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卫生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卫生问题范文1
学校的环境卫生是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素质。学校的环境卫生清扫容易但保洁难,学生乱扔垃圾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做好保洁工作,把“人人讲究卫生、时时牢记文明”变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从而达到校园整洁、秩序井然、行为规范、文明和谐。
一、校园环境现状
所谓卫生,顾名思义,即:守卫生理、保卫生命,词典上广义的解释是:防止疾病,增强健康。这里的环境卫生是指校园范围内场地清洁。我校作为***市的一所大型的中职学校,学校内部的环境卫生不够理想,学生乱扔垃圾现象严重,学校环境卫生保洁难。校园内:果皮纸屑随手扔,寝室前后花草丛一夜变成垃圾场,墙上到处是脚印和手印。虽然放有垃圾桶,满地却都是方便面袋、雪糕袋及吃剩的雪糕和纸片、饮料瓶子盒子、塑料包装袋、废纸片、果皮果核、乃至浓痰烟蒂……即使每周两次大扫除,一两个小时之后又是脏、乱、差的老样子。教室内:教室一角是垃圾场,黑板粉槽内留下很多粉笔灰,讲台上杂物成堆,饮水机上满是灰尘;课桌“牛皮癣”不断蔓延;寝室内:被子叠得象麻花,衣服、鞋子到处乱扔,吃的零食果皮满地是。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卫生意识淡薄,卫生习惯不良者较多。
学生的不良卫生习惯是导致校园环境卫生是否良好的直接原因。我校部分学生的环境意识淡泊,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大部分学生是从农村来,不讲卫生,随手仍垃圾已司空见惯,他们已养成了10多年的习惯。
2、学校的对卫生保洁的监管不力,长效管理执行不到位。
学校的卫生检查大都由学生检查,有些表现差点的学生就是不听,检查的学生也没有办法。虽然有制度,但是执行管理不到位。校园卫生工作是天天都得管,天天都得扫,并且要保持,就需要专门的老师天天执行到位。
3、学校的卫生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保洁工作需要一整套制度保障,如班主任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等,都需要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并且奖罚力度要大,而我校在这些方面都不够健全。
4、小店零食是源头
在学校,也经常看见餐后80%的学生,甚至更多的人带零食进入教学区,违反校纪校规,虽然有许多老师检查管理,但是正所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学生带零食的现象还是很严重。零食给学生提供了养成不良卫生习惯的条件。
三、解决对策
1、建章立制、确保长效管理。制定卫生检查考核标准,设专人管理。建立校园保洁制度,将校园内的教室、寝室和公共部分划分出责任区,每个班级落实一个责任区,班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对校园环境卫生进行日常保洁。包干区划分图如:
***工程技术学校包干区划分图
校门
0922
景
观
大
道
0823 道路及绿化
食堂
寝室
寝室
驾
培
场
地
091车棚、道路及绿化
教学楼
7道路及绿化
8
篮
球
场
081道路及绿化
实训楼
浴室
0920
操 场
094
中央绿化
景观
单双杠
小球场
2
道
路
及绿化
0923食堂、寝室楼后的道路及绿化
3中央
10、活动中心楼内走廊及楼梯、厕所等084
11、1号和2号楼一楼公共部分及门口台阶096
12、1号和2号楼一楼、二楼女厕所、一楼厕所门口的红地毯部分及饮水间097
13、1号和2号楼二楼公共部分,二楼到一楼的楼梯和楼梯下门内公共部分092
14、1号和2号楼一楼、二楼男厕所、二楼厕所门口的红地毯部分及饮水间093
15、1号和2号楼三楼公共部分及三楼到二楼的楼梯0820
16、 1号和2号楼三楼厕所含厕所门口的红地毯部分及饮水间0821
17、1号和2号楼四楼公共部分及四楼到三楼的楼梯0924
18、1号和2号楼四 楼厕所含厕所门口的红地毯部分及饮水间0921
19四楼以上公共部分及楼梯
095道
路及绿化
烤漆房
行政楼
网球场
095
活动中心
0922篮球场及绿化
0823中央、道路及绿化
学生活动中心
19、四楼以上的公共部分及楼梯085
注:其中4号、10号、19号为081、084、085三个班打扫,三个班就业后4号、10号、19号分别由2号、7号、3号清扫。
2、建立检查评比制度,学校每周对各班级的清洁卫生进行评分,此得分将作为评选“文明班级”和“免检寝室”的依据,得到“文明班级”和“免检寝室”的班将发流动红旗各一面,该班班主任评优晋级同等条件优先,并给予经济奖励。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社会公德和环卫意识。利用周一升旗,加大对全校师生的宣传,树立“讲卫生光荣,乱扔垃圾可耻”的意识。建立班会学习制度,班级每周利用班会加强对学生的环境卫生教育,提高学生的卫生文明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校园环境卫生调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美化寝室”大赛,学部环境卫生保洁竞赛等一系列的活动。
3、实行后勤化管理。对教学楼、办公楼的厕所及寝室的公共部分,实行后勤化管理,承包给物业公司。
4、加强小店零食的监管,从源头上杜绝垃圾。学生从小店零食买来,规定在食堂里吃完,不能带出食堂。
5、推行“小红帽”行动,利用各班优秀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卫生实行流动管理,对乱扔垃圾现象给与曝光,实行奖惩并举。
6、实行“一日三小扫,一周两大扫”。每天早、中、晚打扫卫生,每周周一和周五学生离校前大扫除。每天设专人管理,检查督促到位。
我校通过一系列的环境卫生保洁措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今校园环境优美,卫生整洁,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在逐步养成。
环境卫生问题范文2
关键词: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伴随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环境的破坏也就越来越严重,同时更给市容环境的卫生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当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与城市的发展速度相比,依然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卫生管理相关部门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市容环境卫生的管理与监控,更好的做好对市容环境卫生的整治,以更有效的保障城市环境整洁、有序,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努力。
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问题分析
1、政府主观重视,客观上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环卫建设
县域经济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面临的形势和困难比较多,特别是处于不发达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市场经济发育迟缓,体系不健全,缺少大型骨干企业,农业产业唱主角,人们的思想观念滞后,导致经济效益低,使地方财政增长慢,后劲不足,客观上受自然因素的制约,或者说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政府主观上重视,但财政负担过重,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改善市容 和环卫建设事业的发展状况,导致其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处于恶性循环发展的态势。
2、环卫装备有待进一步提高
更新困难,不仅增加运行成本,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存在着安全生产隐患。县级的环卫部门专用机械和设备与城市环卫部门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是机械化作业程度低;二是更新周期长。大部分的机械车辆和设备均处于陈旧老化状况, 严重超过使用年限,车况较差,安全系数小。
3、市政设施破坏严重
查处困难,建设速度跟不上破坏速度。由于居民的责任意识、法制观念、道德约束力普遍不强。公用设施,被破坏、被盗的情况经常发生,影响了人们对公用设施的正常使用, 严重破坏了市容管理和城市整体形象。
4、城市居民卫生意识有待强化
不仅恶化了自然环境, 而且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县城居民由于受传统生活习惯和城市发展空间的限制,均分布在主街两侧栖居,且农民市民混居,城中村、村中城构成了城镇格局,传统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摆脱“大农村”那种落后的卫生意识和卫生观念,导致了环境卫生的“脏、乱、差”。
5、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是加强市容管理和建设的一项重要法规, 不仅规范了政府机关、普通居民的行为和义务。而且规范了各级依法管理城市、建设城市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中,存在着专业人员不专,不懂法 , 不依法的普遍现象,职能单位、职能部门在管理和建设城市中的角色混乱,管理 混乱,任务不清, 职责不明, 管理跟不上, 法规约束不到位。
6、环卫职工待遇有待提高
劳动保护及工资、福利政策难兑现,不仅使工作在一线的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而且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干劲和热情。劳动保护及工资、福利待遇问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事关一线职工队伍稳定的权益性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勒紧腰带过紧日子的市容环卫主管部门。
把有限资金用在了低水平的日常维持上, 该缴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意外伤害险、医疗保险等一拖再 拖,有的已经拖了数年,使到了退休年龄的职工,不能按时办理有关手续。工资福利待遇、加班费等没有执行新的政策标准,不仅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挫伤了一线职工“情献市容, 爱洒环卫”的积极性。
7、卫生服务费征收困难
不仅严重损害了环卫部门的经济利益,而且障碍着环卫事业的发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都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凡委托环境卫生专业单位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理废弃的,应当交纳服务费。因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不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 既不委托环卫专业单位 , 自己也没有具体的处理措施,事实上环境卫生专业单位出于职能所系,无偿承担了本该由社会和公民自行解决或有偿进行的服务。
8、垃圾处理不够科学
采取传统的填埋处理不仅浪费了可再生资源,而且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体。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时居民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对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就成了各级环卫部门难于破解的一道难题。采取简易的处理技术不仅浪费了可再生资源,达不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
二、解决的对策
1、发挥本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市容和环卫事业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各级政府应大力扶持,加大投入,提高市容环卫部门履行职能的能力。
首先是财力支持,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是难以有效运行的,市容和环卫部门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的管理力量,担负着重要的管理职能,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并发挥好他们在城市管理中的骨干作用,给予相当的财力支持,不断强化其作用。
其次是强势的政策支持。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律制度。管理好一个城市是政府行政职能和权力的有效配置,它不仅促进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而且优化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管理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社会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没有严格、科学的现代法律、政策的保障是很难建立起规范的城市管理秩序和管理体系。要部门联动,多措并举,以主管部门牵头主抓,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依法整体推进城市的综合治理。
2、加大环卫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环卫设施是环卫管理的基础,成龙配套的环卫设施是搞好城市环境卫生的必备条件。一是要加强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力度,方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倾倒生活垃圾。二是用市场手段经营环卫设施。按照经营城市的方式, 向社会公开拍卖环卫设施管理权, 吸引社会资金按规划统一建设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 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主导, 既有政府行为、更有市场手段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
3、强化对于环境卫生的协调管理力度
对于市容环境卫生的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单单依靠一个部门、一个科室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在环卫管理中,要注重加大协调力度,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一是建立疏堵结合机制,整顿市容市貌。对违规违章临时建设物要一律拆除;对乱贴乱挂、乱写乱画等影响市容环境的行为要及时遏制;对店前 名称广告和户外广告要规范,统一制订标准。
二是建立建管并用机制,整顿流动市场。对街头市场、马路市场进行全面彻底的整顿,有店的必须坐商归店,无店的个体经营户和个体摊贩必须进入市场,或按指定的地点进行交易,严禁出店经营、乱摆摊点、游散经营,彻底解决“有场无市、有市无场”问题。
三是建立封闭管理机制, 整顿施工场地。所有临街的建筑工地都应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实行封闭作业,所有的建筑材料不准堆放在临街面, 更不准在马路上堆放物料和搅拌作业。各施工单位在办理建设手续前, 必须签订建筑垃圾卫生的清运管理合同,并缴纳保证金。
四是建立齐抓共管机制, 整顿环境卫生。狠抓文明创建活动,搞好各单位机关卫生、家庭卫生的管理工作;开展 每周六“爱国卫生义务劳动日”活动,进一步发动群众, 调动积极因素,形成全员上阵、全民动手、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强大社会声势。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于当前我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已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更好的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美化城市,推进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环境卫生治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发挥政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树立管理典范,进一步加大环卫设施的投入力度和协管力度,同时进一步树立全面的环境卫生治理意识,以更加切实有效的强化环境卫生管理,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现代化城市提供重要的卫生保障。
参考文献
[1] 于冰,陈晓梅.在平凡岗位 做非凡事业――记顺义县环境卫生管理局局长岳
庆义[J].中国经济快讯,2000,(11).
[2] 谢欣,王连勇.试论滨水旅游区的环境卫生问题管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12).
[3] 施振国.打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硬仗 加快环境卫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J].
上海建设论苑,1994,(03).
环境卫生问题范文3
【论文摘要】 城市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发展的规模和文明程度是由城市的历史决定的。城市规模不同,其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环境卫生是城市文明形象的最直接表现。不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有共性,也有不同的个性问题,经过几年的监察管理实践和认真分析,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问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或多或少存在,就近倾倒和乱倒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在山沟,有的在水库边,有的在荒地,有的在平原挖坑填埋,还有的就在市区内坑洼地带和废旧场所将垃圾堆积成山,给城区环境卫生造成极坏影响,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对子孙后代健康贻害无穷,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城市的文明发展与进步相背离。
解决办法: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各街道和村(居)按照密度要求建设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摆放垃圾箱(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建设小型中转站,交由环卫部门统一运输和处理。实行城乡生活垃圾统一处置,逐步把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加大对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容器购置投资力度,村村设置垃圾箱或小型中转站,集中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着眼长远,最大限度地减少乱扔乱倒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为后代造福。
二、城市环境卫生多头管理,结果造成管理真空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设立开发区、高新区等相继出现,各区域对环境卫生的管理标准不统一,环境卫生管理状况、管理效果也参差不齐。另外有房管部门、小区物业、农贸市场、夜市、广场、停车场、洗车场、绿地,河道等多部门、多头管理环境卫生现象。有的责任单位放任自流、管理不到位或不尽人意,有的对辖区卫生根本不管、不顾,造成部分区域垃圾遍地,塑料袋满天飞等脏乱现象,给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城市文明建设和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解决办法:由政府出面,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监察网络,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和下发相关文件,按规定吸收相关单位的环卫保洁资金,统一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实行无缝隙保洁,责任清,任务明,减少漏洞,提高保洁管理水平,力促城市清洁卫生。
三、城市繁华地段的卫生保洁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都是白天保洁,夜间卫生无人问津,每个城区都有商业区、繁华路段和人员密集区。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晚间超市、夜市的购物人流甚至比白天还大,购物者利用晚上闲暇选择自己的商品,相应产生的垃圾杂物也在增加,若没人保洁,势必造成垃圾堆积和塑料袋随风飘移,只好等到第二天才能清扫保洁,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面貌。
解决办法:对于城市商业区、人流密集地段试行两班倒的保洁方法,白天有人管,晚上有人扫,这就需要增加保洁资金投入,增加保洁员数量。通过加大保洁时间和密度,最终达到清洁城市的目的。
四、垃圾容器陈旧破损影响市容环境问题
城市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环卫事业的资金投入也不同。有的区环卫设施新颖完好,有的区垃圾容器陈旧、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甚至产生清运不及时、箱外垃圾长期堆积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极易影响市容环境和百姓生活,影响招商引资和政治、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城市文明形象。
解决办法:垃圾容器属于单位内部并由单位、物业部门管理的,自行出资到环卫指定经销单位购买;属于环卫部门自身管理的,及时更换、更新或维修,对于使用的铁制容器及时油漆冲刷,使垃圾设施及收集点面貌一新,建立巡回保洁清洗队伍,使垃圾容器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对于垃圾容器数量不足的,及时增设垃圾容器,确保覆盖率,保证日产日清。
五、运输粘带和撒漏问题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运输撒漏是城市道路污染的重要问题。造成道路污染的原因有: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超载、封闭不严或设备破旧造成撒漏;建筑工地出入口因车轮碾压形成粘带等等。另外,夏季垃圾运输车辆的污水撒漏,雨污混合,污水增多,再加上积压车操作压缩后污水排放不及时,运输途中刹车造成大量污水晃出,臭气熏天,造成城区环境二次污染。
解决办法: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的相关行政法规。从严执法,对超载运输和封盖不严加强管理,特别是冬季煤炭运输、散装建筑垃圾等要采用封闭的车辆运输,对污染的路面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清理,直至恢复原貌。加强对工地出入口监督管理,要求出入口硬化,并及时水洗车胎和冲刷带出的黄泥,确保出入口清洁,减少粘带的发生。加强对夏季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要求所有满载车辆就近排放污水后再行运输,把垃圾污水消灭在运输起步之前,最大限度地确保城市道路路面不受污水撒漏的污染。
六、加大环境卫生监察管理力度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保洁的不平衡,乱扔乱倒形成的卫生死角,运输的撒漏等方面城市环卫问题时常可见,为了加强对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各级领导对城市环境卫生都要十分重视。城市环卫管理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这就要求组织专业的环卫监察队伍,对城区进行日查、周查和月查,并及时提交检查汇总报告。
解决办法:环卫监督检查的内容要根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标准、作业规范和考核办法,对城区环境卫生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考核。每周对城区环卫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反馈,督促整改和提高。每月对城区考核情况汇总报环卫行政主管部门。考核中还根据工作实际和大市区的发展要求,提出各城区加强环卫管理的局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在考核中,监察队伍与城区环卫单位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对发现的阶段性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够及时下发,得到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整改情况。本着为市民服务、不断净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重点加强对不同内容的监管,冬季对清理积雪、煤灰污染,夏季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撒漏、垃圾箱(桶)污染、垃圾车污水撒漏、雨季流黄等方面的监管,对污水撒漏和垃圾死角、野垃圾场等环境问题及时拍下影像资料,及时反馈,督促整改,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环境卫生问题范文4
一、精心设计,构建绿化、美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1999年,陆幕高级中学顺利通过了江苏省重点中学的创建验收。在创建过程中,学校在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区域划分、小品点缀、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目前,校园内教室、宿舍、走廊、活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而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全校师生经常驻足,翘首以待的一道可口的精神快餐。展现在各区域的宣传标语、校训、名人警句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的一些书法、美术作品的点缀,加浓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日趋完善,更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个探索世界、捕捉信息、展示才艺的广阔空间。学校的科技大楼、图书馆、电视台、微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电教室等,为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新世纪初,学校又把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定为办学目标。目前,学校已按照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硬件设施的要求,今明两年拟投入7500万元,建造艺体馆、教育行政楼、微机中心、图书中心及教学大楼、400米标准塑胶跑道运动场,整个校园将达140亩,比原有面积扩大一倍。扩建后的校园将会出现更优雅、更现代、更怡人的文化氛围。校园内大道曲径、草坪绿地、小桥流水、荷塘亭阁、假山池沼,将会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空间。学校的校园环境真正成无字的诗、无声的歌、立体的画。
二、规范有序,形成制约、自律、激励的法治环境。以法治校、以法治教,应是实现学校管理序化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原则。近三年来,学校依据学校章程,建立与健全了一系列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系统性特点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在校园管理、评先荐优、行为规范、考绩考勤等诸方面充分凸现出制度管理的两大功能,即约束功能与激励功能,促使师生能自觉地完成两个内化:由他律内化为自律,由顺从内化为投入。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各项规章制度需在积极有效的实施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其积极、先进的文化价值,其源于制约,而终于内化。在制定或修改每一项制度时,学校都组织教师或学生积极参与,发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力求各项制度能为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接受。近几年来,学校正是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使学校能长久地保持稳定健康的教育秩序,保持不断上升的教育态势,学校连续获得“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科技先进学校”、“江苏省先进团委”、“江苏省贯彻落实体育卫生两个《条例》优秀学校”、“江苏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等数十项省市级荣誉称号。
三、与时俱进,倡导开拓、进取、创新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培育,应依赖于历史传统的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固然是校园文化得以张扬的重要前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园文化在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到“与时俱进”的问题,力求能做到弘扬传统与与时俱进的和谐统一。陆慕高级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人文环境的构筑,尽最大限度地把时代信息、时代精神、时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能做到“立足校园、关注祖国、放眼世界”。一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直接成为“世纪论坛”。在这“世纪论坛”上,讲话者激情飞越,慷慨陈词,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介绍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畅谈个人的社会责任,描绘献身四化、献身祖国的宏伟理想,所有这些,激发了全校学生爱校爱国、立志成才的热情。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广泛深入地组织广大学生投入各类各项读书活动,通过读书活动来培育思想,熏陶情操,这是构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的各类读书活动,多次获全国及省市级优秀组织奖,许多学生先后获国家级及省市级一、二、三等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又及时地把社会的热点、教育热点引进学校,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方式来组织讨论,或专家讲座,或分层实验,或成果展示,使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得以及时紧密地沟通,使时代一些前沿的东西、社会中一些美好的事物在校园中得以鲜活起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感受到社会的气息、时代的脉搏。近几年来,学校的“诚信与责任”的教育、挫折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心理咨询活动都得到社会的好评。
环境卫生问题范文5
关键词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危害;黄河河源区;青海玛多
中图分类号 X171.1;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16-02
黄河河源区一般是指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断面以上流域。玛多县境内黄河流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就黄河沿断面以上玛多县境内流域生态环境进行探讨。玛多县隶属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黄河河源区流经的第一县,了解和掌握玛多县的生态环境状况、主要问题、成因及危害,对改善黄河源区的水资源环境、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玛多县自然概况与社会概况
玛多县隶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黄河流经的第一县,位于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巴颜喀拉山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96°55′~99°20′,北纬33°50′~35°40′,全县海拔在4 300 m以上,境内有海拔5 266 m的巴颜喀拉山主峰,具备典型的高原气候、地貌形态。玛多县北邻布青山,南与四川省石渠县、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接壤,西与玉树州曲麻莱县毗邻,全县东西向长约228 km、南北向宽约207 km,中部地势平缓、四周高山围绕。
玛多县气候属于典型的高原草原气候,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差异,最低气温低至-48 ℃,全年平均温度为-4 ℃,因为气候寒冷,因而当地无绝对无霜期。降水方面,每年6―9月为多雨期,年平均降水量为307.5 mm,降水以雪或冰雹形式为主;每年12月到次年4月是玛多县的风季,最大风速可达26 m/s;由于当地海拔较高,氧气稀薄,空气含氧量约为海平面含氧量的59%,大气压较小,导致沸水温度远低于100 ℃(通常在80 ℃左右)。根据历年灾害统计数据显示,对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属雪灾、风灾以及旱灾,一旦灾害发生,交通受阻,大批牲畜受灾而亡,严重危害牧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由于玛多县境内湖泊众多,水域面积为20.4万hm2,因而素有“千湖之县”的美称。其中较为知名的有鄂陵湖、扎陵湖、隆热措、冬格措纳合湖以及哈姜盐湖等。由于水域辽阔,鱼类、禽类、兽类、鸟类资源丰富,其中有著名的花斑裸鱼、无鳞湟鱼和扁咽齿鱼等。
2 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由此导致玛多县干旱、大风、沙化等灾害频发,湖泊与沼泽湿地面积连续几年萎缩,部分河流更是出现干涸,导致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大大降低,进而造成严重的植被退化问题。据统计,玛多县草场退化情况严峻,全县草场退化总面积高达160.822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3.7%,占全县自然草场面积的70%,并且退化草场当中绝大多数为重度退化(面积多达92.022万hm2),中度退化面积次之(55.7万hm2),只有少部分为轻度退化(13.1万hm2)。更为严峻的是玛多县土地沙漠化速度不断加快,每年以20%的速度激增,草场沙化直接影响黄河源区的水资源环境,草场退化、沙化已成为威胁当地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最主要的灾害之一[1]。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黄河源头20世纪80―90年代平均草场退化速率比70年代增加了1倍以上,年平均输沙量高达8 814万t,不断对土壤造成不可逆损伤,而且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此外,玛多县旱灾情况同样严峻。根据数据显示,自1994年开始,玛多县便全境开始遭受旱灾影响,经过30余年的时间,全县大多数草场遭受到了毁灭性破坏,形成的石砾戈壁和沙漠化土地很难恢复,由此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并连锁反应极易引发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等问题逐年剧增。其中,典型的案例发生在1999年,同一年内遭受旱灾与风灾的侵害,风沙天气从1月一直持续到4月中旬。根据统计数据显示,30 d风力为7级以上,其中3 d为9级、5 d为10级,并在当年入春以后连续出现了4次严重沙尘暴天气,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 072万元,大面积草场被毁,间接损失不可估量。由此可见,草场退化是黄河源区主导产业畜牧业所面临的致命环境问题[2]。
3 环境恶化的成因
3.1 气候条件
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不仅对牧草资源的生长产生影响,对牲畜的生长发育、各牧事活动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气候条件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玛多县属于典型的高原草原气候区,每年1月温度最低(平均为-16.9 ℃),7月温度最高(平均为7.1 ℃),具备早晚温差大、光照辐射强、降水少、蒸发量大、多风干燥等特征,平均每年累计大风天气多达64 d,平均风速为3.7 m/s,最大风速为26 m/s。上述气候条件对草原牧草的生长极其不利,严重制约了当地牧业的发展,给当地生态平衡带来了极大挑战。
3.2 土壤环境
由于玛多县气候条件恶劣,导致土壤环境条件较差,多以砾石和粗砂形式存在,乐赜跋炷敛莸纳长。玛多县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土壤本身的肥力偏低,并且土壤中微生物活性较低,对有机质的分解非常缓慢,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供给,加之常年的草场破坏、过牧践踏,进一步恶化草场土壤环境。此外,玛多县大风、洪水等灾害频发,严重降低了土壤中肥、气、热等牧草生长所需的条件,加速了土壤生长层土粒的流失,加速了沙化、砾化进程。
3.3 水资源
玛多县水资源匮乏,常年处于降水量低于蒸发量的状态,导致部分地区全年或冬春干燥,大面积草场常年严重干旱缺水。对玛多县来说,水资源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但受气候因素影响,降水在时间与空间上均存在严重不均问题,草场水量为775.5 m3/hm2,从而造成蒸发能力和降水量之比的干旱指数达2.4。
4 源区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
4.1 草原严重退化
由于源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加上干旱、风沙等原因,区内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近7.33万km2,占草场总面积的78%,其中黑土滩面积已达3.33万hm2,占草场总面积的35.5%。草场产量和土地生产力下降,产草量明显减少。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80―90年代草场沙化速度明显加快,退化增加率是70―80年代的2倍之多,玛多县作为黄河源头第一县,沙化面积已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80%以上,受灾难民超过7 000人。
4.2 径流减少,湖泊萎缩
干旱、大风灾害造成黄河源头地区植被破坏,以及玛多县的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湖泊面积不断减小,部分河流干涸,许多小湖泊消失或成为盐沼。地处黄河源头地区的曲麻莱县的108眼水井,近年来干枯了98眼;玛多县原有大小湖泊4 077个,但目前已有近千个湖泊干涸,其余湖泊水位平均下降2~3 m。生态环境呈濒危状态,牧民群众的生存条件急剧恶化[3]。1996年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黄河河段开始出现断流,1998年鄂陵湖以下至黄河沿60 km河段断流。黄河上游青海段1988―1996年9年间平均径流量比过去的34年平均径流减少了23.2%,共计减少来水量227亿m3,造成黄河中下游断流时间提前,持续日数延长[4-5]。
4.3 来水减少,河川断流
1972年黄河下游首次发生断流,进入90年代断流形势日趋严重。1972―1996年的25年中,黄河下游共发生19次断流,并且断流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断流的出现都与黄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来水量减小有直接关系,给下游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黄河源头地区的环境恶化,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甚至生存造成很大威胁,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秩序。河水断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
5 结语
黄河河源地区具体气候条件恶劣、风沙大、环境差、土层薄、植被覆盖度低、草原退化、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原承畜量过大、人类活动影响等,导致黄河河源区环境恶化。并进一步导致源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草原退化加剧,黄河断流频次和时长增加,使人畜饮水困难,制约了中下游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因而进行生态移民迫在眉睫[6-9]。
6 参考文献
[1] 贾康忠,贾可行,权雄章.青海省玛多县生态环境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11-12.
[2] 黄河流域水文资料(1955―2000年)[M].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2000.
[3] 李泽红,王卷乐,赵中平,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来环境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J].资源科学,2014(12):2476-2482.
[4] 胡振琪,龙精华,王新静.论煤矿区生态环境的自修复、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J].煤炭学报,2014(8):1751-1757.
[5]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J].生态学报,2015(7):2244-2254.
[6] 阿迪力・吐拉尔别克,王虎贤,白泽龙,等.天山一号冰川生B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2014(2):30-35.
[7] 温朋辉.关于河源市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J].北方环境,2011(7):197.
环境卫生问题范文6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评价范围 空间尺度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是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1]。随着国内生态环境破坏情况日益严重,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日渐高涨,国家环保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也在1997年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 1997,以下简称“原《导则》”)后,又于2011年修订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T19-2011,以下简称“新《导则》”),规范建设项目和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对建设项目和规划实施的生态环境影响监管。
尺度(Scale)是景观生态学术语,是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即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2]。尺度的概念通常包含两个方面内涵,即粒度(Grain)和幅度(Extent)。空间粒度是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对于空间数据或图像资料而言,其粒度对应于最大分辨率或像元(pixel) 大小。时间粒度则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期间隔,如干扰发生的频率等。幅度则是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3]。对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而言,评价范围即为研究的空间幅度,评价时段即为时间幅度。
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确定合适的评价范围对环境影响分析结果是至关重要的[4]。因为仅单纯通过对影响区范围的调整就可能产生很多结果,局部的较大影响一旦放到大背景中,其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情况,而单纯从局部范围进行考虑却无疑夸大了影响程度[5] 。另一方面,范围过小,可能漏掉敏感生态因子;范围过大,不仅增加工作量,还可能忽略了和工程直接相关的生态因子[6]。
根据新《导则》,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应能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应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参照边界。关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新《导则》有两点与原《导则》显著不同:一是立足于项目的生态影响和生态因子间的作用过程确定评价范围,强调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二是取消了评价范围和评价等级挂钩的相关表述。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对生态完整性评价往往就成为生态影响评价的难点[7],因此环评工作中将难以依此确定评价范围。为此,本文建议在确定评价范围过程中突出评价空间尺度概念,由各影响因素评价空间尺度确定评价范围。
2 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价空间尺度
一般而言,表述生态影响是离不开空间尺度的,不同的影响方式可能在不同的空间尺度条件下发挥影响作用的。本文将结合常见工程生态影响,分析评价空间尺度,并就此探讨确定生态评价范围的方法。
建设项目(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工程占地影响、水污染物排放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声污染影响、光污染影响、小气候影响等方面。不同影响不仅作用方式不一样,所作用的生态因子和影响范围也不尽相同。下文将就一些常见生态环境影响探讨其和评价空间尺度的关系。
2.1 占地影响
占地影响通常为项目不可逆的直接影响,影响一定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格局和造成动植物生境损失等,主要发生于工程占地区。工程占地多会造成土地利用性质发生永久性改变,影响当地土地利用格局,而土地利用多以行政区域为管理单元,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就以乡(镇)为单位划区定界,将工程占地影响在合适的行政区划中进行分析才体现其实际意义。而工程占地造成的动植物生境损失则在将项目周围相同生境条件区域作为背景进行评价才有较大意义。这是因为在工程占地后,工程区附近的同类生境将是受影响生物受影响后的生境,对其面积和分布格局的研究是判断受影响生物种群受影响程度的重要依据。
2.2 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污染影响
工业水污染影响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胁迫影响等方面,主要发生于排放口下游河段及其两侧;而大气污染影响表现为污染物扩散、沉降,并被动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中产生作用。
水污染物影响和大气污染影响表现在动植物急性中毒效应、慢性中毒效应和随生物链的生物放大效应等方面,由于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极其复杂,目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污染物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较少涉及。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一般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基于区域容量研究成果基础上确定的总量进行排放,多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大的影响。
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则可能会造成动植物急性中毒,如近年出现的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染汀江的事故。急性中毒是受体生物暴露在浓度高于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时产生的,生态风险评价中常采用安全浓度进行评价。安全浓度估算一般采用Turabell公式进行:
安全浓度=24hLC50×0.3/(24hLC50/48hLC50)3
安全浓度=48hLC50×0.3/(24hLC50/48hLC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