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女子礼仪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女子礼仪常识范文1
语文有知识的堆积和听说读写,但不只是这些。中文系全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那么语言之外还有文学,更有甚者还有文化。历来如何鉴赏文学,人们谈得不少,但如何了解并研究文化所言不多,特别是那些逐渐没落中、越来越小众化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样的民族能走多远?在西方文化之长中映照出中国文化之短,特别是当“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对上国外“繁华酥骨的都会”时,外国的月亮总莫名地要圆一些似的,国人的底气与自信蓦然间便无影无踪了。维为教授曾演讲过《中国人,你要自信》,自信从哪里来?或许就孕育在对“我”的躬身自问中,在对国家的对镜观照中,也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追根溯源中。
一、泰山鸿毛,独有千秋――意义
一个教师的阅读智慧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读出文本的存在价值,读出文本的教育价值,读出文本在此课堂的独特价值,即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读出文本的语文要素,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稳打稳扎的文本解读不仅适时地带入文化常识、文章常识、语言常识,而且能引领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深沉的情感、思想、人性、人格等人文的东西。
(一)静极思动
古诗词教学重在字词句积累与归纳,而知识的传授多是严肃地一成不变。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其求知欲望呢?
某次,笔者提前告知学生默写《琵琶行》有关音乐描写部分。走进教室,发现全体学生都埋头对着课文拼命读、记,皱着眉头,笔者突然念头一转,放下课本,抬起头,清清嗓音――“今天我们将要上……”,突然停顿,翻开课本,拿出默写纸朝空中一扬。学生轰然笑开。在戏剧化的动作中,学生先前的紧绷荡然无存。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众目睽睽”的优势,以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意念、思想,以帮助丰富教学语言,促使教与学的有序推进。
(二)鱼跃鸢飞
语文本身极富有艺术魅力,需要教师充分调动积极性,借助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的刻画等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备受感染。
一个词、一句话只有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才具备确定的意义,产生一定的表达效果。例如,“以身翼蔽沛公”,“翼”字活用,一则常记常忘,再则翻译不够完整准确。这就需要插入生活内容,引入“鸟”的形象,张开几倍于身体的翅膀,肢体动作与口头语言相结合,遮挡效果显而易见,由声、形及义,学生在观摩中一点一滴地把知识记在脑海里。
(三)以点带面
语文知识千千万万,文本只是范例,无法包罗万象;然文本也是一个契机,可以举一反三,铢积寸累,才终有厚积薄发的可能。
《鸿门宴》中,为拉拢项伯,心机深沉又识时务的刘邦,先“吾得兄事之”,与项伯套近乎;其次“奉卮酒为寿”把项伯看作是上位者,给予足够的尊敬;甚至“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其中有何玄机?
家庭地位最高者是“父”,而真正把家庭维系起来的却是母亲。女子出嫁,离开“娘家”来到“婆家”,说明家庭其实是以母亲为中心的,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情感上最亲密的是母子,兄弟次之。故称兄道弟是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常规方式,也是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的最合适的方式。一个“兄事之”就让项伯从张良义兄跃升为刘邦义兄,“为兄弟两肋插刀”的责任意识油然而生。
而在传统中国人看来,婚姻乃“万伦之始”,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是“两姓之好”,古代人喜欢用婚姻作为政治上的外交手段,谋求共同利益。所以,婚姻这种最直接的手段立刻博得项伯信任,于是“项伯许诺”。而刘邦的步步为营,也终将项伯拉向己方,为之后鸿门脱险,甚至刘项势力拉锯埋下伏笔。
(四)涵泳玩索
文本的深层价值有时不仅体现在主题上,细节也能挖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宝藏。例如,金岳霖在给学生讲《小说与哲学》时,“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伸进”“捉出”“捏在”三个动词准确写出金先生捉跳蚤的过程,“看看”是对“战果”的观察,“得意”是对胜利的自我愉悦。若只停留在有趣,或许显示了一个成年人难得的大男孩式的童趣、天真,然而更多的似乎是无语,堂堂大学教授居然当着众学生的面兀自捉虱子,未免有些不入流,但这些动作与神态的描写,隐约有着金先生不拘小节的憨态,可敬里似乎还多了一份可爱。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须细味才见功力。若再适时引入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典故,增闻广见,金先生也似乎具备了六朝名士旁若无人般高谈阔论的大气与淡定,人物形象陡然伟岸。
二、典章人物,集腋成裘――内容
只有人们开始去琢磨别人说这句话时经历了怎样的过往,面对了怎样的环境,终于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前人的这句话是因为怎样的缘故而说出来的时候,文学中的智慧才真正得以彰显。等到学习者终于能够理解思维的核心所在,能够因此对比、举一反三的时候,可能才刚刚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时代烙印
古人认为“义”即“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即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鸿门宴》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楚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自作主张、以下犯上都可说“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都可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称之为“义”,但又因个人私交而坏项羽大事,轻信刘邦谎言,他不是一个称职的臣子,更没想着帮侄儿恢复楚国江山,十足“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不同的时代和立场,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需要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体察、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二)思想是人物的血肉
人的思想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很难再现于文学作品,若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与心境,便极易歧义,或似是而非。例如,鸿门宴时项羽不杀刘邦,固然有刚愎自用之嫌,更多却是项羽的骄傲使然。
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国将领,祖父项燕为楚名将,秦灭楚,项羽十岁与其叔项梁漂泊四地,二十四岁与项梁起兵反秦,成就其西楚霸王威名,李晚芳评价其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彻底打败了秦军精锐部队,给后人留下了以一当十、破釜沉舟这两个颇有气势的成语。
至鸿门宴时“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在名义上又是刘邦的顶头上司,拥有绝对优势,有足够的资本骄傲。项羽实实在在地掌握了μ煜碌目刂迫ǎ所以不杀刘邦并令其俯首称臣未尝不可,更可让各路诸侯叹服。之后,项羽又率兵杀入了咸阳,最终实现了立志图秦的理想,也不尽然是后世许多评论的一面倒,实力雄厚的项羽也不可能就此一事而气数已尽。
(三)器物文化
中国人认为玉之通灵,能求祥避祸,给佩玉者带来安宁幸福。在古代,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古人也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于是玉成了君子的象征,君子如玉就是由此而来。
玉还有财富与权力之寓,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卿大夫奉命会见邻国国君,见面都要执“贽”礼,多用玉璧(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圆玉),再者璧与“毕”“毙”音相似,所以也作为葬玉使用,一是将玉璧置于死者身下,表示必死,二是将玉璧含于死者口中,称为“含璧”,表示无生。这种使用方式,也同时派生出降服者口含玉璧、衔璧表示自认死罪和以示生死的用途。所以,刘邦在鸿门宴上献“白璧一双”,就是要向地位高者项羽表示敬意、问候、谢罪与生死效忠。
而刘邦送给范增的玉斗是一种玉制的斗形酒器,也有隐喻社稷之意,同有祝愿对方江山千秋之意。另外,鸿门宴会上范增所举“以示之者三”的玉i,是周边有一缺口的圆玉,表示绝交,反对,即为暗示项羽该“有所决断”。一物一件皆有寓意,古人从不无的放矢,需人们细细咀嚼,才能体味一二。
(四)礼仪文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早有几个“吃穿用度,已是不凡”的三等仆妇在码头等候,上轿入城,一路行至府门前,却过正门而不入,“只进了西边角门”。贾家是一个世袭官职之家,所以宁荣两府自然是很有规模,这样的家庭,门绝对不能小了的,但也并不是每个人来都能走正门,贾家是国公府,如林黛玉这类前来投亲的人,自然是不够资格跨正门门槛的,只有在迎接贵重宾客或者大礼节点的时候,才会大开正门,如元春省亲、可卿出殡,这些地位足够高或是嫁娶等红白大喜事时才能开正门。
之后,黛玉一路行来“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这时候婆子们也得下轿了。“下轿”二字,说明婆子们本身也是坐轿的,贾家是富贵大家,断没有让婆子一路从岸边走回来的道理。但是,此时已进贾府,婆子们自然得下轿,“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这个垂花门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二门内不是男子能够随便进去的,二门外也不是女子能够随便出去的,所以小厮们到这里就不能再进去了,而黛玉也得等到小厮们退出去后方能下轿,这也是大家闺秀不可随便示人的缘故。单是进门已是步步谨慎,更何况要在门内的世界存活,还要活得好,岂不更需步步惊心了?
三、登高行远,驽马十驾――途径
其实语文无处不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多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课堂只是一小部分,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能行之有效地显现其独特魅力呢?
(一)循循善诱
案例:“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多多少少的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但有一个人物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高考、状元这样的话题足以挑起学生的关注,自然接入《过零丁洋》中耳熟能详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补益知识的同时回顾名言名句,进而可探究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表露的心迹。
(二)因势利导
案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直接引发后文廉颇“宣言”与相如交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须先了解古人“尊右”,趁势引进“右尊左卑”之说,常指官职大小,即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大,故有成语“无出其右”。周代时就以“右”为尊,皇亲贵族被称为“右”戚,世家大族被称为“右族”或“右姓”。随即又迁移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贬官,白居易被贬到九江郡做司马这样的小官,这属于“卑左”现象。再顺势补充右尊左卑还可表现在建筑住宅上,古时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
而中国古代又并非始终以右为尊。因日出东方,古代有视东方为尊贵的风尚,而按照古代中国居住上的习俗,东边恰好是左边。更何况,在中国本土文化里,男女也分阳阴,而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左右分别与男女结合在一起,如《荀子・号令》中的“男子行左,女子行右”。在交际场合,古人以“左”为尊。《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信陵君大办酒宴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夷门侯生。
直到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朱元璋建立明朝,复改以左为尊,明、清两代又沿用了五百多年。现在戏剧古典剧目中,客人、尊长总是坐在主人、幼辈的左侧,这就是尚“左”的礼仪。
这样顺蔓摸瓜,一个“右”字引出的是五千年历史变迁中的是是非非,在文本理解的同时也增加了文化知识的厚度。
(三)登堂入室
《指南录后序》中“北兵已迫修门外”之时,一众官员“萃于左丞相府”,却“莫知计所出”,只得寄望于“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文天祥“一行为可以纾祸”。“右”代表正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负责军国要政的枢密使,文天祥可谓是军政大权尽在手,全然可作南宋政权的代言人,然而他出使北营前却以“资政殿学士”(属备用以咨询国政,最多算是高级顾问)出行,为何?大约有二:一则,卸去要职,安排好人手,一旦被元军扣留,宋不至于群龙无首;二则以一无多大实权的官职出行,身份不显,被元军扣押的可能性也会小许多,更可以在低调中为“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留一手,即便是已经准备“不得爱身”,但“将以有为”或许于己于国更为有利。
(四)行之非艰,知之维艰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非但要拿,还得思考,获得比现在更丰富的东西。“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例如,古代年龄称谓有及笄、弱冠、而立、古稀、耄耋、期颐之类。古人常言“成家立业”,即先言弱冠成年,可论婚嫁,成家之后,方能为担起家庭的责任,故需心无旁骛去追求事业,事业才有可能成。再者言七十岁,相对于那个年代的平均寿命,几近翻番,怎不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呢?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已达百岁之龄,年事之高,如何不需要、指望儿孙赡养他呢?
古代女子礼仪常识范文2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怎样吃饭
怎样吃饭? 中国人吃饭比较随兴,很可能聊到开心处,就大声说笑,或是把餐厅当作自己家一样让小孩子跑来跑去,这在西方国家是相当不得体的喔!尤其如果我们是吃西式餐厅,而不是在中国餐厅,一定要注意餐桌礼节。餐巾应该要铺放在腿上,不是别在领口上的,更不可以拿餐巾来擦桌子或餐具!使用刀叉的时候,倒没有禁忌不可以拿着叉子讲话,因为在外国,放下餐具表示你已经吃完,准备请服务生来收走了。当然啦,如果要比手画脚的时候例外,毕竟拿着刀叉挥舞还是挺不安全的! 享用食物的时候安静是基本的礼貌,像是喝汤、嚼食物都不应该出声音,打嗝的声音尤其会惹人白眼,万一打嗝发出了声音,应该对同桌的人说「Excuse me表示歉意。千万不要塞得满嘴的食物,慢慢一口一口吃。发表意见时,应该等食物完全吞下去之后再讲话,不可以一边嚼一边讲话。如果有鱼刺或骨头,应该尽量先用刀叉挑出来或切除掉,再放到嘴里面,不适合嚼一嚼之后再用嘴巴吐出来,假如不得已必须要这样做,也最好悄悄地、稍微用餐巾布遮掩一下比较好喔。
1、预约的窍门。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2、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
3、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4、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
5、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6、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①菜和汤②鱼肝油③水果④肉类⑤乳酪⑥甜点和咖啡⑦水果,还有餐前酒和餐酒。没有必要全部都点,点太多却吃不完反而失礼。稍有水准的餐厅都不欢迎只点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鱼或肉择其一)加甜点是最恰当的组合。点菜并不是由前菜开始点,而是先选一样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适合主菜的汤。
7、点酒时不要硬装内行。在高级餐厅里,会有精于品酒的调酒师拿酒单来.对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诉他自己挑选的菜色、预算、喜爱的酒类口味,请调酒师帮忙挑选。
8、主菜若是肉类应搭配红酒,鱼类则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来杯香槟、雪利酒或吉尔酒等较淡的酒。
9、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10、用三根手指轻握杯脚。酒类服务通常由服务员负责将少量酒倒入酒杯中,让客人鉴别一下品质是否有误。只须把它当成一种形式,喝一小口并回签Good。接着,侍者会来倒酒,这时,不要动手去拿酒杯,而应把酒杯放在桌上由侍者去倒。正确的握杯姿势是用手指轻握杯脚。为避免手的温度使酒温增高,应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握住杯脚,小指放在杯子的底台固定。
11、喝酒的方法。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遥晃杯子。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都是失礼的行为。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红印,用面巾纸擦较好。
12、喝汤也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上的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13、面包的吃法。先用两手撕成小块,再用左手拿来吃的原则。吃硬面包时,用手撕不但费力而且面包屑会掉满地,此时可用刀先切成两半,再用手撕成块来吃。避免像用锯子似割面包,应先把刀刺入另一半。切时可用手将面包固定,避免发出声响。
14、鱼的吃法。鱼肉极嫩易碎,因此餐厅常不备餐刀而备专用的汤匙。这种汤匙比一般喝汤用的稍大,不但可切分菜肴,还能将调味汁一起舀起来吃。若要吃其他混合的青菜类食物,还是使用叉子为宜。首先用刀在鱼鳃附近刺一条直线,刀尖不要刺透,刺入一半即可。将鱼的上半身挑开后,从头开始,将刀叉在骨头下方,往鱼尾方向划开,把针骨剔掉并挪到盘子的一角。最后再把鱼尾切掉。由左至右面,边切边吃。
15、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16、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用力恰当。享用西餐,最重要的用具是刀和叉,用刀切时应由外向内,刀多是用右手。但英国的风俗也有着不同,美国是两手都可切,英国却是用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当两手都在桌上时,记住用手臂轻轻压住台面,不要用大力切。 用手吃鸡。西餐里的吃鸡鱼是很讲究的,多数侍者会为你剔除鱼骨,你也可要求他这样做。吃鸡就不同了,因为有些如鸡腿等硬骨不好对付,可干脆用手吃鸡也可以吃得好看。欧洲人吃鸡时也是弃刀用手,但做得比较含蓄,而且备有洗手盆,可随时洗手、擦干。
摆放刀叉。吃主菜需较长时间,当你需要休息一下时,便将你的刀叉放成叉状,千万不要将刀叉顺着同一方向放。那样侍者会过来帮你收走,因为这表示你吃完了。
轻嚼甜品。主食之后是甜品,甜品需要轻轻地用小匙羹切开送进嘴,闭着嘴轻轻嚼,然后慢慢咽下去,女性的仪态便表露无遗。有些甜品如甜汁、雪糕汁等,需用左手轻轻托起,使盘子向外倾斜,用右手的食指、拇指、中指捏住小匙羹,轻轻向外舀,并送入口中,匙羹含在两片嘴唇中轻轻抽出,吃完后将小匙羹留在盘中,侍者会端走的。 勿敲杯子。此时你可上洗手间或补粉了,但是不要加唇膏,因为还有咖啡或茶。当咖啡上来时,记住那小匙羹的作用只供搅拌糖或奶油,并非用来舀咖啡喝的,你只需用它在咖啡中搅动一会儿,这时不要把杯子敲得丁当响,这也是一种仪态。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轻轻端起杯子的扶手,送近口边,身子不要远离桌子太远,否则杯底的污渍滴下来会弄脏衣服,或者也可用左手抬起咖啡碟,右手端起咖啡杯,一起送到口边,慢慢啜饮。
喝汤
1、喝汤时,应用勺子舀起,一口一口慢慢喝。
2、不要把嘴凑到碟边咕噜咕噜地喝。
3、不要拿勺子在汤里乱搅。
4、汤喝剩下一小半时,用一只手托起碟子的内侧,使其向外倾斜,再用勺子把剩下的汤舀来喝,勺子要往外舀,不要俯下头喝汤。
吃主菜(牛排等)
1、正确方法是:左手持叉, 右手持刀,把牛排切成小块,以一口能吃一块为准。
2、叉起肉块放进嘴里,咀嚼时要闭上嘴唇。
3、吃牛排时,切忌用叉子叉起整块牛排咬嚼,也不能动手抓拿。
4、切肉时,不要两手同时用力摆动,这样既不得力,又显鲁莽。
5、吃东西不要狼吞虎咽,这样不但失礼,而且不利消化。
6、如要中途离座一会儿,可把刀叉靠在碟子两旁,即是说你还要继续吃,不然,侍者会把你餐碟收走。
7、用餐完毕,将刀叉放入盘中,顺着同一方向放,表示可以撤下。编辑本段沙拉的吃法将大片的生菜叶用叉子切成小块,如果不好切可以刀叉并用。一次只切一块。如果沙拉是一大盘端上来则使用沙拉叉。如果和主菜放在一起则要使用主菜叉来吃。如果沙拉是主菜和甜品之间的单独一道菜,通常要与奶酪和炸玉米片等一起食用。奶酪和沙拉要用叉子食用而玉米片则用手拿着吃。如果主菜沙拉配有沙拉酱,很难将整碗的沙拉都拌上沙拉酱,先将沙拉酱浇在一部分沙拉上后再加酱。
礼节方面
礼节方面 林林总总谈了一些基本西方礼仪,其实最基本的还是爸妈平时生活教养的功夫。如果常常提醒孩子遵守礼貌规矩,让孩子懂得规范自己、尊重别人,相信在国外旅游的时候,也能很快就适应不同的礼节了!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西方的礼仪和我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在当前国际交往频繁的形式下,不论是在国内接待外宾或出国访问旅游,不论是将要留学国外或常驻国外工作都有必要学习一下西方的礼仪。
礼节有两个方面:其一要从内心去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其二要以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由此人们通常可以判断我们家庭教养的状况。礼节的实质就是处处为别人着想,这也就是要实行那条金笺: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所谓考虑他人的要点就是要使自己的衣着和举止尽可能让人喜欢。一看到衣着雅致、彬彬有礼的人,你就会觉得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相反,看到的是衣着不整,礼节不周的人,你就会有明显的缺少什么以及不舒服和烦恼的感觉。
中国的礼节与西方的礼节有时差别很大。
如果你想同西方人相处和谐,了解西方的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最简单的问候是说一声"早上好"、"下午好",或"晚上好"。这种问候可以用于你不太熟悉的人或者任何与你匆匆擦肩而过的人。
若你不很匆忙时,对不认识的人可说一声"你好",回答你的也应该是"你好"。
当你第一次与别人见面时,通常要握手。此外,久违的朋友相见时,通常也要握手。然而,相遇时不握手也行,微微鞠一个躬,也是很有礼貌的。
如果谁要和你握手,你当然要同他握手--拒绝握手是非常不礼貌的。通常是由年龄大的一方或者女子先伸出手。 你在向别人问好时,直呼别人的姓名也常常是得体的。你可以说;"早上好,蒙克里夫先生"或"你好,富兰克林"。 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却不被采用。如果你问候一个西方人说"你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或说"你去哪儿啦?"(Where have you been?)他会想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实在是太失礼了。
而如果你说:"你吃过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他可能会认为你想邀请他与你共同进餐。因此,和西方人相处时,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问候方式。
当你受到邀请时,你必须立即作复,明确地说明你究竟能不能接受这次邀请。如果对方是在谈话中或偶然遇见时口头提出邀请的,你就应该立刻回答能不能去。如果当时不能回答,你可以说?quot;我今晚告诉你,行吗?"或诸如此类的话。但不管是口头邀请还是书面邀请,都应当给予明确的回答。
通常来说,表示你的确不能接受邀请的客气的办法是说出你不能不谢绝的理由。只是说一声"我不能去"或"我不去"是不礼貌的。说一声"对不起"也是不够的。只说一声"谢谢",那就只能使人莫名其妙,不知你到底是接受邀请,还是谢绝邀请。
如果你接受了邀请,忽然有事不能赴约。你应当把你不能前往的真实原因告诉对方,接受了邀请而又不赴约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情。
在经历了饮食习惯的历史沿革之后,当我们都围坐在铺着雪白桌布、摆着锃亮刀叉的餐桌旁时,吃饭已经从只为了充饥的需求而发展成为一种令人愉快在复杂的社会习俗。今天,在你应邀赴宴的时候,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实际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 就把它取出,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在西方,汽车有优先通行权。几个人肩并肩地排成一行走是不礼貌的。因为那样会妨碍别人行走或耽搁别人的时间。
西方店铺,除极少数外,都对商品明码标价,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店员们都很客气,尽力为顾客找到满意的商品。顾客也必须很客气,如果看了好几件物品以后,一件都不想买,顾客可以说: "恐怕这些都不是我所需要的,麻烦你了,多谢。" "谢谢你"(Thank you)这名话在西方比在中国用得要更加频繁得多。任何人替你做了一些事,不管事情多小,也不管他是你的上司还是佣人,你都应该说:"谢谢你"。
你讲话完毕以后,千万不要向听众致谢。不要说:"谢谢你们","我谢谢你们",或"多谢你们注意听我讲话"等。讲话完毕时,略微欠欠身就够了,不必要多讲什么。
当你给别人传递点东西或替人做些小事情而别人谢你时,你不必说什么,只须笑一笑或点点头就够了。
为什么打招呼
欧美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认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生活礼仪形式。其实不论任何人,面对有人微笑打招呼,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心情跟着好起来一样,很自然会打招呼响应。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哈啰,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礼的编辑本段怎样打招呼怎样打招呼? 对方跟你说「How do you do ?就是「你好的意思,不用按着课本教的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除非这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你有比较多的时间跟他聊天,不然只要同样回答说「How do you do ?就够了。如果怕自己英文不好听,至少微笑点个头。有时候他们会说「Hello !,其实相当于我们的「嗨,这是同辈或好友之间的应对方式,不适合用在对长辈或地位比较高的人。另外,他们也会问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同样问候就可以了。
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的礼规 受中世纪骑士之风的影响,西方国家至今在社会活动及社交场合仍奉行“女士优先”的原则,给妇女各种特权,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谁不遵守这一成规,谁就被认作失礼。
男士陪女士上车,应先开门,并且用手挡在女士头顶与车门顶之间,协助登车后自己再上车。上下电梯、楼梯或进房间时,女士先行。进入剧场或电影院,也是女士在先,男士在后。只有当需要男士去排除故障或有利于照顾女士时,男士才走在前面。按照西方“以右为尊”的礼节,在一般情况下,男士与女士坐在一起,应让女士在右边;在人行道上,男士应走在靠车道的一边来保护女士。在正式场合,这一礼仪更要一丝不苟地遵守。凡重要会见,都是夫人走在前面,丈夫跟在后面;宴请进餐,也都是先给女士上菜;拜访时,先向女主人致意,告别时,先向女主人道谢。
宴会礼仪
到达:你最好按时到达,迟到四五分钟也行,但千万不能迟到一刻钟以上,否则到时为难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去的是富裕而讲究的人家,你进大门时遇到的第一个人可能是个男当差,负责帮你挂衣服或者是给你带路的,所以你先别急着跟他握手,观察一下再决定。
准备:进了客厅,你不要着急找位子坐。西方人在这种场合一般都要各处周旋,待主人为自己介绍其它客人。你可以从侍者送来的酒和其它饮料里面选一杯合适的边喝边和其它人聊天。等到饭厅的门打开了,男主人和女主宾会带着大家走进饭厅,女主人和男主宾应该走在最后,但如果男主宾是某位大人物,女主人和他也许会走在最前面。 入席:西餐入席的规矩十分讲究,席位一般早已安排好,这时,和你同来的先生或女士绝不会被安排坐在你身边。欧美人认为熟人聊天的机会多得很,要趁此机会多交朋友。男女主人分别坐在长方形桌子的上、下方,女主人的右边是男主宾,男主人的右边是女主宾。其它客人的坐法是男女相间。男士在上桌之前要帮右边的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坐稳后自己再入座。
大家落座之后,主人拿餐巾,你就跟着拿餐巾。记住:不管这时出现什么情况(如主人有饭前祷告的习惯),主人没拿餐巾之前你不能拿餐巾。
用餐:
一般的菜谱是三至五道菜,前三道菜应该是冷盘、汤、鱼,后两道菜是主菜(肉或海鲜加蔬菜)、甜品或水果,最后是咖啡及小点心。吃饭的时候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胃的享受上,要多和左右的人交谈。甜品用完之后,如果咖啡没有出现,那可能是等会儿请你去客厅喝。总之,看到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站起来后,你就可以放下餐巾离开座位。这时,懂礼貌的男士又要站起帮女士拉开椅子,受照顾的女士不必对这一前一后的殷勤有特别的想法,这是他应该的。 告别:如果你不想太引人注目,你最好不要第一个告辞,也不要最后一个离开,在这其间你什么时候告辞都可以,只是一旦告辞就应该爽快地离开。
推荐电影及书籍:
西方贵族礼仪交际的电影 《公主日记》《纯真年代》
古代女子礼仪常识范文3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1)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B.四纪,为四十年。古代以岁星(木星)绕天运行一周为一纪,一纪十年。
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D.九州,我国古代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的通称,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7.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8.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服”,指帝王或*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
C.“践阼”,特指帝王即位。
D.“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旧俗元夜张灯为戏。另有农历八月十五为“中元”。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1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又可细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谏议大夫,始置于秦,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谏议大夫和右谏议大夫,分属于门下省与中书省。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明宗、太宗、文王、武王等。
D.表字,古时人在本名以外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别名。
1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
B.禁中,指皇帝所居住的宫苑。因宫苑禁卫森严,不许人随意出入,故称“禁中”。
C.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因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称“关中”。
D.致仕,“致”的意思是“给予”,“仕”的意思是“做官”,“致仕”指获得官职。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三种诗歌形式,后三者指三种表现手法。
B.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作品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C.“风”“骚”分别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D.禊,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修禊事也”中的“禊”就是此意。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C.乡试,明清两代,指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唐代曾分全国十五道,清代在省与州府之间设道。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诗经》中各国的民间歌谣,自《周南》至《豳风》,共分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春秋五霸,春秋时担任领导地位的五位诸侯,指齐宣王、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学政,古代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
1.答案:A
解析:“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答案:A
解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3.答案:D
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4.答案:A
解析: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这两个词与“擢”不同。
5.答案:C
解析:这是一种不礼貌的坐姿,不是礼节的一种。
6.答案:B
解析:古代“一纪”是十二年,“四纪”为四十八年。
7.答案:B
解析:“南面”即“面南”,指登帝位。
8.答案:D
解析:“中元”是农历七月十五。
9.答案:C
解析:“五经”不包括《中庸》,应是《周易》。
10.答案:A
解析:“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11.答案:C
解析:“文王”“武王”不是庙号。
12.答案:D
解析: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13.答案:C
解析:“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应互换位置。
14.答案:B
解析:箕踞是一种倨傲无礼的姿势。
15.答案:B
解析:“齐宣王”错,应为“齐桓公”。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2)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
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水利、屯田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机构。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简称“乞骸”。
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
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礼遇的表示。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
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耄耋”常用来指高龄、高寿。“耄”指八十到九十岁,“耋”指七十到八十岁。
B.“从弟”指堂弟,“从”指堂房亲属,比如有“从兄”“从父”等。
C.古代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举行成年礼后起的。
D.“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衣”在古代有更换衣服的意思,也是上厕所的一种委婉说法。
B.“山东”,在战国、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避席”,古人布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就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
6.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卑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指出身低微、为人粗野。
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
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免胄,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如“驾崩”“崩殂”等。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礼,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B.车裂,古代的一种*,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致死,俗称“五马分尸”。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阳,指水南、山北;阴,指水北、山南。如“华山之阳”指的就是华山的北面。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明清时学府称国子监。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咨询。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还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1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该词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1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来定赏罚。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时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有“内相”之称。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霓裳羽衣曲》,唐代宫廷舞曲。曲原为西域乐舞,后经唐玄宗改编增饰并配上歌词和舞蹈,于天宝年间改用此名。
B.牺牲,古代祭祀时用的纯色体全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期颐,“期”是期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指人*十岁,年事已高,指望儿孙赡养。
D.先,可作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就是此意。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B.夷夏,古代泛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古代汉民族自称“夏”,而将处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
C.城隍,城墙和护城河。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佛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古代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时中央政府权力机构之一。
1.答案:C
解析:掌管水利、屯田事务的是工部。
2.答案:D
解析:“20岁时开始……”错误。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3.答案:C
解析: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
4.答案:C
解析:在古代,一般是男子有名有字,女子很少有字。
5.答案:D
解析:“避席”指的是起身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错。
6.答案:C
解析:“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
7.答案:C
解析:“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8.答案:D
解析: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9.答案:C
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10.答案:D
解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11.答案:D
解析:“宿儒”的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12.答案: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13.答案:A
解析:“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错,行顿首礼时,头碰地即起。
14.答案:C
解析:期颐,指人百岁。人*十岁称“耄耋”。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古代女子礼仪常识范文4
(一)“和悦”的提出
“和”,《说文解字》:“相应也。”就是说,“和”字的本意是事物之间相应。在融和、和谐的同时,“和”本身也寓含着“和而不同”的另一面,包容个性,倡导特色,因而百花争艳,个性发展。
“悦”,《尔雅·释诂上》:“悦,乐也。”本义为高兴、愉快。“悦”从兑,表示交换。“心”“兑”即心与心的交换,可理解为喜悦的心情应与大家分享。
“和悦”,因和而悦,和而达悦。和谐、喜悦,追求幸福之境界正是金茵小学的文化魅力与不懈追求。
(二)“和悦教育”的内涵
“和悦”教育是让孩子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让孩子快乐、幸福的教育,是让孩子追求理想、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教育。
“和悦教育”,是适应孩子身心特点,顺应社会发展,按照教育规律进行的教育。
和悦教育,是开放的,是及时融合各种先进思想和有生力量的教育,是顺应并激发个人内在发展需求的教育。
“和悦教育”,“和而不同”,既追求统一,又追求个性成长和发展。
二、和悦教育体系构建
(一)构建“和悦”文化
1 “和悦”精神文化
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
办学方向: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办学目标:创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全国一流、具有国际视野的品牌学校:
办学思路:承传古代文明,弘扬现代文明,璧合两个文明,培育代代文明:
校训:读好书、做好人。
2 “和悦”物质文化
营造“和悦”物化环境,力求“面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能育人”。建设学校形象识别系统,设计了具有特色的校徽、校树、校花等。
3 “和悦”管理文化
健全校内管理体制,完善岗位责任制,修订各项管理公约,修订《金茵小学养成教育达标细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构建“和悦”校本课程
1 开发学生发展课程
一是童心悦读课程。让晨诵、午读、暮省成为孩子们每天的生活方式。
二是和悦礼仪课程。开发礼仪教育校本教材《丹丹和蛋蛋的故事》,切实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
三是阳光体育课程。编辑教材《阳光体育活动指南》,强健身体,愉悦身心。
四是科技信息课程。每周五早上15分钟,主要包括前沿科技、科技探秘、国际时讯、校园新闻等四个板块。
五是齐文化课程。临淄是齐文化发源地。用齐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历史名人、文化艺术等命名班级,如归真同、管仲居等,班名即本班的齐文化研究小课题。每年到齐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古车博物馆、临淄足球博物馆等校外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激发学习研究热情。
必修课之外,开设悦读苑、艺学苑、体学苑和科技苑四类选修课,成立了16个社团,为培养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提供平台。
2 开发教师发展课程
专业阅读。学校已印制教师共读书13本。每年投入5万元为教师们购书,促进读书。每学期邀请各界精英、知名教育专家到校讲学、上课。让优秀教师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促进共同提高。
专业发展共同体。形式有年级组团队、教研组团队、班主任团队、干部团队;与兄弟学校组成的共同体等。
3 开发家长发展课程
一是开办家长学校。每学期组织校级家长会、教育专家报告会和家长进课堂活动。带领家长共读共写。将《牵手两代》作为家长共读书,让家长了解学生成长的规律,讲究家庭教育的艺术。每学年组织一次家庭教育论坛和家庭教育沙龙,引领家长提升教育素养。
二是开发校本课程。编写《家长导航手册》,让家长了解学校,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校报开辟“新父母教育”专栏,刊登家庭教育知识、案例,就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定期编辑《牵手——与孩子同行》活页校本教材,分享家庭教育智慧。
三是举办家长论坛。校级家庭教育论坛,每学期一次。级部家庭教育论坛,结合家长会开展。班级家庭教育论坛,形式和活动次数不限。
四是开设家长课堂。让各个行业的家长走上讲台,小课堂展示大社会,开阔学生视野。讲课内容包罗万象,比如:生活中的垃圾食品、用火常识、模拟法庭等。
(三)构建“和悦”课堂
1 和悦课堂四个特征
课堂是和谐的、愉悦的。给予求真的勇气,播撒向善的种子,放飞生命的希望,鼓足前行的信心,开辟通道,让学生朝着美好明天快乐向前。
课堂是自主的。让孩子学会选择,学会读书,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讨论,学会展示。
课堂是有效的。“拓、挖、思、悟”,关注孩子的生命体验。既提高综合素质,又提高学业分数。
课堂是创生的。破除教师包办,消除学生依赖。精彩不能预设,生成能量无限。课堂成为学生创造的舞台,体验的乐园,养成创新习惯的摇篮。
2 和悦课堂基本架构
独悦的预习思考——愉悦的展示交流——群悦的反馈提升——和悦的创生体验。同时,用制度保障课改,用“同课异构”推进课改。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课改。
三、和悦教育特色项目创建
(一)童心悦读特色
1 创建童心悦读文化
特色的墙壁文化。办公楼后墙阶梯式排列师生分层阅读推荐书目。教学楼楼梯旁的读书墙,每层一个年级,每学年学生要阅读上面介绍的十二本书;每一级楼梯上粘贴学生创编的读书名言。楼道墙壁上定期更换师生及亲子共读的图文材料,悬挂学期悦读小明星。
温馨的阅览室文化。教师阅览室有近200种报刊,4万多册图书,是可供教师探索的宝藏。教学楼两头逐层建成各年级学生“童心悦读苑”,配备最适合对应年龄学生的书籍,营造优雅、舒心的阅读环境。
个性的班级文化。每个班构建自己的文化体系:班名、班训、班规、班徽以及悦读文化墙等,培养进室即静、入座即读的习惯。各班设图书角,每层楼都有书架。
2 创建童心悦读课程
一是学生课程。学生童心悦读课程分为必修、选修和活动课程三大类。
晨诵——与黎明共舞。每天早上15分钟晨诵。学生分年级诵读校本教材《经典诵读教材》《用绳子牵着的月亮》《与黎明共舞》等。每学期都举行晨诵展演活动,邀请家长参加,晨诵内容与音乐、舞蹈结合起来,编成15分钟的诵读节目进行展示,参与全校评价。这样,五年下来,每名学生至少要进行15000分钟的晨诵。
午读——塑造一个美好的童年。每天午休后20分钟午读。孩子静坐阅读适合自己的经典书籍。我们的共渎分班级共读、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三种。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全校读书检测。学期末举行共读书剧目展演活动。各班把整本书用课本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参与评比。这样,每天20分钟的午读,五年中要阅读20000分钟。
暮省——一个美妙的仪式。分为学校暮省和班级暮省。学校暮省第一项是让学生闭上眼睛,用提问的方式回顾一天的学校生活,做到“日省吾身”;第二项是故事情景剧,让故事穿越孩子们的生命;第三项是师生相互行礼,学会相互感恩。班级暮省主要是科任教师带领学生暮省。这样,每天10分钟的暮省,五年下来就是10000分钟。
阅读课——每周五午读和第一节课全校统一连排两节阅读课。低年级以读写绘为主要形式,中高年级以导读课、推进课和主题探讨课为主要形式。童心悦读选修课程,分为文学苑、童剧苑、口才苑和国学苑四个类别,打破班级界限,尊重孩子选择,开设41个选修班。
为落实晨诵、午读、暮省,我们分年级、分学期编辑出版了金茵小学系列晨诵教材、午读教材、暮省故事。分个人、小组和班级制订晨诵、午读、暮省评价量表,认真评价,记入学生的个人成长手册。五年的晨诵、午读、暮省,把用心读书化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在不断享受当下快乐的历程中,奠基他们一生的幸福。学校每年举办“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节,举办诗文诵读比赛、图书超市进校园、学生自编书拍卖等,组织书香班级、书香级部、书香办公室、书香家庭、诵读小明星的评选。
二是教师课程。
共读书目。每学期为老师们推荐共读书目。举行读书交流会,让思想碰撞思想,用智慧砥砺智慧。
专业写作。以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为主的个性写作百花齐放。
专业发展共同体。紧密型发展共同体指校内发展组织,如学科教研组、“童心悦读研究院”和“博客共同体”。松散型的,如我们与“1751”工程学校组成的共同体等。
三是家长课程。
亲子共读。举办“亲子故事会”,邀请家长带着孩子听故事:书信引领,一步步指导家长与孩子共读:教师以便条的形式让孩子和家长边读边议。
亲子日记。使父母学会与孩子对话,激发家长的教育思考力量,浸润孩子的心田。
故事妈妈进课堂。举行故事妈妈培训,请优秀家长走进孩子所在班级课堂讲故事。
家长共读。编发家长共读书《长大不容易》系列丛书,通过组织“家长共读书批注式阅读”展评活动和共读感悟交流活动,引领家长先做读书人,再做教育者。
3 创建评价体系,深化童心悦读
一是学生悦读评价。晨诵的评价是通过出台《晨诵评价标准》,落实每周一诗。以8分的分值纳入教师和班级的期末综合考评。学期末,评选诵读小明星,学校设立专项奖,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午读的评价则采取“星级+晋级卡”,每周五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占4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30%,5颗小星换取1颗大星,5颗大星就可以获得小书虫的头衔,并得到“小书虫”书签一枚;10颗大星就成为“小书迷”,15颗大星就是“小博士”了。
二是教师悦读评价。开展书香办公室和教师读书人物评选活动。教师博客教育随笔、文章发表纳入学期考核。发表的文章按级别奖励。
三是家长悦读评价。每学期组织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家长共读书”展评活动和共读感悟交流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家庭教育案例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及优秀文章在《虹桥报》公示交流,并纳入期末班级考核和优秀家长委员会评选表彰。
(二)和悦足球特色
立足临淄“世界足球起源地”,我们以“和悦足球、幸福人生”为理念,坚持“三大联合、五大依靠”,创建和悦足球特色。
1 “三大联合”引领足球教育
三大联合是指:与足球博物馆联合、与体校和足球团体联合、与广州医药足球俱乐部联合。
2 “五大依靠”促进足球教育
一是依靠足球教育文化。多渠道创设足球教育文化氛围。广播站和电视台开设“足球”栏目,介绍足球比赛活动。宣传橱窗展示学生的足球文化作品。积极参与和承办全区小学校园足球联赛。
二是依靠足球教育课程。利用周五早晨开设足球教育信息课程,普及足球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每班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增强足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校每周开设两节各50分钟的足球选修课。
三是依靠阳光体育活动。上午的“快乐15分”和下午的“快乐20分”,安排足球颠球、运球、足球游戏等练习,提高足球兴趣和技术。周六上午开设足球等活动项目,满足部分学生的选择需要。
四是依靠特色班级建设。学校九个班以足球命名,如“蹴鞠馆”、“足球苑”等。在比赛活动中发现特色班级。如一、二年级足球射门、颠球;三、四年级“运球绕杆比赛”;五年级“班级足球联赛”。
五是依靠足球文化节。每年一届足球节。开幕式上,球操、足球宝贝啦啦操、足球基本功展示,得到与会领导和家长的高度评价。期间,组织各级部的颠球、运球、射门等足球基本功比赛和班级足球对抗赛;组织以足球文化为内容的征文、书法、绘画、摄影比赛。让学生、家长和教师享受足球节的乐趣。
四、和悦学校建设初见成效
(一)童心悦读喜获丰收
读书已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2012年7月CCTV读书达人评选,我校学生王文翰、许泽昊分别被评为全国“读书达人”第一名和全国“读书明星”。2013年7月,全国新教育实验第十三次研讨会年会上,金茵小学童心悦读课程被评为全国十大卓越课程第一名。
(二)和悦足球迈向全省
2011-2013年,金茵小学获淄博市“市长杯”足球联赛女子三连冠。三次代表淄博市参加全省比赛,分获山东省中小学生体育联赛足球比赛的第三、第四、第三名。谢炆希、史进二名同学被鲁能泰山足球学校招入U12-队并代表“鲁能足校”赴韩国参加国际交流比赛。2013年1月,谢炆希晋升为U13队长,9月代表鲁能足校赴西班牙、巴西参加国际赛事。
(三)队伍水平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