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事管理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事管理的含义

人事管理的含义范文1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川法研[1989]23号的请示研究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答复如下: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所作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系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和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病员及其亲属如果对医疗事故鉴定结论有异议,可以向上一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如因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当事人对卫生机关做出的医疗事故处理决定不服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当事人仅要求医疗单位赔偿经济损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的规定,按民事案件立案受理。

人事管理的含义范文2

苏教版与人教版的《雷雨》节选部分相比,除了苏教版直接把“作为工人代表的鲁大海与资本家周朴园谈判”这个片段的矛盾冲突删除之外,鲁侍萍的戏剧语言还有十二处是不同的。本文以鲁侍萍的语言及与她有关的舞台说明为例,列举其三加以分析,从不同中可以揣摩到鲁侍萍更为复杂的性格心理。

其一

人教版:选自1978年版《雷雨》(《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侍萍:不知道,老爷。

苏教版:选自1988年版《雷雨》(《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周朴园:(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侍萍:(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苏教版添加了一个舞台说明“看着他”,与前面的“(看着他)大概是的”(苏教21页)重复了一次,加之“她不走”这些信息,此时鲁侍萍应该已经认出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了。可是,周朴园并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新来的下人。侍萍接连三次称呼她为“老爷”,表现了他们两人的关系不是亲近了,反而是疏远了。从这些语言中,我们能揣摩出鲁侍萍内心的矛盾。

其二

人教版: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苏教版: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侍萍很想知道今天的周朴园是什么态度,在这样的心态下,她欲说还休,欲止又言,一步一步巧妙地显露着自己的真实身份。其中既有单纯的幻想,又蕴含着30多年的悲愤,是侍萍感情的自然流露。当终于说出“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时,她如释重负,当周朴园认出她时,她激动地、深情地、满含期待地看着他说“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她还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当中。从“老爷”到“朴园”这一称谓的变化,将侍萍女性的多情、柔情与动情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了,也足见她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其三

人教版: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苏教版: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苏教版中多一个“傻”字,这个“傻”字透着撩人的亲切劲。因为“傻话”通常用于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是一种亲昵的责备和埋怨,一个“傻”字说明侍萍旧情难忘。当侍萍看到这些旧家具,听了周朴园一系列哄骗性的话后,她已经被周朴园的言语迷惑和感动了,她终于软下了心肠,话语中包含更多的是一种亲昵的责备,这正好将她的善良、纯朴和多情表露无遗。

从以上三例看,苏教版教材跟人教版教材相比,多出了一些富含人情味的语言。其实细加比较(与鲁侍萍有关的语言),苏教版教材还有很多这样表现人物真实心理,体现戏剧语言魅力的地方。

(一)不同的称谓,不同的心理

老爷—朴园—你—你们—我们—你,苏教版《雷雨》(节选)部分,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谓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偶遇周朴园,为了隐藏身份,她称对方为“老爷”,为了揭示周朴园的谎言,也想试探此时周朴园对自己的真实态度,她又不断地引出话题,并最终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自然而然地称对方为“朴园”;当周朴园潜意识认为侍萍是来敲诈他而恼羞成怒时,侍萍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懑地指责周家的无情;当周朴园说家里还保留着她三十年前使用过的家具,记住她的生日等时,她又心软了,亲昵得说出“我们”;最后她想见一见萍儿,周朴园提出了条件“以后鲁家的人再也不许到周家来”,并用支票打发她走时,她最终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冷静地说“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鲁侍萍的内心经历了由幻想到试探,再到怨愤,最后绝望的过程。

(二)淡化了阶级性,多了点人性

苏教版《雷雨》节选删除了人教版《雷雨》节选部分中鲁大海与周朴园对抗,周萍与鲁大海对抗等戏剧冲突,使得文本少了阶级对立,看不出劳资矛盾,这也许是编者在故意淡化这种劳资矛盾。读者不仅能从以上三例中看出苏教版编者赋予鲁侍萍更多的人性内涵,还能从以下的删改中看出编者在故意淡化阶级对立,体现人性内容。“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是可以的”,“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他(指鲁大海)的脚指头因为你的不小心,现在还是少一个的”,“他还是我的儿子”,“侍萍(接过支票)说‘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这个细节中苏教版比人教版多出三个字“谢谢你”,这三个字不仅体现了侍萍刚强自尊的人格,也包含了侍萍对周朴园的痛恨之情,也让读者想像得出侍萍挤出这三个字时痛苦、悲哀的画面感。

(三)美好的东西毁灭了,悲剧的力量增强了

人事管理的含义范文3

摘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事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人事管理模式,它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在管理形态、职责性质方面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其管理效果是传统人事管理远不能及的。本文主要在管理方式、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人事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方式 区别

一、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事管理,就是人事关系管理,它是对人的协调、管理、服务的总和。通常意义下的人事管理包括了企业员工的招聘、录用、退休,员工的调配与日常管理,职称评定,工作成绩考核,工资等级核定等内容。传统人事管理“以事为本”,其管理体制基本属于“行政命令式”,即上级下达怎样的安排或命令,人事管理就怎样执行。岗位的设定一般都是事前编制好,然后选择合适人员到岗位上,管理人员基本没有主动发挥的余地,是一种被动式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科学地计划、组织、控制、指挥人力资源的开发、获取、利用、保持,使人力与物力达到并保持最优比例,充分激发人的潜能,提高管理效能、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员工培训,并实施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员工录用、调配、培训教育、考核、职位分类、人力资源规划、定编定员等。

 

二、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

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之上的,二者具有诸多共同点:第一,二者都是一种管理方式,都是适合于当时时代背景的管理方式,并且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企业发展。第二,二者都是对人事关系的处理。第三,二者都是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管理者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理念的差异。传统人事管理将物质资源放在第一位。过于强调物资资源的利用,而将员工视为成本,员工开支计入企业成本,企业运作的目标是降低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最关注的就是以最少的员工做最多的工作,产出最多的效益,因而企业会通过各种方法减少人力投资以降低人工成本。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将人力资源视作可持续开发的资源、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将人力资源放在第一位,任何物质资源的重要性都不及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体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认为通过开发、管理人力资源,可有效提高人的价值,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员潜能的开发,它将人力使用视作一种投资行为,而非简单的人工成本。

 

2.管理内容的差异。人事管理的内容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人员招聘、分配以及日常管理环节的监督、指导,其组织编制相对固定,管理者仅需填补所需人力,即可形成办事组织,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完全得不到发挥。而人力资源管理除了包括人事管理的各项内容外,还包括了协调工作关系、规划工作流程、进行工作设计等内容,同时还注重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还会拓宽工作面、增加工作内容,让部门的管理职能得以发挥。

 

3.管理地位的差异。人事管理是功能性部门,其管理活动处于操作层和执行层,所以对综合素质、管理水平、专业知识、特殊才能的要求不高,更重视的是执行效率。人事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仅扮演着处理事务性工作、执行已制定政策、维持员工关系、薪资管理的角色。人力资源管理则处于企业的运作层和决策层,它是具有决策意义、战略意义的一种管理活动,在承担传统人事管理任务的基础上,还肩负着人力资源规划等重要任务。

 

4.管理模式的差异。传统人事管理是一种被动的、孤立的、静态的管理模式。它将有联系的各方面分割开来单独进行管理,致使管理出现脱节。人事管理简单地将人分配至各部门,各部门对其进行“切块式”管理,一味强调拥有,却不重视使用,致使出现了人才闲置、人才压制的现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对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有机结合人员的录用、培训、使用、考核、调动、奖惩、升级等环节,将其视作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管理。它打破了部门分割的局限性,将所有人员视作整体,统一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尽管人力资源管理源于传统人事管理,但二者在本质上有着显著差异。人事管理是旧体制、旧时代的产物,在新时期下,其弊病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必须要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改革,建设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将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要从理论、思想到方法、模式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J].华章,2009(22):4

[2]田玉新.浅议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8):32

人事管理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育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制度改革

1概念的界定

提出教育部门人事管理命题时有必要对教育部门概念以及该命题本身作出解说性界定。近几年来,人们在越来越多地使用教育人事管理和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提法,但包括一些学者在内的使用者并不都确切地明了它们应有的含义及适用范围,或者是在无意的混用中导致了误解或误用。教育部门的人事管理等同于人力资源管理,这种等同关系是一种误解,至少是不正确的理解。

教育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现象由来已久,但是人们把它作为科研对象来研究,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去指导教育管理实践,则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现代教育管理学界对“教育管理”概念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美国学者D.E.奥洛斯基在其所著的《今日教育管理》一书中是把教育管理视为管理科学加教育;日本学者安藤尧雄在其所著的《学校管理》一书中强调学校管理应该是对学校教育的管理,教育管理不仅是对学校物质设备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管理;我国学者张复荃先生在《现代教育管理学》一书中提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特定领域,实现教育管理的职能,需要考虑到社会管理各领域中那些最一般的、共同的职能,教育管理又是以培养某种规格的人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我们使用教育管理一词是在现代社会“大教育”概念下使用的,即教育管理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制约下,在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的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行为活动。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人事就是用人治事,协调和统一人与事、人与人之间关系,根据“人”与“事”的特质,通过相应的途径,使“人尽其才”,即人的内在潜能获致最高的发挥与利用,使“事竟其功”即以最经济的手段获取最大的效果,使“人事相宜”即事能得其人,人能当其事,人和事有机结合。总之就是使人得到恰如其能的发挥。

人力资源是指总人口在经济上可供利用的最高人口数量,或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劳动和军事人口。前两部分人口合计为经济活动人口,也即现实的社会劳动力;后三部分人口是潜在人力资源,虽具备劳动能力,但尚未成为社会劳动力。人力资源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能动性和能力。其数量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

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两个代表对人管理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术语。在管理学领域和企业界,对组织中的管理的术语有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30年代前称“劳工管理”,30-70年代称“人事管理”,80年代开始演变“人力资源管理”之命题。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称谓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管理人的不同理念与不同制度安排。概括地说,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奉行管理本位,采用的是一种标准化、控制式、非人格化管理;人力资源以“人”为中心,倡导人本主义,实行个性化、开发式管理。既然这两个术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就不宜等同起来互用或混用,不能在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命题下做人事管理的文章。

2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分析

“问题”既是自我诊断的发现,也是相互比较的评价或结论。教育部门人事管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与企业等非公共部门相比较而言,当然问题本身也意味着缺陷或弊端。教育部门的人事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比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力和绩效明显优胜于教育部门。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跨国界的不争事实,不仅我国如此,国外发达国家也不例外。

我国的各种组织可以被非正式地区分为“体制内单位”与“体制外单位”两大类。教育部门常常被形容为“体制内单位”,体制内单位除了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之外,某种意义上也包括目前转制尚未到位的国有企业;外资或合资企业、民私企业可以被看作“体制外单位”。在对人的管理上,体制内单位明显落后于体制外单位。有位先后在机关、国有企业、著名外资企业任职的管理者,曾经深有体会地比较说:体制内单位是一个官僚化机构,束缚个性,唯上、唯关系,往往给想做事业的人的以约束的机制;体制外单位是一个市场化组织,发挥个性,唯事、唯能力,给想做事业的人以支持的机制。这种褒贬说法尽管有些偏颇,只在总体比较意义上或一定程度上能够被认可,但从个人对组织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的感受角度概括出了体制内单位用人制度的通病。再从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对开发组织整体人力资源效能、对组织的效用或贡献角度诊断,体制内单位人力资源的“活性”,产生的资源效益,在有效地使用人才、激励人才方面,以及人事管理成就组织发展目标作用,明显不如企业,尤其适才适用、人尽其才、奖优罚劣方面更显得相形见拙,存在人才浪费、用人不当、优劣不分以及报酬平均主义的问题。

教育部门人事管理的显象问题主要产生于传统体制及制度的缺陷或弊端。首先是人事管理的体制障碍。突出的表现在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多重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传统沿袭下来的劳动人事制度是一种多层次管理体制,领导干部由党的组织部门管理,一般干部由政府人事部门管理,非干部人员由政府劳动部门管理,实行分类管理后又在干部中形成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两大类别。这种由老的三层层次加新的多类别的复杂结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予以合理整合,新老结构之间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二是“政出多门”的政策成为人事管理的依据。我国教育部门的人事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策管理,属于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人事政策和干部政策来自于党的组织部门、人事政策和干部政策来自于党的组织部门、政府的人事部门、政府主管部门等多门机构,政策本身会常常变化,适用政策时缺乏灵活性空间,这使教育部门的人事管理成为仅仅是一种机械地执行各种易变人事政策的行为,很少考虑本单位人事管理的实际需要。三是教育部门缺少足够的人事自。在多重管理体制、政策管理的环境中,教育部门事实上没有多大的自和制度创新的余地,因为人事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由政策规定,能够做的事就是在即定的统一的“政策制度”中进行非特殊化、非个性化管理。其次是人事管理的制度缺陷。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由招聘、培训、考核、新酬、福利、奖励等管理环节的单项制度所构成。与企业组织相比,教育部门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制度运行的有效性上,存在更多不尽人意的问题:人事管理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缺乏衔接,招聘方式及程序缺乏竞争力,考核结果区分度弱、与其它人事决策的关联性不强,报酬分配存在平均主义等。此外是人事观念的因素。教育部门长期处在传统人事制度的环境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形成了一些诸如论次排辈、平均主义等观念,这些幽灵观念所弥漫出的组织氛围和管理文化产生了维系传统制度的作用。

在对教育部门人事管理的问题及缘由作出上述分析后,需要说明三点。其一,这些突出的问题及原因典型地存在于教育部门传统干部人事制度之中,而在近几年的人事制度的局部性、探索性改革过程中,问题的程度已经或正在降低。其二,教育部门人事管理的许多问题具有普遍性,其它国家不同程度上也存在一些类似问题。其三,教育部门人事管理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意味着这些问题的产生还有人事管理系统之外的原因,包括产生于工业化时期的以科层制为框架的传统行政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时代,以及教育部门组织和公共产品的垄断性、自主性、公平文化等特有性质或特征。

3改革的途径与参照模式

这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人事制度一直在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性、局部性、渐进性改革。教育部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同时也需要进行多视角的理论研究。对于我国教育部门人事制度改革的途径及参照模式问题提出一点观点及思路。

制度型式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国外企业界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90年代忠厚期又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命题。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在90年代重塑政府的改革中完成了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21世纪初的“总统管理议题”行政改革中又在探索一种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模式。在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已经在90年代进行了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现阶段也正在迈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但是我国的教育部门却还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管人机构还是叫人事部门,人事管理中的考核、工资等术语还没有被人力资源中绩效评估、新酬之类的概念所替代。当然,从人事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名称和术语的变换,更重要的是管理的概念、方法、模式作为范本,并在改革过程中实现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同时,在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中,吸收一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及方法,如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联盟、战略伙伴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提升、变革管理、知识管理、文化管理等,形成具有战略人力资源特征的先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我国教育人事制度模式的超越性发展。

系统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单项制度。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改革中进行制度再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和过程,由诸多方面或环节所构成,每一个方面或环节都有一个制度设计的问题。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更新和再设计应该注意三个方法论问题。其一,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原理及方法,如人本主义、战略联盟、双赢管理、绩效管理、整体报酬等。其二,重点建设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干制度,也就是职位或工作设计、薪酬、绩效管理三个环节的单位制度。这三项制度既各具功能、又相互关联,科学的职位或工作设计形成优化管理的基础,体现内外公平原则的报酬制度提供极力的源泉,绩效管理使各环节连成一体,因而能在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中形成三位一体的制度合力。其三,各单项制度形成互动的和谐系统,避免出现制度各自为政和相克的情况,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运作中产生1大于2的系统功效。

注重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机制效用。组织的人力资源依靠有效的制度盘活,而制度又靠机制激活,这是管理人的诀窍,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机制便是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人的行为需要激励,包括满足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激励;竞争使人产生进取或获胜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形成追求绩效的组织氛围;公正的评价促进良性竞争,强化被管理者对制度的认同。教育部门传统人事管理中,这三大机制不同程度上存在失灵或失效的问题。由于在职务晋升、工资定级、考核结果评定等人事决定中,存在评价不公的现象,如排除异己、评价主义、优劣不分等,由于缺乏一种竞争的制度安排,激励杠杆往往失去应有的激励效用,而是产生反面的副作用。因此,教育部门的人事制度改革中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中,需要通过制度再设计来激活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它们的应有效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在争夺人才的时代环境中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开发人才的制度竞争力。

参照企业的先进模式改革教育人事制度。国外许多教育行政学者和专家认为,包括传统公务员制度的工业时代的科层制已经过时,而且科层组织似乎无法在今天的后官僚时代通过原则制度调整或改革来走出困境。无论科层制组织还是教育人事制度或公务员制度,都需要从外部寻找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参照企业模式的必要性。教育部门人事制度参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存在可行性。因为,管理本身具有相通性,尤其在趋同、综合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的当今时代,不同组织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已不足为怪,管理学中教育管理虽然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但其与企业管理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的人事制度,沿袭于计划经济时期的。

政事企合一的大统一干部人事制度,这种大一统干部人事制度存在不适应现时代环境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对它进行了持续不断地改革,事实上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新制度似乎也难以通过对传统制度进行调整性及弊端总是“斩不断、理还乱”地纠缠着改革后的制度,常常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解决这种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为困境的“制度粘滞”状况,一个值得探索的改革途径,就是参照或借鉴企业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来进一步改革我国教育部门人事制度。对于我国的教育制度,主要是适度参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某些先进理念及方法,甚至可以通过模式借鉴而形成一种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尔德,坎贝尔,袁锐谔译.现代美国教育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人事管理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优化

“效率”只是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初级目标

1.初始阶段―人事档案电子化、数据化阶段,能够提供基本的查询和统计功能

在人事管理工作中,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变动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存储和统计。在此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特点催生了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端,旨在将繁杂的人事档案电子化、数据化,初步形成可以提供基本查询和统计功能的数据库。虽然,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可以简化人工查找信息的工作量,实现了高校人事专员的第一次解放。但在这一阶段,人事管理的信息化还停留在信息的数据化,人员管理系统化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人事管理的分析决策方面还是要依靠人事专员,数据库只起到辅助查询的作用。

2.发展阶段―过程管理规范化、流程化阶段,能够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逐步趋向于过程管理,流程化的特点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高效率的管理,使原本依靠人事专员的管理工作更加简便、可操作,并且能够提供辅助领导层决策的功能。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人事管理系统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原来由特定人员管理的效率低、易出错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目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大多停留在这一阶段,有的高校甚至还处于初始阶段。

3.成熟阶段―融入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阶段,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媒介功能

在这一阶段,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能够辅助教师解决常规事务,从根本上实现从初始信息化向大数据功能的转变。提高效率的同时,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还应进一步思考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即作为一种手段辅助高校的人事管理和决策,所以信息化建设不能仅停留在建立管理系统的阶段,数据信息还可以在管理系统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信息内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载体所传达出的决策信号,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管理系统就成为辅助管理者决策的重要支撑。

在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可能存在人为因素或信息化建设平台维护因素等,从而暴露出一些影响流程管理和协调发展的瓶颈问题。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人事专员对信息化系统建设认识不足、学习和执行不到位;业务跨部门合作不畅,信息共享受到阻碍,管理流程有序性不能充分发挥;系统管理或流程优化不能及时跟进业务发生改变的现状等问题,这些对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来说都是一种拖延和浪费。

人事管理需求导向设计和信息化建设难点尚需突破

1.人事管理工作特点的多元导向性作用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高校人事管理业务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动态性特征,学科领域差异明显、教职工个性化需求多样、成果业绩体现多元,很难形成标准化的衡量体系。人事管理工作由管理者主导转向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化规范运行还有一个调适的过程,相对灵活的政策设定、人才特区服务决策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人事政策框架,形成了人事常规业务转型升级,对于信息化系统建设整体性和稳定性来说是一大挑战。可见,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工作人员对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上,更应体现在把握人事工作系统化整体管理的意识上。

2.人事工作精细化管理要求信息化建设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型

随着高校人事工作综合改革不断深入,管理者逐渐认识到分类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高校的人事管理也逐渐完成了从“管人”向“管事”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事务性工作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实现简化和有序管理。分类管理注重的是有序的分类化,精细化管理则是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体间的差异、更加注重细节和沟通。例如: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引入师资评价模块,从分类管理的角度侧重于评价对象的岗位类型划分,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侧重于成果评价的手段和标准,从而更易于体现发展性评价效果。

3.业务能手和技术行家存在需求―研发工作壁垒

目前,一些具体人事工作业务标准与信息化技术衔接不畅的问题仍然存在。高校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组织,人事管理的标准、手段和方法不能完全套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高校间同一项业务的差异性也非常明显,存在信息技术人员不了解人事工作、人事专员不了解技术的问题,所以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系统研发工作就会存在较大的难度,推行进程相对缓慢。可见,技术问题是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一个壁垒,想要缓解这个问题,需要提高人事专员的系统学习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要完善与技术研发人员的沟通工作流程。

4.注重交互和用户体验是信息化管理和使用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迅速发展使信息化的含义早已不再是单纯将数据的分析处理自动化,发展方向和趋势将更加注重人与系统之间的交互和用户体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应用现代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实现高校人事人才管理的进一步优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发展。现有的人事管理系统能够完成教职工信息的查询、整合、统计,但在信息的实际应用、信息交互与共享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立足顶层设计拓展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内涵

1.以信息技术手段应对业务和功能扩展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目的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支持业务管理工作,可以实现:一是优化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端口的权责,同时增设预警提示功能,面对繁杂的人事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出错率,同时降低由于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二是发现管理不规范、业务连接不紧密的问题,使信息达到有序化、透明化、可操作化、有参考性;三是为业务和功能扩展预留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过程管理中能够及时修正,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2.以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实现数据信息交互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高校合并重组和逐年扩招,高校资源规模和招生、人员录用规模逐渐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内部管理增加了难度。规模扩大后,管理环节会增多,沟通及协调困难加大,对信息处理和流程优化造成一定影响。从目前国内高校内部管理方式和内容来看,校、院两级管理的目的是帮助高校管理者较好地细分和区别对待管理对象,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有针对性地提高优化配置资源的效果。人事信息管理与使用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分类管理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将管理权限细化分工和下放,员工自助、院级常规业务提交审核、校级审核和增值业务办理形成流转闭环,更全面服务于教职工需求。

3.以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统筹优化人事业务管理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于学校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信息化建设是人事管理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完成人事业务优化和流程再造,优化传统业务形成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应用水平低等问题。人事业务的更新、增减和业务范围的拓展,必然会形成大量相关信息的组合和聚集,这些信息通过信息系统平台与业务部门链接,构成更大范围服务教职工校内流动、职务晋升、考核测评、工资待遇、增值服务等业务办理。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数据集成、信息访问以及业务管理上支持跨部门协同,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增强电子化、信息化业务的实用性,通过技术应用实现制度和管理的创新。所以,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万能的,单凭信息技术解决不了业务的本质问题,加强业务管理规范和制度化建设是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

人事管理的含义范文6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的市场机制,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的面对着人力资源过程或人力资源缺失的问题,并由于部分企、事业单位缺乏一定预见性,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影响下的经济体制调整中深陷人事管理上的臃肿和人才资源供给上的不足之两大泥淖[1]。如今,市场经济已深入高等教育,由此引发的人事管理方式不当及人事管理体制落后如两座大山压住高校人事管理发展命脉,此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我国高校人才管理领域面临类似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窘境。本文认为,要想结束高校人才管理上的方式不当与体制异常,必须要立足于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特点,认真切实的做好人才管理改革才有可能解决当今人事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体制;人事管理方式;高等学校教育发展

我国自开放经济体系以来,各大经济体无时无刻不面对着来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各种具有知识经济特点的信息科技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作为服务行业亦不能脱身置外。在过去的近10年内,各种民办的教育团体、跨国的教育集团通过网络技术的进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公立高等院校也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教育供给基数不断膨胀[2]。庞大的教育需求必然带来庞大的教育人才缺口,而庞大的教育人才缺口必然伴随着人力资源的竞争。可以说,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供给将面临过去几十年都不曾面对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式下,如何提高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让我国高校在市场的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成了人事管理人员进行人事管理工作研究的一项重要命题。

一、高校人事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高校人事管理,是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校的任务,对学校各级人员进行规划与组织,对人际与人事关系进行指导、协调和控制,做好教职工的聘任录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升、离休和退职等工作,以达到高等学校人力资源利用的高效率、高效益之目的[3]。根据其含义,可概括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以下几个特点:

(一)人事管理工作信息量大、涉及面广

高校的人事管理包括全校教职工的基本信息的管理(包括出生日期、学历、职称、职务、工资信息等)、人事档案、人才流动、各类人事统计报表等繁琐工作。

(二)人事管理数据时效性、准确性、保密性强

人事管理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信息必须达到准确,并且能够及时更新变化。另外,人事管理信息涉及到教师的个人隐私,如身份证号码、婚姻状况、收入情况等,所以必须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以防信息泄露。

二、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属于国家资金全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首先应满足社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需要。其次,它的工作成果不以可计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体现。第三,事业单位以聘用合同的方式给员工进行编制登记。我国高等教育属于教育事业单位,固有的人事录用制度是与事业单位的用人模式相似,区别在于,高校人员主要由三类组成,即专业技术人员、教学管理辅助人员、后勤人员[4]。业技术人员主要包括专业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

(一)人事管理方式——“以职为本”,管理人员工作中处于不利位置

传统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专业教学人员的招聘一般由学校自行研究上报主管部门后进行招聘,校方与教师个人签订就业合同[5]。而人事管理人员则一般采用编制内、人事或劳务派遣的方式进行聘任,工作中属于辅助教学,处于工作中的从属位置。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传统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是以教师、教学为主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职为本”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在经济市场化不断深化渗透进校园的今天暴露出某些弊端:首先,这种管理模式遴选管理者的方式以工作职能为重点,常常出现先确定编制后确定岗位职责,最后再确定工作人选的问题,影响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这种管理模式下所管理的职能人员的培养内容通常根据工作的完成情况来进行,关于人员的奖惩、提拔、晋升等一系列考核均与人员完成工作的情况或直接或间接相关联,严重影响人才自身的全面发展,影响此类人员的进步性。最后,上级管理部门管理此类人员的方式相对简单粗暴,即单纯执行上级部门或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被动管理,所有的管理方式、管理标准、管理计划都在人员出现之前就已经确定完毕,并仅注重行政正当性、程序性,没有使岗位人员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二)人事管理体制——“只上不下”,管理观念与市场经济理念相悖

第一,高校的教职工存在着“编制终身制”问题。这种管理体制是一种缺乏竞争、活力、激励的一种时代产物。“只进不出”的人事管理体制让很多在编教师“有恃无恐”。另外,职称制度的“只上不下”也面临着同样问题,很多教师在晋升职称后安于现状,放松了对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要求;行政人员在提拔任职后“循规蹈矩”,缺乏对工作的热情,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第二,“泛科研”现象存在于职称晋升中,不利于精品科研项目的发展。在我国高校目前的人事管理结构中,职称晋升、岗位提拔、工作业绩均离不开科研成果。故无论新晋员工还是著名教授,每年都会或多或少的面对科研压力,这就导致了人事管理上的“泛科研”现象,这种现象所导致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低下等。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3年,我国高等事业型院校坐拥全国科研经费比例70%以上,但科研成果产出率并不高,根据符银丹[6]等人的报道,全国37所“985”工程院校中,只有9所达到科研成果产出(DEA)有效;胡永梅[7]等人报道在全国205所“211”院校中,约有43%的院校科研成果产出(DEA)有效。

三、针对高校人事制度存在问题的改革

(一)针对现有人事管理方式的改革

第一,转变人事管理为人力管理,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改革人事管理,而不是单纯的依照现有管理基础进行管理,加强个性化人才培养,加强主观能动性。第二,人才考核评估制度应实现多样化,工作成果可以作为人才奖惩、提拔、晋升的重要指标而不应该是唯一指标。对于具有个性化工作特色并额外做出成绩教职员工应适当放宽人才奖惩、提拔标准。第三,制定上级管理部门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基层工作的了解,避免以往的机械式管理。

(二)针对现有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一,实施开放性岗位管理,身份、职称的可上不可下是人才管理僵化,阻碍人才流动、遏制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用管理上的优胜劣汰改变事实上的编制终身,建立具备市场经济的高校人事管理体制。第二,完善科研考察机制,适当降低行政人员晋升标准,避免科研输出过度浪费的现象,从而提高精品科研的产出率。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人事管理也面临着与市场人力资源管理激烈的管理水平竞争中,高校若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人事管理制度必须一定能出上顺应市场的发展,建立新的人事管理方式、改变陈旧的人事管理体制是把高校人事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高校人事管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论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几个关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林玉英.高校人事管理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4).

[3]朱雪梅.改革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3(1).

[4]王立国,高越青.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有效化解产能过剩[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8-21.

[5]胡建华.略论大学去行政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4(2):1-4.

[6]符银丹,陈士俊,陈卫东.基于DEA的我国“985”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