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设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卫生设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卫生设施

环境卫生设施范文1

关键词:村镇;环卫设施;规划布局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当前,不可以继续走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该避免因为环境问题而导致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最后会影响到城市,这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是相悖的。

1、村镇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设计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因此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应符合农民的诉求,虚心接受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的原则。此外,新农村建设在规划方法、实施手段方面与城市规划不同,它不单单是一种政府行为,更是一种公众参与活动,应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激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利益主体的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1.2、集约土地,优化利用

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面对我国人多地少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地矛盾口益突出的现实情况,新农村村庄规划应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宗旨,从村庄整体高度来分析土地利用价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村庄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村庄规划设计时应对村庄内不同地段的土地要赋予不同的使用功能,尽量利用坡地、荒地、薄地、和闲置地,尽可能的不占农田。应根据农户的人数、从业情况以及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需求来分配宅基地,按照一宅一户的原则,严格控制新建住宅的面积,尽可能的减少空地系数和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要充分利用村内的旧宅基地和空闲地,提高现有宅基地的利用率。此外,在村庄规划建设中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撤并整合过小分散的自然村落,推进人口集中,优化建设布局,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1.3、改善生活,满足生产

村庄不仅是农民生活的场所,也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所,因此,村庄规划中时应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活动,使居住用地与田地或生产基地相结合。要对村庄各种用地比例、道路系统、景观绿化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公用工程设施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达到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高效统一,使得规划后的村庄更能方便生活,有利生产。

1.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我国农村分布广,数量多,不同村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不应采用统一的模式,而应根据村庄的产业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条件、交通区位状况以及人口规模等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新农村村庄建设模式,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

2、村镇环卫设施规划布局研究分析

2.1、公厕规划布局目标

公厕建设应该依照布局合理、美化环境、方便使用以及有利于环境卫生作业的要求进行。

2.2、村镇公厕规划布局原则

同新农村用地布局之间相互协调,依据城市用地性质来确定公厕设置密度、设置间距以及建筑面积;公厕设置密度与村镇人口的密保持度一致,公厕的规划应该村民对于公厕的需求相一致。

2.3、村镇厕所布局的措施

在新农村建设时,可以利用沼气池处理一些有机废料,如粪便、农产品废弃物、及生活有机垃圾。为方便进料和出料,沼气池应相邻畜圈和厕所就近设置,选择土质较好的场地建造基础,避开地下水和软弱基础。在山地丘陵地区受地形影响,可采用分散家用式沼气池;在平原地区,村庄可建设集中式大型化沼气池。此外,在新农村建设中,随着卫生厕所逐渐进入村民家庭,村庄内应设置公共厕所,数量应根据村庄规模确定,服务半径不应大于300m,每处公厕的建筑面积不宜小于10m2。公共厕所的设置可结合公共建筑、公共活动场所设置。

3、村镇垃圾站规划布局的措施

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时,应加强对垃圾的收集。农村地区垃圾以生活垃圾为主,且总量一般较小,因此,新农村垃圾处理可采用“分类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即村镇垃圾站布局应与新农村居民点建设一致,每村集中收集,远期达到分类收集标准;然后每镇集中进行运输转运,集中送到区域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3.1、垃圾站空间规划布局

垃圾收集站规划布局目标,垃圾站的建设应从量达到质的变化,规划将一部分地埋式垃圾站升级改造为压缩式垃圾收集站,同时规划新建的垃圾站全为压缩式垃圾站。逐步提高垃圾站的等级,力争布局更为合理。

3.2、垃圾收集站规划布局原则

生活垃圾站设置采用的标准,日转运量在50-150t;垃圾站选址宜靠近服务区域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本规划中确定每座生活垃圾站的服务半径为400m,并以此作为垃圾转运站布点的依据之一.垃圾收集站规划布局设置指标的确定.主要通过升级改造和新建压缩式垃圾站来实现

3.3、垃圾收集站的措施

3.3.1、改建

为了节省用地,避免选址困难等问题,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可将一部分位置适宜的露天垃圾堆放点升级改建为压缩式垃圾收集站。

3.3.2、新建

主要根据服务半径来确定垃圾收集站的位置,在考虑实际用地情况下,可进行适当调整,规划新建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的建设采用分期建设,总体布局及平面设计时应为后续建设内容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分期建设预留场地必须能满足工艺布局的要求,应相对集中。

可以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制度,可借鉴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实行定点收集制度。每个村镇根据村镇面积和人口设立多个垃圾收集转运点,将各户垃圾收集到垃圾点处理。由于村镇人口居住分散,相当多的住户因距离垃圾收集点远,将各户垃圾送到垃圾点不方便,因此农村垃圾收集工作不宜采取城市中由居民自行将垃圾送到指定垃圾点的方式,可采取在每个农户家门口设立小型垃圾箱,或者在村屯设立垃圾回收池。国家开发一批小型的垃圾处理厂,改变农村垃圾自然堆放的状态,有效解决垃圾处理厂的建设成本。由专人统一定期上门收集,避免离垃圾点远的农户图方便而乱丢垃圾。在垃圾点可对垃圾直接进行分类,能够就地处理的就地转化处理,不能够就地处理的垃圾可转运到指定的大型垃圾处理部门进行集中处理。垃圾收集转运所需要的费用,可适当向受益居民按户收取,费率采取各家一致原则。按户收取统一费用的方法简单易行,虽然对于产生垃圾数量不同的家庭略有不公,但可避免其他计费方式的烦琐和按量计费导致的某些居民为省钱而乱丢垃圾的现象。当然这一收费水平应较低,以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限。如果收费不足以补偿所有的垃圾收集处理费,则要由政府财政补足差额。农村垃圾的收费标准应由省级单位根据各地实际经济水平制定,不能将权力下放到下级政府部门,避免有些地方借机乱收费,或搭车收费。所收卫生费也要由省级财政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按需下拨,防止挪用。为保证垃圾收集制度的有效运行,还要制定相关规定,对拒交卫生费或乱丢垃圾的人给予处罚。

3.4、垃圾处理设施空间规划布局

村镇的卫生填埋场一般位于村口,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规划将建垃圾填埋场、特种垃圾填埋场、大件垃圾处理中心、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等处理工程一体,用于各类垃圾的分类处理。彻底改变农村环卫设施过去“分散布局、被动按需供地”的局面,适应未来“集中布局,主动预先控地”的发展趋势。既解决了环卫设施选址难的现行问题,又为村镇规划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灵活性,还可以帮助于实现村镇垃圾的综合处理,是基于村镇发展背景下对环卫设施规划管理理念的一次重要探索。

4、结语

环卫设施郑则仕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配套的环卫设施是搞好村镇环境卫生的必备条件.环卫设施合理的空间规划布局,直接影响到居民的使用方便程度,也是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推进城市环卫事业的发展,建造一个清洁优雅、舒适安全的生态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上海市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规定[J].新法规月刊,1996,03:31-37.

[2]钟勇,欧阳丽,郑卫,包存宽.由邻避公用设施扰民反思规划编制体系的改进对策[J].现代城市研究,2013,02:23-29.

[3]陈海滨,刘晶昊,黎军,熊小玲,钟辉,陈立峰.小城镇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2,03:147-151.

环境卫生设施范文2

大兴镇位于宿迁市东南方向20公里处,宿泗公路穿腹而过,历来是宿迁市东南部经济、文化、贸易中心,1999年被确定为江苏省222个重点中心镇和30个联系点之一;XX年被批准为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XX年被建设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心镇。 大兴镇现辖3个居民委员会,14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人,镇域面积59平方公里。镇区总体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1.8万人。目前,镇区已建成三横(即宿泗路、振兴路、富民路)六纵(即东方大道、兴张路、便民巷、繁荣路、利民巷、幸福路)九条街,建成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XX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278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0165万元,第二产业15335万元,第三产业7285万元,财政收入722.18万元。

二、小城镇建设主要情况

90年代以来,历届镇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主管部门指导下,牢固确立“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就是构造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平台”的指导思想,以深化认识为前提,以加强领导为保证,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优化服务为宗旨,以强化管理为手段,负重拼搏,克服困难,志在必成。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统一思想,强化领导

近年来,我们坚持利用各种不同形式广泛宣传,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市场济的需要,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是富裕大兴人民的需要,也是抢抓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通过宣传教育,统一了全镇干群思想,使全镇上下形成了“一定要把大兴镇建设成为全国一流重点中心镇”的共识。

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同时,我们还把强化领导作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关键着子,采取领导负责制,成立“小城镇建设指挥部”,镇长任总指挥,党委书记任政委,相关部门和居委会主要领导参加,各负其职,各尽其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科学规划,反复论证

博采众长,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是建好小城镇的基础工作。1990年、1995年镇区前后虽然做了二次规划,但是由于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特别是近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原规划还缺乏一定的长远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XX年,我们又邀请了江苏省建设厅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做了第二次镇区总体规划,面积由原先1-2.5平方公里规划为3.6平方公里,并经过了省建设厅的批准。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多元化

在小城镇建设上,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不增加农民负责作为一项原则,采取房地产开发收一点、受益单位出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的办法。同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和本地个体大户到镇区建房办厂搞二产、三产业。面对资金紧缺的严峻现实,镇党委政府最深的体会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四)负重拼搏,加快实施

科学合理的规划只有靠加快实施才能变成美好的现实。回顾近几年我们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每走一步都充满阻力和困难,但是,阻力再大也没有使我们反悔退缩过;困难再多更没有使我们畏惧、松懈过。在小城镇建设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环境卫生设施范文3

关键词: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10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常会因为自然环境和其他因素而导致农业粮食减产。因此,为了避免自然灾害与其他因素而影响生产,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水土资源转化和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也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 设施农业的概述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及科学化,充分发挥气候和土壤的潜在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合适的生产环境及生产条件,从而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设施农业从广义上分析,主要包括设施的栽培与养殖;从狭义方面,包括温室、塑料大棚、植物工厂等技术层面。[1]设施农业可分为几个类型:以地膜覆盖为代表的简单覆盖型;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代表的一般设施型;以中小型拱棚为代表的简易设施型;以现代化大型温室为代表的复杂设施型。

2 设施农业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

设施农业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得到大力的发展,栽培农业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展,据一些相关的材料分析,我国蔬菜的栽培面积每年以60%的速度发展。设施蔬菜的发展也为西北地区带去更多的收入,以成为一项新型的农业发展。现目前来说,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不仅能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结构,还能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当然,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农业,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绿色无污染的粮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目前,以温室大棚为典型的设施农业工具,资金投入小、技术要求低、而且生产效率高,因此越来越受到众多农民的青睐。因而温室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发展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展,成为西北部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项目,很大程度上增加的农业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表示了设施农业推动了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

3 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有关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开展设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的政府部门是起着主导地位的。因此,应加强有关的政府部门对设施农业的关注及领导。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方法,在农村宣传并鼓励开展设施农业的发展。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才能引起农村各群体的重视,农民才能相信设施农业是可以收获更多的,同时还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要随时解决农民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定,促进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3.2 具体开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以当地的环境为主,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及土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分析当地的气候、土壤,并做出科学有效设施农业发展类型,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同时,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切忌盲目的种植农作物,要根据当地自然气候而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在农村,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活环境。

3.3 增加设施农业的发展资源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的,在设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投资更多的资金帮助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有足够的资金后,可以依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修建科学的、有效的设施农业发展类型。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农民还可以学习有关的设施农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发展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解决。当然,政府可以派遣专业的人才对设施农业进行指导,还可以对农民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技术与知识。这对于设施农业在我国能长远发展下去,是非常有意义的。

4 结语

新型的科学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科技部门和设施农业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国家及有关的部门应大力投资资金及人才资源。设施农业的发展,经济效益较高,是我国西北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坚持集约化经营管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增强设施农业建设发展的前提下,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设施农业的发展,从近的方面说,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从远的方面说,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环境。

环境卫生设施范文4

关键词:生态课堂 教学环境

罗滕伯格认为课堂是一个由人际互动和心理互动共同组成的整体他将课堂视为一个由物质环境和行为环境构成的生态单位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行为环境对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创设生态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学习生活还可以培植积极的情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那么我们该如何创设生态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一、创设生态的课堂物理环境――凸显儿童立场

物理环境一般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目标、教学活动内容,为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所提供的时间、空间、活动材料以及与活动室相关的光线、照明等物理环境因素。

1.精排幼儿座位。课堂教学中,幼儿的座位编排应体现科学性、适应性、合理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视觉、听觉、动觉等因素,还要关注不同幼儿经验、能力、性格等特点,如男女幼儿间隔、能力强弱搭配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及幼儿学习与发展需要,适宜、合理安排座位。

2.精放活动材料。教、学具是教师和幼儿进行活动的主要材料。但教师往往忽视教具制作的大小、色彩的选择、呈现的位置、摆放的角度等因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具制作及呈现前要感受教具大小及呈现的远近和角度,尽可能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清晰观看,便于操作。

3.精设空间场地。场地设置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适宜的空间有助于幼儿积极主动学习,满足幼儿交流、互动、表达、表现的需要。在场地设置上,教师要考虑幼儿座位、多媒体、教具、幼儿操作材料等的摆放位置。教师活动前要科学规划活动场地,保证师幼间的有效互动。

4.精调温度湿度。活动室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活动室的颜色、温度、光线、湿度等都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效果。因此,活动前教师要适当关注并调节活动室温度、光线和湿度,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自然、有效的学习环境,避免产生焦虑感,烦躁感。

二、创设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注重和谐共生

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幼儿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

1.调节情绪,稳定心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组织。教师在进入课堂前要努力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要用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去面对幼儿、感染幼儿,努力营造一种温馨愉悦的活动氛围,让幼儿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精神投入活动,努力达到“课未始,趣已生”的状态。

2.点燃激情,呈现生动。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并提出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适度的表情、激情的体态作来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致。如教师幽默风趣的动作,生动活泼的语言,给幼儿一点惊喜,给课堂一点笑声和掌声,这样的课堂定能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趣。

3.激励评价,体验愉悦。积极的评价方式能增强幼儿自信,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活动表现,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如用语言表达,用身体接触(拥抱、点头、大拇指夸奖),或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暗示等。教师的关注和鼓励,都能让幼儿产生愉悦感、满足感,将会帮助幼儿建立学习自信。

4.平等互动,增进交流。良好的师幼互动能增进彼此的交流,让幼儿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让活动氛围显得更加温馨和谐。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安排互动环节,为幼儿与老师、与同伴提供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放下架子,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乐于向幼儿学习,与幼儿探讨,真正让幼儿产生亲切感、归属感。

三、创设适切的课堂课程环境――指向可持续发展

课程环境,是指该学科本身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所呈现的环境样态。课程环境的创设应该体现学科领域特点,把握其精神内涵,具有生命活力,指向可持续发展。

1.摒弃繁琐,凸显适宜性。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要依据所开展活动的性质、活动特点所定,追求生态课堂的绿色、低碳之功效。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领域特征营造与此相适宜、相匹配的教学环境,力求让环境真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

2.摒弃封闭,凸显开放性。开放的环境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座位的编排,讲究材料提供的方式方法,便于幼儿自主取放和操作探究。在场地的设置上利于幼儿与同伴合作表现。在问题设置上给予幼儿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自主畅想,充分想象。

3.摒弃呆板,凸显动态性。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它是动态的。这种动态一方面来自于活动开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幼儿自身的兴趣与需要。因此,教师可安排安静的诸如操作、欣赏、讲述的环境,也可安排满足幼儿好动的诸如表演、游戏、体验等环境。

4.摒弃枷锁,凸显生长性。任何环境的建设,其目标指向是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富有生长态势的教育信息,如临时发生的小插曲、偶发事件等,教师都要给予关注和适当处理。每个教师只有努力追寻幼儿的兴趣点,捕捉幼儿的兴奋点,才能凸显课堂生长点。

5.摒弃灌输,凸显自主性。教育生态学告诉我们,创设自主性的课程环境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领域特点,适时安排幼儿自主活动的环节,让幼儿在自主、自由的环境中充分表达、感受、体验,满足幼儿自主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和水平,要放手让幼儿去尝试,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体验“真自主”的快乐与成功。

四、创设有温度的课堂文化环境――润泽幼儿童年

文化环境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制度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它是由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并对主体具有反塑作用的。

1.融入情感,流淌温暖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的一段成长之旅,应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心灵上的感动。在这场旅行中,课堂是师生共同行走的,不仅有师幼间的互动、合作、交流,也有师幼间的成长、收获。因此,课堂应给幼儿一种浓浓的温情,让幼儿在教师温暖的目光中开启新知识的好奇心。

2.开放通道,绽放美丽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美、捕捉美、表达美,积极渗透审美情感,让幼儿拥有美的精神气质。教师可通过美的画面、美的镜头、美的色彩、美的音乐呈现给幼儿,让幼儿享受视觉上、听觉上的盛宴,唤醒对美的兴趣与欲望,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美,一种和谐之美。

3.拓展思维,呈现智慧的课堂。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是幼儿的精神引路人,富有智慧的课堂能在幼儿的心中播下智慧的种子。教师要用精深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艺术,让课堂呈现思维层次高、开放程度广、文化意味浓的样态。只有敢于尝试、探索、反思、挑战的智慧课堂才能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最为需要的营养元素。

环境卫生设施范文5

 1.生命化的评价

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居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在这样的理念的观照下,历来被认为传授知识的课堂面临着重构,即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发展生命的课堂。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是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灵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支持学生的创见,宽容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苦恼,善待学生的缺点。一次作文指导课上,老师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当谈到交通运输业的变化时,老师问:“锡林浩特市如今有几座车站?”一个学生大声嚷嚷:“老师,车站多如牛毛!” 教室里顿时爆发出阵阵哄笑声,同学们都用幸灾乐祸的眼神看着他,以为接下来的必定是一场暴风骤雨似的批评。没想到老师温和地说:“你积累的词语挺多的嘛,不过''多如牛毛''用在这儿就好比小孩穿上了大人的衣服,老师知道你是一时心急,能再想清楚些吗?”这时学生羞涩地低下了头,说:“我知道,”老师笑了笑说:“你的观察挺准确的,希望你说话时也能注意到用词的准确。”对调皮生的故意卖弄竟然也可以作积极的正面肯定评价,那是因为老师把每位学生都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独特的生命个体。正是由于老师对生命的真心关爱,由于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善意宽容,才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束地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喜悦。

 2.生本化的评价

 课堂教学过程若要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成为完善和完美人生的过程,就必须认识到“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用这种理念去研究课堂教学,我们就会认识到,课堂教学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活动过程。教学活动中,知识是在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活动的氛围中传播的,学科教材中的非生命体知识也只有到了教学中的生命体的主体身上,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产生出知识生成的新的生长点。同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只有落实到学生的主体上,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益,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与生长。

 3.多元化的评价

 多元智力理论是20世纪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包含了九种基本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视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我们可以借鉴多元智力理论构建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新意境:

 3.1 评价内容——广角多元

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例如读书、思考、讨论、观察、质疑、回答问题、发表见解、想像探究等,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多元智力潜能),包括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目标上所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三个方面的整合,因此在评价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的评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学生的评价中要独立地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

 3.2 评价策略——多样融合

 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满足学生鲜活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统一性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批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单一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以多样性评价为主;结论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以建议性评价为主;即时性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以延时评价为主。

 4.艺术化的评价——评价之韵

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极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 4.1 幽默评价——意味深长

 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因此,幽默的语言也是评价语言的首选。

 4.2 形象评价——意境深远

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富感染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课堂教学评价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评价更富有感染力。

环境卫生设施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利益最大化;生产发展与生态平衡;和谐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现状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我国年均GDP的增长一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注重“量”转变成重视“质”,逐步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创新强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不及之前快速,但是依然稳健,我国依然是世界上经济形势乐观的国家之一。

(二)我国资源环境现状

1.我国资源总量“地大物博”,但是对于我们有战略意义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在人均占有量方面均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2.水资源严重短缺,河流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等,很多地区每年都会出现干旱灾害,另外,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生产和生活。

3.土地资源紧缺。我国可耕地的优质土地资源少,非农用占地使良田数量大幅减少。土地资源总量虽多,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少。

4.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可利用资源数量少,资源浪费严重,再加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瓶颈。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现状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1993-2011年污染物排放曲线虽然有起伏,但从2006年开始,曲线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随着GDP的增长,我国也逐渐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一定的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加强资源利用,使得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总的来说,我们从之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转变,通过多方面努力,使经济发展逐步向循环经济模式靠近,改善环境污染,遏制环境状况恶化。

二、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回收再造,使经济活动成为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经济生产模式。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存在多个经济环节中,包括:资源开采环节、资源消耗环节、废弃物产生环节、再生资源环节、社会消费环节。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在环境资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瓶颈的背景下,循环经济成为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不

仅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由于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而且以最小的投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形成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

(一)循环经济能够节约资源

众所周知,目前人类利用的很多自然资源,例如,煤、矿物质、水资源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些资源一旦用完就会永久消失。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低消耗”,通过改进技术等方式,投入尽可能少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生产和消耗的过程中,让资源发挥最大效果,尽量回收利用剩余物质,加强循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为经济活动创造出更多价值。

(二)循环经济能够改善环境

人们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很多物质不能被充分利用,并且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循环经济的“重复利用”,使得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且经过再加工制作后延长使用周期,这样,就减少了废弃物的数量。同时,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最大程度把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目前,煤矿在生产使用的过程中会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体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已经有了太阳能、风能等能够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方式方法,这些方法是循环经济的表现方式,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传统经济模式的变革。这就要求政府改革经济发展机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制定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法规;同时,鼓励创新、创业、新科技,大力发展新兴科技产业,改革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行业。对于企业来说,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模式,从经济活动的初端,到生产过程中,直至经济活动的末端,都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四)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型方法,更是以人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体现

当前,我国城市存在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人口聚集过多、交通拥堵、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人们存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质量低,容易诱发焦虑、不信任感等心理疾病,从而导致社会安全隐患,更影响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这个模式的运行,不仅仅能使在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保护环境;也同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市民懂得循环利用,培养节约不浪费的意识,创造更多经济价值。例如,在北京的一些小区里,放有盛放不同垃圾的垃圾桶,上面会有垃圾分类的提醒标识,并且清楚的标注了各种垃圾类别,不同种类的垃圾会有不同的用途,使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的分类、循环利用意识提高了,也培养了保护环境的习惯,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行为方式就会得到改善,从而居住环境也会更加美好,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得到体现。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一)实行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使产品在使用周期内最大限度被有效利用,不产生浪费。制作时按照标准,这样,在产品或设备需要更新换代时,能够重复利用,不需要整机报废,同时便于拆卸和更换,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

(二)推行清洁生产

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应投入尽可能少的资源或使用绿色无污染的原料进行产品制作,降低能耗,减少原料对人的危害。清洁生产是一种实用型的生产,是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是对资源消耗的规划和管理。

(三)建设绿色工业园区

绿色工业园区是以生态学为指导,遵循“回收一再利用一设计一生产”循环模式的企业工业园区。园区内的企业目标是尽量减少废弃物,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所产生的废物,用作下一个工厂的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最终使得园区内污染物排放为零。

(四)创新绿色技术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在传统工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同时,设备制造技术、企业无污染绿色生产技术都应进一步提高。

(五)推动绿色消费

政府应在在社会中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在商品的使用过程中杜绝浪费,提高节约意识,在商品周期结束后进行回收利用。尤其是在公司等办公场所。员工应具有节约意识,不随意浪费纸张等办公用品,进行办公用品的二次回收利用,做到绿色办公。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