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边缘效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边缘效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边缘效应范文1

关键词:病人;心理;行为;适度柔化;适度高科技感

一、背景

根据相关的科学研究显示人们对医院都存在着负面的心理,许多疾病都是由于负面心理所加重的。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许多国家逐渐重视病人心,对医疗环境开始改良,但是在我国这个领域仍然处于匮乏阶段。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将病人心理与医疗硬件设计相结合。本文以医疗以及心理学为背景,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研究“医疗检查候诊空间”的改良设计。

二、病人在“医疗检查候诊空间”中的心理和行为

“在大众的思维中,医院中有许多负面情绪,”必然会造成人们心中的不适。而病人在心理承受和防御能力上是脆弱的。因此其的心理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医学研究显示:病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对于病人的疾病有很大的影响。在医院这种环境的影响下,病人必然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1.病人的心理

病人的心理特征有很多种,论文主要重点分析恐惧感,孤独感,无助感等,以及一些病人的特殊心理。

恐惧感,医学界公认的病人恐惧主要来源主要有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自己病情和医疗环境韵恐惧。其次,就是对于医疗检查室内的恐惧感,主要可以分为:一,陌生的医疗检验的过程;二,在检查过程中是否会造成自己身体上的痛苦;三,对于医疗检查器具的恐惧;四,检查结果的恐惧;五,对于检验信息的恐惧。产生这些的主要原因就是“恐惧来源于未知,因为未知,才会想象,并且将未知的事物想象成恐惧的极限,比如黑夜中看到一黑影,会产生想象,并出现恐惧心理,但你看明白黑影只是一只猫或其它什么东西,你就不再害怕,因为未知成了已知,已知让你不再想象”。

无助感和孤独感。许多病人都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医院做检查。对于独自去医院就医的病人来说,当看到别的病人有家人陪伴时,其心理就会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加剧无助感和孤独感。另外病人还会产生依赖感、否认感、抑郁感、焦虑感、易怒感、失落感等。

病人的特殊心理

时间错觉,根据实际调研发现,病人在等待过程中由于心理压力总是认为自己等候了很长时间但是实际却是短暂的时间。这就是在消极心理暗示的作用产生的时间错觉,时间错觉会加剧病人的焦虑心理。

茫然无聊,不愿做其他的事,根据调查相关问卷显示:在等候时63%的病人选择什么也不做,没心情,另外,27%的人选择不与其他人接触的观看――看书或者看窗外的风景,或者是选择长时间的踱步来减缓自己茫然无聊的心理压力。

2.病人的行为

羊群效应,《怪诞行为学》中,揭示了这样的行为,人们会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当你走过一家店面时,你可能不知道店面中卖得是什么,但是当你看见这家店面门口排着队伍时,那么你也会想要去加入这个队伍。在医院的候诊室中只要有超过3个人排队,那么其他的病人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这个队伍。一方面是由于羊群效应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不公平的事发生,例如其他的病人插队,先获得了检查的资格。但是病人站着排队,由于生理上的疾病,会使得病人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而且相对于排队的病人来说,坐着的病人看着排着长长的队伍,其心理也会躁动不安,而且这样还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边缘效应,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在医院中病人往往会选择边缘的座位坐下,远离人群。一方面是因为边缘效应,有更广泛观察空间,可以使得被围观的感觉消失。另一方面是病人都喜欢安静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感觉边缘会安静一些。

领地效应,荚国著名动物学家、生物人类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的《裸猿》一书中介绍,人具有和动物相似的本能,就是天生的个人领地感,病人在这方面体现的更为明显。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异性陌生病人和同性陌生病人之间,二者都会坐在相隔较远的位置来保证个人的领地不受侵犯。

观看行为和交流行为,由于病人在等待过程中会有空洞无聊的感觉,甚至是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这样病人就会本能的选择看电视、看风景等,极少数人选择和陌生病友交流。

三、医疗候诊交互空间的设计方法

中国香港著名学者辛向阳教授的论述:交互设计注重的不是物或者是产品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关系(设计一种关系,一种过程,一种动作等),这才是交互设计的目的。其的核心是progression。交互设计关注的关系是(人与人,人与机,人与环境,人与空间等的关系)。故笔者提出交互空间的概念,就是重点关注人与环境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一种关系和气氛来改变二者之间的关系。医疗候诊交互空间的设计研究,就针对的是患者和空间环境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善这些关系来改变患者的负面心理,为病人的疾病起到积极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医疗检查候诊空间”的设计的方法――柔化原则和适度科技原则。

1.柔化原则

柔化原则就是指在设计中,引用一切有效的要素,来改变环境、空间、产品、人等带来的心理和视觉上的“生硬感”“负面心理”等,从而创造出,柔和积极的情感空间。柔化原则又可以分为:空间与人的关系柔化、产品和人之间的关系柔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柔化这这三种具体的方法。

(1)空间与人的关系柔化方法

空间尺度划分:空间划分要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防止羊群效应的产生,保证空间的半私密性,半开放性,半喧闹性。半私密性和半开放性的空间,保障病人隐私(难以启齿的病情或检查),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让病人之间进行交流和相互鼓励。半喧闹性,根据实验数据显示,63%的病人不想要交流,但空间安静也会增加病人的紧张、压抑、严肃的心理感觉,因此半喧闹性既可以改变病人因为环境的嘈杂而不想交流的情况,又可以改变过度安静的环境中病人的紧张,压抑等负面心理。

空间整体形态:避免使用生硬的棱角,多使用圆润温和的有机的形态和线条,例如空间的转角处理应采用平滑的过度。

空间装饰:在空间装饰中使用自然的产物,例如水体,人体60%都是水构成的,人类天生都会对水有亲近感。使用自然绿色植物,在医院中会营造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氛围。加强病人心理的愉悦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有机形态或者是雕塑的使用,自然的机理,柔和的织物的使用都可以将空间氛围柔化,例如日本设计师为日本妇产保健医院――梅田医院设计的标识系统中就运用了织物的亲和感,让病人感觉到关爱。

空间中的色彩:在色彩的使用上首先要保证使用的色彩要和本土的价值观相一致,而后要旋转能使人产生平静、积极向上的感觉的色彩,避免使用单一色,色彩之间要过渡和协调。

空间材料的使用:材料的使用首先要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

而后可以选择天然柔性的材料,保持其天然的机理和特性。另外材料需有强隔音功能,防止外界干扰病人。

空间中标语:目前许多的医院为了显示自己医疗水平,在医院内外墙面上张贴了很多血腥的手术画面或解剖图等等。病人会潜意识的将自己与这些画面一一对照,增加病人的负面心理。医院需采用有趣,幽默,轻松的图画来阐述检查的过程和治疗方式等,以此来减少病人对于未知的恐惧感。

空间中的气味。研究表明福尔马林和消毒水的味道会使病人产生负面效应。然而,香味可以影响人的情绪,改善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临床试验表明15种香气对心血管疾病、气喘、高血压、肝硬化、神经衰弱、失眠等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引自李必瑜,杨真静,绿色病房楼,2000上海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5-204)

(2)空间中产品与人的关系柔化方法

室内产品的设计:在形态上多采用有机形态,避免棱角分明的形态使用,在材料上多使用柔性的材料,例如织物,布料,橡胶,木质,皮革,棉花等,尽量避免钢铁,瓷质等硬质材料。

空间中产品的摆放:产品的摆放要在充分发挥其外延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发挥其内涵作用。例如桌椅的摆放尽量以轻松,自然的摆放方式,避免产生领地效应的产生。随意的摆放方式可以保证气氛的轻松愉快,促进病人之间的交流。

(3)人与人的关系柔化方法

主要针对的是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柔化,医护人员可以定时为病人提供贴心的服务。国外有些护士站里的护士会给患者适时送上咖啡及点心。

2.适度高科技原则

要改变病人在“医疗检查候诊交互空间”中的心理,空间柔化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度的高科技感。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中的一个实验揭示:“如果把普通餐厅的食物,放置在高档的餐厅中,那么这些食物会变得更可口”揭示了一个心理暗示的重要作用,高级餐厅的环境增加了客人心理期望值,心理预期值越高食物就会越可口,其实只是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同理在医院中需要适度的增加医院的高科技感。但是不是过渡的高科技感。增加病人心理的预期值,诱发心理暗示的作用,对病人疾病快速康复可谓功不可没。MIT的一个实验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选取A医生和B医生,将20个患者分为A组和B组,均为10人。A医生和B医生分别给A组和B组的病人开同样的药(病人事先不知道药是相同的)患者被告知A医生的医术高明而B医生的医术平平。结果A组大多数都痊愈了,而B组只有几个人康复。这揭示了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适度的高科技感会增加病人的心理暗示的作用从而对患者痊愈起到积极作用。

将医疗环境与病人的心理相互结合来探讨医疗环境的改良设计,在我国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在对病人心理对其疾病的影响作用的不断重视下,在不久的将来设计和医疗方面的知识的相互结合将会日益增多。本文主要根据病人的心理和行为这方面的知识。来探讨相关设计的改良方法,对此这是一个初步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心理学边缘效应范文2

关键词: 新生儿; 语音感知; 失匹配反应; 颞上回; 额下回;

Abstract: Language is a unique human trait and a vital means for communication. However, it is unclear how the newborn's brain perceives language and speech sou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firm the typical brain mechanism of speech sound perception in neonates. Language with sound carrier is called speech sound, which is produced by human vocal organs. Since newborns are not able to recognize words, neonatal processing of language is generally referred to the processing of speec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science, non-invasive neuromeasurement technique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applied to study the brain mechanisms of speech processing in infants and even newborns.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brain mechanisms of mother tongue and foreign languages speech perception in newborns from four aspects, i.e., the processing of phonetic structures, phonetic physical attributes, phonetic units and phonetic categories. For the processing of phonetic structures,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humans are born with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for encoding the order and structure of syllables in speech sequence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newborns have better encodings for the syllables at the edges of sequences than those in the middle. They are able to detect the repetition structures and their positions in syllable sequences. Besides, the statistical learning ability for linguistic sequences is already present at birth. With regard to the processing of physical attributes of speech, significant MMR(mismatch response) are found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 of phonetic physical attributes at the frontal lobe and temporal lobe of newborns. The MMR is the infant equivalent of the mismatch negativity(MMN) in the adult brain. For the processing of phonetic units, the neonatal brain can also elicit the MMR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 of phonetic units. With respect to the processing of phonetic categories, humans are born with a left hemisphere superiority in processing their mother tongue, whereas the right hemisphere is more sensitive to non-native languages. In conclusion, human beings have relatively complete speech processing mechanisms in the neonatal period, which mainly involves temporal lobe and the Broca's area of inferior frontal gyrus. The l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cting speech structure, while the right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is responsible for distinguishing the prosody of the speech.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viewed above, three questions needing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s are proposed. Firstly, the polarity of MMR evoked by novel auditory materials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Longitudinal experiments are suggested to be conducted in the future to reveal the key developmental stage of polarity change of MMR in infants. Secondly, we also suggest that meta-analysis of speech processing effects in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further reveal the brain mechanism of speech perception in neonates and infants. Lastly, most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on the brain mechanism of neonatal speech processing are single time node studies, and do not investigate the obvious changes of the brain stimulated by speech stimul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neonatal dependence after birth. In the follow-up study,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technique(fMRI/fNIRS) can be us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key brain regions of neonatal speech learning.

Keyword: neonate; speech sound perception; mismatch response;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inferior frontal gyrus;

1 、引言

语言(language)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以语音(speech sound)作为物质载体。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义。先前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成人和儿童青少年语音感知的脑机制。但关于新生儿1语音感知的脑机制尚不清楚,人类是否在出生时即具有感知语音的能力?如果有,新生儿感知语音的关键脑区在哪里?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新生儿的语音加工机制进行了探讨。听觉是人类最早发展的感觉之一。人类的听觉系统在胚胎早期基本形成,到妊娠晚期时已相当发达(Ferronato,Domell?f,&R?nnqvist,2014;Moore&Linthicum,2007)。行为研究发现刚出生的新生儿即能分辨母语与非母语,表现出对母语的偏好。例如:当新生儿听母语时,他们的吮吸频率更高。随着新的研究工具,包括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及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technology,erp)、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m,MEG)、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等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可以超越行为学指标,直接考察处于语言学习最初阶段的新生儿的大脑能否以及如何感知语音。下文分别介绍新生儿大脑感知语音音节特征、音节序列结构特征以及处理母语和外语的神经机制。

2 、对音节特征的感知

语音的物理属性主要包括音高、音强、音长、音色,这也是语音的四要素。音节是构成语音的结构单元,音节包含两个语音成分:音段成分(segmental unit,如元音和辅音)和超音段成分(supra-segmental unit,如声调和重音)。因此,语音感知可以分为对音段特征的感知和对超音段特征的感知(Wenrich,Davidson,&Uchanski,2017)。

2.1 、音段特征

音段特征包括元音、辅音等(Wenrich et al.,2017)。音段特征感知可以粗略地看作是对“说话内容”的感知。成年人听觉研究中常用的指标为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该ERP成分是由重复听觉刺激序列中的新异刺激诱发出来的,代表了大脑对新旧两种声音之间差异的识别(Marklund,Lacerda,&Schwarz,2018;Saarikivi,Putkinen,Tervaniemi,&Huotilainen,2016)。

有研究在新生儿音段感知过程中发现了类似于成人MMN的ERP成分的存在。一项MEG研究发现,当在频繁播放的元音/a:/中偶尔播放元音/i:/时,新生儿大脑出现了与MMN相对应的脑磁成分MMNm,表明新生儿可以检测到语音中元音的变化(Kujalaet al.,2004)。Mahmoudzadeh等人(2013)在一项f NIRS研究中发现,29周胎龄的新生儿就可以感知辅音的变化:在实验中,偏差刺激既有辅音的改变(/ba/vs./ga/),又有音色的改变(男vs.女),而左侧额叶只在辅音改变时激活。在Mahmoudzadeh等人(2017)的一项后续的ERP研究中,研究者采用4个相同音节组成标准刺激(如/babababa/),改变第4个音节(改变辅音)构成偏差刺激(如/bababaga/),发现此变化在新生儿大脑中会诱发失匹配反应(mismatch response,MMR1),其ERP成分由额叶的负波和颞叶的正波组成,且左侧额-颞叶的失匹配反应比右侧的潜伏期更早(Mahmoudzadeh,Wallois,Kongolo,Goudjil,&Dehaene-Lambertz,2017)。此外,Partanen等人(2013)发现元音的改变(例如/ti:/vs./tu:/)和辅音的改变(例如/pu:/vs./tu:/)都诱发了显着的MMR,该MMR在额区和中央区幅度最大。

综上所述,新生儿可以对音段特征的元音、辅音进行感知,检测到它们的变化,并产生类似于成人MMN的MMR。由于已有的对音段特征加工的研究多用EEG作为测量技术,目前对此过程涉及的脑区的了解还不够,从目前仅有的几项研究认为左侧额叶-颞叶在音段感知中起到关键作用。

2.2 、超音段特征

超音段特征指语音中的音高、音长和音强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长短音、声调、语调、韵律、轻重音等超音段特征的要素(Wenrich et al.,2017)。

一些研究在新生儿的超音段特征感知过程中发现了类似于成人MMN的ERP成分。Kujala等人(2004)使用MEG技术在新生儿中测量了大脑对超音段特征的反应。在稳定音高的元音/a:/中突然出现音高上升的/a:/,诱发了与MMN相对应的脑磁成分MMNm,表明新生儿可以检测到元音音高的变化。结合EEG和f NIRS技术,Telkemeyer等人(2009)在2-6日龄的新生儿中发现,右半球主要加工慢速声学变化,如韵律、音高等,右半球颞叶对这种变化尤其敏感。一项EEG研究发现辅音强度和元音持续时间的改变均可产生显着的MMR(Partanen et al.,2013)。Zhang等人(2019)使用f NIRS考察0~4日龄的新生儿区分语音中情绪韵律的能力,发现相较于中性韵律,情绪韵律(高兴、愤怒、恐惧)增强了右侧颞上回的神经活动。此外,研究者在一项ERP实验中发现,情绪韵律音节(dada)可在右侧大脑诱发比中性韵律更大的MMR(Cheng,Lee,Chen,Wang,&Decety,2012)。这些结果与右侧颞上回负责区分情绪和中性韵律的结论一致(Zhang,Zhou,Hou,Cui,&Zhou,2017)。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可以对语音的超音段特征进行加工,检测到它们的变化,产生类似于成人MMN的MMR。由于此方向的研究多以MMR作为指标,我们目前对新生儿语音超音段加工的脑区了解得不多,已有研究提示右侧颞叶尤其是颞上回在超音段特征感知中具有关键作用。

3 、对音节序列结构的感知

3.1 、序列位置效应

对边缘结构的检测是音节序列结构检测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边缘效应又称为序列位置效应,即与序列中的其他音节相比,人们对序列开始和结束位置的音节记忆成绩会更好(Hurlstone,Hitch,&Baddeley,2014)。一项f NIRS研究发现在新生儿阶段就已存在语音加工的边缘效应:在熟悉一个六音节的序列后,交换最开始和最后一个音节,此时额叶(尤其是前额叶)和颞叶的血流动力学响应显着大于交换两个非边缘的内部音节的脑响应,这表明新生儿对边缘音节的编码比对内部音节的编码更准确(Ferry et al.,2016)。由于额叶主要参与新异刺激的检测(Kafkas&Montaldi,2014;Mahmoudzadeh et al.,2013),我们猜测新生儿在此过程中将交换了边缘音节的音节序列识别成了新的不熟悉的音节序列,因此激活了额叶(尤其是前额叶)。

上述研究表明新生儿的大脑可以较准确的编码音节序列中边缘位置的音节,因此人类在出生时即具有了编码音节序列的基本神经机制(Ferry et al.,2016)。

3.2、 重复结构

Gervain等人(2008)采用f NIRS研究检测了新生儿学习简单重复音节序列结构的能力,结果发现,当听到重复序列(ABB:例如/mubaba/)时,新生儿的双侧颞叶和左侧额叶(尤其是额下回)的激活显着增强,表明新生儿的大脑能够检测到重复结构。但当新生儿听更加复杂的重复序列(非相邻重复序列:ABA)时,上述脑区的激活与非重复序列(ABC)无显着差异。这说明新生儿仅能识别最简单的重复序列。在上述结果中,左半球区分重复和非重复结构的敏感性更强,这符合语言加工的左半球优势理论。而与非重复结构相比,新生儿左侧额叶(尤其是额下回)对重复结构有更大的反应,这与Broca区负责序列学习以及短语、句子整合的结论相符(Alamia et al.,2016;Uddén,Ingvar,Hagoort,&Petersson,2017)。

Gervain等人(2012)在另一项研究中还发现,新生儿不仅能检测到重复结构,还能检测到音节重复的位置。让新生儿听交替条件(AAB和ABB交替呈现)和非交替条件(AAB和ABB在不同的block中呈现)的音节序列,结果发现非交替条件下的双侧颞叶、左侧额下回激活更强(注:交替/非交替设计常用于研究小婴儿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区分能力)。结果表明,新生儿可以区分AAB和ABB结构,在非交替条件的脑反应更强表明他们能够提取出重复音节的位置,找出音节结构的规律。

这些发现表明新生儿对语音的结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种感知能力有助于出生后的语言发展,也证明语言习得的神经基础是从出生时就具备的。

3.3、 音节切分

日常用于交流的语言通常是以词组或句子的形式呈现的,在新生儿和婴儿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他们需要从连续的语音流中分离出单词从而习得语义、语法等规则。利用统计信息分割连续语言流的能力是开启语言学习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Frost,Monaghan,&Tatsumi,2017)。成人纯音切分的ERP研究发现,在三纯音单元的首音处,额叶区域出现N400。N400被认为可以反映成人对听觉刺激分割的统计学习过程(Mandikal Vasuki,Sharma,Ibrahim,&Arciuli,2017)。已有研究表明,不但8月龄的婴儿可以从连续的语句中切分出单词(Saffran,Aslin,&Newport,1996),新生儿也能够关注到语言中音节的统计学规律并用以切分音节。例如,Teinonen等(2009)记录了新生儿在听见合成音节序列时的ERP反应,其结果与成人类似,在首音节处脑电中检测到了更大的负波,证明对语言序列的统计学习能力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

通过对上述几种音节序列结构检测的研究可知,新生儿可以检测语音序列的结构,并对特定结构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主要涉及的脑区为额叶尤其是左侧额下回(Broca区)。

4 、对母语和外语感知的差异

许多研究表明,与非母语和非语言相比,成人和婴儿均对母语更敏感,并且大脑左半球在加工母语时具有明显的优势。Paquette等人(2015)的一项f NIRS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在使用母语进行表达时,左半球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均显着大于右半球,主要激活的脑区为Broca区。MinagawaKawai等人(2011)使用f NIRS研究发现,4月龄的婴儿收听母语时左侧颞叶激活显着,而右侧颞叶则无显着激活。类似地,在一项EEG研究中,Pe?a等人(2010)发现,婴儿(包括早产儿和足月儿)大脑在母语条件下(西班牙语)表现出更强的gama频段能量。

同样地,很多研究证明了新生儿也具有母语的左半球效应。在一项f NIRS研究中,Pe?a等人(2003)发现在新生儿的大脑中,母语引起的左侧颞叶的激活明显大于右侧颞叶。使用f NIRS考察1-2日龄的新生儿发现,他们在听母语时左侧大脑显着激活,右侧则没有明显反应(Kotilahti et al.,2010)。Sato等人(2012)发现,相比英语,日本新生儿在听到日语时大脑左侧颞叶有更大的激活。May等人(2018)的研究发现新生儿在加工母语时双侧颞叶前部显着激活,但左侧激活程度更大。最近一项对新生儿的f NIRS研究结果发现,新生儿在听到母语时左侧颞叶显着激活而右侧未发现有明显神经反应(Vannasing et al.,2016)。以上研究表明新生儿已具有对母语的神经偏好,这可能是因为人类在胎儿时期就不可避免的听到宫外的母语并进行了初步的编码、学习和记忆。

当新生儿收听非母语即外语时,左侧优势效应不再显现,大脑由听母语时的左侧激活变成了双侧激活。May等人(2018)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在加工外语时双侧颞叶前部显着激活。Sato等人(2012)发现在日本新生儿中,英语刺激引起了双侧颞叶的激活。甚至,一项f NIRS研究表明,对于外语刺激,新生儿大脑右半球的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显着高于左半球(Vannasing et al.,2016)。还有两项研究,虽然使用母语材料,却将语音材料经过了低通滤波,去除了语音中的高频信息,仅保留了韵律和节奏,这两项研究均未发现母语的左侧优势效应,而是观察到了大脑的双侧激活(Perani et al.,2011;May,Byers-Heinlein,Gervain,&Werker,2011)。这些研究表明新生儿对从未接触过的(没有产前经验)语言的韵律和语调模式进行加工时需要调用负责加工超音段特征的右侧颞上回,这与新生儿研究中发现的右侧颞叶负责韵律加工的结论一致(Vannasing et al.,2016;Zhang et al.,2019)。

5 、总结和展望

通过对新生儿大脑在音节、音节序列结构、母语和外语三个方面已有研究结果的总结,目前已掌握的新生儿语音感知的脑机制包含以下内容:人类在新生儿时期就已经存在相对完善的语音加工神经系统,可以检测到语音中元音、辅音及超音段特征(音高、情绪韵律等)的改变,这些特征改变会诱发出类似于成人MMN的MMR脑电成分。新生儿大脑可以对音节序列结构进行加工,例如能检测出重复音节结构,对边缘位置音节的编码比对内部音节的编码更准确。新生儿加工语音的脑区主要为颞叶(尤其是右侧颞上回)、额叶(尤其是左侧额下回),其中左侧额下回(Broca区)在检测语音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右侧颞上回在感知超音段特征中发挥关键作用。新生儿能分辨母语与非母语,表现出对母语的偏好。在听母语时,新生儿大脑的左半球激活,即在母语加工中存在左侧优势;而新生儿在听非母语时,大脑双侧的额叶和颞叶激活,这符合大脑右侧主要负责加工韵律、声调的结论。在新生儿语音加工的脑机制领域,仍有一些科学问题需要澄清或进一步探索。

第一,新异听觉材料诱发的MMR的极性以及极性发生转变时的关键期。目前大多数婴儿实验发现的MMR成分极性与成人相反,为持续时间较长的正波。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大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不成熟以及由此导致的知觉加工减慢(Partanen et al.,2013)。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追踪设计进行纵向研究,观察波形和极性随着新生儿的成熟产生的变化,揭示MMR极性改变的关键发育阶段,并对这一关键期的语音加工脑机制进行研究。

第二,我们目前已知母语的左侧优势以及左侧额下回和右侧颞上回主要负责结构检测和声调区分。但已有研究并未严格操控语言种类(是否母语)和任务(结构检测、声调加工等)的不同水平,例如母语的结构检测中,到底是左侧优势还是结构检测的关键脑区在起作用,亦或是两者共同作用,目前尚不清楚。除了严格操控实验变量外,我们还建议对不同脑区进行语音加工效应量的元分析,进一步揭示新生儿和婴儿语音加工的脑机制。

第三,已有的新生儿语音加工脑机制的研究大多为单一时间节点的研究,并未考察新生儿出生后依赖环境中的语音刺激其大脑发生的明显改变。目前唯一的一项“语音学习”的研究考察了新生儿经过2.5-5个小时的语音学习前后,大脑对所学习音节的MMR差异,提示即使是短暂的语音暴露也会引起新生儿脑功能的显着改变(Cheour et al.,2002)。后续研究可以采用高空间分辨率技术(f MRI/f NIRS)进一步探讨新生儿语音学习的关键脑区。

参考文献

[]Alamia,A.,Solopchuk,O.,D'Ausilio,A.,Van Bever,V.,Fadiga,L.,Olivier,E.,&Zénon,A.(2016).Disruption of Broca's area alters higher-order chunking processing during perceptual sequence learning.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8(3),402-417.

[]Cheour,M.,Martynova,O.,N??t?nen,R.,Erkkola,R.,Sillanp??,M.,Kero,P.,et al.(2002).Speech sounds learned by sleeping newborns.Nature,415(6872),599-600.

[]Cheng,Y.,Lee,S.Y.,Chen,H.Y.,Wang,P.Y.,&Decety,J.(2012).Voice and emotion processing in the human neonatal brain.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4(6),1411-1419.

[]Ferronato,P.A.,Domell?f,E.,&R?nnqvist,L.(2014).Early influence of auditory stimuli on upper-limb movements in young human infants:An overview.Frontiers in Psychology,5,1043.

[]Ferry,A.L.,Fló,A.,Brusini,P.,Cattarossi,L.,Macagno,F.,&Nespor,M.(2016).On the edge of language acquisition:Inherent constraints on encoding multisyllabic sequences in the neonate brain.Developmental Science,19(3),488-503.

[]Frost,R.L.,Monaghan,P.,&Tatsumi,T.(2017).Domain-General Mechanisms for speech segmentation:The role of duration informa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43(3),466-476.

[]Gervain,J.,Macagno,F.,Cogoi,S.,Pen,M.,&Mehler,J.(2008).The neonate brain detects speech structur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5(37),14222-14227.

[]Gervain,J.,Berent,I.,&Werker,J.F.(2012).Binding at birth:The newborn brain detects identity relations and sequential position in speech.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4(3),564-574.

[]Hurlstone,M.J.,Hitch,G.J.,&Baddeley,A.D.(2014).Memory for serial order across domains: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Psychological Bulletin,140(2),339-373.

[]Kafkas,A.,&Montaldi,D.(2014).Two separate,but interacting,neural systems for familiarity and novelty detection:A dual-route mechanism.Hippocampus,24(5),516-527.

[]Kujala,A.,Huotilainen,M.,Hotakainen,M.,Lennes,M.,Parkkonen,L.,Fellman,V.,et al.(2004).Speech-sound discrimination in neonates as measured with MEG.Neuroreport,15(13),2089-2092.

[]Kotilahti,K.,Nissila,I.,Nasi,T.,Lipiainen,L.,Noponen,T.,Merilainen,P.,et al.(2010).Hemodynamic responses to speech and music in newborn infants.Human Brain Mapping,31(4),595-603.

[]Moore,J.K.,&Linthicum,F.H.(2007).The human auditory system:A time line of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46(9),460-478.

[]Mahmoudzadeh,M.,Dehaene-Lambertz,G.,Fournier,M.,Kongolo,G.,Goudjil,S.,Dubois,J.,et al.(2013).Syllabic discrimination in premature human infants prior to complete formation of cortical layer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10(12),4846-4851.

[]Mahmoudzadeh,M.,Wallois,F.,Kongolo,G.,Goudjil,S.,&Dehaene-Lambertz,G.(2017).Functional maps at the onset of auditory inputs in very early preterm human neonates.Cerebral Cortex,27(4),2500-2512.

[]Mandikal Vasuki,P.R.,Sharma,M.,Ibrahim,R.K.,&Arciuli,J.(2017).Musicians'online performance during auditory and visual statistical learning tasks.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11,114.

[]Marklund,E.,Lacerda,F.,&Schwarz,I.C.(2018).Using rotated speech to approximate the acoustic mismatch negativity response to speech.Brain and Language,176,26-35.

[]Minagawa-Kawai,Y.,Lely,H.,Ramus,F.,Sato,Y.,Mazuka,R.,&Dupoux,E.(2011).Optical brain imaging reveals general auditory and language-specific processing in early infant development.Cerebral Cortex,21(2),254-261.

[]May,L.,Byers-Heinlein,K.,Gervain,J.,&Werker,J.F.(2011).Language and the newborn brain:does prenatal language experience shape the neonate neural response to speech?Frontiers in Psychology,2,222.

[]May,L.,Gervain,J.,Carreiras,M.,&Werker,J.F.(2018).The specificity of the neural response to speech at birth.Developmental Science,21(3),e12564.

[]Partanen,E.,Pakarinen,S.,Kujala,T.,&Huotilainen,M.(2013).Infants'brain responses for speech sound changes in fast multifeature MMN paradigm.Clinical Neurophysiology,124(8),1578-1585.

[]Paquette,N.,Vannasing,P.,Tremblay,J.,Lefebvre,F.,Roy,M.S.,McKerral,M.,et al.(2015).Early electrophysiological markers of atypical language processing in prematurely born infants.Neuropsychologia,79,21-32.

[]Pe?a,M.,Maki,A.,Kovacic,D.,Dehaene-Lambertz,G.,Koizumi,H.,Bouquet,F.,et al.(2003).Sounds and silence:an optical topography study of language recognition at birth.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0(20),11702-11705.

[]Pe?a,M.,Pittaluga,E.,&Mehler,J.(2010).Language acquisition in premature and full-term infant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7(8),3823-3828.

[]Perani,D.,Saccuman,M.C.,Scifo,P.,Anwander,A.,Spada,D.,Baldoli,C.,et al.(2011).Neural language networks at birth.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8(38),16056-16061.

[]Saarikivi,K.,Putkinen,V.,Tervaniemi,M.,&Huotilainen,M.(2016).Cognitive flexibility modulates maturation and music-training-related changes in neural sound discrimin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44,1815-1825.

[]Saffran,J.R.,Aslin,R.N.,&Newport,E.L.(1996).Statistical learning by8-month-old infants.Science,274(5294),1926-1928.

[]Sato,H.,Hirabayashi,Y.,Tsubokura,H.,Kanai,M.,Ashida,T.,Konishi,I.,et al.(2012).Cerebral hemodynamics in newborn infants exposed to speech sounds:A whole-head optical topography study.Human Brain Mapping,33(9),2092-2103.

[]Teinonen,T.,Fellman,V.,N??t?nen,R.,Alku,P.,&Huotilainen,M.(2009).Statistical language learning in neonates revealed b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BMC Neuroscience,10(1),21.

[]Telkemeyer,S.,Rossi,S.,Koch,S.P.,Nierhaus,T.,Steinbrink,J.,Poeppel,D.,et al.(2009).Sensitivity of newborn auditory cortex to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sounds.Journal of Neuroscience,29(47),14726-14733.

[]Uddén,J.,Ingvar,M.,Hagoort,P.,&Petersson,K.M.(2017).Broca's region:Acausal role in implicit processing of grammars with crossed non-adjacent dependencies.Cognition,164,188-198.

[]Vannasing,P.,Florea,O.,González-Frankenberger,B.,Tremblay,J.,Paquette,N.,Safi,D.,et al.(2016).Distinct hemispheric specializations for native and non-native languages in one-day-old newborns identified by fNIRS.Neuropsychologia,84,63-69.

[]Wenrich,K.A.,Davidson,L.S.,Uchanski,R.M.(2017).Segmental and suprasegmental perception in Children using hearing aid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28(10),901-912.

[]Zhang,D.,Zhou,Y.,Hou,X.,Cui,Y.,&Zhou,C.(2017).Discrimination of emotional prosodies in human neonates:A pilot fNIRS study.Neuroscience Letters,29(658),62-66.

[]Zhang,D.,Chen,Y.,Hou,X.,&Wu,Y.J.(2019).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reveals neural perception of vocal emotions in human neonates.Human Brain Mapping,40(8),2434-2448.

注释

心理学边缘效应范文3

一、什么是“风水说”

风水源于古代确立城市的外部环境和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建筑哲学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借鉴祖先选地定居的经验,形成了相地术,古称堪舆术,占卜之意。其理论分别着眼于山川形胜选择(形法)和注重方向及布局(理法)两种。在古代,风水术盛行于全国各地,成了左右人们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风水有人斥为伪科学、迷信,诚然,其中不少问题无法说清,是一个重要原因。若从当代建筑地理环境理论加以剖析,可以透过现象发现其中合理的内核。

风水,我们把它分为五个层次来解释:第一个层次,风水的生物遗传层次,古代定义叫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大地中弥漫着一种气,这种气是碰到风就吹散了,遇到水则停下来,所以叫遇水则止。第二个层次叫文化的积淀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哲学的解释层次,第四个层次是技术的结实层次,第五个层次是民信,民信就是我们给它赋名的,实际上是大众的民信。

那么,什么是生物的遗产层次呢?就是人一生下来就喜欢景观,一生下来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个人本能的东西,都是天性的。比如说你爱爬树,比如说女的爱穿花衣服,男人喜欢打猎等等,这些天生的即所谓的人的天性。

第二个层次,人的天生的东西要去解释,要用一个模式去解释,解释的模式就是一个哲学解释层次。中国人和西方人各自都有哲学解释体系,这就是一个哲学体系,就是用哲学的方法解释。

在此之前,在生物遗传层次和哲学解释层次之间,还有一个层次就是文化的积淀层次。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东方人喜欢红色,西方人不喜欢红色,而西方人喜欢绿色。那么,这个红色就带有一种浓厚的文化层次。红色是激荡人心的,它是在原始社会看到杀了一头牛,然后很兴奋,所以对红色很敏感。只不过东方人这种敏感是吉祥的,西方人这种敏感是凶的。所以我们看到过街的红绿灯是红色代表凶的,是禁止通行的,绿色是通行的,这也是从西方符号引进来的。所以就是说这个符号有东西文化的差异。哪儿如何来解释这套差异,那就是哲学的解释层次。

东方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化始化机化成,一个阴阳的解释体系。所谓的化始,就是万物始于阴阳,万物都是从混沌开始的。一个大地,然后开始有阴阳,开始有分化,分化出来人,分化出其他的动物和植物,所以又叫阴阳哲学。所谓化机,其过程就是阴阳的这种弥漫的气,太虚无形,那么这是整个太虚的阴阳,宇宙是有阴阳组成的,这种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而下沉以后就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在天,上去以后变成天象,无形之气在天成象,明星辰,罡气上腾,那么地下是娄气,无形之下在地成形。山川草木娄气下来就形成山川草木、河流、动物、植物。那么这两个气,罡气也是阳气,加上娄气,两个气交织在一起,为风雨为风雪。下雨、下雹、下雪就是罡气和娄气两者相遇变成的。这两种气将来会停到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阴阳冲合之穴,就是两个平衡的穴位,这个穴位叫阴阳相间,福禄永增,万事得以畅顺,这就是化成。

化机是整个及至流动的过程和交汇的过程。化成,集大成,有果实。当一个人看中了一个地形的走向,通过天象找到了一个阴阳冲合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你要做下来的,就又回到了哲学上讲的。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就可以阴阳冲合,化成了,万物就会得以昌盛。即所谓好风水,就是藏风聚气。

二、什么是乡土风水

众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这就是中国本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就有了很明显的“乡土性的环境选择”倾向。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用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4)一般位于处向阳坡。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抱的典型的上吉风水格局。颇具启发意思的是,这些村落多被现代村落或城镇所迭压,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范围内,在15个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甘肃渭河沿岸70公里的范围内,就发现了69处遗址。可见,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聚落选址因素的考虑很是讲究。从上古文化遗址中,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区之外,居民区与墓葬区的有意识的分离,成为后来区分阳宅、阴宅的前兆。新石器时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断改进,反映了人们随环境而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原始聚落的位置选择,也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有了较高的认识水平。总之,人们在观察环境的同时,开始了能动的选择环境。

再则,乡土风水学中以河曲之内为吉地,河曲之外则为凶地。《堪舆泄密》曰:“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龙经》亦认为,凡“反飞水,”“反跳水”、“重返水”、“反弓水”一类的地形均为凶地,不利于生养居住。所谓“欲水之有情,喜其回环朝穴。水乃龙之接脉,忌乎冲射反弓。”显然,这是古代先民在对河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城乡建筑之类关系作了长期的观察与实践中得出结论,这一结论与现代河流地貌关于河曲的变化规律是相吻合的。换而言之,古代建筑风水学中总结的“水抱有情为吉”的观点,就是根源于此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三、乡土性与“风水说”的关系

3.1房屋选址

从选址上看,风水学总结了农牧社会时期人们择居的经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模式—背山面水,“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种较封闭的环境。并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最优越的地方。而且很多的帝王将相的居所和坟墓多居于此。而此地的自然条件是否比其他获得更多的利益?首先,从总的地形起伏看,此地处于山麓地和坝地,它被一条山脉(龙脉分支出的两条支脉(青龙、白虎—左右护砂)左后包围着。其后是高大的山脉(玄武),前有较低矮的案山(朱雀),由于地处于山地阳坡地前方,光热条件比较好,而且北方、东北均为山地环抱,对阻挡冬季干寒的西北季风侵入明堂有很大作用,可较好地防御霜冻的威胁。同时,朝南的开口让夏季湿热的东南季风顺利进入,从而带来充足的降水。其次,土层深厚,土壤非常肥沃也是特点之一。这里处于山麓堆积地带,三面环山,流水把山上的表土不断冲到这里堆积下来,而且在此地的开口前方有小丘,使从山上冲下来的土壤不致被冲走。看来风水学对乡土性的影响是很大的。风水学所说的风水宝地对于生产活动无疑是有利的。

3.2乡土生态建筑与乡土风水

具有乡土性的生态建筑一方面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机系统。因而要求人类在建筑规划选址时,应考虑其自身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和人类的各种影响,从而合理利用调整和顺应其建筑生态环境。

风水学强调城市与建筑的“面南朝阳”,这既有其身后的文化背景,又有着非常合理科学依据。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说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后世人谓帝王统治国家的方略为“南面之术”,即源于此。此外,中国的天文星图是以南面而立仰天象而绘制的。地图是以南面而立俯视地理方法绘制的。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也很独特:前面后北,左东右西,而与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观念(上南下北)恰好相反。这种“面南朝阳”的思想的产生,又是由它特定的乡土性特点决定的。例如,因中国处在北半球中,阳光大多数时间都是从南面照射过来,人们的生活,生产是以直接获得阳光为前提的,这就是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选择亦与季节风向有关,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风,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湿的偏南风,这就决定了中国风水的环境模式的基本格局应当是坐北朝南,其西、北、东三面多有环山,以抵挡寒冷的冬季风,南面略显开阔,以迎纳暖湿的夏季风。

从房屋选址中所讲的风水宝地,其构成不仅要求“四象必备”(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并且还要讲究来龙、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阳宅十书》说:“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初要。”“阳宅来龙原无异,居处须用宽平势,明堂须当容万马……或从山居或平原。前后有水环抱贵,左后有路亦如然。”“更须水口收拾紧,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宽,案近明摊非窄势。此言住基不局面,别有奇特兮等第。”这是一种从大环境而言的风水宝地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南方有远近呼应的低山水丘,左右两侧护山环抱,重重护卫,中间部分堂局分明,地势宽敞,且有屈曲流水环抱,这样就是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

3.3关中盆地:作为“理想风水景观模式乡土的”满意生态环境

对处在狩猎和采集社会向农耕和牧畜社会过渡时期的周民族来说,原始人类生态意义上的“满意环境”仍具有很大的魅力。事实上,早期周民族之所以能稳定地发展并最终成为战胜大国商,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关中盆地这样一个“满意的生态环境”。这里,周背倚西南、南及东南一侧的秦岭山地,半月形的秦岭山脉及两侧相邻山脉呈环抱之势,前临渭河平原,西北侧为黄河进入华北平原,从而形成了多个与外界联系得豁口走廊。可见,整体结构上它与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相似,只是由于部落成员的增加和整体活动能力的增强而使空间的尺度相应的放大了。同样,对周人类来说,这一环境具有边缘效应,闭合及尺度效应和豁口及走廊效应。如前所述,这种“满意生态环境”正式理想风水模式的原形。

四、乡土景观模式对现代景观建设的影响

现代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要将传统风水学的合理内涵与现代景观建筑学相融合,既研究现代景观建筑的方位、形态、材料色彩等等对于不同人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的正负效应,也研究景观的种种要素组合格局对于大自然生态的正反影响,掌握对建筑要素及其格局的调整、优化,使之与人体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协调,更同步,以更有利的科学方法,探索建筑物、自然、生态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

景观模式的探索可以有很多条途径,其中包括神话与宗教中的景观理想,如中国古代神话之神仙仙境、道教之洞天福地、西方之极乐世界;艺术家所表达的景观理想,如山水画、山水诗及园林艺术中的景观、乡土景观模式中的风水学融宗教及民间信仰、神话与日常行为与一体,故能综合体现上述各种景观模式。这种模式深藏于每个人、每个民族或每一种文化之中,往往心照不宣地引导着人们对现代景观的设计和改造。

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系统。每一地域都有它特点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水文状况。只有当区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彼此补益时,才会使整个环境内的“气”顺畅活泼,充满生机活力,从而造就理想的“风水宝地”—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常见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其科学价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新柴。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即现代景观建设模式。整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城镇,也就是乡土景观模式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就中国而言,所有中国的门到中国的南方园子去看看,都是一个个葫芦,门都是葫芦叫一葫天地。乾隆爷知道,包括在圆明园有一个一葫天地,五岭胜景一葫天地,就是这么一个模式,这就是理想中国。中国人的理想都是这样的,从风水到艺术家的理想,无非都是如此。中国人从山地气候、山地环境,从两百多年以前开始就培育了这种偏好,培育了这种理想,是一种领地意识。邻里之间的矛盾也是这么引起的,这是最基本的人性方面。实际上单栋楼甚至十房间的选址都可以从整个角度去认识,也就是说当你抛开一些文化的非所求的东西,比如说现代你追求大房子、大空间,你想想看这个房屋这么大对你有什么用处?有没有用?认识一个领地动物,也是有领域的,这个领域太大了以后,就会感到不安全,领地就控制不了,就没有安全感,这就是本质的东西。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在山地怎么做住宅。这个例子是在成都青城山脚下,到成都只有20分钟的路程,这块地是800多亩的山地,那么这从中国理想环境来说就是理想的风水的场地,然后和中国住宅的一些关系分析、现状的评价,这块草地一定要保留原有的树,原有的植被,充分认识这个植被对这个场地的重要性。首先必须对这块地进行改造,第一就是充分的尊重这块地,这就是我们天地人神的设计理念。把这块场地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要给给予重视,这个场地是有灵气的,所以不要随去动土。地形、三维地形的模拟,每一块水流都进行分析,地表径流的分析,排水就要根据这块场地原有的特色进行排水,也就是用最小的投资可以发挥最好的价值。如果不从风水的角度来讲,这个地方是符合人最理想的。不要一下子清平,要先请设计师来研究,然后再动。必须在这块地买下来的时候,来进行设计。如果进行了设计,这块土地可以成倍的增值。像这种有特色的景观,要充分利用。然后再考虑总体布局规划,再进行西部的总体布局,这是响水源。这就是土地适宜性评价。每个场地都有他的特质,没有一块土地是丑陋的,没有一块土地是不能用的,关键是怎么用地。这就是一个整体,从场地分析开始,然后根据场地的适宜性,进行布局,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