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1
目前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和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
1.生活辅导
开展生活辅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包括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宣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应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休闲,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养成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在学习方面主要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应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应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班主任应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校正学生中不良的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在低年级阶段,班主任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自习课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在高年级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优秀的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很擅长利用个别谈心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进行针对性强的集体辅导。形式有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前者适合于学习方法的辅导;后者有助于解决某种情绪或行为问题。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分数教育曾耽误了一批有潜力的人才,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肩负重任。(稿件编号:090812004)
参考文献:
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中学地理 人文教育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人文素养培育的新理念
1.教学中地理知识和人文精神要相融合
地理是一门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是现行的中学地理的新版教材中更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要善于钻研地理新课标,挖掘隐含在地理知识当中的“人文资源”,寻求地理教材内容中人文精神的契入点,在开展教学时对所授内容进行深化和升华,做到地理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2. 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材,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情感和责任。在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的同时要进行生命教育。近几年来,青少年自杀、谋杀、“虐猫”,“伤熊”事件屡有报道,这反映了他们对动物、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漠视,这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极端表现,也反映了他们人文素养的低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人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地球以外的行星具有生命,这不仅是太阳系的奇迹,也是整个宇宙的奇迹,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我们人类文明的首要标志”。人对自身、对他人缺乏人文关怀,社会就不能和谐发展;人对自然缺乏人文关怀,自然界就会报复人类。
3. 教与学之间的关爱与合作
新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此,在地理教育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权威,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被动接受,无条件服从,师生之间呆板生硬的单向信息传递。屏弃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身心分离,缺乏独立人格,缺乏主体性体现,忽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全面发展的关注等等陈旧教学观念,重视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本着尊重平等的教育原则, 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和个性差异;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教育为手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充满人文情怀的和谐课堂,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实施对策
中学地理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育,集中体现在地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
1. 淡化教学过程的考试意识,提升地理学习美感
现行的应试教育本质上就是单纯的“竞技”教育,是一个人的成功必须以相当部分同龄人的失败为代价的淘汰赛,它不是提升而是减少了孩子们的快乐和幸福的总量。首先是败坏学习美感,使许多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其次“竞技”教育必然伴生的强烈的压迫感、焦虑感、恐惧感极大地破坏了孩子们精神生态的平衡。为什么越来越多本来应该是风华正茂的孩子,却偏偏选择了自残、自杀甚至杀人? 教育本来应该教会人们热爱生命,“竞技”教育却相反,它败坏美食家的味觉一样地败坏着孩子们的生命美感,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因此丧失生命的动力和生命的兴趣。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儿童是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陶先生的心愿还是海市蜃楼,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责无旁贷。
淡化考试意识不是逃避考试,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效果,所谓“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这个道理。第8次新课程改革使教育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达尔文在其自传中也曾写道:“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主动而深入地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的不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 地球是一个球体" 的教材时,教师不必过多地、刻意地运用一些实例来对之加以证明。因为在当今的科技条件下,学生通过电视或杂志的一幅地球卫星照片或视频,就完全可以清晰、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形状。而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就是这个今天看似简单的结论,在人类历史上却经过了无数人艰苦而漫长的探索和实践。因此,教学不能把重点放在“认识地球的形状”这一具体的知识点上,而是把重点放在提出证据对其加以说明上,培养学生为探索科学发奋学习的情感;又如在学习“板块运动”一节时,教学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记住全球六大板快的范围及名称,而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如何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吻合,进而推断可能是大陆漂移的结果,然后经历千辛万苦,坚持不懈,到大西洋两岸寻找科学依据,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生动的事例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探究精神,这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打破了传统的注重精英主义和“唯升学论”的狭隘的课程定位。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才是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前途的,都是有发展的。”
2. 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高低是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求地理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树立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更需要教师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广泛涉猎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的修养,在地理教学中以渊博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文精神,深厚的人文情怀,通过身先示范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激发学生,培养其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素养。试问面对一位头脑里充满学问和智慧,浑身洋溢着人格魅力和才华,对教育工作充满兴趣,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师,学生怎能不被感染?又怎能不喜欢学习?教学怎能不出色?其一, 地理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内容通过教师发掘并与自身言行融合才能发挥作用, 人文精神的内容如果只凭“说教”难以实现, 只有通过榜样的力量把“人文精神的知识”,通过“感悟”和“体验”内化成为自我意识, 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其二,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通过心灵的交流, 实现感情的交融, 教师人格的感染力量才得以实现。
3. 课堂教学要以情感人,以情激趣,以情促学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堂课都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场”,这种“情感场”是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对教材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而去影响教学过程的效率及其效果。地理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就不得不重视情感的作用,不仅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及时了解并调控学生的情感: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要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要使他们归于平静,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要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要唤起他们的力量,从他们的眼里读出内心的愿望,你能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这样以情感人,以情激趣,以情促学的课堂,才能唤醒学生的人性之觉悟,真正显现出教师的人文情怀!
4. 重视地理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54-02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体质虚弱。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 而且应包括心理等各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并引起了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 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念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以下成因。
(一) 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这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得不到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还导致心理障碍。学习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的结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现行的中学教育结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首先,学生所学的知识绝大多数是为继续升学而准备的。从农村中学的实际状况来看,能继续升学读书的只有15%左右,约85%的学生面临着升学难的局面,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感到的是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其次,教学评价高度统一,没有弹性。期中、期末测试以前各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现已基本上下放到各市区,但还是统一难度,统一一份试卷,模仿的是中考的难度及题型,性质是选拔性的考试,不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农村中学约占85%的学生每次考试最高也只能考得70至80分,得低分的比比皆是,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厌食、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结果就是考试焦虑或麻木不仁。甚至导致了部分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或其他同学间关系不和谐
中学时期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理想的天使、公正的代表,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父母般的关爱与朋友般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认知发生偏差,对学生缺乏关爱、理解、耐心与热情,学生则会由失望进而转化成压抑、敌对、攻击等心理或行为。更有甚者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之外,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被同辈团体所接纳与支持。这种接纳与支持,不仅是调剂情感、和谐身心的剂,而且也是化解矛盾、加深交流、达成合作、提高学习效果的催化剂。由于学校不合理的分班、调班、调座位,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最终发展到了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另外,一部分学生间比吃比穿、争风吃醋等引发猜疑、妒忌等不良心理。
2.家庭氛围不和谐
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甜蜜、和谐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这样的家庭只占了极少数。更多的是专制式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如若孩了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轻者怒骂重者殴打,容易造成孩子孤僻、专横和的性格。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诸如,被抛弃感、愤怒感、敌视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闭锁心理
闭锁心理的主要表现是外在趋于关闭封锁,内心活动日益丰富的复杂的并存。封闭心理是青春期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一个心理标志。中学生如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交流,就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注意和重视。
2.情绪起伏
青春期个体在生理上的剧变和心理上的发展相对缓慢,形成了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们情绪起伏、内隐外露交替。如,一个微笑会使其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一个侧目会使其情绪低迷,辗转反侧。然而他们内心的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在表面上却表现得很平静:他们想与别人交流,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得不到理解和诱导,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
3.早恋
中学生时代特别是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其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就会使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的幼稚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自认为认真的、诚挚的、负责的恋爱在朦胧状态下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棘手的问题。
二、维护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切实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均属三类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差,教学质量与县一级和先进地区差距大,所以要切实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在期末、期中测试中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试题进行测试,不让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而产生厌学、逃学、考试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日常必要的心理、情绪调节技术、技能。课程应包含心理健康养护的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后一部分则以心理、情绪调节最有效的方法为主。实践操作的内容应包含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要引导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自我心理调节手段。
(三)搭建相应心理咨询平台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日益迫切。搭建相应心理咨询平台,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这不仅是时展和学生成长的要求,而且也是学校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然趋势。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心理信箱和热线有利于学生对一些隐秘、平时难于表达的心理问题进行交流。信箱和热线还可以省去害羞、隐秘被揭的忧虑,使中学生敞开心扉排遣忧愁、苦闷和烦恼,更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设立家长培训学校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青春期是人的个性显现或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行为背景对孩子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影响,尤其对心理发展影响十分明显。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为人处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设立家长培训学校对于了解学生心理及教育计划的制订和落实,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杜绝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及歧视、嘲讽、挖苦学生,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敌对甚至攻击等心理或行为。
(六)开设青春期心理、生理辅导课
结合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开设心理、生理辅导课,并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身心发育的特征,能正确处理异性间的交往。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不良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早恋现象严重,特别要重视开展有关“早恋的危害”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有效地控制青春期学生不良心理的产生。
总之,学习、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是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农村地区初中的实际出发,提高认识,从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入手,有的放矢,常抓不懈。
[ 参 考 文 献 ]
[1] 魏忠刚.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8).
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特点;影响效应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6-0084-11
一、问题提出
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不能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普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工作难以胜任”、“角色定位模糊”等现象。国内外研究者对胜任特征内涵、建模方法等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鲜有涉及;现有相关研究一般都笼统的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须具备的能力素质,而这些能力素质标准大都是根据主观经验总结归纳出来的,缺乏科学的实证支持和实践操作性;从我国现行学校管理体制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尚未真正形成,明显存在角色定位不明确,工作职责模糊,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胜任特征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胜任特征研究领域和理论,而且有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胜任能力,为学校选拔、培训、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拟采取综合研究视角,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系统探索中国大陆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特点、影响效应模型。为提高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水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的理论基础
胜任特征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应归功于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1973)。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学校的学术测验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预测个人从事复杂工作和高层次工作的绩效,或在生活中是否能取得成功。他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是诸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一些可称为胜任特征的东西。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是指与工作岗位、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
迄今国内外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企业公司员工、政府部门、干部和一般教师。其方法大多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少部分研究使用了问卷调查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建构胜任特征结构的研究较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双重角色和身份,其胜任特征必然是两者的结合。现有研究大多是有关于心理咨询师素质(素养)进行的理论探讨,如国外学者卡瓦纳、吉尔伯特等人。以及国内学者张义泉、杨坤丽、钱铭怡的研究,上述研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问卷编制
(一)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分析
从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素质和能力的文献中搜集描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词语,共得到词汇120个,对搜集到的120个词汇进行归纳整理,得到32个胜任特征描述词,然后将所有胜任特征归类到4大类11个维度中。根据冰山模型等理论,作者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特征系统,四大类包括知识、人格、观念和能力,其中知识和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基础,观念提供了工作导向,能力则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核心。11个维度为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能力、反思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11个维度通过了开放式问卷和行为事件访谈法的验证。由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政策使然。虽然德育工作蕴含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活动中,但根据心理咨询“价值中立”的原则,因此在本研究中不予考虑。从开放式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做工作差异不大,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来看,大学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相差不大,所以本研究在编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问卷时,把大学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一个研究对象。
(二)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初试问卷的编制
通过文献分析法、开放式问卷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初步确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内容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预试问卷的题项。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分布在全国高校和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00名,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其中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30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55名,男教师124名,女教师161名。根据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具备的良好问卷的标准对题项进行筛选,最后保留57个题项,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初试问卷。
(三)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正式问卷的编制
1.研究方法
(1)被试
正式问卷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重庆、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等10多个省的高校和中学,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00份,回收率90%。获得有效问卷860份。将数据随机分成两组,一组430份用作探索性因素分析,其中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别占53.5%,46.5%;男32.6%;专职39.5%;担任行政职务23.3%。另一组用作验证性因素分析,其中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别占54.4%,45.6%;男32.1%;专职39.5%;担任行政职务23.3%。
(2)材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初试问卷
自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初试问卷》,共60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包括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尽责性、职业价值观、专业发展能力、学生观、宜人性、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等9个因素。
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绩效问卷对马云献编制的工作绩效问卷进行修订,量表包括10个题项,包含任务绩效、关系绩效两个维度。问卷按照符合程度高低采用5点计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3)程序
问卷以邮寄的方式,寄到学校后,每个学校有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做主试,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查。
对初试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因素和项目,确定正式量表。
将正式测量获得的数据随机分为基本同质的两部分,其中一半数据用来做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另一半用来做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对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进行交叉验证,形成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及AMOS4.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研究结果
(1)探索性因素分析
运用临界比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60个题项的临界比率值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
采用初试问卷项目评价和筛选标准取舍题项和探索性因素方法,最终得到9个维度57个题项,共解释总方差的57.760%,9个因素命名如下: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价值观、尽责性、宜人性、专业发展能力、学生观、普通文化知识。
上述9个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但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
运用上述项目评价和筛选标准取舍题项和探索性因素方法分别把大学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类教师胜任结构相同,介于本文篇幅限制,没有把其呈现出来。
(2)信度检验
本量表考察同质性信度。结果发现,各因素的a系数在0.751—0.877之间,总量表的a系数为0.964。说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同质性信度。
(3)效度检验
①内容效度 本研究在量表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量表编制的原则,保证了本量表编制的内容效度。
②Spencer,Social Psychology结构效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308-0.771之间。各因素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644-0.856之间,具有比较高的相关。说明本研究编制的量表具有比较好的结构效度。
其次,分别对大学和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二阶1因素一阶9因素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各项拟合指标都达到优度模型的条件。
③效标效度 工作绩效总均分与各因素均分相关显著,与量表总均分相关达到O,609,说明本问卷具有比较好的效标效度。
3.讨论
首先,从理论上看,分别从胜任特征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有研究两个方面来建构胜任特征结构,这样既传承延续了胜任特征领域的理论又对我国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进行了总结,从而建构适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理论模型。
第一,通过对已往胜任特征研究的回顾口,无论研究者从何种角度对胜任特征内涵进行界定,研究者都认可胜任特征必然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与特定的工作职责和岗位密切相关,不独立于工作情景之外;②与高绩效呈正相关,对工作绩效有预测作用;③可测量,可观察;④具有动态性。另外,胜任特征内涵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人格、观念等方面,因此,本研究认为胜任特征是指在特定的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保障个体产生有效工作绩效的个体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与职业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
第二,国内外研究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做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其中包括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人格和观念,因此本研究结合胜任特征领域的研究,建构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理论模型,该模型涉及知识、人格、观念和能力四大类,包括11个维度。
其次,从探索性因素分析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是由二阶一因子一阶九因子组成的胜任特征模型,9个胜任特征的上位是知识、人格、观念和能力,但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9个胜任特征并没有进行再次归类,说明9个胜任特征维度是相对独立的,他们从属于胜任特征模型,实际上这与理论建构并不矛盾,知识、人格、观念和能力是便于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进行建构和理论归纳,理论概念或类别不是实质上的二阶因素或高阶因素。例如,“人格”不是大五人格中的5个人格因素的高阶因素;张妙清对华人开放性的研究发现,开放性也不是高阶因素。夏凌翔对自立人格的研究都说明了理论概念或类别不是实质上的高阶因素,之所以理论上如此建构,一方面是对已往研究进行归纳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几个方面做详细的分析,这样也有利于保证内容效度。
4.小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是一个由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构成的多维度结构,以此为基础编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工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特点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了解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现状,探讨教师胜任特征在个体背景变量和学校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揭示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为有针对性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部分省市的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943份,大学有效问卷496份,其中男171人,女325人;中学有效问卷447份,其中男133人,女314人。
2.工具
采用自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该量表包括57个题项,采用Likert 5点记分,该问卷包含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9个因素,各因素a均大于0.7。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关以及各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变量的设立和内容分析发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 for Windows2000统计软件包进行各种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总体状况
从表1可见,目前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量表总均分为3.641,按照量表的等级水平,处于“基本符合”和“大部分符合之间”。以上结果说明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较好的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观、尽责性、宜人性和专业知识水平较高,职业价值观和普通文化知识有待于提高。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高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尽责性程度高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说明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某些胜任特征水平存在差异。
2.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差异分析
通过对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普通文化知识水平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具体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t=5.70,p
3.不同性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差异分析
(1)不同性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差异比较通过对不同性别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性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女性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t=4.61,p
(2)不同性别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差异比较
通过对不同性别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女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t=3.71,p
(四)讨论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总体状况
本研究表明,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量表总均分为3.641,说明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较高,能够较好的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与近年来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分不开,一方面现行教育体制对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设置做出明确规定,保证了相当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支稳定的队伍。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明确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和接受培训,要求学校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因此,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政策上的支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2.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现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其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接受专业训练的时间较长,从而使其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其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机会较多,学习环境宽松,教师获得外出培训的机会相对容易,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学生面临高考,每个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再发展可能会忽视从而限制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这与王宏方的调查研究中认为的大多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自己的“理论知识”、“咨询技巧”感到一般是一致的。
3.不同性别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女性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原因之一,我国长期受封建社会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观念依然存在,使得已婚教师更多的承担着家务劳动,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文化视野。原因之二,自身的生理因素使得女性没有男性精力旺盛,加上生育任务使得女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外界,学习新知识。另有观点认为,女性理想定位的偏差、女性知识面狭窄、自我意识淡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是制约女教师取得突破进展的最大障碍。
(五)小结
(1)目前我国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量表总均分为3.641,按照量表的等级水平,处于“基本符合”和“大部分符合之间”。排在前四位的因素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学生观、尽责性、宜人性、专业知识,因素平均分较低的两个因素分别为职业价值观和普通文化知识。
(2)通过对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而在其他胜任特征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通过对不同性别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无论大学还是中学都表现为男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女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的建构
由于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在大学和中学的环境氛围不同,因此本研究将分别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学校组织气氛、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效应整合模型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学校组织气氛、职业承诺的影响效应整合模型。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的建构
1.引言
Spencer的研究发现工作中的高绩效通常是一组具体的胜任特征按照一定特殊方式组合的产物。Russell等对高层经理人员的胜任特征研究,Jansen对评价中心效度的动态效度研究结果都支持了不同的胜任特征会对工作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学校组织气氛对于学校组织,就如同人格对于个体,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教职员工的工作动机、价值观念和行为态度,进而影响工作绩效。潘孝富的研究表明,学校组织气氛能较好地预测教师工作绩效。王刚的研究发现,公务员所在部门组织气氛的部分维度与公务员的胜任力水平的部分维度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工作满意度作为个体的心理特征,与工作绩效有着某种内在联系。郑晓明等人对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胜任特征研究发现,敬业精神和协作胜任特征与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呈显著正相关,敬业精神与离职意向呈显著负相关。学校的组织气氛是学校领导作风、方式的结果变量,它直接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还有研究指出,学校的组织气氛层面的开放性与师院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学校组织气氛层面的封闭性则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
现有相关研究探讨了变量两两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系统的实证研究检验这些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从现有研究可以推测出:胜任特征导致工作绩效的提高,而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则和工作绩效、胜任特征呈正相关。从实际情况观察来看,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良好的学校组织气氛有助于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而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同样教师具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有利于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而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以下假设:工作满意度一方面直接影响工作绩效,另一方面通过胜任特征间接影响工作绩效。学校组织气氛一方面直接影响工作绩效,另一方面通过胜任特征间接影响工作绩效。同时,学校组织气氛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如图1所示。
2.研究方法
(1)被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部分省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7份,回收率为75%,其中男133人,女314人。
(2)研究工具
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 自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共57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包括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尽责性、职业价值观、专业发展能力、学生观、宜人性、专业知识、常识知识等9个因素。
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绩效问卷对马云献等人修订的工作绩效问卷进行修订,量表包括10个题项,包含任务绩效、关系绩效两个维度。问卷按照符合程度高低采用5点计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③学校组织气氛问卷 本研究所采用的“学校组织气氛描述问卷”是依据Hoy & Clover所发展的“修订组织气氛描述问卷”(The Revise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Descriptive Questionnaire forElementary School,简称OCDQRE)为基本架构,同时参考了曾烂灯、陈文瑜、张简忆如及郑悦琪等人所修订的小学学校组织气氛问卷,量表包括40个题项,问卷按照符合程度高低采用5点计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④工作满意度问卷该量表由我国台湾的舒绪伟编制,由教学工作、工作环境、发展升迁、福利报酬和校长管理5个维度共30个题目组成,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数越高表明其对工作越满意,其中有部分反向记分题。总问卷的a系数为0.887。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FRI=0.965,IFI=0.980,TLI=0.976,CFI=0.980,RMSEA=0.059,问卷的拟合指数较好。
3.研究结果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
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工作绩效和学校组织气氛、工作满意度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分别以胜任特征、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为自变量,以工作绩效为因变量,以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为自变量,以胜任特征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
由上表可知,胜任特征、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联合解释工作绩效总变异量的39.2%,胜任特征、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效应。工作满意度和学校组织气氛联合解释胜任特征总变异的31.1%,工作满意度和学校组织气氛对胜任特征有显著的正效应。
(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检验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图1是最优化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4.讨论
影响胜任特征和工作绩效的因素很多,国内外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研究内容涉及最多的是单因素和两两相关研究,综合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已往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建构影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学校组织气氛对工作满意度的解释率为12%,其路径系数为0.35,这与已往研究是一致。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对胜任特征的解释率为31.4%,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4和0.50,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分别从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出发,综合探索了他们是如何影响胜任特征水平的。其研究结果表明,学校组织气氛作为外部影响因素,与作为内部影响因素的工作满意度相比,在总变异中所占的比例要远远低于工作满意度,这符合哲学中事物发展规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外因(学校组织气氛)对事物发展也有影响。这揭示出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水平,不但要改善学校的组织气氛,更要注意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学校组织气氛、工作满意度和胜任特征对工作绩效的解释为40%,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1、0.12和0.51。研究结果与已往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本研究结果揭示出胜任特征是影响工作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若想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绩效,前提是必须提高其胜任特征水平。
5.小结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表明,学校组织气氛对工作满意度有直接作用,可解释工作满意度变异的12%。学校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对胜任特征水平提高有积极的直接影响,可解释胜任特征变异的31%。学校组织气氛、工作满意度和胜任特征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绩效的提高有积极的直接影响,可解释工作绩效变异的40%。
(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的建构
1.引言
已有研究表明,学校组织气氛对教师的职业承诺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如田宝等人的研究表明,支持行为、同事行为和疏远行为对预测情感承诺作出了新的贡献,支持行为的贡献更大;支持行为和亲密行为对预测规范承诺做出了新贡献,支持行为的贡献更大;亲密行为能预测持续承诺。国外的统计数字表明,影响组织成功主要有四个关键因素,它们分别是个人素质、职业需求、管理风格和组织气氛,最终在一个组织中体现出来的是组织气氛。组织气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程度达28%,直接影响着组织文化和组织绩效,建立良好的组织气氛能使组织内员工释放全部内在潜能。Lee等对国外与职业承诺相关的77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与工作有关的变量如工作卷入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职业生涯满意度与职业承诺有显著的相关;职业承诺还与转换职业意愿、离职意愿、工作绩效等有显著的相关。
现有相关研究探讨了变量两两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系统的实证研究检验这些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从现有研究可以推测出:胜任特征导致工作绩效的提高,而学校组织气氛和职业承诺和工作绩效与胜任特征呈正相关。从实际情况观察来看,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良好的学校组织气氛有助于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而教师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同样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承诺,有利于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而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如图3所示。
2.研究方法
(1)被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部分省市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6份,回收率为82.7%,其中男169,女327。
(2)研究工具
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
自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量表》,共57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包括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尽责性、职业价值观、专业发展能力、学生观、宜人性、专业知识、常识知识等9个因素。
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绩效问卷对马云献等人修订的工作绩效问卷进行修订,量表包括10个题项,包含任务绩效、关系绩效两个维度。问卷按照符合程度高低采用5点计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③学校组织气氛问卷马云献编制的高校组织气氛问卷由三个因子构成,分别是:领导形态、教师行为、管理体制,信效度检验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④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承诺问卷参考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根据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实际情况,对题项中的词语进行修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承诺问卷共15个题目,包括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三个维度,采用Likert4点量表,单选迫选形式,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给1—4分的评定,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研究结果
(1)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
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学校组织气氛和职业承诺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工作绩效和学校组织气氛、职业承诺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学校组织气氛和职业承诺存在非常显著正相关,分别以胜任特征、学校组织气氛和职业承诺为自变量,以工作绩效为因变量,以学校组织气氛和职业承诺为自变量,以胜任特征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
由上表可知,胜任特征和学校组织气氛联合解释工作绩效总变异量的39.5%,胜任特征和学校组织气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效应。职业承诺和学校组织气氛联合解释胜任特征总变异的14.7%,职业承诺和学校组织气氛对胜任特征有显著的正效应。
(2)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检验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影响效应整合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职业承诺对工作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的路径系数0.03,路径系数不显著,所以图3被拒绝。结合拟合指数和结构方程模型图,并参考节俭指标,我们认为图4是可以接受的。
4.讨论
研究结果发现,学校组织气氛对职业承诺的解释率为6%,其路径系数为0.24,这与已往的研究是一致的。说明良好的学校组织气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职业承诺。学校组织气氛、胜任特征、职业承诺对工作绩效的解释率为40%,学校组织气氛、胜任特征对工作绩效的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12和0.5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承诺水平直接影响胜任特征,通过胜任特征间接影响工作绩效,之所以产生以上原因,一方面,本研究所测量的胜任特征水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有效的个人特质,而教师个体所具有的职业承诺直接作用于胜任特征水平,而工作绩效水平的提高相当一部分有赖于良好的环境,因此,职业承诺对工作绩效影响效应不显著。另一方面,社会声望比较高的职业,如高校教师其职业承诺水平比较高,同时由于高校更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因此高校教师更注重教师专业化水平(包括胜任特征水平)的提高,而对于单位所要求的工作绩效却相对较不看重,这表现为大学教师较少参加单位或团体组织的活动,对单位组织的各种评比参加不甚积极。
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职业健康心理学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工作-家庭关系工作场所暴力个体组织和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
近十几年来,面对着全球经济和组织形态的日益变革,一个崭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职业健康心理学逐渐出现并发展壮大。职业健康心理学则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相关分支领域。国内学者对于该学科领域的关注不多。从总体来看,虽然也有一些健康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在研究中涉及到了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不少研究主题,如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场欺负、职场性骚扰等。但职业健康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尚未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
1工作压力
目前,学术界对工作压力的研究已具系统性,具体表现在:(1)角色模糊、角色冲突所引起的角色压力源是工作压力的主要前因变量;(2)员工的个人内、外在资源在压力过程中均有调节作用,尤其是个人普遍化的内控信念及对工作的掌控感都会对工作压力的感受造成影响。(3)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系统性角度出发,构建工作压力理论模型。
2工作倦怠
有关工作倦怠的结构定义、测量和理论模型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关于工作倦怠形成原因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大致上可归纳为三大类:(1)工作与角色特性。有人际关系或互动、角色冲突与模糊、角色负荷、工作负荷过重、工作压力、工作满足、缺乏公平性;(2)组织特性有工作背景、组织结构;(3)个人特性。有人口统计变量、A、B型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个人预期、职业生涯进展。
3工作-家庭关系
随着大量的女性投身到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双薪家庭从业人员日渐增多,工作中发生的事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家庭。要同时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将为个人带来较大的压力,女性是首当其冲,而男性也比以往较多地卷入了家庭角色。
4工作场所暴力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有关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暴力产生的原因和暴力预防上。暴力产生的原因一般包括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暴力预防包括组织预防和个体预防两方面。
5个体、组织和环境因素
在工作场所中,个体的许多特征会影响组织和个体自身的健康。在OHP研究中,特定的个体水平研究变量主要包括人格、情绪、年龄、愤怒、工作狂、健康状况、自我依赖和性别差异等。如伴随着高强度工业化社会而出现的A型人格以及最新出现的D型人格,与工作压力、睡眠不足、超时工作、过劳死有着高度相关。工作狂会对组织产生大量负面影响。大量琐碎的情绪付出和劳动是导致工作倦怠的直接原因。
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展望自诞生至今,OHP不仅在学科的研究与建设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而且在许多工作组织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综合目前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未来的OHP研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本土化研究特色鲜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与统一,是心理学发展的总特点或总趋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中,西方心理学的长处在于它有一百多年来积累的大量有关心理事实的科学说明、实证材料、研究方法和发展经验,以及一百多年来形成的心理学科研能力和传播能力。
(2)关注现实问题,重视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任何一门学科的生命力都在于它对人类的价值。心理学作为探索人自身的一门学科,其存在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满足人类认识和发展自身的需要的程度,取决于其解释力和说明、解决现实问题的程度。
(3)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从传统的工作压力研究转化到积极压力的探索、从消极情绪的控制研究转化到积极情绪的激励研究、从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转化到工作-家庭促进的研究、从工作倦怠的研究转化到工作投入的研究、EAP的实施完成了从控制层面向预防层面的转化。
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6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责任
中学生心理脆弱,反映敏感,渴望独立又在各方面不具备成熟条件,且学习压力非常大,所以,常常表现出叛逆思想或做出叛逆行为。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减少和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调整和掌控好心态,主动的调适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开发潜能,提升学习成绩,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承担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理应是中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中学教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学生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为他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必须集中精力投入于文化课学习,为高考能够考出好成绩,进入好学校做知识积累。从中学生在学校中所处的环境看,“教”与“学”即是中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部内容。“教”即教师的教学,“学”即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包含着诸多内容,文化课是占比重最大的,但是教师责任,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那么,教师的“教”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课,其中,必定包含着“教”学生的品行,“教”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管理,教师的引导和管理对学生的“学”发挥着稳定思想、调动学习积极性、保障愉悦的学习环境、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的保障作用。因为学校的每一项安排,每一项要求都要由教师安排并传达到学生中去,学生在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清楚了解,认真疏导和解决,这是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
从现实情况看,中学生心理健康发面的问题有着以下方面:
一是对学习的逆反心理和表现。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大,这些压力从客观上看,是学习内容多,学习时间长,考试多,家长期望值高,教师要求严格;从主观上看,学生的情绪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害怕学习,但又想要好的学习成绩,心情常处于焦灼中。甚至于害怕或回避上学。在学习行为方面难以自控,学习困难多,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好,作业难完成,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愿表现,不想运动,自我封闭。有的开始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 二是人际交往中的逆反心理和表现。常听到中学生的父母说孩子变了,变得不听父母的话,不尊重父母,与父母顶嘴,我行我素,与父母的要求背道而驰,这是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普遍表现。实际上,有时他们自己也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对、不应该,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他们往往存在着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与同学间的沟通变少,甚至不合群。 三是情绪和精神上的压抑与忧郁的表现。这种情况下,是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和心理疾病开始有反应的状态,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他们兴趣衰退,对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教师责任,无望、无助感强烈。易情绪化,思想不稳定,耐挫能力较弱,抗压能力低下,稍遇到一点问题情绪就会发生很大的波动,或意志消沉,颓废沮丧,一蹶不振,或走极端龙源期刊。
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则已被基础教育所关注,无论从学校还是从教师的角度都在开始关注、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但仍需强调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因为中学生对教师有着普遍的尊敬和信赖的情感,往往表现出教师说一句,强过父母说十句的效果。而且,教师与同学相处的时间也多过父母,掌握的教育方法和经验也胜过父母。
二、教师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责任应做到“两个适应”
1个人修养上的适应
爱学生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首要内容,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关心学生,不仅仅要教书,也要在教书的同时育人。面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的今天,教师首先应敏感的认识到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满腔热忱的为学生疏导心理问题。教师的政治素质是个人修养的本质内容,也是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学生中的思想问题虽表现多种多样,说到底都是同理想信念有关。抓住了理想信念教育,就抓住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要成为学生理想信念的引路人,自己必须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鲜明的政治立场、观点,较强的政治鉴别力,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将自身较高的政治素质转化为引导、教育学生的传导能力,影响带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理想前途与热爱国家、热爱民族,报效国家、报效民族联系起来,将自身修养与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和需要联系起来,加强自我意志品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修养对于教师说来。是能否在学生中具有人格魅力的底蕴。教师能否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教师的教诲学生是否愿意听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道德品质的修养。因为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否则,就会形成说教与行为的“两层皮”,就会弱化教师的教育效果。
2.教育方法上的适应
一是防患未然,筑牢堤坝。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处于青春萌动期的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任课,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要留心和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必要的指导。要引导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通过人际知觉达到相互认同,人与人交往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让他们知道,只有当人们通过信息交流,相互了解,满往需要时教师责任,才能实现相互间的协调。教师要学会运用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对学生有良好的“期待”,并向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途径和方法,激发学习与生活中喜悦、乐观、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情绪。二是抓住苗头,因势利导。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要善于抓“早”,指导学生学习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或通过交友故事、交友箴言的学习,或讲述自己与同学、家人乃至路人交往过程的得失。去感知建立同学友谊的原则和方法。学会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关心他人。要提醒学生注意在交往过程中做到“五不”:不宜过分亲昵;不宜过分冷淡;不必过分拘谨;不要喋喋不休;不可太严肃。要注意纠正他们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发现人际知觉中的相似性,做到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认识彼此间在交往中的权力、义务、责任,正视差异,及时沟通。三是,加强交流,常抓不懈。中学生渴望被倾听、被理解,渴望心灵关怀和心灵慰籍,教师要特别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意说话内容和语气。无论是个别谈话,还是课堂交流,必须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评说和指导是客观的、真诚的,充满爱心的。教师要创造学生交流交往、展示自我、锻炼提高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多组织分组讨论、小组辩论;课外多组织文体活动,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去,作为集体活动中的一员平等的沟通想法、交流意见,进而逐步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虚心的接纳他人的看法,客观的对待他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