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文1

文明礼仪学习心得感悟1   学习礼仪知识,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礼仪课程后我变得真诚且更加尊重他人。

  苏格拉底曾言:“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所以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

  在生活中无论是什么场合,都是需要尊重的,因为自己表现欲很强烈好强的性格而吃过亏。

  总结了一些道理,请切记三点: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

  我们不要因为自身从小生活在城市而排斥从乡村来到的同学们。因为我们是平等。

  尊重别人就是在尊重自己,所以不要表现的很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空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以身份地位权势欺人,而是应该平等谦虚对待他人。这样就能够创建文明社会,自己的.素质也就在默默中提高了。

  我们要有湿度的原则还有分寸去面对一些问题。看情况讨论,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却不能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能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要谦虚但不能拘谨;要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

  都说自信的人是最美丽的。

  自信是有利心理健康的,对自己有自信了,才能做起事来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自惭,遇到艰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壁,甚至落花流水。

  自信但不能自负,自以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往往就会走向自负的极端,凡事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甚至强人所难。那么如何剔除人际交往中自负的劣根性呢?自律正是正确处理好自信与自负的另一重点。

  做人要有信用。孔子曾有言:“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则。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一是决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一定要说到做到。若完成有困难,要及时向当事人道歉取得原谅。

  记得还珠格格里的紫薇说过一句话,饶恕是最大的美德。得饶人处且饶人,别人会对你感激不尽的。宽容即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我们要穿着别人的鞋子走路,以蜗牛的视角看世界。

  文明礼仪学习心得感悟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与人交往的日益频繁,文明礼仪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商务等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在礼仪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觉得学习文明礼仪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对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一直将文明礼仪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文明礼仪更显得尤为重要,它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可谓包罗万象,无处不在。一个人的举止、表情、谈吐、对人待物等方方面面,都能展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一个单位的整体形象。 通过这次对文明礼仪的学习,使我意识到,原来平时忽略的细小问题,其实带给对方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大的,不要让别人觉得我们没文化,没水平,是一个没有目标,不懂文明礼貌的平凡人,而要在他们面前展示出我们高尚人的风格,让他们对我们刮目相看。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把“文明礼仪”这四个字铭记在心,我们不仅要把它记住,还要把它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自己学习运用,还要让你身边更多的人也学习运用。我们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学习文明礼貌的高尚品德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真正地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一件事。当然,这不仅是单单要求我们文明礼仪方面,还包括工作水平方面,我们应在提倡文明礼仪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工作技巧,当然,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投身到农场的建设当中,更应该每时每刻,每事每处,每个环节都应该讲礼仪、用礼仪,把所学礼仪用得恰到好处,力求做好每件事。

  如果我们整个社会、整个单位都是讲文明、讲道德的人,这将是我们共同的自豪。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好自身形象,树好单位形象,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温馨和谐。

  文明礼仪学习心得感悟3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的礼节与仪式。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

  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文明礼仪学习心得感悟4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讲文明、懂礼貌的传统美德。

  文明是对人才的共同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文明要求更高。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素质高、有教养的人,都具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被人尊重,受人欢迎,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人们采取不欢迎态度,怎么发展事业,立足社会?去年六月,东南大学一个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的毕业生在一家大型外资企业竞聘,却输给了成绩一贯不如自己的同班同学,原因很简单,他在上楼时无意吐了一口痰,正好使企业一个负责人看到了。

  文明礼仪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对我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我们全面提高。因此,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对我们小学生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应该自觉做到尊师守纪,举止文明,注意礼貌,重视卫生,改正不良行为,做到敬人、自律、适度、真诚,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以起床、锻炼、集会、就餐、进出校门等小事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认认真真做到排好队、唱好歌、扫好地、做好操、走好路、吃好饭、写好字、语言文明优雅,认真思考并做好这些并非小事的小事,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

  坚持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应该持之以恒,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无论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学文明礼仪、做三好学生,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为之不懈的努力,促进文明礼仪的习惯养成上一个新台阶,让自己成为懂文明礼仪的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文2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拙见:

1 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1 改变思考的角度

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1.2 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1.3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2 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2.1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2.1.1 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转222.1.2 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2.2 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3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3.1 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3.2 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文3

关键词:艺术表演;心理健康;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98-02

艺术表演类专业学生不仅是当代艺术专业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表演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可以说他们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部分走进艺术表演类高校的学生,都怀揣着一份艺术梦想甚至是一夜成名的幻想。但同时他们中不乏一些综合文化素质较差,世界观、价值观定位不当,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其心理发展及外在表现特点日益凸显。神经性贪食症属于进食障碍中的一种。尽管它目前不是艺术院校学生群体里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但是在表演类艺术生群体中,以笔者所在艺术职业院校为例,此症的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多是以表演类专业女学生为主,发病年龄低,不容忽视。更值得担心的是,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而各艺术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对此类问题缺乏有效解决经验。有鉴于此,笔者结合所在院校一例轻微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咨询案例,谈谈有效应对艺术表演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案例情况描述

求询者是一名19岁艺术表演专业学生,来自城市,独生子女,家境一般。初次接触时,衣着干净大方,身材微胖,皮肤偏暗黄,说话有条理,不紧不慢。该生自幼生活在外婆家,上小学后和爸妈一起生活,小学毕业后离开爸妈,在学校过住校生活。近三个月来,该生喜欢一人独处,情绪十分低落,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精神痛苦,有压抑感、空虚感,学习效率低。通过谈话,笔者了解到,该生自我评价过低,在专业方面为自己身材不好而自卑。近年来睡眠不好,心情压抑、烦躁。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因为专业需求开始减肥行动,想要和身边的同学一样苗条。为此她每天都记录自己的饮食情况,严格控制自己的摄食数量;两个月后,身高158cm的她,体重慢慢从125斤减到110斤。而因为减肥,该生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上课效率差,直接导致专业挂科。与此同时,她得知经常吵架的父母最终还是离婚了――各种压力使得她情绪低落,对生活突然失去了信心,开始经常晚上一个人暴饮暴食,吃完又很后悔,怕发胖,有呕吐行为。如此循环反复有半年,由此导致精神痛苦,体重更是飙升到128斤,现在已无法安心学习和找工作,每天纠结在食物上,想要用食物填满一切空洞。求助学生希望心理咨询老师帮忙克服自身暴饮暴食的习惯,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二、案例分析及原因探求

根据笔者观察及多方面了解,初步确定造成求助者现状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因素:求助者的家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据学生描述,她的父母经常吵架,从小就缺乏与父亲交流与沟通。学生本人一直想在各方面表现优秀,让父母更加喜欢和关心自己,希望父母关系缓和。上大学后,发现自己的努力也没有换来父母的幸福,父母离婚使其受打击。

2.社会文化因素:现代社会流行“瘦即是美”的观念,在校园里艺术表演专业的女生更多的都是纤细的身躯,所以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与周围人比较使求助者对自己的身材有诸多的不满意,对自身的评价度也随之降低,尽管不胖也毅然加入节食、减肥的行列。过度节食引起暴食,再加催吐,就慢慢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

3.心理因素:首先是认知的歪曲。很多艺术表演专业的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体形与外貌,盲目崇尚时髦与流行等。本案例求助学生,将身体的胖瘦与自我价值联系起来,下意识地认为:身体胖瘦决定了自我价值的高与低,决定了爸妈以及身边的人是否会喜欢自己。其次是人格特征的影响。求助者的人格特征有低自尊、低自我评价倾向;同时又伴随完美主义倾向,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差、情绪反应过激且不稳定;心理矛盾冲突严重,以致轻微抑郁、轻微焦虑。

从SCL-90测试结果来看,该生的心理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强迫、偏执因子分略高于常模,值得关注。根据对求助学生的资料收集,综合其他相关因素,家庭中无任何精神病史,无重大疾病史,并对症状自知,有主动求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可排除求助者有严重的人格障碍以及重性精神病,表明此案例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

三、咨询方案及效果

虽然这仅仅是一例轻微神经性贪食症案例,但其成因与当下很多艺术表演生心理问题相同,因而必须从其专业特点及心理性格入手,探寻有效对策。笔者设计了三个阶段咨询方案:

1.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限制以及保密原则,收集各种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平时表现、是否发生过重大事件,并协助求助者做心理测验,确定主要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

2.心理帮助阶段。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和程序进行治疗。每周一次,时间为1小时,持续6周。会谈引导求助者宣泄不良情绪,了解暴食行为的开始,了解基本信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在干预初期拟采用行为控制的方式,在以后的咨询中逐步配合改变歪曲认知。通过空椅技术让求助者对父母进行承诺,使她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后期采用认知行为技术对其进行心理治疗。进一步引导其思维改变,并配合行为习惯的改变,帮助求助者认识到心理上的剥夺感、空虚感不能靠食物来填满。最后和求助者一起寻找可以替代暴食的行为,引导其注意力外投。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咨询过程中纠正其对专业性质、审美认识、自我认同方面的误区。首先在现实情况下,确定当前的学习目标;在人际关系上,愿意让家人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以获得家人的帮助和支持;改变交友方面的不合理观念,合理选择交际圈。其次鼓励多参与集体活动,找到活动乐趣,重获自信。最后布置作业,按计划学习与生活,对自己近期做一个小结。

3.结束与巩固阶段。咨询者与求助者共同回顾整个咨询过程。整理咨询思路过程,梳理出现这些问题的潜在原因,清楚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和专业追求目标。咨询师对其情况好转做出肯定性表扬,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是对抗症状的首要因素;并让求助者意识到完全消除暴食行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与耐力,既有心理准备,更要对此有信心。通过三个阶段的努力,求助学生情绪状态逐步好转,脸上有健康的红润。暴食次数明显下降,偶尔出现暴食行为能客观看待。同时该生成绩有较大进步,积极与同学交往,性格开朗许多,会主动参与班级活动。这都说明求助者的精神状况有了很大的转变。咨询任务已经完成,咨询目标基本达到。

四、思考及对策探求

在本案例中可看到,艺术表演生的心理特点及自我认知异于一般专业大学生。只有引导求助者自我探索,结合使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才能排除障碍,开发潜能。在咨询初期,本人找出产生暴食催吐行为的心理因素,再通过具体的认知改变与行为训练来控制暴食行为,减少暴食行为,达到满意效果。

艺术表演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面对当前社会对高素质综合型艺术人才的要求,面对艺术表演专业学生思想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本人认为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关注艺术类高职生这个独特群体的心理现状,寻找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是关键。当然,对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综合考虑心理异常产生的一般规律,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艺术院校学生工作者只有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综上所述,艺术表演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模式是前人研究比较薄弱的环节,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继续深入研究,以期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吴松,秦素粉.基于SCL-90的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

[2]钱海明,宋大伟.艺术类大学生SCL-90与EPQ结果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3]赵燕萍.神经性贪食症自愈1例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35).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46-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表述明确概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价值目标。《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理论、情感、行为方面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也是独立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和培养品格高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影响独立学院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分析

(一)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冲突和融合不断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发生猛烈碰撞。大学生还处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难免会出现价值判断上的迷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不断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它们扮演着价值判断者的形象,不断确立话语权,推行文化霸权,还通过网络、影视作品、教育、商业文化等形式,向我国输入西方的价值准则。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其价值判断难免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技教育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些冲击导致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受到质疑,有些人的思想走向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极端,拜金主义、追求享乐的思想日益严重,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困惑。同时,贫富差距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住房、教育、医疗等现实矛盾,少数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这些问题都对独立学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独立学院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减少负面影响,保证教育效果。

二、独立学院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机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高校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学校和家庭是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的三个因素。目前,三方还没有形成协同教育机制,教育力量还没有形成合力。社会上有很多好人好事,很多感人的事迹,正面教育引导着学生向上、向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负面的事例,比如道德失范、经济违规、生活奢靡等不良现象,给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也要培养其良好的业务技能。目前,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加强,还没有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不够理想。家庭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但现实中很多家庭的教育趋于功利化。

(二)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中,有时是空洞的说教,照本宣科地进行宣讲,没有和具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有效结合,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和现实感,没有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相接洽,必然收不到教育的实际效果。有的高校太在乎形式,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没有在内容上下功夫。形式没有较好地为内容服务,自然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有的独立学院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过于追求崇高和理想,和学生学习、生活的融合度不够,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从而影响到实际的教育效果。

(三)价值观教育忽视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认知规律

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但他们有着很多优点,如热爱祖国、有思想、充满正义、乐于助人,他们思维活跃,有性格,有特长,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过多的庇护,比较缺乏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当前,独立学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没有有效把握这些学生群体的特点,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对策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文5

现行的浙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有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就是课与课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密,在教材内容方面,上一节课的内容往往为下几节课做铺垫,这一节课的内容往往是上几节课的深化;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上一节课的作品经常在下几节课里都需要补充、完善,这一节课的作品往往又是上几节课的成果积累。比如浙教版五、六年级中对于Word、PowerPoint等软件的教学,往往从收集资料到作品制作成型需要好几个课时才能完成,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前后都有关联。然而,现在一般机房学生机的软件环境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教材风格,往往学生在这节课所制作的半成品,到下节课要继续补充完善的时候,却为了机器上安装了还原类软件等原因而使作品变得无影无踪,可想而知,此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心肯定大受影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计算机老师有很多处理的办法,常见的比如让学生把作品保存在非自动还原的分区中,这样就可以避免作品受还原类软件的影响,但是问题在于同一台学生机器是由多个班级的多个学生共同使用的,保存在计算机中的作品难免会受到其他学生无意地改动,甚至恶意的破坏,在数据的安全性上,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再比如建立FTP服务器,让学生在下课前把作品备份到FTP服务器中,可以在服务器上为每个学生建立个自独立的空间,分配好密码,数据安全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唯一不足就是调用作品和保存作品都要到FTP服务器去中转,而且也没有软件能够完全自动、后台地实现这一调用和备份的过程,稍显麻烦,学生也容易忘记备份而造成数据的丢失。这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总体来说似乎都稍欠完美。

在学生机房中引入域管理,可以很好地解决前面提到的矛盾。在Windows域控制器已经建立好学生账户的基础上,我们再进行两步操作,一是为每个学生账户分配独立的存储空间,二是编写一条组策略将学生登录后的“桌面”、“我的文档”文件夹重定向到域控制器指定的共享文件中。学生每次上课前使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录到学生机中,系统会自动从域控制器中调用“桌面”和“我的文档”数据,课堂结束后学生注销或关闭计算机,系统又自动把学生在“桌面”和“我的文档”中新建或者修改的数据同步到域控制器中,数据的上传下载都由操作系统在后台进行,作为操作者的学生是完全感觉不到这些的,和单机上的操作体验几乎没有区别。这样,每个学生拥有独立的账户,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又使用“文件夹重定向”功能把学生个人文件同步到域控制器中,避免了还原软件对学生个人文件数据的影响。

二、用Windows域规范学生上机操作的行为

众所周知,由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有很大的自由度,特别是软件使用方面,非常难控制,再加上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的现象,造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放开控制让学生练习,学生就往往只顾自己玩其他软件,和教师上课内容完全不同步,甚至在连接到互联网络的时候,学生都迫不及待地上QQ聊天或者玩网页游戏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虽然可以通过注册表或者借助电子教室的程序限制功能加以限制,但明显这些方法都不够灵活,比如通过注册表限制,需要每一台学生机上都去设置,费时费力;通过电子教室的程序限制,目前只有很少电子教室有这样的功能,并且只针对IE浏览器有效,设置方法比较单一,不便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总体来看这些方案收效一般。

软件限制也是Windows域的一个重要功能。实际上软件限制是通过Windows域的组策略来实现的,通过对不同的学生用户和计算机课程内容所要求的软件进行限制策略,不仅能有效地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扩散,还可以实现不同学生使用不同软件,不同课堂使用不同软件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进入组策略编辑,在“用户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软件限制策略”中,创建软件限制策略,在其他规则中根据“证书规则”、“哈希规则”、“Internet区域规则”和“路径规则”详细制定用户能够运行(或禁止运行)哪些软件,能够访问(或者禁止访问)哪些网站。使用组策略来限制软件显得非常灵活实用,编写多个关于软件限制的组策略,在需要的时候,为不同的学生或者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应用相应的组策略就可以达到软件限制的目的了。另外域中的组策略最大的好处在于统一编写,统一应用,一旦在域控制器中准备好组策略,所有的学生机会自动应用这些组策略,对于机房的维护来说方便了不少。

三、用Windows域的登录注销脚本记录学生上机情况

在一般的信息技术的学习评价中,我们往往以学生的作品好坏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平时能专心听讲,认真操作,但限于自身水平等原因,制作出来的作品可能并不能达到合格的程度,评价这些学生也需要考虑他们的制作过程,考虑到他们平时为制作作品所花费的时间,并不能只看作品成果。但普通局域网中的学生机,因为没有登录机制,显然没有办法解决如何为多个学生记录使用时间的问题。

关于心理学的疑问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07-03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理论工作者与实践操作者)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工作的认识、理解,或总结、或建构出来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组织形式特征鲜明的简要表述,通过这种简要表述,能够让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与方法等一目了然。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展现了现实与未来的传承,体现出心理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的通融。一个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比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更具可操作性,比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更具推广性。

一、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

“积极”( positive)不是积极心理学的新发明,但是积极心理学却在恰当的时机,通过恰当的方式把“积极”凸显出来。积极心理学认为以往的心理学,即积极心理学出现以前的心理学――传统主流心理学存在消极、悲观的取向,同样,以传统主流心理学为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不可避免带有消极、悲观色彩。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对其进行区分与探讨。

1.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的方式看。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学科之林的一员,但它究竟属于基础理论学科,还是属于实践层面的应用学科,不同的人还是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不同的取向下,产生了两类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类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建构的模式;一类是以理论模型作为起点,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形成的理论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两种取向的模式体现着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努力耕耘的痕迹与烙印。在实践中建构的模式大多源自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的探索与实践,如武汉理工大学的“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浙江大学的“‘三理健康教育功能’的指导思想、‘三个台阶’的发展步骤、‘三位一体’的工作内容、‘三级网络’的工作体系和‘三者结合’的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理论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则大多由心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完成,如“医学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模式”与“教育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模式”,“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型模式”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2.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目标与功能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不管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操作者,常常都以学生心理问题严重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由,因此,如何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就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三大类: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消除学生心理疾病为目的,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具有明显的医学特征;保健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采用教学讲座、咨询指导的方法,具有明显的教育特征;提高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采用活动、训练的方法,具有明显的训练特征。

3.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背景看。心理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必然与其他学科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与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现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存在所谓的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与学模式以及心理学模式。

传统主流心理学先天的悲观与消极色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关注问题的消解,这种以问题趋向为主要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然存在着以下不足与缺陷:

(1)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缺乏主动性的个体,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也把学生置于了教师的对立面。

(2)在对心理健康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与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疾病与心理问题的减少与消除。

(3)强调学生问题的消除,常常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排除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

(4)认为大多数师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对未来缺乏信心。

(5)重视教师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发展性。

(6)重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忽略家庭、社会中的积极因素与学生的真实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给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带来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必然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产生影响。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有着更科学的理解与认识,它关注人们幸福的获得、潜能的发挥,致力于建构一个积极的组织与社会,体现出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流露出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散发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这种思想必将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促使他们把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努力建构更加科学的、人性的、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与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带有以下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强调人的潜能,应该关注人的潜能的挖掘与发挥,潜能才是个体发展的源泉与保障。

2.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帮助人追求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帮助人消除所谓的什么问题。

3.心理健康的本质并不等于没有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消除,还应该包括身心积极因素的增加。

4.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对问题寻求积极的解释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角度,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5.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调节与体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无法由别人替代,只有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免疫力才会得到增强。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师健康的促进者。

6.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因素。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一切积极因素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土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脱离学生的实际。

三、建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把人看成是有潜能的个体,强调人的主观性与能动性,认为心理学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开发潜能,使人乐观地面对生活,追求人生幸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人、人类及社会各种问题的预防与治疗,所以,有人依据积极心理学的这种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悲观、消极取向的批判,把它称为心理学中的一股力量,也有人把它当作一种变革,更有人把它看作是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积极心理学目前主要有三个研究领域: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积极人格的研究以及积极组织、社会环境的研究。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研究倾向必将赋予心理学工作者一个崭新的视角,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理解,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带来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也给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理论背景。

(二)以积极的心理机能为培养目标

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与学科化的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外显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或是掌握与具备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重于“心”,应该着重于内在的心理机能。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机能,表现在个体的心理过程、个性品质上,表现在个体与自己、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等诸方面。班华先生认为心理机能在心理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心理教育的目标就是优化人的心理机能。理解了心理机能的涵义,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不同表述,都可以归结到心理机能上来。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心理机能的缺失或紊乱。心理素质、心理品质是心理机能的具体表现,心理潜能是潜隐的心理机能。

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在于培养人的积极的心理机能。是否有目的地影响心理机能、改善提高心理机能,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其他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界线。

(三)以积极的品质为研究内容

由于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消极目标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问题的解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深入研究和充分发展人的积极品质,发展和提升现代人类人性的优点比修复人类心理的疾病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真实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转向关注、研究人的光明面,应该研究与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因为,需要、乐观、实现、幸福、快乐、满意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核心要素,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从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上来。因此,以积极的品质为研究内容是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思想所在。

(四)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方法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主体―发展性”。主体是人,所以应该凸出人的主体性,突出人的发展性。“主体―发展性”意蕴着心理健康教育尊重人、关爱人、理解人、发展人,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自身心理建构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与出发点是强调主体性与发展性的学生。那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怎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发展性?充分相信学生,注重与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就成了众多方法中最受到重视的方法。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注重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并不是积极心理教育模式的特有专利,但正如前文所述,只有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在对人性积极的认识上,这种方法才能充分地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与魅力,人的主体性与发展性才能充分被重视。

(五)以积极的解释为关键所在

传统主流心理学对人类和社会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这一点就连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Seligman也承认,但实践表明,人类的幸福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与消解,相反,必须转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组成我们的社会,人只有积极地对待他人,对待万事万物,社会才能和睦相处而安宁,人类才能获得永久的幸福。积极心理学强调用积极方式对心理问题作出适当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用各种积极的正面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充分展现积极方面,消解、克服消极因素。只有秉承着这种积极的解释的思想,我们才能从传统主流心理学悲观与消极的泥沼中走出来,才能摆脱传统主流心理学的问题意识,研究人的潜力和美德,致力于人的幸福生活才能成为可能。因此,是否具有积极的解释的倾向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消极与积极倾向。

(六)以学生的幸福感为奋斗方向

2006年3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栏目曾刊登了题为《“幸福感”要成为政绩考核指标――一些社会人士提出行政手段不宜过多干预老百姓生活的主观感受》的文章。由此可见,关注个体的幸福感与幸福生活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而且已经成为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那么,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幸福需要哪些条件,就成了我们需要思考与回答的问题。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摆脱消极心理学的消极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桎梏,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虑,把学生的幸福感与幸福生活当作自己的努力方向,在自己的实践中,培养学生收获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这不仅是积极心理学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而且也是时代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股新的力量,它给原先略显沉闷与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活力,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但积极心理学是否能如一些积极心理学家所讲的那样,给心理学带来一场根本的变革,则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审视。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积极心理学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它也存在诸如缺乏实证研究、纵向研究及表现出一定话语霸权等不足之处。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赵俊峰.生态学定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6.3:89~91.

[2]崔景贵.中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建构[J].职教通讯,2006.4:20~22.

[3]屈正良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学科学版),2006.2:61~64.

[4] 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7

[8]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编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43

[5]郭子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型模式[J].中国健康教育,2004(11).

[6]张公社.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几种取向[J].教育科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