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76-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说课流程分为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条件以及特色与课程创新四部分。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对课程性质定位、作用和课程目标的设定。
1.课程性质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是、教育部要求在全国高校统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本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和后续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相衔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2.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职业特性结合起来,着重培养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两个模块的知识,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生活问题、人生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法律素质,培养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认为,素质高低决定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素质目标是本课程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为了达到学习的目标,必须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以生为本,使学生“思想上有感悟,心灵上有触动,行动中有体现”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跨界教育”,它同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必须“以生为本”,按照时代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要求,开展实践教学和开放性教学,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对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认同,从而做到“思想上有感悟,心灵上有触动,行动中有体现”。
基于这样的理念,必须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2.学情。在学情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与一般本科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在知识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表现为基础差。能力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本科大学生一样,对新环境好奇,思维活跃,但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在态度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自主性差,思想上追求进步,但价值观方面容易偏离主流方面,意识形态领域容易迷茫。在素质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大多数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承受挫折能力较差。
3.教学设计。从上分析可以看出,《思修》课的教学重点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难点就是如何践行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应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贴近,四个提高”的教学思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中心,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主导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实践特色,实现《思修》课“知”与“行”统一。“三个贴近”就是贴近专业、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专业,就是为专业建设服务;贴近学生就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贴近社会,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变传统“填鸭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最终达到“四个提高”,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收力和感染力。
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贴近,四个提高”的教学思路,根据大纲的要求,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思修》课程的内容包括前言,主体知识部分(分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三大部分,共八章内容)和结束语,体现了一种先成人,后成才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课程内容理论严谨,针对性很强,但教材知识点相对孤立、分散,在涉及到不同学生不同专业时,某些内容可能与学生的专业内容相重叠,如我校学生大多是法律类专业,《思修》课程的法律知识与法律专业的课程相重叠,这就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贴近”的设计思路,可以把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九大专题,三大模块是指把《思修》课程主体知识部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大知识模块,在思想教育模块中分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三个专题,在道德教育模块中分为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三个专题,在法律教育模块中分为职业规范教育、我国法律制度、弘扬法治精神三个专题,共九个专题。这样,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讲解,如对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取舍,精讲少讲甚至不讲,针对学生对社交礼仪知识的缺乏和渴望,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社交礼仪的知识渗透到整个教学中,以此提高学生的行为修养。
按照两个基本点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必须给予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为此,应该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应相应增加教学实践内容。按照三大模块九大专题的体系,我设计了相对应的六大实践专题。即“大学生活规划”、“我爱我家”、“大学生诚信调查”、“我身边的公德故事”、“职业生涯规划”和“模拟法庭”六大专题。这些专题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完成,可以根据成果评出相应的奖项,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本课程以职业素质为核心进行了创新和改革,除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还积极探索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启发,帮助学生加深对思想道德修养知识与法律知识等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把理论融进生动鲜活的案例中,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掌握知识。在案例选择方面,应着眼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注重案例的教育性、趣味性和典型性,挑选出一些典型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展开教学和讨论,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就是结合相关的音像资料,巧妙地把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情景融合进去,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易于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实践项目,把项目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和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真正体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应按照理论教学模块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实践教学法”就是围绕教学总体目标,把实践教学融合到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定系列主题展开实践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用”、“知”、“行”相融,达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可设计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大部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例如,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讨论分析,进而以校园不文明行为为研究对象,设计出对策并观察效果,再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意义的经验在社会上推广。
5.课程评价。在课程评价上,分为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和针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两部分。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建立“理论考核+行为考核”的考核模式,把(出勤+听课状态+平时作业)10%+实践教学10%+日常操行表现10%作为行为考核,结合理论考核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以客观反应学生的实际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在教学效果考核中,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督导评教进行考核。
三、课程实施条件
1.教材材料。在教材选用上,我们使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国材,(2013年修订版),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教材辅助材料,除了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学辅助用书《思修教师用书》、《思修学生用书》、《思修疑难问题解析》等,还搜集了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李开复的《与未来同行》、《一网情深》和金正昆的《礼仪金说》等。
音像资料。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比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离开雷锋的日子》、《阿甘正传》等优秀电影,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法律讲堂》等栏目的经典案例。通过感官激发和各种真情、真景、真事、真人的介绍和描述,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感悟。
精品课程资源。《思修》2009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2年通过专家验收,已顺利结项。该课程有系统的教案、课件和独立的网站,栏目齐全,注重内容更新,资源丰富,且仍在积极建设和不断更新完善中。
2.师资队伍。担任《思修》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充分体现了年轻化、专业化的要求。年龄范围在30~46之间,在学历方面硕士6人,博士1人,在职称方面3人副高,从教实践都在6年以上,其中6人获得过校级优秀教师。除此以外,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学术交流等活动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3.教学场地。学校给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学校还有3个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借到与这门课有关的诸多书籍,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特色与创新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理念创新。坚持以“生”为本,突出高职特色,注重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第二,课程创新。课程建设的目标具有示范性。成功申报精品课程,获省级优秀课程。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表演;第三,教学模式创新。超级链接“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整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善考核机制,最终达到了“四个提高”,受到学校、同行和学生的好评。
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范文2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研究
将先进科学技术理论转化到生产实践中以实践为核心,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正是化工原理课程基本目标,也是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后备人员的具体要求。农业院校中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弱项,我们依据化工原理的课程的具体内容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特色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
1教师的指导思想
在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农业工厂化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有工程学方面的思想,而化工原理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学习实践过程。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与创新思想为主,以教师引导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就目前已经实行的教师的指导方式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1)课堂直接讲解。将课程设计的步骤采用课堂讲解教学的方式,利用适当时间,集中给学生讲解课程设计的机理和原理,同时讲解机理与原理在相关实例的具体应用。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参照实例完成设计比较顺利、比较容易地进入设计、出现问题较少,学生比较适应该方法。不足之处是学生依赖性强,主动学习差。(2)开放式。这种方法基本放弃课堂讲授,学生通过提供的参考资料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解决设计中涉及的每一个问题。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设计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做法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教学方法的转变使他们难以接受,表现比较茫然,手足无措,通常在设计的第一天,同学们进入实质性设计的较少。直接请求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或者设计方案比较粗糙,不合理。这个过程花费时间较多。教师需要耐心的将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方式引导到主动性学习的过程中。
2建设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
提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平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问题,建立一支高素质精通化工设计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指导教师成员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组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引进了从事一线设计工作多年,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学生课程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在设计课程中常见问题给以解答,及时更正,良好的规范了学生在设计课程中操作。指导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也不断查漏补缺,对化工原理课程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整理,并且在教学组中进行相关讨论进行解决,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3结合专业特色设计题目的设置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本身具有特殊性,学生要完成设计任务,必须对化工单元操作、生产工艺等有深刻了解,除了所应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技能,与课程设计相关的知识不可能完全通过课堂教学获得,而必须通过生产与教学实习和学习,不断实践才能积累。因此,通过工厂现场教学,使学生对化工单元操作、生产工艺和设备衔接等有个初步的认识。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应不强化向学生灌输工程学观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单元操作和工艺过程特点,善于全面面考察问题和分析解决设计中的问题。为今后毕业与走进实际生产工作开展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一次真实训练。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应尽可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4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
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使用以及对工程观点的深刻认识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合理的对学生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采用综合评价比较合适,为此我们采用评定课程设计有几个部分:(1)考查学生的课程设计过程:检查学生对相关参考资料掌握情况,在设计室进行设计活动,教师随时随地掌握不同学生的设计进展和碰到的问题,彼此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设计,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对能按规定对学生进行考勤,对能够按照要求基本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计入平时成绩。(2)对学生撰写课程报告的评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必须撰写课程报告,对设计及工艺过程进行计算,并画出单元设备装备图和工艺流程图,得出设计结论并对课程设计进行小结讨论,提出设计过程不足之处和提出改进途怪。该部分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和学习态度与具体表现。(3)考核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细节把握:在具体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是初次进行工程类课程设计,所以我们通常都是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强化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规范性,减少随意性。
5结束语
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与专业课程的需要,选择符合专业特色恰当的化工原料设计课题,加强专业特色、工程特点、知识的积累、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指导。提高了课程设计的效果,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对社会有生产实践与管理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的目标。
作者:张建峰 朱学军 张洁婧 胡可心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瑞江,张业旺,李红霞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02):92-94.
[2]王任芳.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04):325-326.
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范文3
关键词:CDIO模式;教学改革;创新意识
CDIO是Conceiving,designing,implementingandoperating的缩写,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我们对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信学院数据结构课程,以CDIO模式进行了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数据结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将CDIO教学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运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充分考虑数据结构特性、响应速度、处理时间、存储空间和单位时间的处理量技术参数,鼓励学生自己去尝试各种设计方案,找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分析设计能力和合作能力。
一、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施教学改革前,传统的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是一般性设计。课设布置题目是针对教学内容的小型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程序设计与实现。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不同个体差异来看,把一些难懂的、晦涩的、抽象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给出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与学有几点弊端:第一,学生在毫无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要完全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及抽象数据类型比较困难。第二,课设涉及到的知识点内容单一,不需要学生考虑创新思维方面的设计方案。只要将课堂讲过的内容直接拿来用就可以,对于课设中各种技术参数的要求可以说没有理解,导致设计解决方案不是最合适的。课程设计没有达到预期收获。第三,学生缺乏团队合作过程,自己完成一个小型题目,在设计方案和算法设计过程中锻炼的层次和涉及面都比较窄。没有体现数据结构在处理大规模复杂问题时才能体现出的优势,使学生没有真正认识数据结构存在的意义。对以后学生参加实践类课程活动有很大影响。
二、课程设计的改革措施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采用了CDIO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锻炼学生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与求解的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围绕“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工程设计任务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综合性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进行复杂程序设计这个主线,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提高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程设计内容改革
第一,从课程设计选题上精心准备:需要介绍题目内容,介绍算法产生的背景。明确数据内在的必然联系,分析数据的逻辑结构;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用到的算法及设计参数的要求,设计数据的存储结构;解决该课设到底应该怎么做的问题。题目规模适宜,课程设计题目覆盖的知识点应尽可能避免单一,设计内容要新,具有综合性。第二,扩大知识面:要求学生从需求分析开始,通过查找大量的资料,充分理解设计技术参数的要求及实现方式,根据设计要求对空间复杂度、处理时间、时间复杂度和单位时间的处理量等技术参数,分析数据进行哪些操作,建立数据的存储结构。第三,数据结构课程特点逻辑结构强,概念抽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差。在课设中明确知识点的前后序关系和知识点的归属,解决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二)课程设计实施方法
我们对辽宁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数据结构课程,以CDIO模式进行了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并且实施如下改革:第一,采用启发式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围绕课程设计目标,通过查找与分析有关参考资料,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第二,让学生能够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软件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协作开发大型软件项目的能力。第三,在项目实施中,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不应该只是“手把手”地教,要给学生留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激发学生创造的意识和能力。第四,努力使学生对规范性的软件开发不仅仅是以实现相应的程序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软件开发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包括测试能力和文档写作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实施中,我们考察学生程序编写、测试以及实验报告撰写工作。
三、实践情况及效果
CDIO模式在国际高等教育中已有共识,通过实践,根据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体会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采用CDIO模式,突出了学生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CDIO教学模式引入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中,改变了该课程的教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改变了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与学生被动接受之间的教与学模式,实践情况及效果表现在:(1)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查阅资料,对于题目要求的设计技术参数有了进一步理解,使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计算机处理的数据结构的特点,分析数据的逻辑结构及设计存储结构,设计算法的基本思想,提高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对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刻了解,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2)采用CDIO教学模式,对于课程设计题目精心安排,给学生留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3)实践中,培养学生充分考虑数据结构特性、响应速度、处理时间、存储空间和单位时间的处理量技术参数,鼓励学生自己去尝试各种设计方案,找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分析设计能力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洪奎,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9,83(1):22-26.
[2]方恺晴,等.信息技术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93-95,100.
[3]陈春林,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1):30-34.
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范文4
关键词:CDIO;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课程设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96-02
一、前言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近年来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联合创立的一种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相应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教育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育有着明显区别,其基本环节为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传统的课程设计通常只隶属于所属课程,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较差。学生做设计通常只局限于一门课程,学生设计的思维模式是以“参阅设计指导书―查阅手册”的固定模式参考设计,设计的结果也往往流于形式,应付了事。为此,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机电综合课程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综合课程设计是不隶属任何一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它涵盖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测控电路、单片机原理、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三四名学生组成课题小组相互合作并完成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项目,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进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整体训练,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CDIO工程模式下综合课程设计的实施
制定综合课程设计的选题要兼顾创新性、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选题是整个综合课程设计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选题不恰当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而且会降低综合课程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在选择综合课程设计题目时应紧扣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作为根本。一方面由指导教师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提出设计题目,或结合大学生各类设计竞赛提出合适的课题;另一方面,也可由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根据小组讨论和兴趣点提出题目,由指导老师根据综合课程设计的设计提出修改意见,改变学生在综合课程设计中的被动模仿型的角色,变为现在的主动思考型。结合前续课程综合课程设计内容应包括:系统总体设计、传感器设计、接口电路设计、精度计算、程序编写、仿真调试等部分。
综合课程设计由于其自身较强的工程实践性,特别符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倡导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以CDIO理念为指导,综合课程设计改变传统的分散的教学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的教学模式进行选题―调研―设计―实现,最后每个设计小组集中答辩。具体步骤:
1.在第七学期末,指导老师向学生提出综合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综合课程设计后,根据自己意愿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为3~4人。
2.设计小组成立后,首先进行课程设计选题的工作并利用2周时间进行调研讨论,与此同时设计小组也可根据调研的结果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设计题目并交由指导老师审核。
3.各设计小组在第八学期初,提出总体设计方案和任务分配情况说明,每位同学提交自己承担任务的设计方案和计划。
4.利用2周的时间根据各自的设计任务生,利用AutoCAD、Matlab、Proteus仿真软件、Keil C编译软件及protel等系列工具软件完成课题中各个子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及软件程序设计,以作业形式提交设计图纸和综合课程设计说明书。
5.答辩环节由指导老师和各设计小组共同参加,答辩环节分数由指导教师和不参加答辩的小组共同给出。答辩时,学生要阐述课题的设计思想、设计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设计实现的过程以及个人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并现场回答问题。综合课程设计的成绩由3个部分组成:设计成绩、报告成绩及答辩成绩。设计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同组同学共同给出,主要考核每位同学对设计题目的理解程度,根据设计题目进行调研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性、主动性、合作性的体现。课程设计成果包括:图纸,设计说明书、软件程序、仿真演示等,是各设计小组的最终成果也是评价各设计小组的设计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答辩环节由指导老师和各设计小组共同参加。指导老师和其他设计小组针对参加答辩的设计小组的设计成果分别提出问题。答辩分数以指导老师的评分为主,其他各设计小组的评分为辅。学生准备答辩的过程,是对自己在项目中所承担任务的再次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设计中的细节问题,并且现场答辩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及即时分析能力。同时把其他各小组引入答辩环节,也有利于不同设计小组设计成果的共享。
三、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希望通过综合课程设计打破传统分散式的单一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融合“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指导思想,同时使学生通过综合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动性、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运用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分析、研究、设计、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的一系列较完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通过综合课程设计的改革,使学生成为综合课程设计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则在教学活动中起向导和评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伟,王殿君,申爱明,林顺英,陈亚,代峰燕.基于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徐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高校工科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才智,2009,(26).
[3]白梅,魏丽丽,陈晓卫.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4).
[4]李瑞芳,吴雅娟,王莉利.基于CDIO的《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01).
[5]王雪,阮勇,王晓峰,王世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教学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讨[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C].2010.
[6]刘丽花.基于CDIO理念的化学分析技术实践教学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
[7]雷萍莉,刘毅.CDIO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2).
[8]阎守华.CDIO模式下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改的探讨[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05).
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将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工作,因此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成为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及学科竞赛等环节。加强这些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有理论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技能及独立工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挑战、适应社会的需要。
1改革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院根据按专业大类招生的要求,本专业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将实践课从理论课的辅助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实践课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培养计划,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为加强创新能力,在新的教学大纲中还增加了实践创新学分。
在实践性教学中,树立“重理论,强实践”的思想。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训为保证,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日常理论教学中,同样贯彻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在各门课程中开设的试验及课程实践等单项技能实践,使学生得到不间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试验、课程大作业和课程设计等。部分实践性较强课程采取边讲、边实践、边练习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如计算机应用技术、测量学和水力学等课程可采取边讲、边练、边实验的学习方式。
2结合理论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实验(试验)和课程设计等。其中课程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和工程测量实习等。
认识实习是学习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工程现场实习,使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利枢纽类型、水工建筑物型式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水工建筑物的分类、形式、布置特点及构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现场识读水利水电工程图纸的能力;初步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思想。对于认识实习,一般由一名专业教师为负责人和三到六名各专业的教师组成,按认识实纲要求,提前一至两星期联系好实习地点和参观内容及车辆;对于认识实习,学生要认真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认真批改,对于不能自己完成者,不给予实习成绩。
课程设计主要有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农水课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概预算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融会贯通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完成一个较完整的设计计算过程,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基本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技能,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善于运用设计图、国家标准规范以及计算、绘图和编写设计文件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可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主要由任课教师或课程设计组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指导及成绩评定。
3重视综合实习,实现培养目标
综合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施工工种的实际操作、现场参观、听取专题报告和参加施工劳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通过实习学生可对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和管理等建立一个整体概念,掌握几项施工工种的操作技能;了解工程概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施工场地的布置和工程管理模式;了解现场采用的主要机械设备的性能、构造及新工艺、新技术和先进的施工设备。生产实习中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生产实习指导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生产实习指示书和施工单位的规章制度的要求参加生产实习,最后写出实习报告和现场考试,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制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培养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文件、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和资料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
4出现的新问题及解决思路
对于水利工程专业来说,毕业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校对毕业设计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因找工作,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无心从事毕业设计,对布置的毕业设计敷衍了事。部分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由于找到的工作与当初的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太对口,觉得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面对上述问题,设想采取以下解决办法:一是提前布置毕业设计,不必等大四下学期布置毕业设计,可以在进入大四初毕业设计选题。大四上学期学生还没有进入找工作阶段,此时大部专业课已经学完,课程学习任务也不太繁重,具有一定的课余可支配时间,因此部分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心从事毕业设计。对于找到工作后,出现学生工作性质与毕业设计不对口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教育解决其思想问题,教育学生明白毕业设计不仅是巩固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对于从事各方面工作都是必需的。另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也可以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性质,适当调整毕业设计内容,激发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范文6
关键词:传热学;任务教学法;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44-02
传热学是一门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不仅是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而且在机械、电子、土木、航天航空和轻纺食品等工程技术领域里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目前大连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该课程体系是由理论、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四个环节所组成。其中传热学课程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是紧接在传热学课程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传热学、换热器设计以及相关先修课程知识,联系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以完成以某一特定设计任务为主的一次工程设计实践环节(包括自行完成主体设备的选型计算、材料选择及内部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及主要尺寸设计,主要附属设备的选型设计,主体设备总图的绘制等,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制造成本、加工工艺难度、维护保养等因素)。因此,该课程设计在整个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十分重要。[1-3]
一、传热学课程设计的现状与改革方向
目前高校的课程设计大多数是依附于理论课程而开设的,与理论教学同步并在授课计划范围内完成,通常课程设计的过程往往是学生仿照教师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指导书上的步骤来进行。因此课程设计的核心主要是指导教师,学生按教师预先给定好的设计流程进行,被动地接受设计方案,丧失了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在设计中发生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这样的结果,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了。
随着对培养工程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对传统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即“任务学习法”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任务导向”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于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当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工程型人才的改革方向。[4,5]
二、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课程设计改革原则
为了将任务教学法成功而高效地运用于传热学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改革之前必须制订某些行之有效的原则作为指导,以便使其更好地发挥功用。考虑到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和组织教学的途径,它强调在“做中学”,不仅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而且和其他的教学方法并不排斥。因此,笔者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根据此教学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以下的课程设计原则。[6]
1.将较难的任务前置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精力是有限的。根据笔者多年指导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的前半阶段思想最为活跃,精力也最为充沛。因此,在给定课程设计任务后,教师应有意识地把那些理论性强、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才能掌握的较难的任务环节放在课程设计的前半阶段,例如对换热器的选型计算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较难的学习任务往往更具有冒险性和创新性,而且这样的设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实际教学反馈效果来看教学效果良好,也更有利于教师灵活地推动整个课程设计教学流程的进行。
2.将安静的教学任务前置
激烈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的大脑兴奋,特别是在课程设计的后半阶段,学生往往会感觉到疲惫,这个时候如果再进行安静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大脑就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从而影响整个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处于科学、合理的学习状态,指导教师应当把相对较为安静的教学任务安排在课程设计的前半阶段。
3.将整个课程设计连贯化
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思想,任务的设计是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关键和前提。因此,在课程设计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应指导每名学生根据分配的相关参数独立构建设计项目,每一项目均设计任务若干,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考虑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实际情况,同时把传热学作为基础技能贯穿于任务环中,让学生提前对任务环的大体框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同时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和组织教学,在“教中做”,在“做中学”,通过一系列的集体活动或个人活动来开展课程设计,最后对所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总结。总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紧密相连,从教学设计角度保证课程设计的连贯性,并让学生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设计的具体改革步骤
1.改革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都是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的,而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相关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就是开展课程设计的指挥棒,其作用不言而喻。显然,大纲中的这些目标和要求应该能够体现任务教学法的任务设计思想。
通过传热学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应该让学生掌握换热器设备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标准的途径,正确地选用公式和数据,加强工程计算和CAD绘图能力,初步形成工程优化意识,并能运用简洁的文字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述设计思想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总结以往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将教学大纲作为前任务阶段进行改革,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日后就业的企业需求,为每名学生都构建了不同的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到任务设计环节中来。当学生对自身任务有了较为明确的认知后,就可以进入任务环阶段了。
2.课程设计题目的设定
在任务环阶段需要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完成任务要求。如何能让学生从课程设计中既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符合传热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这是课程设计题目设定的最根本原则。考虑到传热学课程设计最多一般也就两周的时间,同时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到现场测量考察换热器实物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设置的课程设计题目过大过深,学生可能会没有时间深入研究任务而只是忙于完成形式上的设计报告。因此,在设计题目的设定上,指导书中会尽量选取学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常见换热器类型,同时做到每名学生的初始设计参数都不一样,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设计的独立工作意识。[7]
3.教学环境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环境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课程设计教学要求。任务教学法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组建课程设计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分工、信息资源共享、技术难题攻关、组内讨论、组外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鼓励每一名学生发挥自身特点,积极参与到设计团队的任务中,充分利用学生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同营造一个轻松热烈的教学环境。
基于以往的课程设计教学经验,采用灵活的情景式教学比较有利于任务教学法的开展,同时适当结合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展开对设计任务的团队讨论及研究模式,注重原理和应用相结合,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将课程设计与工程体系有机结合,强化综合设计和工程实践训练。同时开展专题讨论,强化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增加一些专题讨论、工程案例、工程项目研究报告,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评价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不过是激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的一种手段。既然实践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侧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其评价考核方式就应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有所区别,针对任务教学法更应如此。
由于任务教学法是以任务作为教学的主线,以学生实践作为中心,以老师作为辅导。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也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设计任务完成的质量作为考核依据,而不再以最终的课程设计报告作为终结性评价指标。每个学生作为个体既是自己任务的设计者,也是其他同学的“同行”,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设计进行评价打分,因为学生在一起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同时,对彼此平时的表现也是最为了解的,这样可以提升评价考核的公平性与透明度,有效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任务教学法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符合新形势下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际经验,运用任务教学法,实现传热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处出版社,
2006.
[2]于靖博,董丽娜, 赵兰英.《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11).
[3]顾丽莉,张登峰, 赵文波,等.关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A].2013年创新教育学术会议(CCE2013)论文集[C].2013.
[4]金华.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和实践[J].新课程(教研),
2010,(11).
[5]李广华,李华彦, 于靖博,等.“传热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