些关乎产学研协作向纵深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出版产学研协作的动因被赋予新的涵义。

1.1 出版产业转型整合,激发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迫切需要

数字出版产业和数字阅读的发展,契合产业与市场需求的关系,连续数年的大幅度增长趋势使其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转型数字化,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贯通与资源整合,均暴露出与产业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多方无序竞争的背景下,依托产学研协作平台整合优势是激发产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1.2 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持续创新技术,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出版技术的快速革新是数字出版产业的显著特征。国家提出“十二五”时期,建立以政策为先导、投入为保障、企业为主体、创新平台为支撑、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处于主体地位的出版企业研发力量毕竟有限,需要在更大的产业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而高校及研究机构拥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和人才,产学研协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开拓市场。

1.3 高校及研究机构把握出版前沿动态,提升教学科研,增加知名度的迫切需要

出版是新兴学科,产学研协作给高校及研究机构提供出版领域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信息,高校及研究机构借此把握市场需求,调整出版人才培养结构,促进高校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机构理论研究及技术开发的动力提升,在出版学科领域内赢得更高影响力。

2 出版产学研协作的主要模式

产学研协作因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依托的理论基础也不尽相同。欧美学者多从经济学角度看待产学研协作的意义与本质,美国社会学家埃兹科维茨(Etzkowitz)和雷德斯多夫(Leydesdorff)1997年提出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则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产学研合作体系。产学研是大学及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三者的相互协作,不再是大学、研究机构、企业间两两作用的双螺旋现象。据此理论,出版产学研协作本质上是基于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出版产业界、学术界的内在需求形成的协作关系。现行的主要模式表现为五类。

2.1 省部产学研协作模式

国家部委和省份产学研协作,这种联姻使科技、教育和地方经济联合起来,既促进高等教育和高效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又提高部属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较有代表性的是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以“两部一省”的名义实施的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高校依托产学研协作平台,实现大量科技成果转化,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新一代多功能光盘(NVD)整机研制及关键技术开发”,西安交通大学的“音视频多媒体数据(流媒体)编码和传输综合仿真平台”,电子科技大学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媒体通用基础引擎”等,促进广东出版产业提高自主创新。

2.2 省校协作模式

省各级政府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协作多以共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式出现,出版产学研省校协作模式目前主要是共建办学方式,将出版学科确定为地方重点学科,加快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财政经费和其他项目资源支持。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北京印刷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

2.3 校研协作模式

校研协作模式是高校与出版研究机构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强强联合的模式,多采用建立研究基地或培养基地的形式,聘任研究机构专家讲学,在人才、项目等方面实现资源及成果共享。如2007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上海研究基地在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揭牌成立,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传播学研究生培养基地揭牌,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出版业输送更多高水平专门人才。

2.4 研企协作模式

研究机构与出版企业协作,采用课题组或咨询形式,提供研究开发支持。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完成中国出版集团的“世界一流出版传媒集团研究”课题,与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天闻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承担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业务应用标准”包的研究,助推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公司成功上市,彰显研究机构服务企业和市场的能力。

2.5 校企协作模式

校企协作模式是目前出版产学研协作模式中最普遍的一种。高校借此模式提高育人质量,实现与市场接轨,为出版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协作途径有多种,包括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或研发机构,建立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高校出版社),出版企业委托高校攻坚科研课题项目,出版硕士专业学位和博士后培养,等等。如北京印刷学院与京南卫星图书城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设立合肥研发中心,国家版权局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建立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南京大学联合招生博士后。

3 出版产学研协作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则最新数据:2011年麦可思专业就业排行榜显示,2010届半年内离职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20位中,编辑出版学离职率达37%,与动画、艺术设计、广播电视编导并列第一;2010年度半年内

离职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中,编辑出版学以51%位列第一。出版产学研协作提出多年,高校出版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也历经数轮,出版人才培养输送与业界的衔接缘何存在如此大的出入?曾有学者提出,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有效体制机制环境还远未建立。国内出版产学研协作模式类别颇丰,但规模不够且暴露出内因和外因层面的诸多共性问题。

3.1 协作方目标导向差异引发的动力不足

产学研各方在协作中追求的目标不一致,是导致产学研协作结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学培养全人、探寻与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理念决定了大学教学、研究和服务三重功能背后的主流价值观是培养人才及学术成果,而非市场。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出版产学研协作中追求的目标是将成果服务于教学、研究,多出学术论文,出专著;对研究成果的市场开发和应用,不甚关注。且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职称、课题等评价体系也是以学术成果为导向,以《中国出版》等CSSCI论文数来衡量,鲜有科研成果应用的评价指标,使得教研人员在面向企业应用和市场转化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但企业方的目标是出版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面对学研方在市场应用层面的不给力,协作换来的可能只是理论成果,出版企业有时选择自行研发、直接购买或技术合作的途径,疏远产学研协作。从另一层面来看,作为产学研协作中的交集元素――出版人才,在流向市场时也产生偏移。由于历史原因,出版企业对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及专业的认可度不够、不准,出版专业对口就业整体状况不佳,一方面呼吁“出版需要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却将招聘岗位的专业要求定格为“文史类相关专业”“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等。在数字出版带来的转型期,企业对技术、新经济类人才的偏好更是压缩出版专业学生对口的就业平台,试图借助产学研协作培养人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很有可能成为单相思。诸多因素表明,协作各方在产学研协作中拥有一定的需求交集,但维系其良性运转的动力疲软。

3.2 协作方管理体制在临界地带出现断层

由于产学研协作是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创新行为,协作各方有自己的政府主管部门和配套的管理体制。高校学生培养遵循严格的纪律管理和学分制度,尤其是本科课程教学计划设置均匀,学生难以在二、三年级抽出连续几天的时间在出版企业实习,而出版企业的实习机制期望学生能持续跟进某个项目,缺勤及变动过于频繁给管理带来不便。双方在协作时间上的断层使得专业实习仅限于交付一些表面的编辑和出版工作,难以深入学习和协作。在研究成果的协作方面,高校和研究机构更倾向研究的前期工作,在选题论证申报、立项管理、成果鉴定方面拥有全面的科研部门管理制度,出版企业则在固有模式的生产及销售方面具备成熟的企业管理制度,双方在成果鉴定之后、生产之前的环节存在盲点,制度和政策都处于断层状态,而成果转化环节恰是建立协作方信心和后续协作的基础,孵化渠道不畅,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产学研协作的努力就流于一纸协议合作的文书。

3.3 政府协调功能与协作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如果说动力不足和体制断层是导致出版产学研协作不成熟的内在原因,政府的法规保障则是为产学研协作方保驾护航的外在力量。三螺旋理论强调政府的协作职能,且出版业受政府行政、法律、经济调控等宏观管理,产学研协作各方隶属部门差异带来的多重关系需要政府协调,建立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协作。目前国内还没有明确的出版法来规范出版产学研,现有出台的一些促进产学研协作的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见》等,实质约束性较弱,多带有鼓励性,实施细则不清,缺乏一定的操作性。部分地区制定了支持产学研协作的优惠政策,但力度不大,覆盖面小,有些政策还没有落实,规范协作各方行为的政策法规缺乏,是导致一系列产学研协作破裂的重要根源。

3.4 产学研协作资金及财政投入的缺乏

我国用于支持产学研协作的专项资金较少,一般散见于部分省份和高校,如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基金等。用于出版产学研协作的资金仅以出版类项目形式呈现,如近年来的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等,资金来源有限,且以竞争性经费为主。同时,国家财政投入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R&D)经费偏少,十年来全国R&D经费支出从1999年的678.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802.1亿元,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仅从0.83%上升到1.7%,相比之下,2008年美国R&D经费支出398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2.79%;日本1681亿美元,占3.44%;德国2009年支出940亿美元,占2.82%,均高于中国。2009年5802.1亿元的经费来源中,企业以4162.7亿元占71.7%的主导地位,政府以1358.3亿元占23.4%,经费执行部门中,企业以73.2%的比例高于研究机构的17.2%和高等学校的8.1%。无论是国内外之间的比较,还是产学研协作方之间的比较,均显示出政府财政投入不够,高校及研究机构与企业间在资源配置方面难以平衡,产学研协作缺乏持久保障。

4 促进出版产学研协作的对策分析

目前出版产业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困难时期,产学研协作步履艰难,既要应对产学研协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又要考虑协作方的具体实际。要想出版产学研取得实质性的内容进展,必须从政府、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方多管齐下。

4.1 政府层面

出版产学研协作的组织协调首先要提升至国家层面,由政府协同省市新闻出版局调控各地的出版产学研协作,组织跨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分享协作经验;加大政府在出版产学研资金上的投入,拉近与企业在R&D经费来源中的差距,协同相关部门设立专项资助基金扶持出版产学研协作项目,设立风险基金或专项贷款并给予贴息优惠。政府通过出台和完善出版产学研协作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对产学研协作行为和各方合法权益进行规范和约束,以强制性保障出版产学研有法可依。

4.2 企业层面

出版企业要摆脱对高校及研究机构培养的出版人才的一贯经验性理解,重新认识出版专业的教学现状,并树立有义务与高校和研究单位共同培养未来出版人的责任心;立足建立并提升自己的研发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应对新技术给出版产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资源为高校及研究机构提供实习和试验基地,为培养实践型出版人才服务;推进与高校及研究机构间的出版人才交流、互动,充分利用出版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体系,提升员工研发实力,搭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将成果及资源向社会开放。

4.3 高校及研究机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