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语言属于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工具,文化不仅包括文学、教育、艺术和科学等知识,还涉及到风俗习惯、历史地理、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等,范围可谓是相当广泛。为此,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关注文化教育问题,在讲授英语知识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文化教育渗透,借此促进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结合英语词汇教学,渗透文化内涵因素
词汇既是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部分又是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单词、成语与习语等,在词汇方面中英文化差异相当明显,很多英语词汇都有着自身的文化印记,教师为更好的进行文化教育,可结合英语词汇教学内容,着重渗透文化内涵因素。所以,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具体的词汇教学实践中,可利用词汇自身的含义和延伸义展开文化教学,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词汇意思的同时,不断了解英语文化,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比如,英语单词“dog”,在汉语文化中一般做贬义词使用,像成语: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狗尾续貂等。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原因是欧美人士通常把狗当作是人类亲密的伙伴,通常具有人性化色彩,诸如: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个幸运儿)、a gay dog、(一个快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如果学生不了解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极易遇到文化障碍。如此,教师可借助词汇中的特殊文化因素实施文化教育,细讲解英语词汇中涉及到的文化内容含,并适当的拓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文化和使用词汇。
二、利用英语教材内容,进行背景文化教育
中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过程中,对于欧美国家的文学常识、地理历史和经济政治等方面知识了解的相当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障碍的出现,教师可结合英语教材内容进行文化背景教育,为学生介绍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文化教育,引领学生对中英文化进行对比,以此丰富他们的英语文化背景常识,并促进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掌握和应用。
例如,在进行《My birthday》教学时,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birthday”,教师可为学生介绍中西方国家过生日时的不同风俗习惯,中国人在过生日时吃的食物主要是鸡蛋、长寿面、寿桃和寿包等,西方国家则是以吃蛋糕为主,且唱“Happy birthday”生日歌。在讲解这些不同风俗习惯的同时,教师为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让他们对这些英语背景文化阐述形象记忆和直观感受。采用中英文化对比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生日风俗习惯,在交际中避免失误,还能够使其深化理解教材知识内容,以及了解英语文化内涵。
在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随着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不断了解,到初中阶段他们已经能够掌握不少常见的英语习俗与社交礼仪,这也是相当常见的社会现象,而且英语习俗与社交礼仪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属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关注对习俗与社交礼仪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英语背景文化的认识,并知道中英文化差异,以此丰富文化教学范围。
同时,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从基本的英语国家习惯和社交礼仪文化着手,为学生介绍打招呼、邀请、请求、致歉、致谢、告别和问候等日常用语规范,以及交谈话题的合理选择、委婉语与禁忌语的使用等。在英语国家中,每当熟人、朋友见面时通常要相互问候或打招呼,一般以爱好兴趣、体育赛事、交通情况、健康状况或天气等为主要交谈话题。在汉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在见面打招呼时通常以“去哪里”、“吃饭没有”为主,如果在英语国家中这样说的话,他们会认为你是想邀请去家里做客或吃饭。通过对英语的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灵活、恰当的使用英语语言,真正实现高效学习。
四、总结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充分意识到文化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不断渗透适当的英语文化内容,帮助学生从文化层次来学习和理解英语知识,最终能够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泰刚.中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4,03:57-60.
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2
【关键词】商务英语;商务文化
一、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
1.语汇中的文化因素
在英、汉民族文化中,对应词在某些方面会引起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却引起不同联想。例如,英语smuggled goods和汉语“ 水货”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表示“ 走私品”这个意义。但在汉民族文化中,“ 水货”还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即“ 质量低劣并无保证的商品” ,甚至指“ 徒有其表而无真才实学之人” 。另外,在英汉商务语汇体系中,各有大量的文化语汇。在英语中有些词有文化意义,而汉语对应词却没什么文化涵义。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指“ 大而无用的东西” 、“ 废物” 。而汉语“ 白象”就没有英语中的文化意义,它往往象征珍贵而稀有的东西,并预示发财,因此,有些商品商店取名为“ 白象” 。
2.语用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差异在语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自然有着独特的商务语用文化。例如,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称呼语与结束语的选用是有讲究的。换言之,写信人要根据不同称呼选用恰当的结束语,如较正式的称呼语(Dear Mr./Mrs.Satterby)要与比较正规的结束语[Yours faithfully,(British usage); Sincerely yours,(American usage) ]相匹配。较亲密的称呼语(Dear John)要求使用较随便的结束语(Cordially,Best regards)。
3.语法系统中的文化因素
商务英语属正式书面语体。商务英语信函倾向于专业和半专业词汇的使用,如clean bill of lading (清洁提单)、forward (send)take the liberty of writing (write)等。另外,商务英语信函倾向于名词化短语、介词短语的使用,如our blanket is a perfect(combination) of(warmth),(softness) and easy (care) 这句中括号中的名词化短语和with reference to、upon receipt of 此类介词短语。最值得一提的是,商务英语倾向于复合句、长句的使用。
二、国际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商务文化差异
1.时间概念不同。
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持单元时间观,认为做事要严格按明确的时间表进行。中国、中东国家以及拉美国家的文化则为多元的时间文化,认为时间是由点构成的,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做几件事情,只强调在最终期限内完成所有任务,并不看重阶段性的结果。许多人认为历史悠久的礼节有助于建立友善的关系,是商业洽谈的先决条件。工作时间不同。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时还要注意不同国家地区有各自的工作时间,适当地避开当地重大的节假日。
2.商务价值观的差异。
作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商业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分歧。通过对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主义取向程度的调查表明,美国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取向占第一位。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分别占二、三、四位,而香港和台湾分别占三十二和三十六位。可见中英文化在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价值观方面相差甚远。东方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英语文化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这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经常有明显体现。美国的谈判代表往往握有实权,可以在被授权的范围内作决定。个人敢于负责在美国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上进向上的表现。而中国或日本的谈判小组在谈判之前、谈判当中以及谈判之后通常都要一再交换意见以协调整个小组的行动,有时还需要请示上级,决策常常是集体协商的结果,要尽量避免擅做主张。
三、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1.首先要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包括它们的政治、经济、历史、教育体制、宗教习俗、风俗习惯等。作为高校的商务英语课程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渗透。此外学校还应该开设一些有关西方文化、英美概况、企业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的课程,在文化渗透的同时进行知识渗透。
2.其次是要掌握一些商务礼仪方面的知识。商务礼仪是通用知识,无论哪个国家,商务礼仪虽然具体的要求不同,但基本的常识是相通的。像是求职面试、工作着装、头衔称呼、业务联系、商务会议、公众演讲、商务旅行、协调与客户同事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都有很多共性。只有了解了这些共性,才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商务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4),47-49.
[2]何维湘.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J].吉林商业学院学报,2003( 2):15 - 16.
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策略
一、研究背景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宗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而在一些学校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注重字句的积累,轻视文本的人文感悟与文化积淀。如对古文语言文字现象分析“精雕细刻”,字字落实,归纳梳理,知识传授明显,但对文本的文化蕴含则“轻描淡写”,反复强化的也就是字词句的特殊用法,对应考试的方法演练,缺乏文化引领下的品味感悟,学生自然无法品出文章的精彩和深邃,得不到熏陶感染。因此,语文教育在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文化意识、文化人格和文化实践力。作为向学生传递知识与进行文化教育的语文课程,如何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立人的作用,尤其值得面对心智逐步成熟、有一点理性思维、有一定分析能力的高中生的语文教师去深思与实践。正是危机感和责任感促使教师思考如何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并探索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二、在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策略及实施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掘文本的文化内蕴,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高中古诗文选文中有恣肆、纵横捭阖的秦汉篇章,有情韵飘逸、恢宏豪迈的盛唐文墨,还有情深遒劲、鞭辟入里的宋代风骨,也不乏张扬个性与尽表世俗的元明清佳作,文脉清晰。经典文本所形成的学术文化体系是庞大的,思想是精深的,凝聚的是先辈们的生活经验和民族特有的睿智与情趣,渗透着先辈们的人生心路历程和生命意识。教师们应广泛学习,认真钻研,发掘文本的文化内蕴,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中国古称“华夏”“华”指“章服之美”“夏”指“礼仪之大”。可以把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分为以“章服”为代表的“形而下文化”和以“礼仪”为代表的“形而上文化”两类。形而下文化,指的是有具体可见外形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雕塑、服装、饰品、用具、手工工艺等器物,也包括必须依托器物或外在活动而存在的节日风俗、人际交往、农业商业经济模式等民族行为习惯。而形而上文化,则是指宗教(儒、释、道等)、哲学、艺术(诗文、音乐、绘画)、价值观等以精神活动为依托的思想成果以及可能需要器物支持,但也可以独立渗透在人们内心中的礼仪、术数、意象象征等民族心理习惯。教学时以此为依托有意识地随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去品味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挖掘文本中孝亲敬长、珍视生命、敢于担当等优良品德。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渗透的自觉,学生也就没有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展就会被架空。2.在课堂教学方面,形成随文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在教材阅读教学中,以文本的语言、结构与思路分析为切入口,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在思路;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在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对文本深层内涵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教学《六一居士》时,可以从文化视野中来设计文言文教学课堂,定位在知其文晓其情,懂其人悟其志。教学环节紧扣文本,由文本到文人再到探究感受人文文化。(1)知其文(文章):感受主客问答的形式,体会课文的数字之妙,在文中找出“六五四三二一”各代表什么,并用六个数字串联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兴趣,进而理解作者一心归隐的情志。(2)懂其人(文人):从三贬三号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3)悟其志(文化):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最后实践延伸,布置学生为自己的取一个字号。在随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入手,认识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表现手法,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体会作品深邃或清新或豁达的情怀,以及流淌在文本中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丰富强烈的人生意识。3.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容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传统节日意识日渐淡化,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危险,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校本课程材料“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源流及其诗词鉴赏”,在高一年级每周三的发展性课程中开课,结合课堂的古诗文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古代文人在民族节日中的悲喜忧愁情怀和人生思考,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深切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拓展其文化视野。4.开展活动,注重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和审美体验。(1)认识理解汉文字的造字法,了解字的结构意义,正确认读和书写。开展认字大赛,既认读汉字,也认知汉字构成,对阅读、理解古诗词有帮助。(2)文化常识理解与记忆比赛。将了解趣味与高考备考结合,紧扣文本(文言传记阅读),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3)古诗词创作大赛。让学生在古诗词艺术技巧鉴赏中,进行传统审美情趣和传统伦理取向(诚、孝、义、忠等)教育,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三、结束语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实践传统文化教学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传统文化是如何以潜在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教与学的心理,影响师生的互动交流、社会交际、学习思维以及待人接物等?面对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和多元文化因素的交融,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渗透,形成长久性的策略?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古诗文教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和优势,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体味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体味特定历史时期特有的思想,学会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关注社会改革与进步。同时,教师只有唤醒传统文化魅力,赋予其现代化之魂,才能让新形势下的语文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D].湖南师范大学,1996.
[4]陈弦章.语文教育文化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4
关键词:商务日语能力;日语应用能力;商务能力;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中日经贸关系良好稳定的发展,对两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有增无减。随着投资领域的扩大,岗位的细化,日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过去单一的以语言、文化为主的日语人才已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一些既有较强日语应用能力又掌握经济、贸易、管理、金融、服务、IT等专业知识,熟悉日本商务惯例的应用型日语人才成了人才市场上的宠儿。应用型人才是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它强调能力,能力为本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一、商务日语的定义和特点
商务日语和以前的经贸日语、商贸日语专业不同,它比经贸日语、商贸日语的范围更广,所涉及的领域已经从单纯的商品进出口,发展、扩大到了管理、服务、法律、财会、IT等范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商务活动范畴的不断扩大,商务日语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延伸,商务活动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1]所以商务日语是指在日本企业里从事某种工作所使用的日语,它强调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综合日语应用能力,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各方面。
商务日语与语言、文学为中心的学术日语不同,有其鲜明的特点。从商务日语的目标来讲,它是职场使用日语的能力,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从语言形式上讲,它有特定的词汇、用语、文体,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它是日本企业里用日语从事实际职业活动的能力,需要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它涉及到外贸进出口、服务业、制造业等众多行业,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和行业特点;它的内容和活动手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商务日语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实用性、职业性、发展性等特征。
二、商务日语能力的内涵分析
十几年前,一些高校就设置了商务日语专业,但对商务日语的认识基本局限于日语+商务知识,做法就是在原来语言文学教学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经济、贸易方面的课程。真正的商务日语及其所要培养的商务日语能力并非如此简单。它并不是“日语”和“商务”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商务工作需要的词汇堆砌。只掌握一些日语专业词汇和经贸知识是无法自如应对各种商务工作问题的。所以,需要学生在具备一般日语能力的基础上,具备商务工作的日语应用能力;在教给学生日语知识的同时,不仅要教给学生从事商务工作的商务知识、商务策略以及日本人的商务惯例等,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授日本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商务礼仪、经济和政治文化、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教给学生在商务活动中怎样和日本人打交道,如何和日本人合作工作。它包含着文化的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工作、业务能否正常展开,能否取得职业成功。
综上,笔者认为商务日语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是日语应用能力、商务能力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1.日语应用能力
作为一名在日企工作的商务工作人员,起决定作用的是会讲日语,这是商务日语的基础。商务日语是职场的工作语言,它需要和日本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直接沟通。所以日语应用能力更应该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商务日语是建立在普通日语语言基础上的,它有其独特的语言现象,具有显著的功能性和场景性。它有特定的词汇、用语、措辞、语法、文体风格等,是特定的商务背景下的日语。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掌握职场领域里需要掌握的通用语言。第二,必须掌握礼貌的措辞。「です「ます「でございます之类的郑重语是商务人员的基本措辞。拜托的时候,如果采用「…をおいできますか「恐れ入りますが、…をしていただけないでしょうか这样的请求方式,对方会愉快提供帮助。第三,商务日语中最明显的语言特征就是敬语的使用。在交谈时,要根据对方的身份、职务、对方与自己的地位关系等恰当使用敬语。日本人对上下关系、内外关系、亲疏关系极其敏感。如果因为使用敬语不当而给对方“缺乏常识”的印象,虽然不会直接造成商务损失,但会产生负面影响。商务日语专业的日语应用能力由基本的日语语言应用能力和特定的商务背景下的日语语言能力构成。
2.商务能力
作为一名在日企工作的商务人员,为顺利开展工作,必须掌握基本的商务知识。商务知识是指和商务有关的知识,包括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日本商务惯例、经贸金融知识,保险公关、营销管理等经济管理、服务和IT等知识,相关的经济法、劳动法、WTO原则等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商务实用知识,如以网络通讯为基础的邮件、博客等商务交流手段等。
在日企工作,虽然有较高的日语水平和日语写作能力,但如果不知道具体的商函写作方法,那么也势必影响工作。所以还要必须具备电话日语、会议日语、谈判日语、计划说明日语、产品描述、演讲日语、酒会日语等的“听说”能力;电子邮件、商务书信、报告书、传真、规格书、计划书、多媒体制作等各种“非对面”形式进行交流的“读写”能力。根据田村雅昭的研究(2009年),在日资企业,“听说”项目中,使用率最高的是电话。“读写”项目中,使用率最高的是电子邮件。[2]除此之外,还包括商务策略能力、具体的商务操作技能和工作处理能力。所以,商务技能是指熟练地运用商务知识正确分析、处理和解决商务活动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商务知识和运用商务知识进行工作的能力。
3.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作为外企工作者,必须具备跨文化商务意识。跨文化商务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3]一个民族或国家一定有其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做事的行为准则、礼仪礼节、风俗习惯等。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接触时,各自的价值观、世界观决定了各自行为的差异。商务活动中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如不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说了不应该说的话,会使对方产生疑惑、误解,甚至冒犯对方,这会对商务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是商务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必须了解并认同不同的文化,提高对异文化的敏感性。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是指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进行得体、合适的商务交际的能力。它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交流形式。其“语言”交流是指语言使用的适时性、得体性。“非语言”交流是指通过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包括面部表情、眼神视线、距离、姿势等形体语言,它能表达很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情绪。正确进行“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可以使日语表达恰当、符合语境,举止行为得体、适度,符合日本商务礼仪,避免异文化之间的冲突。
所以,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由跨文化商务意识、得体合适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能力构成。
三、商务日语能力的培养对策
1.以“实用为原则、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
从现阶段的日语教育情况来看,虽然一些地方高校也看到了商务日语的发展趋势,认识到了商务日语的重要性,但是我国日语界还存在着对商务日语的认识不足,研究不够,做法简单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商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合理设置课程。因为课程是学生各项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它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商务日语所培养的是既懂日语知识又具备商务操作能力的综合型应用人才。笔者认为课程设置应针对日企对岗位的要求,以实用为原则、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实用性、应用性的特点。
2.注重教学内容的文化渗透
在日企工作的商务人员,首先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其次是语言表达要得体、符合日语习惯,同时还要尊重日本的商务惯例、礼仪礼节等。固文化误解会导致冲突或者摩擦发生,甚至工作失败,所以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文化渗透,设置实用性强、形式多样的文化课程。如《日本国概况》、《日本社会》、《日本经济》、《日本文化》、《日本商务礼仪》、《网上报刊选读》、《日本影视欣赏》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俗习惯、商务礼仪等有全面的了解。另外,作为课程的延伸,还可以请日资企业的日本管理人员作关于企业文化、商务礼仪、日资企业管理理念等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做关于中日文化差异方面的讲座;特别是即将毕业之前,可以设置有关应聘日本企业的课程内容;注意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整体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商务日语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要创设良好的商务实践环境,使学生各种能力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炼。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增加模拟商务情景活动,把培养学生的日语语言应用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可建立日语文化体验室、商务日语模拟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加大商务活动的模拟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际商务操作能力;同时加强产学合作,可邀请企业家进入课堂与学生交流,定期不定期地给学生做讲座。也可聘请企业家直接担任课程教学。增加学生去企业实践的时间,建议每学期有校外实践时间,重点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经营决策等能力和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四、加强教材建设
商务日语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至今只有10多年的历史,所以无论是理论上对商务日语的研究,还是实践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商务日语教材也是如此,存在教材编写滞后、内容陈旧等问题。如商务日语礼仪、商务日语敬语、商务日语应用文写作等教材凤毛麟角。日语外贸函电教材较多,但内容相对陈旧,以致于学生学而不能致用。教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和能力的高低。所以学生要选好教材。第一,要选用成熟、内容先进、理论和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商务日语教材。第二,要创造条件编写实用性强、内容新颖的教材。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建议在编写纸质教材的同时,尝试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的制作,使课堂视听结合、声像、图像结合,给学生创造出生动逼真的商务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商务日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红.商务英语的概念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5,(7):146.
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5
关键词:孩子; 礼仪学习; 言传身教; 礼仪规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12-001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一个能够被环境接受的孩子,一个受欢迎的孩子。礼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每一位父母,在养儿育女的生活体验中,都要将礼貌化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一、亲子放大镜
阿圆是个不修边幅的孩子,整天一副吊儿郎当邋邋遢遢的样子,无论在什么场合,跟什么人在一起,都是以一种衣冠不整的形象示人。在社交礼仪的知识上,阿圆更是懂得很少,也很不在乎这些东西。平常,不管在什么场合,他常常是穿一身奇装异服,有时上身穿件西装,下身穿个大裤衩,有时是浑身补丁的乞丐装,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敢穿出来的。
在师长面前,阿圆也总是显得特别没礼貌。与老师擦身而过连个招呼也不打,见了长辈也不叫,总之,他就是认为礼仪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如果讲究礼仪的话还很麻烦。无论是在大家的面前还是在大家的印象中,阿圆都是个看上去最懒散邋遢不懂礼貌的人。
一个不懂礼仪、没有礼貌的人是很难有人愿意与他交往的。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人们就很重视礼节,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段的礼仪佳话。比如“程门立雪”,说的就是北宋才子杨时,在找老师求教时,看到老师在睡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硬是在雪地里站了几个小时,直到老师睡醒,才进门。
“曾子避席”也是一段礼仪佳话。“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礼貌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
二、本领养成6招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要重视、开展礼仪教育。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重视礼仪和规矩,在与人交往中,常因此而发生误会和摩擦。而在亲朋好友眼里,不守规矩和礼仪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最基本的礼仪常识,那么,父母该如何教孩子学会礼仪呢?下面有几点建议可供父母参考。
1.首先教孩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不懂礼仪的人,在社交场合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在工作中,不讲究礼仪的人也很难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2.引导孩子注意仪表端庄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首先要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注意服饰,它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穿着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
3.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跟别人说话要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面带倦容。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还要注意站姿和坐姿。
4.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见面礼仪
总的原则,就是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孩子见人不知道问候,那么在见面之前,一定要先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他有心理准备,甚至可先练习一下;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不休,要处理这个问题,事先预防是关键。外出前先告诉孩子,外出的目的是什么,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出门前,也要先跟孩子说好规则,确定他已经听明白,并问他是否能遵守。
5.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
比如在电影院和图书馆里,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演出结束后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身前的人。乘公共汽车要主动给儿童、老人及病残者让座等等。
6.除了身教,父母也应善用童书绘本
童书绘本里有许多故事比喻,还有许多人物角色,足以启发他们的同情、怜悯与爱心,比讲道理更容易培养孩子温柔关怀的能力。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传承。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蒋佩蓉.佩蓉教孩子学礼仪,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风俗礼仪文化常识范文6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贯彻总书记"以德治国" 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加强学校德育的重要切入口,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任所欲为等形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自古以来"礼仪之邦"的美称,会不会断送在当今的青少年手中。可见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青少年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在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些学生平时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无法发挥,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信心,懂得在应用得体的礼仪言行的同时,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这一点。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我校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之中,校领导班子办学思想明确,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长抓不懈。
1、学校政教处在各个学期每个阶段的德育工作计划中,都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全校各班以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朗诵会、座谈会、专题讲话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年来,政教处先后安排了四位学生代表在周一的升旗典礼上作"树立侨中学生文明礼貌新形象"的专题发言。有两个班集体向全校各班和全体同学发出了倡议,在全校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班"、"模范班",人人争做"文明礼貌侨中人"的氛围,同时也进一步推动我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深入开展。
2、我们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用《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落在指导学生敢于实践与养成的实处。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