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栽培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白芍的栽培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白芍的栽培方法

白芍的栽培方法范文1

关键词:芍药;白芍;本草学;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4-036-02

0引言

《中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1]规定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Lynch)的干燥根。但实际上,古今用作白芍、赤芍的原植物尚有多种。临床实际应用的赤芍、白芍并非完全遵从《药典》的严格规定。

1 从芍药、赤芍、白芍历史沿革辨其异同

赤、白芍在魏晋以前并没有区分,《神农本草经》[2]统称芍药,谓其“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名医别录》[3]云:“芍药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4]始言赤、白两种,并指出白者质优,赤白异功,其云:“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俗方为止痛,乃不减当归。”但实际应用并未将功效、主治明显区分。

延至隋唐、宋初仍未将两药分开使用,如唐《药性论》统称芍药“治肺邪气、腹中痛、血气积聚,宫通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迨至五代吴越时,《日华子本草》亦统称芍药。但此时陶氏观点已引起医家重视,并随着对赤、白芍功用有了较多的认识,赤、白芍已开始逐步分用。如《开宝本草》[5]按云:“别本注云,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太平圣惠方》所载方中,多以赤芍药、白芍药分书,且祛邪多用赤芍、补虚多用白芍。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方后注云:“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是对宋金以前临床应用芍药的总结,对后世影响较大。至此,赤、白芍分用已渐为公认。

明代《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以及《医学入门》均将赤、白芍分条记述,《本草蒙鉴》亦明确指出芍药有赤、白两种,并分述各自的性能及临床应用。赤、白芍分用遂沿袭至今。[6]

2 从赤白芍的基源植物辨其异同

2.1 花色之鉴别

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白芍,其花纯白,大而美丽,根亦白色,故名。”宋《开宝本草》云:“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两色。”元《汤液本草》云:“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明《本草蒙筌》载:“开花虽颜色五品,入药惟赤白两根。”清《本草崇原》:“春生红芽,花开于三月四月之间,有赤白二色,又有千叶、单叶、楼子之不同,入药宜用单叶之根,盖花薄则气藏于根也。开赤花者为赤芍,开白花者为白芍。”[5,6]

2.2 根色之鉴别

宋《图经本草》载:“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本草衍义》云:“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者,山中者佳,花叶多则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有色白粗肥者亦好,余如《经》。”明《本草纲目》[7]云:“十月生芽,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厚。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

从以上记载来看,清代以前主要是以花的颜色来区分赤、白芍的。按此种分法,古代作白芍药用的原植物除芍药外,还可能包括草芍药(白花者)及变种毛叶草芍药;而草芍药(红花、紫花者)及其他种的根都作为赤芍药使用。

现代学者[8]应用RAPD技术,使用40条随机引物对10个白芍原植物居群的叶片总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白芍10个原植物居群间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态率达63.64%。其中川白芍(芍药)花色有变,同时雄蕊有部分瓣化的现象,与野生种(韩城芍药)有较远的遗传关系;山东荷泽居群雄蕊全部瓣化,种质可能来自于观赏芍药突变体,在遗传关系上与芍药的其他居群有一定的距离。原植物为毛果芍药的4个居群中,杭白芍粉红花居群和白花居群独立成一组,与形态分类的结果一致。

可见古今在赤、白芍划分方法及药用品种上有较大差异。作白芍用的除《药典》收载者外,尚有其变种毛果芍药均为栽培品;作赤芍用的除芍药及川赤芍外,全国各地尚有:毛赤芍、美丽芍药、新疆芍药、窄叶芍药、块根芍药、草芍药、毛叶草芍药、黄牡丹。

3 从白芍炮制工艺辨其异同

早期芍药炮制方法是刮去皮,然后或蒸或煮或炒。分为赤、白芍两药后,各自炮制方法各异。通常赤芍不煮,简单修制,直接生用,以符合赤芍“泻”和“散”的药性特点;白芍则蒸、煮、炒制,以符合白芍“补”和“收”的特点。《本草蒙筌》[6]载:“赤白因异,制治亦殊。赤芍药色应南方,能泻能散,生用正宜;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辛、能收,酒炒才妙。若补阴,酒浸日曝,勿见火。”

4 白芍产地与采收季节辨其异同

古代药用白芍早期均为野生,郑国生长较多,见《诗经・郑风・溱淆》。秦汉时期主要生长于中岳,见《名医别录》。南北朝时期以白山,蒋山,茅山出产的芍药最好,见《本草经集注》。唐代海盐、杭、越出产较好,见《日华子本草》。宋代多为人工种植,淮南最好,见《图经本草》。但是古代医药学家仍然认为野生芍药质量较好,见《本草别说》。明代各地都有种植,广陵芍药入药最佳。见《本草乘雅半偈》。清代以江苏,浙江,安徽出产者佳,见《本草崇原》。早期药用芍药均为野生,至宋已采用人工种植品种。主产区呈现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

采收时间,早期是二月、八月采根,《名医别录》曰:“二月、八月采根,。”宋代提倡秋时采根,每年八九月采集。《图经本草》云:“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6]今有学者[9]以类聚图研究芍药产地,认为芍药种类大致分为野生与栽培两大类,在野生群体中来自多伦的赤芍药单独聚为一类,在药用栽培群体中产于安徽毫州与产于浙江磐安、缙云的芍药各聚为一类。《中药大辞典》[10]记载白芍药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浙江产者称杭芍药,品质最好;安徽产者称为毫芍药,产量最大。赤芍药主要产于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说明古代本草著作中记载的芍药产地应是白芍药的产地,而且是以人工种植为主。

5 赤白芍功效主治辨其异同

古代本草著作记述芍药的性味、归经、毒性较一致,可以归纳为味苦、酸、性平、微寒,入肺、脾、肝经,有小毒。《神农本草经》称其味苦,性平。《名医别录》称其酸、平、微寒,有小毒。《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均称其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其药性也与不同炮制方法有关。白芍与赤芍功效区分要点为:白补赤泻;白收赤散;白芍敛阴益营,主补无泻;赤芍散邪行血,破积泻降。《日华子本草》提出“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本草纲目》:“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本草求真》:“ 有白有赤,白者味酸微寒无毒,功专入肝经血分敛气。……赤则能于血中活滞。”[6]

6 从方剂对赤、白芍的择用辨其异同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配伍用芍药方多达53首,而未分赤、白,现代应用仲景祖方时,常据病证不同而择用赤、白芍。《太平圣惠和剂局方》配用芍药的方剂达105首,其中用芍药(未分赤、白)方21首,用赤芍方40首,用白芍方43首,赤、白同用于一方者1首。从所载方剂主治病证推测其功效,用赤芍的40首方中,以“泻”(清热凉血活血止痛)为主,亦有“补”(养血平肝柔肝止痛)者,如油煎散、神仙太一膏、人参鳖甲丸、人参养血丸等方;用白芍的43方中,以“补”为主,亦有“泻”者,如升麻葛根汤、神仙百解散等。《本草纲目》芍药条后附方“旧六、新一十”。其中腹中虚痛、脚气肿痛、消渴引饮、衄血咯血,经水不止、赤白带下,金疮出血、痘疮胀痛、鱼骨硬咽,用白芍;小便五淋、衄血不止、血崩带下、木舌胀满,用赤(或红)芍药。另3方用芍药。从上列附方所治病症中,难以确认白“补”赤“泻”,仅可推测白芍“补”的倾向,如治腹中虚痛、消渴引饮等。

从上述可知,仲景时代,芍药赤白未分,可认为二者功效相同或相似,宋时已分赤、白,且有明显的白“补”赤“泻”的认识倾向,但仍有赤、白互用的情况,可以认为赤、白芍是在具有相同的功效基础上,各有偏向或特点。

7 小结

古代鉴别赤、白芍的方法可归纳为:凡白花、白根、粗肥、家种、新产、味酸、去皮、暴晒、煮用者为白芍,凡赤花、赤根、细瘦、野生、年久、味苦、不去皮、阴干、生用者为赤芍。从赤、白芍分用的历史沿革来考察,前人强调“白补而赤泻”,但应是在赤、白芍具有相同功效的前提下比较两者差异而言的。古代作白芍药用的原植物除芍药外,还可能包括草芍药(白花者)及变种毛叶草芍药;而草芍药(红花、紫花者)及其他种的根都作为赤芍药使用。根据现代白芍品种的相关研究结果,我国主产区白芍原植物除芍药外,尚有毛果芍药及多种变种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8.

[2] 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5.

[3] 梁・陶弘景编,尚志钩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7.[4] 梁・陶弘景编,尚志钧,尚元胜辑校.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70.

[5] 宋・卢多逊,李日方撰,尚志钧辑校.开宝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5.

[6] 张瑞贤主编.本草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98,881,1059.

[7] 明・李时珍撰,尚志钧.任何校注.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校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5.

[8] 陈丙銮,杭悦宇,周义锋,等.白芍传统品种原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3,12(2):17~21.

白芍的栽培方法范文2

一、林场的基本情况和全民创业工作现状

林场经营面积24410公顷、有林地面积23330.7公顷、沟系九条。在册人口1058人,总户数421户,在册职工256人、离退休职工196人;离岗人数140人。我场残疾人家庭户26户,孤寡老人户52户;60岁以上的户数107户。

现林场内有创业能力的职工户:216户,全民创业家庭经济户:179户,个体工商户数:8户,全场共有创业户数:187户。

20*年3月统计,林场发展食用菌种植21户,已经加工完成22.6万袋,较07年新增加11户,红松果林承包51户,林蛙养殖41户,面积7798公顷。养殖业,现有养鹿场一个,存栏4余头,养牛30户存栏76头,养蜂户7户,*年新增加4户发展蜜蜂140箱,养猪户12户,存栏45头。种植业,30户。农田56公顷。林下参栽培8户6公顷。贝母栽培2公顷,商店10户,饭店1户,豆腐坊1户。冬采运材车辆35辆,修理部4家,其中从事摩托车修理2户,我单位每年参与林副产品采集的职工有近200户。从事饲料粗加工3户。

20*年在局的资金和技术的扶持下,建成19公顷白芍药材基地一个,现已完成了种苗的播种工作。

二、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采取的措施

为实现林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中,我们注重措施的延续性与连续性,并不断改进不足,创新工作方法,一年来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目标落实工作,我们继续采取了班子成员包保困难户,帮扶困难职工的“结对子”活动,在07年里,我们班子成员包保的五户困难职工中,徐春生、徐金田、魏忠福三户困难职工分别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创业活动,在我们的支持与扶持下,实现了脱贫解困。为困难户创业致富树立了典范。在林场党员、干部上创业项目活动中,我们要求每名党员干部必须上一个创业项目,带一户职工创业。

2、是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创业,林场党员曲守田四年前带头发展地栽木耳栽培。机关党员宋煦春同志,在林场建设白芍药材基地的过程中,带头承包7公顷药材种植任务。机关党员张荣春,今年带领两户职工发展起了蜜蜂养殖。退休职工党员孙培明,总结多年来的人参栽培技术,利用农田改土,实验成功了农田上种植人参的创业活动,在林场带动3户职工,发展起人参种植。通过党员干部的带头创业,带动全场职工群众的创业活动。

3、是全面抓好培训工作,一年来我们在完成局部署的培训计划的基础上,加大信息服务力度,我们利用上网查询资料、提供给职工技术的做法。先后解决职工创业技术难题8项,共打印技术资料240份,发给职工学习;在信息服务上我们做到了,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及成功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进行市场预测、可行性分析,通过咨询、指导等方式,使创业者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在*年里,我们还将继续深化对职工群众的创业培训工作,使之成为我们常抓不懈为民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增加有创业技能的职工数量。

4、是积极协调上级服务职工创业,07年我们帮助8户林蛙养殖户,审批了2公顷的越冬池和3公顷的林下参种植审批手续,冬采期间,帮助徐春生等三个养猪专业户,利用伐区剩余物,解决建猪舍木料近10立方米。给于继成等3名同志解决养猪饲料款,拖欠工资近3000.00元。通过强化创业服务,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体现出亲民、为民的林场机关良好形象,

5、是发挥典型示范的激励作用,选树了创业明星付衍泉,致富典型曲守田、王维林,脱贫致富的典型徐春生,在职工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通过典型宣传,提高了职工群众对创业热情。

6、积极发动职工走出场门创业,随着我局改革的不断深入,林场富余人员不断增多,为了使离岗职工尽快掌握创业技能,找到创业途径,我们在做好职工技能培训的同时,发动职工外出创业,一年来,我场外出创业的职工由07年的60多人今年有望增加到近100人。

随着我局对全民创业活动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在我场“基本形成全民踊跃创业的良好格局,职工群众自主创业,不拘形式、不拘类型、不拘规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进入20*年,我场创业户与去年同比增长24户,创业户达到187户。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我场全民创业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场的全民创业工作,发展的还不够平衡,个别职工群众存在保守思想,满足于现状进取意识淡,故步自封。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2、个别发展项目与有关林业管理规定相矛盾,无法扩大经营规模。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协调解决。

3、部分家庭缺少劳动力无法开展创业活动,多数家庭经济户由于年龄偏大,缺少资金、技术,无力扩大经营规模,经受不住市场的冲击。

4、30%的职工家庭由于没有创业资金和技术,没有经营项目,无法从事经济开发,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

四、下一步在工作中的基本打算

1、继续保持林场全民创业活动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加强白芍药材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基地建设的管理制度,加强基地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田间管理工作,保证承包职工、林场和公司三方的经济利益。进一步加强对食用菌栽培和蜜蜂养殖的政策扶持,为食用菌栽培户和蜜蜂养殖户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不断扩大这两个创业项目的规模。

2、进一步强化林场服务功能,从为创业户提供各种信息、技术、销售渠道入手,做好服务,把握好开展全民创业的契机,抓发展、促就业,抓规模,促安置。

3、抓好典型的选树工作,及时总结经验,进行大张旗鼓宣传,发挥创业致富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广成功创业致富经验,激励林场职工参与全民创业的热情。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转变职工群众观念。不断激发职工群众的创造力和拼搏精神。解放职工思想,紧跟时展要求,正确引导职工群众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产业规模,最大限度地安置人员,推进全民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加职工的经济收入。

白芍的栽培方法范文3

一、当今中药材已得到广泛运用

中药材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是中医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物质。发展中药材,正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的有效措施。很多中药材,既是治病之药,又是花叶皆美、观赏价值较高的花卉。如牡丹(其根皮即丹皮入药)、芍药(其根即白芍入药)等,故发展中药材,对重庆的新兴花卉产业的发展,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药材现已经广泛用于保健食品、饮料、调味剂、香料、化装用品、植物性农药、畜禽用药及工业糊料、涂料等。如白芨,据近代研究表明,除具原有的收敛,止血,生肌等功效外,对血细胞凝结效果很好。白芨胶粘部份,可制成白芨代血浆,还可作乳化剂、悬浮剂。白芨胶粉可代替进口西黄耆胶粉与阿拉伯胶粉。又如何首乌亦早已用于美容乌发等;当今全球“回归大自然”的呼声和中药热,日趋高涨。故发展中药材,前景十分广阔。

二、重庆县区中药材的资源优势

1、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中药材与大田作物不同,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我市所属各区县市,多是山地河谷区,适宜各种药用植物生长繁衍。据《四川省中药资源普查名录》记载,境内所有的区县,都盛产中药材,有的曾是享誉全国,行销各地的道地名优药材。如石柱产的川黄连,江津、綦江产的川枳壳、川枳实等。同时不少药材主产区,曾进行栽培技术研究。如巫溪、城口的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 paiensis HPY. Li. 系川贝的一种),曾由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物种植研究所(现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到产区进行野生变家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均获成功。酉阳主产的吴茱萸,该所亦曾去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中草药。如南川金佛山的南川升麻(Ciminifuca nanchuanensis Hsiao),是幸存极少的珍稀濒危药材。又如云阳、万州等地所产的独花兰(Changnienia Chien)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之一,其花美丽,株形别致,其假鳞茎是民间治疗疔疮和蛇咬伤的良药,全草有清热凉血,解毒等功效。

2、中药材种质资源丰富:据四川在中药普查中收集的资料,该市各县都有丰富的中药材种质资源。据初步调查,金佛山仅蕨类植物现已知有45科、108属、594种,是整个欧洲各国蕨类总数(143种)的4倍多,比号称植物王国的西双版纳(三个县)的已知蕨类(270种),多318种。该山蕨数植物中,药用蕨类植物占总数的75%以上。

3、科技资源优势:该市有专门从事中药研究的科研院所及医药大专院校,科技人员众多,科技资源丰富。

三、建设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加快区县经济发展

1、把中药材作为特色产业来抓,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大宗药材和道地药材产区,应建立药材生产基地,以促进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经济优势,同时建立药材生产基地,有利于中药材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对采收、加工、干燥等各环节在继承中医药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加以提高。以生产基地为点,带动全面,为实施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化创造条件,便能够生产出优势高产高效的绿色药材。

白芍的栽培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分子标记;药用植物;简单序列重复(SS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SNPs)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3-2401-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3.001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 in Medicinal Plants

CHEN Hong-boa, YU Jin-ruib, YANG Chun-xianb, QIAN Ganga

(a.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and Genetics; b.School of Dentistry, Zunyi Medical College, Zunyi 563003, Guizhou, China)

Abstract: By summarizing the principle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only used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medicinal plant research,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and further provides ideas for the screening and verification of functional gene of medicinal plants.

Key words: molecular marker; medicinal plants;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AFL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中是野生中药材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目前已识别有11 000多种,无论其种类或数量均列世界之首[1],为中国中药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创造了丰富的资源条件。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等意识的不断提高,导致中药材的市场需求极度扩增,一些以野生种质消耗为主的名贵中药材正面临濒危甚至灭绝。传统的研究利用方法在药用植物识别、开发、利用以及保护等方面都相对落后。然而近些年,以RFLP[2]为代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兴起,为实现当代药用植物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现实手段与条件。分子标记技术(亦或分子鉴别技术或DNA分子标记技术)[3,4],是一种基于遗传物质的研究方式,这使其具备了不受生长环境的影响、检验精度高及重现性好等优点。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运用与革新,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第一代标记技术,由于操作过程复杂、周期长等原因,正逐渐退出分子研究领域。而围绕PCR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分子标记技术正广为使用,并日臻成熟。

1 常用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1 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SSR亦称为微卫星DNA,它由2-5个碱基组成,如(GA)n、(TG)n、(GAC)n等,其中最常见为二核苷酸重复形式。SSR序列的长度在不同基因组间由于重复次数以及程度的不同具有高度的变异性,而展现出较高的多态性。SSR标记原理是根据其两端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经过PCR扩增后,再利用变性或者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扩增产物进行分离,继而体现不同样本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简单重复序列具有较多优点,其共显性可区分纯合型与杂合型,以及还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但目前SSR获得的方式参差不齐,前提都是要提前知道目的基因的序列信息。

1.1.1 简单重复区间序列(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 ISSR是Zietkiewicz等[5]于1994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加锚SSR技术。它的原理是在SSR引物的5′或3′端锚定2个或以上的SSR碱基,引起特定位点退火,从而提高扩增专一性,得到的特异性片段再通过变性或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分离,最后根据不同的多态性条带分析多态性。

其优点在于无需提前知道样品基因序列,ISSR可为研究者快速高效地提供基因组信息;引物序列相对较长,通过提高退火温度进而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样本DNA质量要求不高,且所需量少;引物的通用性广,不具种属特异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缺陷,如:稳定的实验体系条件需要探索构建,且显性标记亦不能区分纯合型和杂合型。

1.1.2 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 表达序列标签是基于EST数据库或cDNA文库的一种标记技术,是一种能快速、高效地揭示基因容量的标记方法,由1989年Venter首次提出。它能特异地展示出基因某一位点的表达情况,能够直接反映出功能基因的生物信息[6],同时也为地道药用植物的鉴别、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候选基因。因此,基于ESTs开发的SSR技术(即EST-SSR)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分子标记技术[7],可直接用于基因作图[8],从而指导功能基因的预测。

EST-SSR与传统SSR技术相比较,无需构建DNA文库而节约了实验成本。而且,在功能基因研究方面,EST-SSR更接近功能基因组;表达序列标签直接来源于编码序列,从而为基因组比较学以及同源基因的研究提供更可靠的途径。但也有不足之处:与SSR相比,多态性较低;同时,ESTs只代表了基因组DNA的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不够全面,且现行的一些序列拼接软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分析过程中也可能丢失一些重要的基因组信息。

1.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AFLP)

AFLP是1992年荷兰科学家Zabeau和Vos发明的一项新专利[9]。其原理是植物基因组DNA经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通常采用双酶切),与特定的接头相结合而得到带有特定接头的特异性片段,这些片段再与PCR引物的3′端识别后进行特异性扩增,最后再将扩增产物通过聚丙烯酰氨凝z电泳筛选,进而分析其多态性。

AFLP是RFLP技术与PCR技术的结合,其具备了高多态性、操作简易、可以同时处理大量样品等优点。近年来,AFLP已广泛应用于药用植物遗传图谱的绘制、物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类研究、辅助育种、功能基因定位等多方向的研究[10,11],且AFLP目前已被公认为构建DNA指纹图谱最可靠的分子标记。其缺点主要是对样品DNA的质量要求较高,实验成本也较昂贵,扩增所得结果的分析也相对困难。

1.3 DNA条形码技术

2003年Guelph大学的Hebert等首次提出DNA条形码的概念。它是以足够变异且相对较短的DNA序列为标准,建立的一种新的生物身份鉴别系统,从而实现对物种快速、精准地识别和鉴定,其类似于超市使用条形码鉴别不同商品。通过特异DNA的比对,对于新种和隐种的发现也具有现实性的帮助[12]。Lahaye等[13]通过单独使用matK基因对1 000多种兰科植物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证明单独使用matK基因能够发现兰科隐种并证明了DNA条形码分析的可行性;Newmaster等[14]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发现了感应草属的3个隐种以及草沙蚕属的1个新种。在2008年召开的植物无国界会议上提出了“超级条形码”技术[15],决定将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作为条形码序列应用在植物物种的鉴别上。Shinozaki等[16]第一次完成了单一物种叶绿体全基因组的测序;2008年Diekmann等[17]又提出了一套较为标准的叶绿体DNA提取方法。Parks等[18]通过对松属37个样本进行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验证了叶绿体基因组可以作为植物物种水平上的条形码。近年来,DNA条形码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对于加快中国生物进化研究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19,20]。

1.4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或寡核苷酸阵列,它是将大量已知的探针固定在支持物上[21,22],通过核酸杂交,再利用激光扫描及分析,来实现对目的基因表达水平或多态性的分析。其高通量、自动化的优势使其广泛用于基因的定位、药物的靶向分析及新药研发中。Schena于1995年第一次在论文中发表了DNA chip相关研究,Fodor又于第二年年底研制出了第一块DNA芯片[23]。

基因芯片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一些新药的研发[24,25]、药物靶向研究以及疾病的诊断等方面。Watanabe等[26]采用高密度基因芯片技术,对经 Egb761处理的小鼠的皮层和海马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其具有拮抗神经病变的药理作用。李美德[27]应用全基因组表达芯片来检测从黄芩根中分离出的汉黄芩素作用于肝癌细胞后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406个差异明显的表达基因,通过差异基因的筛选和分析,从而确定了汉黄芩素抗肝癌的分子机制,对药物靶向基因的确定,以及抗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依据。郭旭东[28]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的RNA进行差异分析,发现其中的差异基因CYP4F3和USP25可能为AMI诊断的基因标记。张玉金等[29]通过利用从中国2010年版药典中筛选出的基原植物以及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的相应序列进行分析,得到13 814条特异性探针,为中国药典中基原植物检测芯片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不同领域的实用芯片陆续都有报道,且基因芯片技术目前已是高通量药物筛选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重要手段。

1.5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SNPs是等位基因之间的单个核苷酸差异,如单个核苷酸的缺失、插入或者是突变等[30]。SNPs标记技术相比微卫星技术而言,SNPs描述的是一种双等位基因的多态性,而SSR则是多位点等位基因之间的多态性,故SNPs在数量上远远超过SSR,因此具有更高的多态性。在人的基因组中,大概1 000 bp就会出现一个SNP,因此可以其作为DNA的一种特异性标记[31]。Xu等[32]通过对水稻亲本9 311的SNP检测,得到了768万个多态位点,从而绘制了1张高密度的Bin图谱并成功定位了1个QTL。目前,由于SNP技术主要依靠于基因组DNA的大量测序或者是基因芯片技术,且技术要求高以及实验成本大等原因,导致在药用植物方面的研究也相对匮乏。

2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研究应用

2.1 中药材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道地性研究

种质资源是指亲本遗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其包括“道地性”种质资源、新种及重要培育品系等。徐蕾等[33]通过运用SSR标记技术在铁皮石斛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证实了铁皮石斛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并顺利将36份铁皮石斛材料分成了3个类别。Shen等[34]利用筛选出的ISSR引物准确地鉴别出了8个野生种石斛药品。李永清等[35]利用ISSR技术成功将36份铁皮石斛材料划分为6个类群。赵香妍等[36]通过ISSR标记技术在北京地区野生柴胡种质资源中的研究,得出北京地区野生柴胡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分布特征,应加以保护及推广种植。

2.2 中药材真伪的鉴别及品种鉴定

随着中药材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中药材市场鱼目混珠的情况时有发生,同类药材由于道地性等导致药效也相差甚远,而常规的检测方式却很难区别。但现行的DNA分子鉴别技术基于高稳定性、不受环境因素及个体发育影响等优点,可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马晓冲等[37]通过研究证明基于SNP的分子标记技术能够稳定地鉴别中药材泽泻。滕艳芬等[38]利用matK基因已成功将正品与混淆产品鉴别开来。

2.3 遗传多样性及种属亲缘关系的研究

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对于认识物种的进化历程、遗传育种及物种改良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研究方法均是基于对表达产物的研究探索,但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外部形态等均会由于生长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而有所差别。因此,从传统研究的角度探索药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从分子角度出发的分子标记技术能有效地揭示物N进化演变过程中遗传物质流动的真实本质,从而使得分子标记技术能够阐明物种进化、遗传背景以及种内或种间遗传关系,为中国珍贵及濒危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提供真实依据。

近年来,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已有多种DNA标记技术成功运用于中药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亲缘性分析中。YANG等[39]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吉林省5个不同产地的人参材料进行分析,得出不同产地的人参在遗传物质上呈现出较高的多态性。Li等[40]于2013年利用SSR标记法对洋玉兰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近缘物种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洋玉兰叶绿体基因组的重复序列保守性相对较高。2014年,Galina等[41]又运用SSR标记技术对俄罗斯濒临灭绝的人参进行了种群遗传性状的分析。朱田田等[42]利用ISSR对甘肃不同产地中麻黄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中麻黄遗传距离跟地理距离有一定的关系。黄颖桢等[43]通过使用ISS标记技术对金线莲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得出在野生种质资源间金线莲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叶炜等[44]通过利用ISSR对金线兰及其近缘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得出种群间可能存在基因的交流。唐晓清等[45]利用AFLP技术对不同农家栽培类型的丹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FLP技术可以作为识别丹参不同栽培类型间遗传差异的手段。李勇等[46]利用AFLP技术通过对金莲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得出地理位置较近的种质遗传相似度较高。唐美琼等[47]利用AFLP技术对广西草珊瑚遗传性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广西草珊瑚遗传多样性偏低,须尽快采取相应措施。沈亮等[48]通过AFLP技术分析梭梭遗传多态性得知该物种种内丰度较高,各地区之间的分化较小。李永清等[49]通过ISSR在37份药用石斛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得出ISSR分子标记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石斛物种亲缘关系的分析。朱田田等[50]通过对不同黄芪和党参栽培品种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得出不同品种的黄芪和党参拥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且种间差异较大。蒋雨晗等[51]利用ISSR分子技术对14份不同来源的白芍进行研究分析,证明了4个栽培种跟野生种之间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性,而且可以从基因水平把外型相似的白芍栽培品种区别开来。

2.4 DNA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数量控制基因定位

DNA遗传图谱也称基因遗传图谱或连锁图谱,系指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应的位置。自从第一张遗传图谱的构建以来,越来越多关于药用植物DNA图谱的构建也相继报道。周志勇等[52]首次用AFLP技术构建了人参和西洋参的DNA指纹图谱,这对人参的鉴别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虞泓等[53]利用AFLP对石斛4个内种和1个外群种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用筛选得到的引物构建了5个种的DNA图谱,并应用bootstrap进行了检验,该研究证明了AFLP标记技术可用于构建石斛基因组指纹图谱。赵红燕[54]则利用EST-SSR、ISSR、RAPD、SRAP等4种分子标记技术成功构建了浙江铁皮石斛563个遗传连锁。郑伟耀等[55]运用SSR标记天麻基因组DNA,分析得出扩增位点与天麻素含量有关。巫桂芬等[56]通过黄麻基因DNA分子指纹图谱的构建,得出每一种被识别出的物种均有其特有的分子“身份证”。

3 展望

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以及过度的开采,使得一些稀少的野生药材资源更是急剧减少,市场也相对混乱,因此从生物本质出发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对于中国药用植物的鉴定、保护、开采、利用及改造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种质鉴别及评价、DNA指纹图谱构建以及基因定位几个方面。

目前在药用植物研究应用中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DNA标记技术在中药材研究中的应用较少,而且存在方向聚集现象,近年关于药用植物亲缘性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在其他一些领域,如药材活性成分分离与提取以及相关成分控制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却少有报道,研究范围不够全面和深入。另外,每一种分子标记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片面性,而标记技术的联合应用也处于相对空白状态;技术要求高,技术培训相对缺乏。因此,需要加大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应用,以便增加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通过以不同分子技术的研究为基础,可达到明确中药材有效药用成分的基因构成,以及各种药用植物基因的调控原理及产物的靶向作用原理,以便对中国中药品种的保护利用及产业化做出更大的贡献,以此实现中国中药文化的规范化、产业化以及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李继珩.天然药物开发应用前景[J].医药导报,2002,21(8):472-475.

[2] BOTSTEIN D,WHITE R,SKOLNICK M,et al. Construction of genetic linkage map in man using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J].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1980, 32(3):314-331.

[3] 黎 裕,Z继增.分子标记的种类及其发展[J].生物技术通报, 1999,15(4):19-22.

[4] 杨 柳,程 波,曾凡波.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及其在生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师,2004,7(7):559-561.

[5] ZIETKIEWICZ E,RAFALSKI A,LABUDA D. Genome fingerprinting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anchor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J].Genomes,1994,20(2):176-183.

[6] XIANG L X,HE D,DONG W R,et al. Deep sequencing-based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analysis of bacteria-challenged Lateolabrax japonicus reveals insight into the immune-relevant genes in marine fish[J]. BMC Genomics,2010,11(1):472-493.

[7] EMEBIRI L C. An EST-SSR marker tightly linked to the barley male sterility gene(msg6) located on chromosome 6H.[J]. Journal of Heredity,2010,101(6):769-774.

[8] RIAR DS,RUSTGI S,BURKE I C,et al. EST-SSR development from 5 Lactuca species and their use in studying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L. serriola biotypes[J].Journal of Heredity,2011, 102(1):17-28.

[9] VELAPPAM N,SONDGRASS J L,HAKOVIRTA J R.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by single-enzyme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J].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s Disease,2001,39(2):77-83.

[10] 韩艳丽,朱建华.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草药鉴定中的应用[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22(4):62-65.

[11] 陈要臻,郭丁丁,马逾英,等.白芷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844-2846.

[12] 刘宇婧,刘 越,黄耀江,等.植物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20(1):74-82.

[13] LAHAYE R,WANDER B M,BOGARIN D,et al. DNA barcoding the floras of biodiversity hotspot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8,105(8):2923-2928.

[14] NEWMASTER S G,RAGUPATHY S. Ethnobotany genomics: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in a new era of exploratory research[J].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2010,6(1):2.

[15] KANE N C,CRONK Q. Botany without borders:barcoding in focus[J]. Molecular Ecology,2008,17(24):5175-5176.

[16] SHINOZAKI K,OHEM M,TANAKA M,et al.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tobacco chloroplast genome:its gene organization and expression[J].The EMBO Journal,1986, 5(9):2043-2049.

[17] DIEKMANN K,HODKINSON T R,FRICKE E,et al.An optimized chloroplast DNA extraction protocol for grasses (Poaceae) proves suitable for whole plastid genome sequencing and SNP detection[J].Plos One,2008,3(7):2813.

[18] PARKS M,CRONN R,LISTON A.Increasing phylogenetic resolution at low taxonomic levels using 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 of chloroplast genomes[J].BMC Biology,2009,7:84.

[19] HOLLINGSWORTH P,FORREST L,SPOUGE J,et al. A DNA barcode for land plant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9,106(31):12794-12797.

[20] 宁淑萍,颜海飞,郝 刚,等.植物DNA条形码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08,16(5):417-425.

[21] WANG Y,KLIJN J G,ZHANG Y,et al. Gene-expression profiles to predict distand metastasis of lymph-node-negative primary breast cancer[J].Lancet,2005,9460(365):671-679.

[22] 张琳西.应用基因芯片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3.

[23] SCHENA M. Microarray biochip technology[M]. Natick,MA:Eaton Publishing,2000:19-63.

[24] 金 敏,李君文.基因芯片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9):1466-1471.

[25] 王洪水,侯相山.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241-2243.

[26] WATANABE C M,WOLFFRAM S,ADER P,et al. The in vivo neuromodulatory effects of the herbal medicine ginkgo bilob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1,98(12):6577-6580.

[27] 李美德.基于基因芯片研究汉黄芩素抗肿瘤作用机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28] 郭旭东.急性心肌梗死的基因诊断[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9] 张玉金,张建永,绪强,等.基于NCBI序列数据发掘用于鉴定中国药典基原植物的基因芯片探针研究[J].中药材,2014, 37(11):1987-1991.

[30] 刘 听,杨官品.分子标记技术新进展:以几种新型标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44-46.

[31] 杨昭庆,洪坤学.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遗传学分册,2000,23(1):4-8.

[32] XU J,ZHAO Q,DU P,et al. Developing high through put genotyped 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based on population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in rice(Oryza sativa L.)[J].BMC Genomics,2010,11:656.

[33] 徐 蕾,刘 莉,彭少丹,等.利用SSR标记研究铁皮石斛的遗传多样性[J].分子植物育种,2015,7(13):1616-1622.

[34] SHEN J,DING X,LIU D,et al.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 (ISSR) molecular fingerprinting markers for authenticating populations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J]. Biolog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06,29(3):420-422.

[35] 李永清,叶 炜,江金兰,等.铁皮石斛种质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5,38(4):1530-1534.

[36] 赵香妍,刘长利,薛文峰,等. 北京地区野生柴胡种质资源的ISSR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2015,17(10):1008-1013.

[37] 马晓冲,姚 辉,辛天怡,等. 基于DNA条形码SNP鉴别东方泽泻、泽泻及市售泽泻药材[J].中国药学杂志,2015,50(17):1474-1478.

[38] 滕艳芬,吴晓俊,徐 红,等. 石斛及其常见混淆品的matK基因序列比较[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4):280-283.

[39] YANG G S,WANG Y,SUN C Y,et al.SSR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Panax ginseng[J].Medicinal Plant,2010,1(7):50-53.

[40] LI X W,GAO H H,WANG Y T,et 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 of Magnolia grandiflora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related species[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3,56(2):189-200.

[41] GALINA D,REUNOVA,OLGA G,et al. Microsatellite Analysis of Panax ginseng Natural Populations in Russia[J].Chinese Medicine,2014,4(5):231-243.

[42] 朱田田,晋 玲,杜 |,等.甘肃不同产地中麻黄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J].中药材,2013,36(9):1397-1401.

[43] 黄颖桢,陈箐瑛,赵云青,等.金线莲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中草药,2014,45(15):2230-2234.

[44] 叶 炜,江金兰,李永清,等.金线兰及近缘种植物遗传多样性ISSR标记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16(5):1045-1054.

[45] 唐晓清,王康才,陈 暄,等.丹参不同栽培农家类型的AFLP分析[J].药物生物技术,2006,13(3):182-186.

[46] 李 勇,丁万隆,陈士林,等.金莲花种质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2):328-331.

[47] 唐美琼,伟荣昌,姚绍嫦.广西草珊瑚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中草药,2012,43(7):1398-1402.

[48] 沈 亮,徐 s,陈 君,等.我国肉苁蓉寄主梭梭种质资源多样性的AFLP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6):959-964.

[49] 李永清,江金兰,叶 炜,等. 37份药用石斛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5(2):131-135.

[50] 朱田田,晋 玲,刘效瑞,等.不同黄芪和党参栽培品种(系)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79-82.

[51] 蒋雨晗,张丽萍,周学刚,等.ISSR分子标记在白芍亲缘关系的研究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3):429-433.

[52] 周志勇,周 钢,周肆清,等.AFLP法构建人参,西洋参基因组 DNA指纹图谱[J].药学学报,2000,35(8):626-629.

[53] 虞 泓,和 锐,倪念春,等.石斛属4种植物的AFLP分析[J].中草药,2004,35(7):808-810.

[54] 赵红燕.石斛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白芍的栽培方法范文5

江西省黎川县中医院药剂科 江西省黎川县 344600

【摘 要】本文对肾茶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尤其是对肾茶的利尿、抗菌、健肾作用做出了文献方面和临床上的论证。指出肾茶在我们日常保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认为肾茶作为保健品及功能食品的开发利用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

关键词 肾茶; 尿路结石; 慢性肾功能不全; 降糖

肾茶又名猫须草、猫须公、化石草、大花直管草,由于其雄蕊酷似猫的胡须,故又有猫须草之名。肾茶为唇形科猫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味凉、甘、微苦,以茎、叶入药研究表明,肾茶中所含的主要活性成分有迷迭香酸、熊果酸、黄酮类及肌醇等,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力、抗菌和利尿等药理作用。据临床试验,可治疗急、慢性肾炎,膀眺炎,尿路结石及由结石引起的尿频、腰痛等症,对胆结石、风湿性关节也有疗效。下图为文中所提到的肾茶:

1 治疗尿路结石

尿路结石属祖国医学的石淋、血淋范畴,其成因正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淋病诸候》所言“肾虚而膀胱热”,“水结则化为砂石”;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则认为“气血不能宣通”所致。由此可见湿热、血疲是结石的主要成因。盖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肤气化失利,尿液受湿热煎熬日久,夹淤成石;或因气滞血瘀,郁久化热,蟠灼尿液而成砂石;而结石又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易损伤血络,引起血尿,久则出现疲血阻滞。所以,结石一经诊断,无论如何分型,都与中医湿热、血瘀有关,且贯穿于尿石症的始终。因此,采用清热利尿、活血化瘀、通淋排石治法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思路和有效方法。以肾茶合剂方为例,方中肾茶甘、微苦,性凉,清热利湿,排石利尿[1]。著名中医药专家岳美中认为肾茶“主要作利尿剂,对肾脏无害。用于治肾结石、磷酸盐尿、胆结石、膀胱结石、足痛风、风湿及动脉硬化等”。金钱草、海金砂、石韦清热利尿,通淋排石;鸡内金加强溶石化石之功,莪术活血通脉; 川牛膝活血通经、引药下行,使结石滑利而下;积实利气疏导,散结止痛;用白芍、甘草能缓解尿路平滑肌挛急,制比其疼痛。诸药合用,使湿热清,瘀滞去,水结开,砂石消。服药期间,配合多饮水、多跳跃可促进结石的下移排出。临床观察表明,肾茶合剂治疗尿路结石有较好疗效,能有效提高结石排出率,且方法简单、经济,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 慢性肾功能不全

高南南等研究肾茶对A den ine 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的作用及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时发现,肾茶水提取液可有效降低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并可改善贫血症状,增加内生肌酐的清除率及尿肌酐的排泄,肾小管组织细胞病变减轻,肾小球结构破坏减少,完整肾单位数日增加[2]。临床多用于多囊肾致慢性肾功能不全,应用肾茶可以延缓患者进入透析治疗的时间[3],除与上述机理有关外,还与其具有一定的抗感染、止血尿、利尿作用有关。

3 降糖作用

肾茶水浸液( 化学筛选主要为酚类化合物及黄酮) 对链脲佐霉素(stroptozotocin,STZ) 造成的糖尿大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肾茶水煎剂对链脲佐霉素(STZ) 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保护机制与改善氧化应激、抗炎及抑制系膜细胞增生有关。

4 其它药理作用

最近常有一些报道指出通过提取肾茶中的物质,其中的甲醇和水的对等比例对抗氧化和护肝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经过大部分认证的具有清热解毒的特效,这不但反映了肾茶自身毒性小,同时亦具有解毒作用。

5 结语

肾茶在东南亚地区分布极为广泛和常见,尤其在我国南方地区,对肾茶的种植和应用将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对肾茶的药理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表明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十分重要的药理活性,纵观30 多年来关于肾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对肾茶的开发利用情况,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对其药效成分的提取为重点,探索解决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另外学术界上需要从分子水平上对肾茶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做深入探讨。在日常的应用上,我们可以从简易的栽培养殖入手,通过观察其区域性生长特征和气候条件,进一步研究它的药效,这也将成为我们作为一种更加有效、健康和廉价安全的大众保健药物,肾茶作为保健品以及在日常实用的层面也将成为一个很好的开发前景。

参考文献

[1] 南京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 高南南, 田泽, 李玲玲等. 肾茶对慢性肾功能衰竭人鼠体内毒性代谢产物的排出及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J].中草药,1999(O8).

[3] 黄昆明. 肾茶治疗多囊肾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应用[J]. 疾病控制,2000(04).

白芍的栽培方法范文6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仅典籍所载已达5000种以上,大多有长期应用的历史。而中药的疗效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如:品种、炮制方法、贮藏加工等。本文对上述各种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希望有助于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中药疗效,达到人民用药的准确、安全、有效。

一、中药采收对中药疗效的影响

绝大多数的中药材均以天然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直接入药。这些天然药物的生长或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日照、温度、湿度、土质等生态环境因地而异。在某地区适宜于某些植物的生长,而不易于另一些品种的生长。即使是分布很广的物种,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其药用质量并不一样。因此天然性药材大多数有一定的地域性。也是人们俗称――地道药材。如黄花蒿所含青蒿素,因日照等差异,而使南方生长都明显高于北方。对于这种现象,古人早有认识。如陶弘景认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千金药方》指出“用药必依于地”。《本草蒙筌》强调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

中药的采收,首先要保证质量,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即药效是其防止疾病的物质基础,在植物类、动物类药中,这些成分的含量的高低,因采收的时间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

古代中医药家对中药采收季节十分重视。孙思邈《千金翼方》中写“夫药采取,不知时节……虽有药品,终无药实,古不依时采取,于朽木不殊。他强调事实采收中药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

中药的种类繁多,药用部位各不同。药材有效成分与生长时间季节有密切关系,如甘草“在初生长时含甘草皂甙6.5%,开花前高达10%,开花后降到4.5%,到秋后只有3.6%;草麻黄在春天生物碱含量突然增加,并在8月和9月达到最高点,此后生物碱含量有显著下降;丁香的挥发油含量,在花蕾时要比开花后多5倍。因此必须掌握采收的时间,即在其含有效成分最多的时间采收,以提高中药的疗效。

中药材历来实行优质优价等级收购。中药的采购,应注意保护药源,做到合理采收,决不可只顾眼前,希图方便,随意采收。收购中混有非药用部位、变质药材的伪品,出现灰渣泥沙多。芦头梗叶多,异物杂质多,掺杂使假多,有的不按季节采收。干瘪瘦小,桃仁中掺杂杏仁。加之环境污染、滥用农药和退化等多种因素,都影响药材的质量。所以,中药材应严格把好收购关。防止收假,注意产地和采收季节,鉴别混淆品种,否则就会严重影响中药疗效。

二、中药炮制对中药疗效的影响

中药的炮制是根据中医理论、药物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制药技术,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和适应辨证用药的一项重要措施。与中医疗效密切相关。

炮制方法不同作用也就不同,一种药有多种药效,根据治疗时的需要只能用某某一种效能,经过炮制达到所需要的药性,除去不需要的药性,使中药符合中医用药的理论和质量要求。

炮制对药材的化学成分也有影响:植物药材通常所含化学成分有:生物碱、甙类、挥发油、鞣质、有机酸、脂肪油、树脂、蛋白质、氨基酸、无机盐、糖类及色素等。其中大部分具有生物活性医疗作用。经过水浸、加热及酒、醋、药汁等炮制处理,所含的化学成分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有的成分被分解出来,有的成分浸出率会提高或降低。所以对中药性能、临床疗效都有直接关系。因此炮制后的饮片质量的优劣,也可用有效成分含量作为质量标准。如制川乌,药典规定所含生物碱量以乌头碱计,不得少于0.20%。

药物由于炮制方法不同而效用各异。如有的药效、生泻熟补、有的药效生升熟降、有的药效生散热敛、所以种药不经炮制是不允许入药的,尤其毒性药物不经炮制非但不能治疗还能引起毒性,如马钱子沙炒、巴豆榨油制霜、确实可以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其原因是马钱子的主要毒性成分番木鳖碱在高温条件发生分解破坏。巴豆主要毒性成分是巴豆油用机械的方法直接除去一部分。但番木鳖和巴豆油又是二者的有效成分必须保留一部分。于是提出了控制马钱子沙炒的时间,控制巴豆油最低含量的炮制工艺,既达到了治疗目的,又不致引起中毒。因此指明了炮制与药性和治病的关系。

三、中药贮藏对中药疗效的影响

中药的贮藏中如果保管不当,所含有效成分,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各种变异。因此中药的贮藏中,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保管方针和“先进先出”的管理原则。入库前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合格者方可入库。库房应具有良好的严密性、通风性、隔热性和防潮性、并具防鼠防白蚁的条件。贮藏期间药经常检查,特别是炎热、多雨季节更应注意。如一旦发现有变异发生,应及时处理。有的药材如外观色泽改变:大黄、黄芪由黄变黑;黄芩由黄变绿;荆芥、薄荷色泽变暗;槟榔、白芍色泽变红等,都是中药变质的表现,都严重影响中药疗效。

在中药贮存期间会发生的各种变异。几乎都与温度和湿度有关。库内阴凉干燥控制在20℃以下,相对湿度在65%左右。而现在调控温湿度方法有密封法、通风法、吸湿法、冷藏法、低温贮藏法等。另外,可采取对抗贮藏法是两种中药同贮存于密闭的容器中,一药能防止另一药发生变异、或相互防止变异的方法。其原理是这些药物多含有杀虫、杀菌的挥发性成分,或具有一定吸湿性能,加上密闭条件,故能较好地防止虫、霉、泛油等变异发生。常见的对抗贮藏药物是樟脑、花椒、吴茱萸、细辛、与蛤蚧、鹿茸、海马、白花蛇,太蒜与土鳖虫、斑蝥、全蝎、蜈蚣可防虫;滑石块与柏子仁,防霉和泛油;丹皮与泽泻互不生虫,丹皮不变色。保证中药疗效不受损失。

四、中医配方对中药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