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面积测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面积测算方法范文1
关键词: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收入均等化测算方法
一、 引言
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14]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应该适度”。然而,多大的规模才算适度?
中央政府关于适度规模标准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中央难以确定全国统一的适度规模标准,各地政府应该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标准;第二,虽然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适度规模标准,但在部分中央文件中提出了相关意见。这些意见主要是从务农收入与务工收入比较、务农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比较、农场规模和当地农户平均经营规模比较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虽然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适度规模标准,但部分地方政府仅是照搬中央文件的表述,还有部分地方政府家庭农场相关文件中没有关于适度规模标准的表述,这说明地方政府还不能独立制定合理的适度规模标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问题所在:一方面,中央既没有也不能制定全国统一的适度规模标准,这个工作需要地方政府负责;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适度规模标准相关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那么,地方政府应该怎样测算家庭农场适度规模?这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它分成两个小问题。问题1:现有的测算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方法是否合理?问题2:如果不合理,应该怎么测算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
二、 现有测算方法合理吗?
1. 现有测算方法简述。中央政府关于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标准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中央难以确定全国统一的适度规模标准,各地政府应该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标准。张红宇(2014)表示:“很难提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具体面积标准”。中办和国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办发[2014]61号)(以下简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各地要研究确定本地区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第二,虽然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适度规模标准,但在部分中央文件中提出了相关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家庭农场主“收入水平能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应该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倍~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然而,部分地方政府仅是照搬中央文件的相关表述, 还有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关于适度规模标准的表述。
综上所述,目前政府是从三个角度衡量家庭农场适度规模:一是务农收入与城居民收入比较;二是务农收入与务工收入比较;三是经营规模和当地农户平均规模比较。
2. 现有规模测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现有测算方法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并非理想指标。由于老人、孩子等非就业人口的存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估了城镇就业人员收入。如果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场家庭劳动力数量的乘积表示经营农场的机会成本,则计算结果低估了适度规模。第二,混淆务工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政府分别从务农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或务工收入比较角度确定适度规模。然而,务工收入一般低于城镇居民收入,不同的标准会导致测算的适度规模不同。第三,“当地”指代不清。政府文件多次提到“当地”,这是指本乡、本县、本市还是本省?不同区域的数据存在差异,相应的适度规模也不一样。第四,未考虑土地租金收入。现有测算方法没有考虑家庭农场经营者外出务工或成为城镇居民后将原有的承包地和开荒地流转出去获得的租金收入,这会低估经营农场的机会成本和相应的适度规模。第五,从农场规模和当地农户平均经营规模比较角度确定适度规模的方法缺少合理的理论依据。在政府认可的三种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测算方法中,务农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比较、务农收入与务工收入比较的测算方法是以机会成本作为理论基础,即农场经营者可以选择经营农场或从事其他职业,只有当务农收入不低于其他职业收入时,农场主才会选择经营农场。然而,经营规模和当地农户平均规模比较角度的测算方法并没有合理的理论依据。
三、 应该怎么测算?
1. 对现有测算方法的优化。针对现有测算方法的上述不足,本文进行了以下优化――第一,采用城镇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数据,并用其与家庭劳动力的乘积表示机会成本。第二,区分务工收入与城镇就业人员工资收入。就短期而言,大部分农民工只能从事收入较低的体力工作,可以将务工收入作为机会成本;就长期而言,农村劳动力已经有能力获得城镇居民身份,可以将城镇就业人员工资收入作为机会成本。第三,明确“当地”范围。就短期而言,农民工远离本市和本省务工的情况非常普遍,应该选择全国数据;就长期而言,农民工选择安家地点时会倾向离家较近的城镇,应该选择本省数据。第四,考虑土地租金收入。不再经营家庭农场后可以将承包地和开荒地流转出去,应该将租金收入作为机会成本的一部分。
本文从上述四个角度优化了现有的测算方法,并根据农场利润应该与外出务工或城镇居民“收入相等”的原理,将优化后的方法命名为“收入均等化测算方法”。
2. 收入均等化测算方法原理: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是指为了生产某种商品而放弃生产的其他商品中的最高市场价值。对于家庭农场而言,农场主的时间和精力也是一种有限资源。这些时间和精力既可用于经营农场,也可用于从事其他职业。就短期而言,农民在其他职业中普遍选择外出务工,可以将外出务工收入视作经营农场的机会成本;就长期而言,农民在其他职业中普遍选择成为城镇居民,可以将城镇就业人员工资收入视作经营农场的机会成本。相应地,能带给农场主不低于机会成本的利润的生产规模就是收入均等化测算方法计算的家庭农场适度规模。
3. 收入均等化测算方法与适度规模最小值。有学者认为,当家庭农场经营者获得和外出务工收入或城镇居民收入相当的利润时,相应的农场规模就是适度规模。其实,这种方法计算的规模只是适度规模的最小值。当农场面积小于测算的短期适度规模时,经营农场的收入低于短期和长期机会成本,农场主在短期会选择外出务工,在长期会选择成为城镇居民;当农场面积大于测算的短期适度规模但小于长期适度规模时,经营农场的收入高于短期机会成本并低于长期机会成本,农场主在短期会选择经营农场,在长期会选择成为城镇居民;当农场面积大于测算的长期适度规模时,经营农场的收入高于短期和长期机会成本,农场主在短期和长期都会选择经营农场。可见,该方法计算的适度规模只是农场主选择经营农场的最小规模。
4. 收入均等化测算方法。
(1)前提假设。收入均等化测算方法建立在一些前提假设之上。第一,农场主在短期只有经营农场和外出务工两种选择,在长期只有留在农村居住和成为城镇居民两种选择。第二,农场主在做出短期和长期的决策时只考虑经济因素。第三,不存在兼业情况。家庭农场规模一般比普通农户的承包地规模大,农场主无法像普通农户一样既务农又从事其他职业。
(2)家庭农场土地结构和亩均利润。农场的耕地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自营承包地和开荒地,二是转入土地。如下图所示,对于农场的自营承包地和开荒地S11,亩均收益等于亩均产量乘以粮食平均销售价格,亩均成本主要包括农资成本、固定资本折旧和租赁成本、人工成本、其他成本;对于农场的转入土地S2,亩均收益和自营承包地和开荒地的亩均收益相同,但亩均成本比前者多了地租成本。两类土地的亩均利润分别等于各自的亩均收益和亩均成本之差。
(3)家庭农场主收入结构。当选择外出务工或成为城镇居民时,家庭农场主将获得两部分收入:一是外出务工收入或城镇就业人员工资收入,二是承包地和开荒地的租金收入。当选择经营农场时,农场主将获得三部分收入:一是转入土地的农业生产收入,二是自营承包地和开荒地的农业生产收入,三是转出余下的承包地和开荒地的租金收入。如图2所示,S1表示农场主家庭拥有的承包地和开荒地面积,S11表示自营承包地和开荒地,表示流转承包地和开荒地。
(4)计算适度规模最小值。
①短期适度规模最小值。
第一,计算农场主经营农场的短期机会成本――外出务工收入。这部分收入包括务工收入I1和承包地和开荒地的租金收入I3。I1=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家庭劳动力数量,I3=S1×平均土地租金。
第二,计算农场主经营农场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包括转入土地的农业生产收入I4、自营承包地和开荒地的农业生产收入IS、转出剩余承包地和开荒地的租金收入I6。I4=R2×S2,I5=R1×S11,I6平均土地租金×S21。
第三,计算短期适度模最小值。农场主愿意经营家庭农场的条件是经营农场的收入(I4+I5+I6)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I1+I3),即。
②长期适度规模最小值。
第一,计算农场主经营农场的长期机会成本――城镇居民收入。这部分收入包括城镇就业人员工资收入I2和转出承包地和开荒地的租金收入I3。I2=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家庭劳动力数量。
第二,计算农场主经营农场的收入。和短期一样,这部分收入包括I4、I5、I6。
第三,计算长期适度规模最小值。农场主愿意经营家庭农场的条件是经营农场的收入(I4+I5+I6)不低于成为城镇居民的收入(I2+I3),即。
四、 实证研究
1. 收入均等化测算方法:以黑龙江省为例。本文使用2015年农业部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对东北三省和440个玉米家庭农场的监测数据。由于计算方法相同,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演示适度规模具体计算步骤。
(1)短期适度规模最小值。第一,计算农场主经营农场的短期机会成本――外出务工收入。根据《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全国农民工平均年收入310 271。根据黑龙江省家庭农场数据,农场平均家庭劳动力3.273人,承包地和开荒地94.7亩,土地租金461元/亩。所以,I1是101 544元,I3是43 725元。第二,计算农场主经营农场的收入。根据黑龙江省家庭农场数据,农场平均利润是308 911元,转入土地620.4亩,农场平均转出承包地和开荒地极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I4是229 548元,I5是78 790元。第三,计算短期适度规模最小值。假设农场转入土地面积是x亩,则。得到x?叟179.7亩。所以,短期适度规模最小值等于转入土地面积179.7亩和自营承包地和开荒地面积94.7亩之和,即274亩。
(2)长期适度规模最小值。第一,计算农场主经营农场的长期机会成本――城镇居民收入。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数据,2015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8 881元。所以,I2是159 974元。第二,计算农场主经营农场的收入。如上文所述,I4是229 548元,I5是78 790元,I6忽略不计。第三,计算长期适度规模最小值。假设农场转入土地面积是x亩,则I4=370元/亩×X亩。I2+I3?燮I4+I5得到x?叟337.6亩。所以,长期适度规模最小值等于转入土地面积337.6亩和自营承包地和开荒地面积94.7亩之和,即432亩。
2. 实证结果分析。可以用上述计算方法得到三省一区玉米家庭农场短期和长期的适度规模最小值。黑龙江省短期和长期适度规模最小值分别是274亩和432亩;吉林省分别是268亩和446亩;辽宁省分别是257亩和514亩;分别是491亩和904亩。
黑龙江省相关文件指出,粮食家庭农场面积应该在200亩以上;吉林省相关文件指出,粮食家庭农场面积应该在100亩以上;辽宁省相关文件指出,粮食家庭农场面积应该在100亩以上;相关文件指出,粮食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应该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倍~15倍。可见,东北三省提出的标准低估了玉米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内蒙古提出的标准缺少合理的理论依据(详见第二部分第二节)。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结论是:(1)现有的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测算方法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2)在现有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收入均等化测算方法,并分析了短期和长期适度规模的最小值。(3)东北三省政府提出的适度规模标准低估了玉米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政府提出的适度规模标准缺少合理的理论依据。
本文的建议是:(1)应该从区分务工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等角度优化目前的家庭农场适度规模测算方法。(2)收入均等化测算方法计算的短期适度规模最小值是针对当前,是政府文件可以具体提出的标准;长期适度规模最小值是针对未来,虽然并不建议政府文件具体提出这个适度规模,但可以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标准。(3)适当提高东北三省适度规模标准,更改适度规模制定办法。
参考文献:
[1] 高强,周振,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实践界定、资格条件与登记管理――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4,(9):11-18.
[2] 郭庆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尺度:效率抑或收入[J].农业经济问题,2014,(7):4-10.
[3] 夏怡然.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温州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3):35-4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创新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研究”(项目号:13AZD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成员异质性、合作社理论创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体系构建”(项目号:71273267);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与实践案例研究”(项目号:14JJD790030)。
土地面积测算方法范文2
关键词:地籍,地籍调查;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地籍控制
中图分类号:P25
1地籍与地籍测量
1.1现代(多用途)地籍(以下简称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其含义: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土地产权和合理利用土地;土地权属是地籍的核心;地籍是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它包括土地调查册、土地登记册和土地统计册,用图、数、表的形式描述了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农村宅基地是地籍的一个分类。
1.2地籍调查,在进行地籍测量之前,必须进行地籍调查,即调查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社会、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信息,在实地确认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界址和利用状况,并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精确定位、面积测算等地籍测量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地籍调查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它既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基础工作,又是一项集科学性、实践性、统一性、严密性于一体的技术工作。
根据调查时间及任务的不同,地籍调查可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初始地籍调查是指对调查区范围内全部土地在初始土地登记之前进行的地籍调查。初始地籍调查一般要在无地籍资料或地籍资料比较散乱、严重缺乏、陈旧的状况下进行的调查工作,但不是指历史上的第一次地籍调查。这项工作涉及司法、税务、财政、规划、房产等方面,规模大,范围广,内容繁杂,费用巨大。变更地籍调查是指为了保持地籍的现势性和及时掌握地籍信息的动态变化而进行的经常性的地籍调查,是在初始地籍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地籍管理的经常性工作。
按调查区域的功能不同,地籍调查可分为农村地籍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目前农村地籍调查主要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规定了境界(各级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村、农、林、牧、渔场界,居民地以外的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界)的调查内容、方法。城镇地籍调查是指城镇及村庄内部的地籍调查,主要对城镇、村庄范围内部土地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进行调查。合理利用城镇土地,对城镇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地籍调查时,调查的内容应覆盖调查区域的每一块土地,其中土地权属调查是核心。
1.3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具体内容: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宗地图等;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统计;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地籍测量也遵循一般的测量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2地籍测量工作步骤
2.1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
2.1.1地籍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
①利用GPS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基本控制网。由于GPS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测绘精度、测绘速度和经济效益,都大大地优于目前的常规控制测量技术,GPS定位技术可作为地籍控制测量的主要手段。对于边长小于8~10km的二、三、四等基本控制网和一、二级地籍控制网的GPS基线向量,都可采用GPS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由试验分析与检测证明,应用GPS快速静态定位方法,施测一个点的时间,从几十秒到几分钟,最多十几分钟,精度可达到1~2cm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地籍控制测量的需求,可以成倍地提高观测时间和经济效益。建立GPS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控制网时,应与已有的控制点进行联测,联测的控制点最少不能少于2个。
②二级导线地籍控制网的布设。目前各大中城市所建立的质量良好的城市控制网,基本能满足建立地籍控制网的需要。可直接在城市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一、二级地籍控制测量。
③图根控制测量。城镇地籍测绘中控制网的布设,重点是保证界址点坐标的精度,界址点坐标的精度有了保证,地籍图的精度自然也就得到了保证。目前一、二级导线的平均边长都在100m以上,这样的控制点密度用于测定复杂隐蔽的居民地的界址点势必要做大量的过渡点(多为支导线形式),不但工作量大,作业率低,在精度方面也不能保证。因此,经济而又可靠的方法是布网时增加控制点的密度。可在二级导线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布设适合的图根导线进行加密。图根导线的测量方法有闭合导线、附合导线、无定向附合导线、支导线等。在首级控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但如果控制点遭到破坏,不能满足要求,可考虑无定向附合导线、支导线。
2.1.2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它是确定地块(宗地)地理位置的依据,是量算宗地面积的基础数据。界址点坐标对实地的界址点起着法律上的保护作用。一旦界址点标志被移动或破坏,则可根据已有的界址点坐标,用测量放样的方法恢复界址点的位置。界址点测量方法一般有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获得的界址点坐标,一旦履行确权手续,就成为确定土地权属主用地界址线的准确依据之一。①解析法。根据角度和距离测量结果按公式解算出界址点坐标的方法叫解析法。地籍图根控制点及以上等级的控制点均可作为界址点坐标的起算点。可采用极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等方法实测界址点与控制点或界址点与界址点之间的几何关系元素,按相应的数学公式求得界址点坐标。在地籍测量中要求界址点精度为±0.05m时必须解析法测量界址点。②图解法。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坐标的方法称图解法。此法精度较低,适用于农村地区和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的测量,并且是在要求的界址点精度与所用图解的图件精度一致的情况下采用。
2.2地籍图测绘
2.2.1地籍图
地籍图只能表示基本的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它主要直观地表达自然的或人造的地物和地貌,对应的地籍空间要素的属性在地籍图上只能用标识符来对此进行有限的表达,这些标识符与地籍数据和地籍表册建立了一种有序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地籍资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地籍图集合中,我国现在主要测绘制作的有:城镇地籍图、宗地图、农村居民地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所有权属图等。地籍图上应表示的内容,一部分可通过实地调查得到,如街道名称、单位名称、门牌号、河流、湖泊名称等,而另一部分内容则要通过测量得到,如界址位置、建筑物、构筑物等。
2.2.2地籍图的测制。测绘地籍图的方法有平板仪测图、摄影测量成图、绘编法成图和全野外数字测图等。现在的地籍图测绘基本上使用数字地籍测量。数字地籍测量是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测图的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及硬、软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一个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用于地籍管理的必然结果。它的最大优点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图形数据库,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地籍管理奠定了基础。
2.3土地面积测算
土地面积测算是地籍测量中一项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它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分配土地,收取土地费(税),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农业区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数据基础。土地面积测算包括行政管辖区、宗地、土地利用分类等面积的测算。概括起来,土地面积测算方法有两种,即解析法面积测算(简称解析法)与图解法面积测算(简称图解法)。现在测量基本上为解析法面积测算。街坊(或村)面积测算:用解析法测算街坊(或村)面积。用解析法野外施测出各街坊拐点的坐标,组成一个闭合多边形,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出街坊面积,并以此控制街坊内各宗地和其他地类面积。
宗地与地类面积测算:宗地面积可采用解析法和图解法,地类(如道路、水系、空闲地等)面积采用图解法测算。土地面积的汇总统计:控制面积和碎部面积测算工作结束之后,要对测算的原始资料加以整理、汇总。整理、汇总后的面积才能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提供基础数据,为社会提供服务。汇总工作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村、乡、县土地总面积的汇总,可在控制面积测算之后进行,它是第二阶段的控制基础;第二阶段为村、乡、县分类面积汇总,在碎部面积测算之后,按权属单位及行政单位汇总统计分类土地面积,它是第一阶段工作的继续。两个阶段的工作不一定相继进行,但两者汇总统计结果应起到相互校核的作用,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3新技术应用
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量技术是普通测量、数字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面积测算、误差理论和平差、大地测量、空间定位技术等技术的集成式应用。根据土地管理对图形、数据和表册的综合要求组合不同的测绘技术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3S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s,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将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起来的“3S”一体化技术已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以RS、GIS、GPS为基础,将RS、GIS、GPS三种独立技术中的有关部分有机集成起来,构成一个强大的技术体系,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成为国土资源信息管理与应用中的主导发展方向。
RS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获取信息手段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因此它在气象服务,地质调查,抗震救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IS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不但能分门别类、分级分层地去管理各种地理信息;而且还能将它们进行各种组合、分析、再组合、再分析并能查询、检索、修改、输出、更新等。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测时定位、导航系统,可为航空、航天、陆地、海洋等方面的用户提供不同精度的在线或离线的空间定位数据。
GPS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RTK定位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
GPS利用卫星定位技术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建立覆盖一个省的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在省域内建立一个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高效率、高覆盖率的GNSS综合信息服务网,它使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绘学、气象学、地理信息系统与现代通讯技术等有机的结合。使GPS定位技术所获得的三维坐标中的大地高分离求解正常高或海拔高,大大地改善省地区的高程测量工作,并取代三等及以下水准测量,从而满足大比例尺测图,快速成图和大规模地籍测量的需求。
土地面积测算方法范文3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保护;潜力测算;陕西省洋县
作为建设用地指标从农村到城镇定向流动的重要途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增减挂钩”)在解决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紧张与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的矛盾,优化用地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保护耕地资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国内学者从增减挂钩政策内涵、模式设计、效益评价、潜力测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关于潜力测算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忽视了微观层面的地类数量和质量平衡问题,使测算结果不能体现耕地变化情况,实际指导性不强。中国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保持耕地数量、质量动态平衡是增减挂钩重要前提,本研究以增减挂钩项目区为研究对象,在宜耕性评价基础上,从数量、质量两个方面对增减挂钩潜力进行测算,同时提出项目区增减挂钩潜力平衡分析方法,为在开展增减挂钩中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有效保护耕地提供有益探索。
1.研究思路与方法
1.1研究思路
基于增减挂钩项目区的微观尺度,从耕地保护角度,以调查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作为潜力评价测算单元,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进行宜耕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测算增减挂钩数量潜力,采用邻接度加权法测算宜耕地块质量潜力,同时采用GIS工具分析增减挂钩需求情况,并提出增减挂钩潜力平衡方法,为科学设置增减挂钩项目区提供理论依据。
1.2增减挂钩潜力测算方法
土地面积测算方法范文4
在选择合适的测算模型之后,就应进行变量的选择和数据收集工作了,这一环节的工作会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很大的影响[2]。农业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农业产量除了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自然天气的好坏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因此模型变量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对变量进行选取时,应该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应该认真分析可能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对于那些影响相对比较小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2数据的处理
2.1计量范围不一致
一般来说,数据计量范围不一致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在数据的统计方面,不能有效确保统计量涉及到的内容是相同的,另一个是指数据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可能导致数据失去意义。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对于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们不应该直接拿来使用,因为粮食的产量指的是这一年的收成情况,而统计年鉴指的是年末数,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2.2时间增量的长度选取
一般来说,对于模型的计算,我们用差分计算法来代替微分计算法,这样更加方便计算。然而,一旦出现时间增量长度较大的情况,我们就不能忽略高阶增量对计算造成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性,时间增量的长度应该尽量的选取较小值。
3测算过程和结果分析
3.1变量和统计数据的选取
变量和统计数据的选取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粮食总产出。粮食总产出可以通过选取农业的总产量、总产值和农业的利润来实现。其中,农业利润难以测算,因此我们一般选取农业的总产量和总产值。第二,土地投入。土地是生产粮食的根本,没有土地谈不上粮食生产。一般来说,土地的投入量多少我们用粮食的播种面积表示,粮食播种面积可以很好的反应出土地面积和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三,劳动力投入。劳动力投入的多少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只能根据农民的人口数量等状况进行预测和计算。具体的测算方法为,依据农村从业人员的数量来推测出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具体数目,并依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来推算出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村人口数目,依据此方法推测出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准确性相对较高。第四,农业机械投入。一般来说,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衡量农业机械投入的相关资料和依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农业机械生产的总动力这一指标来反应出农业机械投入的多少。第五,化肥投入。粮食的生产离不开化肥,化肥的有效投入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因此化肥投入量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第六,有效灌溉面积。灌溉面积的大小可以有效衡量粮食作物的抗旱能力,对农作物采取有效的浇灌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因此,灌溉面积的大小也应该成为我们考虑的因素。
3.2所需的统计数据
根据以上提出的六个变量,我们应该确保所需的数据统计是真实有效的,这样才能反应出粮食产量的真实情况,才会有利于我们下面的计算工作顺利开展。
3.3对数据进行测算
根据前文提供的相关数据,我们就可以开展测算工作了。我们首先应该对生产函数模型进行确定,根据有关的公式,计算出相关变量的弹性。然后我们应该计算各个变量的增长率,一般来说,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对变量的增长率进行计算,一种是几何平均数法,另一种是环比增长速度算术平均法。一般来说,几何平均数法的算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失去准确性。因此,几何平均数法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对来说,环比增长速度算术平均法不仅算法简单,而且更加不会受到其他条件的影响,因此应该大力推荐此种方法。
4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出效能的贡献结论
土地面积测算方法范文5
关键词:建筑;日照间距;密度;关系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日照间距问题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它涉及到建筑的采光。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城市中建筑物的内部采光大受影响,究其原因,这和建筑的规划设计有很大关系。采光不好会影响到建筑住户的使用质量,因此对房屋的销售也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受损。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建筑的间距问题,通过合理的计算与设计,制定建筑的日照标准,确定合理的日照间距,以保证建筑的日照采光符合人们的要求。
一、日照与建筑物密度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最引人关注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建筑之间的距离设计,有非常多的因素会对建筑之间的距离的设计产生影响,例如:通风条件、建筑周围的交通况、施工建筑的条件、日照时间的长短等等,如果是北方城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某过于日照,要想保证房屋获得足够的采光时间就必须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通过测量和计算建筑日照间距,来建筑物的朝向进行科学地布置与规划。按照科学的建筑日照规划标准,一般来说,北半球每年的冬至日也就是12月22日普通住宅的中午阳光满照的时间为1到2个小时,然而一些工作区域例如:办公楼以及教学楼的中午阳光满窗日照时间应该保持3至4小时,对于儿童生活的区域,例如:学前班的中午阳光满窗日照时间应该保持在5到6个小时,一些专家还建议把中午满窗日照减小到中午半窗日照时间,事实上这样的标准是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享受生活舒适的水平所制定的,这是一个卫生标准,科学的日照标准不仅要考虑住户的卫生要求,还要顾及到太阳辐射、紫外线照射与节省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将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得出一个更加合适的日照标准。
二、日照间距的测算
在没有对日照间距进行测算之前,要对一个地方整个一年四季的太阳位置进行测算,得出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冬至日当地的日出与日落的时间,日出与日落的地理方位,以及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以及建筑物的水平阴影的长度,再结合固定的日照间距系数,这个固定值为:2.126.利用数学关系算出当地的房屋日照间距。
下面以某建筑的五层楼为例子(如图1),对日照间距的测算方法加以分析和说明:
图1
假设此建筑物的高度为:H=14.5米,后面的建筑物一楼的窗台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为H1=1.2米,
那么:H0=H—H1=14.5-1.2=13.3米
要想保证在冬至日这段时间,中午过后,后面的建筑的一楼仍然能够获得1个小时的阳光照射时间,就要对其最小日照间距进行计算,正确的计算方式应该为:
D=Hoctgh·cosA(其中的h为当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度数)
=13.3×ctg25度11分×cos0度
=28.29米
从众多的测算与观察中会发现,建筑物的朝向对其日照间距也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图2
例如:建筑物的朝向如果由面向南方逐渐向东方偏移(如图2),那么此时的日照间距系数就会发生逐渐的变化。
根据科学地测算表明:
建筑物正朝南方时:日照间距系数为:2.13
由南偏东15度:日照间距系数为:2.09
由南偏东20度:日照间距系数为:2.00
由南偏东30度:日照间距系数为:1.84
由南偏东40度:日照间距系数为:1.63
由南偏东45度:日照间距系数为:1.51
由南偏东50度:日照间距系数为:1.37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如果建筑的朝向从南部向东方向偏转,其日照间距系数也呈现缩小的趋势,那么建筑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随之减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建筑的朝向在不断地变化,这必将使中午的阳光与墙面之间的夹角减小,这时候的阳光应该斜向射到墙上,倘若把太阳的其他位置作为日照标准来加以测算,那么,由于太阳的方位线在朝着东面偏转,这时候的太阳高度角就会逐渐减小,这样反过来也会增加日照间距,基于这个科学现象,很多国家制订了新的日照卫生标准,也就是说如果阳光与墙面之间成角在22度30分范围内时,太阳高度角小于10度不算在日照时间范围内。我们认为北方地区保障有效日照时间前提下,建筑间距主要利用太阳方位角进行控制。当然还包括建筑防火间距等条件。
三、建筑物的层数以及每层楼的高度对住宅建筑密度的影响
在最近的一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将建筑物高度进行降低处理,因为随着建筑物层数高度的降低就可以减少工程建筑造价成本,而且也能科学地节省土地面积,根据科学的测算表明:建筑每个楼层每减少10厘米那么就可以减少1%~1.5%的造价成本,如:一个有五层楼的建筑物,以前的整个建筑高度为14.5米,每个楼层减少10厘米,整个建筑高度变为14米,倘若日照间距依照1.7H进行测算,那么这种降低后的建筑能够为整个城市节省3.4%的土地面积,由此可以看出这种降低当个楼层高度的做法,对于整个市区的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这一方法已经为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所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照面最不利点是在被遮挡建筑主日照面上被遮挡区与非遮挡区在日照面的临界点。若建筑物日照面的两个独立的最不利点满足日照要求,则两个最不利点之间的日照面就可以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经过科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建筑物的楼层数量对于住宅建筑的密度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就会使单位面积上享受的房屋基地面积减少,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建筑用地面积。例如:一个三层的建筑物与一个六层的建筑物相比,浪费了建筑用地大概为14.4%。
具体的节约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对于高层建筑,也要在比较适合的城市地段上进行建设,要按照科学的比例进行建造,一般的科学比重为:15%至30%,高层建筑是城市的标志,展现了城市的繁华,见证了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节省出来的地面空间可以用来增设一些绿化带,这些绿化带不仅使城市环境更加整洁,对于城市空气的绿化与城市容貌的更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为了节省城市建筑用地面积,提高建筑物的密度,可以采取公共建筑与住宅建筑相间分布的建筑布局模式。因为一些公共建筑,例如:商场,餐饮业,娱乐健身等建筑对于光线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在保证各项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小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住宅建筑获得更多时长的光照,一方面保证了居民生活的安定,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城市用地。
四、结语
房屋日照间距与住宅建筑密度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搭建楼房过程中,房屋间距有与采光日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采光不好容易减少室内热量,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成长,掌握科学的房屋日照间距测量方法,科学地提高住宅建筑的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文田.浅谈建筑楼层高度施工的若干通病[J].科学大众2010(9)
[2]孙建春.怎样才能做好建筑工程管理一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3]方倩.对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的分析一城市建设[J].2010
[4]杨海峰,姚正明.测绘工程实施监理制度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02)
土地面积测算方法范文6
关键词:生态足迹法;土地承载力;生态指数;哈-大-齐区域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2-73-04
Analysis on Land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in Ha-Da-Qi Area
Cao Shuai et al.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 China)
Abstract:Ha-Da-Qi is in the study area,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ed and analyse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land bearing capacity in Harbin,Daqing,Qiqihar from 2005 to 2012, and made evaluation for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deficit.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three areas increased,although the land bearing capacity also rised in a year,the land bearing capacity was far less than the demand of the natural ecology, causing serious ecological deficit,and average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also increased.(2)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Daqing increased more obviously than that in Harbin and Qiqihar before 2008, but after 2008,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arbin rised significantly and passed in Daqing in 2010,and grew more gently in Qiqihar.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ecological deficit between Harbin and Daqing is large,the ecological damage is more serious than Qiqihar.
Key words:Ecological footprint;Land carrying capacity;Ecological index;Ha-Da-Qi area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日益减少,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土地承载的压力逐渐变大,严重威胁着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可以判断土地利用强度和结构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反映当前区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压力大小,对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人口规划及生产布局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都对土地承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外对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650年沃仑・纽斯在《通论地理》提出的人地关系,随后,人口承载一直是土地承载力的代表,计算方法也是以一定区域内土地所生产的粮食产量为基础[1]。1949年英国的威廉・阿伦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公式,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够养活多少人口或者说土地资源承载人口的上限。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开展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83年,粮农组织和国际实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估计了“世界不同地区潜在的人口承载量”,他们的估计突出了耕作期的长短、土地类型和生产体系,并根据技术、能源、资本及基础设施的高投入和低投入做了不同的估计。我国最早进行承载力研究的任美锷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通过对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分布的地理研究,首先计算了以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土地承载力[2]。近年来,关于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的研究也日益发展,主要成果是由王家骥和高吉喜2位学者对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的研究[3-4]。同时,我国对土地承载力研究内涵也逐渐完善并丰富,如:李蕾等从土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承载力4个方面展开研究[5];丁赏从土地资源的水土资源、社会、生态、经济承载4个方面构建研究指标体系[6]。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最强的地区,分析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消费是否处在土地承载力范围内,客观预测生态安全状况,对实现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并振兴黑龙江经济甚至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复兴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哈-大-齐地区位于松嫩平原区域,地理位置为东经[123°26']~[127°18'],北纬[45°08']~[48°01'],总面积4.71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0.36%]。区域内海拔87~234m,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盛产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527.43mm,年平均气温5.17℃。嫩江、松花江是该区域的两大水系,为该区域提供丰富的水源,同时也是该区最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区域内地势低洼,湖泊众多,地貌类型以冲积、湖积平原为主。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以黑土和黑钙土为主,沼泽土沿嫩江周围分布。该区拥有国家级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水禽栖息地,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该区域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网络区位中,也是中俄两国贸易联系最为紧密的城市化地区,它以我国重要的机电工业城市哈尔滨为核心,滨洲铁路作为纽带贯穿其中。2013年底人口1 834.1万人,占黑龙江省人口总数的47.8%,其中城市人口1 036.26万人,城市化率56.5%,人均GDP 56 839元,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科技人才优势最明显、可供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翻阅统计年鉴来获取相应指标的数据。依据2005-2013年《哈尔滨市统计年鉴》、《齐齐哈尔市统计年鉴》、《大庆市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按照生态足迹模型中的用地类型进行重新归类,分别计算哈-大-齐3个地区土地承载力所需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以及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消费情况。基于统计数据以及生态足迹理论,通过建立生态足迹模型、土体承载力模型以及生态安全度评价模型对哈-大-齐区域的土地承载力进行分析。本文计算结果均是根据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经计算得到。
2.2 研究方法
2.2.1 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法包括2个部分:生态足迹和土地承载力。生态足迹法的计算基于2个基本事实:一是人类可以测算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二是这些资源流和废弃物流能够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7]。因此,依据生态足迹模型,将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的土地按生态生产性分成了6个类型:耕地、草地、水域、林地、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计算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且为了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面积。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均生态足迹分析 通过表1中数据可见:2005-2012年,哈尔滨市的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2.123 8hm2增加到2012年的3.477 7hm2,但在2007年有一个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哈尔滨市政府加大了水域、林地环境综合整治。在对哈尔滨市生态足迹的计算过程中可以看出,草地与水域的生态足迹不断加大,主要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饮食上更多的追求营养搭配,增加了对草地和水域的利用程度;大庆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1.901 2hm2增加到2012年的3.321 3hm2。一方面是由于大庆市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改善,不断增长的消费水平对当地的资源造成的压力日益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庆是一个资源型城市,能源开采与消耗造成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不断提高;齐齐哈尔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2.190 7hm2增加到了2012年的2.667 3hm2。原因在于人口的不断上升,耕地和草地为齐齐哈尔市的主要生物性能源生产土地,造成对生态的利用程度也逐渐加大。3个地区近些年都是稳步发展,发展伴随着能源消耗,所以3个地区在这里就表现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增加,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不断增加,对其他用地类型造成很大的压力。
3.2 人均土地承载力分析 通过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哈尔滨市人均土地承载力在2005-2012年有明显上升趋势,这是由哈尔滨市城市的发展与人口的不断增加,食物的需求量变大,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大造成的;大庆市的人均土地承载力也表现为上升状态,但是相比于哈尔滨上升较为缓慢,主要是由于大庆的土地较为贫瘠,过多的依靠资源;齐齐哈尔市的人均土地承载力也不断上升,原因在于,齐齐哈尔市的建筑用地和耕地保护工作相对较好,但土地资源有限,使区域土地承载力增加幅度较小。
3.3 生态安全度分析 通过表3可以看出,哈尔滨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从0.881 1hm2增加到了1.802 2hm2,增加了0.921 1hm2,平均生态压力指数为1.866;大庆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从1.040 1hm2增加到了1.894 2hm2,增加了0.854 1hm2,平均生态压力指数为2.384;齐齐哈尔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从0.939 2hm2增加到了1.160 2hm2,增加了0.221 0hm2,平均生态压力指数为1.751。由此可见,3个地区的生态赤字都逐年增加,尽管管理水平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会使产量进一步提高,但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索取远远超过了土地自身承载力,物质需求与生态供给矛盾会不断增大。
3.4 折线图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3个地区的生态压力状况,作出了如下3个折线图,对哈-大-齐地区2005-2012年的生态足迹、生态赤字状况及生态指数进行对比(图1~图3)。可以发现:(1)在2008年前大庆地区生态足迹上升情况要比哈尔滨、齐齐哈尔地区明显,但是在2008年后,哈尔滨地区生态足迹上升明显,在2010年末超过了大庆市,齐齐哈尔地区总体增长较为平缓。(2)总体上看,3个地区生态赤字都在不断上升,但在2007年左右,哈大齐地区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下降,2007年后,哈尔滨生态赤字上升很明显,增长率极大的超过了另外2个城市,综合分析,哈尔滨与大庆的生态赤字极差很大,生态破坏程度比齐齐哈尔地区要大的很多。(3)在生态指数方面大庆市近些年有所下降,哈尔滨市提升不是很多,齐齐哈尔市较为平缓,可以看出,3个城市近些年已经意识到了生态问题严峻,已经在生态建设方面作了些工作,土地承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土地科学,1994,8(3):1-9.
[2]《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1991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讨论――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8-23.
[4]王家骥,姚小红,李京荣,等.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2):44-48.
[5]李蕾,郭文华,张迪,等.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以深圳市为例[J].国土资源情,2010(11):34-38.
[6]丁赏.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7]刘富刚.基于生态足迹的德州市土地承载力评价[J].节水灌溉,2008(8):26-28.
[8]Li L C.State and market in public service provision:Opportunities and traps for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rural China[J].The Pacific Review,2008,21(3):167-170.
[9]苗世龙,程婕,刘捷,等.天津市生态承载力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546-1551.
[10]REES W.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mental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