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课程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振兴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课程设计

乡村振兴课程设计范文1

1新课程设计理念的城市化倾向

此次课程改革是在社会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仔细审视新课改的相关内容不难发现,此次课改过于强调与国际接轨而忽视了与国内实际的链接。在政治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强调培养国际人才很重要,它有利于增强我们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然而此次课改忽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培养国际人才必须立足于本民族、本国实际,否则国际人才的培养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必然成为空谈。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以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此次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如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及其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改中的专家引领等,对于广大农村基层学校而言,多少有点像空中楼阁。

2新课改的实施忽略农村教育现实

此次课程改革为了避免盲目性,采取“先实验后推广”的办法。此办法对保证改革的大面积的推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为后续的推广工作提供榜样示范、经验支持与思想准备。实验工作组织进展状况对整个课程改革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第一批国家级38个课改实验区中,只有6个设在县,占整个实验区的15.79%,当然这些在县级的实验学校大多又在县城。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真正在乡村的课改实验学校寥寥无几,这与农村人口、区域面积及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极大的反差。很难想象在这种结构不良的实验区中总结的改革经验,能在广大农村学校推广。3反映农村实际的教学内容偏少教材是课改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凭据之一。而教材的编写主要集中在教育较发达的几个省市,教材编写专家也来自大学及中心城市的中学特级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实了解甚少。这些致使教材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村社会实际与农村教育现实,有时甚至将农村素材改编成了城市素材。虽然新课改倡导教材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教材中,没有一套是为农村教育编写的。“目前,大多数新教材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反映不够,城市化倾向明显,严重影响新课程在这些地区的实施。”心,另外,新课改中规定的“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离农村社会发展实际较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为新课改服务也不现实。还有许多现象可以表明农村教育处在课改的边缘,因篇幅所限不再枚举。

二新课改使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更加突出

新课改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作,它的顺利推进需要做好包括课程决策、课程管理、教材编写、选点实验、师资培训、技术装备、资金支持等各项工作。在课改前,许多农村基层学校连最基本的“双基”教学都很难保证,而新课改则要求前述所列各项工作有突破性进展。对广大的农村学校而言,课程改革若组织不善,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将是“雪上加霜”,终会使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教育边缘化现象将日趋严重。

1教育经费短缺

教育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近年来,国家教育投入增长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2001、200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2.87%、3.19%、3.4l%,…也就是说,2001年比上年增加0.32个百分点,而2002年只比上年增加了0.22个百分点。教育投入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比较小,1997年OECD国家平均中小学阶段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9%,我国2002年只有3.41%。…在这有限的经费中,真正落实到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更是少的可怜。特别是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义务教育的经费实际上是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造成农村地区教育经费因地区不同而差异悬殊,大多数地方的经费根本无法保障。随着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实行,教育附加费不能再收取,由此导致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减少,经费缺口增大。目前农村教育投资还处在“保吃饭、求生存”阶段,无暇关注发展问题。而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育是一种发展策略(不是生存策略),需要划拨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支持,否则将导致原本吃紧的农村教育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2师资队伍不稳、质量不高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质量不高的原因是:一方面,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宁愿外出打工而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教师队伍老化。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大量流失,一是沿着乡村、县城、城市的方向流动;二是沿着西部、中部、东部的方向流动;新课改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教师来实践新理念、新思想,这与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形成强烈反差。“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还很不适应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缺乏创新精神,而且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我国县以下代课教师达到54万,其中乡村有47万。”H,“据有关研究调查统计,目前贫困地区的村小只有20%的教师能胜任现行教材的教学。”瞪,

3课改资源匮乏

课改顺利进行需要的资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课程资源,二是支持性资源。前者经开发改造可以利用,如图书资料、乡土教材等;后者是指对课程改革起促进作用的资源,如课程专家、资金、设备等。这两类资源对农村学校而言都是相当缺乏的。这种缺乏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真缺乏,农村没有相应的资源;二是假缺乏,当地存在相应的资源,但教育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开发意识,未能将潜在的资源变为现实的资源。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87.2%,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购买教具、墨水、纸本、粉笔资金不足的占32.5%;而样本初中上述各项指标分别占到20.8%、45.9%、70.3%和35.0%”[6]。在如此的条件下进行课改,其效果必因资源的匮乏大打折扣。

4教育观念严重滞后

农村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分数、排名、升学率依旧是农村教育的关键词,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在农村教育中还无心顾及。陶行知在80年前说的农村教育“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的现状至今未能得到改变。这种教育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越多,离开农村的人才就越多,农村就越落后。“研究表明,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盯.

5教育评价体系单一

在农村教育中,看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考试的分数,论分排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中,也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就没有生存之地了。

三农村教育摆脱课改中被边缘化的对策

农村教育目前境况难以应对新课改,但不能因噎废食而对课改采取抵制态度,那将会使农村教育永无振兴之日。应该说课改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契机,是农村教育奋进的战场。现在需要尽快全方位改善农村教育现状,以增强农村学校在新课改中的行动能力。

1建立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

投入体制为了确保农村课改的顺利推进与深入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必须加大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国家应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课改,并健全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评估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教育中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为此,必须建立起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体制,因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首先是国家的责任。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比例是,中央财政负担2%,省地负担11%,县负担9%,乡镇负担78%;而法国仅中央政府就分担了68.4%。[8】因此有研究者指出:“中央财政应承担义务教育投入的50%左右,省和地市两级承担30%,县乡两级承担20%(其中县承担15%,乡镇承担5%)。”叫笔者认为,根据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上述的义务教育的投入结构是合理的。另外,还应减少经费流动的中间层次,以防经费在流动中被层层截留。

2改变农村教师培训方式

目前的农村教师培训,教师受训越多,其本人的经济和教学负担越重。具体来说,一是教师参加培训的所有费用最后要落到教师个人头上,使得原本待遇较低的农村教师生活更加难以维持,从而导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降低。二是教师参加培训所落下的课程最终还是由教师本人想方设法补上,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从而导致教师被动应付新课改。为了解决农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农村教师的培训方式。第一,要认真落实校本培训,以提高培训的效果,降低培训成本,解决工学矛盾。第二,要明确教师参加培训的成本分担责任。国家应拿出一定的资金培训农村教师,只有这样,农村教师的培训效果才有可能得到提高。第三,要加快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尽快实现校校通工程。这样可以节约培训费用,可以使教师利用更多的域外资源为教学服务。第四,要指导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增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农村存在着大量城市所不具备的课程资源,如优美的自然环境,纯朴的民风,具有极大教育意义的乡村故事及民间人物等。但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许多农村教师缺乏相应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与能力,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让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提高其主动开发当地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3加大对农村的支教力度

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第一,农村与城市的学校互派教师到对方的学校工作1—2年,帮助农村教师拓展视野,提高教学技能与艺术水平。第二,可以在高考录取时挑选一部分优秀贫困学生,国家给予重点资助,为农村定向培养高素质的教师。第三,大力推行“大学生支教行动计划”(湖北省今年就已启动该计划,有五百多名学生积极响应),通过提高待遇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农村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