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解决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解决的问题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深入地分析了现阶段中职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中职学生道德素质建设工作提出了较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和对策。
通过对五个班200多名学生的调查了解,我就现阶段中职学生道德素质建设中现存的问题,以及今后管理中的对策作如下探讨。
一、中职学生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学习效用认识不清,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教育困难。经调查有11%学生认为学习没用,21%不知道学习有用,两项加起来有33%学生对学习作用认识错误或者不正确。在对语、数等理论课是否有用的调查中发现,40%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9%的学生认为根本没用,这是他们失去学习动力,产生难管现象的原因之一。另外,被调查学生中愿今后进人企业,工作专业对口的占18%,愿参加其他轻松工作的占62%,其余12%对进单位工作没有什么兴趣,只是来混个毕业证,还有8%纯粹是在给父母读书。由于学生的不情愿,加上对学习要求不高、动力不够,必然导致厌学,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二)学习基础差,学习困难,缺乏学习兴趣导致教育困难。调查发现,生源中29%在初、高中为下等生,67%为中下等生;6%初中只念了两年半,基于这样的学习基础,采取统一标准管理学习,肯定造成一部分学生“消化不良”最终导致不学,而无事生非,增加了管理难度。
(三)课程开设不适当,教育方法陈旧,导致厌学难管。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同学向老师反映说:我们正因为基础课差才到中职学校来学专业课的,对语、数等理论基础学科根本没兴趣,这和调查情况相符合。调查中发现有87%学生喜欢学专业课,只有13%愿意学语、数等理论课,所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厌学文化课的学生来讲,无疑理论课便是“致命”打击。从而增加了教育教学管理难度。
(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不过问导致管理困难加大。调查发现有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愿意让孩子到职高读书,认为一到职高就没有了发展前途,也就失去信心,失去了希望,所以造成家长们很少过问、关心子女,加上有些家庭内部原因,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家长的问经、管教,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形成难以管理的局面。
(五)学生对学习期望值不高是导致教学困难的原因。在调查中有很多学生认为对学习成绩优秀者表扬不表扬无所谓,也有人认为学习成绩差不多就行,无需太好,明显看出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清,无成就感,缺乏上进心,这样使得班上学习气氛受到严重影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不复存在。从而,捣乱违纪就占了上风,造成教育困难。
二、有效的管理对策探讨
(一)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现在学生认为学习好坏用处不大,只要学点技术能挣钱就行了,因此不努力去学习,也容易导致其它不良行为发生,其实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智力水平之上的,目前一些学生不愿学语、数等文化基础课,实在是缺乏远见,对自己未来不负责任。因此要有效地解决问题,就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学习目标,重视文化学习是对学生未来着想的必要工作,也是让学生主动配合,从而解决教学矛盾的上策。
(二)要逐渐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中职学生素质总体较差,多多少少存在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一下子能改掉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勤观察、勤谈话、勤检查和勤管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问题激化。另外,适时对一些小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分析挖掘根源,使学生真正明白错误要害,也是改变不良习惯的较好方式。
管理学解决的问题范文2
一、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给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阻碍。其一,教学管理者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工作中的随意性较强,这使得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其二,教学管理中的形式化问题较为突出,如在学校抽查上课情况时,教师与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使得教学效果非常“完美”,孰知仅仅是金玉其外罢了。
二、改进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1.提高教学管理者的思想认识
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首先要使教学管理者从思想上对教学管理产生重视。学校要让教学管理者明确教学管理在学校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其在平常的工作中多一分认真,少一分随意。提高教学管理者的思想认识是保证教学管理工作能够良好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小学对此要加大重视力度。
2.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管理学解决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教育;德育管理;以学生为中心
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应该按照学生的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德育计划,对以往的错误管理做出总结,让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收获更多,也能够主动积极配合学校的规则,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行为和表现,努力引导他们接受更多的正能量。
一、重视学生德育管理工作
统计分析发现,很多学校的德育管理办法并不是不见成效,而是学校和教师没有重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管理,学校将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投入到了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上,没有重视做人对学生之后的人生道路的重要性,德育工作的失败不仅会影响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品德教育的程度,而且对学生以后的人格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依赖于在学校接受的道德教育。小学生对世界已经产生了初步的认知,如果该阶段没有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会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严重的甚至会误入歧途。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认识到德育管理工作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决定学生的人格魅力,而且决定着学生的人生高度和未来的成就。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园地,应该为祖国培养更加优秀和人格健全的花朵,在每个方面都丰富学生的思想,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重视德育工作不能只表现在语言上,要将实际行动投入高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平时的言行举止也要充分注意,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在对德育管理工作进行计划和调整中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学生提出的宝贵意见,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真切的关心,这样学生才能更加配合学校提出的各种管理规则。管理的形式也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应只局限在课堂口述的教育方式中,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帮助学生分辨世界的美丑善恶,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二、以学生为德育中心,开展德育工作
学生是一切教学和教育的中心,脱离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都是教育的失败,因此在针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学生心理发育的程度,以及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分析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表现,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解决,同时对学生的家庭和成长环境也要有基本的了解和考察,为了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按照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引导,应该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分类别地安排德育工作,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管理,既不能过于严厉让学生产生惧怕,也不能过于松懈,让学生不够重视自身道德的培养。负责德育的教师应该和学生以及任课教师之间建立比较密切的联系,随时掌握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动向,能及时调整学生不合理的方面,也能对学生做出的良好表现做出鼓励,让学生能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三、丰富德育管理形式,完善管理规则
为了将学生带入品德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开展管理工作,对学生道德的教育如果只局限在课堂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述可能没有办法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所以丰富教育形式让学生提高接受德育的兴致,能加深教育的程度。教师可以搜集每年的感人事迹,组织学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格,并且也可以播放一些道德模范的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这些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如果学校附近有英雄纪念馆或者烈士陵园,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让学生能切身体会这些品质高尚人物的感人之处。参观或观看之后应该为学生布置任务,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记录自己的感受,组织班级学生共同交流,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能丰富学生的思想,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在校园中也要制定严格的道德规则,明确告知学生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多方面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做出努力,为学生的发展提升教育水平。德育管理工作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事情比较复杂,而且对小学生的德育管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短时间内可能很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作为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将目光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上,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学校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静.浅谈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现代交际,2015(8).
[2]李建文,王欣丽.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4).
管理学解决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体育 教学 心理 障碍
目前,我国的体育课程主要着重于对体育技术知识与锻炼方面的培养,很少有人意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在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那么体育教学质量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细心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寻找心理变化的规律与成因,以便帮助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郑州轻工业学院南区的2002级、2003级、2004级,共计320名男、女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通过采取不记名形式,让学生当场如实填写问卷。共320名学生,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
二、研究结果分析
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复杂,如果不能进行科学疏导与排解,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自身性格因素,又有学习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果体育教师能够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将对体育教育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以下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54.4%的学生没有理解体育课对自己未来的意义。应试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直到现在,这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学生为了升学考试,对文化课分外上心,而对体育课却十分轻视,认为是浪费学习时间。因此,很多学生都存在轻视体育课的心理,造成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致很低。
(2)59.8%学生厌学体育课。造成学生讨厌上体育课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现在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抗拒心理。第二,由于先天原因或后期原因,很多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不合格,有的体型过于肥胖,有的体力极差,在做一些技术难度稍高的动作时很难达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会越来越讨厌上体育课。
(3)85.2%学生对耐力跑心存恐惧。为了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耐力跑是体育课上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的练习方式。但是,由于此种练习极度枯燥,且对体力和耐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很不情愿,降低了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另外,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没有机会参加劳动,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耐力跑是一项需要坚持和毅力的运动,学生往往感到无能为力,产生恐惧心理。
(4)66%学生过分担心考试。根据调查,过半学生对体育测试异常紧张,比如考试时动作不协调、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这些症状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发挥失常,导致体育成绩不合格。
(5)38.5%的学生不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证明人们生存能力的象征。但是,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个个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养成了不少坏毛病,比如以自我为中心,动手能力差,心理脆弱等,一旦遇到不和自己心意的事情很容易发生摩擦。教师在教动作技能是,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以免发生人为的矛盾,造成师生关系紧张,长期发展下去,很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6)41.5%的学生认为体育设施太差。体育设施是顺利开展体育课的基础,但是如今很多学校对体育不够重视,体育设施的更新换代速度很慢,阻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三、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质。体育锻炼是一项耗费耐力与体力的事情,因此要求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坚定信念,端正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人生观念。
(2)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只要能够起到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应该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快乐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倡“互动式”学习,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3)重视心理卫生教育,科学安排教学任务。体育课教材应该更加人性化,毕竟体育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添加一些新内容,比如提高课堂上的趣味性和对抗性。另外,对于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应该重视起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状态,然后通过对比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如果有问题及时排解。
(4)增进师生感情。学生在接受体育项目联系时容易紧张,部分原因还是因为师生间不够熟悉,存在一定的隔阂,教师应该都用鼓励的话语帮助学生重塑自信,同时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5)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定期对学校的体育设施进行维修或更新,校园内的经营性体育场馆应该与公益相结合。
(6)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既然是人际交往,教师就要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缓解压力,克服训练时的心理障碍。
(7)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式,因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只有自己在各方面都起到模范作用,才有可能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论
总之,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卫生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呵护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逐步提高体育教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松梅.浅析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体育世界,学术,2008,10.
管理学解决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心理契约 “盲点”问题 管理心理学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盲点”问题,比如对即将毕业学生的管理问题、对普通生群体的管理问题等,本文所探究的“盲点”主要是针对普通生群体的管理问题。普通生介于优秀生和后进生之间,他们在数量上属于橄榄状中面积最大的那部分,不太引起人们的注意,通常处于“三不管地带”,即处于教师、家长、同学的无意识遗忘状态。根据有关研究发现,普通生群体的外在表现特征主要体现为:学习目标不明,进取心不强或进取心强但方法不当;个性特征模糊,团队精神薄弱;好幻想但不付诸实践;盲从心理强,突发事件概率高。这些特征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个极大的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试图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背后的成因进行探析,并提出“心理契约”是解决这一“盲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管理心理学视角:“盲点”背后的成因探究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规律为对象,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为目的的科学。而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实际上由高校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刚性”管理造成,运用管理心理学这一“柔性”管理视角,有利于更真实地探究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的真实成因。
(一)忽视普通生群体的需求,过度重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需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一般采用“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即充分发挥优等生的模范带头作用,避免后进生出现违规行为,从而带动整个学生群体的前进。这一典型做法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身上,忽视了中间群体即普通生的需求,造成普通生心理需求的失衡。管理心理学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决定于需求,需求是人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起点和基础,需求如果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愉悦感和激励的力量,学习或工作就会更加积极,反之,则会产生消极行为。普通生心理需求若长期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影响,甚至会产生学校教育中的“蝴蝶效应”,如刘海洋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等,这些影响会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很被动。
(二)奖优罚劣工作机制显失公平,难以惠及普通群体。当前的管理工作机制实际上是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重点是针对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具体的评优评奖时,一般只惠及到优等生,而惩罚时,大多只针对后进生,处于中间层次的普通生群体往往被忽视,这一工作机制显失公平。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取决于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人们总是通过比较,全面衡量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报酬是否相当,从而产生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通过比较,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对工作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报酬比例相当时,就会心理平衡,产生公平感,于是心情舒畅,工作努力。公平理论具体运用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则具体表现为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勤贷免、评优评奖及其他个人荣誉的合理分配等等。作为被忽视的普通学生群体,在无法获得公平待遇时可能会产生不良心理情绪,逐渐缺乏对群体的归属感,变得缺乏进取心和积极性,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
(三)普通生群体缺乏学生管理者对期望目标的正确引导。期望理论认为,如果个体有了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必须做出某种行动选择。用公式表示为:M=V·E。M是激发力量强度,即激励强度,指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是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率,指根据一根人的经验判断某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满足需要的概率。从公式可以看出,充分发挥个人潜力,拥有适当的期望水平,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对于人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由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者精力有限,尚不能对所有学生的期望目标进行正确引导,而大多数普通生对其期望目标往往处于不明确状态,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加上日常平平的表现,他们很容易丧失对生活与学习的兴趣。普通生群体期望目标的不明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经费不足,尚不能满足按国家教育部所要求的1:200的比例足额配备专职辅导员,使学生工作的力量显得有些无奈;另一方面,普通生群体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已经习惯于满足现状,对期望目标的实现也显得较为被动。
二、心理契约:解决“盲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 心理契约的概述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自上世纪60年代引入管理领域,迄今为止,对其概念内涵的界定仍是见仁见智。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首先提出这一术语。他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和承诺的契约关系;二是个人在经过一系列投入、回报循环构成的组织经历之后,与所在团队形成的情感上的契合关系,体现在个人对组织的依赖感和忠诚度上。换句话说,心理契约就是个人的奉献与他人(或组织)的获取,及其所提供的回报之间的一种内在的配合,一种心理上的约定。它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内隐,具有主观不确定性,但它确实又发挥着一种类似有形契约的作用,在组织中客观存在着。
本文将重点放在普通生群体的心理契约上,强调普通生群体建立合理明确的期望目标,进行真实信息的有效沟通,满足其高级需求,以增强其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
1、明确需求与期望,建立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以组织与成员之间相互的心理期望为基础的,因此,构建心理契约的关键是明确双方的需求。从普通生群体的角度看,普通生是一个群体的概念,而不是个体的概念,其需求会因个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若要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首先要对普通生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查,深入到他们当中去,采取多种方式,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再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普通生群体进行科学的引导。针对普通生群体期望目标不明确的现状,有必要帮助其设计科学的职业规划,将其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让其对生活充满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群体最大基数的普通生群体的需求和期望,高校不能置之不理,有必要建立与完善一系列制度来保障其有效实现,如将招生就业,学生评优评先、奖勤助贷等政策与信息公布在官方网站上供所有学生参阅,并做到实施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将普通生群体与高校之间有机地进行匹配,以建立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
2、建立高校与普通生群体之间相互信任与有效的沟通机制。沟通是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条件。心理契约是一种隐含契约,所遵循的是社会交换原则,契约双方的交换关系不像经济交换那样具有及时性,这就需要契约双方相互信任,保持信息畅通,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信任与沟通是双向的,一方面,高校需要了解普通生群体的需求与期望,听取他们的建议,并及时传递相关信息给他们;另一方面,普通生群体也要了解当前高校的发展状况与所面临的问题。当然,最为关键的是两者要以平等的姿态坐在一起进行沟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一系列座谈会,可以公开学院领导及辅导员的手机号、QQ号、微博地址,使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内心的想法,甚至可以借鉴国外高校那种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做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管理者的难处,只有做到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及时沟通,才能达到真正的彼此信任,进而使两者所签订的“心理契约”更为有效与坚固。
3、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管理心理学强调“柔性”管理,而不能像传统管理方式那样仅仅通过“硬性”管理来约束人的行为。“以人为本”就是建立在认为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因此,高校在制定与完善相关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普通生为本,设计出合理的、公平的激励制度,如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使更多的普通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获得奖学金,让普通生明白自己并不是被忽略的群体,学校并未放弃自己,自己也需要积极的行动起来。
总之,高校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符合普通生群体特点的激励机制,才能使高校与普通生群体之间所签订的“心理契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苏国柱:普通生群体应进入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视线[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愈文钊:管理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3]周妙群编著:管理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管理学解决的问题范文6
一、高校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在开展高校管理的时候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直接从事实际的操作,现在目前很多的高校都在讨论和开展实践的教学工作,但是从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我们国家的教学整体水平不是很高,还是处在起步的阶段,通过分析我们能够知道教学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几个原因。
(一)惯性思维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思维观念当中还是比较倾向于老师的说教,对于实践教学方式不是很重视,通过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进行研究来看,很多高校都是忽略实践教学,老师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却轻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老师的这些想法还是没有改变,在进行办学的时候学者的观念非常的陈旧,没有看到外面形式的变化,还有很重视理论教学的发展,实践教学成为了理论教学的辅助,开展的实践教学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是把实践教学当成了一种加深有关理论课程理解以及进行掌握的工具,没有起到真正的实践作用。
(二)开展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现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是不是很到位。很多高校在新的形势下面能充分的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大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有就是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相关的课程,但是对于课程的设置很随意没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是因为很多的教育工作者总是认为实践教学只是我们开展理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尤其文科类的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被弱化,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总是存在者注重理论、轻视实践的情况,对于知识很重视,但是轻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开展能力培养的时候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落后
学习要有方法,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老师要运用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现在我们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一些外国比较推崇的教学方法比如说讨论法、案例教学法、项目课题研究法等,在高校教学中运用的不是很广泛。一般来说老师在进行实践活动开始的时候,都是把实践教学的步骤给学生介绍,学生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完全是按照老师给的套路学习,只是机械性的完成一些大纲学习内容,学生基本上没有真正地开展过主动思考。当学生离开了老师就会感觉不知所措,学生的独立创造性会被日渐消蚀。
二.开始实践教学的对策分析
我们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了解了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富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措施和培养计划,有切实的措施开对实践教学进行监控。
(一)提高实践教学的思想意识
我们要从思想上对实践教学进行重视,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体系。因为思想才能够决定行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理论教学。要重新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实践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实践教学不再是教育教学的从属地位。我们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给学生一个综合性和设计性比较强的时间环境,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在4年的学习时间里面都能接受想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不仅仅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课程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基本学习技能,这样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在进行实践的时候制定出来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就要进一步的制定出来合理的教学计划,要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理论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开展课程的时候要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关于他们走向社会所要具备的能力,通过这些来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同凑安排中,运用教学文件的形式进行固定。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们能够知道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支合理的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所有高校在开展开展老师引进的时候要引进一些高速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但在理论知识上面有所建树,在实践教学方面也能够开展教学,要提高老师的工资收入和待遇,这样可以留住一线比较优秀的老师;可以对于那些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老师进行培训,把他们送到实践基地或者相关的部门进行实践培养,提高老师的整体队伍建设。加大专家队伍的建设,高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来到学校进行理论实践的讲座,这样通过多种渠道建设来加强师资队伍。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