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认知心理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认知心理学总结范文1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1 认知心理学
基于人类的一切认知活动均与心理活动相关,心理学是非常基础的一门学科。在漫长的心理学发展史上,认知心理学则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分支。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一经出现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成为了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流派之一。“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认知心理学以人的认知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出人类认知活动进行时的内部心理机制,即研究信息是怎样获得,储存,加工和使用的。这一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语言,智力,表象,思维,推理,概念形成等等。而在研究方法上,认知心理学家们主要采取的有观察法,测量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法。了解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后,若能在教学中探索出学生在英语阅读活动中的认知规律并妥善利用这些规律,则必定能有力的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2 认知心理学与大学英语阅读教育的关系
作为一名多年教龄的大学英语教师,本人深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尤其是阅读学习时遇到的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词汇量不够。学生们平时的词汇主要来自对于对精度课文的课堂学习,而缺乏有效的词汇输入。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对专业课的学习上,因此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进行广泛的英语阅读,从而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同时,由于对词汇学习的深度不够,也导致很多同学只能认识课文上出现的单词,但是当同一个单词换一个语境,换一个语义出现时,同学们却只能和它“相见不相识了”。另一个方面是理解能力较差。明明一个句子里的单词都认识,但连在一起,放入特定的上下文时,却不能把握住这个句子的真正内涵,从而影响到对句子,甚至是对整篇阅读材料的理解。这种现象也表现在学生们可以看得懂中国人写的英语,却很难看懂真正国外出版的英文书刊。最后一个方面是阅读的速度太差,总是停留在一个一个单词的去辨认,却很少能做到整句,甚至整段的理解。而一个单词不懂,就往往造成整篇阅读的中断。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学生们自己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不对,总觉得这只是一门必修学科,却很少能把它看作一项现代社会的必备技能。因此心理上便会被动,行动上也容易懈怠。这也是造成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而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够合理,未能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策略,这也是不能忽略的。
那么综合以上问题,又该怎样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决呢?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最基本的一点,还是学生应该转变学习观念,把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应该予以学生正确的引导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从心理上变被动为主动。再者,要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单词关是不可不过的。但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记单词绝不是单纯的看着单词本一个单词地挨个去背,而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学习。认知心理学认为词的表象是可以分为视觉,听觉,以及动觉的,也就是所谓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觉表象。对于一个单词有效的学习和记忆,应该是同时且充分地调动以上三点的。学生学习单词时如此,教师讲授单词时也该如此。只有反复的听和看才能让学生增强对单词的基本印象。而以上仅仅是对词的认识的感性基础,接下来还需要对词义进行分析和掌握。对于一个单词而言,基本上是存在一个中心意义的,而这一中心意义总是贯穿在这个词的所有的具体意义之中,这也叫做词的基本意义。在基本意义之上,在不同语境之中,一个单词也会出现不同的个别意义,也就是具体意义。当人的心理对一个单词的基本意义形成概念后,往往就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推断出该词的具体意义。不幸的是,很多学生对于词汇的学习往往是孤立的记住某个单词出现在某一特定语境时体现的具体意义,却忽略了对于单词基本意义的学习,未能在认知上形成正确的基本概念,从而不能从根本上掌握单词。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避免对单词进行单纯的对等直译,而可以采用翻译,构词分析,同反义词讲解,上下文连接等等手段,就词的基本意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在心理形成正确的词义概念,并学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对词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理解。最后要做到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句子以及篇章的理解了。受到母语的影响,学生们在心理上对句子的结构分析往往会以中文的句子结构为参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属于以往经验对新知识输入的负迁移现象,也是外语学习不得不克服的一大困难。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在认知上针对英语形成新的概念体系,以英语的思维来应对英语句子的分析。而对于句子的分析,首先是结构上,语法上的分析,再就是联系上下文语境得出的句义上的分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简单的英译汉式教学,而要引导学生采用英文的思维模式来对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只有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了正确的语言认知系统之后,才能对英语句子和文本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认知心理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认知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61-02
Courseware Design from Point of View of Cognitive Psychology//Du Yingjun, Li Hongmin
Abstract In the era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ltimedia courseware has become a common teaching tool. These courseware design, in addition to the need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urseware, some rules should be based on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design to arrange knowledge point of emission color of the order as well as the interface problem, the combine both guide the design in order to produce excellent multimedia courseware.
Key words multimedia; courseware; cognitive psychology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己动手制作各种课件,以期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各级教育机构也给予教师多方面的鼓励,支持教师制作课件[1]。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通常包含了多种媒体的有效融合,如:文本与图像;文本、图像与视频;音视频与动画;等等。这些媒体共同作用可以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的刺激,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在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之外,还应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来进行课件的有效设计,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日常教学需要,而且能够贴近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
2 认知心理学的内容
感觉、知觉、注意和记忆等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层次。近年来,这几个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展迅速,并取得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些成果还可以进一步认识人的认知结构与过程,因此这些理论对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多媒体课件设计,能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进而提高学习者的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从环境中接受各种刺激,这种刺激可以来自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并转变成神经信息,进行感觉登记。但只有那些被注意到的信息才能被模式识别,被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并进行加工,这时候信息能被记住的时间非常短暂,一般维持30秒左右;同时,能被存贮的信息量也非常有限,通常在7个以内;此外,过多的新信息会干扰原有信息,“占据”原有信息的位置从而产生“遗忘”。
而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就发生根本的变化。它通过信息编码,采用各种方式把有关信息收集并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永久性的信息存贮库。在之后的时间,人们可以对这些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进行提取。当需要使用某些信息的时候,经过检索提取的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反应器,比如手和眼,或者再转入短时记忆后通过反应器产生反应,再回到环境中去[2]。因此,合理利用感知觉及记忆理论设计多媒体课件就显得十分必要。
3 知觉理论以及注意理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指导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它通过感觉器官,把从环境中得到的各种信息如光、声音、味道等转化为对物体、事件等的经验的过程。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根据注意的规律,学习者对同样颜色的文字所能注意的范围一般要比对不同颜色文字的注意范围大一些,对排列成一列的文字要比随机分散的文字的注意数目要多一些,等等[3]。
通过实验教学证明,大篇幅、同版式的单一文字或者图像容易让学生犯困或者走神,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同时,缺乏学习经验的学生很难理解哪些内容是学习的重难点,导致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严重者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适当把强调或重难点的内容文字设置为不同或醒目颜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缩小注意范围,积极掌握学习的重难点,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需合理安排课件内容信息和背景之间的关系。一般背景颜色尽量简单质朴,以纯色为主、花色为辅,而正文信息需要突出并鲜艳,与背景形成对比,这样才适合投影到大屏幕。例如,在语文课堂认识生字词的教学中,在设计课件内容的时候,重点设计内容就可以针对学生需要认识的生字。首先,把该生字的字号设置得比其他内容稍大几号;其次,颜色也可以设置为另一种比较明显的颜色,如其他的字为黑色,则生字可以设置为亮蓝色或者深红色,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此外,这样的设计也降低了其他文字内容对学生认知生字的干扰。
同时,在课件界面设计中,教师可以加入适当的动画与图片,使界面简洁清晰,易于理解,并能快速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之间的跳转,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在这个“读图”的时代,图片信息往往比文字所带来的效果更易被人所接受。
最后,创造良好的交互设计,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同时可以降低学生在学习时的疲劳感和厌倦感。只有让课件中的内容得到学生的注意,使学习内容由开始的短时记忆转变成长时记忆,才能真正增强教学效果。如在课件中设计一些按钮,让学生选择相应的内容去学习或探究,当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时,不仅提高了注意力,通过不同的选择加深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且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 记忆理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指导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正是这三者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才使得信息经过登记、加工、存贮并最终成为知识积累在大脑中[4]。其中具体的有意义的内容要比抽象的无意义的内容易识记。根据长时记忆理论,材料的组织形式应该有利于进行组织加工,即信息应该分门别类排列,将相同或者相似的信息归整到一起,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记忆,便于大脑进行排列组合与信息检索。如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进行归类总结,将能够与该物质反应的物质进行归类展示,利于学生进行强化记忆与迁移。
此外,对于内容相互之间逻辑关系不紧密或者乏味的学习材料,可以用易于学生接收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编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进而转化为长时记忆。如在讲解生物学科中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内容时,单凭文字很难让学生想象出细胞有丝分裂的具体过程。这时可以展示相关图片与视频,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细胞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另外,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呈现的内容不仅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而且可以适当提出问题让学生作答,使之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无论在短时记忆还是长时记忆中,复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知识需要“长时记忆”在大脑中,而短时记忆每个组块的贮存时间平均为0.5秒,长时记忆每个知识组块的时间是8秒左右。因此,对于重点内容应该在设计课件时贯穿于始终,每隔几个地方就要重复或者反复演示几遍,这样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复述能力。
最后,认知心理学认为遗忘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遗忘发生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记忆痕迹的消退,而是因为受到干扰。因此,在一个知识点讲解结束的时候,对此知识点相关的内容做归纳总结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信息的遗忘,还可以深化主题,完善认知结构。但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复述还是总结环节,都应把握“度”的问题,重复太多,学习者易产生厌烦情绪;重复过少,则新知识尚未贮存在“长时记忆”中,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根据记忆保持效果规律合理适时地设计多媒体课件的信息内容,有利于学生记忆效果的增强。
5 结语
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除了保证知识的正确呈现外,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导各种媒体的适时展示与设计,显得十分必要。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构建学习环境,并辅助他们掌握学习的重难点,让学习更加直观化、趣味化。在此,笔者仅从自身的经验分享了基于认知心理学角度设计多媒体课件的一些做法与原则,由于认知的对象是人,难免存在复杂性,怎么去把握设计课件时的“度”,也是因人而异。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认知心理学指导课件设计,需要你我共同探索!
参考文献
[1]史君坡,刘先锋.运用认知心理学提高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141-143.
[2]岳金星,于楠楠.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高效视觉信息加工可视化策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9-21.
认知心理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信息加工 单摆实验 认知心理学 注意 知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82-02
1 引言
实验是物理学科发展的基础。单摆作为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模型,描述了一种常见的机械振动,对单摆运动规律的学习是学生今后研究复杂运动的基础。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摆动可以被近似地看成单摆运动,研究单摆运动规律将直接有助于我们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单摆涉及运动规律和周期公式的知识大多来源于实验,所以对这节课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以课堂的演示实验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信息的获得、加工和存储等过程的一门学科。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它对学习作用的研究也进一步加深,通过对学习过程的研究为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对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显示出了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表明将认知心理学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本文通过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来分析单摆实验的教学过程,运用心理学规律改进实验过程。
2 信息加工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它主要通过研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推理、判断等,揭示人学习、储存知识、提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质。认知心理学的分支很多,在教学研究中常常使用的是信息加工的理论。其中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一个信息加工模型,其中第一部分是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第二个部分是认知加工过程,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第三个成分是元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将储存的信息通过注意进行选择,一部分信息被注意到进而通过知觉加工,最终形成记忆。
以认知加工的模式来研究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实验仪器是学生产生感觉刺激的第一步。认知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因此在物理实验研究中需要考虑学生感觉规律,而注意是对感觉记忆中信息加工的开始,注意是对刺激的有意识关注。在物理实验教学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运用注意的规律。知觉是对注意的进一步加工,物理实验可以适当的扩大知觉的范围,以形成理解和记忆。
3 单摆实验
单摆在学习简谐振动后的一节内容,将一种特殊的简谐振动简化为单摆这一模型。单摆实验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单摆的组成,演示单摆运动,通过运动过程推断单摆周期,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内容包括单摆的组成,单摆回复力的形成,单摆的周期及单摆的等时性等知识点。
单摆实验的过程一般使用一个带支架的摆球来演示单摆运动,通过改变摆长使振动周期发生变化。通过测量摆长和运动时间通过周期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近年来有许多对单摆实验的改进研究,例如一些改进的实验仪器将光电计时器装在实验仪器上,自动记录单摆的运动周期,或通过复杂的电子仪器自动完成周期测量,以及研究如何减少单摆实验的测量误差等。这些研究为单摆实验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4 改进实验
单摆实验按照教学的目的可以划分为演示单摆这一模型,推断单摆周期公式,测量重力加速度这三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几部分实验分开处理,以下分别对这三个部分进行讨论。
4.1 演示单摆运动
演示单摆的运动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单摆运动,形成抽象的物理模型。单摆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现象与实验联系起来是教学的重点。在认知心理学中,当两者的相似程度越高时越容易形成迁移。迁移可以通过前面已有的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为了便于学生迁移知识,可以用轻薄的纸片画出秋千、电灯、钟摆等图像,剪下后用轻绳分别挂在单摆上。推动它们做振动,归纳它们的特点,进而引入单摆是摆球质量远远大于摆线质量这一模型。引导学生将这些物体抽象为一个球体,形成对单摆模型的认识。
4.2 推断单摆周期公式
在推断单摆公式的实验过程中,将两个单摆并排悬挂在横杆上,如图1,通过框形支架让学生从a面观察单摆的运动。这样可以避免传统实验过程中学生不能从正面直观看到两个摆球的完整运动过程,便于学生对实验中不同摆长单摆运动周期进行对比。两个摆球摆长不同,同时开始摆动可以看到它们不在同一直线上,不用进行计时就可以观察出周期的不同。再通过不同质量的摆球的运动对比可以分析出单摆公式与摆长有关而和摆球质量无关。为了增强对比性可以给两个摆球涂上不同的颜色。为了扩大学生的注意信息,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在实验仪器后面加一块挡板,可以将环境的影响降低。单摆实验需要使摆角小于5度,在挡板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中线为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的位置,如图1中的2所示。中线两边的图形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可以表现单摆的振幅变化,凸显了单摆经过平衡点时的位置。
4.3 测量重力加速度
单摆实验中的周期计数过程较为枯燥,学生很难集中注意,计数容易出现误差。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在实验仪器上加一个通过感光进行发声的装置,如图1中1。每当单摆通过中间位置时发声一次,可以选取特殊的声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猫叫、玻璃破碎的声音、爆炸声等。这样就使学生交替的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实验过程。声音可以提高学生计数的准确性,之所以不采用光电计时器自动计数,是因为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越高,对实验的理解和记忆就越深刻。自动计数会使学生丧失参与实验的机会。
还可以在实验仪器上放一个较大的电子秒表,如图1中的3所示。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一边计数一边注意计时。非常容易产生误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验中常常采用一人计数,一人计时的方法。这样会使学生部分的完成实验,不利于形成整体的记忆。人的知觉具有整体性,将计时装置与实验仪器整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形成整体记忆。更便于使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实验过程,降低由学生分别计时产生的误差。在实验中将刻度直接标注在挡板的中线上,当单摆处于自然下垂状态时,可以直接从挡板上读出摆线的长度和摆球的直径。减少了不熟悉知识游标卡尺对学习的影响,简化了实验的步骤。
5 实验的主要改进方法
(1)通过颜色的对比,体现单摆的周期性。使学生对单摆的振幅有直观的认识。
(2)将不同长度和质量的摆球放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开始摆动,增强实验的对比性。
(3)以声音来辅助学生进行周期的计数,以减小实验的误差,增加学生对实验的感知。
(4)通过标注刻度可以减少实验的步骤,便于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摆线长度的变化。
(5)将秒表和实验仪器结合在一起,使计时和计数过程统一在同一平面上,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使学生的计时统一,增加实验的准确性。
6 总结
为了使学生对单摆实验形成深刻的印象,可以综合应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注意、知觉规律,将认知心理学应用在实验改进中。单摆实验以对中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产生刺激,扩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范围,将计时的秒表和实验仪器结合,形成整体的知觉,促进学生对信息的进一步加工。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指委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WJZW-2010-42-xn),重庆市高等教育教改重点项目(112061),重庆师范大学教改项目(重师教发〔2011〕84号, 重师教发〔2012〕84号))
参考文献:
[1] 丁钢,梁宁建.应用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5.
[2] Chin-Chung Tsai.Content Analysis of Taiwanese 14 year olds’Information Processing Operations shown in Cognitive Structures Following Physics Instruction, with Relations to Science Attainment and Scientific Epistemological Beliefs[J].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1999(17):2.
[3] L Deslauriers,E Schelew,C Wieman.Improved Learning in a Large-Enrollment Physics Class[J].science,2011:862-864.
[4] 吴增强.论有效教学的心理学支持[J].教育发展研究,2011(04):39-42.
[5] 杨善堂,刘万里,欧晓霞,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6-30.
[6] 冯新安.“单摆周期”实验教学设计[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05):22.
[7] 黄思俞.单摆实验的改进[J].三明师专学报,2000(03):121-124.
认知心理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观;教学启示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转贴于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邹艳春.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88-91.
[2]邢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04):44-49.
认知心理学总结范文5
一、心理学在财务工作中的理论应用研究
(一)社会心理学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依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除了有限理性所带来的影响,个人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到周围所处的环境。应用社会心理学来分析财务工作,会计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组织的道德文化,进而影响到财务工作的质量。可以说,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公认的会计系统的值所决定的,企业出现了不当的会计行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会计系统本身具备的价值观。
(二)认知心理学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是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中期开始在西方国家所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的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认知心理学所研究的核心是输入与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由此可知认知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内在的心理活动,应用认知心理学进行财务研究是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作为了主要的研究出发点,对财务人员的思考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理解个人的特征是如何影响当事人自己所做的各项决定。认知心理学研究财务人员的认知活动,主要是基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开展研究,财务人员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要由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几个部分构成。
三、用心理学理论解读不良财务行为产生的原因
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不良财务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不良财务行为和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自身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不良财务行为的出现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的财务人员自身以及所接受的不良诱因所导致的,财务人员的行为反应了其某种财务心理,这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
(一)社会心理学角度解读不良财务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自身的组织文化对于会计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事业单位财务危机的产生,大多都和组织中的文化弊病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一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企业自身的集体利益,这使得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财务人员为了片面的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丧失了作为财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甚至冒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报表进行粉饰,需要企业利润,编制虚假的财务账户或者开展其他的非法会计活动。而另外一些事业单位在发展中过分的强调个人利益,企业文化过分的营造员工竞争的氛围,这往往会使得企业内部的利益冲突变得更为激烈,造成个人主义大受欢迎的局面出现,这不利于财务团队的建设,甚至会因为企业文化的问题,导致财务人员直接的互相猜疑,影响到财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在现代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组织制度的建设是相对比较成熟的,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人员的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但是事业单位文化的建设却往往落后于企业财务发展的需要,很多事业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甚至被完全忽略,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到企业自身财务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认知心理学角度对不良会计行为的解读1.由于懒惰所造成的理解上的偏差在进行财务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一些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使用一些比较容易获得的数据进行决策,对数据的全面性考虑不够充足,这种懒惰所造成的理想偏差,容易影响财务数据的质量,进而对于影响财务数据使用者的正常决策过程。如在会计实践中,财务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过程中,偏向于使用比较简单的直接折旧计提方法,而不使用更加科学而复杂的加速折旧方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来进行会计处理,但是由于财务人员思想上的懒惰,使用了相对简单的但是不一定精准的财务处理方法,这有可能会给事业单位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2.由于感性错觉所导致的理解方面的偏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往往在做出初始的决定之后,会依据其他的信息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是这个初始决定在做出之后,往往会影响到最后的决策。比如在对一笔应收账款是否为坏账的判断中,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往往只对企业以往的财务信息进行关注,而对于目前所发生的以及将来的业务考虑不足。也就是说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开展信息决策的时候往往只是在原有初始决定的基础之上进行微调,而不是大范围的调整。这种由于感性错觉所导致的理解方面的偏差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财务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提升财务工作水平的心理学对策探讨
(一)提升企业心理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为企业员工营造比较好的工作环境,进而产生向心力,促进企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着力培养良好的事业单位文化,为财务工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事业单位的员工也应该一同努力创造诚信、务实的工作环境,崇尚财务职业道德。实践中崇尚诚信、道德的组织背景有利于会计人员以诚信和道德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赋予财务人员准确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得财务人员能够以会计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开展各项工作,促进财务工作水平的有效的提升。而事业单位营造以诚信为核心的财务信息系统价值取向,则可以使得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拥有积极向上、团结一致和勤奋工作的精神状态,在会计组织内形成公正和客观的群体意识。崇尚诚信和道德不仅仅能够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所共同关注的价值准绳,同时还可以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行为起到必要的监督和约束的作用,在事业单位整体价值观的引导下,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更加倾向于对现有规范以及会计制度的遵守。相反,要是企业自身如果缺少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会计人员也就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造成一些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其行为标准和价值立场产生模糊不清的情况,影响到财务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严重时还会出现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既然事业单位文化如此重要,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应当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为财务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促进个体心理正能量的提升在具体的财务工作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认识方面的偏差。同时事业单位还要对自身的财务工作进行优化,最大限度的改善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从提升会计人员的个体心理方面入手,促进会计人员判断能力的有效提升,这对于企业财务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改变以往陈旧的工作思维,建立起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将自身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应用正确职业判断上来,进而提升自身的财务数据处理能力,为财务工作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财务人员还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新的事物不断涌现,会计领域的新法规新规定也在不断的出台,这使得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事务处理中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财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的增强财务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有助于更好的增强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其次,财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自身知识面的拓宽,财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涉及到心理学、财政学、金融学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作为新时期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应该主动学习,掌握更多的综合性知识,构建综合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会计实务问题的解决。再次财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积累更多的财务职业经验,这是因为财务职业经验对于财务人员来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经验是人们在工作的长期实践中所总结和积累出来的知识,缺少经验很容易导致企业自身的财务行为出现偏差,影响到财务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多进行练习,多进行观察,同时还要善于将观察的结果进行总结。除了这些之外,财务人员还应该多和其他的会计人员之间开展必要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咨询专家意见的方式,不断的丰富自身的职业经验,促进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强化社会心理的控制力1.完善法规建设,强化理论研究在会计实践中,会计准则是保障财务工作水平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还处在会计的变革期,会计制度、准则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有些条款还有着矛盾的地方,这容易造成执行混乱的情况出现,给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会计改革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自,这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不当利益,经常会出现认识偏差甚至是会计舞弊方面的行为,这无疑给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必须要制定科学准确的会计准则,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不断的调整,以便使得一些新的会计业务的开展能够在准则的框架之内,做到有法可依。除了要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之外,还应当强化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强化与新时期财务工作相互配套的指导和约束的相关措施,以防止企业自和选择权的滥用,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和可持续向前发展。2.强化审计的监督工作审计监督工作对于财务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审计部门应该细化企业财务的披露要求,使得审计对于会计工作的监督作用能够发挥的更好。在具体的工作环节,审计工作可以全面系统的评价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对于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验证和复核,这可以很好的纠正可能产生的一些偏差行为,也能够减少会计人员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更加的信心和谨慎。同时在细化披露要求的情况下,还可以促进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审慎的做出会计判断,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在细化披露内容方面,则可以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认真的执行一些可选择事项的方法、程序等。
四、小结
认知心理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认知;认知心理学;旅行社从业人员;旅游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在酝酿了三十多年后,于2013年4月25日正式颁布,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旅游界的大事,也是国民生活的大事。在大众旅游休闲时代到来的今天,旅游法的颁布关系着千千万万公众旅游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旅游法》的颁布是国家旅游发展迈出的重要而坚实的一步。旅行社从业人员是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旅游法》中有很大篇幅都是针对旅行社的规定,他们对新颁布的《旅游法》的认知状况,关系到《旅游法》的实施的有效性,对国家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旅行社从业人员对于《旅游法》的认知,可以了解其对《旅游法》内容和实施情况的认知程度,为相关部门有效地实施旅游法提供第一手资料,很有实践意义。
二、文献回顾和概念界定
(一)近三年来关于《旅游法》的研究文献回顾
中国旅游研究院现任院长戴斌教授(2011)在其论文《论旅游权利应是旅游立法的宗旨和目标》中指出,保障旅游权利是旅游立法的最高宗旨与根本目标,并论述了保障旅游权利应成为旅游法的核心、灵魂和法理依据。[1]曾坚(2011)也在论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2]同年,刘红婴(2011)提出由法律的本质、功能出发,旅游立法不可停留在局部利益上,也不可只解决眼前的琐碎的问题;[3]韩玉灵(2011)指出,基于我国国情,旅游法应选择综合立法模式;[4]王健(2011)在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中指出,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将以旅游者为核心,围绕旅游者的需求形成一个多元系统网络结构,旅游法要对这个结构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整;[5]黄健雄(2011)认为我国需要一个能够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并且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更好地保护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旅游法;[6]汤静(2011)认为要以博弈的方式提供开放的对话平台,博弈取代行政主导是促进旅游业有序发展的旅游法的关键理念;[7]李秀娜(2011)认为《旅游法》不仅要承载构建旅游产业综合协调机制和旅游管理体制的重责,还要承担旅游资源保护、开放和合理利用,规范和保障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经营活动,规范和有效管理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等;[8]柯永校、邹荣标(2011)指出,旅游法应当确立市场化原则,降低旅游经营者入门槛,且应当树立保护、实现和保障旅游者权利的宗旨;[9]汪传才(2011)认为《旅游法》应定位为调整基本的纵向旅游法律关系的“旅游基本法”;[10]孟凡哲(2011)认为《旅游法》应当定位为对各个旅游主体都具备权威和震慑力的“硬法”;[11]樊志勇(2011)提出要强化政府主导的旅游管理机制,并在行业内部建立监督检查体系,建立官方或民间的类似于旅游警察的执法队伍,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公务员纳入行政监督系统内;[12]杨晓红、杨国良(2012)总结了近些年关于《旅游法》从理念到法律的演变过程,并最后指出,目前我旅游研究者对于旅游法理念以及旅游法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研究明显不足,有待加强;[13]樊英(2013)阐述了《旅游法》的四大基本原则,即国家保护原则,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倡导健康文明环保旅游方式的原则,旅游业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原则。[14]
总体来说,旅游学者们都非常重视对《旅游法》理念的研究,对《旅游法》实践过程的问题也有一定预见性研究,但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对于《旅游法》的认知尚未进行相关研究。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
(1)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但是国内外心理学家在使用“认知”一词往往含义不同。一般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与认识的含义基本相同,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认知是个体重要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识的集中表现。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储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
(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3)三元交互定论。“三元交互决定论”是班杜拉在吸收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有关部分的优点并批判地指出它们各自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不是单向的受内在的倾向性或者外在的环境所决定和控制的,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外部环境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作用,又是相互决定的。[15]他提出的行为个体环境相互作用的三种模式(如图1)。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是在众多行为因果观中独具特色,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把人的行为与认知因素区别开来,指出了认知因素在决定行为中的作用,在行为主义的框架内确立了认知的地位。此外,这种观点视环境、行为、人的认知因素为相互决定的因素,注意到了人的行为及其认知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避免了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论的倾向。[16]
图1 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
(4)旅行社从业人员。我国《旅行社管理条例》中指出:旅行社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其中旅游业务是指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旅行社的营运项目通常包括了各种交通运输票券(如机票、巴士票与船票),套装行程,旅行保险,旅行书籍等的销售,与国际旅行所需的证照(如护照、签证)的咨询代办。最小的旅行社可能只有一人,最大的旅行社则全球都有分店。从狭义上讲,旅行社从业人员是指在旅行社工作的人员,广义上讲包含旅游活动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的工作人员。包括直接从业人员和间接从业人员。如领队、导游、票务员、签证专员、计调员(旅游操作)等。
三、研究过程
通过制定《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的认知问卷》,在泉州的旅行社发放了250份问卷,回收了241份,其中有效问卷有237份,问卷有效率为98.34%;通过《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的认知访谈》对14位资深旅行社从业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掌握了一定资料。
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针对237份有效问卷的受试者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如表1。就受试者性别来看,男、女性样本量分别为45%、55%,男性偏多;年龄上看,20~40岁是从事旅行社旅游工作的主要人群,占87%;从受教育程度看,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占45%,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30%,还两者加起来超过了三分之二,而具有硕士学历的仅一名,可见旅行社从业人员的总体受教育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从职位上看,基层员工占55%,负责人及高层领导合起来共占45%,较为平均;从工龄上看,旅行社从业人员集中在工作了两年或三年,分别占到总被调查对象的38%和30%。在旅行社的调研中,99%的被调查者知道《旅游法》已于10月份开始实施,且对它有所了解。但,只有88.3%的旅行社工作人员从头到尾认真阅读了《旅游法》全文。有68.2%的旅行社在第一时间对从业人员进行了宣传和培训(如图2)。
调研中有57%的旅行社从业人员对于旅行社应根据《旅游法》做出调整表示赞同,有19%被调查对象表示非常赞同,认为旅行社应尽快调整过去旧的经营模式。如图3:
调研中有53%的旅行社从业人员认为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旅游法》相关实施细则。但,11%的旅行社从业人员对于《旅游法》的切实可行表示不赞同。37%的被调查对象对《旅游法》实施将带来的影响表示中立。65%以上的被调查者对《旅游法》中针对旅行社的相关规定表示赞同或非常赞同。其中,49%的从业人员非常赞同《旅游法》中旅行社对导游承担责任与义务的相关规定。31%的被调查者对《旅游法》中关于旅游服务合同的规定表示中立。关于《旅游法》中涉及的“零负团费”问题,接受调查的旅行社管理人员和导游们呈现多种态度,如图4: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外部环境是决定旅行社从业人员认知行为的潜在因素
环境确实对行为有影响,甚至产生决定作用的影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及时进行《旅游法》培训的旅行社的从业人员对于《旅游法》的基本认知总体较好,且对《旅游法》的内容均有所了解。这种作用是潜在的,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并且被适当的行为激活时,环境才能发挥这种作用。这种潜在因素包含在行为发生之前,或行为发生之后,要具体分析。在认知行为发生之前,发生在个体周围包含在环境中的事物往往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可以根据他们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归纳出这些规律,并预期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什么结果,借此来调节人们的行为。由于人类能认识环境中事物的规律,所以不一定要直接和事物接触才可以获得经验,他们可以观察别人的行为结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16]
(二)人的内部因素和环境的交互决定了旅行社从业人员的认知行为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存在主动去认知的情况。因为,只有尽可能多了解法规,才能避免触犯法规。人既不是完全受环境控制的被动反应者;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完全自由的实体,人与环境是交互决定的。可见,环境中各种外部因素也会通过某种方式影响个体的自我调节过程。环境有利于建立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建立和发展自我反应的能力。
(三)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的认知是与其自身认知意识和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由于在年龄上、受教育程度上、工作年限上、职位上的差异,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的认知不尽相同,表现出的行为也不同。所以认知过程是外部环境、个体内部因素、认知行为三者交互作用过程,而不是两者的连接或两者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
五、结论
目前,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这是各种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有法可依的旅游市场条件下,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的认知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所在旅行社的竞争力。当地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及旅行社经营者应当对旅行社从业人员尽可能多进行《旅游法》宣传和培训,使其提高对《旅游法》的认知,加深对《旅游法》理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戴斌.论旅游权利应是旅游立法的宗旨和目标[J].旅游学刊,2011(3):12-15.
[2] 曾坚.略论旅游法的立法定位[J].旅游学刊,2011(1):9.
[3] 刘红婴.确立旅游法的坐标定位和价值取向[J].旅游学刊,2011(1):5.
[4] 韩玉灵.基于比较的中国旅游立法模式选择[J].旅游学刊,2011(1):6.
[5] 王健.旅游学人对国家旅游基本法的期盼[J].旅游学刊,2011(1):7.
[6] 黄健雄.我们需什么样的旅游法[J].旅游学刊,2011(1):8-9.
[7] 汤静,博弈.而非行政主导[J].旅游学刊,2011(2):5-6.
[8] 李秀娜.关于旅游服务和旅游经营者外延的法律探讨[J].旅游学刊,2011(2):7-8.
[9] 柯永校,邹荣标.旅游立法应当以市场化和旅游者权利为导向[J].旅游学刊,2011(2):10-11.
[10] 汪传才.做大饼还是做小饼[J].旅游学刊,2011(3):5.
[11] 孟凡哲.中国首部旅游法应定为“硬法”[J].旅游学刊,2011(3):6-7.
[12] 樊志勇.进一步完善旅游监督管理[J].旅游学刊,2011(3):7-8.
[13] 杨晓红,杨国良.从理念到制度――我国旅游法研究综述[J].河北法学,2012(1).
[14] 樊英.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基本原则[J].消费导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