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管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生管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生管理学范文1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研究生管理学范文2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理念

研究生教学管理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它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开展科研、服务社会三项基本职能的重要保证。随着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和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面对新形势,我们只有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顺应研究生教育发展新形势,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一、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度集中的一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正在逐步向院系二级管理模式转变。研究生部主要对教学管理进行宏观指导、协调和监督,院系成为具体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承担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因此,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学管理人员对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二级院系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普遍重视不够,人员工作流动频繁,未能定编定岗,管理人员不能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去。在与领导决策层的联系方面,只是单一地听取领导指示,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新,机械、盲目地执行各项规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力不强;在与师生沟通方面,主动服务教学工作的意识不强,不能够耐心倾听教师和研究生的诉求。另外,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不够,教育思想观念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教学需要。

二、教学管理与服务育人的基本内涵

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中,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具体表现为管理者注重被管理者的需求,对其进行合理的优化组织,从而引导被管理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管理和服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管理中寓含着服务,服务中必须加强管理。管理就是服务。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既包含有管理,又包含着服务,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管理是服务于人的发展的需要,服务是人的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教学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顺应潮流,体现现代管理实践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倡导服务意识,体现服务理念。

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既要严格执行上级领导的管理决策,对教师和研究生进行系统组织管理,又需将教学管理决策的实施情况及时反馈于上级领导,起到决策领导层、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由此可见,教学管理人员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处于信息上传下达的核心位置。因此,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管理意识主要是针对具体的教学管理人员而言的。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管理工作者是配体。因此,后者必须打破单纯的管理观念,寓服务于管理,在管理中搞好服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师生为本,以服务教学为目标,统筹兼顾,协调好教师、学生、教学相关部门间关系,以服务管理保障教学工作质量,使教学管理切实服从于教学中心工作的需要,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三、服务理念在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1.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为领导决策层提供合理建议。

研究生管理人员不能仅仅起到传声筒的作用,更需要为领导决策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学校的教育发展及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合理化建议。教学管理者要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向领导反馈信息,让领导掌握教学第一线的最新动态;同时,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思路,为领导决策提供最基本的素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切实为师生提供良好教学环境。

为师生服务应做到礼貌待人,工作耐心、细致、周到,为教师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工作氛围。如,公共课跨校区教学给教师带来诸多不便,在课程安排上要兼顾教师需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选修课管理上,要靠教学管理工作者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尽量给师生提供方便。研究生是学校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必须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科学管理教学工作思想。为学生服务时,应做到平等相待、态度和蔼、耐心细致,热情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各项服务工作,其中包括学籍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学术活动组织安排、毕业论文管理等各个方面。在进行各项管理工作的同时,需要虚心听取学生反映的问题,了解他们对教学过程安排的意见,及时反馈给相关的领导或教师,确保教学管理工作正常高效开展,以此提高为学生服务的办事效率,形成和谐、人性化的管理氛围。

3.提高工作业务水平,不断学习和改进管理方式。

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虽然相对本科教学任务量少,但是责任重,而且实践性、技术性很强。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自觉性,而且还要求管理人员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研究生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繁杂而琐碎,教学管理人员承担着比较大的工作压力。现代管理学明确管理就是服务,高校教学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服务,服务意识驱使教学管理者在做好平常的工作之外,还要积极地探讨研究各种管理方式和手段,从而对广大教师和学生形成有效的激励。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使教学管理者为教师和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更好地激励教师与学生的工作与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促使管理者不断地对教学管理进行研究和改革,推出一系列有效的奖惩激励:如鼓励教师进修攻读高学历学位,并施以资助和奖励;通过开展各项教学竞赛,评选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等;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优秀学生奖励力度,扶助困难学生,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彭化慧.浅谈教学管理中的服务意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9).

[2]续林.增强服务意识,促进高校教学管理[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7).

研究生管理学范文3

关键词:管理研究方法;科研能力;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80-02

为了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研究能力,规范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管理类研究生开设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1]。笔者基于近年来在华北理工大学多年讲授《管理研究方法》的经验和体会,提出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提高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一、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为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理由如下:

1.管理类科学研究及论文质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通过调阅管理类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学位论文,现场评阅、研究生和导师座谈发现,管理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选题质量不高。一项好的管理类研究应该符合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合适性的标准,其中重要性和创新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大量的管理类学位论文存在重要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许多研究生未能区分研究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区别,提出的研究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写出的论文类似于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部分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理论深度不高,严重缺乏理论价值;也有的选题有一定理论价值,然而现实意义不足,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大部分学位论文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千文一面,研究问题的选择及研究方法或理论的应用缺乏新意,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较多。(2)研究方案不合理。调研发现,许多研究生不知道如何撰写立项依据和文献综述,不了解现实背景、文献回顾及述评、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方案难以体现出研究问题聚焦的过程。调研还发现,数据导向型的研究方案过多,假设导向型的研究严重缺乏。一般而言,研究假设是研究方案的核心,研究方案中应明确提出待验证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案主要围绕如何提出和验证研究假设来展开。未明确提出研究假设,导致研究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系统的分析框架。部分研究生未能深入了解调查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的适用条件、基本要素和操作步骤,难以选择出最适合自身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导致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论述过于简单,甚至出现错误。(3)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不够严谨。部分研究仅应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未能对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或未进行定量测量。某些研究选择或研制测量工具的过程和方法不够严谨,未对测量工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科学验证。部分研究存在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不明确,抽样方法不合理,样本量不足,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不规范等问题。有些研究类似于文献综述,主要以综合和归纳别人的研究观点为主,缺乏基于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4)论文撰写不规范。调研发现,管理类学位论文结构不统一,章节内容的安排过于随意。许多论文在概念的应用上存在不规范现象,比如未清晰界定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概念前后应用不一致,偷换概念等。论文的语言文字表达不符合学术规范,不清楚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区别。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和应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调研还发现,部分论文存在复制比过高的学术不端问题。

2.《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及论文的质量。(1)有利于管理类研究生规范地开展研究和撰写论文。通过《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设计、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研究假设的建立、理论建构、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法、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评估等环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管理研究的原理、逻辑策略和科学程序[2]。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管理类研究生可以学会规范开展管理类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科学评价管理类研究成果。(2)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其中管理创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和提高管理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从事管理类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学科背景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许多高校在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时,通常不分专业,甚至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一起授课。这三个学科有着显著差别,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学科背景不同,授课老师往往仅关注于自己所在从事的学科领域,对其他管理学科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

2.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基础较差使得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作为基础课程,《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往往在研究生的第一学期开设,而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统计学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的基础知识。然而,由于许多管理类研究生是跨专业考取的,在本科阶段没有系统学过统计学知识和软件,导致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部分内容较为吃力,比如针对不同测量层次的变量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3]。

3.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在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与研究生在实际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不够,未能形成师生良好互动的局面,导致授课质量不高。另外,课程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难以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进行科学和客观评价[4]。

三、《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应聘请管理类研究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注重通用的管理类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要考虑到各学科的差异,应安排一定学时请各学科中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所属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讲解。此做法既可以避免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单一性所带来的知识面狭隘问题,又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任课老师应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应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体会介绍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各类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该认真分析往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总结学位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和问题,并将其融入到授课内容中,以避免研究生今后再发生同样的错误。

3.预先开设相关基础课程。为了提高《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授课效果,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应用统计学》、《统计软件及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制定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应优化课程设置,注意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前开设统计学相关的课程,或引导学生自学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基础。

4.精选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一般按照管理研究的步骤和程序来组织,主要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测量、操作化与抽样,研究方式与资料收集方法,定性、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论文写作。在此基础上,应该增加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的授课内容,尤其是理论要素。此外,应将选题、概念的操作化和测量及项目计划书和论文的撰写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授。

5.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应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1)案例教学法。选择经典的管理研究论文,进行管理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讲解,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发现研究问题,如何将一般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2)参与式学习法。可尝试在课程的早期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研究选题,并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主要包括文献回顾与综述,调查问卷或量表的设计与评价,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整个管理研究的各个环节及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3)文献评价法。指导研究生查阅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既往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提升文献综述和利用文献法选择研究问题的能力。

6.构建管理研究方法的实训平台。为了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各类研究方法和技术,应构建完善的管理研究方法实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掌握调查研究法,可考虑建设由平板电脑与面访管理系统组成的实训平台,通过教室内实训、室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问卷设计、结构式访问和质量控制的知识与技能。配备8~10人圆桌、投影仪、白板、录音笔等设备,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和技术。购置Endnote软件,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文献研究法的应用。通过NVIVO软件、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各种定性和定量资料的分析方法。

7.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模式,比如要求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设计一份管理类研究项目的计划书,项目技术书的结构和内容参照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项目申请书,要求将项目计划书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进行现场汇报,由授课教师制定评判标准,然后由授课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评委进行对项目计划书进行打分。这样考核的好处是激励研究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研究问题的选择和项目计划书的撰写中,还能让其他研究生学会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管理类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吴金南.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91-94.

研究生管理学范文4

[关键词] 研究生; 健康管理; 认知; 需求

[中图分类号] R16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89-02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研究所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掌握与了解本校研究生健康管理情况,探索研究生健康管理的途径,规范在校研究生的健康管理,对于有效预防相关疾病、慢性病及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校卫生保健的重要工作之一[1]。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目的 首先,期望通过本次调查,引起在校研究生对健康管理的思考,有意识且主动地去提高自己的健康管理意识和身心健康水平。其次,探索健康管理服务在研究生人群中的市场潜力及最佳提供对象,最终为我校卫生保健工作的创新与完善可行性政策建议与意见。

1.2 调查对象 杭州师范大学在校研究生。

1.3 调查方法 专家咨询及问卷调查。

1.4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五部分:调查背景与目的、个人基本情况、对健康管理的认知情况、自我的健康管理情况、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情况。共22道题,数据输入时有多项选择,变量一共30个。

1.5 统计分析 首先通过简单的描述性统计,知晓各个变量的分布情况,其次通过简单的相关分析,最后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多个自变量和主动接受健康管理服务之间的关系,目的是筛选混杂变量,挑选有效变量。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分发问卷120份,实收回119份。学院分布情况表1。

2.2 健康管理认知情况

2.2.1学生对“健康概念”的理解 94.1%的研究生对健康管理的概念理解是正确的,即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几乎所有的人对健康的概念都符合WHO对健康的定义,仅有小部分人认为健康只是不生病而已。

2.2.2 学生对“健康是否可以管理”的看法 98.5%的研究生认为健康是可以管理的,但其中仅61.7%的人赞同健康管理并注重日常的身心健康管理与维护。这说明:大家对健康有很高的认同感,但思想上的认同并未完全化为现实中的行动。逆向思维表明:健康管理产业和相关服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健康管理的道路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积极发挥作用。

2.2.3 学生对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知晓情况 超过一半的人仅是听过健康管理或健康管理师这个名词,但并不了解,更不熟悉,说明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社会知晓度还比较低,同时可以预测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2.3 自我健康管理情况

2.3.1 自我主动体检情况 仅41.4%的研究生是主动接受体检,剩余的皆为被动的听取学校的体检安排。在定期体检周期的认同上,认为周期应为6各月的(44.7%)与周期为1年(45.7%)的基本相当。仅有个别的人认为要超过两年再体检。

2.3.2 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72.9%的人认为大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健康问题是神经症,主要包括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其次就是精神分裂症。这为高校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指明了方向和工作的侧重点[2]。

2.3.3 运动锻炼情况 仅45.4%的在校研究生经常参加锻炼(每周≥3次),绝大多数的学生偶尔锻炼或者几乎从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活动。不良的生活方式势必对我校研究生的身体状况产生不良影响,需要有效干预。

2.4 健康管理需求状况

2.4.1 接纳健康管理的出发点 接受或愿意购买健康服务的人群中,影响其接纳的主要因素是降低疾病风险(54.3%)、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56.3%)、降低医疗支出(39.2%)。而不愿意购买健康管理服务原因分析显示:62.3%的人不购买健康管理多是缘于经济问题,同时作为年轻人,身体状况良好也是他们不选择健康管理的主要原因。

2.4.2 时间的选择 40.7%的人认为二三十时最适合购买健康管理服务,54.8%人认为四五十岁比较合适。仅有很小部分的人认为六七十岁以后比较合适。

2.4.3 服务机构的选择 61.3%的人会选择去大中型医院,34.7%的人会选择去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4.4 费用的选择 42.7%的人在健康管理的投资小于500元,44.7%的在500至1000元,而500之1000之间大约占三分之一。大于1000元的仅占一小部分。

3 健康管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应用原理 二元logistic回归。

3.2 研究目的 分析影响大学生购买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因素。

3.3 研究结果 以是否接受与购买健康管理服务为因变量,以性别、对健康管理的看法、主动接受体检的情况等为自变量,以P

Model:检验除常数项外所有的总体回归系数是否为0,P=0.000,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Cox或Snell R Square和Negekerke R Square分别是0.386和0.750,其含义表示回归模型对因变量变异贡献的百分比。

表2 Variables in the Equation

3.4 结果分析 专业背景不同,对健康的认知与需求有差异,医学、卫生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健康的知晓率偏高。听过健康管理、认为健康可以管理,且日常注重自我健康管理的人更容易接受健康管理服务。经济条件越好或者消费能力越强,越容易接受此类服务。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加,但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现实消费能力不足的现实之间构成了一对矛盾体。针对这部分群体,学校或相关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应提供恰当的、适宜的健康服务。

4 讨论 研究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其健康状况已经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需积极落实。第一,加大健康管理宣传力度,提升在校研究生健康管理认识。通过各种方式提升研究生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提升自我管理意识。第二,实施在校研究生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例如,可以开展学生对健康讲座的需求,建议校方邀请国内相关流行病及健康教育专家团队来校进行健康教育讲座。第三,建立在校大学生健康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是现代化的健康服务,具有个体化、信息化的特点。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是进行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前提。学生健康管理软件系统及配套工具开发与构建适合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及评价机制可以有效的促进健康管理工作效率[3]。各个高校应该积极探索,为大规模的学生健康管理服务积累经验,探索建立与高校大学生卫生相适应的健康管理的运行方式和体系,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和“人人享有健康”的世界卫生目标的实现[4]。

参考文献

[1] 彭爱东.提高高校医务服务意识改进医务工作[J].医学信息,2010,9.

[2] 彭玲,张继红,朱于芳.建立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的体会[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

研究生管理学范文5

受时展的影响,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文章探讨如何将远程教育技术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主要对远程教育下学生的特征和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远程教育提高学生管理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

远程教育;学生管理;特征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基础,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而科学地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方法,能保障学生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通过从理论层面对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能力进行研究,对促进实际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一、现代远程教育下学生管理的问题

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有的是在职成人学生,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有的则没有按时参加考试等[1]。在学习方式上没有有效适应,还存在着重文凭及重视终结性考试的问题。这些对远程教育就会形成很大的阻碍。从当前的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缺乏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意识,缺乏积极性和自信心等。因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得比较被动。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管理过程没有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缺少人性化及个性化的管理手段,管理权限相对集中,与学习中心管理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总体素质没有得到平衡化的呈现,学生的年龄结构跨度较大,学习目的不统一,学习任务比较重,集体观念相对薄弱。学校领导者对学生有着过高的期望,在一些管理制度的制定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走向了形式主义[2]。除此之外,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队伍素质不高。

二、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方法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制度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要从制度完善方面着手,加强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和管理。现代远程教育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学习中心要组织任课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堂作业,定期查询学生提交作业的时间[3]。还要建立公正科学的考试规则,保证考试制度能有效实施。不仅如此,学习中心还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综合性管理的加强。

(二)强化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化实施

传统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中程序比较复杂,管理效率比较低。新的教学改革环境下,学习中心要注重优化学生管理模式。通过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应用,能提高学生的管理效率。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在应用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组织结构最大程度地向下层移动,保障学习中心的学生管理工作权利的履行,才能提高解决学生管理问题的效率。对远程教育学生管理模式的应用要注重以人文本,通过这一柔性化的管理模式的应用,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中心,就能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三)注重系统化的管理方法

现代教育要严格把守学习导入的关口[4]。远程教育能掌握学生的准确信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程考试可信度。从实际的管理情况来看,要注重对新生入学进行严格把关,还应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现代远程教育对学生管理的实施是通过组建小组的方式完成的,能对学生平时上网学习的点击率及作业的提交量实施有效的统计,这会使学生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四)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的经济投入

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的应用,需要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在经济方面充分投入,完整地呈现并改善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学生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所以,为保障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学校就要充分注重经费投入,满足学生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建设,以及对学生的课程资源经费的投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的执行者的素质是管理质量的重要基础,所以,要加强管理者专业化的培训工作。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进行了严格的把关,才能保证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

三、结语

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加强管理,教师就要充分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加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要注重多方面的考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要从多方面注重学生管理方法的优化实施,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只有使这些基础层面得到加强,才有助于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赵丹红 单位: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曾书琴.网络虚拟环境中的成人学习研究[J].成人教育,2011(10):27-28.

[2]张青,邓芳丽.虚拟学习社区的自组织性及形成条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8):70-73.

研究生管理学范文6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生管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34-02

[作者简介]郎婕(1989―),重庆万州人,研究生,遵义医学院就业指导交流中心助教。

随着社会发展,原来的一些传统的教学机制、教育方法等不能适应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要求,国家、政府和各教育机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社会人才进行教育改革。教改不仅包含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革新,还包括教学管理方式的一些补充和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要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中,高校管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管理,二是学生管理。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虽然高校管理不是直接干预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对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有所助益,但高校管理贯穿大学生四年或五年的大学生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教学管理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有计划、有规律地安排自己的专业学习,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时,高质量的学生管理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纪律意识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品行,最根本的是保障学生在一个健康、稳定、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成长。

一、注重高校管理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一)重视学生管理工作

虽然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同属于高校管理的范畴,两者共同保障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管理总是屈居于教学管理之下,如果一直保持这样错误的观念,长此以往,必然使从事学生管理各部门的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贷款、医保、档案等事项无法办理,将影响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学生管理是基础,是教学管理的保障,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同样的关注,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二)重视学生管理相关人员培训

当前,很多高校忽视学生管理人员的培训,把他们只是当作一般的办事人员来任用。事实上,高校作为服务教育大学生的机构,管理人员的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学生,虽然他们不直接参与教学工作,但与大学生接触密切,很多还是大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引导着大学生。因此,学生管理相关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要,不论具体是什么岗位,只要是在高校工作,就必然对其学历、品格、综合素质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这一点,一方面体现在高校招聘的时候要严格把关,择优录取,宁缺勿滥。另一方面是在招聘后对人员的培训上,应该采取授课、讲座、网络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不定期对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新时代,学生和学校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使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增强,自尊感增强。当他们离开家,到大学和同学一起学习生活时,有一部分大学生显示不适应的状态。

以前的学生管理过多的把责任和工作全部交给学校的管理人员、辅导员等,成了包办式、保姆式的学生管理。这样的方式较为简单地分配了任务,明确了责任范围,但加大了辅导员和各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一)按相关制度管理

大学生的自由发展是学生管理的归宿。在高校,大学生的活动是相对自由的,但这种自由只能在各项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因此,高校的一切活动要遵守国家关于高等学校教学的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同时,又要依照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以及本校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规章制度,使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力

大部分高校设置有学生会、社团等组织,为了便于这些组织的管理,设置有学生会主席、各部门部长、班长等职务,由学生担任。教学改革倡导灵活式的管理,将合适的任务分配给学生干部,让他们协商处理一些问题,这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

大学生从高中时代的满课程安排到大学时代相对自由的学习生活的转变让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适应,这部分学生很可能会因为缺乏目标、动力和自觉性,沉湎于游戏,荒废学业。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该注重通过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时间管理进行培养。在学生一进校对他们的学习和活动进行相对紧凑的安排,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的生活。

三、避免“假、大、空”的形式化活动

为了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应策划组织一些有益学生身心的活动,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学生管理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形式化的活动,这些活动有违高校开展活动的初衷,没有起到开展活动应该达到的目的,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比如,“诚信”和“感恩”是大学生教育中经常提及,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主题,两者都是高尚的思想品德,前者主要牵涉大学生贷款方面,所以经常是在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发放的时候开展诚信教育;后者主要是感恩国家、感恩学校、感恩父母等,一般在新生中开展相关活动。但是,高校对这些活动的安排不尽合理,刚刚在学生中开展了有关诚信的活动,没过几天,又通知需要开展类似的甚至是相同的活动,如果落实,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引起学生反感;而如果不落实,那就只能让相关管理者“造假”,违背活动的初衷。与其这样,不如规范这些活动,尽量在时间、内容上都做到不重复。

对于这个问题,高校应该严审开展的活动,严格把关,争取给学生开展更多的小而精的活动,让学生真正能得到思想政治上的教育,树立优良的品德,而不是让“假、大、空”的活动虚耗他们的精力,让他们学会虚假应对,滋生不良的思想。

四、在法治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观念的深入人心,“依法治国”的理念受到拥护,这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也有很大意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依法治校的理念逐步推进。这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要求,任何违背法治精神的学生管理行为都是应该杜绝的。但高校对待学生管理中的法律运用,通常是等到问题出现了,才意识到用法律去解决。例如,学生违反学校某项规定,高校管理者会依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本校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而高校管理者往往忽视了防微杜渐其实更加重要,在学生中宣传法制精神,让他们清楚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助于降低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率,这一点在依法治校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但在法治的框架内,寻求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也十分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有一些学生逆反心理严重,自尊心很强。如果只是一味以强硬的方式对待学生,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大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学生遇到挫折,有心理问题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关怀,刚柔并济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

五、借助现代化手段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如今,大学生接触社会多,紧跟时尚的步伐,走在科技的前沿,思想比较开放。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现在大学生的特点并改进工作方式,借助网络平台与智能终端,通过微博、微信、QQ、邮件、校园网等现代化手段,获取或信息,及时跟进学生动态,了解学生近况。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也应不拘泥于形式,从办公室拓展到网络,与学生进行多渠道的交流。现代化手段具有传播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能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与效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便利。

有一些学生本身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愿意和辅导员及其他高校管理者交流,有了学习上的困难,心理上的问题也不说出来,对于这类学生,要通过QQ、微信等方式,在其的说说、朋友圈上留言,或直接与其在网上进行交流,更容易走入其内心,顺利和他们交流,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关心和提出建议,避免一些小问题导致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黄厚明,陈・巴特尔.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