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微企业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微企业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制度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绩效
新制度主义理论是比较前沿的战略管理研究领域,它能帮助解释许多经济人、理性前提失效的现象。本文从前沿的制度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会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借用制度理论的三大合法性支柱来解释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背后的原因。以期对现实中的企业,以及政府和NGO组织提供参考性意见,帮助其认清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工作。
理论与假设
(一)制度理论
战略管理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基础上的管理理论。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对经济现象丧失解释力之后兴起的。它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增强了解释力;并顺应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度构成对行动主体策略行为而言的一个场景或者游戏规则,它约束行动主体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行为。但是行动主体在制度代表的游戏规则下仍然可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制度学派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无法用理来分析,它强调人的行为经常不受功利主义的驱动,而是在强制、模仿以及规范的压力下,更多地处于合法性的考虑,或是认知方面的原因而趋同(Meyer and Rowan,1977; DiMaggio and Powell,1983)。它还认为,理本身的选择偏好来自制度,而不是一种先验的、外在的存在。制度化的理性神话与制度本身的规范都以内生的形式,建构理的选择偏好(DiMaggio and Powell,1991;Thelen and Steinmo,1992;Hall and Soskice,2003)。
组织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从组织角度开展研究,适合于研究组织行为。尤其适合于针对复杂系统进行研究或者是针对因果关系不明确的系统进行研究(Scott,2001)。由此,以制度理论来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恰当的。
从制度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契约性义务。首先,社会允许企业使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并赋予企业从事生产性活动和获取权力地位的权利。因此,社会与企业间的隐形契约主张,社会对企业拥有要求权和控制权。由于企业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利益相关方显性契约和隐形契约构成的综合性社会契约的载体,所以企业不仅应对股东负责,还应该向其他对企业成功做出贡献的利益相关方负责。
其次,从绩效的表现角度上说,Gao(2007)根据1986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指出的三大可持续发展支柱:经济收入、环境完善性以及社会权益,将企业对其所在的微观环境造成影响分为三种绩效: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特别在社会绩效方面,主要衡量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CSR activities)所造成的绩效。
第三,Frances(2006)根据社会责任行为的投入接收方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分为四个方面:社会/社区的、员工的、供应商的、顾客的;Ruth等人(2007)提出了一个多层次的理论模型来解释社会责任行为的来源,认为每一个层次(雇员个体、组织、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参与者和利益群体都有三种主要的推动企业进行CSR的动机:第一是手段的(自身利益驱动),第二是关系的(考虑到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第三是道德的(考虑到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
本文所述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从J.Gao的定义中派生出来的,与形成环境绩效的环保行为相对应的,形成社会绩效的社会责任行为。具体而言,指的是企业对于内外部的其利益相关者所作出的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二)制度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
如上所述,从制度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契约性义务。
在本文中,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超越了企业应有的经济的、技术的和法律利益之外的社会福利,侧重于企业为了获得其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认可而所承担的责任。
对企业的机会和行动构成制约的外部制度因素比较广泛(Scott,1987)。企业组织在适应其所处的长期制度环境的过程中,其结构、战略和行为上会逐渐变得彼此相似。这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合法性”(legitimacy)。合法性的意思相当于:因被接受而适宜,毋庸置疑的可信性等。这里,指的是社会参与者(social,actor)所接受或赋予的状态(Ashforth,Gibbs,1990),包括各利益相关者对组织所承担责任的期许和认同。企业的行为是否真正获得合法性取决于其表现是否符合这些期许或得到认同。
显然,消极遵守法定责任标准的行为虽然合乎法律,但未必有“合法性”,因为这可能不符合多数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企业可以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准确、可信地向利益相关者传递其积极改善社会表现的努力,提高自身行为在某一即成制度、规范、价值或信仰情境中的合法性,从而获得各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和支持(Suchman,1995)。
Kunal 等人(2008)通过提出制度理论上的决定因素将CSR的研究更加的理论化。他们提出了一个三力模型,将CSR过程为三个维度:认知维度(企业是怎么考虑CSR的,包括身份定位、合法性两个变量) ;语言维度(企业是如何来解释CSR的,包括理由、透明度两个变量);意动维度(企业是如何来做CSR的,包括姿态、一致性、承诺/保证三个变量),这不仅可以帮助理解企业的CSR,也提供了一个将CSR量化的框架,为CSR的测量和比较提供了依据。
(三)假设
1. CSR行为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是企业绩效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综合长期与短期利益之后获得的结果。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从20 世纪70年代至今国外已有100多篇实证文章研究了两者的关系,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以及没有相关性。已经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企业的环境绩效(CEP)与社会绩效(CRP)与企业的财务绩效(CFP)呈正相关关系(Abagail,2000;Bansal,2005;Mcguire,Sundgren,& Scheneeweis,1988;Waddock & Graves, 1997)。Jijun Gao(2007)用美国Kinder,Lydenberg,and Domini 公司提供的650家美国企业1991-2007年的数据,分析得出CEP、CRP 和CFP相关,并且,CEP与基于账面的价值相关性更大,CRP与基于市场的价值相关性更大。
笔者认为,CSR行为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正相关的,即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的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都是正相关的。这可以从制度的观点解释,是合法性的上升而造成的合理结果。在制度环境的影响下,一个组织能得到的回报取决于其行为过程是否得当,能否获得外部各种因素的支持,而不仅仅是其产出的数量和效率。所以,社会责任行为作为企业的一个基本过程,必将会受到各种制度因素的影响。根据Ashforth & Gibbs(1990)对于合法性的定义,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为,是为了获得合法性。如上所述,企业可以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而获得各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和支持(Suchman,1995),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即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假设1a: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正相关。
假设1b: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的社会绩效正相关。
2.企业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定义为企业向企业通过其战略陈述或者其他的显性方式对利益相关者所做出的承诺,承诺保持或提高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保证利益相关者能够得到期望利益。Lounsbury(2007)认为技术机制(比如绩效和效率)是嵌入在制度中的,是制度扩散的一种结果。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看成是制度扩散的一种结果,是一种为了适应制度、提高合法性的结果。企业通过战略陈述来表述自己将在可持续发展中作出努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影响实际CSR行为对最终发展的影响。
规制方面,这种行为是响应了政府法律法规方面的号召。如2006年1月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案总则第五条明确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而后社会公众的监督,履行社会责任”。企业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向其利益相关者表明,自己是顺应所在的制度情境的,并且在所在的行业中,是遵守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其受到惩罚的风险越小,带给利益相关者一个较高的期望。由此,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对其的名声乃至产品和服务都给予较高的肯定。
规范方面,公司通过这种成文的方式将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表述出来,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机制来实行这一规划,实际上不仅仅是为了在实践过程中有理可据,还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和可以凭借的判断依据,从而降低了利益相关者的风险预期,提高了其对于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接受的程度。
文化-认知方面,企业通过主动地表示自身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打算,提高了在利益相关者之中的企业形象,并通过制度扩散机制,将这种形象扩展开来,使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得资源或者得到其他企业无法得到的发展机会,最终影响到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形成可持续性。
假设2:企业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3.其他影响CSR行为的因素。笔者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会受到所在行业的制度情境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一种前因变量,而不是Calpbell所述的中介变量。例如,行业自律状况不同,或者国家的监管程度不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获得的回报可能不同。中国的重工业企业(如冶金采矿等)大多数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在社会责任的承担方面起着引领作用。它们是政府政策的首批执行者,也是利益相关者最先关注的一批企业。那么,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它们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可能会得到更少的回报。因为大家已经把这种行为当做了它们“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企业经营活动;这些企业的CSR活动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带来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而利益相关者对金融行业的企业最关注的是它们为自己投入了多少,承担了多少责任。所以这些企业的CSR活动可能会带来企业的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方面更多的回馈。为了减少行业对于所验证的因果关系的影响,本文将行业作为控制变量。
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会受到企业规模的影响。根据Calpbell(2007)的研究,企业的经济状况是企业是否进行CSR行为的一个前因变量。企业规模造成了企业能够投入到CSR行为之中的资源状况是有限的,由于资源拥有规模效应,所以可能随着投入量的增加,其获得的绩效回报的增加速度也增加,所以需要将企业规模作为一个控制变量,防止其对于因果关系的影响使得最终研究结果偏离。
另外,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会受到其是否在海外上市的情况影响。国外发达国家的CSR建设起步较早,如果想要进入国外市场,该公司的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活动会更加地频繁和正规化,这是为了获得国外市场的合法性而做的。所以,企业的CSR行为会受到其是否在海外经营、上市的影响。
总结以上三点,本文得到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和收集
本文选择2008年了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责任报告的404家上市公司(包括了深沪两市)报告,进行统一编码。数据来源主要为通过网络和采访取得。由于上市公司报表的规范性不一,报告完整度参差不齐,回收并编码过后,有效的数据共285份,形成285条被试。
(二)变量选取
1.自变量。关于CSR行为(CSR behaviors),本文从以下的四个维度选择了观测值:对供应商、对股东、对社会/社区和对员工(包括安全生产和员工福利两个方面)。经过因子分析,最终留下如下9个观测值来计算CSR变量:是否有工作安全补偿政策,是否制定风险规避政策,是否成立工会,是否有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慈善活动支出,是否有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否制定公平交易政策,享有员工福利的员工比例,年报记录的上缴税款。
2.因变量。关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从社会绩效(Social performance)和财务绩效(Financial performance)两个方面进行测量,由表1所示观测值计算得到。
3.调节变量。企业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Sustainable commitment of corporation’s development strategy)定义为企业在战略中是否有明确地向利益相关者承诺企业将致力于可持续的发展。由表2所示三个观测值计算得出。
4.控制变量。企业规模(Firm scale)由成立年限和企业人数两个观测值计算得到。行业(Industry)一项为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对于行业分类的标准,对于样本的行业进行统一编码(以该公司收入最多的主营业务为准)。此外使用了数据“是否在海外上市”一项。
(三)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得到本研究的相关矩阵如表3所示。其中,CSR行为与财务绩效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社会绩效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证明了假设1b,但是没有能够证明假设1a。引起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截面数据,企业的社会绩效还在承受之前一段数据的影响,截面数据无法有效地解释这种前后的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CSR行为与公司规模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正好验证了Calpbell(2007)的研究结果。CSR行为同时和是否在海外上市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将是否在海外上市作为控制变量是正确的。公司战略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与CSR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这两者之间对于因变量的解释有重合的部分,这对最终调节效应的解释力度是不利的。
本研究根据Reuben和David(1986)、温忠麟等人(2005)提出的研究调节效应的步骤,采取强制进入法(Enter)进行回归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假设1a和1b来说,F改变显著性均大于0.1,但是R22≠R12,R52≠R42,说明主效应成立但是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战略研究客观因素太多且不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实验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假设2来说,F改变的显著性系数均大于0.05,R32=R22,R62≠R52,说明假设2部分不显著成立。
从表5中可以看出,加入交互项之后,CSR行为对于财务绩效的正相关作用较为显著地变大了;CSR行为对于社会绩效的负相关作用也较为显著地变大了。说明调节变量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
结论及研究展望
(一)结论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财务绩效是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对社会绩效是负相关关系;企业战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程度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呈正向调节的影响。
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截面数据对于企业战略层面的行为和实际绩效之间的影响的因果关系解释力度不够;文章中检验的社会绩效很可能是一段时间之前的CSR行为所造成的结果,CSR行为产生影响的时间可能比较长。
第二,企业战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可能被利益相关者看作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所以其和CSR行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调节作用不是很明显。即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的假设前提之中就已经暗含了企业必须担当起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责任。因此,这一概念有可能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前因变量。
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除受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影响之外,还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战略研究无法设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环境,所以无法排除其他潜在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造成自变量和其他潜在因素之间的效果抵消。因此,可能需要将其再次分解,以研究是否其中的某些维度会受到自变量显著的影响。或者需要对所有影响企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可能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找出其他有效自变量。
(二)研究展望
本研究主要的局限性在于采用的是截面数据而非面板数据。由于截面数据在解释因果关系方面有所欠缺,战略方面的研究也是由于战略结果的滞后性造成需要有2-3年的滞后期来进行研究,所以截面数据可能会造成解释力度不够或者结论偏差。但是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大,在部分结果上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本文所选择的样本均为上市公司,现实生活中,上市公司属于企业中比较重视社会责任问题的群体,所以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本土企业的总体状况。所以由上市公司报告得出的结论,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比较好的社会责任现状。因此,对更广泛的企业的指导作用,可能更加标杆化。
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企业战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前因变量的研究;其次,企业发展可持续性前因变量的因子分析研究;第三,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机制研究,以及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路径研究。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企业不仅应当更多、更深入地开展社会责任工作,也需要在战略陈述的时候,用具体语言来表述出来,让利益相关者感知,这对社会责任工作的效果是有好处的。即,企业不仅应该体现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还应该树立和反复强调负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履行对环境的责任,并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广泛的贡献。企业应该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的关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以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关系。关于这个方面的平衡判断,也需要管理专业学者制定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供企业参考。
尽管现代市场的范围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快速扩大,但企业与其经营活动所在的本地社会之间的嵌入型关系日益重要(例如,强调“本地化”)。因此,具体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和创新,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自我设计的过程,在客观上它还要受到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僵化或片面的强调某种“标准”,势必会“揠苗助长”,可导致一些原来有本地社会基础和成长潜力的企业及本地社会受到损害。因此,企业需要在专业性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注意理论与自身情境的结合,权变地运用管理知识,才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Abagail McWilliams and Donald Siege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Correlation or Misspecifica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1, No. 5 (May, 2000)
2.Child, J., Lu, Y., Tsai, T..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in Building 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Organization Studies,2007,28(7)
3.Frances Sinha.Social Rating and Social Performance(Reporting in Microfinance): Towards a Common Framework.[R].Argidius Foundation,2006
4.Gao, J and Bansal, P. Business sustainability: Achieving financial,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imultaneously. [J].Under review a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
5.Hoffma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e: environmentalism and the US chemical industr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6.John L. Calpbell .Why would corporations behave in social responsible ways?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 AMR,2007, Vol. 32, No. 3
7.Kunal Basu, Guido Palazzo.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process model of sensemaking.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 Vol. 33, No. 1
8.Marc J. Epstein and Marie-Josee Roy.Sustainability in Action: I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the Key Performance Drivers.[J].Long Range Planning, 2001(34)
9.Noel Capon, John U. Farley, Scott Hoenig.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Management Science, Vol. 36, No. 10, Focussed Issue on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Theory and Method in Strategy Research ,Oct., 1990
10.Paul J 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Volume 48, Issue 2
11.Ruth V. Aguilera, Deborah E. Rupp, Cynthia A Williams, Jyoti Ganapathi.Putting the S back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lity: A multilevel theory of social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Vol. 32, No. 3
小微企业管理制度范文2
一、张家口市小微企业现状
近年来,张家口市在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和鼓励人们创业政策下,全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大量的小微企业同时应运而生,小微企业经营领域逐渐拓宽,行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发展态势总体较好。截止2012年底全市小微企业达到1117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8亿元,拥有资产665亿元,从业人员年达34.9万人,实现营业收入933亿元,上缴税金45.2亿元。小微企业解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销售收入占全市民营经济总量的89.6%。据张家口市工商局数据显示, 2012年全市注销个体工商户4142户,即每天有11个个体工商户关门歇业。从这一数据上可以看出了小微企业发展的艰辛。
为了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近几年张家口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具体内容包括各项财税、金融政策的落实,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发挥小微企业专项资金的作用,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
这些政策切实改善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让面临各种困惑与挑战的小微企业看到了希望,很多小微企业得到了税收的优惠和银行的小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许多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可是人才上政府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着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张家口市小微企业人才缺失成因
为了找到小微企业人才缺失的主要因素,本文选择了管理制度、企业发展前景、工资待遇、就业观念为观测变量,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率为 77%。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小微企业人才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职工少、机构不健全等原因,很多企业都没有完善的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员工管理规章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员工晋升制度等。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2%的小微企业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定,但有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只是停留的墙上,并没有严格的按标准来进行生产,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决定权主要掌握的创办者手中。
2.企业发展前景令人担忧。目前张家口市80%以上的小微型企业具有传统的家庭经营色彩,业主与雇员知识结构都明显偏低,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相对不足,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大多数小微企业分布在产业链低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国内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少,缺乏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后劲不足。另外,小微企业发展随意性较强,企业和行业发展意识不够,处于单兵作战、自生自灭状态,守旧的经营模式形成“作坊式”生产格局,难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无法形成规模化链条式发展。所以,从总体上看小微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3.工资福利待遇不高。张家口市地处欠发达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执行2、3、4档,分别是1040元、960元、860元。从整体上来看,张家口大中型企业的工资水平与河北省其它地市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小微企业的工资水平就更低了。很多小微企业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都不完善,企业员工享受不到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商保险等。很多员工看不到工资增长的希望,在小微企业的从业者感觉工资无法满足正常的家庭开支,于是很多就业者不愿意去小微企业,甚至小微企业的现有员工也在不断地流失。
4.人才就业观念滞后。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家庭的影响,大学毕业生或者是更高学历的人才,从思想上就不愿意选择民营企业及边缘地区工作,在选择企业方面,高学历和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大都选择了在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就业,认为小微企业不利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自己的长远发展,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年,受观念的影响小微企业的员工跳槽更是屡见不鲜,小微企业不断遭遇“用工荒”,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三、解决小微企业人才缺失的对策
1.健全小微企业管理制度。(1)健全劳动人事制度。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小微企业在用人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劳动人事制度,主要涉及薪资、员工福利、休假、考核、解聘等方面,只有制度完善了,员工的利益才能得到法律的保障,每个小微企业都要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金,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2)完善员工培训制度。采用企业培训和社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小微企业的员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培养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以公益和商业互为补充,实现各类服务机构分布广、功能强、质量优,让小微企业职工不但能得到一般培训,而且还能得到特殊培训,使小微企业能够真正“用得上、用得起”。
(3)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小微企业在选人方面要遵循“拿来能用,用之培养、培养能胜”的原则,招聘过程中尽量简化招聘程序,招聘人才上可以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在网上随时招聘信息,最大渠道扩大招聘途径。在人才需求方面不是学历越高越好,而是适合就行,因为很多小微企业都是生产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高技术人才很难招聘进来,即使招进来也难留的住。小微企业要重点培养员工的企业情怀,实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2.建立多样化薪资福利体系。(1)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直接以劳动时间计算报酬,简单易行,便于计算。同时,由于各种劳动均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所以计时工资的适应性强,实行范围广泛,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和各类工种、岗位均可采用。其中,最适用于以下行业、企业、车间、工种、岗位:一是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技术性强、操作复杂,产品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多道操作才能完成,不易单独计算个人的劳动成果的行业和工种;二是主要为生产第一线服务和从事辅助工作,其劳动量不便于用产品产量准确计量的工人和服务人员;三是劳动量不便于统计计量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四是产品、经营项目和生产条件多变的企业。
由于计时工资按照劳动时间支付工资,因此,能够促进职工提高出勤率和提高技术业务水平,保证劳动的质量。
(2)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一般来说,实施计件工资的条件是:产品或作业的数量能够单独准确地计量,而且能够反映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计件工资能够有效地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者改进生产作业方式,提高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3)利润分享。利润分享是一种新型的工资形式,是指雇员报酬的多少与企业利润密切相关,并且同向变化的一种形式。通过采取此种劳动报酬支付方式,可以使雇员意识到自己的工资不仅与自身的努力工作有关,并且与企业在一定时期中取得最终的利润相关。也就是说,企业获得利润多,员工的工资就高,反之,则会得到比较低的收入。采取利润分享,可以使职工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4)年薪制。年薪制,指的是对企业中受聘担任厂长、经理、重要科技人员实行的一种特定形式的工资制度。小微企业可以根据经理、重要科技人员在一个年度以及任期内的经营管理业绩,相应确定与其贡献相称的年度和长期报酬水平。年薪制可以为广泛实施股权激励创造基础条件,企业既可以方便地把年薪收入的一部分直接转化为股权激励形式,又可以组合多种股权激励形式;把经营者报酬与资产所有者利益和企业发展前景紧密结合起来。
小微企业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我国“中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现状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具体指导一个企业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规范性文件,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国会计法、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除了必须遵守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外,必须建立一整套适合企业自身的各项内部会计制度,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在不违反会计法、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规范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己的特点个性化设置这些制度,这些制度的遵照执行,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保障,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依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将企业划分为大、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资产规模不大、从业人员较少和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详细标准见《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本文统称为“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企业规模小,机制不健全,结构体系简单,再加上这些企业的领导者素质相对较低,造成了我国中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重缺失,给这些企业的会计核算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中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会计机构不健全
我国很多“中小微”企业会计组织机构不健全,甚至很多中小微企业连财务部门都没有,只有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一个企业连财务部门都不健全,其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可想而知。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能不仅是会计核算,它还担任着监督任务,否则在确保财务信息来源的准确性、会计工作者行为的合法规范性和账目设计的合理性等方面,根本没有办法获得保障。由于没有财务部门和内部会计制度的监督,一些会计工作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所欲为,导致虚假信息猖獗,无法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二)会计人员素质低下
普遍来看,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达标,水平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会计规范要求,无证上岗、毕业生直接上手、资质不深现象不胜枚举。由于“中小微”企业大都是家族式企业,为了不使企业财经大权“旁落他人”, 很多中小微在会计人员任命方面任人唯亲,让自己的亲属从事财务工作,这些人连根本的会计知识都不懂,根本谈不上建立和执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他们能做的就是受到利益的驱使或受制于企业管理人员,疯狂造假、违法。
(三)内外部监管不严格
“中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完善和规范需要各界强有力的监督,国家、社会和企业自身对“中小微”企业的监督直接影响这些企业遵纪守法的程度。如前所述,“中小微”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像定额管理、财务清查、财务收支审批、成本核算等内部会计制度,可这些制度齐全的“中小微”企业少之又少,有些只有其中的一项或两项或三项,即便有的“中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相对健全,但也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些都与企业内外部监管不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给国家和社会的监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目前来看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是加强我国“中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有力措施,但是真正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却又任重而道远。虽然一些企业管理者也意识到自身法制意识的不足,想要努力改善这些状况,可是单靠一己之力也很难改变这当前这种状态。要想彻底改变当前现状,只能依靠国家、政府出面,出台更加强有力的、可行的政策法规,使企业遵照执行。
三、完善“中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措施
“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新势力,面对如此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微”企业,怎样才能更加进一步的完善它的内部机构,规范它的内部会计制度,在此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会计机构
按照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会计机构,合理设置会计人会员。“中小微”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安排有以下三种形式可以选择,一是独立的机构,独立的人员;二是没有独立的机构,但有独立的人员;三是既无独立的机构,又无独立的人员,委托有关中介机构记账。我认为,中小型企业必须按照要求建立会计机构,任命会计人员,微型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业务量少,可不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由中介机构记账,但是也必须建立相应的会计规范并遵照执行,不能因为没有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而忽视相关会计制度的建设。
(二)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员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中有重要的作用,要想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会计人员必须参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如果没有会计人员的积极参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中小微”企业会计工作者法律意识不强,职业素养太低,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现状,企业应该定期让会计人员参加一些专门的培训学习,借此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也可以在平时寻找可以完善自身的机会,不断自主学习,比如,通过一定的渠道向大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学习,让企业的会计工作者意识到他们还有很大的不足要去弥补。除了会计业务的学习外,有必要让企业会计人员参加有关企业管理的培训,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管理内容,这样在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方面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强化内外部监督,是保证“中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重要手段。监督的形式一般有三种,即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国家监督是保证“中小微”企业完善内部会计制度最为有力的措施。但是,我国中小微企业数目众多,国家很难做到对“中小微”企业的全面监管,因此建议选择重点的“中小微”企业进行国家监督,以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中小微”企业完善内部会计制度。社会监督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一种监督形式,并将成为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社会监督主要由会计师事务所来完成。引入社会审计监督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独立、客观、公正的作用,发现和纠正“中小微”型企业的各种不规范会计行为,对保证“中小微”型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企业自身的努力,“中小微”企业也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监督机制,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工作只有在内外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
(四)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小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在2011年10月8日颁布,并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在小企业中实施(微型企业可参照执行)。至此,约束我国“中小微”企业的会计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我们应该借着这个东风,把我国“中小微”企业各项配套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起来。要彻底解决我国“中小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问题,首先必须强力推进“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和稳定的发展,解决“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瓶颈,帮助“中小微”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克服自身的弱点。只有“中小微”企业自身发展强大了,才能有财力、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问题。所以要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中小微”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为“中小型”国企提供优惠政策,这样,必将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永红.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06).
[2]陈艳琼.论中小企业会计现状与规范化[J].财经界(学术版),2011(02).
[3]牛连果.会计舞弊的原因及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1).
[4]李文兰.新会计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略谈[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小微企业管理制度范文4
一、基本情况
(一)提供企业贷款贴息情况。为贯彻执行《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应对肺炎疫情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措施》等文件精神,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0年我州安排拨付财政贷款贴息资金3632.66万元,其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978.05万元、支持重大基础建设2175.07万元、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116.48万元、战疫贷贴息160.67万元、骨干流通企业贷款贴息6.14万元、稳保贷贴息102.9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贴息31.73万元、民贸民品贷款贴息61.62万元。以上财政贴息资金共撬动企业融资22.19亿元。
(二)财金互动奖补情况。通过支持做大金融产业、促进扩大信贷增量和险资直投、激励增加定向贷款、健全融资分险机制、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改善普惠金融服务、鼓励直接融资发展,引导撬动金融资本加大信贷投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按照《省财政金融互动奖补资金管理办法》,2020年共计下达财金互动奖补资金671.49万元,其中:新增客户首贷奖补35.51万元,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补47.12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奖补94.45万元、鼓励担保机构开展定向业务46.76万元、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代偿损失分担29.26万元、支持企业债券融资364万元、支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54.39万元。
(三)贷款风险基金设立情况。目前州本级设有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8000万、应急转贷资金3200万、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1000万、创业担保分险基金500万等风险缓释和融资增信的风险基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风险资金支持,撬动金融资本3.826亿元。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各类风险基金规模较小,撬动金融资源作用有限。虽然目前州本级设有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8000万、应急转贷资金3200万、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1000万、创业担保分险基金500万等风险缓释和融资增信的风险基金,但整体资金池规模均不大,对金融资源的撬动作用十分有限。
(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偏小,担保能力较弱。目前全省担保机构平均实收资本为1.58亿,以我州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为例,该公司实收资本未达到全省平均线,与政策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相差更远。根据《融资担保条例》规定,公司目前最大承保额是1390万元,且放大倍数达4.42倍(全省平均放大为2.31倍),各金融机构给予的授信额度已达上限,业务发展受到限制,难以有效支持州内更多企业的发展。
(三)州内中小微企业资质弱,难以满足金融机构贷款准入条件。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州内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整体诚信环境建设相对较差,企业资质弱,管理不完善,财务不健全,导致融资时无法满足银行贷款准入条件。
三、下一步建议
(一)做大各类分险资金规模,强化政府增信机制建设,有效撬动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建立常态化增资补充机制,逐步做大各类风险基金规模,有效撬动金融资源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小微企业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小微物流企业;服务创新;影响因素
2011年6月18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颁布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其中按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界定了中、小、微型企业。对应规定,小微物流企业一般是指从业人员300人以下,营业收入在3000万元以下的物流企业。小微物流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却数量巨大,201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小微物流企业有近100万家,平均企业生命周期在5年左右。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成熟的物流体系,我国有60%以上的物流是通过小微物流企业来完成的。这些企业为国家解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和所得税,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常常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影响,小微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着管理水平较低,信息化程度不足,经营效率低下、竞争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微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小微物流企业的成长成熟必须通过服务创新,才能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与大中型物流企业的竞争中求得生存。
一、湖南小微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湖南省物流业较沿海发达城市起步较晚,至2010年底,全省法人物流企业共计3100多家,个体工商户50000多家,吸纳从业人员135万人,这其中小微物流企业占据了80%以上的比例。从全省来看,小微物流企业呈现以长株潭为中心的大城市集聚态势,由此又分为长株潭区域,洞庭湖区域,大湘西区域和泛湘南区域,这四大小微物流企业密集区域。从城市内部来看,呈现出以物流园区、产业园区为中心的园区包围态势。以长沙为例,小微物流企业主要围绕长沙高桥物流中心、星沙国际物流园、中南物流园、金霞物流园、新港物流园和高星物流园密集布点。小微物流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主要承担运输,保管、末端配送,快递等业务,企业规模不大,面向稳定客户服务,利润率相对较低,竞争激烈。
二、湖南小微物流企业的特征分析
(一)产品同质化严重
针对同一区域的小微物流企业来说,产品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以长沙高桥物流中心为例,这区域的物流企业都是瞄准高桥批发市场,主要承担省际物流集散功能。除去白沙,中邮等大型企业外,还分布了上百家小微物流企业,这些企业都以传统运输业务为主,附加配载、仓储、加工等少量服务,运输网点不多,承担中小规模的货物运送,服务范围小。企业缺乏服务差异化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获市场份额较小,产能难以饱和,导致单位服务成本高,再加上企业又通常以低价留住客户,利润率不足。
(二)管理不规范
物流行业进入门槛低,湖南省的小微物流企业以私营为主,多是家族经营。“一辆卡车两部电话”反映了当下小微物流企业散,乱的特点。大部分企业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经营者又往往追求短期效益,给员工的工资待遇低,导致员工流动性大,影响员工整体素质,更加难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企业管理。
(三)信息化程度低
小微物流企业市场份额小,成本又高,盈利难,导致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在运输、仓储、配送等必备的专业设备上,因而从事的是供应链上的低端物流服务。大部分企业都没有高效的信息处理平台,有的是使用手机,qq等公用的软件,有的借助公共信息平台进行运作。在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上更加少的投入,使企业缺乏布局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结果是订单信息、运输信息、到达信息割裂封闭,差错率高,影响客户服务水平。
(四)缺乏品牌意识
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价格,质量,速度的竞争,更是品牌的竞争。由于小微物流企业规模小,所以品牌意识不强,往往重视短期利益,不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及品牌形象的树立。比如为货物损失、到达延迟找借口,拒绝赔偿。这些短视的行为损害了企业信誉,影响了客户关系,导致客户的不稳定。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湖南小微物流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管理不规范、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品牌意识,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影响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湖南小微物流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服务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的产生并应用成功将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下面结合湖南小微物流企业的特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小微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外因
1、客户
客户是物流服务的对象,因此,对客户的关注是小微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重要因素。在物流服务过程中,客户将影响物流方式的选择、服务质量的评价。很多成功的服务创新案例都来源于对客户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中铁快运通过对客户运输货物破损率较多的问题反馈,针对客户提出的意见,再分析原因,进而设计出了专用的小包裹周转箱,减少了运输过程破损率,提高了客户满意度。由此可见,客户在服务创新过程中,不仅仅是创新信息的来源,也是服务创新的共同创造者。对应要建立高效的客户沟通机制,提高客户参与需求信息及产品应用信息反馈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全面客户参与,提升服务创新的可能。
2、竞争者
由于小微物流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所以每个个体都有着非常多的可替代者。在竞争对手研究中,如果服务创新只是一味跟随竞争环境中的强者,将进入红海竞争,很难长久立足。因此,通过分析竞争对手所采取的服务策略,再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设计,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比如,唐人神在与竞争对手双汇进行配送过程比较中,得出自身满载率低造成单位配送成本高的结论。为此,通过与其他冷藏食品混合配送,提高了车厢容积利用率,降低了单位配送成本,实现了差异化经营的服务创新。
3、社会环境
随着马太效应的加剧,小微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大型物流企业相比尤其困难。在物流服务创新领域更加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主要包含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等。首先,针对小微物流企业盈利难,融资难的问题,2013年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力支持小微企业良性发展。这对于融资艰难的小微物流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此外,《湖南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将优化物流发展环境,并从园区建设,产业物流等角度加强地方立法,制定相关政策,这将从政策层面减轻物流企业负担重的问题,释放服务创新的活力。再者,技术进步将直接影响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小微物流企业要和外部技术组织良好沟通,有效引入新技术为物流服务创新所用。
(二)内因
1、管理水平
企业的管理水平包含了企业战略的选择,组织结构的设计,生产流程的安排等,相关制度的制定。首先,小微物流企业要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设置高效沟通的组织结构,此外结合客户具体情况优化整体作业流程,最后制定适合服务创新的与管理制度,以营造具有创新理念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相对宽松的服务创新氛围以及对应的服务创新激励机制是培育物流企业客户服务创新的土壤。通过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使小微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各项因素发挥积极作用。
2、员工素质
在服务创新中,虽然客户是创新信息的主要来源,但创新的主角还是企业员工。员工的素质、学习能力及能动性成为了决定服务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小微物流企业在服务创新过程中既需要埋头做好业务的员工,更需要理性审视自己,对比同行,思索企业长远发展的员工。由于制度不够细化,小微物流企业的一线员工要从竞争对手处学习,从客户交往中学习,从经验与过程中学习,从这些学习结果中得出第一手资料。企业管理者将第一手资料汇集,分析、最后实现服务创新。比如在很多生产性质企业中广泛应用的“改善性提案法”,就可以嫁接到小微物流企业中。让每个员工参与到企业成长,从而激发大量创新思想,优化企业活力,并提升员工素质,实现良性循环。
“十二五”将成为湖南省物流业快速发展时期,将对生产生活性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湖南的小微物流企业要在这一轮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深入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服务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谷再秋,于福.物流企业客户服务创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15).
[2]周国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小微企业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小微型 企业 经营现状 发展对策 建议
Abstract: taking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of a county-level discusses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small miniature enterprise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existed, and from the operator management ideas, enterprise itsel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actor analysis,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mall miniature enterprise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small miniature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atu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小微型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发达省份,已是遍地开花。小微型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对稳定就业、扩大内需、改善分配关系都有实际意义。近年,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小微型企业因本身实力制约,经营状况出现前所未有的动荡,有一批小微型企业倒下了,但也有部分小微型企业主动依据国家政策,积极调整,转变方式,在困境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小微型企业经营现状
总量发展势头迅猛,实现规模经营稀少
据2008年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统计,浙江省温岭市有企业10009家,相比较2004年,增加2708家,增长37.09%。其中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0多万人,总产值超过746亿元,其中25家国有、集体企业创造的20多个亿。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企业类型,工业企业300人以下,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下为小微型企业的标准。全市工业企业属大、中型企业75家,其余全是小微型企业。从发展的速度可以得出,以小微型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增长迅速,但从个量规模来说,绝大多数尚处于小规模生产经营,真正实现生产量上突破,实行规模化生产只是个别现象。
总体仍处低端生产,实施升级转型较少
小微型企业大多从家庭作坊式过渡而来,受改革开放政策影响,最初由小数农户在农闲之余,从事工业、三产生产经营,从而带动了周边人员纷纷从事工业、三产,但大多农户仍难以摆脱“小农生产”意识,不肯在研发创新上投入过多资金,加上受本身实力制约,急功近利的倾向较重,仅仅做贴牌或低层次生产,处于生产链的低端,习惯以低价战略赢得利润。从目前小微型企业经营看,绝大多数以从事配套生产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以价格战、人脉关系维持生产。他们喜欢循规蹈矩,往往一碰到经营困难,就停止不前,不愿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科技、文化含量,缺乏开拓创新。
家庭管理仍旧普遍,科学管理意识不强
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着以配套为主的小微型企业,致小微企业重业务轻管理现象普遍。同时从从发展历程看,小微型企业虽在形式上具备了一个企业的架构,但由于规模较少,员工人数不多,管理人数偏少,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民主性不强,并且随意性较强,导致内部管理粗放,财务制度和用人制度混乱现象比较普遍。
小微型企业存在问题及分析
主观经营意识短浅,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小微型企业大多从第一产业转变过来,虽然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愿望,但受自身因素约束,“家族式”管理的影响,深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制约,在原有知识文化、思想意识制约下,导致自身在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方面呈现出适应适应困难的状况。企业习惯已有规则和经验,同时受急功近利心理制约,面对诸多问题,在穷于应付大量的日常工作时,受利益驱动,目光短浅,不考虑持续长远发展,以求企业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客观本身实力不足,牵制企业快速成长
在自身实力上,小微型企业远远落后于大中型企业,往往由于资金、技术、生产能力、管理等诸多方面因素。只能凭自己的能力接受一些业务量较少、技术、资金要求不高的业务,而这些业务往往又是利润较低的普通产品。在管理上,受本身实力制约,大部分企业不敢放权,基本上是老板自己处于一线管理,在经营决策中容易出现家长式的一言堂的情况。小微型企业本身在管理、资金、技术、生产能力上的实力偏低,牵制了企业“跳跃式”增长。
环境政策要素制约,阻碍企业高速前进
小微型企业在解决人才的落户、职务晋升、子女入学、未来发展上能力较弱,高级人才不愿意仅仅为了一点高工资来工作,即使来了也很难留住,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不仅严重缺乏高级人才,而且缺乏素质好的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由于受规模及本身能力、产品限制,同时在土地政策、税务优惠、资金信贷上受到诸多的制约,影响到企业的高速扩张的发展。
促进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有对策及建议
克服“短期化”经营思想,确立明确经营战略
企业的经营战略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所明确企业最重要的竞争方式和经营内容。是现代企业为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制定的纲领性、方向性的规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着市场风云变幻,竞争趋于残酷的生存环境。因此,在实现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决策方面,必须有相对一贯的战略规划和实现目标的方针。按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法则,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然而也是公正的。虽与大中企业相比较,其规模、资金、实力、品牌和许多企业构成要素都显得薄弱,小微型企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市场占有率和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差。但在市场竞争中和其他企业处于平等地位,所以小微型企业不仅要有自己的经营战略,而且要有更加具体的经营方针,更加细致的发展步骤,要根据企业自己的特点,正确定位、扬长避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存自身企业的“一席之地”。小微型企业首先应当有长远发展的思想准备,根据企业、市场和竞争对手的不同情况,确定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实施阶段性的努力奋斗方向,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经营活动,消除跟着别人干,跟着业务订单上的被动局面,有规划的确立自己的发展道思,主动出击,按步前进,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打破“家族型”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管理方式
管理层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和发展,因此,企业的的管理层人数、结构要合理、科学,并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适应市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小微型企业规模较少,管理人员局限于家族比较普遍,家庭式管理是其普遍现象,家庭式管理的典型特殊是任人唯亲,严重地影响了企业人才的引进和发挥。小微型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走出“所有权与经营权不能分离”的思想误区,充分认识到个人能力的有限,走出任人唯亲的圈子,广纳英才,因才施用,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善于经营,敢于决策的领导班子,使企业的权利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确立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规范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奖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治理机构创新能力。使员工敢于在自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基础上放手拼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把企业经营目标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和努力方向,从而增强企业活力。最大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私营企业快速发展。
实行“优惠性”政策扶持,引导有序健康发展
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又下发了 《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的设立,提高小金融机构覆盖率,解决部分小微型企业的贷款难问题,给予了小微型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但由于小微型企业缺少有力信贷担保条件,仍有大部分小微型企业只能凭个人信用得到小额的信贷,无法彻底解决资金问题。由于受本身规模影响,无法吸引优秀人才。由于人手缺少,在经营管理上仍有诸多的不便。建议政府在出台更多优惠政策给予小微型企业斜倾的同时,可以设立企业信贷担保机构,出台小微型企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组建企业管理扶助中心等等,帮助小微型企业解决在人才引进、资金融通及日常经营中的诸多困难,解决小微型企业最实际、最迫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振宇关于县域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中国学术期刊
2、郝宇光孙海涛对民营中小企业管理问题的探讨人民网2008.11.6
3、夏新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常见问题南方理论网2008.11.6、
4、冯红霞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2008.11.6
5、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惑与解决之道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