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1
【关键词】
缬沙坦;黛力新;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由于各种并发症改变日常生活状态,活动和自理能力受限,身心受到很大创伤,常常会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严重者有自杀倾向[1]。在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相应的抗焦虑措施,可对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2]。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对高血压抑郁焦虑患者予降压药治疗的同时联合抗焦虑抑郁治疗,降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06月期间门诊就诊的4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有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的患者,诊断标准参考WHO诊断标准,3次测量中每次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同时排除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并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及精神障碍[3]。入组患者均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表)HAMD>8分和/或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表)HAMA>7分[4]。 4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有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的患者包括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1岁,平均58.7岁。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HAMD 评分、HAMA 评分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降压药缬沙坦(代文,北京诺华公司生产) 80 mg,1次/d口服,治疗组加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公司生产)1片,早晨及中午各服1次。两组均治疗8周,8周后观察疗效,在治疗期间均不合用其他降压药、抗焦虑抑郁药。
1.3 观察指标 及疗效评定 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压情况和治疗后的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压情况比较,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D及HAMA评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受各种因素影响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异常和睡眠障碍,而这些情绪异常又是影响血压控制的重要因素。Markovit等报道[5],有明显焦虑或愤怒情绪以及发怒后抑制情绪的发泄,均可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度。焦虑或愤怒时血内肾上腺素浓度增高,而焦虑或愤怒情绪外露时,血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二者都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影响降压治疗的效果[6]。因此,有效控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下降和稳定起很大作用。黛力新是三环类抗焦虑抑郁的复合制剂,每片含氟哌噻吨0.5 mg、美利曲辛10 mg。小剂量三氟噻吨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D2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而发挥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美利曲辛是一种双相抗抑郁剂,可以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作用,提高了突触间隙的单胺类递质的含量。两种成分的合剂具有协同的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抗抑郁、抗焦虑和兴奋特性[7]。本观察中发现降压药加黛力新组在治疗8周后降压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应用降压药组,同时患者的焦虑忧郁症状及睡眠明显好转。说明抗焦虑抑郁治疗对所有伴焦虑抑郁症状的高血压患者非常重要。它可以使过度紧张的生理活动降低下来,克服负性情绪,防止这些异常生理反射对血压的影响,在改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同时,明显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刘梅颜,胡大一,姜荣环,等. 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合并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08,47:277 279.
[2] 俞群军,黄友良,周小媛,等. 高血压病并发抑郁症的调查及帕罗西汀的疗效观察.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675 1677.
[3] 1999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高血压杂志,2000, 8:94112.
[4]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121140.
[5] Markovitz JH, Matthews KA, Kannel WB, et al.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hypertension in the fyamingham study. JAMA, 1993,270(20):24392443.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心理学 问题及对策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普遍缺乏有意识地向系统化、理论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而是较侧重于经验的总结,教育内容往往脱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容易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在于借助心理学的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者缺乏专业教育心理学知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心理学之间有着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如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缺乏专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自身素质低、业务能力差,基至于由一些从来没有接受过心理学知识系统训练的其他专业的人员来替代,这些都必然会导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率不高。
2.技术与信息缺乏
目前,我国尚未普及在发达国家已普遍使用的心理学技术与工具,具体表现:在心理咨询方面缺少所必要的技术设备;在测量方面,缺乏测量工具和手段以及科学化量表。在信息方面,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国外学校心理教育方面的新资迅、新信息较难获取,且国内同行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相互联系,从而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的研究和经验交流。
3.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心理学缺乏理论充分整合
人的心理和思想的相通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但如何将两者进行整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理论体系及实践运用,仍有一些难点问题。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把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缺乏对二者内在联系的阐述以及方法、技术的调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还没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4.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不显著
党和政府历来都很重视高校德育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高校德育的实际状况,多次下发专门文件,特别强调要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理论界发表、出版了无数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论文和著作,提出了无数的方案、经验和建议,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总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处于一种尴尬局面,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没得到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大量实践难题却依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当前高校工作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智实、德虚、空洞”仍是很多高校工作的真实写照。
二、对策
为了加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高校领导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并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建设与发展。
1.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课程化在实践上能保证一定的实施效果,课程化比较适宜解决知识范围内的问题,课程化适宜解决学生普遍共同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通过讲座、活动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同时,针对我国学生多、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教师少的特点,许多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讲座、活动课程来解决。
2.高校应充当运粮官的角色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单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如果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其建设和发展肯定不能落到实处。因此,高校领导应充分关注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致力于加大在财政和物质上的扶持,增加必要的技术设备,解决师生的后顾之忧。
3.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目标
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目标的定位,是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本身的逻辑性所决定的。从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自身的逻辑规定性来看,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受大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及高尚人格。以培养社会化人格来定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才不会被受工作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会视为一种解放的力量、一种创造的力量。如果从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本质意义出发来理解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就会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性、愿望的尊重结合起来,调动他们作为道德参与者的积极性;就会激发他们完善自我、改造社会的热情;就会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欲求;就会鼓励他们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者、接受者,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4.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人们行为的导向,去协调他们的行为,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构建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主导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核心,不至于在多元价值选择中产生迷失。因此,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来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主导价值体系。
5.注意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道德教育试图仅以讲解、说服、灌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灌输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效的。因为,大学生的道德活动,总是碰到“应该如何做”或“选择什么样的行为”两种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不同于以求真为目的的认知发展,也不同于以获得情感愉悦为目的的审美的发展,而表现为在特定的道德情况下做出“应该如何做”的选择能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必须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去促进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如采取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问卷法以及测验法等多种教育工具的综合应用。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教育心理学,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命令和制裁,通过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思想教育的艺术,可以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去体会。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运军,刘春田.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条件.党政干部论坛,2004,(1).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3
一、 教师应树立课改创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并具有探索精神
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只追求眼前的名和利,让学生考出理想的分数,为自己加薪晋级增添砝码,而忽视整个国家和人类的需要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教师,最终只能成为“教书匠”。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观不仅统帅着个人的才能,而且决定着一个人才能的发挥。爱因斯坦要求他的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因此,知识经济竞争时代的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进取勇于开拓,为课改创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一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就应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迎接时代挑战,将眼光放在教改的前沿,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课改创新理论水平。
二、 不断学习前人经验、理论,为课改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播的知识和经验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扎实的理论修养,课改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无数优秀的理论成果,如果放弃不学,而是自己从头做起,显然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也不可能切中时代的脉搏。理论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课改成果及其理论更是从事教育课改创新的现实源泉。进行课改创新的教师应善于吸收最新的教研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之中,结合实际经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发掘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内化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创造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魏书生的“民主化教学”钱梦龙的“三主导读模式”,都是课改创新的有力凸现。教师在课改创新过程中,应尽量地接触或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管理学等重要基本理论;同时还要掌握观察法、调查法、实践法、个案法、经验总结等基本方法;另外,还要掌握与教育课改相关的其他理论。只有掌握了解课改理论及一系列方法,教师才能在课改创新中更好的指导教育实践,也才能更好地增强教学能力。
三、以教学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创新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4
关键词 课本剧辅助教学 师生交流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erimental Study on "Textbook Drama Aided Teaching" Improving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Frequency
WU Xiaohong
(Fujian Fuzhou No.14 Middle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4)
Abstract Take 42 high school Grade 7 students to study subjects, using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video observ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 on, to mention the effect of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 drama aided teaching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 exchange frequency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e use of textbooks afte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drama assisted instruction, classroom teachers and the difference compared to before the experiment AC frequency wa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textbook drama aided teach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Chinese classroom
0 前言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是以个体为单位的,而实际上,人总是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展开学习并求得成长的。①因而,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人的发展的认识,实际上是忽略了人的发展是在与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知识与技能的积蓄过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认为,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不是单向的构成,而是在教学情境中经由师生沟通与互动而产生意义的构建与交流。②因而,新课程提倡“有生命力”的课堂,提倡课堂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如何在教学情境中课堂中提高师生交流,成为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以往关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观念的层面对课堂中交流的方法、重要性做定性的描述,缺乏从实证的角度,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景进行定量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师生交流”研究的一个缺憾。
本研究欲通过“课本剧辅助教学”的实施,从实证的角度,定量地探讨其与中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的关系。本研究的“课本剧辅助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把语文教材内容编排成适合于在课堂中进行表演的小型话剧,以辅助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被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研究者任教的学校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实验班共有学生4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1)实验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设计模式:实验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2)实验指标的选取:实验指标反映本研究欲收集数据的对象,由于本研究探讨的对象时师生交流的频率,因而,师生交流的状况是本研究欲收集的数据,因而,本研究的实验指标为实验干预前后“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交流”。课堂中的师生交流表现为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关系或者学生之间的对话关系。
(3)实验过程:被试班级在上课教师和学生均不知情的情况下,先录取一次正常教学的课堂录像,观察课堂录像中师生交流的情况,录入计算机作为实验的前测数据,然后让同一授课教师采用“课本剧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同样在师生均不知情的情况下,录取课堂录像,观察课堂录像中师生交流的情况,录入计算机作为实验的后测数据。并对前后测的数据进行差异检验。
在进行教学实验干预时,两次课堂除了是否采用“课本剧辅助教学”不同之外,其余的教学情况,如教学条件、授课教师、听课学生、上课地点、教学媒体、教学单元等都一样。
(4)“课本剧辅助教学”的教学要求:①选择适宜改为课本剧的课文――人物较少且个性鲜明、场景集中、矛盾尖锐、多语言动作描写。②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研读文章主题、人物性格、情节发展过程、语言动作等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③学习剧本的构成要素:人物表、台词、舞台说明,看范本。④编剧本――分组进行,组内讨论合作,改变时注意个性鲜明的语言和动作要保留,场景要简单。⑤排练、表演。⑥师生共同研讨各组的表演,分析优缺点。
1.2.2 录像观察法
采用录像观察的方法,观察并记录教学实验干预前后师生课堂交流的频率。为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其他无关变量的影响,实验采取双盲控制的办法,提前一周在教师的角落安装摄像机,没有告知上课老师和学生什么时候启用摄像机,即上课教师和学生均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不知道课堂中是否有进行录像。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的影响。
1.2.3 数据统计法
由于本研究中的师生交流属于关系数据,因而通过录像观察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tructure7.0程序进行统计分析,Structure7.0是一个DOS程序,能够对关系数据进行分析,克服了传统的统计分析软件只能分析属性数据而无法分析关系数据的缺点。对于研究中师生交流的状况的可视化,采用Pajet程序软件进行处理,Pajet程序是一款专门用于处理大数据的可视化程序,但其本身并无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课本剧辅助教学”实验干预前后课堂中师生交流频率的状况
为了直观地分析实验干预前后,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的情况,对两次课堂录像的观察结果录入Pajet程序,绘制了两次课堂中师生交流情况的拓扑结构图,具体情况见图1。
图1 “课本剧辅助教学”实验干预前后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关系的拓扑结构图
图1中的1至41号节点表示班级中的学生, 42号节点表示授课教师,箭头表示交流的方向,数字代表交流的次数,指交流关系的强度。从图1可以看出,在实验干预前,课堂中的师生交流比较稀疏,学生之间没有发生交流互动,而教师也只与少部分的学生之间有交流,如节点4、13、21、27、34、41等学生,且交流的次数很少,其余的学生都处于孤立者,没有参与到课堂的师生交流中来。这表明在“课本剧辅助教学”的实验干预前,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交流少而弱。
从图1同时可以看出,实验干预后,课堂中的师生比较交流频繁,学生之间也发生了交流互动,且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交流关系的强度也比试验前强,整个班级的交流网络呈现出较大的连通性,语文课堂中的知识较易在学生和老师之间传播。这个现象表明,“课本剧辅助教学”的实验干预后,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交流比实验干预后多且强。
2.2 实验处理前后课堂互动网络密度的差异检验
从“课本剧辅助教学”实验干预前后课堂中学生交流互动关系的拓扑结构图可以看出,在实验干预后,师生之间的交流明显多于实验前,整个网络的密度也比实验前高。从一般情况来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课本剧辅助教学”实验干预对于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具有正向的作用,但其实我们仍然无法确信,在实验干预前后,师生之间的交流关系频繁度的差异,是否是由于抽样误差所引起,因此,有必要对实验前后师生之间的交流关系的密度差异进行统计检验,以检验这种密度差的来源。对“课本剧辅助教学”实验干预前后课堂中学生交流互动关系的密度进行差异检验,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课本剧辅助教学”实验干预前后测得密度的差异检验结果
从图2可以看出,在实施“课本剧辅助教学”之前,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的密度为0.0105,师生交流关系的方差为0.0173,而在实施“课本剧辅助教学”之后,师生交流的密度为0.0488,交流关系的方差为0.1255,实验前后师生交流关系之间的差异为-0.0383。这里的负值表明,实验干预前后生生互动网络密度的差异方向为后大于前。
单尾检验的结果显示,其概率值等于0.0122(P
2.3 “课本剧辅助教学”中语文课堂师生交流频率的原因分析
课本剧辅助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语文课堂中,把教学内容以戏剧的方法融入到模拟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模拟情景中的师生、生生交流,体验、领会和掌握学习内容。因而,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必然需要学生在教学剧本的情景中,对教学的知识点进行互动交流,也必然需要教师对剧本情景进行引导从而与学生进行交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采用了课本剧的辅助方法,使得学生有了展示、练习、表现的机会,更加愿意参与到这样的教学情景中来,从而带来了更活跃的课堂气氛,产生更多的师生交流。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课本剧辅助教学”的方法,有利于促进教学中的师生与生生交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课本剧辅助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中的师生交流,提升教学效果。
注释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5
以学定法 建构主义思潮 多元智力理论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加强学生对己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通过做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教学难点】河谷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4.教材的处理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有条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先学习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之后学习河流侵蚀地貌河谷;最后学习河流堆积地貌。考虑课堂容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本节课分两课时,今天学习第一课时。
二、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采用实验探究法。通过做实验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丰富学生学习地里的成功体验。
2.讲授新课主要借助多媒体,多媒体展示的内容:①三种侵蚀作用及景观图。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难点和重点,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图片展示可以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直观形象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②知识体系的展示主要意图: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三、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的特点和学生正处于高一,关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够成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提问导学法教学
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最常用到的,这不但说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深,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本节课的课堂,我主要采取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不出的东西,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的兴趣,本节课我会使用多媒体展示河流三种侵蚀下形成的地貌景观,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课堂讲授内容的直观理解。除了以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多媒体辅助手段外,同时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工具手段来弥补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的不足。
3.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个人观察,组内讨论形成共识,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成果,讲出实验过程中河流地貌产生怎样的变化并推测其原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在课后练习中探究,本节课中,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
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
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以获得感性知识和实践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经过批判、修正、理解、记忆与理性知识和书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稳定的知识结构。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注重学生经验,体验,强化地理实践。
(2)多元智力理论的流行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智力是不容测定的,如果要测定这种智力,就应当侧重该智力表现出来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不仅是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注意学生智力的综合评价――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评价。
四、说学情和反思
1.学生情况
(1)从知识掌握程度看,已学过营造形态的力,山岳的形成,对学习河流地貌有一定知识基础。
(2)从学习能力看,学生懂得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探究学习有所基础。
(3)从心理特点看,从小倡导素质教育,对新型自主互动学习能力较高。
2.对策
根据教学设想,注意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引导其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行为强调尊重,赞赏,强调帮助,引导强调反思,努力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展现教学魅力,品味教学成功喜悦。
3.学习方法
(1)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讨论研究,提出对策。
(2)对比观察法:观察图片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6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