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礼仪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强礼仪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强礼仪教育

加强礼仪教育范文1

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礼仪缺失的现象。中职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大都被认为是“差学生”,很多学生原来一直受到老师歧视,被同学们瞧不起,他们很容易不自信,养成吸烟、喝酒等诸多不良习惯。另外,一些中职学生的家庭处于社会较低层次,人文环境较差,因此他们社会公德观念的淡薄,不懂得怎样做人;在人际交往中索取性强,不懂得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不懂得为社会“付出”,不懂得礼仪规范,形成了与校园文化和社会文明不和谐的言谈举止。诸如此类不良行为已严重损害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形象,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障碍。对职校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让学生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而且能让他们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学校,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提高职校生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的需要。

一、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人思想、政治、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反映,是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舆论中形成并巩固的。礼仪教育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礼仪帮助人们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自觉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所以,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断强化礼仪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懂得尊重他人,懂得谦恭礼让,懂得和谐共处,长此以往,就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礼仪教育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中职学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当代中职学校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学校就读期间,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不但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中职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三、礼仪教育可以增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中职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准社会人,他们对社会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对中职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既可以满足中职学校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又能很好地促进他们社会化,还可以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社会化。

加强礼仪教育范文2

[关健词]高师生 礼仪教育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美德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和睦谦和的风貌为世人所称颂。礼仪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高师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历史责任,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低。而礼仪,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他们将来成为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的含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荀子也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广义而言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而言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仪”是指礼节、仪式、法度、准则。仪侧重体现礼的外在形式,使礼更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又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言语和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的表现;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则,如鞠躬、握手等;仪表,是指人的外表,一般包括容貌、姿态、风度、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是礼仪的美的表现形式;仪式,是指礼的秩序形式,即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秩序的规范化的活动。

二、礼仪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

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礼仪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开展礼仪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提高广大师生对师德和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辐射性和潜移默化等特点。高师生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今后要面对的下一代青少年的文明素质,因此,注重在高师院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和训练,就是在源头上为整体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明确礼仪不是区区小事。诚然,从现象看,礼仪确实是细小琐碎的,并且只是一种外在形式,似乎无关紧要,但由于礼仪是道德的外在形式,因此它折射的是人的行为全貌,反映的是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的同时也不忘记“成人教育”。(二)要把礼仪教育作为培养高师生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起点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所以,对高师生的礼仪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而是要以此为起点,引导他们通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体认道德,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

(三)要以高师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注重养成教育

以高师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从基本的礼仪为入手,规范高师生的基本行为和基本文明用语,提倡文明举止,扭转不文明行为,增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完善自己,逐步把礼仪作为一种自觉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自律开始,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遵守社会公德、国家法律的意识。

(四)开设礼仪课程,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达礼先知书”,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完善自我”。礼仪教育,一要开发“礼”――让学生知道人与人间要互敬;二要训练“仪”――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因此,礼仪教育要课堂化,让学生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做到既明“礼”又懂“仪”。因此,应该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掌握礼仪规范,并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五)制定必要的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的作用主要是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的、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换句话说,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将礼仪制度化,并且严格考评可以强制性地使学生改掉一些不良习惯,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文明礼貌修养。倘能如此,学校一定会形成崇礼尚礼风气,学生会感到“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六)以身立教,发挥教师的表率和垂范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已的道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彬彬有礼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

参考文献:

[1]陆文泽.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甘肃科技纵横,2005,(6).

加强礼仪教育范文3

【关键词】教师;礼仪;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从古至今,都崇尚尊师重教的良好教育风气,可见教师在教育中处于极其重要地位。教师承载着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责任,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止文明、作风正派、知识渊博、风度儒雅等良好教育者形象都会成为学生和社会公认的楷模。

一、 当前教师礼仪的现状

在中国,从来就不缺少教育理论,从来就不缺少教育的氛围,但缺少具有崇高教育礼仪的优秀教师。当前,教师在教育礼仪方面仍然存在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与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要求相差甚远,现状令人堪忧:

(一)对学生缺少应有的热情、表情冷漠

有的教师不关心学生,对学生的要求置若罔闻,对学生的情况不闯不问,把讲课当作例行公事。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态度冷漠,表情严肃;有的教师讲课根本不看着学生,只是盯着教室后墙或窗外,自己讲自己的,全然不顾学生的互动反应;有的教师听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看着别处,显得心不在焉。

(二)对学生缺乏尊重

有的教师,对学生傲慢无礼,自认为很了不起,看不起学生,说话总是带着轻视的口吻;有的教师经常讽刺、挖苦、嘲笑学生,对学生指责多,说教多,尊重少;有的教师批评学生不注意场合分寸,语言粗俗,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有的教师讲课时身上的手机响个不停,甚至停下课来接听电话。

(三)形象和举止过于随意

有的教师,一反学生心目中教师应有的潇洒、漂亮、整洁的形象,在课堂上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有的衣服皱皱巴巴,给人以十分懈怠的感觉。

(四)课余公共场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有的教师在公共场合过于随便,比如听报告、开会时或交头接耳、或闭目养神,表现出极不尊重人的姿态;有的教师在与学生座谈时会旁若无人地抽烟,不考虑被动吸烟者的情绪,尤其是女生的情绪;有的教师课间休息时在楼道里吸烟并随地扔烟头,或大声说笑。

二、加强教师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注重自身教师礼仪教育,全面塑造自身健康的教育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

教师的高尚教育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更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礼仪文明上,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礼仪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修正作用。

教师是教会学生知识、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处事的人,那么教师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处事,教师在做人处事上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正作用,才能培养出言行一致的学生;其次,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貌礼仪、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正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人格形成发生正能量的作用。

三、如何加强新形势下教师礼仪教育

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的新形势下,教师更要十分注重教师礼仪教育,使自己给学生留下的良好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好榜样。我认为,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师礼仪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师的形象礼仪教育

形象对一个人来说是其综合素质的综合展示。教师,尤其是幼小教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地位是十分崇高的。学生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会急于去模仿。因此,教师必须讲究美的仪表、美的仪态、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给学生一个美的模仿榜样。

(二)加强教师的教学礼仪 教育

教师的教学礼仪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教育艺术性、科学性和方法性,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愉快教育法”、“美育教育法”、“创造能力教育法”、“情感教育法”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采取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做到有的放、收放自如。

(三)加强教师的社交礼仪教育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角色,要和社会打交道,需要懂得基本的社会交往礼仪。教师的社交礼仪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日常行为礼仪举止和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礼仪。如“称呼礼仪”、“问候致意礼仪”、“握手礼仪”、“登门造访礼仪”和“接待来访礼仪”等方面。教师必须学习社交礼仪艺术,掌握交际技巧,并适当适时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艺术与质量。

(四)加强教师的榜样礼仪教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严格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当成一生中的良师益友。

(五)加强教师的微笑礼仪教育

上课面带微笑,满腔热情,不仅是教师礼仪文明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学生都喜欢上课充满热情、笑口常开、始终把真诚的目光投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微笑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原则,它既是一种礼仪,也直接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这样既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总结

总之,教师要切实加强礼仪教育,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修养,具备文明礼仪,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全面学习教育礼仪,掌握教育礼仪艺术,从内心到外表不断完善自我、美化自我,向外界展示教师自我的优秀风采,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协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秉德等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加强礼仪教育范文4

关键词: 礼仪观 传统文化 礼仪素养 综合素质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各有分说。我国著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台北会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只是看到了它的手指和脚趾,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在更高的地方来看中国之心。”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在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方言、风俗彼此歧异,但是,无论你走到哪里,“礼”,都是一样的。“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说的就是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礼仪,就不能有所成就。礼仪不但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还能体现一个学校、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道德风尚。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礼仪都将是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高校通过礼仪观的不断培养让他们在步入社会后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做知礼懂礼的高素质大学生。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却是非常残酷的,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严重缺失,不知礼,不懂礼,不尊礼的现象普遍存在,它不仅破坏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同时也损害了高校的良好形象,反映出我们教育的缺失。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如果礼仪观缺失,对其未来的事业发展会形成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可以说成也礼仪,败也礼仪。因此,大学生的礼仪缺失现状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从培养一个“技术机器”到培养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涵养的综合型人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部分大学生礼仪观缺失现状

“尊师重道,尊老爱幼,谦卑礼让”,这些古训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已经日益淡化。他们在学校见到老师很少问好,见到同学很少打招呼;在学校的公共场合经常看到男女学生勾肩搭背,还有的学生乱扔垃圾;学生穿着拖鞋进教室,带着早餐进教室,在食堂随意插队,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问题屡禁不止,这些都反映出了当代的大学生礼仪文化的严重缺失。

现在是一个追求个性的年代,被大家所认同的很多道理在当代许多大学生看来都是没有个性的表现,他们选择与这些经过历史沉淀的礼仪背道而驰,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证明自己是有个性的,不从众的。许多大学生都将这个看成是自己的成就,并乐此不疲。而这种个性脱离道德的行为,对大学生的发展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大学人才输出的质量。

二、造成大学生礼仪观缺失的原因

1.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重点偏离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地,礼仪道德都需要从小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然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大力推行,基本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这些独生子女就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每个父母都将自己认为最好的给自己的小孩,孩子一直都是家庭的中心,不论任何事情他们都有优先享有权。因此,他们不会分享,不会谦让,更加不会关心他人。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小孩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格的完善的任务是由学校来完成。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小孩很少有机会能与父母沟通,父母对自己的小孩缺少了解,不能在小孩思想行为发生偏差的初期及时地纠正,最终让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错过了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机。

而学校方面,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将大部分的时间和关注重点都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升学成为学校最大的任务。“高考指挥棒”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着学校的教育重点。在这种巨大的升学压力的控制下,老师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进而忽略了学生的礼仪教育。

学生在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走进大学校门后,因为不适应“不强迫”“无任务”的学习环境而手足无措,有些认为这是高中学习方式的延续,继续给自己布置各种考试任务,并疲于应付这些考试;有些则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彻底地放弃学习,选择用恋爱等方式来打发自由支配的时间。并没有意识到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前最后一次完善自己、洗礼自己的最佳场所,而忽视了个人礼仪修养的培养。

2.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随着网络等各种信息渠道的扩展,人们可以通过许多便捷的手段得到最新的信息。这些信息渠道无法分辨信息的良莠,负面的信息和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大学生处在生理成熟但是心理并不成熟的阶段,在这些负面信息的不断影响下,他们默认了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如:艳照门、手机门等各种门事件。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并且有人相继模仿,声称这是一个体现个性的时代,尊重个性的时代,觉得很多不雅的行为是一种个性的体现。在这些负面消息的影响下大学生出现了行为和意识偏差,如果不及时更正就会造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偏差,礼义廉耻更无从谈起了。

3.大学生不注重提高内在修养

有学者做过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可以做到习礼、用礼的大学生远远少于知礼、懂礼的学生人数,在生活中随时注重礼仪的自觉性和坚持性缺乏。然而礼仪修养的提升关键就是“用礼”。大学生都知道穿拖鞋、背心上课是不礼貌的,上课过程中手机铃声响起是不礼貌的,但是这些现象却屡禁不止。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有部分学生对礼仪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内心缺乏对礼仪规范的认同感,还有部分学生带有极大的功利性学习礼仪,用以塑造形象,获得求职的成功。礼仪的本质是尊重,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尊重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将所学的礼仪知识付诸实践活动,自觉遵守礼仪规范,用所掌握的礼仪规范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如何改变大学生礼仪缺失现状

(一)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过程中。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需要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贯穿到教育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如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等。在学校设立礼仪标准,作为学生的日常考核项目,并且定期选举礼仪标兵,时时提倡,时时督促。对不文明现象进行披露,让大家引以为戒。同时从学院领导到老师都要践行礼仪标准,从自身做起,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做到为人师表,从而不断地影响学生,让他们不断地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修正自己的行为,做到人人讲礼仪,时时讲礼仪。

(二)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缺乏专门的礼仪教育,学生接受这些知识都是从思想政治课程中浅显地接收了少量的信息。很多学生希望自己是个有礼之人,但是他们因为缺乏获得礼仪知识的渠道,很多时候不明白该如何做才是有礼,如何正确地与他人握手,与他人交谈,如何正确地坐,如何正确地站等等,这些都需要系统地培训才能很好地掌握,并且进一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专门课程的培训,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地练习,并安排他们不断地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礼仪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收获自信和逐渐形成一种认同感,自觉地学习礼仪,在生活中遵守礼仪。

(三)在学校开展与礼相关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在学校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而让学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大学生在学校除了课堂时间外,有丰富的课余时间去参加一系列的活动。学校可以不间断地举行各种比赛,如:舞蹈大赛,演讲比赛,模拟应聘大赛,化妆大赛。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来为学生们进行专题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同学们学习礼仪相关知识。人与人的密切交往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个人礼仪,学校可以成立各种社团,并且鼓励同学们参加,在社团活动中学会如何以礼待人,懂得礼仪谦让。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开设大学生礼仪课程,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大学生的礼仪规范,已经成为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讲究礼仪是良好个人形象的表现,也是人类优秀文化底蕴的再现。礼仪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用,对一个民族文明的兴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学生对礼仪认识的多少,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也是成为衡量一所学校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参考。加强学生礼仪规范建设,重点在引导,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开展活动。应从教师带头做起,形成一种学习氛围,以领导老师带动学生干部、以学生干部带动广大同学,全校上下形成合力,形成氛围,促进学生自觉遵守礼仪,自觉践行礼仪,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加强礼仪教育范文5

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提高民族素养的根本大计,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通过礼仪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收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吸取其中的精华,对于我们下一代健康成长对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礼仪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重要载体。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文化也常常被人称之为“隆礼重义”的伦理型文化。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层面上,如果不了解礼,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层面上,如果不能继承传统礼仪中的合理内核,弘扬中华文明实际上是一句空话。”

礼仪教育是肩负着选择、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它把优秀的中华传统礼仪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结构;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现在小学生道德教育很多停留在简单说教、灌输,缺少有效载体,礼仪教育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缺点,礼仪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更好的成为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和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因此,加强小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取得道德教育具有良好的实效性基础。

二、礼仪教育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强大动力

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总是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的礼仪修养表现出来,正所谓,“德诚于中,礼行于外”。礼仪本身既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又是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其理论核心主要是围绕如何严于修身律己、尊重他人、承担社会责任而形成的伦理道德的一整套体系,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没有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的判断能力。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有利于引导小学生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 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真正做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

礼仪可以从内部塑造一个学生的道德养成和优良素质的造就。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基本礼仪的养成和强化,比如见到老师同学要鞠躬问好,这是礼貌待人,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升国旗要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这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这都是自身良好素质的优良体现和个体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

三、礼仪教育是塑造形象气质的有效手段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礼发诸外”的结果就是塑造人外在的良好形象,礼可以起到修饰作用。“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意思是说,礼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

学习礼仪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优雅的举止、整洁的仪容、得体的着装、礼貌的谈吐构成了一个人外在美的形象。清新可人的外表形象会让人赏心悦目,端庄大方、谈吐不俗的举止也能让人平添好感。我们应该重视对于小学生站姿坐姿走姿、用餐礼仪、开会纪律的培养,因为学习礼仪能更充分的展示小学生良好的教养与优雅的风度,对于成长道路上个人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催化剂

首先,礼仪教育有利于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礼仪本身具有人际协和功能,《礼记・礼运》说:“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此外,中华礼仪还特别强调人格的平等。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他们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举止得体、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就能很快与同学之间安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加强礼仪教育范文6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时代,大学生都被视为高素质的特殊群体,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是一种责任的象征,是一个社会中先进文化和现代科技的领军群体。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地方高校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却不容乐观,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有效改善,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早日实现。

那么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如何改善这一现象,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使大学生的礼仪行为带有内在情感的自觉性,使守礼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呢?本文着重于从以下几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地方高校要更新理念,将礼仪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

1852年,纽曼发表了著名论著《大学理念》,其中论述了人文教育与礼仪修养的关系:“人文教育反映在人的礼节规范上,言行举止温文尔雅,至善至美。但不仅于此,它使混乱的思维别致有形,就如同孩童的身体,从稚体长出形状并具有力量。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幼稚凌乱的心理和肢体有条理地编织、整理,建立结构、表征形貌,赋予标识……”[1]当前地方高校应切实转换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改变片面强调科学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它能使大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知书达理、言行合一的人,进而有利于大学生成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和创业成功。”[2]“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礼仪修养是破解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地方院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打造学校品牌,在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赢得优势,提升大学精神的有力手段。”[3]

因而,地方高校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当前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科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将礼仪教育作为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切入口’,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4]。重建高校教育与以礼仪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联系,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从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其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要加强认识,将礼仪作为个人修身立业之根本。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据报载,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大学生良好的礼仪素养“有利于塑造大学生个人美好形象,有利于大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从而增进其软实力,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5]。

所以,大学生应纠正对礼仪的认识偏差,正确、深刻地认识礼仪的重要意义,强化礼仪意识,自觉习礼、用礼,形成良好的礼仪品质,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走向社会。

三、增设礼仪课程,将礼仪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引进课堂。

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大学生求知欲高、可塑性强,在这个成才的重要阶段,地方高校应该从社会责任出发,从民族大义出发,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在教学计划中专门开设礼仪课程,规定为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公共必修课程,严格学习周期和学时保证,并将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规划。从而利用课堂这一礼仪教育的前沿阵地,对学生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知书达理、言行合一的人。

四、加强礼仪专业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6]强调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熏陶、启迪受教育者,是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践行的传统。陈平原先生说:“大学精神之所寄不止是钻研高深学术之研究院,更在于教师之树立楷模与学子之自谋修养。”[7]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教师的行为表率是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养成教育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模范行为是推进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和行为仿效的榜样。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定意义上说,礼仪教育就是礼仪教师以自身良好的外在形象,高尚的人格魅力,广博的礼仪知识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因此,地方高校首先要加强礼仪专任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礼仪教师的社会使命感和专业能力,提升礼仪教师真诚和谐、言行一致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增强礼仪课堂教育的实效。其次,地方高校也要注重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礼仪修养。通过教师礼仪培训,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使教师认识到其内在的人品、情操和心理品质,外在的仪表、语言和举止风度不仅是教师个人私事,而且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从而增强教师礼仪意识,注重个人仪表。在品格上,要求教师讲求严谨笃学、自尊自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将日常礼仪教育贯穿其中,适时向学生渗透礼仪的理念,注重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转贴于

五、注重在实践中进行礼仪教育,创新礼仪教育实践形式。

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不应仅满足于礼仪知识的传授,更应追求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践行,达到知行合一,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所以必须加强礼仪教育的实践。

第一,加强礼仪模拟训练。礼仪教学任务不仅要让学生知礼、懂礼,清楚礼仪常识和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行礼、用礼,使学生掌握并能准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和规范。如最简单的站姿、坐姿、行姿等都需要反复的示范、演练才能让学生逐渐改掉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不良习惯,也只有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礼仪实训,才能实现礼仪教育的教学目标。

第二,加强礼仪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加深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社团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效;将礼仪教育与生活德育糅合,在生活中提升礼仪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学以致用,展示礼仪的文化魅力和大学生知书达理的风范。

第三,不断创新礼仪教育实践形式。将礼仪教育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礼仪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礼仪教育与党、团员的民主评议相结合;礼仪教育与青年志愿者行动相结合;礼仪教育与重大节日活动相结合;礼仪教育与辅导员的工作相结合;礼仪实践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灌输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中不断提升礼仪素养,保证礼仪教育取得实效。

六、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首先,地方高校要修订和完善大学生礼仪行为规范,创造和谐校园。教育大学生从最基本的仪容、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做起,从日常生活、身边小事做起,树立强烈的礼仪意识,养成礼仪习惯;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现自己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准、审美品位。在此也强烈呼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订专门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并在全国高校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