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范文1
正月,春寒料峭,桃李竞相绽放。江口县迎来2015年项目建设观摩会,旨在让全县干部拓展视野,促进交流学习,找准差距,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2014年,全县GDP预计实现33.32亿元,同比增长14.2%;财政总收入完成2.9亿元,同比增长20%;全社会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1亿元,同比增长2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72元,同比增长13.9%。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466.47万人次,同比增长49.3%;旅游总收入36.14亿元,同比增长25.3%。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亿元,增长17.5%。
这组数据见证了江口县发展的速度。近年来,江口提出“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发展战略,依托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旅游业,走上城镇园林化、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的发展道路。
强规划重特色
“抢晴天、战雨天、点着灯泡当白天。”走进闵孝镇提红村乌木之乡・提溪土司城,一幅幅宣传标语映入眼帘。
施工现场,一幢幢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错落有致,将提溪土司城紧紧围住。木工师傅忙着安装水车,挖掘机轮番作业,建筑施工队忙着粉刷、砌墙……处处涌动着抢时间赶进度的建设热潮。
依托杭瑞高速与安江高速在此交汇,江口着力发展匝道经济,规划建设乌木之乡・提溪土司城,占地面积0.83平方公里,是集特色农产品加工、土司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其中又分为土家民族风情园、移民安置、绿色食品加工、沿河步道观光等7个区。
项目自去年5月启动实施以来,目前已完成土司广场、土司大门建设,正在进行生态移民房外墙装饰,田园风光、水体景观等正在建设中,已完成投资约4100万元。
“乌木之乡・提溪土司城项目以土司文化为主题,融入乌木之乡文化元素,将土家农耕文化与建设、乌木元素融为一体。各乡镇(街道)加强规划,找准文化定位并通过点、面结合带动全县旅游发展。”江口县委书记袁刚在项目观摩会上说。
近年来,江口县围绕“梵净江口・佛光之城”城市形象定位,完成第三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聘请同济大学编制了10.7平方公里的县城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风貌设计方案。并完成县城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老城区400亩旧城改造规划方案,正在编制县城景观亮化规划设计方案。
2013年,江口对县城进行了新一轮的控制性规划,从县城往西南规划了凯德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产城一体;从县城往北沿太平河方向发展,实现景城一体,确定“城景一体化、产城一体化”思路,坚持“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南高北低、南居北旅”的城市发展理念。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那么,路网就是这个生命体的血脉。
为打通城市血脉,江口县先后拉通象狮大道、梵净山旅游大道、小磨王隧道等城市骨架路网。建成梵净山公园、北门河公园、龙井广场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坝上片区、江城国际、江上明珠等项目建设,园林化城市雏形初具。同时,以农村集中建房为契机,各乡镇(街道)找准文化定位,形成“一乡镇(街道)一品牌”,将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完美融合。
强产业重示范
走进怒溪镇骆象现代高效农业(扶贫)茶叶产业省级示范园区,刻有精美图案的观光亭矗立眼前,园区内2条单轨运输车正在作业,放眼望去,修剪整齐的茶园犹如一张张绿地毯铺满整个山头。
近年来,骆象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采用企业支撑和龙头牵引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目前,全村有规模以上茶园15处,茶园面积1.3万亩,可采茶园面积7500亩,幼龄茶叶种植面积5000余亩,茶叶成为村民的致富产业。
骆象村村民肖仕明在妻子因病去世后,负债累累。为供两个孩子上学,2010年肖仕明用政府免费发放的茶苗和肥料,在自留地上种了几亩地的茶。2014年,茶园进入采摘期,仅卖4次明前茶就收入3000多元。
2013年,以骆象茶园为核心区,以太平、坝盘、德旺、闵孝、民和12万亩茶园为辐射区的“江口县现代高效农业茶叶产业示范园区”被列入“全省100个农业示范园区”。此外,烤烟、葡萄、水产养殖等农业产业在全县遍地开花,形成“山上栽果栽茶,山下种菜种瓜”的产业发展格局。
“全省100个农业示范园区”殊荣的获得,凝聚了江口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为全县发展茶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更加坚定了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观摩,要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技术指导,不断提升茶叶品质,不断挖掘茶文化,做大做强茶产业,让群众增收致富。”江口县委副书记、县长黄霞说。
强加工重生态
2014年9月,江口成为全省10个取消GDP考核的县之一,与其“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保住青山绿水是政绩,是荣耀,更是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2011年,该县按照“产业聚集发展、产城一体发展”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面积11.3平方公里的凯德特色产业园区,努力打造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和城市新型功能区。园区按功能布局分为产业聚集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产业聚集中心位于园区中部区域,主要发展特色食品、生物制药、特色旅游工艺品及新型建材;物流仓储中心位于园区南部区域,主要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产品质量检测、文化创意、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同时承担园区文化、教育、卫生等服务功能;公共服务中心位于园区北部区域,主要布局行政配套、公共服务,系产业集聚区、物流区与县城的连接区。园区引进了一批旅游特色产品加工、仁发山野菜、生物苗药、玉带石加工、好巧婆风味食品加工、格耐诗太阳能、一人服装等无污染企业,围绕梵净山做足旅游特色产品加工“文章”。
此外,立足石材资源优势,江口县在怒溪镇规划建设石材产业园区。2013年,江口大地石材落户石材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00余亩,总投资3亿元,分三期建成矿区石材开采、厂区流水线建设等。目前已投资1.2亿元,完成麻阳溪村石榴花200余亩的矿区开采基础准备,4条生产线的厂房搭建和场地硬化等,2014年8月8日,第一条生产线开始投产试运行。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范文2
>> 建设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升级 浅谈智慧园区建设模式 智慧新城(园区)建设关键举措研究 智慧园区系统建设研究 智慧园区整体规划咨询探讨 智慧园区为智慧城市建设铺路 智慧饭店建设探讨 以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园区管控平台建设 智慧园区:建设应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华为助力“天安云谷”智慧园区建设 关于智慧农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探讨及建议 智慧园区设计概要 智慧园区孕产业 拥抱智慧园区 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探讨 智慧城市建设探讨 运营商参与智慧园区规划建设的策略浅析 宿马园区昆徽智慧物流园开工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王家耀.智慧让城市更美好[J].自然杂志,2012,34(3):139?142.
[3] IBM.以智慧城市支持中国城市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EB/OL].[2012?07?14].?re=spf.
[4] 余冬苹,林涛,梁峥.园区信息化发展趋势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11(7):15?22.
[5] 张擎.智慧园区:源于数字化高于数字化[J].中国高新区,2011(9):128?129.
[6] 孙其博,刘杰,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7] NIST.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EB/OL]. [2011?09?11]. .
[8] 魏进武,陈清金,房秉毅,等.云计算助推工业园智慧化建设[J].电信网技术,2011(5):27?31.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多种组织形式。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促进了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已经自发兴建了一批生态庄园,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利用田舍、果品以及临近的自然风光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物”,丰富了市民们的民俗体验需求,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
但在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现状甚忧,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各单位规划和成果内容五花八门,而且各自为政,项目单一,不能形成园区完整的旅游系统,不能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园区景观建设杂乱无章,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鉴于此,为使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对我国各地区休闲农业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事在必行。
二、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绕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作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
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工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三、休闲农业园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
休闲农业园旅游资源的开发创意是根据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休闲观光形式,侧重点不同,针对的人群也就不同。
(1)生态回归游——城市市民
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
(2)观光采摘游——城镇居民
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他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
(3)休闲度假游——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
(4)民俗体验游——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
(5)会议考察游——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
(6)购物旅游——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
(7)节庆文化游 ——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
(8)苗圃观光游——市民、青少年
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
(9)科普实习探索游——青年学生
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结束语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楼层越来越高,人们离土地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远,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人们似乎没有时间仰望蓝天,没有时间亲近草地。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渴望与家人一起体验生活,休闲农业园的产生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要。在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过程中要切实从实际出发,结合地方条件,将地方优势最大化,完好的体现出他的乡土气息,才能让辛苦奔波的人们有一种放松感,沉淀感。
参考文献
[1]马杰,肖莉.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组织规划浅析[J].山西建筑,2009,35(21):28-29.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 现代 农业园区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2-0079-01
1 主要做法
1.1 “四个突出”强化规划引领
突出专业性。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成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突出融合性。做到小城镇规划、新村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多规融合”,农业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突出整体性。坚持按照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发展思路,分层推进核心示范区、特色产业区、辐射带动区建设,示范带动全县农业农村发展。
1.2 “四大渠道”破解资金用地难题。搭建投资平台,成立投资公司作为农业园区投资开发建设开台,通过政府资金的投放带动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园区。坚持农民主体,明确农民投资的主体地位制定激励政策,引导农户积极主动参与新建建设。打破承包经营权界限,加快土地流转。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集中,有效推动园区产业的统一规划和快速发展。
1.3 “三条途径”积极助农增收。创新龙头带动模式。优先选择产业附加值高、产销能力强、分红能力强的优质企业入驻园区,突出带动性,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助农增收作用。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健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合作共建共管同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民参与共建园区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和农户利益双赢。创新拆迁模式,坚持“地块选择最好位置、规划选择最优团队、房屋实现最大增值”原则,保障安置农民财产增值,让老百姓算得过账、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变被动强制拆迁为主动申请拆迁。
2 主要启示
2.1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必须坚持创新理念
先进的理念是农业园区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突破发展制约因素的必由之路。冕宁县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大胆探索,创新统筹规划机制、土地流转机制、多元投入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园区营运机制、风险控制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等七项机制,不断破解各种制约瓶颈,激发园区活力,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2.2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必须保障农民利益
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是农业园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冕宁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始终坚持农民利益优先原则,在农业招商引资过程中引入诚信保证金,规避农地利用风险和农民租金拖欠风险。推行土地租金入股、劳务承包等六种模式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积极性。创新拆迁安置模式,确保农民财产增值。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核心示范区“做给农民看”、功能辐射区“带领农民干”、产业带动区“帮着农民赚”,实现群众得实惠的目标。
2.3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必须突出产业特色
产业的特色优势是农业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冕宁县现代农业园区在规划建设开始就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围绕主导产业链招商,成功吸引培养了一批带动性强、实力雄厚的种养龙头企业,中药材深加工及全球交易中心项目落地,积极打造集种养、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2.4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必须坚持科学管理
县上专门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强化对园区建设的主导,研究制定《冕宁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方案》《冕宁县现代农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保障。鼓励各类农业科技人员以承包、入股、合作、技术转让等形式直接参加园区建设,已与四川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3 建议
3.1 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规划
坚持“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园区发展规划,构建以镇为核心、新农村综合体为骨干、新村聚居点为基础、特色产业为支持的镇村园结合新形态。注重园区功能分区规划,推进农业基地布局新标准、生态化,科学定位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区、销售区宜布局中在小城镇附近,既作为小城镇的产业集聚区,又作为农业园区的配套功能区。新村布局应因地制宜,宜聚则聚、宜散则散,构建“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现代营销―休闲观光―生活社区”一体化发展体系。
3.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要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精心包装招商项目,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着力引进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园区。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扩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二要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推进涉农补贴增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鼓励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举办资金互助社,拓展服务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参与财政项目申报和实施,制定财政扶持资金形成的资产转交给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办法。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营销。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农产品交易市场,鼓励开展“农超对接”,积极开展网上营销、网上配送、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四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3.3 深化园区综合配套改革
一要推M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园区为依托,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培育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组建融资担保公司,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探索建立经济手段调节宅基地分配使用、自愿有偿规范退出办法,推进农村房屋产权转让试点。二要推进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项目和资金融合力度,搭建园区投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建设,鼓励农业担保、农业保险、农村小额信贷公司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开展农业园区投融资业务。三要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媛,郑红维,赵邦宏,刘晓东.河北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2]张茜,耿晓,马正英.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河北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5,(4):64-65.
[3]顾金峰,程培等.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苏州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4,(12):56-60.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范文5
*乡位于*县中南部,距离县城17公里,土地总面积240平方公里,辖13个村137个村民小组4177户1.9万人,*至平孟、百合、百南、百省、百都等乡镇公路贯穿其中。自县委、县人民政府号召“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把*乡列为全县“三片一轴”工业区,并定为重点城镇来建设后,20*年*月以来,*乡党委、乡人民政府以易地安置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在*乡旧城的东面规划占地200亩分四期实施小城镇建设,规划并建设有易地安置小区(把原居住在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农户搬到新区)、投资置业小区(有经济实力、有技术特长、有经营本领的农民“精英”进入新区投资兴业),新区现已建有新区农贸市场、乡政府办公楼、小型文化广场、派出所、农业推广站、畜牧站、敬老院等。规划有乡政府综合楼、卫生院、财政所、文化站、司法所、国土资源所、商贸交易中心、*停车场等在建或筹建项目。在实施小城镇建设中*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外延拓展与内涵提升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方针、农村生产要素和乡村工业向城镇集聚的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小城镇建设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城镇在全乡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现。城镇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人口转入二、三产业的人口比例提高,城镇的示范作用、聚集幅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至20*年*月,城镇人口总数为0.5万人,城镇总面积500亩,新建城区面积达80亩,城镇住房人均居住面积16.47平方米。随着环境的优化,经过外引内联已引进投资3000万元的鑫隆冶炼厂、投资1500万元总装机容量352KW的昂村电站、投资600万元的方正页岩砖厂、投资1500万元的兰田木器厂、投资1500万元的德标金矿、投资300万元的东升木材厂、投资80万元的鑫宇矿选厂等企业先后落户*,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差别显著减少。
二、*乡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乡小城镇建设能如此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二、三产业迅速扩张,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乡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由于详细规划和各专业规划编制不到位,致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规划依据,造成一些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建设出现。集镇总体规划方案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较低,没有体现地方特色,而且,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
2、城镇人口0.5万人,小城镇建设规模较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展缓慢,经济集聚功能较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挥。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乡城镇化的进程。
3、城镇建设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城镇规划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不上、规划水平低,执行也不好。土地、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以及流动人口管理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环境卫生管理缺乏专门的机构,城管人员编制和经费不到位。
4、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困扰我乡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由于投入过少、机制不活,导致问题有:一是道路与公共交通设施落后交通量的增长。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于初始阶段,环境污染还比较重;三是城市基础建设多元化投融机制未完全形成,资金来源困难,投入不足。
5、信息闭塞,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发展较慢,建设资金缺乏。轻壮年人口大部分涌向县城或县外务工、经商、办企业,很少有人愿意在乡镇投资,人气不足,财气不旺,集镇建设形不成规模。
6、城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存在。一方面由于人员少,队伍力量不足,监管不到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没有规划适当住宅小区让城郊农民建房,没有引导农民集中连片建设新村,使城郊农民随意自建住房、杂乱无章。至今没有配备正规科班出身乡村规划建设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也没有建立或完善建设管理制度,没有严格依法办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手续。随意变更规划、不按规划建设的现象。
三、小城镇建设建议与措施
1、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快规划编制力度。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抓好县域城镇体系和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的协调衔接工作。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要严把规划设计单位资质关,搞好组织和审定工作。争取到2010年基本完成县城区及各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扩好工业、商贸、住宅、文化等小区详规,近期建设规划和重要景观设计,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2、合理调整乡村布局。按照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县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有计划地逐步把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差的村、边远村及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的村的农户集中到城镇落户。
3、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国家和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并且妥善处理进城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保留进城务工或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壮大城镇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引导农民依法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化和利用效益。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逐步对分散的农民居民点进行搬迁改造、退宅还田。对原宅基地已复垦的农户,经县级政府批准,允许在小城镇异地另行安排宅基地建设。
4、鼓励农民进城入谷定居。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进城镇经商为工的农民,持经劳动部门审签的两年以上聘用合同或居住满两年的暂住证等可到迁入地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进城镇农民其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享有集镇居民同等待遇,接收学校不得收取借读费。
5、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根据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积极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循环经济,形成产业优势支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培育壮大乡镇民营经济,优化乡镇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工业小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小城镇内各类工业企业原则上都应进入工业小区发展,并享受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开设“绿色通道”服务增强工业小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引,以小区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市场等要素集聚。
6、突出抓好特色经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比较优势,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烟叶、肉牛、肉猪、能繁母猪、桑蚕、蔬菜及花卉苗木等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打响特色产业品牌,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小城镇实力。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单位”五位一体要求,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为主体的生态效益型农产品加工业,集中资源优势,扶持能发挥产业优势、具有一定规模和绿色食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载体。
7、加快繁荣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小城镇服务产业。主要发展以商贸、物流、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业,按照现代流通发展要求,规划建设小城镇商业网点,搞好各种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大力开展边贸活动,鼓励县乡商贸流通企业到小城镇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餐饮旅馆、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发展各种社会服务业、信息服务、搞好能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中介组织,通过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农产品流通,拓展农产品市场,增强小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生态、自然景观、人文等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
8、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对需进行过境公路改造的乡镇,由地方负责组织实施,交通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资金补助,优先解决镇域内过境公路路面硬化和占路为市的问题;加强饮用水及其水源地的保护,改造和完善乡镇供水设施,对在收取的水资源费,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外,其余全部留乡用于水资源规划、保护及相关水利设施建设。
9、积极争创文明城镇。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城镇规划、建设、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等管理水平。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开展生态型文明城镇创建活动着力塑造整洁优美、秩序良好的城镇形象,风气端正、工作高效的单位形象,文明礼貌、精神振奋的居民形象和道路畅通、安全舒适的交通形象,形成由点到面、连线成片、全面推进的城镇发展格局,实现城镇面貌美化、居民素质优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基础设施配套化的目标。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范文6
1 高效生态茶叶示范园区建设概况
遂昌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位于遂昌县中部的大柘镇,规划范围涉及柘溪上村、柘溪下村、永安、黄、后垅、大田、新旦、北山8个行政村(村规模调整前13个村).是以茶叶为主的综合区,建设1.3万亩高效生态茶叶园区、茶叶标准化加工园区和“龙谷丽人茶”旅游休闲观光区,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了大柘茶青市场和“龙谷丽人茶”观光园子项目。
2 规划建设任务
2.1 高效生态茶叶示范园区:园区规划投资2700万元,建立高效生态茶叶园区、茶叶标准化加工园区、“龙谷丽人茶”旅游休闲观光区。包括:新建和修复茶园机耕路3km、整修茶园作业道60km;新建蓄水池1000m3,增添茶园管理机械500台套,杀虫灯500台,老茶园换种改植300亩,修建茶叶基地工作管理房100间,新建标准茶厂1座、茶厂建设和提升12座、茶厂无公害改造30座,完善茶乡观光园区道路网络、完善大田村茶叶观光园功能、组建茶艺及民俗表演队伍,拓展农(茶)家乐建设规模,年培训茶农1000人次等建设任务。园区建成后,高效生态茶叶园区年产量1300吨、产值6500万元,茶叶标准化加工园区年加工量1200吨、产值5400万元。
2.2 茶青市场:为解决茶季茶农占用公路经营,消除“马路茶青市场”的交通安全隐患。2011年,园区规划调整后,计划投资850万元,在大柘镇柘溪下村(溪东)上旦源路口建设大柘茶青市场,面积20000平方米,包括茶青交易区10000平方米,停车场6000平方米,店铺4000平方米。
3 园区建设情况
3.1 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喷滴灌示范茶园3367亩、浇灌茶园500亩,建成茶园防霜风扇5台、遮荫简易大棚35亩,地力提升17706亩;基本建成路、沟、渠配套的标准茶园示范基地8785亩;新建园区主干道20278米;新建茶园操作道和茶园自行车道86604米;新建排灌沟渠15515米;新建电力1100米;新建泵站4座、蓄水池3077 m3;种植绿化防护林3.45万株,新安装太阳杀虫灯555台,应用诱色板60.5万片,添置茶园管理机械1255台。
3.2 配套设施建设:累计优化改造茶厂13129平方米,其中: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厂2座,茶厂标准化提升3座、清洁化改造30家;新建茶叶保鲜冷库2座、450立方米。项目区新增茶叶加工机械3311台套,茶叶加工机械节能改造500多台。遂昌精诚茶业有限公司还建成了年产500吨的香茶连续化生产线和日产龙谷丽人200kg的龙谷丽人生产线各1条。龙谷丽人茶”旅游休闲观光区的道路网络、观光园功能得到完善,大田茶叶休闲一条街、“龙谷丽人茶”观光园正式营业。为解决茶季茶农占用公路经营,消除“马路茶青市场”的交通安全隐患。从2012年规划建设茶青市场,截止目前,已投资392.92万元,完成33894平方米茶青市场的场地平整和1.2万余平方米的茶青交易场所硬化工程。
3.3 科技应用:从2011年开始参与国家茶产业体系茶树病虫防控高水溶性农药替代试验示范课题研究;《遂昌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和示范项目》、《茶叶加工机械节能改造》、《生物质成型燃料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等课题通过县科技局验收并获市农业丰收三等奖。遂昌精诚茶叶有限公司参加“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究,研发的“精诚红”、“阳阳红”双双荣获“中茶杯”名茶评比特等奖。建立低产低效茶园换种改植示范点325亩,引进推广茶树新品种6个,良种覆盖率由项目建设前的80.0%增至2015年的97.02%。
落实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立了以园区为载体,以首席茶叶技术推广专家为龙头、茶叶技术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的三级联动的技术推广体系和示范基地、示范片、示范点三级技术示范体系,农业公共服务和科技支撑得到进一步加强。建立了茶叶科技示范户140户,县、乡两级农技培训制度健全,建设期间组织培训农民8481人次,新增各类农民技能获证人数70余人。辐射带动全县科技示范户2532户,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初、中级评茶员、茶艺师、遂昌茶师等技能获证人数350余人。
3.4 生态循环: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一目标,着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园区内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一是全面推广应用配方施肥技术,茶园秋冬季饼肥施用面积达到0.98万亩,亩均饼肥用量从项目建设前的60kg增至2015年的150kg,亩均化肥用量从项目建设前的135kg下降至2014年的110kg。二是全面推行农药减量方案,推广诱虫板和非化学防治方法,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建立茶树病虫监测点9个,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22847亩次;应用生物、物理方法防治茶树病虫害9596亩;应用太阳能杀虫灯555台、诱虫板60.5万片。三是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从建设前的79.55%增至95.49%。四是废弃农药包装回收处理率从建设前的33.51%增至96.21%。五是2013年园区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整体认证,成为遂昌县规模最大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3.5 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已覆盖综合区各产业区块,2013年园区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共有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个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建立生产档案面积16548亩;增添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3套,项目建设期内茶叶产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
通过园区建设,2015年示范区茶叶产量1724.43吨,产值12431.72万元(不包括二、三产业),分别完成规划数1300吨6500万元的132.65%和191.26%;比周边同类茶园平均亩增产量40.74千克、亩增产值3345.46元。辐射并带动周边数万亩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4 公共服务与社会化服务建设
4.1 建立了综合区服务中心
由县园区办牵头,县农业局、林业局、大柘镇人民政府及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林业工作站等单位共同参与,整合乡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林业工作站和县农业、林业等主管部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等资源,建立综合区服务中心。2013年,大柘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列入第二批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创建点(浙农科发〔2013〕20号),并已全面完成创建工作。新建综合区服务大厅108m2,检测室14 m2;购置了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病虫测报灯、手持GPS、PH计、盐度计、孢子捕捉器、电子天平、烘箱、便携式水质快速检测仪等设备。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林业工作站的15名工作人员和农林主管部门10名产业专家轮流值班,为综合区内及周边农户提供涉农政策咨询和、耕作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产品检测、销售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系统、一体化的服务。
4.2 全面落实责任农技推广制度
建立了以园区为载体,以首席茶叶技术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林技术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林技术人员为基础的三级联动的技术推广体系和示范基地、示范片、示范点三级技术示范体系,为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乡(镇)、街道责任农技员要切实履行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职责。(遂政办发(2011)114号)
4.3 打造新型职业农民
以提高农民素质、解决农民难题、推广新技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起乡(镇)、村、户三级示范培训体系,根据不同推广时期,通过开设技术讲座、科技下乡、科技赶集、现场培训、实地示范、农村教育网络等多种形式,推广茶叶产业高效培育技术等实用新技术,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综合区建设期内,新组织培训农民8481人次,通过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够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技术骨干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据粗略统计,综合区内新增各类农民技能获证人数70多人,其中朱飞龙等32位茶农考取了初、中级茶叶加工、评茶员证书。
4.4 建立科技示范户
注重培养有技术、有超前意识、有影响力的实用人才为农民示范引路,成立了由示范户组成的农民技术服务团队,大力推广和宣传培养新型农民的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建立了科技示范户140户,科技示范户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推广实用新技术,以乡音土话传播科技新知识,以身边典型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据不完全统计,园区建设期间,辐射带动2500多户普通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
5 取得的效益
5.1 经济效益
通过园区创建,园区总产量、总产值和综合效益均比创建前有显著提高。2015年,茶叶总产值12431.7万元(不包括二、三产业),完成规划6500万元的191.26%,亩均产值达到7021元,比实施前亩均增加产值2724元,亩均增加纯收入1932元,比周边同类单位增收45.61%,经济效益显著。园区所在的大柘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6567元增加到2014年的13495元,为规划目标8500元的158.76%,比创建前增长105.50%,农民依靠产业发展增收明显。
通过园区创建,带动和辐射全县实现茶叶总产量9652.8吨,茶产业总产值65485.76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5615元增加到11744元,全县新建2座浙江省标准化名茶厂;初制茶厂由2009年的500座增加到2015年的790座,改建茶厂93座;新增加工能力2000吨,新增产值18500万元;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面积2012-2014年共计50545.3亩,完成计划17000亩的336.33%。从2011年开始参与国家茶产业体系茶树病虫防控高水溶性农药替代试验示范课题研究和《遂昌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和示范项目》的推广应用,大大降低了害虫虫口密度,从而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化学农药使用量比农户自防区减少40%以上,每亩节约病虫防治成本250元左右,每亩挽回病虫损失400元,大大降低了农药残留,同时减少了害虫产生抗药性,茶叶卫生质量明显提高。
5.2 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的交通水利条件和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全面改善,不仅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农业生产环节机械化、自动化等先进设施应用率明显提高,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降低,劳动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二是通过生态高效茶叶示范园区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通过茶叶标准化加工园区生产线建设,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了园区内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四是通过旅游休闲观光区建设,延伸了产业链。通过园区创建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辐射带动全县茶叶生产和农村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拓宽了农民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共同富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