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文化的结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的结合范文1
【关键词】 中西方节日;文化;习俗;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和习俗
1、文化
长期以来,文化被视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地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积淀物”、“众多规范”、“象征性的习惯行为”、“观念之流”、乃至“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等(贾,1997:16)。文化学家Kluckholm对文化的概念归纳出一百多种,还把文化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系统”。
由此可见,不同学者对文化的理解不同,由于不同的观察视角,也就使文化的定义众说不一。
站在中西文化差异这个角度来说,Goodenough(1957)提出的观点比较适合此领域的研究。他指出“文化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Goodenough,1957;贾,1997)。
贾(1997)也指出,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2、习俗
习俗是习惯和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简单地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沈,2002)。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可以明确地说明这一点。问候语中的“你吃饭了吗?”和“上哪儿去?”这两个表达方式在中国人看来,这根本没有什么,只是在中国这个文化环境中一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语,其中也包含有对对方的关切。但在英美人看来,这是一个大忌,这侵犯了他们的人权。他们比较习惯于问天气等环境的东西。
3、文化与习俗的关系
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通,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它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属于民俗学的范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2002)。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并且文化习俗的类别也很多,如节日习俗、生活习俗、婚丧习俗、竞技习俗、宗教习俗等。本文将以中西方的节日习俗来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二、节日文化习俗
1、节日文化习俗
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是我们观察研究人类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汤,2001)。
2、节日文化习俗的特点
节日文化习俗大都有民族性、民俗性、宗教性、历史延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现在节日文化还出现了商业性、国际化的特点。其主题不同、特色各异,大都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
三、中国春节的节日文化习俗
春节是中国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种表达喜庆、祝愿和快乐的古老节日,是世世代代、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共同倾心营造的一种使人向往和期盼的意境。它是一种方式,一种文化,一种习俗,是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流露。中国人的节日气氛,最浓重的就是体现在过春节上。
1、春节的传说
春节刚开始是人们来庆祝庄稼成熟的节日。在农业社会,庄稼成熟一次就完成一个“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的生产周期。人们为自己的劳动收获庆祝一番,欢乐一场,休息一阵,以利再战。年过完就“一元复始”开始新的一轮耕作。
关于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在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动物,每年冬天它都会下山去破坏农庄、抢夺食物,有时还会危及到村民的生命。乡亲们很害怕“年”,所以用鞭炮来吓唬它。“年”真地被吓走了。以后村民们每年都要纪念这个日子,从而就有了现在的年。当然现在的年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已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节日,是人们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刻的节日。
2、中国人的“福”字
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的大门上都贴着“福”字或者是祝福的对联。有时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倒着贴的大红福字,表示福到了。中国人过年,也有一点迷信色彩,以前最受欢迎的是门神和财神。门神请来贴在大门之外,为的是替自己把守门户,使得“大鬼小鬼进不来!”请财神的目的更明确:“招财进宝”!但是近年来中国人过年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供神祭祖,但是在农村和一些城市的商铺这种情况还是有的。
3、节日的色彩
红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传统的喜庆色彩。因此,在春节期间,随处可见到红福字,红灯笼,红花,红旗等。人们也非常喜欢这种喜庆的色彩,一般都会穿色彩鲜艳的衣服。
中西文化的结合范文2
一、《推手》和《喜宴》的相关背景
《推手》是李安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于1992年拍摄。该片一经上映,惊艳四座,好评不断,并且在台湾金马奖上获得了八项提名,同时还摘得亚太影展最佳影片的桂冠。而拍摄于1993年的《喜宴》,则将李安导演真正地推向了世界舞台。该片荣获诸多奖项,如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金球奖等。《推手》和《喜宴》为李安导演电影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李安的电影中,文化冲突是其标志性的特色,文化身份的多样化,使他的电影充满了多元文化的影子,中西方文化成为其影片里别具一格的审美对象。在《推手》和《喜宴》两部影片中,李安通过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的家庭情节来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展示,以家庭成员来表现中外两种文化的冲突,以及二者日渐走向融合的经过,将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置于一个家庭的进展之中,将深厚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观众。身为一名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华人导演,李安如何将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展现的恰到好处,并且被中外观众所认可,这些都值得深思。
二、 从电影《推手》看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推手》以一个中外结合的家庭作为故事的背景,讲述了美国儿媳和中国父亲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文化和观念方面发生的冲突。影片以二者不同的生活习惯拉开序幕,在打太极拳的中国父亲老朱,神情专注、动作轻盈而缓慢,而另一个镜头中的美国儿媳玛莎正快速地敲击着电脑键盘,两个画面一动一静,体现出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午,玛莎以饼干和水果沙拉作为午饭,而父亲老朱吃的是米饭和炒菜,典型的中国餐。饭后,美国儿媳习惯于练习西洋拳和跑步,而中国父亲则喜欢静坐和练习中国书法。待在客厅里的中国父亲和坐在书房的美国儿媳之间,有一道坚实的墙壁,两人在近乎封闭的两个空间里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这也是一种暗示,暗示了两人之间的隔阂以及中外文化的间的冲突。[1]父亲老朱在气定神闲的练习书法,而美国儿媳却在一旁生闷气,认为父亲打扰到自己写作。中国文化中超然淡泊的人生态度,在这次中外文化的较量中占据优势。随着故事的发展,文化的不同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得双方的矛盾日益增加,终于在一次全家聚餐的时候爆发出来。父亲的自信淡然在一瞬间轰然倒塌,强烈的沧桑感和漂泊感侵袭而来。在这个时候,陈太太的出现,使父亲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两人同处异国,感同身受,成为彼此的精神依靠。然而当父亲偶然获悉和陈太太的相处是儿子设计的,而目的是为了甩开父亲这个累赘时,老朱心灰意冷,选择了离家出走,以保住最后的尊严。在中国餐馆打工时,因为和流氓起了冲突,父亲大打出手。警察的出现及对事件的处理,将中外文化的冲突完全呈现了出来。此时,父亲也意识到自己打破的不是外国的社会秩序,而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理解的均衡,也就是说自己一生的处世原则被彻底粉碎,“炼神还虚不容易啊”这句台词道尽了父亲的无奈和悲凉。
在这部电影中,“推手”的场面出现很多次,展现出一种淡然平静的心态,也是父亲的一种心理期望,想要在繁杂的世界里为心灵找到一片纯净的栖息之地。但是父亲期望的平和却无法实现,整日深处西方文化之中,眼睁睁的看着传统家庭模式的消解,却无力阻挡。[2]在电影的最后,父亲选择搬到中国城独居,在那里,再次邂逅陈太太,他们聊天的背景是美国的国旗,示意着他们还是深处西方文化之下,老人的身后是属于子孙后代的世界,而自己身上的传统文化难以传承下去。而父亲和陈太太站在阳光之下的场景,或许暗示了他们虽然身处西方文化之下,但可以组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两人相互依靠,彼此抚慰漂泊的心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本就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两种文化产生冲突时,怀疑和接受都是必经过程,但是这并非妥协,而是一种超越文化意义的包容。
三、 从电影《喜宴》看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喜宴》以传统中国家庭遭遇同性恋作为故事发展的引线,呈现中外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在电影中,父亲和儿子形象对比鲜明。父亲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象征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忤逆的父权力量。整部电影中,父亲出现的场景并不多,但是整个事件的发展却全捏在父亲手中,有一种无法抗拒的传统伦理的压迫感,不管是在台北,还是在纽约,父亲的精神影子充斥在任何地方。台北的电话、美国的相亲,这些事件里都展露出父亲的权威。“儿子”的形象和父亲相对立,代表了西方文化和观念。生活在西方文化环境下,生活理念不同,崇尚自由。父亲和儿子两个形象在影片中都具有深层涵义,价值观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使他们冲突不断,而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正是他们各自身处的文化大环境的不同。如此一来,中外文化的冲突就在这个家庭中父亲和儿子的矛盾中一次次展现出来,并且愈演愈烈。尽管电影只是选取了一个家庭作为故事来叙述,但是际上是对中外两种不同文化的较量的展示。
在电影中,儿子伟同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儿子必须承担起为家族延续香火的重责。因此,父亲和母亲对伟同期以重望,期待儿子能够将家族的根延续下去。但是,在西方开发的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伟同,性取向却恰恰和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理念中,特别看中家族子孙后代的繁衍,而儿子伟同的性取向打碎了父母亲的期望。所以,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有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一发不可收拾。儿子追求自由平等,而父亲更看重中国传统文化。儿子渴望自由和解放,并且尊重个人的隐私生活;父亲为了延续家族香火,可以选择放弃感情和幸福,甚至通过父权来干涉儿子的私生活。整部电影由此铺展而来,将中外文化冲突的细节展露无遗。
父母的身上,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旗袍、书法和喜宴。特别是喜宴,一直贯穿在影片始终。于伟同而言,为了避开父母的压力,和薇薇假结婚是个不错的办法,可以缓和家庭矛盾。因为是假的,所以他选择一切简单进行,只做登记和宣誓。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伟同长期生活在国外,思想早已被西化,就算是真的结了婚,也不会固守于传统的风俗习惯。但是就伟同的父母而言,结婚就应该举办喜宴,而且是很自然的事情,喜宴的举办就会象征婚姻被世俗所认可,会受到大家的祝福,也预示着婚姻美满幸福。在电影的镜头中,拗不过父母的伟同,还是和薇薇举办了喜宴。这场喜宴热闹而隆重,在曼哈顿的一座现代化大楼里举行,大厅的布置极具民族化。虽然参加婚礼的大多数都是中国人,但镜头时不时闪过几个西方面孔,这就提醒观众,尽管这场喜宴极具民族意味,但始终是在外举行,外场观众都是外国人。[3]他们用西方的眼光看着这群举办喜宴的中国人,感到非常惊讶。一场喜宴,将中国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和西方文化中崇尚自由的家庭伦理观之间的矛盾充分的展现出来。
电影并不是单纯的展现中外文化的冲突,李安导演巧妙地将两种文化间的冲突逐渐化解,使二者得以融合。在《喜宴》中,其实父亲早就知道儿子伟同的性取向,却一直闭口不言。他将原本打算送给薇薇的礼金,送给了过生日的赛门。换个角度来看,其实是父亲以另一种形式接受了伟同的选择,但是为了维持所谓的家庭颜面而不愿意公开。面对现实,父亲选择了妥协,这种妥协无可奈何,却也是一种为寻求新的平衡的处世态度。仿佛父亲有一只无形的手,一边像个局外人般观看事态发展和人物的悲喜,而另一边却又站在幕后,将整个事态的发展牢牢的握在手中。电影中有一个场景,父亲和赛门一起坐在风中,神情无助,身上原本威严的光环早已消失不见,眼睛里也看不见往日的自信,在西方文化的大环境下,他只是和赛门平等的一个个体。电影的结尾意味深长,全家人一起回顾婚礼相册,父亲仿佛重新笼罩上了过往威严的光环,他的脸上泛起笑容,但是当看到伟同、赛门和薇薇三个人的合影时,整个人仿佛怔住了一般,有一瞬间的失神。照片将父亲重新拉回了现实,脸上的笑容不再,起身就要道别,将最初对薇薇说过的谢谢照顾伟同的话在这一次说给了赛门,转身对薇薇说了句“高家会谢谢你”,这句话意味深长。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是父亲站在安检口,对着西方人的质疑,将手臂高高的聚过头顶,动作十分夸张。电影在这里结束,发人深省。虽然最终的结果父亲比较满意,但是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还是有一定的退让,而儿子伟同则重新组成一个特殊的家庭模式,以妥协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从某种角度来看,父亲和儿子达成了共识,而两者所象征的文化也找到了交融的平衡点,即中外文化得以融合。
结语
《推手》和《喜宴》两部影片,将中外文化从冲突走下融合的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而电影的成功也离不开李安导演深厚的中外文化内涵,以及包容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这两部电影意义深远,旨在告知观众,在全世界多重文化共同发展中,我们不但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应当适度的接受其他文化,不但可以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同时还能使自身的文化特色得到保护,进而打破中外文化的冲突,逐渐走向融合,从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彤.跨文化视角下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冲突――以电影《推手》为例[J].采写编,2016(1):200-201.
中西文化的结合范文3
【关键词】英语教学;结合;影响作用;了解
【中图分类号】G322.0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72-0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我们学习应用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等。我们所指的文化,并不单纯是狭义上所指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而更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没有这些的深入认识,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强调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和渗透。同时,作为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尽管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等等。但我认为仍不足够,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谚语还很多,而适合初中学生年龄认知的谚语也很多,如:“Out of sight, out of mind”“Least said, sooner mended”“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典故,在第一套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英语第五册曾有过的故事,简单涉及了所罗门这位智慧之王的故事,但这类的典故并不多见。根据年龄与接受力的因素,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多几个常见于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文章作为了解和阅读材料的,如The garden of Eden, Noah''s ark, The tower of Babel, Achilles'' ,heel等。另外,在英语中,颜色的运用,特别在语言中作比喻和联想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我们在教材中见得也不多,如the green house, the White House, in black and blue……,因而我们在对话中,尤其在情景会话中,可以补充更多这类的内容:如in black and white, give sb. green light, in blue mood等等。
而受年龄和思维深度、心理因素的制约,委婉语、禁忌语和英语文体等在初中教材中极少出现是较正常的。在跨文化交往中,怎样才是有礼貌、怎样用适应的谦辞和敬辞同样很重要。虽然在教材中有出现,但仍要补充。尤其能结合现实中,中国人汉文化与欧美人英语文化在交往中出现的各种失误与冲突的材料,在教科书中应有充足的安排,这样的例子才有说服力和警示性。
在文化交际中,我们接触得最多的还是人,我们要更全面地了解外国人,必须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人生观、政治信仰和等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必须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和人民有大概的了解,在各种人物传记中,新旧版两套人教版教材所选的内容都非常好。人们都总想从下面的、有积极意义和成功的奋斗经历的人物身上吸取其人生精华,因而在所有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如: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其名言为“我唯一抱憾的是:我有,且仅仅只有一次生命贡献给我的祖国”),反映普通人一面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的动人故事;反映有骨气的歌唱家;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著名杰出的政治家、发明家富兰克林;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现代护理制度创始人佛洛?萨南丁格尔;在丛林中因飞机失事而幸存,并顽强求生的德国女孩的故事等等。所有这些反映了历史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在教材中应适当补充现代著名的体育运动员、艺术家、政治家或社会以至为全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的轶事。所有这些材料,给在成长时期的中学生的心灵教育起着极大的积极的作用。人们可以分析其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中吸收其精华。另外,体现欧美人独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乐观主义和与他人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探索精神的人物传记与体裁,应考虑到教材的更新和补充中去。
语言中,包含着文化领域中的民族性格部分。如欧美人所崇尚的幽默感。这类题材文章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并不多见。作为更深入地了解和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应参照(第二册)等有关教材中的文章选取适当的扩充到初中的教材中。
中西文化的结合范文4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应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和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此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对文化的界定
文化或文明是人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拥有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其他能力和习惯的统一整体。(Tylor, 1871:123,转引自陈申,1999)
根据不同的标准,文化可有不同的分类。Allen和Vallette (1977:325)把文化分为“大文化”和“小文化”。“大文化”指一个 民族对文明的所有贡献如艺术、音乐、文学、建筑、技术、科学发现和哲学等。“小文化”是一个民族总的生活方式,比如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政治系统等。具体地说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举止行为,包括:人们吃什么,怎样谋生,组织社会的方法,对朋友及家庭成员的态度,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达同意和不同意的语句,必须遵守的制度等。
二、文化教学的孟要性
长期以来,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学好语法词汇等知识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较高分数。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基本是以应试为主导而文化渗透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总结其原因如下:(一)英语教师认为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在完成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再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二)教师缺少合适的文化教学资料,他们认为自己对西方文化了解得不透彻而且缺少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三)学生认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浪费时间,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于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
然而,高考中亦不乏对学生文化知识及跨文化能力的检测,日常生活中也屡见因相关文化的不熟悉导致交际失败的例子。这就提醒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语音、词汇、句法、语法等的教授,还要辅以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不是与听、说、读、写并列的第五种技能。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Kramsch ,1993:217)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生应熟悉我国社会生活,能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3)教师应把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显性教学活动、隐性影响和中西文化对比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Chen, Wang &Cheng, 2004:46)
三、中西文化对比的孟要性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环境、政治制度、习俗及价值观而导致不同的文化特征。保菲,2007:48)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碍大多来自于对目标文化和母语文化间差异的不了解。(刘长江,2003:18)
邓炎昌、刘润清(1989:2)指出“由于文化差异,严肃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哄堂大笑;无恶意的话可能会造成不愉快;外国人说的笑话可能会使我们不知所云。”张晓燕(2003:33)认为外国人可以原谅中国人语音、句法等方面出错却不能容忍其文化交际错误。比如,中国人习惯上问的“你吃饭了吗?”,“干什么去呀?,”“你多大了?,”“结婚了吗?”等问题。会使西方人感觉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因此“增强高中学生对目标文化和母语文化的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对于不同文化群体进行理解认同的最有效的时期。"(Robinson,1985:48)
四、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
近年来,中外许多语言学家和教师就文化教学的策略作了研究,提出诸如“文化胶囊”、“文化申”、“文化同化”、“文化插曲”、“文化岛”等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对某中学高一两个班(控制班和实验班)进行了研究。控制班沿用任务型教学法,实验班采用中西文化对比方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并运用测试、问卷调查、课内外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两种文化对比的方法如下:
(一)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文化内容进行中西对比。
比如第五单元涉及电影,笔者为学生放映了《一个都不能少》、《英雄》、《夜宴》、《天下无贼》、《侏罗纪公园》、《大白鳖》等中外电影。同时组织学生对张艺谋、冯小刚、Steven Spielberg}成龙、章子怡、刘德华、Meryl Streep .Keanu Reeves等中外导演和演员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第十二单元涉及文学艺术,笔者引导学生就达芬奇、樊高、毕加索、齐白石、徐悲鸿等中外著名画家的人生经历、著名作品及绘画风格等进行了比较与对比。
总体来说,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主要用于新单元的导人并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结合。其宗旨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其艺术鉴赏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意识。
(二)每两周进行一次中西文化对比讲座。
内容主要包括中西词汇、习语、习俗的比较。其宗旨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更好地与说英语国家的人们交流。
(三)为学生放映中外名著名片。
如《乱世佳人》、《出水芙蓉》、《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罗密欧与朱丽叶》、《卡萨布兰卡》、《哈里波特》、《与狼共舞》等。其宗旨是向学生呈现直观的中西文化材料,强化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Herbert (1989:582)指出“适当选择使用电影录象,能潜在地提供目标语言及文化的深层知识,这仅次于与目标语言使用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中西文化的结合范文5
1.文化差异对听力教学的影响。在听力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看似简单的材料,材料之中也没有难词,学生却很难理解,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例如一段这样听力对话。M:Pleasebuytwopacksofcigarettesformewhileyouareatthestore.W:I’mnotgoingtoanystore.I’mgoingtoseeAuntMarybutI’llgetthemforyouatthegasstation.如果学习者不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不知道“gasstation”还会出售香烟等日用品,很可能就会造成听力理解上的错误。
2.中西文化差异对阅读、翻译教学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及翻译水平,除取决于其掌握的语言知识,词汇量及阅读技巧,也有赖于语言文化的掌握。当一些英语学习者碰到这样的句子:“I’monmywaytotakemyexaminations.Keepyourfingercrossedforme.”常常会不知所云。其实,“Keepyourfingercrossed”这个短语,出自西方习俗,就是将食指交叉放在中指上,表示希望某人得到好运。此处可译为为我祈祷,祝我好运。同样一个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英语语言学者在遇到譬如:“youarealuckydog”此类语句时,往往很难得到真实的含义。“狗”在汉语中往往被用于贬义,例如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成语,但在西方英语国家,“dog”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可见,不了解文化差异就很难顺利地进行阅读和翻译,就无法正确地理解语言的真实含义。
二、克服中西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进行文化教学的策略
1.抓住适当时机,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导入相关文化。例如,在讲授“thanksgiving”和“christmas”等词时,教师不能单纯的解释词义,也要注意讲解其文化内涵,介绍这些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
2.研究文化差异,引导学习者母语正迁移,消除负迁移。英语与汉语有一些相似性。例如英语中一些单词的发音和汉语基本相似,一些英语词语的表达方式与汉语也基本相同,如:full-timejob,allone’sheart等。英语的语法和句法结构也有相似性,对于这些相似性,语言教授者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母语的特征迁移到英语学习中去。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也会产生负迁移,导致语言学习者犯错误,负迁移的产生常常是由于母语与英语文化差异引起的。教师应引导英语学习者消除负迁移。
3.广泛涉猎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文化的反映。学习者通过广泛涉猎经典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可以深入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可以锻炼口语能力。教师引导学习者多接触英美经典文学和影视等原版作品,向学习者推荐一些体现英语国家文化的作品。
4.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展现西方文化。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得教学更加的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融合了文字、声音和图像,可以生动地展现目标文化的各方面。大量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也为语言的教授和学习提供了便利。例如,现在的网络上的网易公开课,可以提供国外知名大学的一些公开课,通过它学习者也可以学习和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结合范文6
关键词:英语;英语教学;跨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对英语人才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虽然很多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英语语法,在跨文化交流时却经常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等交际障碍。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熟悉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下主要探讨基于英语知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一、文化对比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通过对比,才能让学生了解英汉语之间语言结构的不同和中西文化的不同,从而提高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中西方节假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进行对比,如将圣诞节与中国春节、西方情人节与中国七夕进行比较等;二是将中西饮食差异、礼仪差异、风俗差异等方面进行对比;三是将中西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进行对比。在进行对比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跨文化理解力。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中西文化差异的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资料,然后课上展示出来。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词汇引申法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词汇的文化涵义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将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和补充,使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在交际中准确使用这些词汇。例如,在学习“reap”这个单词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表层含义,“to get something, especially something good, as a result of what you have done”,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个习语,“you reap what you sow”。这个习语的涵义是“if you do bad things, bad things will happen to you, and if you do good things, good things will happen to you”。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情境模拟法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异国文化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完成一定的语言任务,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力和交际能力。如电话预约、求职面试、租房、存钱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些英文原声影片片段,创设情境,将大量的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文化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文化知识与语言密切结合在一起,生动、自然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观念,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化知识的内涵。
实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跨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因此,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看报或读书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尽力提取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最新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Kramsch Claire,《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UP,1994
2.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的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4.范玲玲、李晓珍,《谈交际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2(9)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基金项目] 基于英语知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_HLJ_201202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