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本科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面设计本科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面设计本科课程范文1

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经历了商业美术、工艺美术、印刷美术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几大阶段的演变,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形成一个与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设计等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1]。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呼唤高素质、跨学科、复合型发展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一 现行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千余家高校设置了艺术设计专业,分布在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美术院校、职业学院及民办学院里,其中大部分院校都成立了视觉传达设计系(或教研室)。然而,在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扩招和现行的本科考试制度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不少考生是因为文化不行才开始学绘画考艺术院校。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适应于时展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目前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本科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二维平面设计和单向信息传达阶段,从而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存在明显缺陷。三是重封闭式课程或课题教学,轻开放式社会实践。视觉传达设计研究生教学资源匮乏,大部分院校只解决了必不可少的计算机问题,专业的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四是师资结构单一。大部分教师都是学平面设计出身,教育背景单一,忽视各学科以及各团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导致学生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五是现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制约因素。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高校相继对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例如构建基于“平台+ 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但培养平台相对局限,学校教育与科研、企业脱节现象严重。高校普遍缺乏大型的交叉学科的项目组,即使有也没有充分利用,交叉学科的培养平台尚未形成。

二 协同创新为现有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指导思想和培养体系

协同创新思想来源于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际创新研究领域出现的协同学理论以及90 年代以来出现的创新网络理论、创新系统理论、创新集群及创新环境理论[2]。协同创新指在创新系统内对创新各个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在系统内无障碍流动。它不仅强调创新,还强调创新活动中的协同意识、角色定位能力和协同沟通能力,旨在通过团队合作相互启发实现集体创新[3]。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师生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4]。

当前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缺乏跨界意识和协同创新,导致本科生创新精神不足,实践能力较弱,协同沟通能力较差,就业领域单一等问题。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体系。

三 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以协同创新为目标,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搭建包含多学科交叉课堂培养、多层次设计创新竞赛、多方向专业教师指导、多平台研发合作实践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5]。

1 多学科交叉课程培养体系

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调整专业布局,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多学科交叉课堂培养体系。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为四大板块,即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设计基础及专业设计,并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增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如市场营销、设计管理、消费者行为学、设计心理学、文案写作、材料学、信息图表设计、UI 设计、交互设计、可持续设计等课程,并在课程中强调多学科、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市场调查和信息的搜集。改变长期以来注重平面设计和偏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做法,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

2 多层次设计创新竞赛体系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进一步推广项目教学、课题教学、假期课堂、参与设计竞赛等强化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构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多层次设计创新竞赛体系。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申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参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权威竞赛项目,例如“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全球华人大学生广告创意金牍奖大赛”“靳埭强设计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之星”“中南之星”等比赛。通过参与多层次的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展示能力等综合素质。

3 多学科专业教师指导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一方面大力整合师资,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加强院与系间的交流与合作,与数字媒体技术系、动画系、工业设计系、工商管理学院互派老师上课。一方面大力实施导师制,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主动承担导师任务,以导师为带头人成立项目团队,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教学研究,将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学思想融于专业的科学研究之中,以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引导与培养。同时引进国内外业界知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通过专业课、工作坊或讲座的形式,开拓学生眼界,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多平台研发合作实践体系

一方面依托校内实验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知识整合、设计创新和项目管理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理念,与各级政府、高校、企业及国外高校开展密切的“产学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实现学校和企业在资源人才等方面的紧密对接,为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条件。如将部分学生直接输送到企业基地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和论文都来源于企业实际课题,论文的写作要求围绕设计展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实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指导制。

例如广东工业大学与越秀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广东工业大学创意产业研究院(越秀区创意产业研究院),地点设在艺术设计学院所在的校区。广东工业大学和东莞市人民政府于2006 年11 月在东莞松山湖投资共建成立的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目前已为400 余家企业成功进行了产品设计、包装设计、新产品开发500 余项,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十佳设计机构”“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广东工业大学与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了广东华南设计创新院,是依托广东工业大学的工业技术和设计创新资源,整合国内、国际优质资源,面向广东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和培养战略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平台。该平台集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应用、设计产品展示、设计人才培训与技术交流于一体,是强大的设计创意产业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6]。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均可进入以上三个平台进行毕业设计、实习或工作,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围绕具体项目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在联合研发平台中培养出跨界人才。

总之,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对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需要高校对于视觉传达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进行清晰明确的定位,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在现代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科学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研这一创新平台对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使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协同创新的设计实践中来,提升科研转化能力,有助于培养更多视觉传达设计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设计服务和智力支持,最终促进国家协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洁.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J].装饰,2002(33):4.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81.

平面设计本科课程范文2

关键词:城乡规划;三年级设计课程;“职研教融合”;改革研究;河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5104

1 引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2011年4月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城乡规划学从原建筑学一级学科中拆分出来,标志着城乡规划学被正式提升为新的一级学科[1]。虽然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科门类,但是涉及的知识体系众多,专业课程涉及工学(建筑学、风景园林、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地理类、应用数学)、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以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门类[2]。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了上述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但是目前《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于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不同学校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多为五年制办学,不少学校都是以三年级作为专业的过渡期,从之前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转向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因此研究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提高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质量,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确定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特色,需要进行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当前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城乡规划专业乃至整个行业都处在大转型时期,未来的规划方法和方式会和现有的规划体系有很大变革,从粗放式的追求量的规划转向精细化的强调质的规划,教育体系要灵活变革来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已毕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职研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来探索一般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程的改革研究,其中“职”指的是学生就职,“研”指的是学生考研,“教”指的是本科课程教学。

2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现状

2.1 办学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5年,学制为5年,毕业发工学学士学位证。当时所在学院为土木学院,2008年并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的前身是测绘学院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成立于2005年,设置有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发理学学士学位证。该专业的前身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2001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承担自然资源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村镇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础和开阔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视野,较强的空间分析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从事资源环境评价、城乡规划管理,以及村镇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介绍来看,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前身都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目前这两大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院,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尽管两个专业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部分重合,但是城乡规划专业不等同于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中避免出现雷同的现象,而设计类课程就是两大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区别。根据笔者对于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通过评估的42所院校的调研,城乡规划专业所在学院有众多模式,其中建筑与城规学院模式所占比重最大,这说明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齐头并进发展势头强劲,建筑学院模式紧跟其后,也说明了城乡规划专业对于建筑学的基础依托。

2.2 学生就职状况

2.2.1 已毕业学生就职总体状况

笔者对已毕业的130名学生进行了统计,除了12人信息不明之外,发现就业状况总体良好(06级学生没有信息反馈,11级学生由于刚毕业信息还不完善)(表1)。其中转行人数12人,占到统计人数的9.2%,从事规划以及建筑行业的人数共计106人,所在的挝恢饕集中在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管理局以及景观设计院等。从学生就职的状况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提供借鉴。

2.2.2 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

笔者对已毕业但仍然从事规划行业的85名学生接触的物质空间类的规划项目类型进行了汇总,具体内容详见表2。

根据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2.2.3 已毕业学生对于培养能力的建议

在设计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掌握各个功能区的做法,如居住区、商业中心、站前区、滨水区、CBD、仓储区、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等,多参观,多思考。其次设计前应仔细研究地块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基础资料,了解其文化内涵,提炼其城市特色,融入设计中,让作品主题更鲜明,更有灵魂。再次应熟悉相关规范,关注规划前沿,与时俱进。最近国家新出的政策要多了解,如开放式社区、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大数据获取及处理等。

在表达能力方面平时多加强手绘的练习,练习空间尺度和建筑尺度的把握,提升方案能力。并且要精通各种软件,包括CAD、PS、SU、GIS、AI、INDESIGN、COREDRAW、OFFIC办公软件等,并且要掌握与外界和甲方的沟通和斡旋技巧。

2.3 学生考研状况

2.3.1 考研录取率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7年来考研录取率呈现波动状态,在2014年达到低谷,2016年达到高峰,总体考研率为17.5%,具体内容见表3。

2.3.2 快题题目分析

快题设计是规划设计的一种快速表达形式,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从文字的要求到图形的表达。无论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工作选拔测试,都可能采用规划快题设计的形式。研究生初试考快题的高校有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广州大学、湖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津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西建大、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6所高校。研究生复试考快题的高校有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11所高校。

快题设计测试中一般多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此类快题在考试测试中更容易操作。具体类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心区规划设计(商业中心规划设计、文化娱乐中心规划设计、行政中心规划设计)、滨水区规划设计、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旅游区规划设计(一般会有山地)、公园景观(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步行街规划设计(一般是历史街道)、大学校园规划、中学校园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办公园区规划、物流园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近5年来部分高校(上述16所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快题题目类型详见表4。

3 三年级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城市规划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城市规划专业涵盖的范围更宽更广,不同院校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也在日渐摸索中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3]。不论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发展,其核心是不变的,即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是以土建类学科为背景,以设计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同时强调对多种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豫西北地域特色的教学与科研方向。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在前三学期和建筑学专业实行建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到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专业的选择(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因此城乡规划专业五年的设计类课程为从大一的建筑设计基础、到大二的建筑设计、大三和大四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大五的毕业设计。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4]。三年级是城乡规划专业系统的由建筑类知识向城乡规划类知识的转换,因此这个阶段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认知上会有很大的不同,笔者从已毕业学生的就职状况和考研状况综合考虑,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研究[5~8]。

3.1 教学内容改革

三年级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以物质规划和形态规划为主,同时强调相关知识体系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和二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建筑设计相衔接,从单体建筑设计过渡到群体建筑设计,再过渡到对整体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以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为主,每个学期两个设计,每个课程设计56学时,具体内容见表5。

3.2 培养能力改革

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不能仅仅只是训练学生的绘图水平,应从多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可以从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内容详见表7。

3.3 教学过程改革

3.3.1 O计课流程安排

设计课程要特别重视过程控制,上课纪律应当加强,防止学生最终只交一套图纸的情况发生。严格把控每一个过程环节,一草和二草按照时间交图或汇报,并注重点评。设计课中的集中授课与点评时间应均匀分布在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并且要注重设计课和实际的结合,要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具体可以细分为1+1+2+2+1模式,即第一周的开题、调研阶段,第二周的汇报、点评阶段,第三、四周的一草、点评阶段,第五、六周的二草、点评阶段,第七周的三草、点评阶段,并且一定要有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周,在这一周里学生可以专心的表现最终成果。

上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分析(以快题的形式,注重手绘能力的提高)――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交一草草图)――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手工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下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汇报(以ppt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师生互动)――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机器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3.3.2 设计课过程监控

为了严格把控学生上设计课的纪律,端正学习态度,应做好平时阶段的考勤工作,平时成绩结合学生上设计课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情况分别对待,并努力控制好上课的学习效率。

为了强化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性,避免最终熬夜突击画图交图的状况,每个设计过程中间要求交草图,草图要求进行简单的排版,要有设计思路分析、手绘草图、设计说明、总平面设计等内容。并且严格要求调研报告、调研汇报、成果汇报、模型制作等的成果质量[9~10]。

课程设计结束要求上交正式的设计图纸,正图要求严格按照任务书要求来完成,要有认真的排版、分析图、总平面图、效果图、意向图等。

3.3.3 设计师进课堂

考虑到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特点,设计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一些设计院的工作模式,例如设计师教学、设计师答疑、设计师评审等环节。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三年级课程建议邀请有丰富经验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建议邀请至课堂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针对规划行业发展行情、规划设计方法、规划评审过程、规划局工作职责等做专门讲座。

4 结语

作为一般工科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办学特色、设计课程的资源获取等方面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学习“老八校”类的城乡规划专业。应从行业需求的角度考虑确定适合非“建筑老八校”类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设计课类型,重视建筑与规划设计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外交流。并积极探索学院和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和兄弟院校合作办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煜辉,孙国春.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规划师,2012,28(9):11~16.

[2]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李 婧,王 冷.基于城市空间设计思维的案例教学实践[J].华中建筑,2016(4):176~180.

[4]梁振然.产教融合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93~96.

[5]王浩钰.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6).

[6]申洁,王丽娜,邵 俊.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6(6).

[7]杨梅焕,陈秋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2).

[8]李 洋,崔 俏,刘叶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江西建材,2016(24).

[9]唐 乐.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0]韩秀茹,燕 华.城乡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