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康复心理学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整合式心理干预;脊髓损伤患者;抑郁状态
脊髓损伤多为车祸、工伤等突发事件引起,给患者及家属造成心理压力,治疗时间长,费用高,患者的生理状况和社会角色的突然改变,且目前的医疗水平尚不能满足脊髓损伤患者功能完全性恢复,必然会使很多患者出现失眠、神情淡漠、食欲差、烦躁不安、易激惹等抑郁情绪,严重影响了康复治疗的效果,因此,了解患者出现抑郁情绪原因、及时心理干预是尤为重要[3]。2008年2月~2010年8月对我科64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抑郁调查,并对对照组实施整合式心理干预,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0年8月我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64例,要求:既往无焦虑、抑郁病史,无交流障碍。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17~71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学历18例,中学34例,大专7例,本科及以上5例。住院时间最长198d,最短24d。将64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干预组32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整合式心理干预。治疗2w后接受抑郁量表(SDS)评分[4]。两组患者脊髓损伤水平、损伤程度、年龄、文化程度及干预前SDS评分等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调查工具 选用抑郁自评量表,共20项,每个项目按1~4级评分,抑郁指数=各条因素计分/80,指数范围0.25~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0.5以下者无抑郁,0.5~0.59为轻度抑郁,0.6~0.69为中度抑郁,0.7以上为重度抑郁。SDS的评分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5]。
1.3调查方法与结果 由专人负责,患者入院护士先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护理系统检查与交谈等方式,了解患者存在抑郁的主要原因,见表1。
1.4干预方法 整合式心理干预包括预防性心理护理和支持性心理干预两个水平,预防性心理护理包括信息支持、情感支持、评估支持;支持性心理干预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音乐治疗等。
1.4.1信息支持 将可能影响患者情绪反应的各类信息及时反馈给患者。患者在了解疾病转归后,由于心理上根本没有准备,从满怀希望转变为沉重的挫折感。因此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时提供疾病相关信息,让康复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
1.4.2情感支持 对患者提出的医疗问题避免给以评论性论断,每次干预前,告知患者会谈需要的时间,当发现谈论的话题引起患者情绪上的变化时,应及时转换话题,以保证安全。
1.4.3评估支持 开始干预前让患者填写压力因子及情绪日志,将患者的情绪外化,使患者重新体验自我,客观、理性地改善自我歪曲的认知和不良情绪。
1.4.4支持性心理治疗 采用关怀、说服、开导、鼓励等方式、方法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改善内心焦虑和抑郁状态耐心对待患者的反复情绪。
1.4.5放松训练 训练患者能随意放松全身肌肉,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指导患者学会一种放松技术。
1.5评定方法 患者于治疗前、治疗2w后,在心理治疗师和专科护士指导下完成抑郁量表(SDS)测量,2名评定者联合检查,采用交谈与观察的方法。
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6]。
2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由表1可见,引起脊髓损伤患者发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是截瘫后出现膀胱、直肠功能以及运动障碍,使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导致生理、心理上的痛苦。还有,脊髓损伤治疗时间长,康复慢,部分患者预期目标太高,当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不一致时,易产生绝望情绪。
由表2显示,通过对两组进行干预前后变化比较:干预组焦虑、抑郁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整合式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干预组不良情绪反应,促进心理康复。康复护理的过程是通过教育、训练患者充分发挥功能上的潜力和个人的主动性,由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护理变为自己料理自己的自我护理[7]。
随着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心理康复的探索也不断增加,整合式心理干预的工作重点是支持性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心理反应规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护理干预,使患者尽快达到承认和适应阶段,增强患者的信心,推进患者心理康复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5.
[2]刘凤花.外伤性截瘫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1):95-96.
[3]周天健,李健军,主编.脊柱损伤现代康复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4]王桢,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378.
[5]高萍,庞清江,蒋国菲,等.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591.