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1

【关键词】齐河县;农村饮水;饮水安全

1建设现状及成效

经过2007—2015年的村村通自来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县共新建5处地下水优质水源地,分别是芦庄、韩庄、水牛赵、马集、赵官,水源类型均为奥陶系岩溶水,每眼水源井深400~450m,单井出水量200m3/h以上,水源水质水量完全满足饮水需求。全县共建成18个供水站,按照不同供水需要布设于乡镇。依托优质水源地,将全县供水站联网,陆续建成5处供水水厂,分别是县一水厂、二水厂、黄河国际生态城水厂、焦庙水厂、赵官水厂。建立了全县供水网络体系,供水质量和供水水平大大提升,日供水能力达10万m3/d。截至目前,全县共铺设农村供水主管道125.4km,村内及入户管道456km。

2主要做法

2.1健全推进机制,强化组织领导

为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各项工作落实,齐河县专门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由县发改委、财政、水利、国土、农业、涉及乡(镇、街道)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城乡供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与职责,研究解决工程推进中的困难及相关重大问题。抽调专人组建齐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处,内设办公室、财务组、工程组、协调组,保障项目建设及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县、乡(镇、街道)、村逐级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层层签订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责任状,落实每一个年度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职责,为全县农村饮水安全扎实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2广泛筹集资金,保证投入到位

在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提前编制工程预算投资计划和实施方案,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不足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县级配套比重,广泛发动村级群众自筹,吸收民间资本,通过多元化资金投入,确保各级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工程建设资金需求。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饮水安全建设资金2.22亿元,其中争取省以上级资金0.74亿元,市县配套0.68亿元,群众自筹0.8亿元。

2.3科学编制规划,优化供水水平

一是全县主要供水管网,通过对供水管线若干个点进行动态测压、测流,计算机实时进行管线监测,制定最佳供水调度方案,从而保证合理的管线输水服务压力和最大限度地节约能耗。二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采用自动监测与控制技术来代替传统人工巡检,建立供水信息网络,实现输水过程的自动监测与控制。三是在较大程度上打破城区、乡镇行政区域界线,以水厂所在地为供水中心,根据水厂供水能力和管道流量、压力要求,统筹制定水厂管网延伸、衔接、改造、升级的具体施工方案。

2.4严格质量管理,打造优质工程

一是严把工程施工关。通过招投标严格施工队伍选择,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及设计要求施工,施工单位建立施工检查制度,对工序质量进行检查,执行班组自检、施工队复检、项目经理部专职质检机构终检的质检程序。二是严把材料设备质量关。对工程建设所需主要材料、设备,以公开报价方式优中选优,对工程所用管材、钢筋、水泥、砂子、石子等建筑材料由工程质量检测单位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杜绝不符合工程要求的材料设备进入施工现场。三是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管控,充分发挥受益群众监督作用,对工程进行现场监督,实现群众全过程参与。

2.5实施联村并网,促进规模化发展

全县农村供水工程点多、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推进全面联网首先要考虑解决好供水管径、供水量、供水压力等诸多因素。为解决技术因素制约和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目标,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并邀请省饮水专家评议,最终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中,及时调整优化农村供水工作思路,突出两个转变,较快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即全面调整供水结构,突出由群井联村供水向新型农村供水水厂的转变;全面提高供水水质,由农村饮水解困到全面提高农村饮水质量,突出农村供水城市化的转变。配备安装供水信息化调度系统,并改造升级供水主管道。

2.6提升管理水平,实行企业化经营

供水工程建成后,全面推行“公司+协会”管理模式,县、乡分级负责,实行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管理。水厂内供水设施,由县级供水公司进行管理,水厂外供水管道及附属设施由各乡镇供水协会运行管理和维护。供水公司实行目标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细化岗位职责、配齐管理及技术人员。供水以出厂水量及水表校准,向供水协会计收水费,水价由县物价、财政、水利部门组织供水管理单位、受益群众代表,以听证会等方式统一核定,保证水价在群众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和合理区间。各乡镇供水协会充分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健全用水管理制度,村级建立水管员聘任制度,以公开竞争方式选拔有经验、有群众威信、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水管员,水管员认真履行供水管线巡查、供水设施维修、村外及入户水表抄读、水费收取等职责,镇、村两级对水管员实行年度考核、动态管理。

2.7注重源头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

一是加强水源地保护规范化建设。编制完成了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在水源地设置警示标志,埋设界桩;在保护水源井围墙及管理房周围安装了监控设备,在水源地供水设施上安装了报警装置,保护水源;建成两处水质检测中心化验室,定期对水源地水质进行化验检测,不定期抽检,充分保障供水质量。二是加强水源地保护应急管理。制定了齐河县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管理预案,在发生灾难性干旱、洪水、水源污染以及重大设施、设备安全事故等灾害及事故时,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得到快速有效应急处理,保证饮水安全。三是加强备用水源地保护。在赵官镇葛庄、马集镇红堂、红堂南、邱集南共建成5处备用水源地,按照备用水源地保护要求,设置界碑、警示牌等醒目标识,并进行全天候监控,水源地监测影像实时上传到县级信息化中心平台,切实加强了备用水源地的保护管理。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2

关键词

供水产销差率 控制 实践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产销差率,在国外它被称为“未计量水百分率”,指的是供水企业提供给城市输水配水系统的自来水总量与所有用户的用水量总量中收费部分的差值定义为产销差水。供水产销差率作为制约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已经得到企业经营者的关注,控制供水产销差率正成为各供水企业的工作重点。现就海宁水务在控制和降低自来水产销差率方面,所采用的一些方法、措施概要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有效控制产销差率的保障。

(一)集团下属自来水公司按照以人为本、务求实效、提高服务质量的指导思想,结合公司主办、部门参加、全员参与、宣传互动的思路,经过工作调研和专项讨论,公司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二)出台了《关于强化全市供水产销差率核算管理的工作方案》,将漏损率与节能环保相结合,将查漏工作当做重中之重,将控制产销差率看成是对团队精神和队伍凝聚力的体现,从严抓好企业基础管理,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和创建浙江省现代化供水营业所标准的要求。

二、建立队伍,完善制度,有效控制产销差率的基础。

(一)公司在原有市区抢修中心维修工中挑选出工作责任心强、熟悉管网、管道材质、阀门位置、管道埋深、业务精练的人员组成的专业管网查漏队伍,严格按照岗位职责、考核办法和奖励措施的要求开展巡管查漏,按查获的漏点、漏水量的多少进行考核给予奖励。

(二)自2010年7月份开始,在辖区从乡镇基础管网信息排查开始着手,开展管道状况排查摸底、分类排序和逐步构建GIS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信息工作,及时做好农村旧管网改造,落实排气阀、排污口的加装,加强管道施工异物进入管道的清理和检查,从源头上减少水量的浪费。

(三)加大群众提供漏点线索和违章用水的奖励力度,及时出台《用水稽核管理工作程序》、《用水监察管理办法》、《举报违章、违法用水及提供漏水信息的奖励办法》,加大在媒体的相关宣传,强化偷水、违章用水稽核力度。

三、加强管理措施,从严防控制产销差率。

从强化计量管理着手,提高售水计量准确度。

1、把握出厂水计量关。

2、把握用户计量关。

3、把握用水申请关。

4、控制水表抄见率。

5、控制消防表漏损。

6、控制无表用水。

7、调控供水压力。

第二、从强化管道材料和施工质量着手,保证供水管网合格完好。

1、加强管道材料质量管理。

2、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3、加强陈旧管网的改造。

第三、从强化管网巡查着手,制止野蛮施工损坏供水管网。

第四、从保证抢修及时率着手,减少供水管网的漏损。

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漏损控制能力。

公司致力于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设备,以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管网漏损的控制能力。一是更新和应用先进设备、二是增加管网压力监测点、三是实施供水管道地理信息网管理。

五、海宁水务日常查漏主要采取的的方法。

1、区域测漏法:适用于生活小区。枝状管道也可采用本办法。

2、音听法:城市郊区一般白天可进行查漏,市区白天噪声较大,影响查漏效果,主要在晚间查漏。利用阀门、水表、消火栓、外露管道等直接听漏,效果较好。

3、观察法:在音听法的同时,检查下水道流水量、水质情况,当发现下水道水质较清的,可沿来水方向,查找水源,初步判断漏水区域。

4、水压测漏法:当发现某一地方水压比平时低或用户反映水压低时,在排除阀门、水表等故障后,及时对该区域进行查漏。

5、化验测漏法:供水企业一般采用液氯消毒,管网水保持一定浓度的余氯,对某些流水无法判断时,可采用邻联甲苯胺测定水中是否含氯来判断管道漏水,再进一步寻找漏点等。

6、在线流量比对法:公司在在盐官、丁桥水务营业所区域内构建了区域在线水量监控系统,将村组的瞬间用水量进行比对,通过逐级累进的曲线分析水量损耗,采取对应的查漏抢修,进一步提升了区域产销差率的控制。

7、区域计量法:在各辖区划小核算单位,开展客户信息档案大清查,核对、健全区域内的客户信息档案,安装监控总表、分表(即一级、二级表、三级表和用户表),定人定时监测、比对、分析,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查漏,并组织开展夜间排查、区域停水、分段排查、流量分析、管边泥地开挖等多种查漏手段传统工作方式。

8、结合海宁城乡一体化供水的特点,通过运用科学仪器手段,对管网运行参数、压力、流量等数据的测定。

六、其他综合措施。

针对镇级水务营业所由于人员、管材材质、管理等原因造成的漏损率较高的情况,公司制定相关措施,对管网及管线设备开展定期巡查,特别在春秋季查漏的最佳时期,公司发动专业队伍、管理部门和管网运行人员开展了四次专项查漏工作,取得较大成果,四次共巡检路线1298.2公里,查到漏点344个,挽回了390万吨的水量。在此基础上,各水务营业所自行组织专项查漏72项次,查获大小漏点253个,挽回了200万吨的水量。对在整个提升产销差率的过程中,每个参与查漏人员都能按时做好相关查漏记录和数据比对,并按时将资料交上级管理部门,以便总结分析,提高综合水平。主管部门根据阶段性产销差率控制情况定期召开各类工作交流总结会议,并将会议精神和总结成果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传到到各查漏人员,以利进一步提升产销差率控制。

我们坚持以控制供水产销差率为重点,做好相关各项工作,已成为我们海宁水务全体员工共同的工作目标。从供水到营业计量收费,从管道工程设计施工到管网营运、维护,从基础管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每个员工、每道工序都形成控制产销差率的共识,是开展产销差率工作的基本保证。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降低供水产销差率工作,必须立足长期,以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工作、指导实践,建立有效和降低产销差率的长效机制,这更需公司内部各部门相互协调,综合治理,需不断创新,从机制上探求科学的管理办法,真正使得漏损达到有效控制。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海宁水务各方面的工作都将取得突飞猛进,为海宁的水务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3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市主体土建论文地区经济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发展的支撑体系,要突出以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方针,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视和研究,共建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使其真正发挥对城乡空间优化的促进与引导作用,为一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支撑和保障。

一、兖州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区域协调

城乡化的发展使得较多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已经呈现出连绵化趋势。但是,各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仍坚持各行政界限内自成体系,各自发展,缺乏协调统一,并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兖州市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均GDP已达到中等发达水平。经济较好的大安镇与新兖镇从城市建设上来看,已与市区完全衔接,但基础设施的供给由各镇自行配给,且不成系统。两镇无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都没有统一的供水系统,采用大量的自备井,滥采现象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超采量已达167.5万立方米/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境内主要河流泗河、府河、蓼沟河、府河等,均严重污染,属劣Ⅴ类水质;集中供热、热源建设滞后,存在大量小型燃煤锅炉房,10吨/小时及以下小型锅炉台数占锅炉总数的90%,绝大部分以散煤为燃料,能效低,环境污染严重。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体系发展中“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明显,大多数的规划都将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忽视农村发展建设,各级政府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城市,这就造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的局面。兖州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基本都是自建自用,缺乏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仍处于较初级阶段。农户用水采用自打井或者简易供水站,污水采用渗井或散排,取暖基本为自建小锅炉,垃圾随处堆放,这些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而且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兖州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沿袭了南方城镇发展的老路,城镇用地的无序扩展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混乱,这也是内地城乡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城乡统筹基础设施规划的原则

1、区域性原则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要从城乡区域的整体考虑,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为目标,突破传统规划的视角,打破各行政界限内自成体系的模式,注重区域范围的城乡统筹、全面覆盖,构建城乡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模式。

2、协调性原则

城市规划里的基础设施主要任务是整合协调各类设施规划,并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大型基础设施提出协调措施与建议。传统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基础设施规划部分虽然面面俱到,但多数是将各专项规划“纳入”其中。因此,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应从整体的发展方向,协调区域化的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同时要注重减少城乡之间差距。

3、适宜性原则

城乡统筹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基础设施建设亦是如此,且农村较城市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将城市的建设方式直接用于农村。因此,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应结合城乡现状、立足长远,既适于城市、农村各自特点的建设方式,同时保证远期规划的战略性与近期规划的可实施性,以适应城乡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

四、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

兖州市城乡总体规划中引入和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在空间层次划分及空间组织模式上转变了以往的方法,将市域城乡空间规划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市域,第二个层面是空间发展片区,第三个层面是群落。群落包括中心城区、镇区和村庄群落(农村社区)三种空间组织单元。其中村庄群落定义为“在一定自然和社会条件作用下,空间上结合较为紧密,经济社会方面关系较密切的多个村庄,群落内的村庄以松散而有机的方式彼此服务和联系。”

通过该居民点体系规划,有效地聚集了散落的农村人口,有利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本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也基于该体系,满足各层次生产生活需求。

五、区域性供水系统

第一,供水模式的转变。目前对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供水系统的研究中,提出区域性供水模式,该模式有两种,即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和区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侧重于管理系统,是对所辖区域的供水及其配套服务企业实行统一管理,但管网系统不一定连成一体,即水源和管网都可能是分散的。该系统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浓缩了一定数量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为整个区域服务,从而有利于供水系统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效能的发挥。区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不仅管理集中,供水也形成一体。该模式是水源相对集中、管网连成一片的供水系统,较多地实行长距离输配水,是把一个区域内的若干净水厂及其配套企业联合成一体,统一开发和分配水资源,不仅为中心城市供水,还同时向周边城镇及广大农村集居点供水,供水面积小至数十平方千米,大至数千平方千米。这种模式比原分散的、独自的、小规模的供水系统,提高了系统的专业性、合理性、可靠性与经济性。

第二,兖州市城乡供水系统规划。根据余杭、山东、山西等地城乡供水系统建设的经验总结,兖州市结合当地地势平坦的实际情况,应采用区域性供水模式,近期以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为主,远期逐步形成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

中心城区:将扩建的两座现状水厂与规划新建的两座水厂供水联网,形成中心城区集中供水系统,由兖州市自来水公司管理,加强各水厂的联通性,保证质与量的安全性。

镇区与村庄群落:规划在镇区或中心群落村庄内建设集中供水厂,由各水厂直接向镇区及中心群落村庄供水,周边村庄群落及村庄建设供水站,由供水站供水,各水厂建设管网至就近供水站,各水厂之间由供水主干网连成环状,最终形成“水厂—供水站—用户”两级供水的网状结构,形成乡镇集中供水系统,由兖州市农村供水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远期随着城乡的统筹发展,中心城区供水系统逐步与乡镇供水系统联网,并建设统一的管理系统,最终建成覆盖全市域的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

六、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排水系统

第一,排水系统的发展。近些年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适合小规模污水处理的设施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为分散的污水处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在城镇应用较多的小型简易污水处理设施主要有传统化粪池、沼气发酵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等,基本特点是结构简单,费用低廉,易于管理,实施方便。在以往城市建设中,老城区排水体制大多采用的雨污合流制,随着污染的严重,老城区逐步改为雨污分流制,城市新区、小城镇一般实行雨污分流制,而农村地区基本没有排水系统。随着城市扩张并逐步与周边村庄毗邻,可将周边村庄污水排放纳入新区、小城镇统一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的界定,集中处理,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节省周边村庄的污水处理成本。对于不宜排入周边污水厂的村庄,可分散的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单独处理。

第二,兖州市城乡排水系统规划。在兖州市城乡总体规划中,结合居民点体系规划,因地制宜的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兖州市治污工程建设。

中心城区:采用雨污分流制。工业废水由企业自行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管网,与生活污水统一由规划新建及扩建的两座污水厂集中处理,同时加强再生水的处理回用,可将再生水回用于低质工业用水、浇洒绿地、道路,补充景观河道用水等,以缓解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局面。

镇区与村庄群落:采用雨污分流制。镇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处理镇区及周边较近村庄的污水;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村庄群落可纳入中心城区统一处理;其他村庄群落可因地制宜地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及湿地系统集中处理。镇区及村庄群落雨水可以建设雨水管网或采用造价较低的明渠排放;一般村庄沿地面自然排放,可缓建雨水排放系统。

七、多元化能源供应系统

第一,能源结构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对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作用,采取立法和各种政策措施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生物质能,其次是太阳能。我国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北京已开始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法》地方实施细则以及鼓励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专项政策措施。

第二,兖州市城乡能源系统规划。即满足供应又保护环境的能源供应系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有利保障,随国内外能源结构的调整,兖州市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发展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创建电力、焦炉煤气、天然气、煤炭及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同时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能条件。中心城区发展以电力、煤炭、天然气为主,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辅的能源系统。

镇区与村庄群落:除电力、煤炭、液化石油气等传统能源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太阳能与改良的生物质能。太阳能可用于供暖、供应热水。生物质能有沼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利用逐步发展大中型沼气池,依托养殖场等建设镇区级、村庄群落级大中型沼气池,集中供应村民生活或进行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直接用于家庭炊事、取暖、小型热水锅炉。同时要推广节能炉灶、太阳房、房屋节能改造等技术。

八、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尝试性的吸引外资,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向社会。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参考文献:

1.王鹏.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规划的空间层次与GIS方法[J].2008年城市规划论文集.

2.赵洪宾,周建华.新型供水模式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35(11):1354-1356.

3.何维华,钟泽斌.区域性供水模式的研究[J].给水排水,1998,24(4):11-14.

4.赵燕菁.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规划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1,25(1):23-29.

5.张霞.基于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比较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学院学报,2007,3(4):51-52.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4

关键词: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1 小麦、玉米生产现状及研究进展

全世界大约1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种植小麦,并且分布广泛。而玉米的总产量仅次小麦,单产量高,种植地区宽,从低海拔的新疆吐鲁番盆地到高海拔地区3600m以上都能栽种。我国是小麦主要种植地,种植面积约3000万hm2,占世界小麦种植面积的20%,总产量占世界粮食总产的22%,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9.6%。

玉米也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2700万hm2,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二。并且,玉米种植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种植在东北的春玉米、种植在黄淮地区的夏玉米以及种植在长江流域的秋玉米,都是我国重要的种植品种。因此,小麦、玉米的产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生产总值。

2 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我国黄淮地区是我国小麦生产第1大主产区和玉米生产第2大主产区。但年平均降雨量为500~800mm,从这个数值上来看,是无法满足小麦和玉米两季作物高产的需求。据统计,在小麦生长期间,春、夏两季干旱缺水严重,小麦灌溉用水要占农业用水的 60%左右;而玉米生长在雨季,所以缺水并不是很严重,但由于玉米需水量较大,玉米灌溉用水仍然占农业用水40%左右。因此,灌溉水量的不足仍然是黄淮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通过对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如图1),发现一体化栽培技术既吸收了以精耕细作为中心的传统农业技术,又吸收了现代先进技术,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合理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该技术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小麦-玉米一体化生产,并为小麦-玉米一体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3 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的应用

3.1 品种的筛选

在品种筛选时,要发挥一体化节水技术的增产能力,小麦和玉米优良品种的配套是关键。小麦应选择可以提高当季产量、通风透光、对玉米的影响小的品种。而玉米品种可选择生育期长的中熟品种。

3.2 合理施肥

按照小麦、玉米的需肥和培肥需求进行施肥,选择土壤有机质丰富、土壤含氮量高的高产水浇地。小麦抽穗到成熟期后,依照实际情况加强管理,同时为玉米套种提供良好的土壤墒情和肥力基础。如果土壤肥力不足,则以拔节期为主。

3.3 合理垄幅

科学垄幅可以发挥一体化节水技术最佳效果。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2个原则:肥力高的田地垄幅可以适当加宽,肥力稍低的中产田垄幅应窄一些;株型紧凑的小麦品种垄幅应适当窄一些,株型松散的品种垄幅应适当宽一些。

3.4 选择合适的玉米播种期

玉米播种期应遵循以下原则:

3.4.1小麦收获 时,为了避免影响小麦收割,玉米苗高度不应超过10cm。

3.4.2播种时期 不应过早或过晚,过早会与小麦相互竞争,使幼苗老化,影响后期生长。播种太晚,就会失去垄套玉米高产的优势,导致产量降低。研究表明,小麦浇灌浆水后,收获前15d左右套种玉米为最佳时期。

4 一体化节水栽培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4.1 经济效益

一体化节水栽培研究的目的在于节省灌溉用水,缓解灌溉用水供需矛盾。但最佳结果是,既要节水又不减产。通过反复实践发现了3种结果:适当的节水引起产量的提高;节水过多造成旱害,导致产量减少;节水前后产量变化不大。如何达到最佳条件,那就需要通过多种处理方法相结合,最终获得最大的效果。

4.2 社会效益

通过一体化节水栽培能使大约667m3的水量节约100m3以上,不仅可以节省投资,而且减少了建设水库的用地,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节水还缓解了工农业以及城乡之间供水的矛盾,间接地支援了工业和城市供水需求。一体化节水栽培还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使每人每667m3可比以往增效90元左右。

5 展望

通过研究和生产实践发现,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利用了水资源,是适合商丘小麦、玉米生产的一种高效的种植方式。通过品种的合理搭配以及肥料的统筹应用,便可以实现大面积的高效种植。

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栽培技术能随着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进行补充和完善,来适应变化了的生产条件;但是它又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局限性,它不适应于干旱地区。总之,该研究只是系统地总结了小麦-玉米一体化节水技术的要点,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对优质生产的机理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5

20__年全区村镇建设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为主线,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加快发展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全区村镇整体布局更加合理、经济更加繁荣、功能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环境更加优美,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现对全区20__年村镇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规划修编,提升镇村建设品位。

要进一步充分发挥规划对村镇建设的调控作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引领全区村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科学修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考虑城乡经济发展与农村居住点集中建设的新形势,合理调整镇村布局空间,在确定先行启动点的基础上,按照全区集中居住点控制在100个以内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开展镇村布局规划修编工作,并按法定程序予以实施。坚持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卫生、消防、环保、水电、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向重新布局的集中居住点倾斜,优化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二是搞好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郭猛镇、潘黄仰徐村要完善提高城乡统筹示范镇、示范村试点规划,并在面上推广施行。其他镇建设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划分控制地块,并提出各种地块建设控制要求,指导具体项目建设,实现控规全覆盖。对于近期需要建设和改造的区域,尤其是工业园区、居住小区等重点区域、重点地段和重要地块,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合理规划供水、排(污)水、供电、供气、道路、通讯、广播电视、广场绿地、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网点、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三是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认真实施规划,做到没有规划不选址,没有详规不供地,没有设计不审批。区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规划设计要点,对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指标严格把关,不达要求不得开工建设。规划建设部门要加强行政监察,对城乡各类规划的执行实施动态式、全过程的监察管理,对违反规划程序的要立即纠偏改正,对违背规划的行为要严厉审查处理。要积极施行区、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四级规划建设监督,注重发挥基层建管部门的职能作用,逐步实现城乡规划建设监察全覆盖,真正维护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镇村生态环境。

各镇(街道)要按照加快建设城镇化、工业化的要求,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镇要年投入达万元以上,重点镇要投入达5000万元以上,对集镇主街道进行建设、整治和出新,进行建设一批园林式街道、规模型住宅小区、高品位公园绿地、标志性建筑和精品水景等项目,使集镇成为宜居佳地、创业平台。一是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小城镇“六个一”精品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塑造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形象。重点镇重点重抓出典型,着力解决总体水平位列前茅,突出亮点不够典型的现象;一般镇塑创特色提升形象,着力解决赶超重点镇,跻身50强的争先意识。各镇要着重建设镇村道路、供水、排水、路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功能,不断提高小城镇人口集聚、提升产业能力。围绕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义丰、秦南、大纵湖、龙冈等镇要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其他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的村庄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分散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要进一步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重点镇建设垃圾中转站,村设置垃圾收集点,配置垃圾收集和运输设施,配备专业环卫保洁人员,实行全日保洁,日产日清;实施粪便无害化处理,乡镇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新置或完善水冲式公厕,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二是提升镇区绿化建设层次。按照建设国家生态区的总体要求,各镇尤其是重点镇要加快实施道路绿化、公园绿地、滨河绿带等“五个一”绿化工程建设,新增绿化面积40公顷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平方米以上。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加速推进资源集

中、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为城乡建设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开发资源,筹集资金,加快建设,使市场牵引力与行政支持力有机结合。按照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发挥重点镇的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提高全区城镇化水平,确保年内重点镇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一般镇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三、加大创建力度,打造优美康居镇村。

继续以创建康居示范村、园林式小城镇为载体,加大创建力度,全面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使我区初步形成设施基本配套,功能日趋完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一是争创园林式小城镇。按照省、市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要重点从组织管理、规划设计、景观保护、绿化建设与管理4个方面抓好落实,并要积极总结推广义丰镇“江苏省园林小城镇”创建经验,指导大纵湖、大冈等镇开展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水绿盐都”品位,努力树创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二是创建康居示范村。要继续完善潘黄仰徐、秦南泾口,提升康居示范村建设品位,力争到年底将郭猛杨侍村、葛武郝荣村创建成省级“康居示范村”。其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要依据“行政推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市场运作、镇村联动”的原则,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是扩展综合整治村。按照继续组织村庄整治工作部署,要重点建设整治省建设厅确定的村庄环境整治试点村和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试点村,面上重抓“一园四线两高速”道路两侧的绿化提升、村庄出新。将村庄环境整治试点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典型示范带动,使环境整治示范村全面达标,进一步优化村庄环境面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四、加快集聚建设,推进镇村“三集中”

根据新一轮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城镇发展的定位,积极推进农村“三集中”建设,按照项目高新化、建设城市(镇)化、环境生态化、发展特色化的总要求,以“两纵两横两高速”为框架,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的力度,积极打造发展平台,广辟就业渠道和空间;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不断扩大小城镇建设规模;推进区域特色市场建设,不断繁荣城镇,发展城镇,引导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进镇购房、务工、经商。二是推进居住向社区(集中居住点)集中。所有农民自建房、迁建房,一律集中到规划的村庄集中居住点和镇区集中居住小区建设,严格禁止零散建房;所有建房都必须严格按照区建设主管部门批准的套型和结构建设,严格超宽超高和违章乱建;所有迁建房在规划点落实宅基前,都必须落实原房宅基的还田方案,并限期还田到位,严禁“一户多宅基”。三是推进中小企业向集镇工业园区集中。在规划许可、建设用地、公建配套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工业企业零星分布,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集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园集中,引导沿街企业“退二进三”,提升园区的产业集聚度。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6

一、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全面完成供水服务工作。

按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兼顾的原则,克服困难,加强协调,科学调配,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环境用水需要。上半年自来水供给达1000万立方米,工业供水(含生活源水)达2400万立方米,完成9.63万亩农田泡栽面积,实现芒种前“关秧门”的目标;环境供水得到保障。

(二)全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

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为了项目干”的指导思想,按照“四个尽快”的要求,全力推进水务项目建设。

1.加快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以改善和保护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加快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一是实施并完成20*年新增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对弥牟、红阳、大同、城厢、*实施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解决1.3万人饮水安全;二是实施并完成20*年省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通过管网延伸,解决*镇红星村、五爱村、*村,人和乡壁山村,*乡胜利村共6450人饮水安全;三是正在实施20*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新建*至*自来水输水主管线,解决2.2万人饮水安全,已完成工程量70%。

2.加快推进*以*田水利建设和水产业发展。围绕加快*以南水利发展,解决用水困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旅游业开发、壮大水产养殖规模,加快推进*以*田水利建设和水产业发展。一是全力抓好*脉绿化项目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完成项目储备和方案编制工作,按计划推进人和乡三元村、*村,*镇*村、*村,*乡*村配套工程建设,购买11套提水设备,确保绿化用水需要,现已植树达10万余株。二是抓好雨水集蓄利用和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在*镇实施20*年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整治塘堰10口,新建蓄水池165口,已完成工程量75%;在*乡实施末级渠系改造项目,整治渠道5.68公里,已完成工程量90%。三是实施并完成东支七渠整治工程,整治渠道30公里。四是正在实施成南高速公路(2009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5平方公里)。五是在加强技术指导的同时,协助*镇和*镇规划*海岸线100亩、三方村1000亩,*村200亩渔场建设。

3.全面落实城乡统筹重大项目涉水工作。按照以“三个集中”为核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全面落实城乡统筹重大项目涉水工作。一是完成*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沟温泉度假区、南方高科玉米基地、现代农业港水系迁改、供水实施方案及配套工程建设,整治龙门支渠2.68公里,农业港园区内整治渠道6.32公里、*57口、建蓄水池165口。二是完成工业南区供排水、防洪规划,散货物流园区水系迁改方案,跟进北部新区涉水项目建设,介入载货汽车产业园区涉水项目建设。三是完成省建筑职院、区医疗中心、粮油储备中心、灾后重建六所学校水系迁改方案。四是完成唐巴路、桂红路、龙赵路、云石路、*大道改造(建)水系迁改方案。五是跟进统筹城乡示范村涉水建设,完成18个示范村农田水利、自来水供给、水产业发展等现状调查,根据其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方案,配合各乡镇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已完成*等村自来水供给工程建设,抓紧实施十五里村、三元村、五爱村人工湖工程建设。

4.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围绕生态区联创工作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根据市上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是如期完成城厢、*、*三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投入试运行,加快推进干管铺设二期工程。截止目前,城厢镇完成1500米,*镇完成3210米,*镇完成2392米。二是完成*、*、*、*、*(一期)五个农村新型社区和日新、玉虹两个非建制镇微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是完成区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转让工作。经过多方协调,反复磋商和沟通,督促中科成环保有限公司按特许经营权转让协议,足额交付区污水处理厂转让价款,完成资产移交工作,并确保了区污水处理厂稳定和安全运行(上半年处理污水2450吨);6月将完成技改方案,随即启动和实施技改,以保障全区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深入开展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开展集中治理河道乱污和水域环境卫生专项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整治工作目标,在抓好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强督查,整体推进河渠整治。上半年累计投入人力1.5万人次,清理河、渠10万余米,清运垃圾和打捞漂浮物4000余立方米,规范污水排放36处。

(四)扎实做好生态区创建工作。

根据《2009区省级国家级生态区联创工作方案》和创生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要求,围绕“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三项牵头指标,认真做好创建工作。在抓好支撑指标的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调研和典型测算工作,完成了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年度计划、20*年至2009年度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统计报表及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汇总表、农业灌溉渠系基础资料统计和核实、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等系列基础工作,并根据验收检查的标准,抓紧资料整编。

(五)切实做好防汛和安全生产工作。

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按照“一个重点(清白江大河)、二个难点(*及山溪河)、一个关键(主城区内涝)”的思路开展防汛工作,在加强防汛值班和检查,重视雨情、水情的统计和通报,完成*上元村村段河堤加固工程的同时,着力抓好隐患排查、洪涝灾害的基础性源头工作和防汛机构的自身建设,完善了防汛预案,落实了防汛责任,储备了防汛物资。

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年”的工作要求,围绕水环境安全、水产品安全、生产(自来水、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六)继续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执法工作。

严格执行行政审批许可制度,按照并联审批制度的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在加强水法宣传和节水宣传的同时,重点抓好新版取水许可证的换发、施工降水的管理、节水型单位创建等工作。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开展打击砂石盗采专项行动,河道砂石资源盗采行为得以有效控制。

(七)着力党的建设和机关建设工作。

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认真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全面完成学习调研阶段的目标任务,正持续抓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

围绕区委“项目服务年”要求,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对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教和廉政文化“六进”工作;继续抓好干部队伍监督和廉洁自律,强化源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