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基础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基础理论范文1
1.1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开拓
阶段1978—1987年,通过在很短时间内的思想调整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迈进了新的开拓时期,不仅理论基础多元化,而且研究方法、结构体系、研究内容等也都有所拓展。
(1)理论基础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图书馆学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欧美西方各国图书馆学理论的大量引进借鉴(如系统交流论、波普尔世界三理论、社会认识论、知识基础论等),我国的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也形成了层次体系论、知识论、知识组织论、学科群体论、情报交流论、知识交流论等多种观点,由单一论转变为多元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范围被极大地拓宽。
(2)研究方法体系化。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另一重大进展是初步构建了体系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从传统转变为现代。20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图书馆学进行研究,如数据统计、观察、历史、调查研究、定性分析等;80年代以后,图书馆学的研究引进和采用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并探索挖掘了专门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我国的研究方法论体系,如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相结合。
(3)结构体系逐渐完善。我国图书馆学不仅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结构体系,而且具有清晰的知识层次,如知识元素、学科分支、门类结构等。其中,每个知识元素又涵盖了规律、概念、范畴、原理等;每个学科分支与门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组成了非常完善的结构体系。
(4)研究内容趋于多样。研究人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勇于开拓,满怀热情地开展对图书馆学理论各项研究,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研究内容,比如常见的图书馆学方法论及图书馆未来等研究内容,都是这个时期开拓的新研究领域。
1.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稳步前进阶段1987年至今,图书馆学研究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极度繁荣,发展至今已趋于平稳,新的研究成果较少,价值取向有所转变,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1)新的研究成果较少。这个时期,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出版的文章大都是综述、书评或专题评述,缺少对理论研究深层次问题探索与系统总结的文章,更别说相关的论著。
(2)价值取向有所转变。更多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人员转向对市场经济与图书馆学、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学的研究,研究模式脱离了教学型学科实际情况。
(3)研究环境更加现代化。在现代化的研究环境中,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及电脑储存技术的不断影响和带动下,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人员将研究热点转到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及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方面,研究环境更加现代化。
(4)研究视点更加实际。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范围应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从图书馆学研究客体的信息本质和文化本质两个角度重新构建了图书馆学理论这个体系,系统总结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的发展策略,力求图书馆学理论能够解决实践中产生的问题。
(5)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已被进一步拓宽,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图书馆的研究,还包括了信息、管理、科学知识等很多的领域。
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观点
2.1研究对象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进行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在我国,由于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角度,所以出现了不同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形成了“规律说”和“交流说”两种研究方向,发展过程经历了哲学方面的全面改变。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图书馆学研究人员抱着很大的热情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激烈讨论,先后产生了相关学者提出的文献交流、知识交流、情报交流和知识学等诸多见解。图书馆通过“交流说”与社会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机地融合了图书馆与社会交流活动,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理论内容不断深化。
2.2结构体系
科学研究对象的集中反映与具体表现是学科结构体系。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就是图书馆学的结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领域引入了系统的科学理论,结构体系成为研究的热点。如有的学者将图书馆学划分成技术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学与应用图书馆学3部分。与普通图书馆学相对应的是技术图书馆学与理论图书馆学,与专门图书馆学相对应的是应用图书馆学。有的学者依据图书馆事业角度,在横向和纵向上对图书馆学进行了划分,国际图书馆学、图书馆数学、比较图书馆学是在横向上的划分结果;图书馆协作学和管理学、高校图书馆学、公共图书馆学是在纵向上的划分结果。还有的学者从图书馆学范畴出发,将图书馆学当做一个线性的、层次不同的网状结构。比如:图书馆学思想史、研究、教育是图书馆学绪论的3个主要部分;图书馆的结构、变化、性质、资源共享和职能是图书馆认识的5个主要部分;社会领域与图书馆的矛盾、用和藏的矛盾是图书馆的2个主要矛盾;文化变化发展规律、读者规律是图书馆规律的2个主要规律等。
2.3学科性质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完善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社会科学、应用科学、综合性科学、管理科学等4种代表性的看法相继出现,社会科学和综合性科学是其中的主要观点。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有的研究人员则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属于应用科学,又属于社会学科,是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三者之间的结合与渗透;还有人提出图书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数学等这些学科交叉存在于其研究的内容中;同时,依据图书馆学的学科交叉性质,有研究人员指出图书馆学是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学。只有确定好研究对象的性质,才能将学科性质确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划分依据是研究对象所存在范围;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划分的依据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划分依据是学科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改变不了学科性质,但对学科性质具有反作用。只要研究对象的本质没有改变,就不会导致学科性质的改变。
2.4方法论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的研究方法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实现了初步的构建。由于思想观念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所以大量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对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不同学说。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学者将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概括为4方面:一是课题研究的方法得到了筛选;二是研究信息大都采用试验、观察、数据统计、调查等多种方法来获取;三是采用比较、分类、分析、类比、综合等科学抽象与逻辑思维方法;四是采用综合方法对图书馆学开展研究和探索,大体上采用了哲学方法、系统方法论、信息方法、移植方法、控制论方法等。当前,在图书馆学研究中,采用较多的是数学方法、系统工程方法和实验方法。数学方法促进了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定量分析;系统工程方法为深入探究图书馆学实践活动的规律提供了技术手段。时展到现在,在图书馆学领域图书馆学有无专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判断标准等观点还没有完全统一。有很多研究人员的观点是,既然图书馆学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着,研究方法就必然是一个专门的图书馆学方法,因此,构建专门的研究方法就成为方法论探究的关键核心,对专门方法进行研究时要结合哲学方法等。
2.5理论基础
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是图书馆学这一学科的基石,对方法论和学科的观点进行着指导,有很多研究人员对之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探索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学者将“波普尔世界三”理论引入我国的图书馆学理论,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成,但同时也存在反对的声音;接着,我国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情报交流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不久又有学者提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应是知识交流。目前,大多数研究人员的观点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是一个学科群。但对这个观点,还存在不一致,有的学者将这个学科群概括为一个综合群体,主要包括了哲学、数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管理科学、传播学、心理学等这么多学科,应把上述的各个学科都当做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学科群有层次方面的不同,称为层次体系,理论基础的第一层次是哲学,第二、第三层次分别是列宁关于图书馆学的思想、信息论;还有其他学者将哲学当做理论基础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知识学、社会学、文化学说、传播学、信息科学,类现象学说是第三层次。
3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管理学基础理论范文2
【关键词】自我管理 自我意识 自我教育
一、自我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自我管理的目的
“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自我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管理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也是自我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自我管理的内涵
教育学中所提到的自我管理,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群体层面的自主管理,例如班级管理等等;另一种是个体层面的自我管理,它是指在群体内部,学生个体对自己的思想言行、学习方式、行为习惯等等各方面的管理。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将着重探讨个体层面的自我管理,即学生自我管理。
(三)自我管理的构成要素
1.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意识形成的一种,是追求自我价值的表现,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它包括了对自我品质、才能、智慧和性格特征等全部思想和情感的认识。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在学生思想意识的各个方面,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通过主体自我感知、控制、塑造客体自我,从而实现心理范畴的自我对象化。
2. 自我体验。所谓自我体验是指人对自身心理内容的一种内省式的把握,是人在将自己作为独立生命个体进行自我审视时所产生的某种深沉情绪或意味。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可能是成功、自信、认可、关怀、赞美甚至是崇拜,但是也有可能是失败、自卑、否定、漠视、批评甚至是挖苦,所以在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承认任何可能的失败和打击,同时更要求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审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并及时地给学生以关心和指导。
二、自我管理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在当前的研究中,自我教育是一个经常谈及的话题,它与学生的自我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都要经过对自我的认识、规划、控制、评价等过程。不过,如同教育和管理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一样,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自我教育侧重于认识的改变,自我管理则侧重于意志的努力。在这些过程中,都渗透着情感的因素,对于人的取舍、坚持等产生影响。如果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那么管理就是使这种影响从认识变成现实的过程。自我管理是一个人建构自我、立身于世的必备能力,而自我教育可以看做是实现自我管理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对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并不需要做太细致的区分。
苏霍姆林斯基曾专门就自我教育进行了论述,强调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他宣称:“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从他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自我教育中,既包含着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的规划,又包含着“自我纪律”“强制自己”等需要对自己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意志努力,还包含着“在自己良心面前做自我汇报”的自我评价。这些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自己教育自己”,更包含着对自己进行管理的成分。
冉乃彦更是直接提出,“自我教育是一个由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结构。一般的人都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力争达到一定预期效果;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过程。”这一提法更强化了这一过程中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学的色彩,使得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成为互相渗透的一体。
叶澜在论及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时,也谈到学生“自塑”能力的重要性。她在批判地吸收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遗传环境教育三因素论等众多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二层次三因素”论,其中着重强调的观点就是,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仅有能力能动地改造、构建外部世界,还有能力能动地改造构建自己内部的精神世界,并控制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她指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鲜明地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追求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才能和价值目标而奋斗。这种自觉的追求与行为,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重要的和高度的体现,然而以往却未受到教育者的充分重视和认识。教育者具有强烈的塑造受教育者的意识,却不太意识到受教育者到一定年龄后具有自塑的能力。正是这种人在意识中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的‘自塑’能力,把个体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在意识中联结起来,不仅使人的已有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强度,而且使自觉意识到的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识别、控制、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性的任务,贯彻到教育的一切阶段和一切活动中去。因为人是可以形成自我管理能力的,而且这种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现时的发展,更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婧.学生自我管理的构成要素及原则[J].教学与管理,2010(8).
管理学基础理论范文3
关键词:留学生 管理 处理 关系
留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方面,是高校整个学生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对外关系,也关乎着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因而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教育和中华文化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日益加大,我国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与年俱增。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来华留学工作得到了迅猛发展,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学生层次有较大提升,接收院校大幅增加。截至2008年,已累计接收来华国际学生146万余人次,共有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223,499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59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可见,我国政府正致力于把我国建设成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目的国,各个高校的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任重而道远。广大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和留学生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留管人员)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从事留学生管理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认为,在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找准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抓手”,提高管理的效率。
一、在管理模式上,处理好“刚”与“柔”的关系
在具体的留学生管理实践中,所谓“刚”,即是以教师和留管人员为主导、以留学生管理制度为本的刚性管理模式。刚性管理可以保证管理过程秩序井然,制度执行不折不扣,学生行为统一规范。但这一管理模式忽视了留学生的个性因素,势必淡漠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内心需求,影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所谓“柔”,即是以留学生为本,以理解、尊重、激励为主,顺应个性、尊重差别的一种弹性的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模式。柔性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来关注、挖掘、激发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情感效应。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剂”,是根据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情感等进行人格化管理。因此,柔性管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它具有非强迫性、影响的持久性和激励的有效性等优点。但柔性管理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执行标准,对留学生的表现不易考核、评估等。因此,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互有长短,互为补充,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相随共存,相得益彰。
正确处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关系,对于留学生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首先要重视刚性管理,因为它是柔性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留学生管理若没有刚性的制度为支撑,就会流于形式而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发挥教师和留管人员的主导作用和制定完备的留学生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发挥柔性管理的功能,注重柔性管理。柔性管理实质上是对刚性管理的完善和补充,是在刚性管理基础上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再次升华。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和中国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因此,在对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柔性管理更显重要。比如,在制定留学生管理制度时,应使用人性化的语言和风格,在制度的设计上体现出温情的一面。再如,在对学生处理上,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导理念,避免照搬规定生硬处罚,做到严中有度,严中有情,应以帮其改错为目的。总之,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根据不同情况,两种管理模式兼用,而以柔性管理模式为主。
二、在管理力度上,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
由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正确把握“宽”与“严”的关系也至关重要。具体说来,在对学生的处理方面,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从宽处理为宜。在学生的生活作息习惯、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亦应坚持从宽的原则,因为这些方面都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而且大都涉及到学生的个性因素,比如个人主义价值观、西方生活方式、外域文化习俗、不同等。笔者认为,在这些方面,教师和留管人员不宜太“较真”,而应区别看待,灵活处理。但是,另一方面,在执行国家的留学生政策方面,在留学生安全管理方面,在纪律和学风方面,则又必须坚持从严的原则,因为这些方面关乎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对外关系,关乎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关乎留学生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这些方面,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正确把握留学生管理中宽与严的关系,是一种管理艺术,也对广大留学生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在管理理念上,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
我国的高校留学生基本上都不是来自同一个国家,有的学校甚至招收了来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国家的学生。留学生有着和中国学生不同的教育背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崇尚个人主义,集体观念淡漠,生活方式多样,行为随意性强。这些情况给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应该用管理中国学生的思路去管理外国学生。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在法制教育、纪律、学风、安全和执行国家留学生政策方面应该坚持趋同的原则,统一要求,严格考核,认真执行,不拖泥带水。但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尊重差异,对各国留学生不同的个人信仰、价值观念、学习安排等,则应该给予承认和尊重,不宜过多干涉。至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只要不违背留学生生活管理制度,不影响他人的生活和休息,也不应多加干预。
正确处理“同”与“异”的关系,要求留学生管理者不仅要具有双向的视角,进行换位思考,而且还要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换。具体说来,首先,要关注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和精神需求,更多地提供人性化的情感关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提供物质方面的服务。要关注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乡愁”和“文化休克”现象,帮助其克服因“文化冲突”带来的迷茫和困扰,使其尽快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当然,这对留学生管理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要不断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在管理实践中做到既不脱离个体的实际需求,又把握好执行制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使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同时,要培育宽松、平等、兼容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中外学生之间联谊与交流活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共同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氛围中促进了解,增进友谊,各尽所能,最终达到互助友爱与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来华留学工作整体概况[EB/OL].2009-10-22.
[2]董晓梅.朱青.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184.
[3]杨柳.新时期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刚与柔[J].航海教育研究,2009,(1):116.117.
管理学基础理论范文4
关键词: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07-02
一、关于人性的不同理解
(一)“性善性恶”论与对教师和学生的不信任
1.“性善论”与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中国早已将人性本善作为基本的价值判断。以“性善论”为基础制定出的学校管理制度,通常是倡导性的语言,并非禁止性的语言。例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像这一类的语言就是激励性、倡导性的语言。以“性善论”为价值导向的制度设计者通常会设计出以上的管理制度,他们深信人性本善,通过激励一定能够达到有效管理的效果。
2.“性恶论”与学校管理制度设计。在西方诸多宗教、哲学等著作中,普遍认为人性本恶。想要改变这一切,就要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去赎罪。以“性恶论”为基础制定出的学校管理制度,一般是禁止性的Z言,并非激励性的语言,诸如“不歧视、不讽刺、不变相体罚学生”等之类的语言,均是禁止性的语言。以“性恶论”为价值导向的制度设计者通常会制定出以上的管理制度,他们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一定的制约机制去实现相应的有效管理。
3.“性善性恶”(“非善非恶”)论与学校管理制度设计。在人性论的争辩中,还存在“性善性恶”论和“非善非恶”论的观点。以“性善性恶”(“非善非恶”)论为基础制定出的学校管理制度,通常既包含激励性的语言,又包含禁止性的语言。例如,“努力学习、认真思考、考试不作弊”等。以此为价值导向的制度设计者认为,教育对于像白板一样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既要激励也要约束,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管理。
然而,现在的学校管理制度通常会以人性本恶为价值导向,假设我们的学生和教师会偷懒。基于此,学校的管理制度总是限制学生和教师的行为。这样有它的合理之处,然而,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够在“不准做”什么的基础上再规定“最好做”什么,这样的管理制度就会更加趋于完善。
(二)“需要层次论”与教师的职业倦怠
对于人性的认识,不仅可以从性善与性恶的角度进行解读,也可以从人性的本质与行为表现的角度进行解读。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内在的,需要决定行为动机,行为动机决定行为。所以,人的行为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
以需要层次论为基础制定的学校管理制度,目的是激励教职员工更加有动力地追求自身专业发展。譬如“教职员工评聘分开制度”,即“高评低聘、低评高聘”制度等。然而,当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完成了职称等级的评定,就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学生学业的提升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以需要层次理论为价值导向设计学校管理制度,充分激励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需要,始终保持自身专业的活力。
(三)“有限理性”论与对教师个人利益的忽视
“有限理性”是经济学家首先提出。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人具备理性的特质。第二,人的这种理性是有限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否则他人和自身的利益都会受到侵犯。以“有限理性”论的价值导向来看学校中的学生和教师,其实他们也在追逐着个人的利益,选择着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这些是教师和学生作为普通人的共通特征,如果忽视这些特征,那么就会降低其满意度。传统意义上对教师的管理制度,过于突出教师的奉献精神,忽视教师的个人利益。在这里并不是说教师的德行不重要,而是在设计学校管理制度的同时,不能弱化教师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追求,要使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基于对人性的不同观点,决定了学校管理制度在内容和功能上的差异性。学校的管理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在他们身上既存在人类的共同特征,也存在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对他们独特性的进一步研究,是设计学校管理制度的根本依据。
二、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独特性分析
(一)教师的性善性
“教者必以正”,“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些观点均是我国古代先贤们提出的,沿用至今。首先,教师这一职业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特性,这就要求老师要具有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更高的道德水准。其次,教育作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紧密联系的工作,那么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就会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社会道德的代言人。教师的行为要具有表率和楷模性,人格和情操要高于普通民众,只有这样才具备作为教师的资格。
(二)需求的“双峰性”
教师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教师作为普通人,也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希望过着衣食无忧、令人赞许的生活;同时,教师的价值也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将人类文明传承下去,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师对物质与对精神的需求呈“双峰”性表现出来。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越性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其所有举行的活动、教师的所有工作都是以促进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核心目的。努力把握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根据学生在个性、气质、学习方式、活动与交往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启发并诱导出来。因此,在校期间,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四)个人利益的“法”“理”性
一般而言,教师和学生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是以法律为前提,具有一定的自律性。愿意以法律为后盾,以事实为准绳。他们具备“有限理性”的特征,其各方面的需求能够自觉以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为要求,进行一些取舍,成为他人的表率。因此,无论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有多复杂,其身份特性和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遵守实现利益途径的合理合法性。
三、人性论视阈下的学校管理制度设计
(一)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与“抑恶扬善”
人性中善与恶并存。学校制定管理制度也是为了发挥“抑恶扬善”的功能。如此,学校管理制度不仅要告知被管理者不能做什么,也要告知能够做什么。例如:“不歧视、不讽刺学生;热爱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诸如此类的学校管理制度,它的前半句是禁止性的语句,告诉教师不能做的事情;后半句则是激励和引导性的语言,告诉教师可以做的事情。唯有制定这样的学校管理制度,才能够对被管理者的言与行起到有效的“抑恶扬善”功能。
(二)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与师生利益的维护
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定并表现出某种利益关系和格局。人们精神和物质上利益能否实现,均要凭借和依赖管理制度。因此,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要维护师生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合理利益,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把教师合理追求物质需要作为合乎情理的事情。教师对物质和精神利益的追求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充分维护好师生合理利益的追求。
(三)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与师生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由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的行为表现取决于自身的需要。学校利用一定的物质激励和教师职务、职称的晋升和评审对教师的激励,仅存在短期是效果。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将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学生的成长、认可、尊重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从这个角度考虑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激发教师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亩保障师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关注人性复杂性与制度有限性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制度是对已发生事情处理方式的规定,以及对可能发生还未发生事情处理方式的规定。因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局限性的特征。再者,人性的复杂性决定了现实生活的繁杂多样,有限的制度并不能完全对生活中出现的所有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规范。此时,就需要依靠人们自身的素养和道德品质来解决问题。所以,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尽可能地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尽可能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治校;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道德的力量引导和规范师生员工的思与行。
参考文献:
[1]郭夏娟,应杭.卑贱与我无缘――伦理学精华[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34.
[2]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5:88.
管理学基础理论范文5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鼓励即兴创编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在语文课程中有诸多复述、背诵、创编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即使出现一定的问题,也不会用过分严厉的态度批评学生。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初中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并且鼓励其积极表达,采用“口述作文”的方式进行作文课程的语文教学,形成学生积极向上、敢于表达、活泼乐观的态度和性格。学生就应当无忧无虑,对于未来充满希望,那种首鼠两端、几番思量的态度是成人为人处世的方式,过早接触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而语文课堂的开放性、灵活性正是帮助学生放松自我的有效方式,一定要利用起来。
二、树立“教学文化”,形成语文课程教学文化
语文课程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文化,班主任的管理思想也应当有效地融入教育文化当中。“入班即静,入座即学”是班级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可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理念与方式。在教室环境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实是不宜“动”的,教师可以给班级干部、管理初中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引导学生在班级中保持良好的秩序,进入班级之后就不再打闹、玩耍,铃声一响就要坐到座位上,坐下之后就应当投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在语文课程文化中,不妨加入一些“读书”的元素在其中。阅读是进步的阶梯,在电子媒介遍布的当下,能够手捧书本阅读,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为了让学生领略纸质阅读的乐趣,教师和学生在班级角落中设置了读书角,放置了一些图书,由值日的学生负责发放和回收。正是因为如此,下课时间许多学生更加愿意在座位上坐下读书而不是打闹、嬉笑。这小小的举措,不仅使班级的风气越来越好,还使学生在书香的沐浴下,更加文明、懂事。
管理学基础理论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障碍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同中学生相比表现得更为复杂,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处于趋向成熟但其实还不足够成熟的阶段。大学生有了相对独立的思维,社会性更加明显,好奇心强、兴趣广泛、精力充沛,因此,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以下几点较为常见的问题:
1.大学生交往障碍的特点
1.1 认知障碍。所谓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心理和社会行为。当大学生步入校园后,学生开始过没有父母庇护的独立生活,其自我意识也就随之逐渐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由于自身性格、年纪尚轻、缺少“指路人”等主观条件的制约,在人际交往中过于现实主义。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偏离,就会产生交往障碍。
1.2情感障碍。情感成分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如果对人对事缺乏公正的客观的评价,“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那将成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障碍。比如,很多大学生认为生长在社会地位高的家庭的学生傲气、很难接近、不易相处,但其实是同学们把自己拒之门外,首先自己没有敞开心扉,将同学们按照家庭社会地位高低分类,而出于自卑或嫉妒心理潜意识下便与某一类同学划清界限,往往就是这样偏激、极端的心理造成了交往障碍。
另外,还有的同学忽视了他人的感受。用类似强迫症的态度与人交往,不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所以同学们必须常做自我反思及时调整。
2.大学生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原则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方面的竞争均更加激烈。随之,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人群共同的烦恼。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2.1平等的原则。这里所说的平等主要是交往双方没有人格上的歧视。交往过程中不要任何事都以自己为中心,不是说不允许有自己的个性,但在你突出自我个性时应以不给交往对象以反感为前提,与人交往要秉着自爱和彼此尊重的态度,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的情感。平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平等待人是友好相处的基础,当然更是两心想通的纽带。长久以来总结出的结论就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就是平等交往。
2.2尊重他人原则。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表现在对其人格和他人自我尊严的尊重。尊重他人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对他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信任,坦诚相待,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
2.3真诚待人原则。真诚待人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真诚、诚信。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勿与小人仇雠,休向君子谄媚”,意思是说不要与那些行为不正的小人结下仇怨,小人自有他的冤家对头;不要向君子一味地阿谀奉承,君子本来就不会因为私情而给予恩惠。所以,与人交往还是要付出真诚和诚信。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在这里也呼吁同学们摆正心态,在与人交往时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请记住,真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
另外,对于诚信一方面而言,就是说不要随便承诺,但是,一旦承诺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兑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衡量感情深厚与否的标准不是你做出了多少承诺,而是你兑现了多少承诺。
2.4互助互利。互助表现在交往的过程中,交往的双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互助既满足了双方各自的需要,又促进了相互间的联系,深化了感情。但如果一方只是索取,而不付出,就会影响双方的关系。
2.5讲究信用。诚信,顾名思义:诚实、诚恳,讲信用、守信义。一个人只有忠诚老实、诚恳待人,才会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只有讲信用、守信义,才会赢得身前身后的信誉。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中,诚信犹如人的灵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6宽容大度。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宽容不是一件简单事情。学会倾听。倾听本来就是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很愿意听你说话。这种对他人的尊重,会满足对方自尊心的需求,赢得对方的好感加深彼此的感情。其次是学会忘记.人难免作错事,对无心的伤害请学会忘记,让春风重新沐浴心灵.长久的记恨伤害的是自己的情绪,心态和健康。坚持宽容的原则,能表现智者的思维与练达,是创造人际关系的法宝。
2.7保持距离。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在自己身边有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交际中,如果我们能像刺猬一样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不仅是爱的艺术,推而广之,它也是生存的艺术。
大学生是否能够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取决于自身对“人际交往”认知的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同学们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培养优良的交往品质,克服并处理不正确的认知。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原则的分析,能对大家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有所启发。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舵手,只要你肯向往真、善、美,只要你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要你愿意追求幸福,那么美丽的天使会送你一个快乐、美好、幸福的生活。希望同学们调整好节奏,相信经历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之后,同学们一定会探索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际交往方法。在人际交往道路上少走弯路、少碰壁,在这个步入准社会的人生阶段学会这门学问,为步入社会,驰骋于属于你们的天下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