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危机干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危机干预

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1

【关键词】 心理学;警官学院;新生军训;危机干预

为培养纪律严明、英勇善战、雷厉风行的预备警察,培养学生勇敢、坚持、乐观的人格特质,警官学院的军训强度比其他大学要高的多,容易引起新生的心理危机。积极心理学看重个体的幸福感满足、快乐和希望,主张建立有助于个体成长的外在社会环境,认为应该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这样才能使人面对艰难困苦不退缩,经历逆境不倒下,也才能真正防止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治疗

20世纪末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它利用目前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1]

积极心理治疗是心理动力学和行为治疗的综合模式,着眼于冲突和苦恼的积极方面。它从文化和历史的观点来评估心理问题,强调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性。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和想象,以故事作为治疗者和来访者之间的媒介,把来访者理解为有自主能力的个体,用跨文化的认知观点解释冲突,消除消极想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治疗理念

1、积极心理学治疗强调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人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本来就具有积极的心理因素,应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和潜能,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让其走向幸福生活。强调要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既要致力于研究如何使身处逆境的人们学会生存和发展,也要注重研究如何使处在正常情况下的人们能够拥有高质量的、有尊严的生活。

2、积极心理治疗强调全面地看待人

积极心理治疗强调人类具有独立的思想,渴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希望追求真理得到社会的肯定。因此,每一个人都有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成长、变化、发展的潜能。这种潜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会指导人的行为,也即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和被积极看待的需要。在辅导过程中,强调辅导人员和当事人都要全身心投入,辅导员在辅导过程中不再是一个权威或专家,而是当事人的同工或友伴,以一种真挚、尊重、信任、了解和温暖的态度,陪伴着当事人,让他在毫无焦虑的情况下,自由表达此时此地的感受,探讨自己和体验自己,同时学习承担责任,自己决定目标并朝着该目标有所行动。积极心理治疗通过对现实的鉴别分析寻找到缺损的现实能力,同样通过无条件的接纳促使个体现实能力的增长,以促进生活中四个维度的平衡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积极心理治疗强调认知和行为的重塑

积极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要促成个体不合理信念的改变。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诠释是积极心理治疗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对问题的积极诠释来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并进而促进其人格从消极解释风格向积极解释风格的转变,从片面地、负向地看待问题,达到一种正负面都进行关注的积极地看问题的态度,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解决[3]。积极心理治疗正是各种疗法融合的结晶,从平衡模式就可以看到,如果偏重于身体层面,就成为身心疗法。

三、警官学院新生军训期间存在的危机

危机是一种危险的出现,让人引起恐慌,出现退缩,军训是对警官学院学生的一种磨练,通过军训培养他们的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一种训练方式,保证他们的战斗性。但是,“90后”的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很好的磨练,在严格的军训出现退缩,形成心理危机。常见的如下表现。

1、内心抵触和反感军训

选择警院的学生对警察这个行业的基本认识停留在表面,在他们的心目中整齐队伍,穿着威武的警服,逮捕罪犯是十分光荣的事情。但是,当他们在太阳光线下,反复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抵触。他们不能深刻理解军训的意义,认为军训过于形式化,军训没有什么作用,甚至觉得军训让人变得更傻,内心更想去学文化知识。

“90后”的大学生在家多是家中的太阳,当感觉到不满意的时候,他们会十分不高兴,让家庭成员听从他们的命令。但是在军训的过程中,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服从教官的统一指挥,服从教官的统一命令,表现不满意的时候,教官们还会叱喝你。我们的学员从来没有受到这么严厉的批评,当教官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感觉是教官是故意针对他,军训是故意整人的,感觉到自己的从来没有受到这么大委屈,在军训的时候无比的反感和抵触。

2、在军训中对抗教官

“90后”的学生追求个性,但军训并不会考虑这些警校新生特立独行、个性鲜明、思想活跃的特点,军训的要求就是让他们整齐划一。教官在军训实施时过于注重严格的管理和无条件的服从,过于强调军令如山,执行一系列的标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让新生很不适应。某些教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资历单一,处理事情简单,不能服众,让学生非常反感,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官根本没有资格来教育他们,这使得教官代表上级权威和尊严下达军训命令时遭到学生们的质疑,学生们通过对自身和周边世界进行观察及反思,怀疑命令的合理性,对抗命令,也开始蓄积对抗教官的基本力量。

教官按照部队的军事化管理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以及集体精神,实行全封闭的管理模式,什么事情都要请示汇报审批等,但学生毕竟不是军人,过于强调“刚性”要求并且僵化理解,忽视“柔性”引导,长期的压抑,会使有些学生对教官产生反抗和敌对情绪,以至于不遵守校纪校规,甚至与教官发生矛盾冲突。

3、当逃兵

“90后”新生的成长环境相对宽松,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很少进行体力劳动,经历单一,逆反心理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离开父母和家乡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会出现诸多的不适应,一旦遭遇挫折和压力,就会有比较大的情绪反应,容易产生逃避和消极心理。

为了培养警院新生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意识、过硬的个人素质和良好的集体意识,警察类院校的军训强度和组织纪律非常严格,既要求学生培养共性,又要求学生能够拥有单兵素质,这对学生的身体和意志都是巨大的考验。当压力增大,学生无所适从时,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悲观厌倦的心理,怀疑自己的选择,容易放弃,产生对警察功能定位和个体自我发展的迷失,甚至出现心理危机。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军训危机干预

警官学院是特殊的大学,军训是警官学院学生从警的第一课。为培养纪律严明、英勇善战、雷厉风行的预备警察,培养学生勇敢、坚持、乐观的人格特质,警官学院的军训强度比其他大学要高的多,容易引起新生的心理危机。积极心理学看重个体的幸福感满足、快乐和希望,主张建立有助于个体成长的外在的社会环境,认为应该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这样才能使人面对艰难困苦不退缩,经历逆境不倒下,也才能真正防止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

1、让新生正确认识到军训对他们的重要性

新生从高中生活进入警校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转变,首先需要强化新生的身份意识。选择警校,未来可能从事警察工作,这是一个需要很强操作技能的职业,其严格公正的庄严形象,执行命令的服从意识,遵纪尚法的自律忠诚, 服务人民的担当负责,需要通过艰苦磨砺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自觉地摆脱以往在家庭的依赖心理,培养自强自立,通过历经军训,主动进行反复的内务和队列训练管理,乐于挑战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最好,为早日穿上渴望的警服而操练自己的技能和意志,强化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充分认识到军训对实现自己警察梦想的重要作用。提前让新生做好军训吃苦的心理准备,引导他们在军训中遇到挫折时,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奋斗,战胜负面情绪,转化升华成人生动力。

2、丰富形式和积极引导

多请毕业的干警回学校做报告,用优秀或者杰出校友们的个人资历和素质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尊重,通过他们的成功案例和亲身经历教育学生。这些具有特长和非凡经历的干警能够传递信心, 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成为学生口耳相传的激励典故,形成魅力权威和学习榜样。

开展军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加强人际交往、改善成长环境以获得社会支持来避免危机的产生,缓解负面情绪的消极影响。通过举办班会,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官之间可以交流沟通内心的不满和想法,化解不理解和不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形成亲密友好的同伴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给新生建立一个理解、支持、信任的班级环境,激发其内在的自信和乐观,保持愉悦感和归属感。

军训中开展拓展活动,增加军训的趣味性,让学生参与到军训中来,把被动转化成主动。拓展活动有助于激发新生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培养新生主动自发挑战自我的内在潜力,同时可以获得同伴心理支持、教官心理支持等,能够有效缓解他们的厌烦、枯燥、痛苦等情绪,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和情感沟通,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助和支持系统,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内心能够充满力量,有足够的勇气和灵活性去战胜困难。

3、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教育学生对生命和选择负责。军训培养的态度和意识形态对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以及服务人民,忠诚国家,敬畏法律,严肃认真、执法公正、廉洁文明是必不可少的。军训不仅要磨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更要启发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增进对警察这一选择的理解,树立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和选择负责的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军训使学生理解责任,促进学生积极关注自身的价值实现,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军训最终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个人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帮助个体克服成长中的困难,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注 释】

[1] 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 张文霞.积极心理治疗―发掘来访者的潜能[J].心理治疗技术,2009.1.23.

[3] 钟锐华.波特-劳勒期望机率理论对高校学生综合测评的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01.

【作者简介】

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2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大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的一种短期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行为,目的是随时向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危机、处于困境和遭受挫折,将要发生危险的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已是成为当前各大高校面临的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民办教育起步较晚,其无论从管理体制、生源、师资队伍到学校建设等各方面都与公办院校存在较大的差异,管理与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类型与成因也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1 案例概况

小L,男,1994年生,某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入学后,该生情绪一直低落,少言寡语,上课睡觉,旷课情况严重,对班级活动毫无热情,没有稳定的交友圈。到第二学期,该生状况仍然未能好转,最困扰他的是无法与宿舍同学和平相处,总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战争”,他觉得其他学生故意排挤他,使他自尊心极度受挫。在与该生交流中,他感觉目前的生活非常空虚、痛苦、前途渺茫,甚至多次想过用极端的方式摆脱痛苦。

根据后续的心理危机排查结果显示,小L有轻微的人格分裂倾向和自恋倾向。但该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咨询中心将该生列为重点观察对象,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对其保持特别关注,并与之家庭保持不定期联系。通过深度辅导、谈话和疏导,该生目前心理状态平稳,学习与生活都步入正轨,与同学紧张关系趋于缓和。

2 案例评价

案例中,小L的心理危机表现方式在民办高校学生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这种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与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密不可分。

学校对该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比较恰当、及时,整个过程都给与了较为规范的掌控,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如果没有基本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与体系,没有心理咨询中心及辅导员的疏导,很难保证学生的安全,也很难使该生继续完成学业。

3 从个案中折射出的几点思考

3.1 民办高校学生典型的心理危机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3.1.1 以环境为诱因的心理危机

第一,社会环境所诱发的心理危机。我国普通高校扩招浪潮的兴起,使得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大专层次的学生的压力便可想而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往往会对前途产生危机感,对自己产生“无能感”,易引发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应当帮助大学生从入学后就树立良好的学业和职业意识,积极帮助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第二,学校环境所诱发的心理危机。首先,部分学生由于对民办高校缺乏认同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办学历史不长,良好的社会信誉尚未完全建立。民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都是自给自足式的,并无国家持续性的财政支持,与公办院校相比其在管理、生源、师资等各方面都与公办院校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认可度低。学生对学校环境的不满与质疑心态加之自身失败的高考经历,极易导致学生心理失衡,诱发心理危机。因此,需要学校的各级心理工作者针对性地引导,开解他们的自卑心结,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学习目标,找到自信与信念的支撑点,为他们开启希望之门。

其次,来自于学习的压力也可能成为心理危机的诱因。民办高校属于高考统招系列中排在最后的录取批次,学生考分偏低,学习能力与文化基础较差。对大学课程有较为普遍的畏难与厌学情绪,对自身的学习能力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而民办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与就业率在学科设置、课程数量、质量评估等方面又给学生添加了过重的负担,致使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极易引发心理危机。

3.1.2 以自身性格特征为诱因的心理危机

这种心理危机属于内因性的,主要是由于人格发展不完善。性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也较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疑、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有性格障碍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以往研究中发现:民办高校学生主要在强迫、敌对、抑郁、偏执等方面问题较突出,需要心理工作者予以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3.1.3 以他人为诱因的心理危机

第一,由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际困难诱发的心理危机。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常常是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导致的。大学是个微型的社会,其中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生活习惯、性格、兴趣都各不相同,在大学密切的集体生活中,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或冲突。加之,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冲突,极易导致心理失衡,表现出自卑、抑郁、悲观、怨恨等负情绪,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第二,由于性心理问题或失恋诱发的心理危机。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性心理也有了发展,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然而由于受到社会道德、法律、理智和纪律的约束,这种欲望和冲动被限制和压抑着。有的学生,由于对性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的性心理缺乏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对和性冲动感到不安、羞愧和压抑。同时,在面对恋爱对象时,不能正确处理复杂的感情纠葛问题,一旦失恋也极易诱发心理危机。

3.2 在完善民办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3.2.1 心理危机干预应该以预防为主

首先,民办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等。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民办高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一方面,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定期进行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以利于对学生心理状况全面、长期的掌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全面的参考,提高了大学生危机干预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通畅的心理危机预警渠道,做到学生宿舍、班级、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和学校五个层级,层层设防,相互配合,使学生心理危机尽早地被发现并获得帮助,把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3.2.2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

危机干预是从心理学和人类服务专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任何职能部门和人员仅凭工作热情就能胜任此项工作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正是在于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然而,民办教育是社会力量办学,无国家财政性支持,办学经费有限,对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投入均显不足,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非常短缺。从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一线人员大多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选的,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这种人员状况,大大降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这种缺失一方面可能致使应当及时处理的危机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另一方面也可能致使学生正常或轻微的心理现象被无知而武断的“强制干预”,这些均会对学生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理负面影响。因此,民办高校应当加大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经费投入,尽快建立一支由医生、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护士小组等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同时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打好学生心理工作的理论基础,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3.2.3 心理危机干预应坚持保密性和谨慎性原则

一方面,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大学生危机干预工作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心理危机采取错误的措施会对学生造成终生的破坏性影响。因此,在采取干预措施之前要慎重评定学生的心理表现,采取谨慎的干预措施。因为,心理危机是与心理健康相对的,只有当心理异常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表现时,才可以说出现了心理危机。如果把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的暂时的心理异常,如恐惧、烦恼、忧虑、孤独、抑郁、焦虑等统统视为心理危机当然是不妥的,如果对学生的这些现象“强制干预”或者“错误干预”甚至可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经年难愈的阴影。所以,要求我们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以人为本,坚守保密性、专业性与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 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2] 黄蓉生.以预防为主建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8).

[3] 陈秋燕.建立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反应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

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3

一、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

结合开学初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为每位同学增加施测16PF或者SCL-90。将测试结果分为四类:1.严重,对于测试结果显示为严重级别时,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部门联系,做进一步诊断或转介专业机构。2.中度,对于测试结果显示为中等程度的学生,平时重点关注。3.轻度,对于测试结果显示为轻度的学生,平时积极关注,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活动。4.无明显显示,对于该部分学生可以放松关注。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家庭出生背景,心理测试试题,问题学生登记表,问题学生帮教记录,异常行为记载表等。

二、建立班委预警机制

(一)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职位

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按心理委员与学生比例为1:15的比例设置。心理委员按主动报名,民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名额不足时,可以由主要班委干部兼任。评奖评优可以向心理委员倾斜,以调动心理委员主动去学习心理学知识,主动帮助身边的同学。

(二)建立心理委员汇报制度

按实际情况对班级中心理测试结果严重程度合理搭配分组。心理委员每天了解小组成员的心理动态,实行日报制。一旦发现有学生异样行为的产生(如情绪变化,夜不归寝,连续旷课等),心理委员及时上报辅导员,辅导员收到报告后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做出初步诊断,对于轻微者及时疏导,对于严重者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咨询部门,并配合相关人员做好咨询方案和咨询活动。

(三)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交流培训会

每周星期天下午心理委员相聚一起,以座谈会的形式相互交流自己新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向辅导员请教遇到的问题,辅导员就心理委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培训,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辅导员及时请教相关专业人士,及时将解决方法告知心理委员。

三、定期召开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每学期就大学生中常见心理问题举行一至两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就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及预防措施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解和自我预防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

(一)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基本产生原理。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有一定前因的,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和身边的潜在心理问题。达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的效果。

(二)让学生学会简单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技巧。心里预防和干预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个人,效果不明显,对于一些隐性的心理问题需要同宿舍的同学,或者他的朋友才能发现。教会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的技巧,可以大大缓解班主任的压力,同时也能有效的防控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四、关注特殊群体

对于易感人群,高度关注。调查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缺乏信任感,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现象;贫困学生比较缺乏自信,会因攀比心理走向极端;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独生子女性格孤傲,争强好胜,攻击心理较强。另外,对于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后,要帮助该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引导同学避免与其发生激烈冲突。同时安排心理委员对其秘密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班主任应定期与其谈心,并通过周围其他同学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

五、关注各年级阶段的心理变化

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79-02

一、前言

心理危机(menqis)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去世、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现代危机干预之父卡普兰(G.Caplan)1968年在其主编的心理词典中将心理危机定义为“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事件,主要是指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和供给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负面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则是对高职院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和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

二、重视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平安校园建设的基础

高职院大学生由于之前积累起来的在学习上的倦怠、无力感,加上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快对学习和书本感到厌倦,陷入空虚、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原先被压抑和掩盖的心理问题浮出水面,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频发心理危机。高职生中除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心理障碍外,还有不少学生存在情绪调控等问题。这也埋下了学生自伤、他伤等校园恶性事件的隐患,成为平安校园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不难看出,高职学生是心理危机的多发高危人群,该学生群体处在本科教育与中等教育的中间层次,较容易产生矛盾心理,自卑与无助常无法靠自己摆脱,急需搭建心理危机预警与救助平台,及早预防与及时发现,采取切实有效地干预措施让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干预策略

对于危机干预这一难题,目前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是卡普兰的危机干预理论和布罗克普的危机人格理论。根据这两个理论,在进行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重视心理危机的原理及其应对方法,并重视人格在心里危机发生中的作用。总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加以推进。

1.建立“四位一体”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学校―院系―班级(公寓)―学生(心理委、信息员)四级心理健康网络与各级处置工作体系为依托,才能真正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首先,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必须纳入学校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体系之中,设立由心理咨询师、学校负责人、保卫部门、医务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才有可能形成完善的应对危机的组织架构。第二,院系预防干预体系中应由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和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第三,班级(公寓)预防与干预体系,这一体系中,班主任老师、班级任课教师、宿舍管理人员、班委等成员应密切配合,在院系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班级学生心理与异常行为。第四,学生(心理委、信息员)应在班级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在集体中进行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并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及时关注班级同学中的动态,特别是异常行为和心理信息。

2.基于不同危机形式进行积极干预,将预防干预、即时干预和善后干预有效结合。(1)预防干预―预防胜于补救,预防干预能防患于未然,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避免后期的危害与风险。这一部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规范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四位一体”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来协同完成。(2)即时干预―即时干预是危机发生过程中的干预,是危机干预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中,高职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中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比例,尤其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比例,从而为教师能准确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判断,对学生自杀、自伤等心理危机进行评估、转介、监控等快速应对措施与服务,减少危机的伤害。(3)善后干预―善后干预是为了巩固即时干预的成果,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既包括对危机学生自身进行后期干预,也应包含对危机学生周围同学、教师的干预。此环节中应特别注意自伤(杀)、他伤(杀)行为事件学生的急救、事后监控、专业诊断等过程。

3.建立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处理“绿色通道”,健全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模式。在学生心理危机处理中,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应当建立起“绿色通道”,能做到协调运作,才有可能争取用最短时间、最便捷的方法来处理心理危机。“绿色通道”建设的环境包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搭建网络心理平台、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社会心理环境;“绿色通道”的内部构成则包括学校、家庭和校医、校心理咨询师等。“绿色通道”的建设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特别是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大程度上的安全保障,有利于将危机的形成、处理、重估三阶段以最快速度得到处理,更有利于高职院进一步健全危机干预反应模式。

4.正确选择危机干预技术。危机干预技术主要有两类:一是支持技术,二是干预技术。根据求助者的不同情况及干预者的擅长,我们应当选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治疗技术。其中,支持技术是通过疏泄、暗示、承诺、改变环境等办法,一方面能降低求助者的情感张力,另外也利于良好的沟通和建立合作关系,为进一步的干预做准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支持指给予情感支持,而不是支持求助者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干预技术的基本策略则是: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鼓励求助者表达内心情感;解释危机发展过程,使求助者理解其处境及他人情感,重拾自信;让求助者看到希望,保持乐观心情;培养其兴趣,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发挥社会系统支持作用,使他多与身边人接触,减少孤独与隔离感。

总之,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直接关系到校园稳定,关系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对有效解决目前高职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唤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视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继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探讨[J].中国人才,2011,(7).

[2]韩如芳.高职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9).

[3]蔡哲.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3):87.

[4]黄翠翠,郑宝锦.构建全面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J].科技信息,2010,(11).

[5]陶玉芳,江立成.试论大学生系列危机应急“绿色通道”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赵国秋.心理危机干预技术[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A).

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 识别方法 预防与干预措施

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相关统计发现,目前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据估计,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还有上升趋势。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比较少,心理较为封闭,一旦遇到挫折,就显得十分脆弱,稍有不慎心理就会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心理障碍。而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大学生恶性事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也说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就业求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几率不断提高。当问题表现和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克服和有效解决时,往往产生心理危机,极易引发自伤、自杀和伤人、杀人事件。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1.学业上的困惑、困难。如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没有兴趣,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尤其是那些高中成绩优异自尊心较强的学生,一旦出现学习不适应,成绩下降,现实与理想反差,就易出现心理障碍。

2.人际关系紧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认知的、情感的、性格的和交往技能与方法上的各种心理障碍,如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观念一旦恶性发作,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诱发事件。当大学生遭遇一些重大事件、挫折或冲突无法解决时,便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如家庭发生重大事故、失恋、经济困难的压力等。

4.择业、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随着时展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压力问题,与其自身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就是就业观念滞后,其认知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觉得非要找个稳妥、长远又固定、有保障的好工作。第二是自我期望值过高,如今就业已市场化,就业人数逐年增多,竞争力逐年增强。过高的求职期望和就业现实产生的矛盾可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烦恼与挫折,当烦恼与挫折不断加大时,心理挫折就会转化为心理危机。第三是不自信,在主观上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失望,进而对人生丧失信心。压抑久了就会使这种心态在恶性循环下升级为心理危机。

5.缺乏有效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一是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落后于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目前为止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二是目前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大多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必要的心理干预技能,应对危机干预的能力有待加强;三是家庭心理支持失当。

6.心理健康教育的缺憾。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未曾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问题,一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中小学时期已形成。有的学生甚至存在心理缺陷和人格缺陷,比如情感脆弱,缺少挫折承受能力,存在不合理的信念,等等,从而导致对意外遭遇采取荒唐的认知和应对措施。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方法

从宏观方面来说,大学生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经济压力、家庭变故和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还有抑郁心理、孤僻性格、自卑心理、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是引起心理危机、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抑郁心理与孤僻性格往往与人格发展、早期经历不良等因素有关;自卑心理往往与自身缺陷、自我期望过高或过低等因素有关;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是心理问题已经危机化了,并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做出极端行为。

从微观方面来看,识别大学生个体心理危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判断。

1.情绪反应。当事人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且伴随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惭等。

2.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一旦危机解决就可迅速恢复知觉。

3.行为改变。上课无故缺席,成绩陡然下降,不能专心学习、工作;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讲究修饰;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丢弃或损坏个人平时十分喜爱的物品;与社会联系破坏,发生对自己或周围的破坏;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

4.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症状。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

1.加强人生理想和人生责任教育。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面临着一个重新确定目标的问题。不少学生初入大学,雄心勃勃,但往往到大二便开始松劲,因此对学生要及时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和人生责任教育。许多学生之所以荒废学业,主要是因为缺少人生理想和人生责任感。

2.加强道德和审美教育。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导致道德观念的混乱,尤其社会过分宣扬的张扬个性、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使人生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不知所措。他们误认为我行我素就是张扬个性,和传统决裂就是自我实现。有些学生甚至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加强道德教育除了依靠学校教育外,社会还应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加强舆论监督规范网络道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抵制各种不良现象的能力。

3.加强生命教育。当前,高校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现象日益严重,校园伤害事件、漠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从本质上讲,所有这些行为都是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能帮助他们有效预防心理危机。

4.加强主体自我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排遣是防范心理危机的重要保障,只有主体自我觉悟才能从根本上排除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咨询师的任何启发解答都是为了让咨询者释放心中的压力,走出阴影。因此,加强主体自我教育除了人生观教育外,还要教育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战胜逆境,迎来柳暗花明。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提高学生自我了解和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沟通能力,学习积极有效地解决压力和冲突的方法。预防危机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危机应对能力,而且会提高他们帮助别人的能力,从而增加解决危机的资源。

6.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不但有利于高校准确了解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现状,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并能有效筛选出少数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心理救援,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

7.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良好的校风、科学的管理、公平的竞争机制是从源头防范学生心理障碍的最好屏障。营造富有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而且有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目前有些高校疏于管理也是造成恶性事件的原因之一。像马加爵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课,在寝室上网无人过问,这是严重疏于管理的表现。另有一些高校教学松散,老师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并且存在不公平的竞争机制,也是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8.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温馨的校园气氛,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排除心灵的孤独感,让他们在新的大家庭中获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还会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培养创造能力。一般说来每所大学都有她的校园文化特色,只要充分挖掘这一财富,就会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发挥重大作用。

9.建立心理辅导网站。建立心理辅导网站,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心灵驿站。心理网站除解答有关的心理知识外,还可聘请资深的心理学者做辅导老师。充满人文关怀,激扬人生乐章,应是心理网站的办站宗旨。

10.加强对思政人员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水平,使“心理危机识别”真正成为每一位辅导员必备的职业能力。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发挥学生干部在心理危机预警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1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心理干预方法。对于处于心理危机初期的学生,在充分了解其心理危机的情况及背景后,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心理干预。一是精神支持,即对当事人给予适当的激励,使其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有处理危机的能力;二是提供宣泄的机会,即给当事人提供宣泄的机会,帮助释放其过度积聚的心理能量;三是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四是有选择地倾听;五是劝告、直接建议和限制,即按照实际情况提出劝告和建议,防止不利情况的发生。

对于受到严重精神创伤、出现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一要报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或请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会诊;二要密切关注,开展跟踪咨询,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必要时进行专家会诊;三要派专人监护,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人身安全后。对于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应立即转移到安全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对该生实行全程监护,确保该生人身安全,同时通知家长到校。

参考文献:

[1]章成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面临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5,(02).

[2]唐闻捷.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 趋势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FDY060。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调动各种可利用资源,采取各种可能措施来干预或改善危机情境,限制乃至消除危机行为,挖掘处于危机中个体自身的潜能,使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高校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心理危机引起的伤害行为发生或将伤害行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生命安全,使之恢复心理平衡,进而提高大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重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过程。[2]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域的研究迄今已有20余年的发展,通过引进借鉴国外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和措施,不论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实践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从无到有的长足发展,建立了一些适合我国大学生现状和我国高校实际的干预体系和干预模式,提出了诸如“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等特有的创新举措,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干预目标从帮助个体顺利渡过危机到促进个体心理成长,危机主体自身因素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凸显,全方位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意识逐步形成,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成为重要举措,社会支持系统逐步建立健全,以积极心理学为代表等理论的重视及应用六个方面。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域内依旧存在不少问题急需继续研究,加以完善。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干预目标落实状况不理想,危机主体自身作用的发挥较为薄弱,干预体系实施方案和运行机制研究欠缺,干预队伍构成和培训单一片面,理论基础本土化水平不高。

1.干预目标从帮助个体顺利度过危机到促进个体心理成长,但目标的落实现状却不理想

早期心理危机干预目标是为危机个体提供一些措施和方法,帮助个体顺利度过危机,恢复心理平衡,预防和缓解由心理创伤而带来的各种消极后果。Lazear E(2002)提出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通过告知当事人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的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未来心理创伤的影响。[3]王建国(2007)提出,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期的帮助过程,它的目的是随时对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4]正因为此,有研究者提出早期的心理危机干预目标只是建立在心理病理学基础上的对危机干预的理解,虽然对于消除或减轻危机带来的心理创伤,恢复个体的正常社会适应功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却忽略了个体经历危机后获得成长的可能,否定了危机对于促进个体心理成长的积极作用,只注重短期目标,强调既得效果,而忽略了长远目标,忽视了长期效果。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推动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目标逐渐从帮助个体顺利渡过危机转变到促进个体心理成长,越来越多地关注并强调心理危机干预对于个体成长的积极性。朱美燕(2013)提出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帮助个体顺利渡过心理危机、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更关注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生命价值重构和人生意义追寻。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创造人和生成人的过程。通过心理援助,实现当事人心理自助,是危机干预的最终目标。[5]常秀芹等(2014)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积极目标在于个体的创伤后成长。[6]心理危机干预目标的转变从根本上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长效性和实效性的发挥,然而此目标的实现也意味着实际工作中投入量的增加,高校在实际进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可能只关注是否顺利渡过危机状态,将危机的负面影响消除到最小,再加之各种资源的有限性,以至于发掘危机对于学生成长的积极性,实现学生人格发展、生命价值重构和人生意义追寻的目标却不得而知。

2.危机主体自身因素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凸显,而对危机主体自身因素作用的发挥却较为薄弱

早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注重由外向内的单向干预模式,认为危机事件超出了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处于心理失衡状态的个体凭借自身力量无法恢复心理平衡,需要外界介入方能应对危机。在这种模式下,个体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忽视了个体应对危机的内在动力。[7]个体的心理危机产生过程显示,外界应激源作用于个体后,经由个体的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生物免疫系统组成的“中介系统”的过滤,被削弱或被加强,最终表现出来。[8]而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生物免疫系统都属于个体自身因素,这就显示出个体自身因素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个体自身因素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影响作用,因此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也正日益突出危机主体自身因素的作用。有研究者对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主体自身因素所包含的范畴进一步进行了研究论述,诸如常秀芹(2014)提出个体自身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因素、解释风格、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韧性乐观等[9];王军妮(2014)提出人格是危机事件与危机所造成的危害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危机事件的反应程度;[10]徐斌等(2011)提出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生物免疫系统是个体抗压能力的重要体现。[11]然而,总体而言在现有研究中对危机主体自身因素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多是理论论述,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在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危机主体自身因素作用的发挥更是微乎其微。

3.全方位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意识逐步形成,但实施的操作性方案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却十分欠缺

早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单纯关注心理危机应急处置,近年来研究者们意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体系化运作,即形成一个包括预防体系、预警体系、反应性干预体系及危机后干预体系为一体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虽然众多研究者对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已达成共识,但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及体系中各组成部分价值和意义的探究论述,对于具体实施的操作性方案和体系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却十分欠缺。对于心理危机预防体系,根本的就是要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对于心理危机预警体系,主要是识别并有效关注大学生高危人群,评估和分析其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为进行危机干预尽早提供可靠信息,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介入、早评估、早治疗,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现有研究多重视并强调危机预防和预警,但在实际工作中危机预防和预警却多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落实。[12]对于反应性干预体系,心理危机应急预案是危机干预取得成效的保障,应急预案的编制有助于充分整合资源,实现危机干预工作的协调统一。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学者在这方面作了些许开拓性的研究,还未形成较成熟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13]对于危机后干预体系,现有研究已经强调危机后干预的重要性,认为危机后干预是危机干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危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自然延伸和拓展,是对危机个体的积极关注和干预效果的长期巩固,是构建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14]而后期评估和跟踪反馈机制却尚未建立健全。[15]由此可见,众多研究都强调全方位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并也突出危机干预每个环节的重要性,然而对整个体系中的每个环节实施的操作性方案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却十分欠缺。

4.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成为重要举措,而人员构成比较单一片面,专业培训缺乏系统性和人文关怀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伍的建设也日益受到了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队伍除了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构成之外,一些兼职人员,以及能够为危机主体提供有效社会支持力量的相关非专业人员的加入也被视为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队伍非常重要的补充力量。因此,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伍正日益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对于这支工作者队伍的人员组成,许多高校对此认识还比较片面、局限,仅重视提倡发挥专业人员和学工干部的力量,对于其他任课教师、宿管人员、校园安保人员、家长等人员在队伍中的构成却较少考虑。因心理危机干预属于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工作人员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和技能,当前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培养和提升主要依托培训手段,且培训多短期性,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这其实成为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否顺利成功的隐患。近几年又有研究者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体现人文关怀[16],这说明在培训并提高工作者专业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培养提升工作者的人文关怀性,这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

5.社会支持系统逐步建立健全,然而危机个体对其的接受度和利用率亟待提高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依靠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诸如建立朋辈心理互助机制、家校互动机制、学校与社会互动机制、校医合作机制等。根据社会支持来源的不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分为内在心理支持和外在心理支持两部分。同伴心理支持、家庭心理支持、学校心理支持和社会心理支持等都属于外在心理支持系统。外在心理支持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内在心理支持系统的建立,因为内在心理支持系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心理自助能力,是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17]正因如此,外在支持系统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其实与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系统的接受和使用程度有关。然而有研究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心理危机状态下,有38.5%的人不会求助于外界的帮助,即使是求助的学生,更多的也是求助于朋友和同学,比例占到65.0%,只有14.1%的人求助于学校老师、心理咨询机构等;12.6%的学生认为是依靠外界的帮助渡过了心理危机,而79.7%的学生认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渡过了心理危机。[18]从该研究结果可见,能够提供专业、科学支持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具备一定专业性的学校老师等社会支持资源,学生对此的接受度和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如何提高社会支持系统的接受度和利用率,特别是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等专业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的作用,使其经过本土化改良,显示出中国的特色化,促使大学生真正愿意采用和便捷使用还需要继续探究。

6.积极心理学等理论的重视及应用,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依据,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尚较为薄弱

早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以参考借鉴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理论为主,诸如国外的痛苦工作理论、应激学说、危机理论、危机发展模型,以及危机人格理论等,依然是构成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从国外兴起的积极心理学逐渐被引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主观体验、积极特质与积极制度的科学,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促进人心理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开发,力求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提倡用主动、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是一门着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幸福、发展、快乐的科学。[19]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一些研究者开始发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旨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的目标和内涵十分契合,并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此外,我国还有一些研究者还从人文关怀、价值观等视角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研究,虽然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领域注入了更多的理论依据,逐渐显示出多元化的特点,然而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将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论融入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体系,并建构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逐渐让该领域的研究更加丰富完善,以促进实际工作成效性、长效性和育人性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高垠:《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第2期,第144-147页。

[2]马喜亭、李卫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判与干预模型构建》,《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第103-107页。

[3]Lazear E. Entrepreneurship[R]. NBER Working Paper,2002:9109.

[4]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88-91页。

[5]朱美燕: 《实然与应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人文关怀》,《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4期,第79-83页。

[6]常秀芹、秦丽华:《创伤后成长――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积极目标》,《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140-144页。

[7]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向》,《教育评论》2011年第2期,第70-73页。

[8]徐斌、王永利:《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自预的思考》,《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第100-103页。

[9]常秀芹、秦丽华:《创伤后成长――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积极目标》,《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140-144页。

[10]王军妮:《大学生心理危机与人格特质关系》,《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期,第258-259页。

[11]徐斌、王永利:《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自预的思考》,《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第100-103页。

[12]陈静、李宝珠:《浅析高校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24-27页。

[13]程婧、孟莉:《近十年国内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述评》,《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第80-83页。

[14]朱美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后干预》,《教育评论》2011年第1期,第62-64页。

[15]陈静、李宝珠:《浅析高校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24-27页。

[16]朱美燕:《实然与应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人文关怀》,《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4期,第79-83页。

[17]林琳、柯晓扬:《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构想》,《教育探索》2013年第2期,第125-126页。

[18]蒋丽华:《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几个问题的思考》,《教育探索》2013年第3期,第146-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