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1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是运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一门新型学科。不同于西医的实验室医学,中医历来重视临床实践,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往往强调“读经典,做临床”。毫无疑问,中医的优势就是在独特的中医理论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所以,长期以来,中医院校比较强调后期临床教学,把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临床教学阶段,但对基础阶段的实验教学相对比较忽视。从相关的中医基础学科实际教学来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往往被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或认为实验教学可有可无[1]。
但是实验教学作为现代教育中广泛运用并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能适应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借助科学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通过设立中医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1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2种教学模式比较
目前,中医学基础实验的教学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依附于不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二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专设中医基础实验课程[2],两者比较,各有所长。
1.1 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中
依附于理论教学中者,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如中医诊断学中,在脉诊理论学习之后,及时开设脉诊实验课,运用脉象模拟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会脉诊方法,并在短时间内就能强化“脉诊”指感的训练,很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的诊脉技术;又如在中药学教学中,在学习了延胡索功效主治之后,及时加入延胡索活血止痛作用的实验观察,从而强化理论教学效果;再如方剂学教学中,学习解表药之后,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麻黄及麻桂相须配伍之后的发汗作用,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因此,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中,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动手实验,不但巩固课堂效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但不足之处是,因为知识结构有限,所以实验内容也较为局限,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也趋向于单一,实验过程也是按照实验指导所规定的方法和步骤来进行,致使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训练的地位,还是难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1.2 独立于理论教学内容外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将各项中医学基础实验从原有的理论课程中剥离,合并重组成新的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打破各学科之间界限,把整个实验课程连贯起来,从而实现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
但是囿于课时安排所限,很难保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授课内容上的完全同步,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2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因其能够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而被广泛重视,成为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新举施。首都医科大学众多中医学基础课均已独立设实验课程,但因为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尚在寻找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2.1 理论与实验教学分而不离、相辅相成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等,如果实验课程独立,那么从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是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但是从教学实际效果考虑,某些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却并不适宜脱离实验课程或实践。比如中医四诊的基本技能训练,就是理论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所以,即便是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也不能完全脱离于理论教学,这就需要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注意理论与实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联系。
2.2 实验课程设置虽合不并、循序渐进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之后,虽然有一部分实验内容必须依附于理论教学,但更多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的综合运用和自主创新。由于教学目的不同,可以考虑将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分为2个部分,为理论教学服务为目的的基础性实验和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设计、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尽量与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密切联系、配合;综合设计及创新性实验则应安排在相关课程结束之后,着重于体现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灵活地设计、安排实验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包括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设置实验步骤等,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可行性论证后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等。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动手、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设置并开展第二课堂、学生科研等实验项目,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有益补充。
3 结语
将实验课程独立出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要兼顾理论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独立进行实验研究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兽医基础 动物解剖课程 实验教学改革 实训中心 建设管理
我国许多院校兽医基础解剖课程实验教学在项目配备、管理规范化、提高型实习教学项目和研究创新型实习教学项目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动物解剖课程实验教学实训中心的建设项目依托对学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优势学科,对设施、设备、管理等条件较好的实训中心进行建设,充分体现实习教学的示范性和导向性。通过加大实训中心建设力度、投资力度和管理制度改革力度,使得实训中心建设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深化实训中心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发展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动物解剖课程实验教材改革
1.1制订动物解剖课程实验规划
高职动物解剖课程实习规划教材有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材,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依据。大纲的制定应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实验实训项目和内容的选定应与课程和专业的发展相适应。精选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适当增加技能性、综合性实训项目。大纲应明确实验实训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实验实训项目的内容,通过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应达到的目的、要求、验证和掌握基本理论,训练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掌握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等内容;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特点、学时分配等。
1.2动物解剖课程实验教材的编订
实验实训教材是学生进行实验实训的依据。凡有实验实训的课程,必须配有相应的统编实验实训教材或自编的实验实训讲义,并配备实验实训参考书、实验实训指导书,以及必要的图表、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等。以模型、标本、实物解剖、光盘课件、视频模拟、网络多媒体和网上第二课堂等多层面进行立体化现代实习教学。认真开展动物解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训中心实训教材建设,根据本学科发展及社会需求,弥补以前教材的不足,以前的教材多以马、牛、猪、羊等大家畜解剖为主,及时调整教学教材内容,增加当前热点的中小动物犬、猫、兔、禽类解剖内容,把解剖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适时添加到相应知识单元中。撰写有特色的高水平纸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编写与教科书相配套的学习辅导材料。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动物解剖校本课程教材要做到“知识点突出,通俗易懂,少而精”。努力进行动物解剖实践教学教材的开发,实习教材表述精炼、直观易懂,突出实践性和适用性。
2.动物解剖课程实验教具的改革
规范化高职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的建设与管理,首先,师生互动完成设计性实验项目作品,老师指导学生自选题目,学生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验中进行归纳后形成题目,再将实验的名称、目的、所需仪器及实验所需解决的问题等写出具体方案,分步实施,然后提交实验要求,教师根据实训中心具体情况,从可行性方面加以把关,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完成创作。其次,努力进行动物解剖教具与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创新教学环境,研究取代传统甲醛教具污染环境、伤身体、教学质量差等缺陷的动物教具干制方法,研制教学标本、教学模型器具、教学挂图、教学幻灯片、教学录像和教学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先进教学教具,采用动物图像与多媒体互动进行实习教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制作多媒体电子教案,建立教学标本陈列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把多媒体引进实训中心,将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结合起来,师生共同研制动物实习干式标本广泛应用于校内外实践教学,既节省巨额实习费用,又低碳环保,形成很强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动物解剖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3.1动物解剖课程实验内容的改革
调整讲授内容和侧重点,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课时数。本着专业知识“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选取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解剖知识;在实验实习教学中对常见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要求学生对动物有机体进行实际解剖、观察、认知,让学生综合运用系统解剖学知识,理解掌握动物有机体局部与全身的关系,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认知动物标本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尽量选用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配套的优秀高职教材,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和课程讲义,形成具有本课程特色的教材体系。近年来,教师先后制作了动物解剖陈列教学标本1300余件,购置了两套教学录像带和教学系列碟片,制作了动物解剖课程实训教学多媒体课件、实践教学录像、教案、讲义、习题集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实习教学资料齐全,为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实现实训中心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基础。
3.2动物解剖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动物解剖课程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突出特色。加强实践性教学,采用讲与练结合和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讲解与不同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章节重点、难点、框架和思路,引进前沿进展。学生可以通过校联网站上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库及与教师互动系统进行课后学习,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在动物解剖理论教学的间隙穿插实习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实验,使课堂中理论知识的讲解紧紧围绕实验展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听课。通过演、讲、练的教学方法,即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3动物解剖课程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实习教学手段,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明显。采用启发引导、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转换、现场教学、集中教学实习等多种形式,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效率,建立实习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实训中心实习教学平台,大量开发适用的多媒体实习教学课件,实现实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人性化。扩大实训中心,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实习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一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即学生经过一定的方式,自行选择时间进行实验;二是实验内容、手段、方法的开放,即只要符合实训中心管理规章,学生就可以自行选定实验内容与方法到实训中心做实验。要真正把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结合起来。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及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一体化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实验、实训三者融为一体,边讲、边做、边练;岗位教学,即将学生分别安排到专业对口的生产工作岗位上学习,教师和技术员给学生讲述理论、示范技能,学生训练操作,为今后工作和发展打下基础。
3.4动物解剖课程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
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适应学生能力培养和鼓励探索的多元实习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主要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科学的实验课程成绩评定标准及办法。动物解剖实习技能考核采取随机分组抽签的办法,每位学生根据抽签结果临时决定考核项目,每组由两名监考老师,有统一的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实验课程的学习成绩由理论、技能、平时成绩三方面组成。按照平时成绩10%,实践考核成绩70%,理论成绩20%,每一个考核项目均根据难易不同确定不同分值。在独立实验课程教学中,采取项目过关法教学,寓考核于教学之中,考中有教,教中有考,考教结合。课内实验按理论60%,实践30%,平时10%的比例进行。有些学生不重视实习操作过程,甚至出现抄袭实践报告的现象。实践课程成绩由到课率与课堂表现占实践成绩的10%、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占实践成绩的30%和实践报告占实践成绩的60%组成。学生动手能力不断增强,考试过程不断规范化、客观化与标准化。完善独立的实习教学评价监控体系,采取教师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分学院领导听课及督导听课四级听课机制,每学期对实训中心实习教学体制、实验项目、实验队伍、教风与学风、实验管理、实习教学改革、实验条件、教学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估。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实践考核,同时,实训中心采取学校督导、教学委员会、教师不定期实习教学质量检查制度,把好人才出口关,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形成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4.推进动物解剖课程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4.1加强动物解剖课程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动物解剖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很强的课程,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好这门课程的基础[6]。我们鼓励团队教师在职进修以提高学历层次,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锻炼。经常外出参加课程建设相关培训。加强以老带新工作,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加强团队师德、师风教育,学习高职教育理论,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通过“导师制”,“以老带新”,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到相关生产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获取双师素质证书,解决“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的问题。按照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实实践教学师资数量,扩大“双师型”和“双证型”实验教师队伍的比例,双师型教师需达到70%以上。
4.2动物解剖课程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习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采取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参与技术承包等形式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习轮训,安排他们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引进一些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担任技能训练教师,培养和引进高学历且实验技术过硬的高层次人才,把校外实习基地的骨干人员吸纳到本科生指导队伍,提高教学实验教师的技术水平,努力建成一支保证完成实习教学、业务优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实训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定期考核,在职称晋升、津贴发放等方面充分考虑考核结果。实验实训指导教师要认真备课,写出规范的实验实训教案,同时做好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材料的准备,检查安全和环境设施,消除事故隐患;加强实习教学条件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实训中心应加强现代实习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习教师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习教学环境建设和现代化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建设。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实验技术人员实行定编定岗制。随着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的不断改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5.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建设
5.1动物解剖课程开放性实训中心建设
扩大实训范围,我们不仅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还要对学生开放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场地和机会。常见动物的骨骼、肌肉等标本及各系统挂图等生动地呈现知识内容,学生可以边看边记忆边思考,有利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实训中心管理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认知标本过程中可以全程给予指导。学生还可以大胆设计生理试验,观察各种现象,找出产生的原因。动物解剖开放性实训中心的建设以高职院校组织团队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为基础,二级学院成立相应动物解剖实训中心建设专家组,负责对本单位实训中心建设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评价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管理体制,如实验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利用率低;实验技术队伍庞杂,工作效率低下,教学资源不能实现共享。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实训中心建设和实习教学水平的提高。
5.2动物解剖课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随着高职实训教学地位逐步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应运而生。校内实训基地不同于实训室,不同于行业企业,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本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以行业企业发展水平为标准,与企业生产管理要求一致,以突出实用性、真实性和职业性为原则,加大实训基地经费投入,重点办好示范性职业教育中心;实行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中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显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克服实践教学基地相对较少,畜牧专业学生局限在实习教室里养“猪牛羊禽”,兽医专业学生局限在实习教室治“猪牛羊禽”病的缺陷。探索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然选择。学院先后建立了“校外宠物繁育基地”、“校外畜牧科技养殖场”、“校内宠物美容保健医院”、“校内动物实习牧场”和“校内动物兽医院”五个校内实训基地,本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以行业企业发展水平为标准,与企业生产管理要求一致,以突出实用性、真实性和职业性为原则,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理论支柱。实训基地是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结合的场所。
6.动物解剖课程实训设备的管理
6.1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硬件管理
学校对实训中心的所有仪器设备都实行专人专职管理,每个中心、每个实验室都建立一个电子档案,把每台仪器设备的机身号、校编号与座位号相对应,贮存于电子档案中,以方便日常管理和每年大学设备处进行的仪器设备检查工作,并制定好仪器设备和课室的使用守则。在每个教室的讲台上,每台仪器旁设置仪器使用记录本,要求上课老师和学生每次下课时在记录本上登记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及具体故障,管理人员每次课后检查记录本,对有故障的仪器即时检查、排除故障,保证下一次课顺利进行。
6.2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软件管理
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利用目前具备的多媒体教学系统逐步建立互动功能流畅、教学资源丰富的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具备完善的实验信息数据库,能够准确模拟出现实实验的真实内容,使学生在校外各地都能在网络上进行部分实验和复习自己课内的学习内容,随时随地实现远程学习和自我练习,为学生提供交互式、全方位、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各学科教师通过虚拟实验室能在不同实验室或教室调用实训中心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使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真正成为现代意义的开放实验室。
6.3完善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教学体系管理
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健全制度、促使校内动医解剖课程实训中心管理模式企业化,从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教学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建立一套规范的规章制度,制度间要相互衔接,但不能相互干涉,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解剖课程实训中心的作用,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办学效益和设备利用率。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动医解剖课程实训中心对实训开放、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管理等严格监控,形成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学校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建设管理工作,提高动物解剖课程实训中心建设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继东.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
[2]程广东.动物医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交际2010(06).
[3]李琳.《兽医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02).
[4]王晓江等.对高职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思考[J].陕西工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4).
[5]陈大鹏.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2):15-17.
[6]雷炜.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2):120.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程教学 教育水平 提升 方法策略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在当前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教育地位。因此如何就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出全方位的优化提升,打造出精品的历史课程,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任务。本案自现实着手,系统分析了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水平提升的方法对策,旨在为广大工作同仁,提供借鉴思考。
一、专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促使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性
初中历史课程不同于地理和政治类课程的授课,其不像地理课程一样存在着极大地共通性,也有别于政治课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蕴,其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记忆和背诵方可完成,但是基于课堂信息的大容量特征,学生在学习起来时,极易产生枯燥感,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基于历史课程的这一特征,有效于课程教学中做出“激趣”措施,对于教学的整体成效而言,极为必要。教师通过参阅教材,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准备好与教材相吻合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展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抽象且枯燥的历史内容形象化,就历史题材做出复原,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以具象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掌握到历史知识。例如在进行讲述林则徐的一节时,教师即可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相应的资料影片,使学生在仿真的氛围中,徜徉进历史的长河中,感悟虎门硝烟的震撼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以此深刻的理解历史,解构知识。
二、把握课堂讲述的感染力,以生动描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为直接常用的教学学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内在诱因,但是教学语言同时也具有着两面性,充满技巧性的幽默语言可以最大化引领学生的思维导向,而随意性的语言则容易使学生方面予以忽视,走神,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明确意识到教学语言组织严谨的重要性,熟练的做好课前预讲工作,以熟练的口头表达能力,确保课堂讲述时,语言充满感染力和魅力,深入挖掘历史文明进程中存在的精神财富,注重提升学生聆听时的心理体验,以声情并茂的肢体表演及真实质朴的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历史的恢弘情景,以自身富有感知力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历史,领悟人类历史发展中遗留下的精神文明力量。
三、于课堂中做好历史口诀的组织,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历史知识内容过于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容量特征,为学生的学习造成了相应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进行问题的剖析,精简提炼内容,通过口诀提纲引领辅助学生展开学习记忆。诸如在讲述历史朝代变更的时候,可以总结相应的课程口诀如:“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十六,南北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中”,这样一来各个历史朝代皆可罗列其中,阅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利于学生的记忆。
四、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组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历史学习激情
当前历史教学工作开展中,单纯依据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群体的学习求知欲望,加之历史内容中存在着诸多错综复杂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所以学生在历史学习时,很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所以在此情况下教师即可以别出心裁,组织引领学生进行自主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令学生自身进行搜集相应的教材资料,做出总结,准备好课堂授课的内容,增强学生对课程教材内容中人物事件的了解,也能以创新的形式令学生在枯燥历史内容的学习中,产生积极的参与兴趣。诸如在进行初一历史《百家争鸣》一课的授课时,教材中存在着诸多深奥的理论知识,依据教师单纯授课,那么会十分吃力,且学生学习时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但是若是由学生个体进行扮演千百年前的这些哲学家的话,学生们即会产生较为浓厚的热情,更为深入的探究这些哲学家遗留下来的思想精华,并在历史课堂中演绎的绘声绘色。这样同学们便可在欢乐的氛围中,就这些大文化家和哲学家的主张与言论做出掌握,同时也能够在角色扮演的同时,更为深入的锻炼培养学生们对历史资料整理、搜集、运用的能力,满足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表演欲望,极大的活跃课堂的气氛,奠定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
五、专注学以致用,达到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
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把握,不单单是为了发古之幽情,同时也是为了促使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形成良好的自我行为意识。促使学生在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善恶的内涵影响下,具备高度的文化品格,不忘记历史课程所蕴含的文化教诲使命。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仅闪烁着中华儿女的勤劳智慧,同时也是一部极为丰富的爱国行为、思想实录。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要找准鲜明的历史案例,进行鼓舞激励学生,使学生明白读史明鉴,学以致用,更深层次的具备自我行为思想的调控。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情境化 教学方法
一、实施情境化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具有形象意义的生动场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甚至仅剩空洞的说教,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削弱历史课的其他诸多功能。尽管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目标。由于历史是研究过去的课程,这种特点为在教学中展开合理想象提供了可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有效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让教学变得更形象,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实施情境化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充分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为教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文化情境建设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的教学行为来体现,包括历史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语言,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文化情境的创设。通过创造充满人文情趣的历史课堂教学环境,以文化背景知识为指导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测与反馈,在此过程中,关键看教师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像关心现实生活一样更关注历史情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开展蕴含文化理念的富有创造性的历史知识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历史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运用现代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参观历史遗址和遗迹后,在课堂上插播历史题材影视剧片断,根据实际情况制作多媒体动态课件,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有效开展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创建良好环境,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情趣盎然。教师不断改进形象化教学方法和情境化教学模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适宜学生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创造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有了具有人文情境化的和谐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一些教育专家指出,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历史课堂教学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师要根据自身文化修养充分利用历史知识的魅力,从心灵深处感化每一位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在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环境,通过多媒体等教辅器材的使用,使过去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再现。教师通过实施历史知识情境化教学,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将历史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融合起来。实现以历史知识教学为基础,有效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共同进步。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具体特殊情况,关心学生,这既是数学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实现成功教学必需的,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那些其他科目学习成绩优秀而历史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当做重点对象,培养其历史知识记忆能力,带动全班学生努力学习历史,共同进步,有效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变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新型历史教学情境,因为这门学科具有历史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要培养中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就要加强中学生历史知识巩固、强化、记忆和应用能力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传统教育方式以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偏重传授学科中的固有知识,而新型教学环境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对历史课堂教学进程进行有效调控,使学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发现问题及其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有效应用。通过构建新型历史教学环境,有效强化中学历史教学效果,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反复练习,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树立整体教育观念,注重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最佳阶段,是唤起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这一切皆利于历史知识方面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一些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研究探讨性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改变长期以来强调的“师道尊严”,努力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气氛,实施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共同参与历史知识与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秀英.谈历史情境教学法[J].学苑教育,2011(15).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初中 历史学科 文本解读 分析研讨
一、引言
文本研究,务于解读,以得文本之意为旨归。文本解读的根本在察文章之本,明文章真意。在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由此及彼的文本解读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上可以更加深刻,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进行文本解读的同时,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的综合素质,对历史产生深刻感悟及共鸣。以下将对初中历史“文本解读”研训进行问题和实践的探究。
二、推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的问题提出
众所周知,初中的历史学科相对数理化来说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其中的故事情节、历史典故和深刻意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阅读是现代人类社会认知的最基本方法,是人类获取并传承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手段。现代教育中无论什么学科,读者必须通过对全文语篇的信息阅读来了解知识框架,在此期间,教学者对文本进行意义解读,挖掘其中内涵,对人物进行深刻剖析,使学生提高学科整体素质的关键。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同时,根据内容对文本进行详细和粗略的解读以达到使学生对知识点记忆深刻的目的,通过预测、推理、归纳、概括、联想、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教学手段更好地提高学生兴趣。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思想文化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教学标准提出后,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思想逐渐超前的现代初中生了,必须通过新的教育革新和教学手段创新来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这个时候,加强“文本解读”教学方法的实践和研训可谓迫在眉睫。
三、对初中历史学科 “文本解读”研训的重要性思考
1.文本解读的研修,使历史教学从“教”转向“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当下教学所极力提倡的,文本解读的研训工作开展可以使教学者深刻认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传统教学通常是老师教,学生学,效果和效率都不是最佳。文本解读的教学模式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这样不会产生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学者要明白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教什么,要怎么教,并且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在文本理解蕴含的内容和意义。使历史教学课堂真正从“教”向“学”转变。
2.文本解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等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时刻注重课堂的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对文本解读的研修至关重要,文本解读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课文大意,分清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此外,在教师教学中可以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标准,实现历史教学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力求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准。
3.文本解读的研训工作使地区指导更具深度
初中历史学科的“文本解读”研训实践的开展要从区域来开展,因此区域教研组从策划到实施都要有一定的理念指导,同时引导备课组和教学者参照既定模板逐步进行文本解读,从课程标准到教材教参等都要有一定的深刻理解,还可以请专家进行文本解读的目标设定方面的指导等,充分发挥地区指导工作的深度。
4.文本解读使教研组和教学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变革
文本解读使得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学工作者都产生了思想上的变化,对目标的设定更加重视,对文本解读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在教学行为上也产生了变化。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学者通过文本解读研训,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和教学反思,在历史教学上有所突破,达到新的水平。
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的实践与探究
1.组本研修,连接课堂教学和文本解读的纽带。
文本解读的实际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的,而不是简单地为了文本解读而解读。在初中的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学者要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将解读的知识点和有用的东西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与实际教学相联系,体现其最终价值。因此,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解读,同时教学者在解读过程中也要有所感悟和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文本解读的学科素养提升的基本点是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所以,提升学校组本研修的质量是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学的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
当前个初中学校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文本解读”教学的同时,大多是以“三段五步”模式进行组本研修,其具体流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备课组的集体研讨,参考其他文献或教育网上的专业单元文本解读,然后根据备课组和教学者的分析理解,以本校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进行完善和改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本解读教材。第二阶段,历史学科教学者根据现下已经完善的文本解读材料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完善教学的内容,多加入新鲜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典故。第三阶段,历史学科的所有教学工作者集体探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了解文本解读教材,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充分理解教学设计和教学意图。然后通过教学实践对成效进行检验并总结其中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
2.资源共享,分任务驱动,体验文本解读的过程
作为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者,文本解读是教师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所谓的“三段五步”的组本研修只是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要想真正做到良好的历史文本解读教学,需要教学者去亲自实践和体验其中带来的成效和产生的不足。学校可以通过简单的文本解读培训使每个教学工作者都能对教材的整体内容有细致且深刻的解读,并要付诸手稿。发挥区域优势,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动员地区的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者参与文本解读,发挥教研组的整体力量,实现自愿的共享,通过集体的“文本解读”研训让每位教学者都能参与研究和探讨,将最终的定稿上交研训员,通过严格审核后上传校内网,以便教师备课下载。总之,要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历史学科的文本解读质量。
五、结束语
文本解读既是历史等阅读教学的观察点,又是阅读教学的指南针。可以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预测能力、概括能力和文化意识,通过区域推进初中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研训实践并进行研究,使之在教学者的教学意识中根深蒂固,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敬芳,顾维坚. 教研互见 行知相长――华东政法大学附中“文本解读”系列教研活动回顾[J]. 基础教育课程. 2010(07)
[2] 王桂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如何成功解读文本[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6)
[3] 游泽生.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深度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10(32)
[4] 黄明坤. 初中历史新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探索――来自课改一线的实践[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4(10)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
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教学的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这些都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展现的。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是欢声笑语、迭起,好像我们的历史课己经走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最佳状态。其实并非如此,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我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和现象进行剖析,希望能引起同行的思考。
一、在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的历史线索两部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手段先进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了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有位老师在设计〈〈春秋争霸〉〉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成语“一鸣惊人”、“退避三舍”等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形式非常活泼。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听课过程中经常看到有些活动只是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的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嘻嘻哈哈,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我听过七年级《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一课,其教学内容有三小目: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2、数学研究的硕果。3、医学、农学、地理学的成就。任课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方法,“你认为以上三个方面中探讨的哪项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组合,持相同意见的同学到一个组,然后分组坐定之后,交流各自的看法。应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改变了过去文化课教学中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组织,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