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源的配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卫生资源的配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卫生资源的配置

卫生资源的配置范文1

GIS在信息系统管理模块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在此对数据查询作为介绍。系统模块中嵌入了传染病管理模块,借助GIS可对疾病进行查询。如传染病数据库界面输入某一传染病名称,再指定一具体地点如青秀区某一街道、起始和结束日期后点击查询即可显示指定地点和时间段传染病患者基本信息。另外,还可利用SQL语言设置,通过GIS实现传染病动态演示,如对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段的传染病发病情况实现动态演示,这清晰直观地观察出传染病发展动态;③疫情评估分析。前面在GIS定义中提到过GIS具有信息采集、储存、运算、分析及描述功能,该功能与公共卫生应急防疫系统结合则延伸出了疫情分析、评估和疫情预测预警等功能。基于GIS的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开发与应用概念认知基于GIS的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是建基于GIS平台与信息服务平台之上的应用服务系统,其作用在于借助兼容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与GIS的强大空间分析更能帮助类似卫生部位、疾控中心等单位及时掌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疫情传播态势,从而为突发事件处置、疫情防控提供支持。系统流程介绍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大致包括自初期准备到收尾整个历程,如下图2。

在此流程中,①预防监测是起始,主要是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并跟踪事件发展态势;②预警和快速反应阶段,预警准备环节主要是对前期预防监测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对“事件性”信息预警信息,同时做好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具体方案,并对预案准备工作加以落实。快速反应环节就是针对突发事件迅速预案,依据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同时利用GIS动态评估事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处置对策。南宁市在应急决策系统中嵌入了预警管理模块,该模块集成了持续预警、区域预警和离散预警,并对每种预警模块进行了参数设置,从而实现了自动预警功能。如以南宁市兴宁区为例,该区利用区域预警模块,将区域内病种、时间和预警人数集成到模块中,一旦某一时段定位区域疫情人数超过设定人数值,系统即会自动进行预警,并在地图上较为详细地显示预警区域及疫情状况;③收尾恢复和总结分析。待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应急指挥中心将开展收尾处理工作,以进一步减少损失,并促进应急状态恢复至正常状态。事件结束后要开展总结分析会,分析事件原因、处置过程存在的问题等,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警及决策方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应用前景展望

本文探讨了公共卫生应急资源优化配置,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属较为宽泛的范畴,既包括具体到个人的疾病状况,有延伸到所在区域、整个片区的疾病、疫情信息,还包括卫生管理部门掌握的应急事件处置资源,如疾控车、疫苗等。因此,基于GIS的公共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借助GIS技术对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实现科学高效的配置,以最大限度调动应急资源,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基于GIS的公共卫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综合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卫生管理部门决策提供详实、可靠、全面的相关信息,利用GIS配置的电子地图信息可对疫情区实时监控并将动态信息以地图形态清晰显示出来,利用直观分析。未来,基于GIS的公共卫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与GPS、移动通讯终端和疫情数据实现整合共享或将成为研究方向,届时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卫生资源的配置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从明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目标入手,依据公共经济学原理,提出了构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框架的思路,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制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城镇和农村医疗体制等方面的内容。

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及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目标

(一)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

医疗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所谓“公益”,泛指公众的、公共的利益。公益事业是一种行业性质的界限划分。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体现广大人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福利性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属性,体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承担一定社会分配职能的特性。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目标

本文所指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开展医疗卫生保健活动所使用的社会资源,即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

1、实现全体人口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目标。

2、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NI标(MDGs)中的人口和卫生健康发展目标

3、实现与小康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障目标。

4、普及医疗卫生教育,实现全民健身和建立高效、灵活、接近患者的医疗卫生体系。

二、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和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划分

(一)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划分

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进行划分,即运用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界定医疗卫生产品的性质,原则上可将其划分为: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如有些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场所卫生等监督监测。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如私人保健。

(二)对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划分及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需求组合

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权利和义务规范,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可以划分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与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政府应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而居民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由个人负担。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城镇和农村医疗体制

(一)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医疗体制的建立

1、从医疗服务的供给来看,主要实现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改革,二是建立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方来看,要建立完善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

(二)区分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因地制宜的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举办合作医疗的政策建议。第一,各级政府应将卫生工作放在与发展经济和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二,多方筹资,明确政府支持的力度、水平和目标人群。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举办合作医疗,筹资是一大难题。正常年景下,农民个人筹资1.5%一2%,各级政府用1%一1.5%的财政收入支持合作医疗是可以承受的。在多方筹资中,明确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水平不仅是合作医疗筹资的稳定来源,而且是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坚持“以家庭为单位,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主要理由是,如何建立贫困地区农村的健康保障制度还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不宜过早的进行合作医疗立法或采取强制性措施。第四,建立合作医疗“筹资风险基金”使合作医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建议由乡(镇)政府财政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加上历年合作医疗结余资金的部分或全部,逐年累计,形成合作医疗“筹资风险基金”。第五,扩大合作医疗筹资统筹面,增强互助供给和抗疾病风险的能力。合作医疗应尽可能做到乡办乡管。在全面开展合作医疗的县,可以逐步向以县为单位的社会统筹与以乡为单位的互助供给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强抗大病风险的能力。

2、对农村发达地区举办合作医疗保险的政策建议

合作医疗保险是合作医疗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和抗大病风险是其主要特征。这一制度适合农村发达地区采用。

第一,加强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立法。

第二,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村集体为单位参加。“自愿原则对社会医疗保险来讲就不适用了,这将造成逆向选择,不能广覆盖、风险分担和使抗风险能力降低,以及筹资标准不断提高,最终失去社会保障的意义。因此合作医疗保险应当采用凡符合条件的参保对象,经民主讨论,少数服从多数,以村集体为单位自愿参加。

卫生资源的配置范文3

关键词: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均衡性;现况研究

中文图书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Objective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allocation of western regions in China. Methods Using the China Health Statistical Abstract 2012 etc,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eastern regions in China. Results The geographical configuration is better and less per capita, such as in Chongqing. The geographical configuration is poorer and per capita is better, such as in Tibet. Conclusion Configur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population, geographical and other factors.

Key words:Medical institutions; Health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Balance; Investigation

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1]。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是健康公平性的重要前提[2]。有研究指出,国家在制定全国性区域卫生规划指导方案时,需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结构性优化,尤其需重点考虑卫生机构的均衡配置问题[3]。目前,国内学者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利用效率的研究虽然较多[4-7],但主要是对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的研究,而对医疗机构分布配置研究几乎没有。贺买宏[5]等人的研究中报道我国卫生机构等分别不均衡,但也没有进行区域间比较。本文将分析医疗机构在西部地区人均和地理配置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相关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8]、《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9]等相关数据资料。

1.2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和地理区域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1.3研究内容 对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的各类医疗机构的配置从人口和地理面积角度做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分析研究。

1.4定义 西部的省市划分,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定义,均采用《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8-9]的解释。

2 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 2011年末,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有人口36222万,医疗卫生机构296651个,其中医院6701个,基础医疗机构28536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090个,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9]。

2.2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配置

2.2.1医疗机构配置情况 、内蒙古、新疆和青海人均资源较高,地理配置较低;重庆、广西、云南、贵州和宁夏恰好相反,人均较低而地理配置较高;甘肃、四川、陕西人口和地理配置相对均衡,见表1、表2。

2.2.2不同等级医院配置 优质医疗资源,三级在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地理配置充足,但人均严重短缺,如重庆、宁夏、贵州。有的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小,人均充足,但地理配置较差,如青海,内蒙古。云南、四川、广西、陕西、甘肃等地区,地理和人均配置较好,实现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新疆、等地人均资源稍低于全国水平,地理配置则严重偏低,处于最低水平,见表3、表4。

2.2.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 城市基层机构,人均和地理配置都较少;青海、新疆地理配置较少,人均较高;广西、重庆、宁夏、四川、陕西人均配置未达平均水平,但地理配置达到;云南、 甘肃、贵州、内蒙古人均和地理配置都达到平均水平。农村基层机构,重庆、贵州、广西地理配置较充足、人均较差;新疆、云南人均和地理配置均较低;、青海、内蒙古人均配置较充足、地理配置较差;甘肃、宁夏、四川、陕西人均和地理配置较好,见表5、6。

2.2.4西部地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配置 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均配置较好、地理配置低于平均水平;重庆、广西、四川、贵州、陕西、云南人均配置较低,地理配置较好;宁夏人均、地理配置都较好,见表7、表8。

3 讨论

3.1研究意义 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卫生资源地理分布不公平则影响到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进而影响人人公平地享有健康权[10]。因此,在当前新医改稳步推进的形势下,研究我国卫生资源的地理分布公平性,对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1-12]。

3.2卫生机构人均和地理配置差异较大 本次研究发现西部很多地区人均与地理配置不均衡,出现倒置现象,即"人均资源高的地方,地理配置低;地理配置高的区域,人均较低"。这样的配置分布有悖于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从服务能力人均资源配置来看配置较充足能满足人群需求,但地理配置较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差,如青海、、内蒙古。同[13-14]报告中指出的新疆、青海现象一致。这是由于我国卫生系统在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实行以供方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即主要以每千人口卫生资源拥有量指标为标准对各地区进行衡量和分配,资源配置的地理因素和空间分布被忽略,导致卫生资源在地域广阔、人口较为分散的地区地理配置则极度匮 乏[5]。有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卫生资源在人口配置方面的公平性总体上值得肯定, 未来卫生资源配置问题的重点不再是解决人口拥有量的问题,而是要注重优化卫生资源结构,改进卫生资源效率,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改善人群卫生服务的可及性[3]。

经济发达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地理配置充足,各类医疗机构地理分布密度较大,但从服务能力人均资源配置来看却严重短缺,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不够,如重庆、宁夏、贵州。

在上述研究中,人均或地理配置不足的地区应增加相应医疗机构数。比如重庆基层医疗机构人均占用较少,服务能力有限,可以通过在一个社区或乡村增加基层机构数来解决;重庆三级医疗机构人均拥有量最少,医院超负荷运转,可以进行增设;而等地,则应加快医疗机构建设,逐渐消除“空白村卫生室(北京M县都达15.11%)[15]”地区或村落。在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要兼顾需要和可及性原则[16]。但较2009年我国西部省市每万人医疗机构数4.9~17.1有所增高。

3.3当然,也有少部分地区某些卫生机构人口和地理配置都较好,比较合理。也有少部分地区某些卫生机构人口和地理配置都较差,这些地区应当作为今后卫生配置的重点扶持区域。

参考文献:

[1]姚玲亚,姚玉泉.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探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5):28.

[2]何宁,辛怡.天津市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3:174-176.

[3]贺买宏,王林,贺加,等.我国卫生资源人口分布的公平性评价[J].西北人口,2013,34(2):27-31.

[4]谢金亮,方鹏骞.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省际间的配置公平性和利用效率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1):60-62.

[5]贺买宏,王林,贺加,等.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3):197-199.

[6]乙军,周业庭,马小波.我国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s1):115-117.

[7]张国良.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6):128-12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中国统计出版社.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

[10]王春晓,马林,何磅礴,等.2002-2006 年广东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趋势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0,6:304-306.

[11]李丽,王传斌.安徽省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5:535-536.

[12]王玲,张翔.2004-2008 年上海市卫生资源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85-87+107.

[13]白思敏,岳一姬.新疆县级医院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1):17-19.

[14]罗艾,毕玉华,王丽娟,等.青海省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6):426-428.

[15]王晓燕,吕兆丰,高清,等."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对村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基于北京市M县的实地观察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27-432.

卫生资源的配置范文4

【关键词】 卫生人力资源;资源配置;公平性

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郑州市的医疗卫生资源一直是河南省的标杆。医疗系统能否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水准和服务,和医护人员的素质有着直接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对郑州市2012年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试图发现郑州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所在,为卫生管理部门提供相关建议和解决措施。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郑州市卫生信息网络直报数据库中的人力资源数据库,郑州市及各县(市、区)人口及地理面积资料来源于《2013年郑州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

1.2.1 基尼系数(Gini Goefficient) 采用Gini系数来分析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目前,学术界关于基尼系数的取值共识为:0.3以下为最佳平均状态,0.3~0.4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其计算采用公式G=∑WiYi+2∑Wi(1-Vi)-1,其中,Wi为各县(市、区)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Yi为各县(市、区)卫生人力资源量占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Vi=Y1+Y2+Y3+……+Yi,表示卫生人力资源占用量的累计百分比[1]。

1.2.2 差别指数。差别指数(ID)常被作为衡量健康公平性的指标,近年来学者在对卫生资源的公平性研究时也逐渐引入了该指标。本文将差别指数作为衡量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指标之一,通过ID值来分析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的高低。差别指数的计算公式为:ID=1/2Ⅹ∑|Rsn-Rsp|,其中s=1,2,3,……s, Rsn为第s组卫生人力资源量占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Rsp为对应组中人数(或地理面积)占总人数(总面积)的比重。ID值的取值范围为0~1,ID值越接近0,健康公平性越好;ID值越接近1,健康公平性越差[2]。

2 郑州市卫生系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1 卫生人力资源总量 截至2012年底,郑州市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为83518人,比2011年增长11.6%。其中,卫技人员占78.3%,乡医、卫生员占7.2%,其他技术人员占3.4%,管理人员占4.5%,工勤技能人员占6.6%。

郑州市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有7.24人,执业(助理)医师2.59人(其中:执业医师2.24人),注册护士3.32人,已经超过我国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规定的到201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达到1.88人和2.07人的标准[3]。

上述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为23390人,注册护士为29972人,医护比为1∶1.28。根据医院的分级管理标准,医护比例的合理范围为1∶1-1:2[4]。可知目前郑州市总体上护理人员的数量相对合理。但深层次分析发现,医护配置比例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存在失衡问题,且较为严重。

表1 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护配置情况

2.2 卫生人力资源学历与职称分布 由表2可以看出,2012年郑州市卫技人员的学历总体上仍然偏低,主要以专科为主(42.56%),且有1.8%的人员无专业学历。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8.52%,专科学历占29.0%,无专业学历者占0.85%。注册护士学历相对较低,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2.60%,53.85%的注册护士为专科学历。

根据我国2001~2015年的卫生人力发展纲要要求,我国卫技人员队伍在2005年要全部实现具有专业学历的目标,卫技人员必须具有专业学历才能上岗,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学历水平到2005年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注册护士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不得低于30%[5]。由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郑州市仍需加大力度对卫生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进行调整与改善。

在职称结构分布上,郑州市卫技人员中高级、中级、师(士)级职称及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依次为9.62%、20.04%、59.86%、10.48%,初级职称及以下人员占70.34%。

其中,执业(助理)医师的职称水平以中级和师(士)级职称为主,分别占其总量的31.72%和38.35%。注册护士的职称则以师(士)级为主,占其总量的76.09%(见表2)。根据WHO相关研究,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卫生人员比例呈“橄榄型”分布(1∶3∶1)较合理[6]。目前,郑州市卫生人力资源的职称结构极不合理,高职称人才严重缺乏。

表2 2012年学历与职称结构分布(%)

2.3 公平性分析 表3为2012年郑州市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布按人口和地理面积配置的基尼系数和差别指数测算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2012年按人口配置的基尼系数、差别指数大部分都在0.2~0.3,卫生人力资源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相对较高。但从地理面积配置来看,不太理想。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基尼系数、差别指数均在0.6左右,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非常差,说明大部分县(市、区)卫生人力资源严重匮乏。

表3 郑州市卫生人力资源按人口和地理面积配置的基尼系数和差别指数测算结果(基尼系数/差别指数)

表4 2012年郑州市卫生人力各县(市、区)配置情况

2.4 卫生人力资源各县(市、区)分布比较 表4显示,按服务人口分布,二七区卫生人力人均占有水平最高,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各县(市、区)的水平差异显著。按服务面积分布,金水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密度最高,而中牟县的配置密度则最低,且7个县(市、区)的配置密度水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可见,郑州市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域性配置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金水区配置最好,惠济区及6个县(市)配置则较差,尤其中牟县配置水平最差,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严重短缺。

3 讨论与建议

3.1 优化郑州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首先,应改善郑州市医护配置比例失衡的现状,加大对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医疗质量与护理人员的合理性配置存在密切的联系。目前,郑州市卫生人力资源中注册护士数量严重不足,不能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妨碍了护理质量、医疗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与卫生行业“重医疗、轻护理”的守旧观念关系很大,且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表现得尤为突出。

为了改善医护比例失衡问题,医学院校应调整专业结构,加大对护理等相关人员的培养力度;医疗机构也要充分认识到护理人才的重要性,重视其自身发展,将其纳入长期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从而缩减护理人员的流失,巩固护理队伍的稳定性。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比例严重失衡问题,应以全面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在大力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硬件设施水平,建立优惠就业导向政策,引导更多的优秀护理人才或其他医学人才自愿向基层流动,缓解因护理人员缺乏而导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工作的低效率和高压力。

其次,要合理调整卫生人力资源的学历与职称结构,重点建设高层次的医技人才队伍,将其核心界定为提升医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医学人才和具有高超医疗技术的专业骨干人才[7]。大力培养高学历的医学人才,充实郑州市卫生人力资源的高级人才队伍。同时,应鼓励在职人员积极参加各类继续医学教育及业务培训,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学历与业务能力。

3.2 配置标准的设置应科学,以提高郑州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郑州市卫生人力资源按地理位置配置严重失衡,各县(市、区)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以来,郑州市政府一直采用人口配置标准来对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进行政策规划,近年来在制定政策规划时才逐渐把地理面积、经济因素考虑进去。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郑州市卫生人力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失衡状态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卫生人力资源仍主要集中在郑州市城区内,尤其是金水区、二七区,省直医疗机构众多,人力资源比较充裕,而各县(市)的卫生人力资源则比较稀少,尤其是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牟县,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郑州市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标准亟需得到完善。在设置标准的过程中,需要把地理面积因素考虑进去,老百姓对卫生服务空间的可及性受地理面积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划时应把地理因素考虑进去,并通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相关保障措施的配套实施,使郑州市各项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政策切实落到实处,以进一步缩小各县(市、区)间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差距,使郑州市整体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更趋合理,提高其配置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刘莹,王新建,仲伟海.城乡医护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标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 王艳,周燕荣.健康不公平性问题的测量方法[J].中国卫生经济,2011,20(5):40-4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1-02-12).

[4] 唐立健.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分析与评价[J].卫生软科学,2009,23(10):590-59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EB/OL].(2011-11-2)

卫生资源的配置范文5

关键词:医疗资源配置;均等性;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2404

“人人享有医疗保健”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并一直重视和推进的长期战略,反映了WHO对人人享有平等医疗资源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及异地医疗保障问题的合理解决已成为发展趋势和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均对人人享有平等的医疗资源提出了客观要求。为此,卫生部印发的《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中,也提出了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可见,实现基本医疗资源配置的均等性已成为国际、国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人人享有平等医疗资源这一目标的良好实现,客观上要求一方面要拥有相对充裕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要公平、高效率地分配和利用医疗资源。鉴于资源有限的有限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使其用于卫生的投入无限增加,因此公平、高效率地分配和利用医疗资源至关重要。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会影响卫生资源分布的公平性。然而,人均财政卫生支出相当的地区是否医疗资源配置也相当?各地区在医疗资源总量和配置结构上存在哪些差异,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处于怎样的水平?这些能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的问题亟待研究。本文将运用泰尔指数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研究,以期为国家及各省在今后医疗资源配置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上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分别按照政府财政卫生投入力度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同,将全国31个省市分组,用泰尔指数判断医疗资源在省与省之间分布的相对份额。

1.1 研究方法

关于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衡量方法主要有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泰尔指数(Theil Index)从信息量与熵的概念出发评价资源分配的不均等性。相较于其他方法其具有可分解性,可对样本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组内以及组间资源分配不均等情况,并通过值的正负判断该组资源相对于总体的配置水平的高低。

泰尔指数计算公式为:

T=Tw+Tb

式中的Tw为组内贡献,用以衡量组内差距;Tb为组间贡献,衡量组间差距。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组之间的差距,故使用组间差距衡量指数Tb。假设将31个省划分为G组,Y和N分别为医疗资源总量和人口总数,Yg为第g组的医疗资源量,Ng为第g组的人口数。Tb的求算公式如下:

Tb=∑(Yg/Y)ln((Yg/Y)/(Ng/N))

当Tb为正值时意味着这部分人口的医疗资源量占比高于人口数占比,当Tb为负值则意味着这部分人口的医疗资源量占比低于人口数占比。同理可将该公式用于判断组内各成员对该组医疗资源量的贡献情况:

Tbg=∑(Ygp/Yg)ln((Ygp/Yg)/(Ngp/Ng))

其中Ygp为第g组第p个成员的医疗资源量,Ngp为第g组第p个成员的人口数。

1.2 指标选择以及数据来源

以医疗机构人员数、医生人数、护士护师人数、床位数作为衡量总体医疗资源的指标;以基层医疗机构数,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数,基层医疗机构护士数,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作为衡量基层医疗资源的指标(详见表1)。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

1.3 分组

以人均省级政府财政卫生支出、人口老龄化程度作为分组的指标。

按照各省在政府卫生财政支出的投入力度分组体系下,即政府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力度=人均省级政府财政卫生支出=省级政府卫生财政支出/全省人口数,将全国31个省(直辖市)排序,将省级政府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力度相近的划分为一组(详见表2)。

按照人口老龄化程度分组体系下,即人口老龄化程度=65岁以上人口数/全省人口总数,将全国31个省(直辖市)排序,人口老龄化程度相近的划分为一组(详见表3)。

2 结果

通过EXCEL软件进行计算,将结果归纳于表4-表11。

2.1 不同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下的地区间医疗资源分配情况

按照各省在政府卫生财政支出的投入力度分组体系下,计算各组在总体医疗资源配置中四项指标的Tb值(详见表4)。

按照各省在政府卫生财政支出的投入力度分组体系下,计算各组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中四项指标的Tb值(详见表5)。

由表4、表5可见,Tb为负值的组,说明该组在该项医疗资源指标的资源配置量占比低于其人口占比,将各组在医疗资源配置量占比低的指标归纳于表6。

进一步对组内各成员的泰尔指数进行计算,将Tbg为负值的省份归纳于表7,即该省在该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量在该组占比,低于该组人口数在该组占比。

经分析可知,政府财政卫生投入人均值排序为E>D>C>B>A,在总体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人均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大的组相比于其他组,其医疗资源配置量占比高于人口占比,即政府卫生投入力度大的组所占各类医疗资源份额也较大;人均政府卫生财政支出小的省份,在总体医疗资源的配置量占比低于人口占比,即配置份额低于其他组。在护士人数指标上,A、B、C、D组均处于负值,说明全国护士资源的份额较大一部分在E组,通过进一步计算E组各省份Tbg发现,E组中除北京、上海外,其他省份的Tbg均为负值,经查证两市在2010年每百人拥有护士人数分别为34、24,远高于全国平均值16。

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人均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大的组相比于其他组,其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占比低于其人口占比,即政府卫生投入力度大的组占基层医疗资源的份额较小。说明政府财政卫生投入多的省份,其投入的方向主要在非基层医疗资源上,即非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较高,而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量却相对较低。

资源配置的结构在不同组之间差距也较大。在总体医疗资源结构上,C组在医疗人员上的配置份额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在医师、护士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D组在医师和床位上的配置份额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在医疗人员和护士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在基层医疗资源结构上,C组在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上的配置份额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是其基层医疗机构护士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A组在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基层医疗机构护士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上的配置份额高于其他组,但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

2.2 不同人口老龄化程度地区间医疗资源分配情况

按照各省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分组体系下,计算各组在总体医疗资源配置中四项指标的Tb值(详见表8)。

按照各省在政府卫生财政支出的投入力度分组体系下,计算各组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中四项指标的Tb值(详见表9)。

由表8、表9可见,Tb为负值的组,说明该组在该项医疗资源指标的资源配置量占比低于其人口占比,将各组在医疗资源配置量占比低的指标归纳于表10。

进一步对组内各成员的泰尔指数进行计算,将Tbg为负值的省份归纳于表11,即该省在该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量在该组占比,低于该组人口数在该组占比。

经分析可知,人口老龄化程度排序为e>d>c>b>a,在总体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e组在总体水平医疗资源配置量占比高于人口占比,而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低于其人口占比,由此也可说明其非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份额较高。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方面,b组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占比高于人口占比,而总体医疗资源配置量低于其人口占比,由此可说明b组在非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份额上处于较低水平。

资源配置的结构上。在总体医疗资源结构上,a组在医疗人员、护士和床位上的配置份额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在医师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d组在护士上的配置份额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在医疗人员、医师和床位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在基层医疗资源结构上,a组在基层医疗机构护士上的配置份额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是其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c组在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上的配置份额高于其他组,但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护士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d组在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基层医疗机构护士上的配置份额高于其他组,但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

通过两种分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政府投入力度小的地区其占有的医疗资源份额也低,然而,虽然政府投入力度大的地区占有总体医疗资源份额较大,但其在基层医疗资源的人均份额却低于其他地区,对于人口老龄化较严重的地区,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上也存在同样问题。但是,据此还不能得出较少的医疗资源份额势必不合理的结论,还需要对各省基层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分析。

2.3 各省基层医疗资源使用情况

对基层医疗资源使用情况主要通过病床使用率以及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判断,各省在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如图1-图5所示,各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详见图1)。

图1 各省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日均

负担诊疗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省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详见图2)。

图2 各省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日均

负担诊疗人次——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省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详见图3)。

图3 各省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

——乡镇卫生院各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病床使用率(详见图4)。

图4 各省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省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详见图5)。

图5 各省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

——乡镇卫生院结合表7、表11中各个资源配置评价指标配置份额较低的省份进行分析:在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占有量较低的地区中,上海、浙江、天津、广东、江苏的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处于较高水平(图1,图2,图3),一方面说明该项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高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该项资源量无法满足需求的风险。事实上,对于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的合理范围并无定论。但从均等性角度来看,上海、广东地区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达30左右,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的投入上存在一定空间,且应注意,上海属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其对基层医疗资源的潜在需求也较大;云南、海南、辽宁、吉林、新疆、宁夏的社区卫生服务服务中心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处于一般或偏低水平,因此直接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医师的配备可能会造成资源闲置带来浪费,应先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使用效率入手,加强对现有资源利用。

在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有量较低的地区中,北京、天津、吉林、陕西、宁夏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病床使用率很低(图4,图5),在20%-35%之间,低于全国其他地区水平,上海为86.9%,处于全国首位。总体来看,老年人口比例较大的省份,其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相对较高,除上海外各省(直辖市)的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效率均处于一般或偏低的状态。由此可以推断,无论各省(上海除外)床位数相对多或少,都未得到充分利用。

3 政策建议

3.1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较低地区加强财政卫生投入

政府在财政卫生投入上的差异会带来医疗资源配置总量上的差异。由于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导致各地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不同,对于医疗资源配置份额较少的地区,地方财政应适当增大卫生投入,其中政府财政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区,可通过中央财政进行补助,国家应在宏观上调控各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从而减轻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公共医疗服务的非均等化,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均衡配置;对于医疗资源配置份额较多的地区,应进一步注重区域内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3.2 合理调整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在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上,不仅需要量的保证,还应有正确的方向。应针对需求和使用情况对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一方面,应注重提高基层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结构合理。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即便是医疗资源配置量较低的地区,也存在资源闲置的情况,仅有少数地区在基层医疗资源上出现了低配置量、较高使用效率的情况。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底,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仍处于超负荷状态,三级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为106.2%,2011年同期为104.6%,而社区卫生院及乡镇卫生院床位使用率则分别为57.7%和63.6%。分析其原因,一是对基层医疗服务需求少。由于用药习惯、就医习惯、自我诊疗、人口流动等因素导致对基层医疗服务需求较少;二是医疗水平难以得到群众认可。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硬件设施不足,人员专业水平有限,整体服务意识不足等原因,无法实现对其作为缓解大医院诊疗压力的有效途径的预期。患者就医最重视的是诊疗质量,其关键在于医师水平,虽然政策上期望引导“小病进社区”,但对于患者来说,无论“大病”、“小病”都期望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治疗,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不信任,使得基层医疗机构产生资源闲置。基层医疗机构因其功能定位决定了其设备设施与二、三级医院存在差距,单纯引导高端专业人才、“值得信任的”医师流向基层并不利于其才能的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从各省在总体医疗资源、非基层医疗资源和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的比例上来看,相互差异较大,对于总体医疗资源配置量相对低而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相对高的省份,尤其在基层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可能存在非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上相较于其他省份难以满足需求。

因此,按照各级医疗机构的不同功能定位建立相应的服务理念,找准发展方向,在区域内合理调用已有资源,实现医疗资源再分配,对实现整体的医疗服务均等化具有重大意义。

3.3 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医疗需求结构改变,充分调动基层医疗资源的使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卫生部在2012年“健康老龄化研讨会”上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实施积极的健康老龄化战略,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并监测65岁及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因此适当调整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结构,发展针对老年人的护理服务、保健服务等,既可以有效改善基层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将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资源需求增加,减轻医疗资源投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黄文佳.我国卫生资源地区分布公平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2]葛洪磊,刘南.资源分配中的公平测度指标及其选择标准[J].统计与决策,2012,(9):357.

卫生资源的配置范文6

【关键词】新城镇化;公共医疗资源;公平

医疗资源配置包括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之间、以及预防与治疗之间的增量配置和存量配置。医疗资源配置决定着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优化我国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对实现病人有序分流,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推进城乡一元化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城镇化过程及其医疗资源配置的要求

(一)新城镇化与医疗资源配置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城镇人口比重连续上升。新城镇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医疗资源配置在新城镇理念下推行,是指政府如何使医疗资源公平且有效率地在不同地区、领域、部门、人群中分配,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积极推进医疗资源配置均等化,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公共医疗资源服务机制。

(二)新城镇化对医疗资源配置的要求。新城镇化发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人与人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这就要求医疗资源政策人性化、均等化。

医疗资源配置格局要与新城镇化发展理念相结合。新城镇发展,要求医疗资源配置要从人的视角出发,为人而配置,合理布局与配套集群发展;要求医疗资源要加强公共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创造方便、舒适的公共医疗服务环境。

二、新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及问题

(一)医疗资源政策。医疗资源政策是政府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资源配置问题,预防疾病,确保医疗服务领域公共产品的供应,确保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矫正医疗保健和医疗保险方面的市场缺陷。

改革开放前,城市以三级卫生防御网为主的卫生防疫体系,农村重点是三级医疗卫生网,即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卫生机构财政短缺,许多预防保健机构出现了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的不良倾向。农村乡镇卫生院逐步调整为在乡镇财政补助下实行多种形式经营。

中国城乡医疗资源政策,使得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并减少了政府的管制。但是,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持不断减弱,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卫生资源配置出现了重城市和重医疗、轻农村和轻预防的倾向,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医疗服务机构和人员缺乏提高服务质量的动机,医疗机构的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

(二)新城镇化推行过程中的医疗资源配置。在新城镇化推行过程中,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发展和完善。重庆市沙坪坝区近年来公共医疗政策有所调整。2014年,重庆市沙坪坝区医保市级统筹政策将实施三大调整,包括特病参保人员住院“门槛费”、医疗服务价格标准、特殊病种种类。此外,重庆市沙坪坝区,外地人可以在这里住院、看病,及时足额办理医疗报销。这一时期的医疗资源配置问题在于:医疗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平性较低;医疗资源配置重居民轻农民。

(三)新城镇化推行过程中的医疗资源政策与配置的效益与公平性。新城镇镇的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这就要求医疗资源配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质与量的相对公平。从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中探知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360份问卷调查中,有18.9%的人步行去医院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说明,有不少一部分人看病不够方便,医院覆盖率低,医疗服务效率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27.9%的人不了解当前医疗保险政策,8.4%的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其中,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群中,有15%的人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未参加医疗保险。多数人参加了医疗保险,但清楚了解医疗保险政策的人不到50%,且了解医疗保险政策的群体大多是医生职业。其中,有少数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这说明,医疗保险政策还未深入人心,且医疗保险政策还不在全体社会成员的承受范围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效率不高。

从调查与访谈结果可见,医疗资源政策与配置的公平性较差,效益较低,导致其公平性和效益性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三、新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医疗资源配置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在医疗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考虑经济利益,及利益体之间的较量,会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公共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特别是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市场能调节医疗资源配置,但是市场也会失灵。医院由于考虑经济利益较多的原因,会降低对医疗资源配置政策的执行效率。城乡群众得不到对等的服务量。应树立城乡一元化发展理念,加强政府制度化管理和监督能力。

四、结语

健康、完善的公共医疗配置体系,公平、有效、人性化的公共医疗服务,对整个社会而言,是实现质量导向型的“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对个体而言,无论出生在哪里,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它都是实现个体的 “中国梦”的核心。在新城镇推行过程中,医疗资源配置需要以人为主体,尊重个性需求,更加全面地满足人的医疗需求,让医疗真正地为人而服务,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