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范文1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统筹推进和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向镇村延伸,镇街供排水设施逐步配套完善,供水和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此同时,镇级供排水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无资质经营、自来水定价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管理和供排水事业健康长远发展。为切实理顺规范镇级供排水管理工作,推动镇级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科学、规范运营,有效保障镇域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现就理顺规范镇级供排水管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镇级供排水行业管理。市水利局作为全市城镇供排水管理的行政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依法将镇级供排水纳入全市格局,实施一体化管理。在市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履行镇级供排水管理职责的过程中,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全力协助配合,认真做好各自辖域内供排水管理的具体工作。
二、依法规范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经营行为。凡通过公共管网从事公共供水和污水处理的企业,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供水企业要依法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取水许可证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许可证等必需证件;污水处理企业须依法办理污水处理运营资质及污水处理特许经营许可证等证件。市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全市镇级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的规范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指导服务,通过采取培训上岗、定期学习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为我市镇级供排水规范运行提供人员保障和技术支撑。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加强监管,确保镇级供水和污水处理企业依法规范运营。
三、合理确定镇级自来水价格标准。市物价部门要根据镇级供水企业的产权性质、经营状况、地理位置等因素,认真做好供水企业运行成本测算,充分考虑区域用排水量、居民承受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审慎灵活地制订镇街自来水价格标准,并召集供水企业和用排水户举行价格听证会。镇级自来水价格确定后,要严格执行新价格标准。
四、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镇级自来水价格确定后,各镇(街道)要按照《市镇级污水处理厂和镇域污水处理费管理试行办法》要求,将每月计征自来水价中的污水处理费上缴市财政。市财政部门要设立各镇(街道)污水处理费专户,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定期按程序将污水处理费拨付至相关镇(街道),用于镇级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转和配套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并联合审计等部门跟踪做好污水处理费的使用监督工作。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范文2
在嘉兴市,城市公交被纳入交通部门管理,总称城乡公交。全市重新建设与城市公交相衔接的三个公交总站,使城乡始发站场、线路走向、上下站停靠点等均统一规划使用。对城乡公交车规费分三级进行减免,即对市中心到各县市的城乡公交车规费减半征收,对县市到乡镇的城乡公交车规费减免2/3,对乡镇到所辖行政村的城乡公交车免除所有规费。嘉兴城乡公交车的票价很低,普通客车基本运价现为0.12元/人公里,空调客车基本运价为0.16元/人公里,城乡公交线路票价比原有农村客运班线平均每票下降了1.67元。
随着城乡交通的逐步融合,浙江的几个试点地区正在出现农村资源、要素和人员加速向中心城区和中心镇集聚,中心城镇的技术、信息、服务顺畅地向农村扩散的势头,并由此推动了城乡互动发展。
“城乡客运一体化的着力点是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的进程。它带给农村的深刻变化才刚刚开始。”省运管局局长张平平说,在浙江大地上,一个以县城客运站为中心,以乡镇客运站为依托,以村为节点的干支线相结合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服务结构正在形成,而杭州的余杭、萧山和宁波镇海区,公交车行政村通达率已达到100%。
(综合摘编自《浙江日报》、《萧山日报》)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范文3
“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区域“六个一体化”发展战略。既:规划编制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区位交通)、产业发展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沿黄城市带在同城化建设中,人民的生活将会有怎样的改变?
规划编制一体化:按照沿黄城市带发展的要求,明确城市带内各市县、城镇的功能定位、区域职能、规模等级和产业分工,统一编制和调整沿黄各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实现与沿黄城市带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
基础设施一体化:涵盖交通、水资源、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交通设施及交通管理一体化包括道路网络、公共交通、交通枢纽与物流园区、交通管理的一体化,建立高效便捷的对外交通、城际交通、城区交通、乡镇交通四大运输体系。水资源配置与供排水一体化,坚持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兼顾,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生态和农业用水丰增枯减。能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以宁东基地为核心建设整体能源网络;优化北部电网结构,形成目标网架格局;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实现协调发展。信息共享与通信基础设施一体化包括以电话同网同费为基础,建设沿黄城市带一体化的通讯网络;邮政一体化,统一信息资费标准,统一邮政编码;建设一体化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媒体系统。
产业发展一体化:根据资源禀赋、城乡产业发展基础、交通道路分布等因素,大力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全力打造四条城际产业链、有效整合产业基地与产业园区。形成各城市合理分工的产业链条,实现城市产业对接,解决产业类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在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方面,打破区域壁垒,从各自为政、自由分散走向同类集聚、规模发展。
区域市场一体化:涵盖商品、人力资源、金融资本、技术交易和产权交易市场等诸多领域。通过统一市场布局、统一交易平台、统一中介服务、统一市场监督,促进产品、资源、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沿黄区域间自由流动,形成全方位开放、竞争有序、结构合理、统一高效的大市场和商贸圈。
生态环保一体化:制定统一的生态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全面协调黄河上下游以及区域上下风向的污染治理。建立跨市县的生态建设协调机制,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统一的工业园区环境监管制度,确保废水、废气达标排放。
包括生态环境规划一体化、环境保护设施一体化、环境监测布局一体化、管理监督机制一体化、景观生态格局一体化和环保产业发展一体化。建立跨市县的生态建设协调机制,实行生态补偿制度,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统一建设黄河沿岸的林网、绿地、堤防,保护湖泊和大型湿地,提高区域森林绿化覆盖率。建立统一的工业园区环境监管制度,确保废水、废气达标排放。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范文4
一、章丘市水务工作面临的问题
水资源紧缺是山东的基本省情,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章丘市也不例外。一方面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地区,全市年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4.6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的16%;另一方面章丘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展水平加快,水资源需求压力越来越大。
近年来章丘市以“一泉九库、二纵三横”为主体框架,围绕构建城乡大水网、实现水资源统筹利用的新格局,组织兴建了多项基础性工程,为章丘市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涉水问题日益凸显。持续干旱,河流湖泊及地下水水位下降,甚至河道干涸、泉水停喷;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工业污水排放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乱采滥挖、工程建设等造成资源破坏、水土流失;畜禽养殖及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水环境生态被破坏,倾倒填埋垃圾等造成有害物质进入河道和渗入地下水,农村灌溉及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节水意识淡薄,工农业用水浪费严重,水资源再循环利用不足;监管难度大,水政执法效果不尽如人意,2015年章丘市就出现过异地车辆往废弃矿井偷排工业废液的严重污染事件。
为了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变“多龙管水”为“一龙治水”,各地从90年代就开始探索水务一体化管理。在这种趋势下,章丘市组建了水务局,职能任务基本涵盖了水利和水资源管理的大部分内容,其他如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区防汛、城区自来水管理等职能则分属环保、住建、公用事业等部门。可以看到,在涉水事务管理上,仍然存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问题。各涉水部门间虽然出台协调分工文件,但不可避免会出现发现问题迟、工作协调难、决策不一致,以及互相推诿扯皮、管理力度不足、办事效率低下等情况。这些情况一是违背了水循环的自然规律,人为的分割了水的使用、保护、防治、再生这一整条循环流程;二是造成涉水事务管理效率低下,水资源利用率低,难以真正管住水、用好水。
二、章丘市的改革实践
主要是探索科学配置涉水职能任务,建立更加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推进建立“大水务”模式的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一是整合机构。将一些职能任务弱化或消失的单位进行撤并整合,强化公益属性,完善水务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从根本上理清水务管理体系。对于可以放开市场的如水利勘测设计、水利工程建设等工作,通过撤并整合及转企改制等,逐步推进水务行业的市场化运行。将原章丘市两泉三河五湖建设管理委员会调整为水系生态保护建设管理机构,并由政府直属改为水务局代管,职能重点放在水系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上,使水系流域相关事务不再多头管理,提高建设开发和管理运营效率。
二是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将城市供水及农村自来水工程整合到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由政府招标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实现城乡居民用水的无差别化,极大提升农村居民尤其是偏远山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是充分利用PPP项目。创新管理模式,将污水处理、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养护、水系河道生态修复等一批公共基础项目通过PPP项目形式进行招标,指定相应的政府部门参与,实现政府从建设者到监管者的角色转变,提高了公共管理效率,减轻了财政负担。
三、努力实现“四个统一”
一是出和入的统一。从水源地取水、城市水网建设,到城市防洪排涝、污水处理和节水用水,水的出入循环由一个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实现分段扎口管理。一方面以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工业生产、人民生活以及农业用水;另一方面以大数据互联,通过技术手段及经济杠杆,加强用水管理,控制废水污水排放,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水资源浪费,实现水的有机循环。
二是建和管的统一。避免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思路,在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投入的基础上,明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权责主体,加强水利工程监管力量,提高水利工程使用效益。
三是城和乡的统一。对于供水、排水、水污染防治以及用水、节水等,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防洪排水系统,加大农村污水治理力度,加快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保障水资源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的高质量运行。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范文5
一、敦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敦煌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敦煌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敦煌市现有人口18.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07万人,农村人口7.32万人,城镇化水平60.21%。
2.城镇规划不断完善,发展措施得到保障
近年来,敦煌市实施了临街建筑物立面改造、夜景灯光设置等城市景观工程,完成了党河风情线一期、敦煌风情城和商业步行街等城市建设项目,城市形象品位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步伐,扎实开展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实施农村水利建设、道路硬化、环境整治、安全饮水和康居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3.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敦煌市作为甘肃西部最早开放的旅游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农村乡镇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较为接近,农村主导产业已具规模,特色产业凸显优势,初步形成了高效棉花、特色林果、优质瓜菜、设施养殖四大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特色化和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通过实施节水示范、生态治理、村容整治、小康住宅建设等工程,农村环境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敦煌市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沙州镇、七里镇、肃州镇和莫高镇为骨干,以其他乡镇为支撑的城镇网络体系,城镇规模迅速扩大,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吸纳力和承载力不断提高。同时,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已经投资效益农业,农村居民进城兴家立业、工农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
4.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户籍管理,大大提高了人口管理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比例有所上升。城镇企业职工和就业的居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主要在企事业单位实施。
二 、敦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不平衡
一是认识上的不平衡。近年来,敦煌市在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发展机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和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偏向尚未根本扭转;二是资源配置不平衡。城乡要素资源配置尚不合理, “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各要素市场发育的层次矛盾还未真正破解; 三是发展不平衡,农民市民化滞后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导致新农村建设不平衡 。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反哺农业作用不强
敦煌市农业除棉花之外,葡萄、瓜菜、林果、畜禽等产业发展较慢、规模不大、总量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程度不高,严重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敦煌市以矿产开采加工、能源开发等为主的工业经济,对农业的反哺作用不强。
3.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
敦煌市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次之,二三产业辅之,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缓慢,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4.农村社会保障力度不够,农民真正走出土地的信心不高
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还不能与城市水平相比,农民因病返贫、因残致贫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还没有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就业等后续保障机制和农民进城从业的激励机制。
三、敦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抉择
1.创新体制机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形成城乡一体化合力机制的运作思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以“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基地、农民进新村”的推进路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发展城镇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民生活市民化”的合力机制和制度安排。这种城乡一体化的合力机制和制度安排,要靠城市拉力和农村动力的良性互动和有机集成。在强化新型城市化和着力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的同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和拉力,在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中坚持既扩大规模、增强功能,又培育特色、彰显气质,塑造城市之形,铸就城市之魂,使敦煌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宜游宜业宜居城市。
2.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重点,努力推进 “五个一体化”
发展规划一体化。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规划、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加快编制镇、村居民住宅小区规划,实现农村居民连片居住,逐步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基础设施一体化。按照城市标准,遵循农村特点改造农村,加强镇区、中心村建设,全面推进供排水、供热、供气、电力、交通、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居民住房改造、村容环境整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
产业布局一体化。积极引导工业、文化、旅游、葡萄酒等产业与农村资源相结合,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完成各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实施城乡医疗、社保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社会救助标准。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廉租住房建设,改善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条件。加快推进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公共服务同城化,实现流动人口与市民同等化待遇。
社会管理一体化。深化一元化户籍制度配套改革,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设敦煌市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
3.以农业全程产业化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
农业的全程产业化强调的是:产业化不仅仅要贯穿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中,而且要在延长和粗壮农业加工链条上产业化,在链接二、三产业上产业化,在链接市场上产业化,使农产品经过有机化生产、绿色化加工、物流化营销、放心化消费,实现农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互换,完成从产品到货币的惊险跳跃,从而最终使农民增收。农业的全程产业化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农业的增产,而是农民的增收。
因此,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不仅要注重农业在生产领域中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而且,应该在流通领域形成农副产品的现代物流体系, 使农村千家万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集成物流和商流,渗透到国内外的大市场;在加工领域形成农副产品的新型加工业体系,以使农业生产链条延伸到二、三产业;在农业服务领域形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 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服务,尤其是在优良品种引进、 培育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 加工等方面,要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提供“子弹”。所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大力扶持从事农副产品流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龙头企业”、“公司 + 农户”以及各种专业化组织和组织模式,从财政支持、税收减免、银行贷款、科技信息、工商办证、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度的扶持和优惠,从而使这些“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化组织模式扩张壮大,以扬弃传统农业中的“小农细胞”,使传统的“同质化农民”分化为农业经营者和农业技术工人,使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企业替代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单位,使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从而合成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新机制,并与政府的直接支农举措形成共振、协同、呼应和互动。
参考文献
[1]甘肃省统计局《敦煌实施城镇化与城乡建设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分析》.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范文6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 美好乡村 城乡一体化
一、乡村一体化的机制
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布局规划,明确县市域中心村中心镇的数量与定点。一是抓住县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利机遇,搞好安徽省村镇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这是优化村镇布局和促进人口集聚的有效机制。要把土地整治试点与中心村中心镇培育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先复垦后使用、增减挂钩、平衡有余”的原则,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二是整理复垦后的新增耕地指标优先用于满足农村人口和村庄集聚需要。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户通过宅基地调整、互换和跨村跨乡镇建房,通过货币补偿、宅基地城镇住房等途径,加快农村人口集聚。三是促进农村人口集聚。以优化农村人口和村庄布局为基本导向,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为基本载体,着力推进农村人口和村庄向中心村集聚,根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力争在 2013 年全省建设1710个左右中心村。采取农房建设空间管制、宅基地整理置换、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建设、改善道路、供排水基础设施等办法,积极引导农民到中心村中心镇集中建房购房。
二、改善农村规划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导向,推进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村务活动、医疗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放心购物、幼儿教育等服务场所,增强对农村人口集聚的吸引力。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努力彰显村容整洁、环境建设美好乡村首先要打造优美环境。要按照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的要求,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五大项目为重点,在继续推进村庄整治扩面的同时,把力气更多地用在全面提升整治建设水平上。一是全面完成预定目标。第二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 2013 年要使我省绝大部分村庄环境得到较好整治,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全面改观。各地要按照这一部署,切实加大整治推进力度。今年要按照确保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村庄覆盖面、群众受益面“四到位”的要求,最终全面完成村庄“五大项目”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二是着力推进连片整治。按照“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的要求,编制区域一体化的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加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综合整治力度,提高整乡整镇的整治比例,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好乡村风景线。三是扎实推进分类整治。按照“重点培育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和合理整治撤并村”的要求,深入推进村庄分类整治。
三、树立美好农村形象
在安徽省这一块要大力开展村庄绿化要把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与安徽省乡村的整治提升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水平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编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着力构建高效生态的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既可以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又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一举多得。要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以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作制度创新,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要把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农村山水资源、田园景观、休闲旅游业培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的大产业。三是大力打造农民创业就业平台。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农房改造建设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民创业就业平台建设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促进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和乡镇企业转型升级,让更多农民地就近实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改善欠发达地区群众生活的问题。应当说,目前全省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明显,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低收入群众增收致富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我们必须动员全省各方面的力量,在保持原有帮扶政策措施不变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认真研究新一轮帮扶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当前,要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若干重点欠发达县实施特别扶持。欠发达地区要抓住机遇,振奋精神,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把省里的帮扶项目与建设美好乡村结合起来,着力推动特色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城乡人口布局加快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改善、绿色城镇和美好乡村加快建设,构建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生态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培育生态文化。要把建设农村生态文化作为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为核心,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树立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同时,要提炼特色文化村的生态文化,在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农房改造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中,吸收和弘扬生态文化。三是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文明清洁户示范评选等群众性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使用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消费。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生态文化设施建设,提倡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