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的职业认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面设计的职业认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面设计的职业认知

平面设计的职业认知范文1

在信息社会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出来。[1]

1、平面设计专业的引导性不强

这主要是高校的教学指导思想导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教学内容与专业方向给学生讲清楚,或者教师本身也没有明确的定位。这就造成了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始终找不到职业的方向,仅仅是听说或者是想当然地认为将来要干什么,具体干什么,怎么干仍然是茫然的。既然学习了绘画基础课程,学好了理所当然的就可以胜任将来的工作;专业课学好了就能胜任一切平面设计岗位,可以在未来的公司中占有一席之地;实践课学好了毕业后就可以立刻上岗操作。这些认识不能说是错误,但是却忽视了这其中内在的有机联系,把本应递进、渗透、链接的几个方面割裂开来,最终不能成为平面设计专业的拔尖技能人才。

2、教学方式缺乏个性化

学习平面设计的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在绘画和构图方面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差异很大,在教学中一般是实行统一的课程,有的学生相当轻松,有的学生倍感吃力。在绘画基础课程上,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美术知识,对于素描、透视、构图、色彩一窍不通,绘画基础课又是课程较短的科目,前面的没学好,后面的根本无法掌握。绘画基础课是面对许多专业的课程,有些内容与平面设计关联确实不大,如果不加选择地按照相同的模式教学,既浪费了课时,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教学实践课课时没有得到应有的比重

平面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平面设计需要形象思维、理性认知、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以及经过全方位的综合能力的掌握来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2]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绘画基础很好,理论知识也学习的不错,考试成绩一直优秀,讲起来也是头头是道,但是一接触到具体的设计就茫然无措了。这就是典型的理论脱离实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实践课的锻炼,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实践课占有的课时太少,这对于将来的就业求职相当不利。[3]

4、绘画基础课被冷落

平面设计专业设置了绘画基础课程,同时也受到了许多诟病,有些人认为平面设计和绘画看似有些联系,实质用处不大,如果作为一种爱好来增添自己艺术底蕴当然不错,如果为了学习平面设计而学习绘画有些得不偿失。这种认识相当片面,基础绘画课属于艺术的范畴,里面充满了美学思维和空间构想,而这些正是我们许多学生最缺乏的,设计离不开思维、理念、想象、结构,而这些重要因素都会在绘画课程中得表现出来。

5、平面设计课程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平面设计的教学让学生看起来有点像机械熟练工的操作,一般采取的都是固定的模式:先由教师进行授课,学生通过查找和借鉴资料设计草图,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对草图进行分析、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作品。[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多是停留在搜集资料、观看图形、借鉴模仿上,考核和评价也是关注于作品的观赏性和技术应用,却忽略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平面设计教学的对策研究

1、优化课程设置,注意职业导向

平面设计就是通过对基本元素设的计和重组结构出直观的具象,把设计者对这些形象的认知融合于图像中,通过再次加工创作后在二维空间中表现出来,能够给欣赏者以美的感受。我国高校的平面设计教学包含了基础理论、专业课和实践课三个教学层次,这三个梯次即是节节升高的,又是相互连接上,学生通过这一教育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际操作能力上得到锻炼,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就要达到三者的相对平衡,绘画基础知识必不可少,这在以后的应用实践和职业生涯中清晰地表现出来,缺少绘画基础和掌握了美术知识的学生的设计能力大不相同,底蕴的深浅决定着设计师的水平和前途。[5]所以要把被分离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部分进行融合、串联和互动,呈现出螺旋渐进的态势,把平面设计的教学目标和职业导向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2、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工作中,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和辨析,对于其中陈旧的、落后的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删减,适当加入新时期最为前卫的、新潮的、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形式。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增加创作资源,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最新的设计信息,比如网络、期刊、讲座、展览,把这些内容与教材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在平面设计中加入自己的创作理念、表现方式、构图特点,把作品有无新颖的设计思路、开阔的视野、技巧的灵活掌握、最具时代性的应用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6]

3、分类式教学灵活多样,实践课程为主

作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更多的创作素材,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积累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普遍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除了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重点补习外,绝大多数学生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脱离课堂的束缚,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绘画基础课程不能丢,要持之以恒

平面设计的职业认知范文2

1.调研的主题

第一,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状况;第二,行业人才结构及需求;第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第四,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调研方案

第一,人力资源部门、人才网调研;第二,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调研(苏州时代广告公司、江苏友邦广告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典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泗洪中等专业学校、太仓中等专业学校、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等)。

3.调研对象

第一,行政事务部工作人员;第二,技术人员和工人;第三,生产部门管理人员;第四,学校专业教师;第五,部分毕业生。

4.调研方法和时间

调研方法包括:资料查询、实地考察、现场交流、电话调研,调研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4年7月。

二、调研内容与分析

近年来,平面设计专业的应用领域逐步扩展,对新型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逐年上升,人才需求从原来的出版物设计、广告设计等传统类型,转变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多种类型的平面设计类型,人才需求的内涵、类型、数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1.行业人才结构现状及需求

根据江苏省各市人才市场以及智联招聘网等专业招聘机构的数据调查,笔者分析出人才的需求情况。数据分析显示,平面设计岗位在媒体、出版、影视、文化、艺术等行业中数量排名靠前,江苏省2014年平面设计及相关创意人才需求共计约3.28万人,其中硕士0.08万人,本科0.7万人,高职2.1万人,中职0.4万人。目前,江苏省职业学校(高职、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年招生规模还不到4000人,人才需求的缺口比较大。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情况

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通过调研得知,职业学校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了企业的基本认可,但是对专业制作流程的熟悉程度较低,导致不少学生刚进企业时不太适应,难以较流畅地与不同生产环节的人员进行工作衔接;毕业生自学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较为欠缺,这也导致学生的发展后劲不足。此外,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度较低,跳槽率比较高。

3.毕业生对学校的意见反馈

毕业生反馈信息表明,其在工作中的软件使用方面比较熟练,但是设计理念比较陈旧,需要在企业里接受短期培训;毕业生希望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结合,特别是实训内容最好做真实案例,让其在学校就能提前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毕业生对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沟通能力比较满意,但认为设计理念、专业设计能力方面需要提升。

三、结论

通过调研与分析,总体上可以看出江苏省平面设计行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中、低端人才,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基本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平面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平面设计专业属性

在系部领导、专业负责人的任命上,必须考虑相关人员的企业从业经历、职业能力;在招生上,严格把关,宁缺毋滥,选拔有志于从事设计专业的学生;重视平面设计专业建设,赋予专业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无论在师资配备还是设备采购上,都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开展工作。

2.基于职业岗位,调整课程体系

一些职业学校开设平面设计专业较为随意,前期缺乏对行业的调研,对平面设计行业不够了解,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较为盲目,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职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应该转变观念,基于职业岗位调研,结合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生产流程开发课程体系,将企业生产内容灵活嵌入课程教学内容,强化校内实训课程与企业项目的结合。

3.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互通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文化课的教学目标,结合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选择文化课的教学方法,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构建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课程模式。如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广告策划可以和语文课进行结合,语文课嵌入广告语、策划文案撰写等内容,这使得语文教学具有针对性,能够服务于专业学习,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学有所用。

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专业改革

调研数据表明,目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钩”是不争的事实。学校要开展校企合作,搭建实训、项目制作平台,共建、共享资源,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流程、体验企业文化、完成课程实训的需要;企业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引进项目,让教师参与项目制作,提高其实践能力,也可以利用此平台培训员工;师生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完成横向的课题研发、实习、创业以及技能比赛等活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将企业的实践性工作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

四、结语

平面设计的职业认知范文3

1.多维化

多维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二维的作品可以应用到三维、四维空间里;二是多种感官和媒介形成的多维化。多维化综合处理了多种信息,更符合时展潮流,符合人们的审美趋势,使得平面设计作品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2.趣味性

平面作品的美观是很重要的,如果在美观之上加入更多的趣味性因素,则会使作品以具有亲和力的形式出现。观众在发现美的同时更容易接受带有趣味性的东西,理解起来也较方便,也可以加深对平面设计作品的印象,同时,趣味性的平面设计作能更有效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二、共同创作方法在各类互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1.互动平面设计作品的分类

按照作品载体分,主要分布在报刊杂志类、日常用品类、招贴类、公共设施类等方面。报刊杂志类的平面设计主要表现在报纸的广告、杂志的反馈表上;日常用品类的平面设计主要表现在日用品的设计、视觉元素的传达上;招贴类的平面设计主要是广告;公共设施类的平面设计主要是指垃圾桶、长椅、路灯、指示牌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上。

2.共同创作方法在互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1)报纸杂志类。报纸中最常见的是剪下优惠券并到指定地点进行消费的活动。杂志中的互动设计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是日本的一本儿童读物,这本读物不是全部用纸质材料做成,而是有时会加入一些别的材质,例如中间会夹一个小镜子,目的是提醒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新颖有趣。

(2)日常用品类。在一些购物袋上,袋子表面是人的图片,设计师将袋子画面上人物的手恰如其分地放在袋子的手把,人提起购物袋的时候,会有一种拉手的错觉,吸引路人眼球,具有创造性。

(3)招贴类。在国外,招贴类的平面设计作品随处可见,设计师想象力丰富。例如户外招贴广告的海报上有一个爆炸头,前面放着一条长椅,当人在长椅上坐下时,头正好在爆炸头的前方,从远处看,就像坐着的人真的有爆炸头一样。在繁忙的工作、车水马龙的街头,看到这样一幕,还是比较搞笑的,得路人轻松一笑,何乐而不为?

(4)公共设施类。例如波兰一个啤酒厂将啤酒杯的平面图贴在一些酒店、旅馆的门把手上,人走进酒店旅馆拉门的时候,就像手里端着啤酒干杯一样,也让开门的人有一种喝啤酒的冲动,看似简单的创意,却起到了良好的传播宣传效果,为啤酒厂做了一个新颖的广告。

三、共同创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1.受众心理学方面

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之一,互动平面设计应充分重视视觉的重要性,毕竟平面设计作品首先是通过人的眼睛而获得第一印象的。人是脑力发达的动物,观赏平面设计作品时会加入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是在受众累积的观赏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受众在对作品进行观赏思考时,将看到的作品与经验进行衡量比较,产生两者之间类似性、单纯性等。类似性是指两者在形态、色彩等视觉符号中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单纯性是指在作品传达的信息复杂难懂时,受众会感知最简单的部分。平面设计师是信息的传达者,设计作品的过程就是一次简单的信息加工过程,作为信息载体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容纳了这些信息,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观赏作品时实际上是一次信息的分解理解过程,受众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作品信息进行再创造,得出自己的结论。

2.符号学方面

平面设计的职业认知范文4

组织专业教师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完成调查分析报告;进行企业调研、调研内容有企业基本情况、对学校课程设计的指导、对所需员工品质的调查及中职生工作安排情况等内容;请专家讲座,组织研讨交流活动,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看到陈旧专业课程不适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提出进行课程开发的新思路;社会调查→岗位群→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即根据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课程体系,并经过这几年的调整,逐步使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与社会要求相适应。为了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跟踪调查,分析特定企业典型的知识和技能,确定具有企业特点的平面设计领域的课程内容。

二、打破课程界限,开发专业性综合实践课程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与大学生的差距较大,特别那些对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的课程,普遍出现难教、难学现象。对于这一类课程整合,应以解决难教、难学为目标。例如:《平面广告综合实践课》这门课是以岗位培养为出发点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是以模拟广告公司各职能的情景式实践教学,把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形式等引入课堂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轮流任职平面广告公司所需的不同岗位,负责相应工作内容,按照企业的运作方式进行模拟。从业务接洽、需求分析、创意设计、设计制作、广告投放等方面,全程由老师监督指导,利用仿真环境、模拟训练,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整个课程以项目作为主线,通过讲授项目实施全过程,介绍用到的各种职业能力,使学生对广告公司各职能有一个总体了解。这样进行课程内容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结语

平面设计的职业认知范文5

一、信息图形思维的定义

前文已介绍,信息图形思维是笔者在研究信息学和艺术设计学科交叉关联部分的理论后,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所以在定义信息图形思维前,有必要对促使概念形成的相关理论作简要的阐述。

1.信息思维信息思维(InformationThinking)将现存事物的结构、关系、过程作为信息的载体或符码,并由此破译出其中蕴含着的关于事物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将现实对象物或信息人为符号化,并赋予其特定的代式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便构成了信息认识方式和信息思维方式,亦即信息思维1。

2.信息可视化和信息图形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visualization)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领域,旨在研究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资源的视觉呈现,以及利用图形图像方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数据2。在“维基百科”词典中,信息可视化概念容易与科学可视化概念产生混淆,故以信息图形(InformationGraphics)或信息图(Infographics)作更为明确的定义。信息图形主要应用清楚准确的可视化形式或手段,解释、表达、呈现甚为复杂且大量的信息。它与平面设计(GraphicDesign)的传播手段与方法重合之处在于:借助人类的视觉感官,准确传达信息。信息图形通过跨专业和多学科的途径,并且结合了平面设计、计算机技术、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技能,达到交流和传播的“极限”,在整合大量复杂信息快速而有效的呈现上,传统的平面设计无可匹敌。

3.信息图形思维信息图形思维(InfographicThinking)是指以清晰、准确的视觉手段或形式映射事物的结构、关系、过程、趋势的方式和方法。视觉是人类发现和探索未知世界最为灵敏、快捷的感觉系统。而信息图形思维兼具有信息思维和视觉思维的特征,利用视觉通道将数据、结构、关系、过程、概念等抽象思维活动作具象化、直观化呈现,所以,其具有抽象和具象结合的思维过程,即明确意义基础上结构式样的整体性把握与传达。

4.平面设计平面设计(GraphicDesign)泛指利用各个视觉要素和组织形式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信息沟通手段。与侧重于利用人类的视觉能力,梳理抽象信息的内涵、加强人类认知活动的信息图形设计相比,平面设计偏重“美化”视觉效果。在平面设计专业教学里导入信息图形思维的目的,从根本上扭转平面设计观念和方法,避免单纯地为了迎合信息时代变化而简单地设置图表设计等课程,将信息分析、建构信息呈现框架、多媒体技术手段融合、跨学科合作模式建立等作为教学改革要点,也是符合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1.信息时代的新产业背景伴随着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文化与技术,特别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更为紧密,创意的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创意产业随之得以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从而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的主导之一的艺术设计开始探讨新产业背景下的创新思路。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学术、政策范畴的综合概念,亦直接反映了信息时代艺术设计的产业背景和整合方向。以创新和文化为特征的艺术设计,将以新的理论和方法在新产业开发中扮演重要角色。

2.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高校的平面设计专业教育在进入21世纪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其课程设置根据培养方案的调整,也相应有所革新。现有课程依据调研结果大体归纳为:构成体系的基础课程、插图设计、字体设计、编排设计、图形创意、广告设计、CIS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等。总体而言,其课程设置依旧和“工艺美术教育”时期的课程设置相似,人才培养目标和信息社会的人才需求特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按照“‘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教育’是一个思考问题角度的变换,这一变换将为中国艺术教育的这一领域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3的观点,高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之所以不够彻底,究其根本,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依旧停留在工艺美术教育阶段。“设计教育将是以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与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线的,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人的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4现有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侧重于审美品位的提升,课程设置缺乏对大容量信息分析、处理和呈现手段的训练,缺乏对新兴媒体的接触,更无从谈及如何训练学生加以运用;教学内容缺乏以信息图形思维梳理信息条理、建构信息呈现框架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缺乏对信息接收主体——人的认知行为特征的心理分析,亦无从谈及如何针对信息接收主体实现有效的信息传达。

3.从时代特征审视专业拓展的必要性今天的信息交流已经进入多维时代,设计的范畴越来越模糊且内容复杂。以传统学科的单一知识和技能培养出来的设计师,已难以解决这类复杂问题。旧有平面设计的承载媒体日益受到数字媒介的冲击,信息服务的交互性手段、动态影像、视听综合等表现手段越来越多地被纳入设计创作和表达中,以获得通过建构综合体验式的信息传播框架强化信息有效传达和实现情感对接的目的。反观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乎社会特征和发展趋势、全新思维协同发展的创造力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我们的学生将因缺乏处理信息的手段和对数字媒介的驾驭能力,难以应对信息时代的需求,疲软的社会竞争力亦将无法帮助其在职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以信息图形思维为主导,拓展平面设计专业新的发展方向,大力革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现阶段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基于信息图形思维拓展平面设计专业新方向——信息设计

1.何为信息设计信息设计(InformationDesign)是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技巧和实践,通过信息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应用信息的效能。520世纪70年代以前,信息设计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子集,经常被穿插在平面设计的课程当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信息设计”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当时已有不少平面设计师开始使用“信息设计”这一术语。到了80年代,信息设计逐步涉及到文本类信息内容和语言领域,此时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加入更多的用户测试,这在传统平面设计中是极为罕见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设计与所处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和科技成就紧密相连。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继承自平面设计后又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信息设计在新的形势下,融合多学科知识、集成文字、图形、视觉、听觉等多维多媒的艺术呈现形式,必将推动设计观念和设计手段发生重大的变革。对于平面设计专业新方向和新思路的拓展而言,既是新挑战,亦是新机遇。

2.信息时代对平面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信息时代平面设计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职业能力主要是指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针对高校教育,主要培养平面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层面。关于专业能力,平面设计专业设计人员应该以视觉传达设计为指导,做到:掌握造型、色彩、质感的基本表达技能,掌握视觉要素不同形式组织的基本法则并加以实践运用的创新能力;熟悉各个设计辅助软件的应用技能;依据符号学、视觉心理学等理论,通过图像的组织结构、视觉感应引发联想机制,理解图形(像)的“意义”;重视字体对视觉识别、结构和特征与视觉效应的研究,了解和掌握中英文字体设计的视觉规律和设计方法;重视对编排学的理性分析和研究,整体性把握视觉中心、视觉层次、视觉流程导向、视觉趣味应用规律;掌握图形、文字、色彩、编排应用到包装设计、CIS设计、书籍设计、网页设计等不同设计类型中的不同视觉要求。关于综合能力,我们主要以信息时代所需求的专业设计人员特征为依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跨专业的能力,如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掌握或了解新兴数字媒介的基本应用,对信息科技前沿性动态的观察能力等;第二,方法能力,如具备信息收集和筛选的能力,具备整合信息科技与艺术设计的能力,掌握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等;第三,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2)信息时代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体系设计的要求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明确课程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只有明确了目的的思考,才是一种科学的系统性思考,才能确保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形成制定目标——建立体系——方法调整——效果达成的紧密贴合模式。针对专业基础课,要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培养主线,充分考虑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和学时分配,既满足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课程设置合理性,又要通过充分的实训和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针对专业设计课,以培养能够整合信息文化和视觉传达的交叉型平面设计人才为主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必须“打破以纵向、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教育模式”6,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举例说明,将信息图形设计、界面设计(新增)、视觉传达设计方法论(新增)、网页设计等以研究信息设计方法论和信息呈现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在考虑其理论逻辑递进性、实践表达相关性特征分析后进行课程整合。笔者所理解的“打破”,并非四门课程学时分配上的彻底拆分与整合,而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具体而言,被整合课程的学时安排和独立的课程名称与培养方案保持一致,课程讲授内容以阶段化、模块化、多维化方式进行,实训课题的制定贯穿四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如以同一设计项目实践体现理论指导的连贯性、深入性和完整性,且以设计项目或实验项目为载体,拓展跨专业、跨学科的宽度。

四、基于信息图形思维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要点

高校教育的培养,必须满足时代的要求。第三次科学革命使信息系统整体综合世界图景得以科学实现,对世界的描述采用了新的科学范式,相对应,也必须采用新的科学思维模式——信息图形思维,来探索高校教育改革以应对新的局面。笔者分别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方面进行探讨。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是动态的、连续的、变化的、多维的。依照这一特质,平面设计教学首先应该用信息图形思维模式逐步改造模块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其次,调整建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三,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用信息图形思维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面向信息时代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不是简单地增设信息设计类课程,而是要结合信息产业的特征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以发展的眼光整合各个知识模块,并需考虑到高校学分制特点,既要保持课程教与学的相对独立性,又要符合信息科学多维交叉性,因此,构建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非简单粗线条地打破课程壁垒,而是通过梳理信息设计专业知识的构成要素,结合平面设计专业知识特点,进行整体性、模块化思考。关于创新课程体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信息的构建和视觉表达层面的专业知识,需培养学生通过理解、选取、分析、呈现信息内容,构建信息图形的表达框架和表现形式。为此,在现有构成类专业基础课、字体设计、编排设计、设计摄影、计算机设计基础课程基础上,新增信息结构、信息设计方法论等理论类课程,信息图形设计、网页设计等实训类课程。其二,人的认知和信息之间的互动与互生层面的专业知识,需培养学生关注用户的行为和交流特点的意识与分析方法,并具备遵循有效协调二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设计形式。配合此目的,应增设的理论课为用户体验研究、可用性设计,专业实训课为人机交互设计(界面设计)、数字媒介技术。

(2)用信息图形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优化和改造主要针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信息科学是一个拥有众多学科的大家族,导致了信息理论几乎与所有的传统学科间普遍交叉、渗透,这也是平面设计能在信息科学里找到切入点的原因。平面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7,“信息设计是对信息清晰而有效的呈现,它通过跨学科的途径达到交流目的,并结合了平面设计、技术性与非技术性的创作、心理学、沟通理论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技能”。8从以上两个概念定义不难看出,信息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区别在于,前者整合多学科技能和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使更为精确的信息传递得以实现。从这个分析里面,笔者找到了创新平面设计教学内容的明确方向。以书籍装帧设计课程为例,旧有课程内容为封面设计、内版式编排、纸张选择、开本设定等,讲授和实训内容主要侧重视觉审美层面的训练。创新书籍装帧设计课程内容,应首先以信息图形思维重新审视设计对象:书籍本身就是信息载体的集合,信息是主体,实现大容量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才是书籍设计的内核。“书籍设计不单是给书‘化妆’,而且是实现信息交流。”9用信息图形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优化和改造,在现有平面设计专业相关课程里带入信息设计内容,旧坛装新酒,这也是逐步推进改革过程中的合乎现实的方式。(3)淡化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鼓励跨界2011年9月北京设计国际周拉开帷幕,作为设计周核心板块“设计之旅”的重要项目之一——AIGA(美国专业设计协会)365:年度佳作展登陆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入选此次展览的作品,全部符合一项重要准则——必须在信息传达实效和艺术审美美学上实现双重效益。2001年5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率先提出了“艺术与科学”这一命题。2005年7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信息艺术系,随后开始招收面对数字媒体和信息交互设计领域的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在信息世界里,专业之间本来就很难有太明确的界限。其次,信息的复杂性和海量性也需要学生有融合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强调综合学科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方面,淡化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在当今的重大课题研究和创新中,具有“艺术与科学”交叉知识背景的人才都显示出了更强的设计整合与协调管理能力。跨界,即信息设计系统中涉及到的设计艺术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合作。10传统平面设计的设计对象集中在二维媒体领域,单一学科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适应当下需求,在跨国企业的设计开发和实践中,跨学科人才组成的设计团队更有助于产生原创性的成果。文理交叉、技艺结合也是应对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与设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大势所趋。

3.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信息图形思维并非全盘否定平面设计有关视觉语言研究部分的教学理念,而是在此基础上导入信息设计的方法论,优化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信息的复杂性和海量性,也不可能通过本科课程设置,深度讲授和研究。笔者认为,拓展信息设计发展方向的教与学,除部分陈旧课程需更替为信息设计相关课程和在现有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带入信息设计相关知识外,其余部分则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得以实现。其基本的要点是:以前瞻性研究为依据,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以项目实训为驱动,以产——学——研为对接平台。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比重教师应从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导角色转变为引导、观察、激发的支持型角色,变静态的教学为动态的交互,这也是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将课堂讲授与网络信息、设计公司、信息产业相关企业等教学资源相结合,备课重点放在教案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上;强化学生创意思维的启发,通过开放式设计项目的布置,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光盘查阅资料的方式,提出有独特视角的设计思路;通过分组讨论与交流,教师在尊重学生设计思路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对明显性疏忽和不足做出适当调整;通过项目进展阶段性汇报方式,训练学生对设计项目的管理能力,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并在该过程中,观察学生缺乏哪些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手段,并适时提供支持帮助。

(2)逐步建立“产、学、研”的教学体系平面设计、信息设计都属于应用性非常广泛的实用性学科,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市场等诸多方面因素。平面设计专业拓展信息设计方向,应该从教学和实训机制的创新与完善、搭建院校与企业市场对接平台两方面并进。为了满足信息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已逐步着手发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教学与科研并重,实验与创作并举方面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平面设计的职业认知范文6

现代广告自19世纪中期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欧洲工业革命以后,印刷术的发展,彩色石板和丝网刻板分色印刷技术被广泛应用;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市场的繁荣,人们对广告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这也就奠定了现代广告兴起的基础。随着广播、电视的出现,广告的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和立体化。如今的广告在经济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在理论与实际运作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众多的广告形式,作为一个从事平面设计的专业教师就应该对广告从整体上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把握不同广告创意形式,更好的地发挥其优势。

二、平面设计在广告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都有可能接受到广告信息,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网上冲浪以及各种生活设施和宣传媒体所释放出的信息能够看出来。 平面设计专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在商业宣传、产品销售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审美需求等广大泛围内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社会,随着IT软件的开发量越来越大,对于界面设计人员的需求则更为突出,这一点从各大求职网站中的招聘广告中可以看到,尤其是对于既懂编程又懂界面设计的复合性人才更是情有独钟,这一点应引起广大IT人士的注意。平面设计这门行业显然是具有灿烂的就业前景。

三、创意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教学现状

我们当代高校的艺术类学生性格普遍较活泼、外向,乐于表现,相对前些年同龄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及设计水平,部分学生还有一些电脑操作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对美术设计及电脑操作感兴趣,不足之处是创新思维能力略微不足,而且大多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创意思维的主动性。

根据平面设计方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特征,以及未来我国平面设计事业的发展趋势和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我认为培养优秀的平面设计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应加强设计基础课的培养,以图形创意课程为核心学科,拓宽学科的基础层面,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创意能力,主要加强电脑专业课的培养,使学生系统掌握平面设计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将来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奠定了基础,达到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要。其次是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设计思维教育从基础抓起贯穿在教学计划中,培养创作的能力,具备专业创新的基本素质。并通过三年不间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掌握相关软件的应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最后应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各科的专业教学当中,不间断的穿插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地适应社会实践工作。

四、创意思维培养的具体方法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还是在广告的创意方面。对于创意,我们要求学生每次设计起点为零。这里零的含义有三层:

首先,创意突破的起点。创意突破在于自身,常讲的“灵感突发”其本质,不在于客观、外界、物象的“启”,而在于主观、内在、心神的“悟”,“启”与“悟”相连。广告创意灵感的产生,强调自身长期的积累。詹姆士?韦伯?扬关于其孕育过程“魔岛浮现”的比喻,有助于我们形象地理解此点。珊瑚的尸体长年累积生长成珊瑚礁形成浮现海面的“魔岛”,这是一个从“此”到“彼”,从“量”到“质”的过程。量的积累过程是长期的、渐进的、潜在的,而质的改变却可以是瞬间的、突发的、显现的。此种积累,应是自觉、有意识、全方位的。比如:对广告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入理解,对心理学、生理学有针对性的研究,对哲学思维方法的领悟,对美学与艺术思考的深度,对自然、社会、人文知识的认知程度等。

其次,创意灵感的源泉。种种奇思妙想的“原创”作品虽可称为“创想”与“创造”,但决非凭空而来,来源于“创意库”,即灵感进发的源泉。创意设计作品灵感显现最重要的突破点,就是找到与设计主题和信息传达最契合的设计元素,并且挖掘出二者本质的关联。这种内在的联系有时可能很潜在、很原始、也很微妙,但却是最关键、最重要的联结点。这样,最佳表现的切入点与表现方式才容易被捕捉。

最后是创意思维的启发。创新思维是一个有意识的思考过程和由直觉意识启动有的放矢的开发智力潜能的过程。打开思路的方法可以注重对各种不同设计风格、不同创意特征、不同切入方式、不同表现手法的广告设计作品的采集、研究与汲取。 打破种种主观与客观的限定与思考的枷锁。理性与疯狂交织,是现今商业设计的时尚,有限为无限的基础,摈弃原有的经验与种种习惯定势是一切创新与突破的前提。再就是注意启发想象。一些奇异的、超自然、反流行、反规律的表现方式,之所以易引发注目与加深记忆,是利用了人的生理感应与心理认知的作用规律。比如:诸多超现实的表现悖背人对客观物象正常的、规律性的认识,从生理感应到心理感知应有的平衡被打破,人们对之直觉经验的思维与联想受阻,势必会激发其多维的想象与探索的好奇。墙上随手的涂鸦画,无关的事物间偶然的关联,对某表象直觉的领悟,自然物生长、衰落间变化的过程,蓦然发现的有趣、幽默的组合与形式,电脑设计过程中无意得到的奇异效果等,都是我们自身创意的宝贵财富。

对于平面广告创意的教学方面,睿智、非凡、原创的大手笔大多归于这一“零”的思维。这是一个回归与突破的循环,就像零可用首尾相连、无始无终的圆表达,代表永恒。本质上有着哲学思辨的意味,是成功创意的思维基础。对于传统的突破和改革,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找出学生特点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职业能力。要想让学生顺利走入市场,必须强调职业教师要真正融入行业市场,通过与企业的亲身接触了解他们的人才需求方向,了解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达到与企业结合教学弥补学校教学与社会脱节的不足,进而在校园的教学中达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准确无误的模拟真实就业市场,保证学生的顺利就业和市场的协调发展,所以说市场成为改革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